小学科学说课稿;热胀冷缩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第2课《热胀冷缩》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第2课《热胀冷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的第二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身边的物体和现象有了一定的探究兴趣。
但他们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知道热胀冷缩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原理。
难点: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对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热胀冷缩现象(如热水膨胀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热胀冷缩的原理。
3.分析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热胀冷缩原理。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轮胎的胀气、热水袋的使用等。
5.总结: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原理。
6.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验,下节课分享。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现象:物体受热膨胀,受冷缩小•原理:分子间距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应用:生活中的实例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讨论发言等,评价学生对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中班热胀冷缩说课稿人教版
中班热胀冷缩说课稿人教版一、说课背景与目标本次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班册,主题为“热胀冷缩”。
该课程旨在通过直观有趣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物质在温度变化下的体积变化现象,并能够用简单的科学语言进行描述和解释。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准确表述“热胀冷缩”的概念。
-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常见物质在受热或冷却时体积变化的规律。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热胀冷缩现象。
-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 指导学生如何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具体现象联系起来。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准备实验材料,如温度计、铁丝、塑料瓶、热水和冰水等。
- 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热胀冷缩的动画和视频。
- 准备记录表格,供学生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准备:- 学生需准备好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实验观察和数据。
- 学生需穿着适合进行实验的服装,注意安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为什么夏天道路要建造成拱形?”引入热胀冷缩的概念。
- 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进行实验- 分组进行铁丝穿过塑料瓶的热胀冷缩实验。
- 指导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并记录实验数据。
3. 观察讨论-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小组讨论。
-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准确记录和分析数据。
4. 总结归纳- 邀请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 教师总结热胀冷缩的原理,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解释。
5. 拓展应用- 讨论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铁路轨道的铺设。
粤教版科学四上第4课《热胀冷缩》说课稿
粤教版科学四上第4课《热胀冷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四上第4课《热胀冷缩》是一节探究物质性质的科学课。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物质在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引导学生探究热胀冷缩现象,理解物质的这一性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对一些细节问题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物质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物质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
2.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热胀冷缩的内在原因,以及如何运用这一性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物质热胀冷缩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物质热胀冷缩的原因: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热胀冷缩的内在原因。
3.总结热胀冷缩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热胀冷缩的规律。
4.应用热胀冷缩的实例:让学生举例说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热胀冷缩的概念和规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概念:物质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原因:分子间距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规律:物质热胀冷缩有一定的规律性•应用:生活中的实例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操作、问题解答、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热胀冷缩》 说课稿
《热胀冷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胀冷缩》。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属于物质科学领域。
这一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通过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如铁轨之间的缝隙、瘪了的乒乓球放进热水中会恢复原状等,引发学生对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接着安排了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观察液体、固体在受热和遇冷时的体积变化,从而得出热胀冷缩的结论;最后还对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介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材的编排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获取知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小学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的阶段。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物体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还不够成熟,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例子,帮助他们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和本质。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
(2)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及应用。
2、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液体、固体在受热和遇冷时的体积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3、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小学科学说课稿;热胀冷缩
小学科学说课稿;热胀冷缩、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
教材共 4页,由4个活动组成。
【解析】通过中国证券业协会举办的CIIA 考试的考生可申ACIIA 联合颁发的CIIA 证书。
第二段是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很奇特动人。
整个过程分脱壳前(第三自然段)、脱壳中(第四自然段)、脱 壳后(第五自然段)。
脱壳前是蝉自己爬上树,找一个皮裂口处, 停着不动准备脱壳。
脱壳时, 蝉虫身体各部位分先后出来,化最大的是翅膀与颜色。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 热胀冷缩性质。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 ?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评价。
学生们在小组互评中得到启发,又对物品进行重新分类,大大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积极主动学习, 探究的兴趣。
最后教 师进行鼓励性、总结性评介。
活动三: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请成为CIIA中国注册会员, 并可获得由中国证券业协会、是背一一头一一脚一一尾, 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 。
脱壳后变顺序接下来,教师还是请小组派代表上展示台汇报方法,并相互的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 1.想办法把空气装重点。
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 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 自己的观察办法来。
例如:① 用什么容器装空气。
可以用烧瓶、 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 容器都要设法密封。
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黄泥球等。
②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 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③怎样观察空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个问题是鼓励学个活动不可忽视。
活动四: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学生在认识了 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教材以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作为起来;2.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
小学科学说课稿两篇 热胀冷缩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学科学说课稿两篇热胀冷缩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小学科学热胀冷缩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
教材共4页,由4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活动三: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1.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2.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
这些帮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
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
例如:①用什么容器装空气。
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
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黄泥球等。
②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③怎样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
常用的几种方法是: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
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
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及易拉罐。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
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探究之后,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个问题是鼓励学生通过比较有新的发现。
例如: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明显。
对学生们的这类发现应给予肯定,给他们充分的机会交流、探讨,这个活动不可忽视。
活动四: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学生在认识了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教材以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作为典型的观察材料。
在这个活动中,要强调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学生触摸加热后的铜球,防止烫伤。
可以考虑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以上的活动内容和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水、空气及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
《热胀冷缩》说课稿
《热胀冷缩》说课稿《热胀冷缩》说课稿1一、说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自然常识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九单元《热胀冷缩》中关于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它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前一单元《加热和传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如加热的水壶会溢出来;热水瓶盖有时会跳起来;大热天自行车车胎会胀爆;冬天的电线会缩紧而绷直。
本单元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例,唤起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水、空气、铜球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能推测一般物体都有这种的性质。
因而在生产上和生活中要注意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影响,想法利用这一性质。
安排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推理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还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实验和推理的科学方法进一步认识事物等知识提供铺垫;更能使学生深切感知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了科学知识又可以运用于生活实践,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好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我设定了以下三维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②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乐于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③用较为清晰的语言表达出个人想法,描述本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科学探究目标:①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验验证、归纳分析。
3、科学知识目标:①在活动中感受水、空气和铜球有热胀冷缩的现象;②能够运用一些身边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验证,认识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四年下册《热胀冷缩》说课(附反思、板书)课件
3、实验记录表1
4、像水这样受热体积就增大,受冷体积就缩小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热 胀冷缩。 温度计就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不过温度计里装的不是水,而 是酒精、煤油或水银。 实验结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实验2:研究气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 你能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设计出研究空气加热或冷却后体积变化的实验 吗? 1、实验设计 ①用气球嘴套住烧瓶瓶口。 ②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③再将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到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研究物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
五、说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 设课堂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 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
《热胀冷缩》说课稿
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新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苏教版(2017)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的第2课《热胀 冷缩》。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 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 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
目录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热胀冷缩》是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的第2 课。本节课进一步带领学生学习物质在受热和冷却以后体积会发生什么 变化,并尝试利用热胀冷缩这一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教材内容 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温度计液柱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引发学生 的思考,引导学生探究液体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2.《热胀冷缩》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2.《热胀冷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中的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热胀冷缩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交流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实验探究和原理解释三个方面。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事物的现象充满好奇心。
但他们对于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仍处于基础阶段,需要教师耐心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热胀冷缩现象,知道物质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热胀冷缩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探究。
2.教学难点:热胀冷缩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热胀冷缩现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热胀冷缩现象,总结规律。
3.原理: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使学生理解物质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
4.应用:讨论热胀冷缩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
6.拓展: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热胀冷缩现象。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热胀冷缩现象、实验探究和科学原理三个方面。
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范文(精选4篇)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范文(精选4篇)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范文(精选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液体热胀冷缩》,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3课。
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向各位老师说课。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有3页,分两个部分。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
活动一延续了前一节课的话题。
前一节课学生已经发现,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增大了,本课我们将和学生一起进一步研究“水在受热或受冷后的体积变化”问题。
这一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这样的认识,而且要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在活动一结尾,安排了一个让学生“依据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变化”的活动。
这项活动将前面的学习成果再次提升,从实验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温度计的原理。
这个设计是水到渠成的一个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新的认识得到巩固,而且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的液体也有这种性质吗?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急于做出回答。
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开展相应的观察实验予以证实。
当学生对其他液体进行研究之后,是否就可以肯定所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呢?在这还要提醒学生,还不能得出这个结论,因为我们只研究了几种液体,只能说明我们研究的这部分液体有这样的性质。
活动二设计的“其他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现象”的活动,把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拓展,也是对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
【学情分析】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热胀冷缩科学教案(通用3篇)
热胀冷缩科学教案(通用3篇)热胀冷缩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一.活动自制“液体温度计”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一.教学导入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023年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通用5篇)
2023年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通用5篇)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1一、说自己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第n号参赛选手**,来自**学校。
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试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其次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二、说课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育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化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确定性的作用。
”是啊,国人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不能再让外国人说我们中国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
而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化具有确定性的作用,莫非我们能让这确定性作用的一环在我们手中荒废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上好科学课呢?另外,课标里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六条基本理念,因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解读,我想强调其中一点,那就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探究最重要途径就是试验。
所以,在此我慎重说明我的一个观点,也是我本次说课的主题,那就是“上科学,就要做试验”下面我就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其次单元“热”的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说说为什么上科学,就要做试验。
三、说教材《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热”这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对前一课的延长,又是为后两课作铺垫。
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试验中,我们发觉冷水加热后由沉变浮,但重量并没有改变,那改变的只能是体积。
由沉变浮,体积应当是变大了,而通过给加满水的试管口套上气球皮加热视察,发觉气球皮会鼓起来,但液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并不是特别明显。
而我们这一课将通过另一个试验来明显看到水受热后,体积在渐渐膨胀。
当我们通过这个试验探讨和相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下两课再探讨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有肯定的学问和阅历了。
四、说目标通过本课的活动,要让学生得到以下收获:科学概念(也就是学问与技能)方面: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要缩小(4℃以上),我们把水的这种体积改变叫做热胀冷缩。
小学科学说课稿;热胀冷缩
小学科学说课稿;热胀冷缩一、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
教材共4页,由4个活动组成。
【解析】通过中国证券业协会举办的CIIA考试的考生可申请成为CIIA中国注册会员,并可获得由中国证券业协会、ACIIA联合颁发的CIIA证书。
第二段是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很奇特动人。
整个过程分脱壳前(第三自然段)、脱壳中(第四自然段)、脱壳后(第五自然段)。
脱壳前是蝉自己爬上树,找一个皮裂口处,停着不动准备脱壳。
脱壳时,蝉虫身体各部位分先后出来,顺序是背——头——脚——尾,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
脱壳后变化最大的是翅膀与颜色。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接下来,教师还是请小组派代表上展示台汇报方法,并相互评价。
学生们在小组互评中得到启发,又对物品进行重新分类,大大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积极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
最后教师进行鼓励性、总结性评介。
活动三: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1.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2.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
这些帮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
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
例如:①用什么容器装空气。
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
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黄泥球等。
②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③怎样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
常用的几种方法是: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
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
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及易拉罐。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
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热胀冷缩5篇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热胀冷缩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热胀冷缩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2. 能够举例说明热胀冷缩的应用。
3.理解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和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热水壶、冷水瓶、塑料瓶、玻璃瓶、铁片、蜡烛、放大镜、图画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4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个平底锅,锅里有一些盖子,接着问学生:“你们在夏天煮东西时,是否发现锅口变大了?为什么会变大呢?”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了解热胀冷缩现象(8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热胀冷缩的概念:“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发生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师使用实物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几个具体例子(如铁轨向日光方向开裂、水龙头在冬天漏水、热水壶里的封盖出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带领学生总结出具有热胀冷缩现象的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其他的热胀冷缩现象,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散思维。
3. 探究热胀冷缩的原因(8分钟)将一只玻璃瓶和一只塑料瓶放在教室中心,告诉学生它们在受热时有什么变化。
学生注意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通过让学生使用拇指和食指试图捏住瓶口的方式观察实验,让学生判断瓶口有什么区别。
教师指导学生用蜡烛或塑料瓶放在阳光下加热一段时间,让学生观察,了解材料受热膨胀或收缩的规律。
引导学生总结:与玻璃瓶相比,塑料瓶更容易受热膨胀汤变形,玻璃瓶相对稳定。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同材料受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
4. 热胀冷缩的应用(8分钟)教师通过图画、实物等展示热胀冷缩的应用,如:扳手卡紧螺母、轮胎鲁钉、汽车发动机的设计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应用是怎样利用热胀冷缩现象的。
5. 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个拓展问题:“我们每天都会喝开水,你知道为什么热水瓶口上的塑料嘴会比热水壶底部的塑料牢固吗?”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小学科学教案 热胀冷缩9篇
小学科学教案热胀冷缩9篇热胀冷缩 1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堂实录教学过程:师:首先,我想问问你们喜欢科学课程吗?为什么?生:喜欢!因为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做很多实验。
生:我也喜欢!因为科学课上尽是些我们感兴趣的问题。
生:因为科学课能使我们明白很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是怎么回事。
生:因为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开动脑筋搞一些小研究。
师:同学们说的对。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合作探究一个科学问题,请同学们看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看录像: 1.在煤气灶上烧一满壶水,水还没有烧开,壶中的水就直往外溢。
2.水泥马路是由许多水泥块拼成的,水泥块间留有缝隙。
)师:同学们见过这两个现象吗?生:见过!师:你知道为什么吗?生:马路间的缝隙是为了方便雨天向地下渗水的;壶中的水往外溢,是因为水一加热快烧开时,壶里的热气就会越来越多,就把水挤出来了。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马路间的缝隙并不大,用它来排水不大现实。
我想马路间留有缝隙是为了防止天气太热,车子太多时,由于马路太热而容易走形的问题。
生:我觉得是热胀冷缩的问题。
(还有一部分同学不会回答)师:是不是像你们猜想的那样呢?我们得像科学家那样去寻找证据,通常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收集证据呢?生:摆事实,举例子。
生:做实验!师:那好,这节课,我们就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做一个实验。
(展示各组均有的实验装置──固体金属球、金属环、支架、摄子)师:和老师一起试一试金属球能不能通过金属环?(师生共同操作:有的用摄子挟住金属球从金属环的上方开始向下通过金属环;有的用摄子挟住金属球,然后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生:老师我们组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过去了。
生:我们把金属球吊在支架上,然后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从上到下来回都能通过。
生:我们先把金属环固定在支架上,用摄子夹住金属球从金属环的上方开始向下通过金属环,也可以从下向上通过金属环。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使金属球不能通过金属环?看哪组想的办法多,想的办法妙?(小组讨论)分组汇报:生:将金属球上粘一层东西,它的个儿大了就不能通过金属环了。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第2课《热胀冷缩》说课稿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第2课《热胀冷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第2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掌握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规律。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概念和原理理解不深,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可能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热胀冷缩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如冬天水管破裂、夏天铁轨膨胀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讨论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4.知识拓展: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或观看视频,了解热胀冷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安全气囊、热胀冷缩密封圈等。
自然教案热胀冷缩(通用10篇)
自然教案热胀冷缩自然教案热胀冷缩(通用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然教案热胀冷缩,欢迎阅读与收藏。
自然教案热胀冷缩篇1教学目的:指导儿童通过实验自己认识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物体热胀冷缩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危害,了解人们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利用和对危害的防止;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意识和科学创造的本领。
教学方法:实验法即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经过思考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教学过程:检查引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和学习知道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大家回去自己做实验来试一试空气和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你们的实验都做了没有?生:做了。
师:今天都带来了吗?生:带来了。
师:现在,请大家先分小组里进行交流。
交流的内容是讲一讲你做的是什么实验?怎样做的?实验的结果怎样?(教师巡视)生:(小组交流)师:现在请部分同学到讲台上来,向全班同学进行实验汇报。
先说明你做的是什么实验,再边讲边做实验,说明实验的结果。
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汇报空气的实验。
生:我的实验是用乒乓球来做的。
有一次,我在打乒乓球时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
后来,我带回家去,放在开水里一烫,结果乒乓球瘪的地方鼓起来了。
这证明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以后,体积胀大了,把瘪的地方推出来了。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向大家汇报。
生:为了查明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拿来一个塑料瓶,把它捏扁以后,拧紧盖子,再把它放在热水里(边讲边实验),捏扁的地方鼓起来了,放在冷水里,中间又瘪了下去。
这两个实验说明了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会缩小。
师:他的实验做的很好。
现在再请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
生:我用一个套有塑料袋的瓶子(边讲边实验),把瓶子放到热水里,塑料袋鼓起来了(鼓得不明显),把它再放进冷水里,塑料袋就瘪下去了(也不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说课稿;热胀冷缩
一、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共4页由4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热
胀冷缩性质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活动三: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
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1.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2.
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这些帮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这个活动的
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例如:①用什么容器装空气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黄泥球等②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③怎样观
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常用的几种方法是: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
气体积变大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及易拉罐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可以在烧瓶口
上套小气球探究之后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
个问题是鼓励学生通过比较有新的发现例如: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明显对学生们的这类发现应给予肯定给他们充分的机会交流、探讨这个活动不可忽视活动四: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学生在认识了液体、气体
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教材以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作为典型的观察材料在这个活动中要强调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学生触摸加热后的铜球防止烫伤可以考虑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以上的活动内容和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水、空气及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教材这里的结论蕴涵着两层含义:一是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仅仅靠一两个事实材料就下定义是不严谨的;二是为学生的课后探究提出了空间省略号所涵盖的探究活动会接连不断地出现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课时目标1、让学生经历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认识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2、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对结论的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4、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对空气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的观察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学难点观察比较空气与水的热胀冷缩的不同之处
三、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科、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一开始我以孩子们感兴趣的吹泡泡游戏导入通过吹大肥皂泡是空气的增多与烧瓶吹肥皂泡是体积的膨胀的比较让学生明确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同时提出怎样使肥皂泡更大的问题渗透受热越
多空气体积膨胀越大的概念2、自已动手动手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师前面吹泡泡游戏“扶”的的基础上“放”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事实说话在这里安排了较多的教学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小组自主探究3、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到这里学生自然会想到固体也会怎样?教学中附带再讲一下酒精灯的安全使用法考虑到危险性所以还是用教师演示的方法4、联系生活知识运用“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在课后我又设计了钢轨伸缩缝、夏冬季的电线等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总之吸引力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要充分展示科学课实验教学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