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培名词解释
组培名词解释
基膜:上皮的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的薄膜。由薄层细胞间质构成。是一层半透膜,有连接、支持的作用
连接复合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接同时存在,称连接复合体,它的存在和数量常随器官的不同发育阶段和功能状态等而改变
血-胸腺屏障:皮质内毛细血管,选择性强,保证产生初始淋巴细胞
胸腺小体:数层上皮细胞围成,周边的细胞完整,中央的细胞退变死亡。核崩解,胞质嗜酸性变强。功能:影响T细胞的分化成熟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血液单核细胞以及由单核细胞演变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巨噬细胞系统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淋巴细胞从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中进入血液,再由血液回到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中,周而复始的不断的循环
排卵:卵泡壁破裂,次级卵母细胞、透明带与放射冠随卵泡液一起排出,经腹膜腔进入输卵管的过程
闭锁卵泡:从胎儿时期至出生后,乃至整个生殖期,绝大多数卵泡不能发育成熟,它们在发育的各个阶段停止生长并退化,退化的卵泡称闭锁卵泡
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主要分布于腺的底和体部。细胞柱状,核圆位于基部,胞质嗜碱性,顶部多呈泡沫状,富含R E R、Go,酶原颗粒.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又称泌酸细胞,主要位于腺的颈和体部。细胞大,圆形或三角形,核圆居中,胞质嗜酸性 细胞内有分泌小管,微管泡系统,线粒体。 功能:合成、分泌盐酸及内因子。
垂体门脉系统: 垂体上动脉---?第一级毛细血管网( 漏斗柄)--?垂体门微静脉(结节部)--?第二级毛细血管网(远侧部)
淋巴窦: 窦壁:内皮+ 扁平网状细胞 窦腔:星状内皮细胞,附有巨噬细胞;网孔内流动淋巴,过滤作用
组培名词解释
组培名词解释1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2HE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苏木素是碱性染料,可使酸性物质着色伊红为酸性染料可使碱性物质着色3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4内分泌腺:有的腺没经过导管,分泌物(为激素)释入血液,称内分泌腺。
5外分泌腺:有的腺分泌物经导管排到体表或器官腔内,称外分泌腺。
6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7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由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
可使细胞的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8连接复合体: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和紧密连接中,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接邻近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
9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高等动物体内具有强烈吞噬功能的巨噬细胞,及其前身细胞所组成的一个细胞系统,是机体防御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10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
11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12造血干细胞:是能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最原始的造血细胞;它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有分化成多种血细胞的潜能和自我复制的能力。
13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14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
15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为半固态凝胶软骨细胞在软骨基质中所占的腔隙称为软骨软骨陷窝。
16软骨囊:软骨基质由纤维成分和基质组成软骨陷窝周围基质所含硫酸软骨素较多HE染色强嗜碱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称软骨囊。
17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8闰盘:心肌细胞间的连接结构。
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桥粒起固定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便于细胞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的传导使心肌功能活动同步化。
组培的概念
组培的概念组培是一种生物技术,其目的是将细胞或组织在体外培养并组合起来,以形成三维的结构。
这种技术旨在模拟生体环境,提供细胞发育和生长所需的物理和化学环境,并增强细胞结构和功能。
组培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测试,以及组织工程等领域。
组培的主要目标是在精细控制的条件下构建三维的生物体系,这将更好的模拟生体环境,并为细胞发育和生长提供必要的物理和化学环境。
组培的临床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组织工程领域的策略一定程度上应用了组织培养技巧的基础。
组织工程是一种利用组培技术重构或制造人体组织的新颖技术。
组织工程需要先将细胞或细胞重构结构培养在体外,之后将这些结构移植到一个接受体中。
这样的技术可以用于修复和治疗多种组织的损伤或缺陷,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移植和康复领域。
例如,组培技术可用于重建神经、骨骼、肌肉和心脏等组织。
组培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细胞的类型、种类和来源,培养基成分和配方、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培养条件、培养器具和培养介质、pH 值和氧气等。
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组培技术着重实验条件的严格控制,以保证细胞生长和发育的最佳情况。
组培所用到的细胞可以分为两类:原代细胞和细胞系。
原代细胞指从酒精消毒或酶溶解的较新鲜组织中分离出的细胞,这些细胞在培养基中只可以存活三到四天。
细胞系是在实验室中长期生长下来的细胞,可在培养基中不断地传代生长。
大部分的细胞系是由人类或动物组织中的癌细胞分离出来的,它们在稳定的实验条件下,长期生长和复制。
组培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方面也有重要应用。
例如,它被用于开发和测试新的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些药物可以直接加入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中,检验药物对细胞质结构和代谢活性的影响,从而实现对药物的预测,节省药物研发时间。
这种方法比使用动物模型进行药物测试更加有效和有效梳理,这是在评估药物副作用和疗效方面的一种新的策略。
而且,还有一种常用的组培实验技术就是我较为熟悉的细胞冻存,是指将悬浮或附着生长的细胞在明胶、甘油(或DMEM,培养基)等特殊培养基添加细胞保护剂后,冷冻保存以维持存储状态的一种方法。
组培名解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的离体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应用人工培养基,创造适宜的培养条件,使其长成完整小植株的过程。
再分化:经脱分化的组织或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转变为各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玻璃化现象:在长期的离体培养繁殖时,有些试管苗的嫩茎、叶片呈现半透明水渍状,这种现象称为玻璃化。
继代培养:愈伤组织在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以后,由于营养物质枯竭,水分散失,以及代谢产物的积累,必须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上培养。
这个过程叫做继代培养。
植板率:是指已形成细胞团的单细胞与接种总细胞数的百分数。
初始植板密度:单细胞固体平板培养时,细胞悬浮液接种到琼脂培养基上最初细胞密度。
脱毒苗:是指不含该种植物的主要危害病毒,即经检测主要病毒在植物内的存在表现阴性反应的苗木。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物体表面和孔隙内的一切微生物或生物体,即把所有生命的物质全部杀死。
褐变:是指外植体在培养中体内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使细胞里的酚类物质氧化成棕褐色的醌类物质,有时使整个培养基变褐,从而抑制其他酶的活性,影响材料的培养。
黄化:指试管苗幼苗整株失绿,全部或部分叶片黄化,斑驳的现象。
纸桥培养:将培养基中放入滤纸,再将材料置于滤纸上进行培养称为纸桥培养。
微尖嫁接:指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实生砧木,嫁接无病毒茎尖以培养脱毒苗的技术。
主要程序:无菌砧木培养—茎尖准备—嫁接—嫁接苗培养—移栽。
微体嫁接:指将0.1-0.2mm 的茎尖作为接穗,嫁接到由试管中培养出来的无菌实生砧木上,继续进行试管培养,愈合成为完整的的植株。
外植体: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由植物体上切取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器官以及各种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等统称为外植体。
热处理脱毒:利用病毒和植物细胞对高温忍耐性不同,选择适当的高温处理染病植株,使植株体内的病毒部分或全部失活,而植株本身仍然存活。
平板培养法:是把单细胞悬浮液与融化的琼脂培养基均匀混合,平铺一薄层在培养基底上的培养方法。
组培
1、组培:用无菌方法是植物体的离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人为提供的条件下,生长和发育的所有培养技术的总称。
2、细胞全能性:植物体的每一个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都具有该物种全部遗传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发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潜在能力。
3、脱分化:将以分化的不分裂的静止细胞放在培养基上培养后,细胞重新进入分裂状态。
4、再分化:将脱分化的组织或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转变为各种不同的细胞类群,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5、外植体:由活体植物体上切取下来的,用于组培的各种接种材料。
6、愈伤组织:在人工培养基上由外植体上形成的一团无序生长状态的薄壁细胞。
7、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乙烯8、组培植株再生的途径: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9、器官发生途径:由外植体或愈伤组织诱导形成不定根或不定芽再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10茎尖培养:切取茎的先端部分或茎的分生组织部分进行无菌培养。
11、离体受精:在离体环境中完成被子植物的精、卵结合且利用受精所产生的“离体合子”培养再生植株,做到整个受精与胚胎发育过程完全在离体条件下完成。
12、单倍体植物:用离体培养花药的方法使花粉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植株。
13、生长素作用:诱导愈伤组织形成,促进外植体脱分化,促进细胞生长,促进生根。
14、细胞分裂素作用:诱导细胞分裂,诱导芽分化,促进侧芽萌发,使茎增粗,抑制茎生长,抑制根分化15、原生质体:去掉细胞壁的由质膜包裹具有生活力的裸露细胞。
16、原生质体融合:从同一个种或不同种分离得到的原生质体在适当的条件下融合得到细胞核物质和细胞质物质的混合。
17、原生质体再生过程:分离,纯化的原生质体在适当的培养方法和培养条件下,恢复细胞壁,再生细胞持续分裂形成细胞团,最后通过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分化出物质植株的过程。
1、组培的特点:⑴培养条件可人为控制⑵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⑶管理方便,利于工厂化生产和自动化控制2、组培的类型:植株,胚胎,器官,细胞,原生质体3、组培应用步骤:⑴获得无菌外植体,建立无菌培养体系⑵进行增殖,不断产生不定芽或胚状体⑶生根培养⑷试管苗移栽。
组培名词解释
组培名词解释1、连接复合体: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一般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存在即称为连接复合体2、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纤维称为肌节其长度为1/2明带+暗带+1/2明带3、三联体:一条横小管与其两旁的中池构成三联体4、虎斑: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尼氏体大而多,镜下呈虎皮斑块结构,称虎斑5、郎飞结:神经细胞膜细胞一个接一个的包卷在轴突外面,相邻两个神经膜细胞的连接外不形成髓鞘,呈一狭窄的环形区,称为郎飞结。
6、血—脑屏障:是介于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对物质通过有选择性阻碍作用的动态界面,由脑组织的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及其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完整的基膜,周围细胞以及星型胶质细胞脚板围成的神经胶质膜构成,其中内皮细胞是其主要结构。
8、中央乳糜管:肠绒毛中轴,为细密的结缔组织,中央有1-2条较粗的纵行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
9、肝小叶:是肝脏的基本结构单位,多面棱柱体,长约2mm,宽约1mm成人肝有50万-100万个肝小叶10、肝血窦:腔大而不规则,大小不一,遍透性高,除血细胞和乳糜微粒外,血浆的各种成分均可自由出入。
11、窦周隙:又称DISSE间隙,为肝血窦与肝板之间的狭小间隙,宽约0.4um12、滤过膜:肾小体是一个滤过器当血液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管内血压升高。
血浆内部分物质经内皮孔,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滤入肾小囊腔,这三层结构称滤过膜。
13、球旁复合体:也称肾小球旁器,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入球微动脉和出球微动脉之间的夹角处。
14、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出的过程称排卵15、黄体:排卵后残留的卵泡壁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毛细血管等深入到颗粒尾,在LH的作用下演变成体积较大,富含血管并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现黄色称黄体18、内皮: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19、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20、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的腺内分泌腺:分泌物释放入血液呈淋巴液而无导管腺腺上皮:是以分泌为主的上皮21、网织红细胞: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内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时呈细网状22、终池:肌质网两端呈环形膨大的扁囊23.、尼氏体:位于腺体和树突内,光镜下呈嗜碱性斑块或细粒状结构24、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和包于其外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组培名词解释
一、名解1.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清晰可见。
4.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5.软骨陷窝:软骨细胞包埋在软骨基质中所在的腔隙。
6.软骨囊:软骨陷窝周边形似囊状、具有强嗜碱性的软骨基质。
7.类骨质:无骨盐沉积的骨组织。
8.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9.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暗带与明带交界处。
10.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11.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及包绕它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12.巩膜:巩膜主要由大量粗大的胶原纤维交织而成,呈瓷白色。
13.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他们又可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进入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进入另一处淋巴组织的现象。
14.旁分泌:少部分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
15.皱襞:在食管、胃和小肠等部位,黏膜与黏膜下层共同向管腔面突起形成的结构。
16.胃小凹:胃黏膜表面遍布的不规则的小孔,约350万个。
17.肠绒毛:小肠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而成的结构,形状不一。
18.胆小管:是相邻两个肝细胞之间局部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
19.窦周隙:是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
20.肺小叶:由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组成。
21.气-血屏障:是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22.血管球:是肾小囊中一团蟠曲的毛细血管。
23.精子发生: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
24.精子形成:精子细胞经过复杂的变态,由圆形细胞逐渐转变为蝌蚪状的精子的过程。
组培名词解释
组培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滤过屏障:位于肾小体内,是血液从血管球的毛细血管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所通过的结构;包括有孔上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功能是阻止大分子物质及血细胞通过。
2、基膜:基膜是位于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均质状半透·膜。
电镜下,可分为基板、网板两层。
基膜具有支持连接和固着作用,还作为半透膜有利于物质交换。
3、闰盘:闰盘是心肌纤维连接处特有的结构。
在HE染色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橫形或阶梯形粗线,电镜下,位于Z线水平,是相邻心肌的连接面,在橫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气着牢固的连接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有利于心肌纤维间交换化学信息和传递电冲动,保证心肌纤维同步收缩。
4、小肠绒毛:小肠粘膜层的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伸出的指状突起。
绒毛中轴是固有结缔组织,含中央乳糜管和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其表面覆以单层柱状上皮。
绒毛使小肠的表面吸收面积大大扩大,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
5、黄体:卵泡排卵后,在LH作用下,卵泡壁的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体积增大形成一个体积大、富含毛细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活体成黄色,称黄体。
黄体有大量粒黄体细胞和少量膜黄体细胞构成,主要分泌大量孕激素和少量雌激素。
6、胰岛:胰岛是胰的分泌部,呈岛状分布与胰外分泌部之间,主要有A、B、D、PP四种细胞组成,内分泌细胞多排成团、索状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胰岛产生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制素和胰多肽,调节糖代谢。
7、肌节:两条相邻Z先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每个肌节包括1/2I带+A带+1/2I带,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基本机构单位。
8、气血屏障: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 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气血屏障很薄,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9、尼氏体:尼氏体是神经元胞质和树突内嗜碱性小块或颗粒。
在HE染色切片中呈紫色斑块或颗粒;电镜下。
有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组培名词解释
微绒毛(microvillus):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密集的微绒毛构成光镜下的纹状缘。
其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微丝收缩可使微绒毛伸长或变短。
微绒毛使细胞的表面积显著很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cilium):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光镜下可见纤毛。
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
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基膜(basement membrane):是上皮细胞基底面和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光镜下呈均质红色薄膜,厚薄不一。
电镜下分为两层,基板:贴上皮面,可分为透明板和致密板,由糖蛋白等构成,含层粘连蛋白和IV型胶原蛋白。
网版:在结缔组织面,由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
功能:支持、连接作用,物质交换的半透膜。
横小管(transverse tubule):是横纹肌肌纤维的肌膜向肌浆内凹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分支互连成网,环绕在每条机缘纤维的表面。
人与哺乳动物的骨骼肌的横小管位于明带与暗带的交界处,心肌的横小管位于Z线水平。
它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到至肌纤维内部。
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在HE染色切片无法分辨。
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排列成网,并深入树突和轴突内,电镜下由神经丝和微观构成。
它们除了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外,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
胶原纤维(collagenous fiber):数量多,新鲜时成白色,又名白纤维。
粗细不等,分支并交织成网。
HE染色呈嗜酸性。
电镜下,由更细的胶原原纤维组合而成,表面可见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
化学成分为I、III 型胶原蛋白。
物理特点:韧性大,抗拉力强。
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最多的细胞。
光镜下细胞大,星状多突起,核交大,卵圆,着色浅,核仁明显。
胞质较丰富,弱嗜碱性。
电镜下,胞质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它的分泌构成了疏松结缔组织的各种纤维和基质。
组培名词解释
第一章1,组织学: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2,HE染色:指苏木精染色和伊红染色。
3,嗜酸性:苏木精染液呈碱性,可使细胞核内染色质及细胞质内核糖体等结构成蓝紫色,称嗜酸性。
4,嗜碱性:伊红是酸性染料,可使多数细胞的染色质染成粉红色,称嗜酸性。
5,PAS反应:碘酸-希夫反应,用于显示细胞,组织内的多糖和蛋白多糖。
6,超微结构:在电镜下观察到的微细结构,称超微结构。
第二章1、核糖体:又称核蛋白体.是细胞内最小的颗粒状细胞器,由核糖体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共同组成,rRNA是核糖体的骨架,核糖体由一个大亚基和一个小亚基构成2、粗面内质网:扁平囊状或管泡状膜性结构,它们以分支互相吻合成为网络膜,表面附有核糖体者称为粗面内质网3、滑面内质网:扁平囊状或管泡状膜性结构,它们以分支互相吻合成为网络膜,表面不附着核糖体者称为滑面内质网4、高尔基复合体:光镜下只有用银染才能呈现黑褐色网状结构。
电镜下高尔基复合体由扁平囊,小泡和大泡三部分组成。
5、线粒体:光镜下常为杆状,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为0.5-1um,场2-7um。
具有双层膜,外膜光滑,膜中有小孔,允许相对分子质量小于一万的物质自由通过。
6、异噬性溶酶体:是初级溶酶体与吞噬体吞饮泡融合而成,作用底物是经吞噬或吞饮而被摄入细胞内的外源性物质,如细菌和细胞碎片等。
7、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它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这种分裂的方式只发生在生殖细胞的成熟过程中的某一阶段。
它的特点是:在细胞内细胞DNA于间期中复制一次后,要连续进行两次细胞分裂,结果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亲代细胞少了一半,故称为减数分裂8、细胞凋亡:机体活组织中,单个细胞受其内在基因编程的调节,通过主动的升华过程而自杀死亡的现象,称程序化细胞死亡,也称细胞凋亡。
9、细胞周期: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终了所经历的过程,分为分裂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
第三章1.内皮:衬于心脏、血管或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组织培养
组织培养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植物组织培养:在无菌条件下,植物体的任何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人工预知的控制条件下,放在含有营养物质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等组成的培养基中,使其生长、分化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体细胞胚状体:在离体或活体条件下,体细胞经“原胚期-球形培期-心形培期-鱼雷培期-子叶期”等阶段形成的胚。
细胞全能性:植物体任何一个细胞都携带着一套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
人工种子:将植物离体培养产生的体细胞胚报埋在营养成分和保护功能的物质中,在适宜条件下发芽出苗的颗粒体。
细胞质杂种:一方亲本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及另一方亲本的全部细胞质融合,可使两种来源不同的核外遗传与一个特定的核基因结合在一起,这种杂种称为细胞质杂种。
外植体:在组培中,从活植物体上取下以进行培养的部分。
茎段培养:带有腋芽(侧芽)或叶柄、长数厘米的茎段进行离体培养。
指示植物:可以呈现病毒在病的植物上出现的枯斑和某些病理症状来鉴别病毒的植物。
愈伤组织:在组培中,在人工培养基上由外植体长出来的一团无序生长、高度液泡化、呈无定形态的薄壁细胞。
体细胞杂交:以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为基础,借用动物细胞融合方法发展和完善的一门新型生物技术。
再分化:从愈伤组织再生出小植株的过程。
植物快速繁殖: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名优特新品种,使其在较短时间内繁衍较多的植株;快速繁衍珍稀濒危植物,使物种得以保存。
衰退现象:长期继代培养的材料会逐渐衰退,丧失形态发生能力(生长不良,再生能力下降,增值率下降)。
离体保存:将组织和细胞培养中的外植体或试管苗贮存在使其抑制生长\缓慢生长\无生长的条件下,达到长期保存的方法。
驯化现象:植物组织经长期继代培养,在其后加入少量或不加入生长调节物质就可以生长的想象。
原生质体融合:同体细胞杂交脱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组织或器官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
细胞进入分裂状态。
细胞悬浮培养:用液体培养基对保持良好的分散状态的单个细胞或小的细胞聚集体于摇床上进行培养的方法。
组培名词解释重点
一、上皮组织1.一般特征由许多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及少量细胞间质所组成上皮组织细胞呈明显的极性上皮组织中无血管分布,神经末梢丰富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功能2.游离面微绒毛纤毛3.基膜基板基底面网板质膜内褶半粒桥二、结缔组织1.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脂肪结缔组织2疏松结缔组织结构特点:基质较多、纤维较少、结构疏松、呈蜂窝状胶原纤维纤维弹性纤维间质网状纤维基质疏松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白细胞3. LM:扁平、有突起、核膜、核仁较清楚、胞质嗜碱性成纤维细胞 EM: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功能:生成三种纤维基质成分LM:不规则形、伪足、核小、有吞噬颗粒巨噬细胞(组织细胞) EM:溶酶体、高尔基复合体、少量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功能:吞噬、参与免疫应答、分泌LM:椭圆形、染色质呈车轮状偏于一侧、嗜碱性浆细胞 EM:丰富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肥大细胞 LM:圆形、特殊颗粒嗜碱性功能:合成分泌肝素、组肝、白三稀4.软骨软骨组织软骨膜透明软骨软骨分类弹性软骨纤维软骨5.骨板——骨胶纤维平行排列,借基质粘合在一起,并有钙盐沉积,形成薄板结构。
环骨板骨单位——又称哈弗斯系统,位于内外骨板之间,由10~20层同心排列的骨板和中央管组成间骨板6.骨原细胞——梭形骨细胞成骨细胞——柱形或椭圆形骨细胞——扁椭圆形硬骨细胞7.血液细胞LM:双面凹的圆盘形红细胞 EM:有核糖体、嗜酸性、无细胞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高电子密度均质状结构功能:携带O2和CO2LM:圆球形、核分2~4叶、胞内含粉红色颗粒中性粒细胞 EM:中性颗粒、嗜天青颗粒、酶溶体功能:吞噬细胞、防御LM:圆形、核分2~3叶、一般分2叶、呈八字形、哑铃状、胞质内含嗜酸性颗粒嗜酸性粒细胞 EM:溶酶体、组胺酶功能:吞噬抗原体复合物、杀灭寄生虫LM:圆形、胞质内有嗜碱性颗粒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EM: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白三稀功能:产生肝素、组胺、白三稀LM:圆形、核呈肾形、胞质呈兰色、嗜天青颗粒单粒细胞 EM:溶酶体功能:吞噬、参与免疫应答、分泌LM:圆形或椭圆形、核圆、凹陷、胞质嗜碱性、染成蔚蓝色淋巴细胞 EM:核糖体功能:免疫三、肌组织1.骨骼肌肌节定义: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一个肌节=1/2 I带+整个A带+1/2 I带三联体位置:位于明带与暗带的交界处组成: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共同构成肌质网(肌浆网)位置:位于肌原纤维之间组成:纵小管、终池、三联体化学成分粗肌丝——肌球蛋白细肌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蛋白2.短柱状有分支、互相吻合成网有横纹、不如骨骼肌明显心肌一个细胞核、位于中央有闰盘为细胞界线EM:细胞连接(连接复合体)二联体纵小管横小管闰盘——心肌纤维呈短柱状,并互相吻合成网状,相邻心肌纤维分支的连接处四、神经组织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分为胞体和突起2.细胞质尼氏体(EM):由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有利的核糖体组成神经元纤维(EM):有神经丝和神经微管成束排列而成,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参与物质运输3.突触——神经元互相联系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定向传导信息的重要结构LM:突触结突触前部突触前膨大EM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部——突触后膜4.有髓神经元纤维周围神经系统:髓鞘、结间体、郎飞结、轴突、神经膜中枢神经系统5.游离神经末梢——感觉冷热、疼痛、轻触刺激感觉神经末梢触觉小体——感觉触觉有被囊神经末梢环层小体——感受压觉和振动觉神经末梢神经肌梭——本体感受、感受肌纤维伸缩变化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 LM:卵圆形、神经元的末梢EM:突触槽、连接襞、突触小泡、乙酸胆碱6.星形胶质中枢少突胶质神经胶质小胶质室管膜细胞周围神经膜细胞卫星细胞五、循环系统1.连续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不连续毛细血管2.内皮——单层扁皮上皮内膜内皮下层——薄层结缔组织中动脉结构内弹性膜中膜——10~40层环行平滑肌外膜——结缔组织、外弹性膜、营养血管内膜大动脉结构中膜——40~70层弹性膜外膜小动脉结构——外周阻力血管3.管腔大、管壁薄中静脉中膜平滑肌较少外膜的结缔组织比较多有静脉瓣(防止血液的倒流)4.内皮心内膜内皮下层心壁(内→ 外)心内膜下层心肌膜心外膜六、免疫系统1.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眼内充满了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淋巴组织从结构上可区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2.中枢性淋巴器官——胸腺和骨髓周围淋巴器官——淋巴结、脾、扁桃体3.皮质 T淋巴细胞多(幼稚)胸腺上皮网状细胞少T淋巴细胞少髓质上皮网状细胞多,分泌胸腺素胸腺小体被膜——小梁淋巴结浅层皮质:淋巴小结——生发中心、B淋巴细胞皮质副皮质区(胸腺依赖区)——T淋巴细胞实质皮质淋巴窦髓质髓索——B淋巴细胞髓窦被膜——小梁脾动脉周围淋巴鞘——T细胞白髓淋巴小结——B细胞实质边缘区——B细胞红髓脾索——B细胞脾血窦4.胸腺T淋巴细胞淋巴结副皮质区脾白髓——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结浅层皮质淋巴结髓质(髓索)B淋巴细胞脾白髓淋巴小结边缘区脾红髓5.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定义——指体内除粒细胞以外,分布于全身各处的吞噬细胞单核细胞——血液吞噬细胞——结缔组织,肝、肺、淋巴器官组织小胶质细胞——神经组织郎格汉斯细胞——表皮破骨细胞——骨细胞来源——骨髓、血液内幼单核细胞吞噬功能参与免疫应答分泌功能七、消化系统1.上皮粘膜固有层粘膜肌层消化管的一般结构粘膜下层肌层外膜2.食管——复层扁平上皮3. LM:细胞大、呈卵圆形或三角形、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胞质呈强壁细胞嗜酸性EM:细胞内分泌小管、微绒毛、小管泡系、线粒体胃功能:合成、分泌盐酸LM:分布于腺的体部和底部,细胞呈柱形或锥体形、核圆、基部嗜酸主细胞性、酶原颗粒泡沫状EM: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功能:胃蛋白酶原4. LM:纹状缘柱状细胞 EM:微绒毛、线粒体、滑面内质网上皮功能:扩大小肠表面积小肠绒毛(粘膜层)杯状细胞固有层:毛洗淋巴管(中央乳糜管)柱状细胞杯状细胞5.肠腺细胞帕内特细胞未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6. LM:浆液性细胞、核圆、胞质嗜碱性、酶原颗粒、嗜酸腺泡性外分泌部 EM: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分泌胰液胰腺导管:闰管→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主导管A细胞——分泌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内分泌部(胰岛) 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7.中央静脉肝小叶立体结构肝细胞板(肝板)——肝细胞放射状排列肝血窦共同组成肝小叶的复杂立体构形肝小管8. LM:多边形、嗜酸性、核圆大、位于细胞中央、核膜、核仁清楚肝细胞线粒体——提供能量粗面内质网——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基地EM(功能)滑面内质网——解毒高尔基复合体——加工、储存蛋白质溶酶体——代谢微体——解毒、保护肝细胞9.窦周间隙(Disse间隙)——在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有狭窄的间隙,宽约0.4um,称为窦周间隙10.小叶间动脉门管区(汇管区)——三种伴行的管道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11.肝内血循环肝门静脉→小叶间静脉肝血窦→中央静脉→小叶下静脉→肝静脉肝动脉→ 小叶间动脉八、呼吸系统1.粘膜上皮气管管壁(内→外) 固有层粘膜下层外膜2.支气管肺导管部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管壁变化: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上皮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单层柱状纤毛上皮单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消失腺体↓↓↓消失软骨↓↓↓消失平滑肌↑↑↑环行终末细支气管——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部分细胞有纤毛,杯形细胞,腺体,软骨均消失,环行平滑肌层,粘膜皱襞3.呼吸性细支气管肺呼吸部肺泡管肺泡囊肺泡肺泡上皮Ⅰ型肺泡细胞Ⅱ型肺泡细胞 LM:立方形、核圆、空泡呈泡沫状EM 游离面——微绒毛胞质——嗜锇板层小体——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Ⅰ型肺泡细胞血—气屏障Ⅰ型肺泡细胞基膜毛细血管内皮的基膜内皮细胞5.尘细胞肺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心衰竭细胞九、泌尿系统1.肾小体血管球肾单位肾小囊近端小管肾小管细端远端小管2.每个肾小体都有两个极血管极尿极入球微动脉——粗血管球出球微动脉——细肾小体有孔型毛细血管血管球系膜肾小囊壁层——单层扁平上皮脏层——足细胞、胞体有突起、裂孔3.有孔内皮滤过膜(滤过屏障)毛细血管基膜足细胞裂孔膜4. LM:管腔小而不规则、管壁由单层锥体形或立方体细胞构成、细胞体积较大、细胞间的界限不清、核圆、靠近基底部、胞质嗜酸性强、细胞基部有纵纹、游离面有刷状缘近端小管基底面——质膜内褶EM:微绒毛侧面——侧突肾小管质膜——钠泵功能:重吸收细端远端小管5. 球旁细胞主要功能:合成、分泌肾素次要功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球旁复合体(肾小球旁器)红细胞生成致密斑——化学感受器球外系膜细胞十、皮肤1.基底层棘层表皮——上皮组织(深→浅)颗粒层皮肤透明层角质层真皮——结缔组织乳头层网状层——致密结缔组织2.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分布于基底细胞之间郎克汉斯细胞——散在于棘层内十一、感觉器官角膜上皮——细胞易修复前界层角膜角膜固有层——无血管纤维膜(前→后)后界层角膜内皮巩膜脉络膜眼球壁血管膜(后→前)睫状体外→内虹膜色素上皮细胞视杆细胞结构:膜盘、视紫红质颗粒视网膜视细胞功能:感受弱光、适应夜视外→内视锥细胞结构:膜盘、视色素神经细胞功能:感受强光和色觉双极细胞节细胞十二、内分泌系统1.腺细胞排列成索状、团状或围成滤泡内分泌腺的共同特点腺细胞间有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内分泌腺无导管腺细胞的分泌物称激素2. LM:立方形、核圆、位于细胞中央、胞质弱、嗜酸性甲状腺滤泡 EM:溶酶体、分泌颗粒、胶体小泡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功能:双向分泌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素滤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血钙降低3.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甲状旁腺素——血钙升高4.球状带——盐皮质激素皮质束状带——糖皮质激素——滑面内质网、脂滴、线粒体嵴肾上腺网状带——分泌雄激素或少量雌激素髓质肾上腺素细胞去甲肾上腺素细胞5.嗜酸性细胞生长激素细胞促乳激素细胞促甲状腺激素远侧部嗜碱性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卵泡刺激素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黄体生成素腺垂体间质细胞性激素嫌色细胞垂体中间部——促黑素激素细胞——分泌黑素细胞刺激素结节部神经垂体——神经纤维来自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血管加压素催产素PS:赫林体是激素的储存形式十三、男性生殖系统1.精子发生阶段: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2. LM:核大、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弱嗜酸性支持细胞 EM: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多而细长、溶酶体多、微丝和微管丰富功能分泌合成雄激素结合蛋白构成血—生精小管屏障(该屏障包括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生精上皮的界膜、血管内皮细胞、基膜)3. LM:在睾丸间质内成群分布、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体积较大、核圆、位间质细胞于细胞中央或偏位、胞质嗜酸性EM:丰富的管状嵴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脂滴(色素颗粒、蛋白质结晶)功能:分泌雄激素十四、女性生殖系统1.卵泡发育过程: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2.卵母细胞仍为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泡结构颗粒细胞继续增加合成卵炮腔、卵泡液、卵丘、反射冠、粒层卵泡膜分为内、外两层3.黄体定义(形成)——成熟卵泡排卵后,卵泡壁塌陷褶成皱襞,卵泡膜的血管和结缔组织侵入粒层,形成富有毛细血管的内分泌腺,色黄,称为黄体。
组培名词解释
1上皮:是上皮组织的简称,指分布在动物体表和体内腔道或管状器官内外表面,以及感觉器官、腺体等部位的一种边缘组织。
2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细胞薄,游离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及内外物质的交换。
3间皮:是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游离面湿润而光滑,便于内脏器官的活动和减少摩擦。
4 鳞状上皮:是由多层细胞构成,是最厚的一种上皮。
紧靠基膜的一层细胞为立方或矮柱状,此层以上是数层多边形细胞,在上为梭行细胞,最表层是扁平的,似鳞状。
鳞状上皮具有很强的机械保护作用,覆盖整个表皮,也分布于口、腔、食道等,具有耐摩擦,阻止异物侵入等作用。
5、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为主要功能的上皮。
以腺细胞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器官称为腺。
6、腺体: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组成器官。
7、神经上皮:又称为感觉上皮,是上皮组织和外界接触过程中分化出具有特殊结构的上皮,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作用。
8、单细胞腺:这种分泌腺有一个细胞,常分散在上皮层其他细胞之间。
H.E染色时,因蛋白酶被溶解,胞质着色较浅。
电镜下,胞质中粗面内质网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低等动物单细胞腺的种类较多,具有不同功能,常见于表皮等处。
8、间充质:又称为间叶组织,来源于中胚层,由间充质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
间充质细胞核大,卵圆形,核仁明显。
间充质是分化很低的多潜能细胞,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可分化为各种结缔组织细胞。
9、嗜银性纤维:又叫网状纤维,分支多,相互交织呈网状,含有大量已糖,被硝酸银浸染为黑色。
其主要成分是胶原纤维,分布在网状结缔组织及肌细胞和脂肪组织表面之外,还分布在基膜的网板上。
10、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成分,数量最多。
有两种状态,一般认为成纤维细胞是功能活跃的细胞;而功能不活跃的细胞称为纤维细胞。
但在创伤修复,结缔组织再生时,纤维细胞可转化为功能活跃成纤维细胞。
1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所谓巨噬细胞是指具有强大吞噬功能的细胞。
组培名词解释
1.微绒毛Microvillus:是指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电镜下可见,增大细胞表面积,中轴含有微丝。
2.同源细胞群Isogenous group:位于软骨深部,是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生而来的,2-8个细胞构成的细胞群。
3.骨单位Osteon:又称哈弗斯系统,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长骨骨干内主要起支持作用的结构单位。
呈长筒型,由中央管和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构成。
4.肌节Sarcomere:指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构成,是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5.闰盘Intercalated:在心肌纤维连接处,位于Z线水平。
在连接的横向部位有中间连结和桥粒,在纵向部位有缝隙连接,起信息传递作用,使心肌同步收缩。
6.神经元Neuron: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7.突触Synapse:是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特化细胞连接,是传递信息的功能单位。
8.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是脑内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由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神经胶质膜组成。
具有选择性的物质通透作用,以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9.淋巴小结Lymphoid nodule:是以B 细胞为主密集而成的球形或椭球形淋巴组织。
在受抗原刺激后,小结增大,中央出现浅染的生发中心,有生发中心的称为次级淋巴小结,而没有生发中心的称为初级淋巴小结。
10.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指单核细胞及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包括单核细胞、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中的巨噬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肝枯否细胞、肺巨噬细胞等。
11.淋巴组织:是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内充满大量的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和少量交错突细胞或滤泡树突状细胞的组织;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两大类。
组织培养 名词解释
组织培养名词解释
组织培养是指从生物体中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等,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以研究其生长、发育和代谢等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技术。
组织培养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如植物繁殖、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
组织培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分离组织:从生物体中分离出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等。
2. 培养基制备:根据需要配置适合的培养基,以保证细胞的生长和发育。
3. 细胞接种:将分离出的组织或细胞接种到培养基上,使其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生长。
4. 培养和观察:在恒温、恒湿和无菌的环境中培养细胞,并进行定期观察和记录。
5. 细胞繁殖和诱导分化:通过控制培养条件,促进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以获得所需的细胞类型。
6. 实验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了解细胞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规律等。
组织培养具有很多优点,如可获得大量同质的细胞、可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可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等。
同时,组织培养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需要严格的条件控制、需要定期更换培养基等。
组培
1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利用适当的培养基,对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及原生质体进行培养,使其再生细胞或完整植株的技术,又称植物离体培养。
2外植体:在组培中由植物体上取下来进行离体培养的那部分组织或器官。
3脱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经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
4再分化:指脱分化的分生组织重新恢复分化能力,沿着正常的发育途径形成具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的过程。
5培养材料的细菌性污染:指在培养基表面或材料表面出现粘液状物,菌落或混浊的水迹状,有时甚至出现泡沫发酵状的现象6植物离体繁殖(植物快繁或微繁):是指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使其短期内获得遗传一致的大量再生植株的方法7玻璃化:是试管苗的一种生理失调症状,表现为试管苗叶片,嫩梢呈水渍透明或半透明状8褐化:指培养材料向培养基中释放褐色物质,致使培养基和培养材料逐渐变褐而死亡的现象9黄化:指试管苗幼苗整株失绿,全部或部分叶片黄化,斑驳的现象。
10指示植物:指接种某种病毒后能快速表现特有症状的植物。
11珠心胚:除一个受精胚外,尚有多个有珠心细胞形成的无性胚。
12植物细胞培养:是指对植物器官或愈伤组织上分离出的单细胞(或小细胞团)进行培养,形成单细胞无性系或再生植株的技术13人工得大量的高质量的成熟胚状体,把这些胚状体外面包上有机化合物作为保护胚状体及提供营养的“种皮”,从而创造出与真种子类似的结构。
14原生质体培养:指将游离的原生质体进行培养,通过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15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组织培养筛选突变体,又离体筛选,细胞组织培养过程中表现的变异,称体细胞无性系变异16植物胚胎培养:指对植物的胚,子房,胚珠和胚乳进行离体培养,使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技术17胚乳培养:是指将胚乳组织从母体上分离出来,通过离体培养,使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技术18胚珠培养:将胚珠从母株上分离出来,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离体培养,使其生长发育形成幼苗的技术19子房培养:是将子房从母体上分离下来,置于培养基上,使其进一步发育成幼苗的技术20离体授粉:指将未授粉的胚珠或子房从母体上分离下来,进行无菌培养,并以一定的方式授以无菌花粉,使之在试管内实现受精的技术21花药和花粉培养:指在合成培养基上,改变花粉的发育途径,使其不形成配子,而像体细胞一样进行分裂、分化,最终发育成完整植株。
组培名词解释
H-E染色:★①组织学最常用染色法。
②H 苏木精(hematoxylin),兰色碱性染料将酸性物染为兰色。
③E 伊红(eosin),红色酸性染料,将碱性物染为红色。
④H 与E 联合染色之法称H-E 染色。
基膜(1)定义:上皮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间均质状嗜酸性薄膜。
(2)组成:EM:基板+网板(3)功能:支持、连接、营养上皮等组织液(tissue fluid):①形成:是结缔组织中毛细血管动脉端渗透出来的液体。
②回流:由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
③功能:有利于细胞的物质交换④异常:a.来源增多或回流受阻—组织水肿 b.来源减少—组织脱水肌节(sarcomere) ★1 定义:相邻两条Z 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2 组成:1/2 I带+ A 带+ 1/2 I 带3 意义:骨骼肌纤维结构与功能基本单位闰盘(intercalated disk):★1、定义:相邻心肌细胞连接处深染线状或阶梯状结构2、E M:横位:中间连接、桥粒纵位:缝隙连接3、功能:1)连接相邻心肌细胞2)传递信息尼氏体(Nissl body):位置:核周质+树突L M:块状或颗粒状,嗜碱性物质E M:由RER+Ri功能:合成Pr: 结构Pr +酶类+肽类神经调质+激素化学性突触★定义:以释放化学性物质为传递媒介的突触组成(EM,3):a.突触前成分:含突触小泡(神经递质或调质)(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c.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有相应递质受体。
3、功能:单向传递神经冲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定义:体内具有强烈吞噬能力的细胞系统组成:血液单核细胞,各组织、器官之巨噬细胞功能:1)吞噬2)参与免疫反应3)分泌生物活性物质淋巴小结定义:淋巴细胞密集形成之球形小体结构:1)边界清楚2)B细胞为主3)有初、次级…之分4)次级淋巴小结可分暗区+明区+小结帽。
5)有无、大小、多少随功能变化功能:参与体液免疫是非胸腺依赖区定义:髓质内由胸腺上皮C呈同心圆排列,形成之嗜酸性小体功能:胸腺髓质特征性结构功能不明,但缺乏时,胸腺细胞不能发育成熟血-胸腺屏障定义:从胸腺皮质内毛细血管腔到胸腺实质所经结构组成:a.连续性Cap内皮b.内皮基膜c.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d.胸腺上皮细胞基膜e.连续胸腺上皮C突起功能:阻止血中抗原,进入胸腺实质滤泡旁C(parafollicular cell):位置:滤泡上皮C间或滤泡间LM:体大,质浅(亮细胞)嗜银颗粒EM:含氮激素分泌C功能:分泌降钙素,↓血钙胃底腺分布、形态:胃底、体。
植物组织培养名词解释
1植物细胞全能性(cell totipotency)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它是指任何具有完整细胞核的植物细胞,都拥有形成一个完整植株所必需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表达出该细胞的所有遗传信息,产生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
2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re),简称组培,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总称为外植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并给予适当的培养条件,使其生长成完整的植株的过程。
3植物离体快繁,也称微型繁殖(micropropagation),是指把植物材料放在试管内,给予人工培养基以及合适的培养条件,来高速增殖的过程4植物细胞全能性(plant cellular totipotency)是指植物体的每个生活细胞都有该植物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特定的离体培养下,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5分化(differentiation)是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部位的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形成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过程。
6 脱分化(dedifferentiation )是指将成熟细胞恢复分裂活性、向分生状态逆转和形成脱分化的愈伤组织的过程。
7再分化(redifferentiation)是指脱分化的细胞或组织在特定的条件下转变成各种不同细胞类型的现象。
8决定(determination)是指胚胎某一部位的组织或细胞向特定器官分化的发育状态。
决定状态或程度可以由异位移植和离体培养来测定,即只有组织或细胞置于新的环境条件下仍可继续形成其原先环境条件下发育形成的特定结构。
9感受态(competence)是指细胞对特殊刺激或信号的反应能力。
10玻璃化现象(vitrification)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特有的一种生理失调或生理病变的一种现象。
玻璃苗生长繁殖速度下降,最后甚至死亡。
11体细胞无性系(somaclones):指所有通过细胞培养所获得的再生植株统称为体细胞无性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学绪论1、普通光学显微镜技术:放大1000~1500倍分辨率0.2um标本制作:切片法和非切片法切片法:石蜡切片术(1)取材与固定:(2)脱水与包埋:(3)切片与染色: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苏木精特点:碱性,使细胞核内染色质以及细胞质内核糖体等染成紫蓝色;伊红特点:酸性,使细胞质以及细胞外基质中成分染成粉红色嗜碱性:细胞核、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嗜酸性:细胞质基质、溶酶体、线粒体嗜铬性:经重铬酸盐处理后呈棕褐色亲银性:硝酸银处理后呈黑色嗜银性:若经硝酸银处理后,尚需还原剂才显色异染性:肥大细胞中颗粒经甲苯胺蓝等碱性染料染色后呈紫红色(4)封片:非切片法:涂片、铺片、磨片HE染色法:用苏木精(Hematoxylin)和伊红(Eosin)进行染色的方法简称HE染色法Histology:组织学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称为组织学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 :PAS反应即过碘希夫反应,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
基本原理是过碘酸的氧化作用先使糖分子的乙二醇基变为乙二醛基,后者继而与希夫(schiff)试剂(无色的品红硫酸复合物)结合,形成紫红色反应产物。
Ultrastructure: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显示的结构称超微结构。
Junctional complex:连接复合体在细胞侧面四种细胞连接中,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紧挨在一起的细胞连接称为连接复合体。
4、组织: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5、Histology:组织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细微结构及相关功能的科学。
6、嗜酸性: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酸性。
7、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碱性。
3、半桥粒: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为桥粒结构的一半质膜内也有附着板,张力丝附着其上,折成袢状返回胞质,主要作用是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
4、连接复合体:四种细胞连接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紧邻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
上皮组织1、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2、上皮细胞的侧面:特化结构细胞连接(特点、作用)上皮细胞的侧面是细胞的相邻面,细胞间隙很窄,相邻细胞以钙黏蛋白互相结合。
一、紧密连接:(1)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2)相邻细胞膜形成约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有极窄的细胞间隙。
(观察紧密连接的最佳方法是冷冻蚀刻复型法)(3)封闭了细胞间隙。
所以,紧密连接可阻挡大分子物质穿过细胞间隙而进入深部组织,具有屏障作用。
二、中间连接(1)又称黏着小带,带状,多位于紧密连接下方,这种连接也见于心肌细胞间的闰盘(2)中间连接除有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Cilium: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许多突起,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细胞质内周边含9组双联微管,中央为两条单微管,具有定向摆动的能力,可将细胞表面的分泌物和颗粒性物质定向排送。
Basement membrane:基膜是位于上皮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的膜状结构,不同类型上皮中厚薄不一,电镜下分为基板和网板两层,二者分别由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产生,基膜具有支持连接作用,同时也是物质通透的半透膜。
Plasma membraneinfolding:质膜內褶多位于细胞的基底部,是细胞膜向细胞质内折叠形成的许多内褶,长短不一内褶的细胞质内常含有线粒体。
此结构的功能是增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Chemotaxis:趋化性巨噬细胞等受到某些化学物质如细菌的产物、炎症组织的变性蛋白等的吸引而向该处的定向运动。
Mesenchyme:间充质是胚胎早期的结缔组织,由间充质细胞和基质构成,分布在三个胚层之间,由中胚层细胞分化而来。
Macrophage: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形态多样,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功能活跃时,可成多突形,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较深,细胞质较丰富,功能活跃时内含有许多颗粒或空泡,具有变心运动和吞噬能力。
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核左移: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分为带状核和分叶核两种,带状核的细胞较幼稚,约占5%--10%,若比例显著增高,临床上称之为核左移。
此现象多出现在严重的细菌性感染时。
Hematopoietic stemcell: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能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最原始的造血细胞,它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分化成多种血细胞的潜在能力以及自我复制的更新力。
Reticulocyte:网织红细胞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由骨髓进入血液,这些红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称网织红细胞。
Cartilage lacunae :软骨陷窝软骨细胞被包埋在软骨基质内,软骨细胞在软骨基质内所占据的空腔叫软骨陷窝。
Isogenous group:同源细胞群位于软骨中部的软骨细胞成群分布,每一群有2—8个软骨细胞聚集在一起,由同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
越靠近软骨中部,同源细胞群的细胞数量越多,反映了软骨的间质性生长。
2、骨单位:哈弗斯系统,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
1.Sarcomere:肌节,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纤维称肌节。
2.三联体(triad):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软骨内成骨是人体大多数骨的发生方式,先由间充质形成一个软骨雏形,以后逐渐将其替换成骨。
替换的顺序是先中段后两端,中段形成骨干,两端形成骨骺。
骨干和骨骺的中央形成骨髓腔。
干、骺之间保留的骺板则为骨加长的生长基础。
Osteon:骨单位也称为哈弗斯系统,是长骨密致骨的主要结构,长圆筒状,沿长骨的长轴排列。
由中央管和呈同心圆排列的多层哈弗斯骨板组成。
中央管含有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等。
哈弗斯系统是长骨中起支撑作用的主要结构。
Bone lamella:骨板骨组织中的胶原纤维被黏合质(黏蛋白)黏合在一起并由钙盐沉积构成的薄层板状结构。
Sarcomere:肌节两条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
每个肌节包括1/2 I带+A带+1/2 I带,是肌纤维收缩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Intercalated disk:闰盘在心肌纤维相互接触连接处,光镜下为深染得粗线,与肌纤维长轴垂直或呈阶梯形;电镜下闰盘位于Z线水平为相邻心肌的肌膜相互嵌合,在横向的接触面上,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在纵向接触面上,有缝隙连接,此结构利于化学信息和电冲动交流,使心肌纤维同步舒缩成为统一功能整体。
Transverse tubule:横小管是基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暗带和明带的交界处。
同一平面上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5、肌丝:组成肌原纤维的细丝。
6.肌浆网:肌浆网又称纵小管,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其末端扩大呈扁囊状,称为终池。
肌浆网膜上有钙泵和钙通道,可调节肌浆中钙离子的浓度。
1.尼氏体:尼氏体由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2.血脑屏障:有些星形胶质细胞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
3.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4.运动终板:运动终板是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末梢。
Triad:三联体在人和哺乳动物骨骼肌纤维的A带和I带交界处,骨骼肌肌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横小管,肌浆网即滑面内质网在两条横小管之间大致呈纵向分布形成纵小管,其在近横小管处膨大为终池。
横小管与它两侧的终池共同构成的结构称三联体。
Sarcoplasmicreticulum:肌浆网肌纤维内的滑面内质网称肌浆网。
Myofibril:肌原纤维是骨骼肌纤维肌浆内含有的一种与肌纤维收缩有关的结构,呈细长丝状,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
电镜下可见肌原纤维是由许多粗、细两种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而成,每条肌原纤维上有明、暗相见的横纹。
.神经元:神经元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传导信息的作用,是神经系统结构的基本单位。
6.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感觉神经元长树突和包在外表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1.W-P小体:W-P小体系血管内皮细胞所特有的一种细胞器,由单位膜包裹,内有许多平行排列的细管,可贮存vWF。
2.血窦:血窦是毛细血管的一种类型,其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上有孔,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基膜不连续,因而通透性最大。
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中。
3.静脉瓣:管径2mm以上的静脉常有静脉瓣,其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
瓣膜为两个半月形薄片,彼此相对,根部与内膜相连,其游离面朝向血流方向。
瓣膜表面覆一层内皮,中轴为富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
4.心传导系统:由特殊心肌组成的传导系统,产生冲动到心壁肌细胞,使心房、心室节律舒缩。
1.胸腺小体:胸腺小体由胸腺上皮细胞同心圆排列而成的椭圆形小体,是胸腺髓质的重要特征。
2.血-胸腺屏障:胸腺皮质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与其周围的胸腺组织之间有一道屏障结构,称为血-胸腺屏障,3.淋巴小结:淋巴小结又称淋巴滤泡,为淋巴组织聚集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组成。
4.淋巴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细胞质很少。
5.淋巴细胞再循环: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后,又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回流入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到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到另一处淋巴组织。
6.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分布于全身各处的吞噬细胞,均来源于血液单核细胞。
1.表皮:是皮肤的浅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
2.真皮:位于表皮下方,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二者无明显界限。
1.内分泌:是机体的调节系统,与神经系统相辅相成,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控制生殖影响免疫功能和行为。
2.旁分泌:少部分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临近的细胞3.赫令体:视上核和室旁核的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形成的膜被分泌颗粒沿细胞的轴突运输到神经部贮存,轴突沿途呈串珠状膨大,膨大部内可见大量分泌颗粒聚集。
膨大部即光镜下在神经部内见到的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称为赫令体。
4.垂体门脉系统:大脑基底动脉环发出的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在该处分支并吻合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称为第一级毛细血管网。
该毛细血管网下行到结节部汇集形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
这些微静脉下行进入远侧部,再度分支并吻合,形成第二级毛细血管网。
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毛细血管网共同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Nissl body:尼氏体光镜下,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中的胞质内含许多嗜碱性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
电镜下为密集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