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绪论
中国建筑史课件
2 大木作
• 大木作:构件建筑中承重的构件 • 梁檩枋椽柱 • 斗拱昂翘升
中国建筑史课件
• 梁:沿进深方向在柱上架设的水平承重构件。宋代称“栿”。 明栿:显露的或在平棊(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栿。 草栿:隐藏在平棊以上的梁,表面不加工的,称为草栿。
• 檩: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架; • 枋:联系梁,联系柱头和柱脚的构件; • 椽:飞子,首尾钉在上下檩上 • 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 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与寝。《礼记》
中国建筑史课件
• 规划或总体布局模式:
• 对称:对称轴具有统率全构图的重要作用,引入到人际关 系,礼纳入其中,建筑单体和群体布局,突出尊卑的差别 与和谐的秩序,中轴线上的主要构图因素,具有尊严的效 果。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一章 绪论
古代世界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中国建筑,欧 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古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 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 斯兰建筑被认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一节 中国建筑史学的开创
中国建筑史课件
• 1929年,朱桂辛(启钤)曾任北洋政府内务部长创办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建筑史的研究纳入轨道。成果: 二十余册《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罗哲文”等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哲理
成熟的建筑体系――成熟的哲学体系。 中国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建立在中国人的 哲学观念,审美心理、风俗习惯之上。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一 建筑的礼制化 • 中国建筑以体现人间的传统秩序为最重,中国古
代建筑布局,以儒家上下之礼和男女之礼为基本 构思。 • 男女之礼――宫殿“前朝后寝”住宅“前堂后室” • 上下之礼――《周礼》《礼记》《仪礼》对包括 建筑在内的等级形式,做了原则规定。
中国古代建筑》ppt课件 - 绪论—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 斗拱是中国木架构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
●斗拱:主要构件:栱、斗、昂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斗拱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斗拱:主要构件:栱、斗、昂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 斗拱实例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 斗拱实例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 03单体建筑的构成:
●整治环境 ●心里补偿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 06建筑类型
建筑类型是因其特定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 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建筑史先民们为谋求基本生存空间 而构筑的穴居和巢居。 10大建筑类型:
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 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 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性建筑;10、防御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七版) 第一讲
2023年8月
目录
为什么研究古代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是一种艺术系统, 许多建筑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 ◐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 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目录
《中国建筑史》
第一篇 中国古代建筑 绪论+9
第二篇 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年)
第三篇 中国现代建筑(1949年之后)
可读书籍
1、《梁思成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刘敦桢文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刘敦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 5、《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刘致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三联出版社; 9、《中国古典园林》,周维权,清华大学出版社。 10、《中国园林建筑构造设计》,田永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史0绪论
间的名称:
尽间 梢间 次二间 次一间 明间 次一间 次二间 梢间 尽间
次间
明间
次间
三开间 五开间
九开间 七开间
尽间 梢间 次间 明间 次间 梢间 尽间
梢间 次间 明间 次间 梢间
3、面阔与进深
佛光寺 面阔7间 进深4间
太和殿
面阔11开 间
进深5开 间
(二)立面
立面三段式。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一段北 宋都料匠喻皓《木经》中的文字:“凡屋有三分: 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一)空间类型
1) 廊院式: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 体殿堂
2)
2) 合院式: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 而成
3)
二合院
4)
三合院
5)
四合院
1)廊院 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
单核
多核
2)合院 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而成
二合院
三合院
四合院
1)对称式
2 组织方式
故宫
2)不对称式
4 屋顶等级(就正式建筑而言)
1. 重檐庑殿 2. 重檐歇山 3. 单檐庑殿 4. 单檐歇山 5. 卷棚歇山 6. 悬山 7. 卷棚悬山 8. 硬山 9. 卷棚硬山
5 屋顶组合
(四)木构架 1 木构架体系
1)抬梁式 (椽-檩-梁-柱,
室内空间大, 多用于宫殿、 庙宇)
(椽-檩-柱,穿。柱 头承檩。多用于民 居,但也可制造大 空间,如张飞庙
2 穿斗式
2)穿斗式(椽-檩-柱,穿。柱头承檩。多用于民 居,但也可制造大空间,如张飞庙)
四川民居构架
1.檩 2.挂 3.穿 4.挑 5.柱 6.地脚枋 7.连磉 8.楼欠 9.地欠 10.楼板 11.地板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建筑史绪论
绪论 中国古代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特征
二、木构架的特色
我过木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成三 角形稳定 构架的做法。
穿斗式木构架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檀条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 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木构架广泛运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
成熟的建筑体系——成熟的哲学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建立在中国人哲学观念、审美心理和风俗习惯之上。
一、建筑的礼制化 二、建筑中的阴阳五行 三、建筑的内向性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哲理
一、建筑的礼制化
•
中国建筑以体现人间的传统秩序为最重,中国古代建筑布局一儒家上下之礼和男女之礼为基本构思 上下之礼——《周礼》、《礼记》、《仪礼》对包括建筑形式以内的等级形式做了原则规定。 男女之礼——宫殿“前朝后寝”,住宅“前堂后世” • 城市制度 • 宗庙制度 • 规划或总体布局模式:对称、中轴
1瓦 2竹篾 3椽 4檀 5斗枋 7柱 8穿枋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木构架的特色
我过木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成三 角形稳定 构架的做法。
抬梁式木构架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檀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 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绪论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的开创:
1929年、朱梓辛创办中国营造学社,编撰了二十余 册《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其中梁思成任法式部主 任。 细致地研究了宋《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 则例》,研究了大量古代建筑实例和古代建筑文献 以及匠师抄本。 梁思成编写了《营造法式》注释和《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戏台;
7、园林、风景建筑: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 风景区;
56
8、市政建筑:鼓楼、钟楼、桥梁;
9、标志建筑:风水塔、华表、牌坊、门楼;
10、防御建筑:城垣、城楼、墩台。
57
西安大雁塔
58
长 城
嘉 峪 关
59
八、工官制度
(一)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 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 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士大夫文化
以理想的社会、理想的 抱负、理想的感情、理 想的品格为思想体系的 文化
原始宗教
人为宗教
城 市
宫 殿
住 宅
坛 庙
陵 墓
塔
石 窟
寺 庙
祠 观
园 林
8
由于西周时期的散文主要是祭祀、占卜的记录,即使是 发布命令、训诫臣下的辞令,也都是在仪式的背景下进行的, 所以它的主要作者都是巫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始宗教文化开始向理性文化转变,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 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中国地域辽阔,地质、地貌、 气候、水文条件变 化很大,各民族历史背景、文 化传统、生活习惯不同。
12
北京天坛
13
14
15
16
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麦垛星罗布,户户窑院沉
17
18
19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二)基本分类:
60
八、工官制度
(二)国家最高工官: 1、周—秦(司空):主司空土以居民; 2、秦--汉(将作):将作少府,将作大将; 3、唐、宋(将作监):少将,少监; 4、隋设工部,掌管全国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仍设作监 或少府; 5、明、清(工部):营缮司(所),营造司。
绪论——中国建筑史课件PPT
第一节 绪论
– 用院落引导空间序列,控制人的感情变化,最终达
到某种精神境界;如故宫的院落布置。
庭院的大小、形式也有差异;
第一节 绪论
– 庭院的围合方式: – (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 (3)主房前两侧东西各设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
门,通常称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成 房屋,则称为“四合院”; – (4)园林中灵活的院落围合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史—— பைடு நூலகம்论3
第一节 绪论
• 6、建筑群的组合
– 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物的不
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群
体特征; –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灵魂; –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封闭空
间,可以创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功能等的不同,
1中国建筑史——绪论
(2、抬梁式木构架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 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 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 总数可达3-5根,在最上层的 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 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 建筑物。 特点:可以获得较大的室 内空间,但耗材多。
2、中国木构建筑的重要构件——斗拱
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主要是在柱子上伸出 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心理补偿
采用文学和风水的手段进行补偿。
六、建筑类型
1、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分
(1) 居住建筑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 (4)宗教建筑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 (7)园林与风景建筑 (8)市政建筑 (9)标志建筑 (10)防御建筑
2、按发展模式分: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综述
一、建筑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1 、多样性:指横向的比较, 地域的差异。
1 )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如窖 洞、江南民居、草原毡房等。 2 )建筑材料的多样性,木结 构、砖石构、生土结构等。 3 )建筑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混 合式等。
2、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4、装饰与结构构造统一
5、建筑群体的组合
◆ ◆ 庭院:群体组合的基本单位。 庭院的围合方式: 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 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 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 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 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作用:1)位于柱与梁之间,起着承上启 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2)保护柱子等木结构不被雨水侵 蚀。 3)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是很 好的装饰性构件。
《中国建筑史教案》word版
教案200 1 ~200 2 学年第一学期院(系、部)建筑系教研室建筑历史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任课专业、年级、班级99建筑学主讲教师姓名朱永春职称、职务教授使用教材统编教材《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2001 ~2002 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实施小结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采用教材:统编教材《中国建筑史》任课教师:朱永春实验(实习)指导教师:谢鸿权辅导教师、助教:谢鸿权任教班级 99建筑学计划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安排总课时学时,学分,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实践、实习)学时本学期计划授课学时,其中理论 5 9 学时,实验(实践、实习)学时实施情况:实际完成的授课总课时 5 9 学时,其中理论5 9 学时,实验(实践、实习)学时按实施教学编写的教案理论有 22 部分,实验(实践、实习)有部分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成绩计算方式考试90% 作业10%教学小结:按计划授完全部内容,教学效果良好。
宋材栔制度为难点,可单独设一节介绍《营造法式》与大木作制度。
任课教师签名:教研室主任签名:系主任签名:年月日教案2002 ~200 3 学年第一学期院(系、部)建筑系教研室建筑历史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任课专业、年级、班级 00建筑学主讲教师姓名朱永春职称、职务教授使用教材统编教材《中国建筑史》华侨大学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
中国建筑史 01第一章 绪论
杨嵩林 2004.2.17
第一章
绪
论
东南大学潘 谷西主编的《中 国建筑史》第四 版及附带的光盘
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历史: 什么是中国“建筑”,作几十 个定义恐怕也难结束,我们从历史 的角度出发,可以这么说:建筑是 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
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害 之用而创造的空间; 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 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空间; 建筑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 间,但外部空间不只是建筑。
春秋: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476 年
奴隶制瓦解。冶铁、铁器(铁恶金, 青铜美金)及金属货币出现,手工业发达, 有煮盐业、漆器业、纺织业、鞋帽业、建 筑业(公输班)。士、大夫阶层百家争鸣, 出现了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孔 子、墨子、孙子;当时的著作有《诗经》、 《尚书》、《论语》、《易经》及《孙子 兵法》等等;奴隶起义频繁。
⑶.五代:指先后占据中原的 梁、唐、晋、汉、周,其中唐都
洛阳,余均都开封;十国:为 各地割据的军阀,南方经贸发达, 南北交易频繁。
中期: 公元 581 年─公元 1279 年 隋:公元 581 年─公元 618 年 唐:公元 618年─公元 907 年 五代十国:公元 907年--公元 960 年代: 五代: 十国:
中国古人对建筑的认识非常直观、 非常实用。就是:在一个安静、平稳的 环境(空间)中,遮风挡雨,躲避灾害, 以求生存(休养生息)。
早在 公元前 500 多 年的战国初期,中国有 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 学家李聃,在他所著 《老子》一书中写到: “ 凿户牖 (You) 以 为室,当其无,有室之 用” 。
公认的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
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思想家”
赖特 (《赖特》引言)1941年提出: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绪论
1. 前期:公元前475年—公元580年, 包括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 朝。 2. 中期: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包括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 3. 后期:公元1278年—公元1840年, 包括元、明、清。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
新石器时代——萌芽阶段 夏、商、周时期——初步形成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基本定型 隋唐至宋——成熟兴盛 元、明、清——持续发展后渐趋衰落
屋顶形式; 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 硬山顶、 等级较高的用重檐: 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 顶
传统屋顶式样 一
传统屋顶式样 二
苏州园林中屋顶式样
2.台基(阶基):建筑外型的显著轮廓
2.台基(阶基):建筑外型的 显著轮廓
3.墙身:正面少用墙,左右为山墙
四、平面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中国建筑史绪论
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史?
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 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难而创造的空间。 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 的空间。 建筑包括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 不只是建筑。 研究或说明这些空间的形成以及不同时期的 发展状况,这是建筑历史。
二、奴隶社会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476年,约1600年) 1.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2.商: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3.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4. 春秋:公元前 770 年 — 公元前 476 年
(三)封建社会
(公元前475年—好中国建筑历史
1. 认真听课,作好笔记,认真完成作 业; 2.注意整理中国古建筑中的之最 3.注意整理各朝代的建筑风格 4.注意某些建筑的演变过程 5.重要都城的布局特点 6.重要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特点 7.斗拱的构造组成及演变 8.建筑装饰的演变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1)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北方游牧名族——便于迁徙的轻质骨架覆以毛毡——毡包3)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4)黄河中上游——黄土断崖挖出的横穴——窑洞5)东北与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井干式2.主流: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二.木构架建筑的优势与缺陷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1.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2.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易遭火警。
3)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的空间需求。
三.组群布局1.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修建系统,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修建群体布局:讲求深度的深远美。
讲求条理的节奏美。
讲求序列的次序美。
讲求乐趣的意境美。
1)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
2)纵横轴线同等重要。
3)部分有轴线。
4)无轴线。
2.庭院的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两侧工具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
1四.修建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四.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贸易与工业修建6.教诲、文化、娱乐修建7.园林与风景修建8.市政修建9.标志性建筑10.防备修建五.工官制度1.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系统体例的产物。
2.历史上有名的工官:隋代——XXX宋朝——XXX明代——XXX、XXX等第二节中国古代修建的立面构成1.单体建筑的“上分”——屋顶一.种类1.庑殿(宋称四阿顶)2.歇山(宋称九脊殿)3.悬山4.硬山5.攒尖(宋称斗尖)6.单坡7.平顶2二.屋顶的组合形态一)水平组合1.正脊并联1)屋檐勾连2)并连式抱厦3)翼角对接2.正脊串联1)两夹2)骑楼3)迭落4)牌楼5)阙式串联3.正脊相交1)丁字相交2)十字相交3)转角相交二)竖向组合1.重檐构成1)重檐庑殿2)重檐歇山3)重檐攒尖4)密檐塔2.重楼构成三.屋顶做法一)屋面曲线1.檐口曲线2.屋面曲线3.屋脊曲线二)屋角三)屋脊和屋面粉饰2.单体修建的“平分”——屋身33.单体建筑的“下分”——台基一.台基的基本构成1.XXX2.台阶垂带踏跺如意踏跺礓礤3.栏杆4.月台正座月台包台基月台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一.叠(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XXX,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中国建筑史_梁思成
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了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
在二战的炮火中,他曾经挽救了日本古城奈良,却未能留住深爱的北京古城墙。
他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一位真正具有文化视野的建筑大师。
梁思成,建筑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
早年受父亲影响,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后到美国留学。
回国后,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是把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当成命根子的人。
梁思成,是清末大学者,政治家梁启超的长子。
维新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
梁思成出生在日本东京。
十一岁回到北平。
梁启超很注重儿女们的国学教育。
在家里设学堂。
每逢寒暑假,便在家中开课。
亲自给他们讲《论语》,《孟子》。
1915年,梁思成考入清华学校,就是当时的留美预备学堂。
他学业优秀兴趣广泛,既是体育健将,又是合唱团团员,还会吹小号,长笛。
梁启超此时已渐渐消隐于历史舞台。
他更希望他的儿女们能够专攻文化,从事学术研究。
而这时梁思成的梦想是当一个雕塑家。
他最终却没有成为雕塑家。
他的人生道路离不开两个人的影响,一个是他的父亲梁启超,还有一个就是才女林徽因。
1920年,曾被诗人徐志摩苦苦追求的林徽因随父亲从英国回到北平。
19岁的梁思成第一次见到17岁的林徽因,当他敲开林家的大门,一个小仙子一样的美丽女子站在他面前,聪慧的目光如水晶莹。
第一眼便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
而林徽因的一番话则改变了梁思成的人生。
梁从诫:当我父亲第一次去拜访我母亲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
我父亲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我母亲告诉他,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父亲喜爱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这是两个个性如此不同的人。
林徽因活泼热情,梁思成稳重深沉。
然而,因着共同的志趣和理想,两颗心越来越近。
这时,在父辈的安排下,两人结伴到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中国建筑史绪论
加栱和昂的叠加层数即跳数,每增加一层华
栱或昂,斗栱即多跳出一跳,最多可增加至
出五跳。如果是重檐建筑,一般是上檐斗栱
比下檐斗栱多一跳,以增加出檐深度。
一座木架建筑的建造,必须首先做好台
基,使使室内地面高出室外地面,以求达到
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
台基上则按柱网安置石质柱基,其作用是保 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导致腐烂。木 架立起后,即可铺盖瓦屋面、砌墙、安装门 窗、油漆粉刷,最后铺设砖地面。
从高空俯视,屋顶的效果就更好,也就是说 中国建筑的第五立面是最具有魅力的。
四、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其中特别 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 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 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 的生活环境。
单体建筑还有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 型三者不可分割性。
在决定建一座房屋的进深时,必须同时考虑 它的屋架用什么长度的梁和用几根檩条;画 剖面时必须首先确定剖面屋架,否则难以在 立面上得到屋顶的高度
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远远 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由举架 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以 及硬山、悬山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上 灿烂夺目的琉璃瓦,使得建筑物产生独特而 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室内斗栱通常只支撑天花板的重量或作为梁 头节点联系构建,其结构作用显然不及檐下 斗栱明显。
斗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向外悬挑的华栱是短悬臂梁,是斗栱的主干 部件;
斗是栱与昂的支座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 华栱起相同作用。
当建筑物非常高大而屋檐伸出相应加大
1.中国建筑史前言与绪论(4)
55
2)经济结构:
农耕文化,自给自足。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 筑取材便利,施工便捷,最为适合经济水平 较低的中国古代社会。
56
3)社会制度:
宗教礼法制度,以血缘为纽带,家族观念深 刻。中国建筑以平面铺展的由单层建筑组成 的院落型空间,既可以满足家庭聚居,又可 以满足父子、妻妾分居的需要。
57
4)意识形态:
43
延绵不断
中国建筑自上古三代,到春秋战国、秦汉,经南 北朝、隋唐五代,到两宋、辽、金,直至元明清,数 千年一脉相承;而西方建筑则起源于地中海克里特岛 上的米诺斯文化与其后的迈锡尼文化,此后沿着希腊 建筑、罗马建筑、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建筑、哥 德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建筑、 新古典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直到19世纪末的新 建筑与20世纪的现代建筑,呈现了多样变化的特征。 与中国建筑所具有的连续性发展特征相比较,西方建 筑表现了在风格上的跳跃性发展与变化。
说” 表明:历史问题是许多制约的要素、许多推力综合作 用的结果。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强因子,但都不是 单因作用。
侯幼彬先生沿用这个“合力说”来分析木 构架建筑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A.自然、地理、技术等因素——实质力 B.社会人文因素——虚设力 C.地域性——实质力
61
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特征:
32
课程结构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木构架建筑概论 城市建设 封建社会建筑
33
绪
论
介绍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地位、形成原因、体系 特点以及中国建筑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等基本 内容,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史有初步的了解 和认识。
34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精讲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精讲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斗栱不同时期(唐宋与明清)的特点(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唐宋以前,斗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栱犹如弥补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承托屋檐)仍未丧失。
2、斗栱的基本组成栱、斗、昂3、宋、清的建筑模数制宋——材;清——斗口4、宋代斗栱的叫法,按位置分三类,名称在柱头上的斗栱称为柱头铺作(清代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在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栱,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在角柱上的斗栱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
5、木结构的四种结构形式及各自特点、应用(识图)结构形式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干阑式应用地区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东北、云南等林区潮湿的山区或水域特点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空间不大时才能使用可采用跨度大的梁以减少柱子数量,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有较好的防潮隔热性能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受木材长度限制,通常面阔和进深较小。
原始社会1、仰韶文化主要遗址有2个: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2、河姆渡文化遗址名称为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结构为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用作居住,最早使用榫卯技术3、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特征为1)家庭成为生活单位,居室面积变小,平面呈“吕”字形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有较强私密性2)建筑材料上开始出现土坯砖,基础实验夯土,墙体用土坯砖;室内地面墙面普遍采用白灰面,防潮;白灰墙上出现了花纹,是已知最古老的室内装饰4、红山文化:最早的神庙遗址是辽宁建平牛河梁女神庙奴隶社会一、夏:我国已发现最早的木构夯土建筑及庭院建筑实例是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二、商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三、西周两处遗址1、陕西岐山风储存西周建筑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最早发现瓦(封闭庭院,中轴明确;前后堂使用廊道连接;完备的排水系统;已知最早的四合院实例)。
中国建筑史资料完结版
中国建筑史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单体建筑的构成:①单体建筑的基本组成单位:间构成单座建筑,间由相邻两榀房加构成。
②槽”概念:宋代殿阁类建筑术语,指殿身内由一系列柱子与斗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列柱列与斗拱所在的轴线,《营造法式》有殿阁分槽平面图4种,金厢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
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分心槽: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金厢斗底槽: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佛光寺大殿)③其他相关概念:生起: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依次逐柱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倒。
檐柱:位于建筑物外围的柱子。
金柱:位于檐柱以内,除了处于建筑纵轴线以外的所有柱子。
反宇向阳:古代房屋檐翼角向上翘起,为了接受更多的阳光。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
二:建筑群的组合:建筑群组合的基本原则及实例(北京故宫、天坛);庭院的围合方式——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用廊围合)主房前两则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间,前设院墙与院门,通称“三合院”。
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组成三条或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
纵横轴线方向都作对称布置。
实例—北京故宫—中轴线上自南而北有大清门(低、小)—T形狭长庭院—天安门(高、大)—长方形庭院—端门(高、大)—纵长形庭院—午门(高、大)—横长宽阔庭院—太和门(低)—方型宽大庭院—太和殿(高、大)。
天坛—1)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2)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
3)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4)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
《中国建筑史》(东南潘谷西)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木架建筑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木架建筑的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二、木构架的特色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pipi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亮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是,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两者比较: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室)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较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多混合使用这两者。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分,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拱犹如密布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
斗拱的主要构架是:拱、斗、昂。
(p4)三、单体建筑的构成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是、有机。
(p5)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屋顶对建筑里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四、建筑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政治环境4.心理补偿“风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代建筑文化现象。
对风水可以这样认为:风水在古代特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许多实绩,今天仍可作为历史经验供我们借鉴;而它所依据的理论和是手段则早已失去现实意义,及时合乎科学原理的成分,也因远远落后于现代地质学、水文学、气象学、规划学和建筑学而无需再去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攒尖顶
攒尖就是把所有的脊 都攒到一起的意思,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 上为锥形的屋顶,没 有正脊,有若干屋脊 交于上端。一般亭、 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攒尖也分单檐与重檐。 如下图便是重檐的天 坛的祈年殿。
太和殿 (重檐庑殿顶)
中和殿 (四角攒尖顶)
保和殿 (重檐歇山顶)
悬 山 顶
也叫挑山,屋面只有前后两个坡,从侧面看,屋面的檩头 在山墙处没有停下来,而是又外挑了一段伸出山墙之外, 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悬山之名由此而来。 不 过中国古代的重要建筑基本没有使用悬山式屋顶的
较大的殿宇的正脊两 端有鸱吻(鸱尾、龙 吻).
垂(斜)脊的外端(檐角 一端)排列着一系列 脊饰,最外面是若干 个小动物称为蹲兽, 最后面龙头状的,称 为垂兽。
四、中国古建筑的式样
• 等级分明 • 不可以“僭(jiàn)越”
四、中国古建筑的式样
• 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造型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中国的建筑都突出屋顶的造型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 同形态。从我国古代建筑的整体外观上看,屋顶是其 的部分。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 者有庑殿顶、歇山顶,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 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 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攒 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 化形式。
景色(西湖的)
2、古建筑形式:
• 台:中古东汉之前的主要建筑形式,古代高台建筑较 代建筑较少。
• 轩:园林中的比较常见的形式,建筑形式较为特别, 一面没有墙,形成敞开式的形式。
• 榭:在水面上的建筑形式,形成水面上的建筑风景。 • 廊:长条行的室外回廊,链接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建筑
个建筑平面的较为边缘的地区 • 坊:船型的建筑,不能移动或者在水上游走,或用石
建筑环保性、循环性和延续性比金属(不可再 优秀。
2、古建筑形式:
• 殿堂、楼阁、亭、台、轩、榭、廊、坊等 • 殿堂:整体建筑群体中最为主要的部分(中心
的形式), 殿:规模较大的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堂:规模较小的建筑(民居中的核心建筑) • 楼阁:二层或者二层以上的建筑为楼阁 • 亭:是独特的单体建筑,作用为观景的地区或
• 另外对消失的古代建筑也有重建的要求,根据古 纸进行复原,采用古代建筑的手法和现代建筑的 古代建筑的复原修建
•。
二、古代建筑的类型和形式
•古建筑类型是指古代建筑功能的分 •宫殿、城防、寺庙、坛庙、坟、古建筑类型:
• 宫殿:皇帝居住生活办公之地 • 城防:长城 • 寺庙:宗教建筑体系 • 坛庙:祭祀、纪念之地、天坛、地坛 • 陵墓:埋葬尸骨以及生前死后用品的大型 小型坟墓(地上+地下建筑)或墓葬群
2、古建筑形式:
•单体建筑的造型形式 •殿堂、楼阁、亭、台、轩、榭、廊 。
2、古建筑形式:
• 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基本没有单体的建筑, 在群体的建筑形式。基本是有这些建筑形式组 。
•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结构以木结构为主要的结 上土、砖、石配合使用。
• 木结构为框架,土砖石为围合形式。 提倡木质结构的建筑,欧美和日本较多,木
硬山顶
明、清时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南北方的 住宅建筑中。硬山式屋顶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 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顶。 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较低,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 板瓦,不能使用筒瓦,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录顶
屋顶(四边或正 多边形)上部做 成平顶,下部做 成四面坡四向 (或多面坡多 向)。垂脊上端 有横脊,横脊排 水的数目与角数 相同。各条横脊 首尾相连,故亦 称圈脊。
中国建筑史---绪论
2020/8/7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
•1、现有的古代建筑 (文物) •2、商业性的仿古建筑 (建筑设计)
1、现有的古代建筑
• 现存在的古代建筑和建筑体系,相对 建筑,有保护、研究、科考以及修复 用。
2、商业性的仿古建筑
• 根据时代的需要,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以及 的要求,对仿古建筑的喜爱已经越来越多,对于 要求和需求在不同的城市和城市周边(旅游景点 的园林、风景、古建筑的设计。
• 平面整体多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多为重要区域,后 为居住区。
三、中国古建筑的造型特点
• 2、立面造型特点 所有单体建筑的建筑特点都是三段式形式。
• 三段式的建筑形式: 屋顶 屋身 台基
中国古代建筑 以单间的建筑 为例,从上到 下可分为四部 分,屋顶、斗 拱、墙与柱、 台基。
古建筑之屋顶
屋顶最上方为一条横 向的屋脊,称为正脊.
的建筑形式
榭
三、中国古建筑的造型特点
1、平面造型特点 • 由多栋建筑组成建筑的群体,充满了多样的单体建
筑形式。
• 建筑群自成一个体系,形成社会形态的建筑群。 • 由中心的建筑进行延伸
例如:皇帝办公休息的三大殿、如来佛祖的大雄 宝殿、民居的最高长辈居住的房屋,为最重要,其 他为此要的。
• 平面上多数采用对称的建筑形式,并在中轴线上建 立重要的建筑。
太和殿
天坛
1、古建筑类型:
• 祠堂:百姓纪念祖宗的地点
• 会馆:商人的建筑,为了四处流动的同行、同 地域结成团体,同时为了自身的保护,形成的 会馆形式。
• 书院:数量大
• 园林:皇家园林—颐和园,私家园林—网师园 、拙政园、留园等
• 民居:普通百姓居住的住宅,根据南北地域的 不同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区本不同种类。(宏村 、乌镇、恭王府)
•
庑 殿 顶
庑殿式是古建筑屋顶等级最高的形式。它的屋面分成前、后、 左、右四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宋时称 四阿顶。在建筑的层数上,一个屋檐的叫单檐,两个屋檐的 叫重檐,更为高级。只有宫殿、陵殿或皇家御准才能使用这 种屋顶形式。如北京的太和殿。
歇山顶
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从侧面看,向下的两条脊好像是 在半路上歇了一下,然后就改变了方向,折向另一个方向延 伸出去了,所以侧面的上半部形成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样子, 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歇山式的屋檐也分单檐和重檐,达官贵人的府邸和重要的建 筑物多采用这种如故宫保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