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读一点关于日本的书
日本企业家柳井正所著书籍《经营者养成笔记》读书心得体会PPT模板课件
企业是无常的,无法永续经营的可 能性很大,是因为先有了商业机会, 创造出热门产品,一旦这些条件消 失,企业可能转瞬瓦解。
柳井正都大胆尝试,敢于在争议中 坚持自己,也敢于面对失败,并不 断地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因而在引 领新的高峰。
原文摘抄
在看书时,比起学者写的书,我更 偏爱经营者基于自己的实际经营活 动而写成的书。
2021年4月6日,柳井正及家族以441亿美元财富位列《2021福布 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第31名。
我要找的不是有受薪阶级心态的经 营者,而是有创业性格的经营者。 失败不是问题,没有人承担失败责 任才是问题。
从日本起家,到中国香港地区取经, 紧接着将他的商业智慧广泛应用于 英国伦多,美国纽约等地,实现了 优衣库在全球的影响力。
这部作品不拘泥于西方小说的模式,凭借 联翩的浮想运用自如地安排了一连串出人 意料的新奇的场面,寄余味于笑声中,往 往道破人情世态的机微,剥下邪恶虚伪与 愚昧的外衣,放射出理性的光芒
化愤怒为嘲笑,化嘲笑为利刃,又将这利 刃直接刺向“恃众凭势、胡作非为”的拜金 主义的化身乃至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偶像, 使夏目漱石这部以笑为武器而痛击时弊的 传世之作显示出令人肃然起敬的艺术勇气。
如果你是刚进入社会的学生本书帮 你抛弃学生思维,远离职场老油条, 以经营者思维成长,走向名企。
如果你是一位走在创业路上的人柳 井正:“衷心祝愿你以此书为契机, 超越柳井正”
如果你是在职场打拼的工薪族教你 从高层角度思考,学会带领团队, 创造绩效增长途径,迈向更高平台
优衣库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它是如 何从1家广岛的小服装店,成长成为 业界巨鳄的呢?
01 02 03
这类书中关于行动以及思维方式等 的阐述,对我们而言是一种模拟体 验,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获取
读一读两本好书——看曹先生的《可鉴的日本路径》
可鉴的日本路径曹东勃决策与信息(下半月刊)2007/2(总第26期)很多人表面上认识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重要性,在研究竞争对手的时候却并不能全神投入。
在阅读那些描述日本经济发展道路中的挫折与教训的书籍中——比如《从江户到平成》和《犬与鬼》,总会不知不觉地捎带进一些幸灾乐祸的心理,以为那些灾祸是那个岛国、那个民族所特有的。
这心态,与克鲁格曼在其《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所批评的90年代欧美人士看到日本迅速崛起又急剧衰落并长期停滞后的心理何其相似,克鲁格曼问道:“灾难既然可以降临到日本头上,谁敢说不会出现在我们身上?”崛起的时机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着力于阐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生化过程,种种理想的假定往往更适用于西方国家。
19世纪中期的日本,同当时刚刚经历了鸦片战争并开始迅速衰颓的大清帝国一样,面临的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强制力量。
穷则变,变则通。
只不过变化是出于自身主动学习和有选择地吸收外部文明的先进之处,还是出于被动地被挟持着放弃自主权、被迫地西学东渐,这两种不同动力下的结果实在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大野健一教授在《从江户到平成》一书中特别强调的一条日本经验就是“转化式适应”,即一个国家并非出于外来压力主宰的、主动参与的全球化进程,是一个国家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保持自主性、调和国内体制和国外体制的进程。
在这种转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可以自行决定引进什么样的外国制度、以什么样的规模和速度引进、在什么时机引进,而不是由外国企业、外国政府甚至外国军事力量来决定。
这种“转化式适应”已深深融入大和民族的实用主义、现实主义的特性之中,他们能够因时因地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对象和学习进度。
日本的崛起正逢其时。
一方面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缘政治优势。
应用国际政治学者米尔斯海默的观点来看,日本的岛国位置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绝佳的“离岸平衡手”——除非具有强大的军事优势,否则,外来势力很难在领土上占到半点便宜;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尚处在极不规范的状态,没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也不存在国联、联合国之类的政治共同体,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外交上,日本政府都可以相机抉择、无所顾忌。
《岩松看日本》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岩松看日本》读书笔记(精选多篇)《岩松看日本》黑白配色的封面,里边包含着新闻人的严谨和字斟句酌,读完之后才能回味到出书者及制作团队的努力,日本——行走在爱恨之间的国度,是本可以回味的好书。
说到日本,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些抵制,抵制来源于父辈的讲述、历史的遗留和朦胧的误解,所以书中提到中日关系“一衣带水”,我仔细查过这个词,通过字面不难理解,后来读着读着才发现此词的准确,无需浓墨重彩的描述更不必强词夺理的辩解,中日之间就好像闹过矛盾的邻居,破镜重圆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
在历史面前每个人都是孩子,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愚蠢的跟风抵制日货,说起日本就嗤之以鼻,其实我们都错了,单纯的一意孤行,只能证明自己的不成熟和变相的“羡慕嫉妒恨”。
说起日本,不能逃避的就是中日之间的尴尬,靖国神社,一把悬在中国人心灵伤疤上的刺刀。
靖国神社1869年建立,对世界游客免费开放,里边存放着246万多个在历次战争中战死的军人亡灵等等。
书中说“历史在这里被完全扭曲着展示了出来”,追忆历史,我们只能从文字、图片、记录片等资料中获取信息,然而日本将扭曲的历史世代相传,他们的后人又该如何去辨伪存真呢?之后的日本天皇继续参拜,中国政府依旧谴责,恶性循环,无休止。
可是,任何人站出来承认错误都需要勇气,于是,作者继续写“理性的声音”,算是简单抚慰一下愤怒的读者。
可是,1869年成立的靖国神社,每年参观人数超过500万,而1992 年成立的和平博物馆多年来参观人数才50多万,触目惊心的对比,让好多人都很无力,无力去辩解、无力去纠正,公道自在人心吧!除了历史问题以外,触及日本的其他方面还是比较轻松和游刃有余的。
我非常敬佩日本人的忧患意识,防灾演习、防灾观念、应急措施等举措都令人佩服。
终于明白了这个岛国为什么费尽心思的想“着陆”,对于地震、海啸频发的国家来说,他们是多么向往安逸的生活,多么想结束终日惶恐的日子。
再说相扑,一个我很陌生的体育运动,一句话让我记得很深“一个好的相扑手,必须要练就坚韧的性格、超凡的毅力、朴素的品格”,一个成功的相扑选手要经历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过程,日本人以相扑为荣耀,就好像中国人以乒乓球为自豪一样,只不过日本人靠力量过关,中国人以智慧取胜。
菊与刀
菊与刀《菊与刀》书评三则思 2006-09-02 20:58:37 阅读318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想象的异邦近年来,中日关系受到国人强烈的关注,民间索赔、钓鱼岛事件、京沪高铁事件直到目前正在进行的关于日本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都激起了中国人强烈的反应。
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在我们眼中不过是不值一提的蕞尔小国,主张和日本媾和的李鸿章在一片虚骄的气氛中被指责为胆怯。
李何人也,淮军创始人,屠杀太平军的刽子手,如何会惧怕战争,当是时也,日本已经不是明治维新前的落后岛国,大清重臣中惟有李鸿章一人明白这一点。
甲午一战,北洋水师一败涂地,中日关系自此彻底被改写。
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一直都是华夏民族须臾不敢忘怀的邻居。
100年过去了,日本从二战的失败中重新崛起,并且开始谋求恢复二战之前的大国地位。
近年来的中日关系冲突,其根源正是在于此。
这一点和甲午前夕是相似地。
那时,日本还未曾享受过大国的待遇,希望借中日一战奠定地位。
一句话,高悬海外的日本,永远不能停止成为大国、强国的追求。
30年代,戴季陶感慨日本对中国了解的细致,说我们被日本人“解剖了一遍又一遍”。
当时,日本每年出版的有关中国的研究都以上百种计。
至今学术界还有这么一种说法:实地研究中国最细致的文献都是日本人做的。
二战时期,侵华日军的中国作战地图之精良令人叹为观止,都是对中国研究的成果。
相反,和百年前相比,我们对日本有多少了解,几十年来,没有一本关于日本研究有影响的著作问世。
坊间流传的关于日本人的故事,多为荒诞不经,明显不实,却照样被信以为真。
国人大脑中的日本,说到底,仍然和百年前一样,不过是一个“想象的异邦”。
对日本的了解如此,如何能应对中日之间的关系, 相比之下,美国人对日本的研究就比我们深入多了,《菊与刀》就是一个佐证。
1944年,二战快要结束,日本败局已定。
为了制定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大政方针,华盛顿委托本尼迪克特对日本进行研究。
这本研究报告经过增添以后,于1946年公开出版,引起日本各界强烈震动和关注。
了解日本不得不读的二十本书
了解日本不得不读的二十本书经济人的话:1945年8月15日,中午12点,裕仁天皇以广播方式向日本国民宣读《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结束战争。
这是当时日本普通人第一次听到天皇声音,也被叫做“玉音放送”。
从此,这一天在日本被叫做“终战纪念日”,而中国等国家则是“投降日”。
ps,此前日本播放系列关于日本战争期间的特别节目,从《本土空袭全记录》到《731部队的真实》等,有朋友推荐,大家有时间可以关注一下。
如今已是战后七十二年,大家对于历史反思以及日本认知也在深入。
我在东京才发现,战后对于日本人的意义,或许也有点类似文革后对于中国人的意义,都是改变的开始,以及疯狂的结束。
无论战争还是和平,知识都是最好的工具,知己知彼都是如此。
所以,今天推送经济人读书会去年推出的日本书单专辑看到最后有彩蛋,是我今天主题的额外推荐经济人读书会专辑:日本书单(如无特殊说明,下面图片来自《经济人读书会》群友蔡孟翰老师)1,《Embracing Defeat》作者:John Dower,出版社:W.W. Norton & Co.,出版时间:1999年,推荐人:陆阳,推荐理由:非常好的一本书,它展现了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日本全貌。
2,《Bending Adversity: Japan and the Art of Survival》作者:Pilling, David,出版社:Penguin Press,出版时间:2014,推荐人:陆阳,推荐理由:原FT亚洲版主编在311之后结合自己长期旅日的经验对于所谓消失十年的解读。
3,《无趣的生活我死也不要》,作者:北野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8月,推荐人:徐小刚,推荐理由:北野武记录了自己从日本著名搞笑漫才演员(略等于今天的郭德纲),成为世界级导演的历程,可以看作是日本娱乐经济参考书。
4,《战后日本出版文化研究》,主编:季羡林,著:诸葛蔚东,出版社:昆仑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09年1月,推荐人:李涛,推荐理由:从战后出版业的变迁角度观察第四种权力的兴起、日本战后社会心理变化等。
[第一范文]《干法》读书心得体会
《干法》读书心得体会《干法》作者是日本作家稻盛和夫,内容主要是真切、深刻地揭示了工作的意义,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性和从容笑对人生,付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下面给大家分享《干法》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借鉴!《干法》读书心得体会1 前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稻盛和夫的著作《干法》,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工作观”,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思路,进行深刻反思,进而找到新的人生支撑点。
本书以“为什么工作”为起点,讲述了如何磨练灵魂,提升心志。
结合稻盛先生的自身经历向我们讲述了如何爱上自己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通过阅读此书,有以下几点领悟:努力工作的彼岸是美好的人生。
曾经听过一句话“越努力就会越幸运。
”“极度”认真地工作能扭转人生。
认真是一种可怕的力量。
也许在别人的眼里,你的认真有时会显得比较“较真”“古板”,甚至会比较“傻”,但是当你真的热爱某种事物或某项事业的时候,你的“极度认真”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真实感情的流露,是“迷恋”情感的唯一态度。
要拥有人生的“梦想”。
如果我们没有梦想或者是有梦想但觉得很渺茫,并不敢想,那么梦想终究是梦,永远都不可能实现。
稻盛先生有一句话“人本来就具备使梦想成真的巨大潜力”,即使是觉得自不量力的梦想或目标,若能牢牢记在心里,并坚持不断的为了实现它去努力,那么你的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
领导能力的提升重在“思考”。
正如书中提到的“松下幸之助”有关于“水库式经营”一样,企业的领导也只能从大格局去引领我们,每家企业会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客户群体的不同,适合经营的方法肯定也会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自己认真去想,认真去思考,“这种思考是一切的开始”。
目标方向已有,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思考找到具体的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工作中遇到觉得难以克服的困难时,当自己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稻盛先生告诉我们“这时候其实并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开始的起点。
”想想我们每次遇到“坎”的时候,往往不是坚定自己的信念,继续努力,而是为自己做不到寻找各种理由,推卸责任。
菊花与刀读后感
菊花与刀读后感导语:菊花与刀读后感(一)看了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写的《菊花与刀》后,我对日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了新的认识。
日本对我们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一想到就咬牙切齿,对日本是恨之入骨。
像我这样的反日情绪,我们满怀激情的中华儿女大都存在。
我觉得如何理解日本这个对中华民族文明带来过深重灾难的民族,是值得中国人关注的课题之一。
看待问题不能只是盯着一个角落看死了,我们需要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分析。
对于日本,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
这也是我们作为 21 世纪新一代青年的必备素质。
《菊花与刀》这本书便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了解日本的渠道。
看完之后,我对日本少了一份冲动的情绪,多了一份理性的认识。
先说说这本书吧。
书名“菊花与刀”,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
在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
此外,本书还是一部将深刻的思想和流畅的语言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中都深受好评。
对于在历史上曾饱受日本民族带来深重苦难的中国人,认真阅读和思考本书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本书也被认为是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最佳读本,被日本学术文化界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
由此可见《菊花与刀》的确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值得我们去深读。
菊花与刀读后感(二)阅读《菊与刀》的前前后后。
其实也无非是动机强烈,意识对物质产生相应的反作用的结果。
《菊与刀》是本讲文化、讲民族性的人文类着作。
然而本书的形成以及强大的影响力是他显得如此耀眼、如此与众不同。
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二战期间,她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利用一个文化人类学家所能利用的技巧来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其后向情报局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研究报告。
1946年,由于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以及日本整个局势的发展基本上与这份报告的主旨一致,于是作者就在原报告的基础上增写了关于研究任务和方法以及日本投降以后的日本人的前后两章,以《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出版。
伪满洲国读后感700字
伪满洲国读后感700字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近日我阅读了溥仪所著《伪满洲国》,这本书讲述了我国东北地区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历史。
通过阅读,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同时也为那段充满磨难的岁月感到痛心。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一、引言提到伪满洲国,人们往往会想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我国东北地区饱受战乱之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溥仪作为末代皇帝,他的命运与伪满洲国紧密相连。
这本书正是他以自己的视角回顾那段历史的产物。
二、伪满洲国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伪满洲国成立于1932年,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侵略中国东北的目的而设立的。
在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期间,日本对我国资源进行疯狂掠夺,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
溥仪在这本书中,详细描述了伪满洲国的成立过程以及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种种罪行。
三、作品内容概述《伪满洲国》以溥仪的第一人称视角,展现了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
作品通过对溥仪本人、亲属、大臣等人物的描绘,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
同时,书中还描述了人民在日本统治下的苦难生活,以及抗联等抵抗力量的英勇斗争。
四、作品中的历史真相与虚构作为一部回忆录,书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然而,作为作者的溥仪也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他的观点和经历必然会受到影响。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保持理性,分辨其中的真相与虚构。
五、读后感悟读完《伪满洲国》,我深感那段历史的残酷和无奈。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让我们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然而,在这段黑暗的历史中,中国人民始终坚定信念,顽强抵抗。
这也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人民的团结和奋斗。
六、结语《伪满洲国》是一部充满沧桑感的历史回忆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对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干法》读后感(精选18篇)
《干法》读后感《干法》读后感(精选18篇)《干法》作者是日本作家稻盛和夫。
内容主要是真切、深刻地揭示了工作的意义,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性和从容笑对人生,付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下面给大家分享《干法》读后感,欢迎借鉴!《干法》读后感篇1回想自己好久没有这么认真、去读一本书了,从学校毕业之后,都没有认真拿过一本书去完整的读过,很感恩公司在上班时间提供这么好的环境去学习《干法》。
在孟老师的教导下,我们把《干法》学完,整书内容都是精华,稻盛先生,用他的一生来讲述,很贴切工作和生活,让我们读者更加易懂。
读完一遍是不够的,希望有时间之余,重复去读,其中很多内容须反复体会。
在此书中收获一些感悟:一、热爱的力量1、热爱导致成功,在如今的社会,人人都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但前提是什么,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
只有在工作中去获得成功,"热爱"这个词,如果当你不喜欢、不热爱你当前的工作,那么在多数情况下,你得马上改变你的心态,哪怕是强迫自己改变。
当你热爱自己的工作,你就会全身心投入,如果你全身心投入,就会产生良好的工作结果,在这种工作态度下工作,结果不但能获得周围人的肯定。
会让自己内心感到满足并产生自信。
这些就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所以说工作的心态很重要,心态决定人生的命运。
2、热爱陶冶人格,"工作造就人格".要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这样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就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用真挚的态度,正面面对生活和工作、鼓足勇气,绝不逃避,磨练自己的灵魂,提高心性,陶冶人格、让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变得更为高尚一点点。
二、要每天反省其实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都会做出一些不可挽回的事。
尤其是对身边最亲近的人,言语之间很容易伤害到他们,往往在当下自己没有发现自己的行为错了,事后才发现,当时不那么就好了。
知道自己当时的做法是错的,就要勇敢面对错误,不要有太多的纠结。
感性的笔触和理性的敏锐——解读竹西宽子的《兰》
二、原子弹爆炸 事件 与其文学创作
1 9 4 5年 ,竹西宽 子 1 6岁 ,是 广岛县 立女子专科 学校 4
竹 西 曾说 “ 广岛 的风和 土地 都是 我创作 的灵 感 。”也
年级的学生 ,不过已经开始在 工厂做见 习。8月 6曰美军 向 广岛投 下原子 弹的那 一刻 ,她恰巧 因脚被 毒虫 蜇了化 脓发
8 9
广 东外语 外 贸大学学报
情 ,培养了其柔美的文学心理和表现意识 ,这一点 , 几 乎形
成 了其 小说 的基 调—— 宁静而平和 。 但 是,毋庸讳言 ,没有
总第 2 4 卷
简单的一个 “ 热 “ 字 即营造 出烦躁不安的环境 意象 。 “ 夕阳西下 ”则制造 出淡淡的愁绪 。 接着 , “ 列车沿着 内海向东行驶 。”作者在 简明扼 要地
许, 没有那场痛苦 的记忆 ,竹西一样能写出精彩的作品 , l 6 岁爆炸 之前滋 养其成 长的美 丽的广 岛也滋 育 了其 温柔的性
收 稿 日期 : 2 0 l 2 1 0 - 0 8
作者 简介:谭冰 ( 1 9 6 7 . ) , 女, 四川成都人 , 电子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 硕士生导 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竹 西宽子 ,女,日本著 名小说家 、 评论家 。1 9 2 9 年 出生
于 日本 广 岛 。1 9 5 2年 从早稻 田大学国 文专业 毕业后 ,进入
筑摩书房担任文学全集等编辑工作 的同时 即开始书评创作 。 自1 9 6 2 年辞去文学编辑工作 , 专心从事文 学创作活动 以来 ,
笔 《 追忆 的风景广 岛》( 2 0 1 0 年1 0 月2 8日朝 日新 闻社 )中
2022读《日本论》有感
读《日本论》有感提及日本,由于复杂的种种原因,许多人往往流露出讨厌、厌恶乃至仇恨的情绪。
而这样的态度,却不是新奇的论调,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在1928年出版的《日本论》第一节《中国人研究日本问题的必要》中就有冷静的概括。
“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几百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几百次。
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了。
从此种意义上讲,我们重读86年前的《日本论》依然不算过时。
作为“日本通”的戴季陶先生,在本书中依次描写了日本皇权神受思想、封建制度、武士道精神、社会等级的演变和对明治维新的总结;随后对日本当时的政坛展开清晰的勾勒,深入剖析了军国主义的起源和发展;书的最后部分通过社会学的角度,用优美的语言,讲述了日本人的纯洁信仰、切腹自杀、艺术与审美、尚武的风气、平和的精神和两性关系。
戴季陶或许不会预料到,八九十年以降,除了蒋百里、周作人、吴廷谬和李长声等少数学者,中国对日本的研究仍然远远落后于日本对中国的研究。
在日本书店里,研究中国的汉学书籍汗牛充栋,而我们对日本的了解,仍然要依靠《日本论》、《武士道》和《菊与刀》。
这是戴季陶先生的幸运,抑或国人之不幸呢?中日交流源远流长。
两千年以降,中国的文化、历史深深的影响了日本的文明,吉田茂承认,“学习中国,对日本来说是莫大的恩惠”。
近代以来,中国受惠于日本颇多,先进的西方科技、文化首先传入日本,再次流入中国。
比如,“封建”、“科学”、“政党”、“经济基础”、“政治”等熟悉的常用词汇都是从日语演化而来。
除了词源的交流,不必说满街的本料理和清酒,不必说村上春树和川端康成,也不必说神探柯南和蜡笔小新,更不必说我国青年所喜好的爱情动作片,毫无疑问,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对中日关系史有些了解的读者就会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日本对中国有长达30年的无偿贷款援助,日本帮助中国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日本对中国钢铁业的提携,近年来,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新能源的开发和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中国依然受益于日本。
不要感性的烦恼读后感
不要感性的烦恼读后感《不要感性的烦恼》读后感。
《不要感性的烦恼》是一本由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所著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刻地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在阅读中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我”的男人,他在生活中遇到了种种烦恼和困难,但是他却以一种不感性的态度去面对这些问题。
他告诉自己不要感性的烦恼,要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这种理性的态度让他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更加从容和理智,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难,如果我们能够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面对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加从容和理智地解决它们。
而如果我们过于感性,就会让自己陷入情绪的泥沼中,无法清醒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在小说中,“我”所面对的烦恼和困难都是人生中常见的问题,比如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它们,并且不要被它们所左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和坚定。
通过阅读《不要感性的烦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理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面对人生的烦恼和困难时要保持理性和从容。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本给人启发和思考的好书。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理性地面对自己的烦恼和困难,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感谢村上春树,让我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如此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员工读《京瓷哲学》的读后感
员工读《京瓷哲学》的读后感员工读《京瓷哲学》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员工读《京瓷哲学》的读后感1近日,品读了公司发的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的作品《京瓷哲学》。
读书时刻,心里犹如春风拂过,清水潺潺,对灵魂是一次潜心的修炼、对生活是一次真切的回答、对未来是一次美好的冀望!《京瓷哲学》带给我的收获是这样——积极的心态是实现非凡人生的起点,是生命的阳光和雨露,让人的心灵成为一只翱翔的雄鹰,驰骋于浩瀚的天际,消极的心态是失败的源头;是生命的慢性杀手,使人受制于自我的阴霾里,畏缩在狭隘的角落。
随着阅读的深入,胸襟开阔了,心态也变得阳光了,凡是总往好的方面想,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每日的朝阳。
“思维方式”是我们人生坐标的选择,是正是负还是零,将决定了人生前进的方向和最后的结局,思路决定出路,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我们要明白未来是由每一个今天组成。
没有灿烂的今天,就没有光华的明日,没有今天的点滴累积,哪有未来丰硕的收获?有句歌词如是唱到:“现在才是关键,最重要就在眼前。
”所以在工作中,事先我都做好计划与安排,竭力完成当日的工作,今日事今日毕,当天事决不留到明天,当想到一个好“点子”时就立即行动,并用阳光的心态努力将一件件事情办好,完成得漂亮。
“燃烧自我,照亮他人,点燃激情的火把。
”要成就一番大业,就必须能够自我燃烧激情,成事者皆能自我“燃烧”,并能把热量传递给周围的人。
这样的人往往能率先行动,用积极的思想和行为为别人树立起榜样,时刻彰显着积极的生活态度。
也许我现在还不完全是一个能“自燃”的人,但是当我能“自燃”时,我便充分地点燃激情,表露善意,发挥能力;当我不能“自燃”时我便靠近能“自燃”的人,嫁接火种,燃烧自己,温暖他人。
褪祛浮华,回归理性,让激情燃烧,用理性护航,用努力去浇灌幸福的花朵,积极健康地生活、工作,让天天快乐,分秒精彩,我们将活出灿烂的未来!员工读《京瓷哲学》的读后感2起初知道稻盛和夫,是他在2011年初以80多岁的高龄临危受命,出任巨额亏损的日航董事长,并在一年的时间内使日航扭亏为盈。
日本小说《人间失格》观后感800字范文
日本小说《人间失格》观后感800字范文《人间失格》是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的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
太宰治透过主角的人生遭遇,巧妙地将自己的一生与思想表达出来。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间失格》观后感800字,欢送大家阅读!《人间失格》是躺在书架里好久的一本书,翻了几页,深感压抑,便再没有读起。
直到前几天学弟说他在读,又恰好成立读书小组,便又和这书重逢。
坦白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是在看叶藏的故事,而更像在回忆和剖析过去的我。
这一过程是痛苦而困难的,却也是刺激而痛快的。
以至于在读的过程中,我一直都在问自己: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过去?假假设你也曾有过一段晦涩孤寂的时光的话。
叶藏从小生活在一个古板的旧式乡下家族,“大家都板着面孔吃饭,就俨然成了一种仪式。
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规定的时间内聚集到阴暗的屋子里,井然有序地摆好饭菜,即便没有食欲,也得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嚼着饭粒”,如此压抑的气氛导致他对用餐时刻充满了恐惧。
而那时的他,还只是个小孩子。
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小叶藏如此敏感,对与人交往充满了恐惧和渴望?也许是因为生来就体弱多病,天生的性格阴郁,以及少与人接触,让他只画地为牢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
人之初,性本善,他从书本中学到的绝对的善恶是非中为自己戴了枷锁。
当他看到世间与他所想并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时,(例如当他看到大人们假设无其事的虚伪做作时),他的价值观开始动摇,他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正常的。
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芸芸众生,一方面以高尚的道德要求鄙视人间,一方面又害怕自己不正常,渴望融入人间。
他的潜意识里希望自己变成一个俗人。
而不是活的如此挣扎而痛苦。
颇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可这只不过是他自以为的。
如果用一个词去评价叶藏的话,那就是“混沌”。
如叶藏一样的人的共同点是:敏感多疑,玻璃心,害怕受伤,极度恐惧人际关系以至于处理时战战兢兢,自我认同感低。
然而,在面对与自己价值观全然不同的人间,有的人选择了极端对抗,可想而知撞得头破血流;而叶藏选择了伪装自己,讨好别人,努力做一个能够融入人间的正常人。
关于日本历史的书籍
关于日本历史的书籍1.《无约束的日本》-约翰·内森(美)本书旨在描述当代日本生活,中心论点:日本民族迫切地需要恢复作为记忆存留在想像力的本土文化,以免它在现代化进程中被外国因素所吞噬。
2.《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今文学著中国人坚忍大度是否散漫守己?日本人勤奋正直,是否小气偏狭?3.《周作人论日本》-周作人全书从“日本国民性”“日本文化”“日本民俗与宗教”“日本人的衣食住行”“日本与中国”五部分论述。
4.《暧昧的日本人》-李兆忠剖析日本文化性格的书5.《窥视日本》-妹尾河童这是一部构思新奇、视觉独特的“画书”,边写边画,巨细靡遗,其孩童般的好奇心跃然纸上。
6.《武士道》-新渡边户稻造系统地介绍了武士道的方方面面。
7.《菊与刀》-本尼迪克特(美):商务印书馆我想这本书不用介绍了,但凡懂得日语的就一定听过这本说。
但凡日语专业的,就一定要看这本书。
8.《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本尼迪克特(美):九州出版社这与上面那本其实大体相当,但九州出版社的这本是插图珍藏般,还是值得收藏的。
9.《现世与想象-民间故事中的日本人》:蔡春华民间故事,相对于典雅规范、风格迥异的日本文学,更能深透出日本民间风情的点点滴滴,更富于浓郁的民间气息。
10. 《日本论》-戴季陶日本人的性格、风俗、思想、习惯是什么?社会根基、社会基础又在哪里。
看看此书,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11. 《宛如梦幻-日本战国乱世中的‘菊与刀’》-赤军历史就是历史,现实就是现实。
真实的日本历史,尤其是最混乱也最精彩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12. 《日本文化史》-叶渭渠探询日本文化的精神,研究日本文化与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及日本文化所表现出的内在发展的自律性和外在交流的主体性。
13. 《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津田稻夫从日本人的精神构造入手,从日本国内的状况入手,剖析南京大屠杀的成因与日本的思想及社会的关系,探讨其惨虐行为的人性根源。
关于日本经济的书籍
关于日本经济的书籍----8dc5bb2f-6eaa-11ec-b696-7cb59b590d7d篇一:理性读一点关于日本的书中日关系紧张:理性地读一些关于日本的书发布时间:2021-07-2411:42作者:刘大桥字号:大中小点击:2046次自1972年中国(大陆)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日关系在21世纪初几乎保持平稳。
直到2022年12月,中国、日本和大韩民国签署了日本日本三边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声明说:“我们对三国在增进政治互信、加强经贸交流、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扩大金融合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到满意。
”。
“我们承诺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三方合作”。
然而,在2022年9月钓鱼岛国有化事件发生后不久,文件签署后,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急剧恶化,当然,我们看到,钓鱼岛国有化事件只是中日关系急剧恶化的诱因之一——到目前为止,似乎已经到了无法解决的地步。
中国和日本都没有真诚地撤退,都处于战争状态。
此外,中国和日本的鹰派(包括政治、军事和学术界)在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2022周年和2022周年之际,号称“中国和日本之间会发生战争”。
两国的鹰派,以及由复杂因素(中国称日本为“右翼势力”)导致的两国民粹主义,都有强烈的反华/反日情绪。
特别是作为作者所在的中方,我们所看到的是,反日情绪在整个社会中是分散的。
在这一过程中,公众甚至精英对日本的历史、文化和军事,包括这些方面的常识都知之甚少。
作者冒着挨骂的风险写了这篇文章。
一、关于武士道1900年,日本稻盛信多(Shindo inazo)在日本出版了一本书《武士道》(由张俊彦和商务印书馆翻译,2022年),介绍和弘扬了大和的民族精神。
在通常的中国政治词典中,“武士道”绝不是一个褒义词。
相反,在中国,人们看到人就恨,看到人就恨。
众所周知,从1894年的黄海战争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再到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中国和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侵略下遭受了欺凌和杀害。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优秀作品1Q读后感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优秀作品《1Q》的读后感《1Q84》读后感》这是村上春树的作品,出版于20xx年,这本小说是我第一次读村上的书,总得感觉细节描写很生动,很容易让人把作者写的画面在脑海中构想出来,例如“青豆收紧下巴直视前方,挺直后背,浑身感觉周围的视线,步履坚定的走着。
栗色查尔斯。
卓丹高跟鞋在路面上敲击出枯燥的声响,风荡起风衣的下摆。
”通过简单几句描写,就把一个女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示在了读者面前。
而这本书要表达的主题也是很复杂的。
我只能读懂部分,而有些只有再细心品读了。
作者把很多看似无关的人和事通过巧妙的布局,合理的联系到了一起。
不会让人感觉突兀,合情合理。
作品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人物,青豆和天吾。
第一章的标题叫不要被外表所迷惑。
给人留下了悬念。
一首雅纳切克的《小交响曲》,《空气蛹》这本书,两个月亮,小小人,通过暗埋各种伏笔,引人入胜,故事本身似乎没有说太多,但是却让你明白很多。
比如爱情,能让人念念不忘的爱情是初恋,即便你已成年,即便你的身边换过形形色色的男人,其他人都只是像青豆说的那样“过眼云烟罢了”。
同时作者也写了现代男女在道德伦理上的放纵,一个偏爱秃顶的中年男人,与各种这样的男人发生一夜情,而另一个与是有夫之妇的女朋友在一起。
而故事发生的时间是20xx年,但是之所以叫1Q84是因为作者要描写的是另一个世界,不同于现在这个世界,为了区分。
Q是question mark的Q,背负着疑问的东西。
在这个世界里“空气变了,风景变了,我们“必须尽快适应这个带着问号的世界。
像被放进陌生森林中的动物一样,为了生存下去,得尽快了解并顺应这里的规则。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去品度的书,尽管它主题复杂,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反省的空间。
2年前读这本书的时候显然没有用心,也不够耐心,甚至读了几章便放弃了。
昨天,合肥的天气从多日梅雨中放出阳光的香气,再加上星期天,放松的心情格外美好,捧本书半倚在床头,就这样读起了《1Q8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读一点关于日本的书中日紧张:理性读一点关于日本的书发布时间:2014-07-24 11:42 作者:刘大桥字号:大中小点击: 2046次中(大陆)日自1972年建设立邦交起一直二十一世纪初,中日两国关系,几乎可以说顺风顺水,直到2008年12月,中日韩还在日本的福冈签订了中日韩《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声明》说:“我们对三国在增进政治互信、加强经贸往来、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扩大财金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感到满意”。
而且“我们承诺,在上述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三国合作”。
但是当文件签署不久后的2012年9月的钓鱼岛国有化事件之后,中日关系急转直下--当然,我们看到,钓鱼岛国有化事件,只是中日关系急剧恶化的诱因之一--以至到现在似乎到了没有解的地步。
中日双方都不恳退步,都剑拔弩张,而且无论中国还是日本的鹰派人物(包括政界、军界、学界等),在2013年和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的2014年里,叫嚣着说“中日必有一战”。
两国的鹰派,以及由复杂因素导致的两国民粹主义(中国称日本为“右翼势力”),仇华/反日情绪高张。
特别是作为笔者所在的中国一方,我们所见到的,仇日反日情绪在整个社会弥散。
在此过程式,对于大众,甚至对于精英,其实并不十分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以及军事,包括这诸方面的常识。
笔者冒着被骂的危险,写下这则文字。
一、关于武士道1900年,日本人新渡户稻造则在日本出版了一册介绍和宣扬大和民族精神的书《武士道》(张俊彦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
在中国人通常的政治词典里,“武士道”决不是一个褒义的词汇,恰恰相反,是一个在中国人见人厌、人见人恨的一个词汇。
因为众所周知的是,由于自1894年的黄海之战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卢沟桥事变,中国和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侵略下,饱受欺凌和杀戮。
在这一历史中,“武士道”如幽灵如噩梦般缠绕和弥散在中国大地和中国人民心中。
或者说,“武士道”一度成了日本侵略者嗜血成性的代名词。
直到读了110多年前新渡户稻造著的薄薄一册《武士道》后,才知道,日本大和民族与日本历史的武士及武士道,并非我原来的认知。
《武士道》开宗明义写道“武士道,如同它的象征樱花一样,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
它并不是保存在我国历史的植物标本集里面的已干枯了古代美德的标本。
它现在仍然是我们中间的力量与美的活生生的对象”。
也就是说,在《武士道》一书的著者看来,“武士道”一词不是中国词典里“罪衍”的标识,而是日本词典里的美德化身。
全书不足十万字,用了十七章来对此作了阐释。
对“武士道”的渊源梳理,整整用了八章,这表明著者对其的历史负责。
就在“武士道”的渊源梳理中,著者声称,日本的“武士道”的渊源来有三,一是从中国传入的佛教、一是日本自身发展起来的神道,一是孔孟之道。
在这三者中尤为孔孟之道是“武士道”的主渊源。
新渡户稻造写道:“至于说到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义,孔子的教诲是武士道的最丰富的渊源。
……继孔子之后的孟子,对武士道也发挥了巨大的权威”。
在此总揽下,著者以“义”、“勇”、“仁”、“诚”、等七章对其武士道的渊源逐一梳理。
于是我们已经看到,武士道的道义渊源都来自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
那么,对于“武士道”,中国人理解为什么与日本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原因也许不在中国,而在日本。
我们知道,日本由于明治难新后迅速走向现代化和大国的进程中,有两次战争至关重要,一次是1894年的清日战争,一次是1904年的日俄战争。
两次战争都以日本大胜终结。
一次是在中国的领海,一次是在中国陆地大胜的两次战争,让日本发现了自己已经长大成了世界大国。
这一世界大国,不仅是现代化意义上的,而且是军事意义上的。
尤其是后者,让日本在二十纪初期变得来骄横和肆无忌惮。
之后的1931年9月18日肢解东三省的战争,1937年7月7日对中国全面入侵的战争,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的对美的太平洋战争,以及对整个亚洲的战争!日本在军国主义的旗帜下越走越远,越走越背离人类的和平,而且越走越背离新渡户稻造所赞美的“武士道”。
从此书看,“武士道”与“军国主义”并非一脉相承,尤其是两者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
“军国主义”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把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所有方面所有层面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
而新渡户稻造理解并界定的“武士道”,则是超越了“野蛮”和“原始”的一种“文武之德”的信仰和美德。
当然,在新渡户稻造没有否定“战斗”是武士和武士道的基本属性!《武士道》一书写于1899年(同年在美国出版),书中当然无法回避1894年的“日清战争”。
新渡户稻造认为日清战争中日本得以全胜不是“靠村田枪和克虏炮”,靠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兴之后确立起来的“进步思想”——这话今天看来,虽说在为日本侵略中国辩护,但比较当时的清/日两国的思想文化与制度,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的。
此书出版时,“日俄战争”还没有发生,到了1931年肢解中国东三省建立附庸于日本的“满洲国”,新渡户稻造(1862-1933)已经垂垂老矣,更没有看到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的穷凶极恶。
不过,新渡户稻造的前辈萨摩藩武士西乡隆盛(1828-1877)所鼓吹的对外侵略扩张主张和理论,显然与军国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当日本还没有步入完全军国主义时,新渡户稻造“武士道”是一个可以算得上是美丽的词汇,而且是一个可能会在历史上消亡的词汇(新渡户稻造在书末就认为武士道的“将来很难预测”,也许“会消失”)。
但是,当日本完全步入到军国主义时期,无论中国还是亚洲,就不得不对“武士道”保持警惕。
历史会不会有惊人的相似,我不敢妄论,但是,当历史再次步入又一个百年的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时,2003年日本国会能过了“有事三法案”(《应对武力攻击事态法案》、《自卫队法修改案》和《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修改案》,以及新近即2013年12月国会通过的新《自卫队法》和新《防卫计划大纲》,以及《特定秘密保护法案》等一系列迈向修改“和平宪法”走向军国主义的危险途中的举动,新渡户稻造110多年前赞美的“武士道”精神,或者说,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虽然与我们习惯意义上的“武士道”不一样,但仍值得怀疑。
二、关于日本文化一段时间里集中读了若干有关日本的书。
不仅是因为中日关系持续紧张,而是中日两国历来太纠结。
由于中国日本在近现代太多的纠结,自1894年甲午战争到1937年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件”,日本带给中国的耻辱和灾难,显然让中国忘记这段历史是不现实的。
因此在日本人对中国做出过许多非理性判断的同时,也可能让中国人对日本做出过非理性的判断。
譬如说两国政府间的不信任,譬如说两国百姓之间的敌意。
或者说,中日之间有太多的纠结和太多的“迷雾”,对于中日两国的民众来说,事实上,很难让中日双方对其对方了解。
再由于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日两国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客观上造成了中国无论从精英还是草根滋生了对我们的这个邻国已没有了多少尊敬,加上一些极不负责的抗日狗血电视剧的滥拍滥播和一些煽动“中日必有一战”的鼓噪,敌意加剧。
同样的,据一则民调显示,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也只有两成左右。
因此,作为现职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才会在2013年年终迎合日本国民参拜靖国神社,而毫不顾及二战受侵略者国家人民的感情。
尽管出自两国力量的此消彼长,但在我看来,大约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在中国民间,对日本的历史和文化是不太了解的。
除了一本美国人急就章(1945-1946)写出的通俗读本《菊花与刀》(本尼迪克特著,黄学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在中国民众中有些认知外,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陌生的。
其实,即使像这种通俗通本也是有益的,如由日本人橘玲著的《括号里的日本人》(周以量译,中信出版社2013)、韩国人李元馥著的《漫话日本人》(韩/朴惠园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等则从另一面让我们更多地观察和感受日本人的前世今生。
我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集中时间读了一些关于日本国史和文化方面的书。
中国学者叶渭渠的《日本文化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和美国学者苏珊·B·韩利的《近世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张健译,三联书店)两书,一书谈日本文化、一本谈日本人的现世生活。
两本书各其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学术背景,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对日本的认知。
叶渭渠作为资深的日本文学翻译家,对日本近现当代的文学及文学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日本文化史》是继作家的《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思潮史》后的又一部著作。
尽管这部著作显得大众化,但是书中所提供和展示的日本从远古(大约公元前七世纪、八世纪)到近现代(明治维兴)的文化痕迹和演变进程,是清楚的。
至少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日本文化史的中国人来说,有了一幅完整的图景。
当然,倘若这部著作仅限于此,那么其意义会减去许的。
除了这部著作的大众化性质,这部著作还处处显现着它的学术价值。
如从汉字的造型表意到日语平假名的演变,不仅止步于借鉴的和创新的意义,作家要表明的是,日语既使从草创(即从汉字借鉴)开始,就有了日本文化的特质。
这种特质是中国文化里没有的。
《日本文化史》主要探讨日本的绘画、雕塑、建筑、宗教等的演变过程中,哪些是从中国流变的,哪些是日本原生的,哪些是日中文化在交流中的互动后的产品。
譬如众所周知的,中国是陶器的原发地之一,据已有的发现,中国的制陶在纪元前4500年就有了,不过在《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英/尼尔·麦格雷戈著,余燕译,新星出版社,2014年)指出“世界上现存的第一批陶罐诞生于日本”,于今已有“七千年”。
这一时代是日本的“绳纹式文化”(坂本太郎语),依通常的日本史来讲,作为新石器时代的“绳纹文化”是日本文化的发端。
因此,作为日本的民族主义上看,日本认为日本文化是独立的,也就是不依于它国(主要是中国)而原生独自形成的。
日本二战前的著名学者内藤湖南在1922年就有专文《日本文化的独立》就持这种观点。
但正是这个内藤湖南则在《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刘克申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一书里多次提及到,日本文化的源流来自中国。
内藤写道:“大体上日本的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虽然“培育文化的素质最初就已经存在于日本”。
而且,在谈及日本的语言、文字、绘画、建筑、服饰、饮食、闲艺(如棋)、哲学等时,内藤无一不是从汉文化,特别是汉唐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发展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不过,内藤认为,相比中国,日本“一种更为民众的艺术完全独立于古典艺术,到近代更是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这就是后来对中国艺术产生过影响的“浮世绘”。
不过,由中国传入的佛教和儒学,对日本文化起过的基础性作用和决定作用。
二战后领衔日本历史学界多年的坂本太郎的《日本史》(汪向荣、武寅、韩铁英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认为,中国文化直到了南宋元以后才减弱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