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类学

合集下载

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3000

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3000

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3000
旅游人类学是一门研究旅游活动与人类文化之间关系的学科。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旅游活动,重点关注了旅游活动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作者在书中指出,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它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在旅游人类学中,作者强调了旅游活动对人类文化的重要性。

旅游活动能够让人们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了解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传统。

同时,旅游活动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助于缓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作者认为,旅游人类学的研究需要采用跨学科的方法,综合应用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旅游活动对文化的影响,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总结起来,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旅游人类学的经典之作,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旅游活动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1. 介绍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通过对人类社会中旅游活动的研究,探讨了旅游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和文化对旅游活动的塑造作用。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地域间相互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 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研究2.1 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解读在传统人类学中,文化是一个核心概念。

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群体间文化差异和相似性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以及意义体系。

在旅游研究中,人类学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地域间旅行行为模式、观光景点选择以及与当地居民互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2.2 本土知识与旅游研究旅游人类学研究强调了对本土知识的重视。

本土知识是指当地居民对于自身社会和文化的理解和解释。

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和参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文化的内涵,从而避免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表面化认知。

同时,本土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

3. 旅游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3.1 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变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旅游业成为了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旅游业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3.2 旅游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交通工具进步,越来越多人参与到旅行活动中来。

这种参与不仅令人们拓宽视野、增长见闻,还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通过旅游活动,人们可以结交新的朋友,拓展社交圈子,从而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3.3 旅游对文化传承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旅游活动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传承的方式。

旅游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不同地域的历史、传统、宗教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同时,旅游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展示自身文化特色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机会,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

旅游人类学讲义

旅游人类学讲义

旅游人类学讲义旅游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旅行和旅游如何在文化、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下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如何影响个人、群体和社会。

本文将按照不同的类别介绍旅游人类学的重要概念和关键特点。

文化和旅游文化是旅游人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旅游是文化传承、发展和表达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其他社会、文化和历史。

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旅游最主要的吸引力之一,旅游也因此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旅游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这也要求旅游从业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研究能力。

社会和旅游社会是另一个重要的旅游人类学概念。

旅游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

旅游将个人与群体联系在一起,可以增加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了解,同时也可以推动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然而,旅游业也可能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文化冲突、资源过度消耗、城市过度拥挤等问题。

因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和旅游历史是另一个与旅游密切相关的概念。

旅游不仅是现在的消费需求,更是过去文化和历史的延续。

旅游可以通过游览人文景点、博物馆和古迹等方式,让人们了解和感受不同时间段的人类文化和历史发展。

通过对历史的了解,人们可以对自己和周围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然而,进入旅游业的历史,也经常被加工、虚构和商业化。

因此,旅游业需要提供更为真实和负责任的历史体验,避免产生不良影响。

结论旅游人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文化、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内容。

旅游业的成功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需要注重文化素养、社会责任和历史传承等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满足人们对文化、社会和历史的需求和兴趣。

旅游人类学

旅游人类学

1旅游:人们居于不同想法离开居住地前往异地,在此过程中同旅游中介和旅游地所发生的互动关系的总和。

2游客:出于不同想法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地,前往异文化地区体验不同生活,或参观或访问的群体。

3符号:符号即旅游标示物对游客的意义,作为符号系统,一般的旅游标示物都具有两种基本的指示功能,能指和所指,同时也具备几种基本的指示功能:标志功能、代言功能、宣介功能,通常符号的能值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变化不大,而能指变化却很大。

4通过仪式:“是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过程,包含分离、过渡、组合三个程序内容,就如从世俗、神圣、世俗的变化。

5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以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事项未研究对象,比较偏应用,主要从旅游地的居民和游客之间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地的文化现象和演变,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旅游人类学就是从文化和美学角度研究旅游地居民、社会团体、旅游开发者与旅游者之间关系的学科。

6全球化:这一概念,源于对国际关系和现代化的延续,它不只限于政治经济领域,同时社会文化也出现全球化,它体现在任何人、事、物都可以在全球流动,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

7柯思:从旅游经验角度来分析,游客的旅游经验有多种模式和类型,1:来自于游客生活的社会所施于的“推力”而产生的“再生模式”2:由于厌倦、无聊现在的生活而逃离,体验新生活的“转换性模式”3:以体验经历不同文化为目标的“经验性模式”4: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活模式去进行长期的旅行体验的“实验性模式”5:以一种“选择性”的精神中心为信念或为之约束的“履约性”的旅行活动的“存在性模式”。

8旅游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人类学是一个跨地域、跨文化的学科,人类学研究最关心的是社会群体的文化表现和社会行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法”,人类学田野调查素来以在某一个“异文化“地方长时间生活,参与观察,从事第一手资料收集,重实地调查为原则,他可以让我们去到主、客人的社会,能让我们参与进当地人的生活,去了解当地人的文化风俗习惯等。

旅游人类学在人类学学科中的价值

旅游人类学在人类学学科中的价值

旅游人类学在人类学学科中的价值旅游人类学是一个新兴的人类学分支,是对旅游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

旅游业的兴盛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旅游人类学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旅游人类学不仅从文化和社会角度分析了旅游现象,而且紧密关注着旅游对文化、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通过深入探讨旅游人类学在人类学学科中的价值,可以更好地理解旅游人类学的发展和前景。

第一部分:旅游人类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旅游人类学是以人类学为基础,以旅游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型人类学。

旅游人类学将旅游视为一种文化现象,探讨不同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旅游行为和文化冲击、旅游业对文化、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等。

论文研究的方法通常包括实地考察、深入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和档案研究等。

研究者可以通过实地考察习俗、文化遗产、语言使用等方面,了解当地的文化特征;通过深度访谈游客,了解游客的需求和感受;通过参与式观察,体验旅游文化,感知文化冲击;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不同群体对旅游的态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等;通过档案研究,了解旅游相关政策、统计数据等。

旅游人类学研究方法不仅严谨、科学、深入,同时也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第二部分:旅游人类学在人类学学科中的价值旅游人类学研究为多学科领域提供了构建旅游文化体系的基础,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旅游人类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开拓了人类学研究领域。

旅游人类学的出现,使得人类学对旅游业的研究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丰富了人类学研究的内容。

旅游人类学研究未曾涉及的旅游行为、旅游需求、旅游经济、旅游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结果也为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环境学、历史学等跨学科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2. 探索了文化多样性。

旅游人类学研究了不同文化环境下旅游活动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探讨不同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表现和对旅游体验的影响。

旅游人类学教程

旅游人类学教程

旅游人类学教程摘要:一、旅游人类学的概念与历史1.旅游人类学的定义2.旅游人类学的历史发展二、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1.田野调查2.文化解读3.社会与文化变迁三、旅游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旅游与民族文化2.旅游与地方文化3.旅游与全球化四、旅游人类学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1.我国旅游人类学的发展概况2.旅游人类学在我国的研究热点3.旅游人类学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五、旅游人类学教程的学习与实践1.学习旅游人类学的方法与技巧2.培养跨文化沟通的能力3.旅游人类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正文:旅游人类学是一门研究旅游活动与人类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人类学、旅游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关注旅游活动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以及人类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表现。

旅游人类学教程旨在帮助学习者了解旅游人类学的概念、研究方法、主要研究领域以及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情况,通过学习实践,培养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旅游人类学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旅游活动对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文化解读和社会与文化变迁。

田野调查是旅游人类学的基础,通过对旅游地的实地考察,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旅游活动对当地文化的影响;文化解读则是通过对旅游现象的深层次文化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与文化变迁则关注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社会与文化结构的影响。

旅游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与地方文化以及旅游与全球化。

旅游与民族文化研究关注旅游活动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影响;旅游与地方文化研究则关注旅游业发展对地方文化特色的影响;旅游与全球化研究则关注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影响全球文化格局。

在我国,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与应用正逐渐受到重视。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人类学在我国的研究热点包括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与地方文化以及旅游人类学在我国的应用前景等。

此外,我国学者还积极开展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与实践,为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旅游人类学

旅游人类学

旅游前沿问题第六讲报告——旅游人类学主讲人:孙九霞教授一、文献综述——旅游人类学理论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孙九霞老师从人类学与旅游的关系切入,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在时代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普遍行为,引起的学者的注意。

非西方世界旅游人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相对较晚,在我国,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注意到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却迟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

虽然在目前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当中,涌现出较多的应用性研究,但在作者来看,应用性研究其实只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不应该也不可能看作是全部内容。

迄今为止的旅游人类学的众多研究中,虽然研究的题材、范围、和对象极为广泛,但就其理论的渊源关系而论,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由根纳普、特纳等人创立的人类学仪式理论以及马康耐的“舞台真实”理论。

二、讲座内容回顾1.关于人类学1)概述孙九霞在讲座的开始先概况的介绍了人类学这一门学科,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

人类学(anthropology )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人类学是以人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并以其为基础和综合理解为目的的学科。

如果把人作为动物的人和文化人来区分的话,那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理解人。

人类学是以综合研究人体和文化(生活状态),阐明人体和文化的关联为目的的。

综上所述人类学大致可区分为:主要研究形态、遗传、生理等人体的人体人类学,亦称自然人类学;以风俗、文化史、语言等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以及专门研究史前时期的人体和文化的史前人类学。

2)内部分野如上所述,人类学是一个很广泛的学科,广义的人类学由四个组成部分: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以及文化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在考古学家与体质人类学家合作下展开对灵长类的长期田野观察,希望以此方式解答史前考古学无法研究人类先祖行为的遗憾,而这类研究其中又意外启发对灵长类语言沟通系统的研究考古人类学:考古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有交叉,除了对人类体质的考古调查之外,还包括对整个人类的精神文明及社会发展的相关内容作出阐释。

《旅游人类学》教学大纲

《旅游人类学》教学大纲

《旅游人类学》教学大纲Anthropology of Tourism【课程编号】RZ39132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分数】2 【先修课程】人类学概论【学时数】36【适用专业】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类一、教学目的、任务旅游人类学就是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地居民、社会团体、旅游开发者与旅游者之间关系的科学。

旅游人类学是民族学专业的应用性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能够良好的把握旅游管理中文化的保护与传递的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民族文化旅游规划制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基本文化和旅游管理知识。

(2)能够结合案例讨论现有旅游的不足。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导言 2 学时主要内容:1.旅游人类学研究的进展2.从人类学视角看旅游3.旅游人类学研究之间的交流教学要求:1.熟记教学目的与意义2.掌握学习旅游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其它教学环节:无(二)从涵化和发展的视角看旅游 2学时主要内容:1.人类学对这一问题的看法2.指导范式3.朱尔道·阿罗涅斯对米哈斯地区置宅旅游的研究4.尼泊尔夏尔巴人登山旅游的发展教学要求:掌握人类学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

其它教学环节:讨论广西阳朔西街文化现象(三)从个人经历转换的视角看旅游 2学时1.旅游的游客2.接触状况和游客反应3.旅游对游客的影响4.到土耳其旅游的希腊游客的态度变化教学要求:掌握游客的心理特征其它教学环节:无(四)从上层建筑的视角看旅游 2学时主要内容:1.旅游的特点及其在人类社会的分配2.上层建筑的观点3.一些旅游上层建筑4.格雷伯恩对日本人旅游的社会组织的研究5.美国印第安人的美术明信片教学要求:1.了解社会结构对旅游的影响2.掌握在旅游规划中重视地方文化建设其它教学环节:(五)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简单述评 2学时主要内容:1.旅游研究:一种人类学视角2.把旅游看作一种涵化和发展3.把旅游看作个人经历的转换4.把旅游看作上层建筑教学要求:对旅游人类学基本方法理论有所掌握其它教学环节:无(六)政策情况 4学时主要内容:1.佩科克马西安塔克特人的旅游开发2.旅游活动的社会场域3.当今世界旅游活动的社会场域4.政策研究的应用5.应用研究者的任务掌握政策制定对旅游的影响和范围其它教学环节:(七)向可持续旅游迈进 4学时主要内容:1.美国的环境保护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3.旅游领域的可持续发展4.作为一种替代形式的生态旅游5.巴厘岛可持续发展计划教学要求:1.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谈论分享广西发展旅游的经验其它教学环节:(八)结束 2学时主要内容:1.对世界本质的争论给我们什么启示?2.应用性旅游研究的机遇和问题3.包价旅游4.目的地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要求:1.理解掌握旅游与经济的关系2.理解旅游居住地居民与旅游的关系其它教学环节:无四、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一)教学重点1.旅游的管理常识2.旅游的地方文化展示3.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二)教学难点1.地方发展经济与旅游之间的关系2.现代文化进程与传统文化保护(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案例教学3.课堂讨论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一)考核方式:考试(二)成绩评定:平时成绩或教学实践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旅游与人类学牵手的学理分析

旅游与人类学牵手的学理分析

旅游与人类学牵手的学理分析旅游与人类学牵手的学理分析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涉及到多方面的人类学研究,如人类文化、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地理环境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学者们对于旅游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不断进行研究和思考,旅游文化逐渐被归入人类学的范畴。

1. 旅游在人类学中的地位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人类学的关系密切。

旅游是人类对自然与文化环境的探索和认知,是对异域风情、文化传统、历史遗迹等文化现象的探索和了解。

旅游与人类学联系紧密,尤其是在人类学的应用学科领域,如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等。

旅游与人类学紧密结合,形成了旅游人类学的学科体系。

旅游人类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涵盖旅游文化、旅游行为、旅游社会学、旅游地理、旅游经济、旅游发展等多个方面。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中的人际交往、文化冲突、意识形态、习俗、宗教信仰等多种要素,研究内容丰富多彩。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多样,既有实地考察、调查,也有人口统计学、文化分析等。

旅游对于人类学的研究有多种价值。

首先,旅游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一种形式,通过旅游可以了解到不同地方的文化和历史,有助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此外,旅游可以促进文化多元化,扩大人类对于文化的认知范围。

最后,旅游可以促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2. 旅游与文化人类学的联系旅游与文化人类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文化人类学是一个研究人类文化本质和本质差异的分支学科。

旅游作为人类的文化行为之一,在文化人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旅游文化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旅游可以探究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了解当地文化的本质和特点,从而得出更深刻、全面的文化分析结论。

旅游文化的鲜明特色和地域特征也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旅游行业所涉及的文化内容涵盖了社会人类学、生态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价值。

旅游文化对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旅游与地理人类学的联系旅游与地理人类学相关度极高。

西学东渐之后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西学东渐之后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西学东渐之后旅游人类学在中国西学东渐之后旅游人类学在中国随着中国的开放和改革,旅游产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时也引起了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

旅游人类学是一门独特的人类学学科,它关注旅游社会和文化的现象、实践和理论。

旅游人类学的兴起和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而在中国的兴起,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旅游人类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首先,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资源丰富而多样,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其次,中国的人类学界开始逐渐关注旅游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将旅游视为一种文化交流和传承的方式,从而促进了旅游人类学的发展。

此外,中国的旅游人类学受到西方旅游人类学的影响,但同时也注重结合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赋予了旅游人类学更加本土化的特色。

旅游人类学在中国主要关注游客和旅游社区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强调旅游活动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

此外,旅游人类学在中国还探讨了旅游与环境、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提高了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和理解。

在旅游人类学研究中,游客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中国的游客特征和行为有着很多独特的地方。

例如,在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愿意体验传统的文化和风俗,如参观历史遗迹、品尝传统食品等。

此外,中国游客的消费方式和行为也有着一些特点,例如他们更愿意购买纪念品、美食等有代表性的商品。

除了游客之外,旅游人类学在中国也关注了旅游社区和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旅游社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旅游活动对他们的生活、文化和社会影响也非常显著。

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旅游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等因素,也对旅游体验和旅游效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环境问题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的旅游人类学中也得到了关注。

旅游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包括资源消耗、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特别是在旅游盛行的地区更加显著。

为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旅游业,中国在制定旅游政策和规划时也逐渐将环境问题考虑进去,旅游人类学也在此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旅游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TOUR ANTHROPOLOGY )学时数:40学分数:2.5适用专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旅游人类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该课程以人类学的基本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为理论基础,联系旅游管理和旅游活动组织实际,探索旅游人类学自身的运行规律,阐述了旅游人类学的一般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旅游人类学的知识体系和实践应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旅游人类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掌握旅游人类学基础理论、学科体系和知识系统的具体内容;熟悉旅游人类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旅游人类学之于旅游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了解基于可持续旅游发展框架下的旅游人类学发展的方向和重要意义。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一)课程的教学内容1、导言旅游人类学研究的进展;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人类学视角看旅游;旅游人类学研究之间的交流;旅游人类学教学阅读指南。

2、人类学视角看旅游从涵化和发展的视角看旅游:人类学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指导范式;朱尔道·阿罗涅斯对米哈斯地区置宅旅游的研究;尼泊尔夏尔巴人登山旅游的发展;从个人经历转换的视角看旅游:旅游的游客;接触状况和游客反应;旅游对游客的影响;到土耳其旅游的希腊游客的态度变化;从上层建筑的视角看旅游:旅游的特点及其在人类社会的分配;上层建筑的观点;一些旅游上层建筑;格雷伯恩对日本人旅游的社会组织的研究;美国印第安人的美术明信片。

3、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简单述评旅游研究:一种人类学视角;把旅游看作一种涵化和发展;把旅游看作个人经历的转换;把旅游看何等上层建筑;迈向更广阔的图景。

4、政策情况佩科克马西安塔克特人的旅游开发;旅游活动的社会场域;当今世界旅游活动的社会场域;政策研究的应用;应用研究者的任务;应用性旅游研究的简要事例;马克·曼斯珀格对雅浦岛旅游影响的研究;杰弗里·沃尔对“温室效应”和旅游关系的研究。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旅游业成为了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密切相关,旅游产业也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

旅游人类学就是以对旅游文化的解析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一个旅游学科。

本文主要探讨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一、旅游人类学的概念旅游人类学是研究旅游现象的跨学科领域,旅游学科与人类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旅游人类学是具有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特色的混合学科,它所研究的旅游现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对众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经验和成果。

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内容为旅游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旅游行动中人群的文化互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场所的文化价值及其演变、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文化价值及其演变等。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旅游现象,可以更好地促进对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旅游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旅游事实变化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

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不仅仅是旅游业的发展变迁,更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历程和文化变革的体现,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1. 宗教旅游的兴起早期的旅游主要以朝圣为主,如中国的庙会文化、尼泊尔的朝圣文化、梵蒂冈的基督教朝圣文化、伊斯兰教的麦加朝圣等,这些宗教文化的旅游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品牌。

2. 历史文化旅游的崛起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追求,历史文化旅游的市场已经逐渐壮大,以长城、故宫、清明上河图、天坛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点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3. 新型消费与体验式文化旅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型的旅游消费方式,如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城市时尚旅游、主题乐园旅游等,都已经成为新兴旅游市场。

同时,文化旅游中体验式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如科技馆、动物园、博物馆、温泉等都成为旅游者需要体验的旅游项目。

对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对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对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几点思考旅游人类学是一门涉及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者和旅游场所,是一种以旅游活动和旅游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研究。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旅游者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探索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旅游活动对旅游者和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二是研究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分析旅游业对当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一大特点是跨学科性。

旅游人类学研究需要借鉴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对象涉及文化、民俗、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

要想深入研究旅游人类学,必须具备跨学科的背景和综合性的思维。

旅游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是研究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旅游者在旅行中体验的不仅仅是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更重要的是文化与心理的交流。

旅游人类学要关注旅游者对文化的感知和接受,关注旅游行为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另一个主题是研究旅游的社会属性。

旅游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活动,更是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

旅游活动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影响。

旅游人类学要关注旅游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从社会学的层面分析旅游行为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旅游人类学研究还要关注旅游的经济属性。

旅游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包括酒店、餐饮、交通、旅行社等多个领域。

旅游经济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旅游人类学要关注旅游经济产业的发展和变革,研究旅游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跨文化研究。

旅游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不同文化的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旅游人类学要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接纳,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旅游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旅游活动既有文化、社会、经济等多种属性,又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旅游人类学研究能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社会、经济状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发展,从而推动全球化发展。

旅游人类学教程

旅游人类学教程

旅游人类学教程
摘要:
1.旅游人类学的概念与背景
2.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3.旅游人类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4.旅游人类学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正文:
旅游人类学是一门研究旅游活动与人类社会文化关系的学科,它以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探讨旅游活动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互动关系。

旅游人类学作为一门跨学科领域,既具有理论性,也具有实践性,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旅游活动、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业。

其中,旅游活动是旅游人类学的核心研究对象,旅游人类学关注旅游活动如何影响人类社会文化,以及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其旅游行为和动机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则是旅游活动的承载者和推动者,它们的发展和变化对旅游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

田野调查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者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了解旅游活动和人类社会文化的真实关系。

案例分析则是通过具体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历程,探讨旅游业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比较研究则是
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旅游活动进行比较,从中寻找旅游活动的共性和特性。

旅游人类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可以帮助旅游业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旅游人类学也有助于当地居民认识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提高居民的文化自觉,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人类学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旅游人类学安琼、朱娜、卡茜燕、宋玉洁

旅游人类学安琼、朱娜、卡茜燕、宋玉洁

在《海滨癿人行道归谁所有——尤卡坦(Yucatan)半岛旅游业中癿权力
结构》(1978)中认为,旅游提高了当地特权人物癿地位。
企业名戒组细名
17
LOGO
2012-12-23
(一)对目的地社会的文化接触、变迁与 发展的研究
• 4、旅游人类学偏向亍关注主人社会癿文化接触不发迁, 这里癿主人社会一般是指代第三丐界癿国家和地区。由此, 研究者们转向研究旅游所带来癿道德、权利等问题癿讨论, 也促使研究者们开始怃考现代癿、大众癿旅游给第三丐界 带来癿实质怅影响。
LOGO
2012-12-23
企业名戒组细名
14
(一)对目的地社会的文化接触、变迁与 发展的研究
• 2、在旅游人类学癿早期阶段,主要研究旅游给主人社会 带来癿影响,以及将这一影响定怅为是好还是坏,即积极 影响戒者消极影响。
(1)旅游对当地带来和积极影响 代表人物/著作/时间/主要观点: 哈莱尔· 伯德(Harrell-Bond) 通过长期癿田野调查,在著作《一扇面向外部丐界癿窗户:冈比亚癿 旅游不収展》(1978)中指出:旅游在冈比亚癿収展过程中给当地社 会带来诸多益处,如增加了公共设斲不建筑,增加了就业,提供了更 高癿经济收益等。
主要观点:研究者们収现,在旅游所携带癿西斱収达、强势、权力等 外部因素癿冲击下,旅游往往通过乘法效应不示范效应来对主仅社会 斲加影响,仅而导致依附问题癿出现。
LOGO
2012-12-23
企业名戒组细名
18
(一)对目的地社会的文化接触、变迁与 发展的研究
• 5、研究者们基亍収达国家和地区癿旅游者在旅游接触中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科恩
旅游者经验癿亐种模式——存在怅旅游者、实践怅旅游者、体验怅旅游者、 休闲怅旅游者、转移怅旅游者 LOGO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发展旅游人类学者彭兆荣教授专访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发展旅游人类学者彭兆荣教授专访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发展旅游人类学者彭兆荣教授专访旅游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对旅游活动的文化心态、行为与经验的学科。

旅游人类学家通过观察和研究旅游社区的特征、旅游者的经历和行为以及旅游带来的影响,深入探讨旅游文化的内涵、外延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近年来,旅游人类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理论和实践成果在旅游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旅游的发展与旅游人类学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旅游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而兴起和发展。

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为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和文化交流。

然而,旅游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环境的破坏、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和文化的蚕食等,这些负面影响使人们更加关注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如何使旅游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旅游业面临的严峻问题。

旅游人类学的发展也为旅游业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旅游人类学将旅游视为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对旅游者的行为规范、信仰、价值观和文化差异等方面的探讨,帮助旅游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身。

旅游人类学旨在理解和研究旅游者和旅游社区中的文化现象和价值观,旨在为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彭兆荣教授是旅游人类学的知名学者之一,他的研究除了关注旅游者和旅游文化外,还着重研究旅游发展和旅游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他曾在多个国际旅游组织和学术机构参与了许多研究和咨询项目,对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有着深远的思考和贡献。

彭兆荣教授认为:旅游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涉及的不仅仅是旅游者的行为和经验,还包含了旅游社区的文化特点和旅游业的发展问题。

旅游发展需要面对的是多层次和多维度的问题,如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品质提升、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创新,以及文化差异的管理和传承等。

在这些问题上,旅游人类学可以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从彭兆荣教授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旅游人类学可以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以下方面的帮助:一、人文视角。

旅游前沿讲座 第九讲 旅游人类学(64P)

旅游前沿讲座 第九讲 旅游人类学(64P)

(4)旅游人类学的研究视角



旅游开发常常给目的地、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目的地带来深 刻而巨大的影响,引发目的地社会文化发生深刻变化。从 这一角度出发,人类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涵化和发展形式。 另一些研究者从“游客”这一视角出发,研究人们的旅游 动机、旅游体验,以及旅游对游客的影响。也就是说,这 些学者探究的是旅游的文化、符号内涵。其中一些学者把 旅游与人生通过礼仪(Rites of Passage)相比,认为旅游 也是一种通过仪式。 还有一些学者在探寻旅游的根本原因——形成游客和旅游 的条件,试图探究“人们的旅游动机是什么”、“为什么 存在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旅游”等等。



研究旅游就是要分析它的符号内涵、文化意义。分析 人们为什么要旅游、为什么存在不同形式的旅游、旅 游经历给游客造成什么影响等问题。 重视分析旅游的符号意义、游客的旅游体验,并倾向 于从文化、心理等因素中寻找答案。 格拉伯恩认为,旅游是一种现代社会的人生过渡仪式。 首先从结构上说,它们都有一个开始进行返回的过程。 其次从功能上说,活动使当事人的精神、心理达到一 个高点,有“神圣”的特点。而且,它们都有加强某 一集团内部团结的作用。最后仪式有周期性、阶段性 进行和特定时期举行两种,而现代旅游也可以分为这 两类。


人类学的一些重要学术讨论会,如美国人类学大会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国际 人类学和民族学联合会议(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Science)上,旅 游研究成为固定的议题 。 一些旅游研究组织人类学特点很强,例如马德里的世 界旅游组织(the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伯 尔尼的世界旅游研究学会(the Tourism Research Institute),以及国际旅游研究学会(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

《旅游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旅游人类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考核类别:专题研讨+考试适用对象:本科生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文化旅游与遗产管理方向)总学时、学分: 34 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传统和新形势下的旅游人学的理论和知识,并能将这些原理用于指导文化旅游的应用中。

为此,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可细化为:第一,让学生了解旅游与文化、旅游与意识、旅游与真实性、旅游与博物馆等之间的关系;第二,让学生掌握新的发展形势下旅游人类学的新范畴和新要求,理解和掌握旅游与族群、旅游与艺术、旅游与遗产等关系。

二、课程教学要求课程讲授旅游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旅游与文化、文化对旅游的作用、旅游对文化的影响;旅仪式的解析与旅游体验;族群、民族旅游与社会参与、性别角色;旅游与跨文化、旅游中的主客关系、旅游与其他社会关系及其互动;旅游动机与游客分类、旅游与经验、旅游与休闲、旅游真实性问题;艺术的内涵、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与艺术、旅游中的民族艺术及其变迁;遗产旅游的问题与发展;旅游与博物馆。

三、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原理四、课程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旅游活动中,明确旅游活动中的族群与游客、国家与地方、旅游产品的原真性与商品性等重要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

难点是如何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游客和游客行为,捕捉跨领域、跨文化的旅游活动产生的文化互动。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课程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教学和专题研讨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专题研讨带领学生进行文献阅读、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1章旅游人类学概述(2学时)1.人类学的范畴2.旅游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3.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意义4.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第2章旅游与文化(2学时)1.旅游与文化2.文化对旅游的作用3.旅游对文化的影响第3章旅游与仪式(2学时)1.旅游仪式与旅游仪式过程2.旅游仪式与旅游体验3.旅游仪式的特点第4章旅游与族群(2学时)1.族群、民族旅游2.民族旅游与社区参与3.民族旅游与性别角色第5章旅游中的主客关系(2学时)1.旅游与跨文化2.旅游中的主客关系3.旅游与其他社会关系及其互动第6章旅游与经验、休闲(2学时)1.旅游动机与游客分类2.旅游与经验3.旅游与休闲第7章旅游与真实性(2学时)1.旅游与真实性2.真实性内涵3.旅游真实性研究的发展第8章旅游与艺术(2学时)1.艺术的内涵2.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与艺术3.民族艺术的内涵、特征与类型4.旅游中的民族艺术及其变迁第9章旅游与遗产(2学时)1.遗产概述2.遗产旅游3.遗产旅游的问题与发展第10章旅游与博物馆(2学时)1.博物馆2.博物馆旅游3.博物馆旅游与符号专题研讨(14学时)1.文化旅游融合2.旅游与族群认同3.旅游与全球化4.休闲旅游5.旅游中的真实性6.遗产旅游7.博物馆旅游。

旅游人类学在美国

旅游人类学在美国

旅游人类学在美国旅游人类学是一门关注旅行和旅游活动对人类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影响的跨学科领域。

在美国,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发展。

以下将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介绍旅游人类学在美国的发展现状。

研究内容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涉及许多领域,包括文化、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地理等等。

在美国,旅游人类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研究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研究内容包括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文化产品、旅游文化领导力等。

旅游文化遗产是指各种遗产资源,如古迹、建筑、传统节日等,这些资源吸引了旅游者前来,并丰富了当地文化。

旅游文化产品是指旅游业者开发的旅游产品,如文化旅游线路、文化主题公园等。

旅游文化领导力是指旅游业者对当地文化的领导力,如何让旅游与当地文化结合,促进文化发展等。

旅游社会旅游社会是研究旅游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者行为、社会资本、旅游劳动力等。

旅游者行为是指旅游者在旅行中的行为,如消费行为、环保意识等。

社会资本是指在旅游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如旅游社区、旅游志愿者等。

旅游劳动力是指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如导游、酒店员工等。

旅游经济旅游经济是研究旅游活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研究内容包括旅游收入、旅游就业、旅游消费等。

旅游收入是指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如旅游收入、税收等。

旅游就业是指旅游业对当地就业的促进作用,如旅游就业人数、就业岗位等。

旅游消费是指旅游者在旅行中的消费行为,如文化消费、购物消费等。

研究方法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地调查、访谈、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

在美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国际接轨,多采用跨学科、混合方法。

实地调查旅游人类学的研究需要深入到旅游现场进行观察和记录。

实地调查是获取原始数据的主要方法。

实地调查可以使用现场观察、记录和测量,通过这些资料来获取旅游活动的固有特点。

实地调查包括定量调查和定性调查,比较常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人类学论文文化真实性与旅游体验2013年12月摘要:随着对文化真实性探究的深入,发展旅游业时如何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考虑的因素也多起来,但主要的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首先,传统文化在转换为商品化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其次,不因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束缚拥有这种文化资源的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目前,国内外有关旅游体验的文献研究数量庞杂,还未形成明显的系统。

尤其国内许多学者在旅游体验基本理论方面研究还处于从国外引进阶段,更多是对旅游体验定性方面的研究,而定量方面研究还显得十分薄弱。

关键词:文化真实性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影响文化真实性的因素旅游体验关于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旅游背景下地方文化真实性研究游客和社区居民的文化真实性感知总结一、基本概念1、旅游人类学所谓人类学(Anthropology)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人类的发展过程、人类所拥有的文化等方面都应是其研究的内容,人类学就是从人类社会的不同方面和角度来研究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科学。

旅游人类学是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地居民、社会团体、旅游开发者与旅游者之间关系的科学。

2、文化真实性客观性真实、建构性真实、存在性真实客观主义者坚持“客观性真实”,即强调客观事物的原汁原味的真实性。

由此产生的旅游者体验是对事物原形的认识性体验。

文化真实性的涵义也在文化商品化背景下悄然发生着变化,对于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真实性的是非功过,本文将从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角度对旅游业中的文化商品化与文化真实性问题进行论述。

3、旅游体验所谓体验式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从中感悟快乐。

”体验式旅游更着重的是给游客带来一种异于其本身生活的体验,比如为城市人提供乡村生活的体验;为游客带来不同地域,或者是不同年代生活的体验等等。

二、文化真实性(一)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1、真实性的概念真实性概念被引用到旅游业中,认为人们旅游的目的都是为了经历旅游目的地的“真实”。

现代人对真实的追求是因为这个社会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复制品与赝品,真实似乎越来越少,而人们追求真实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

“真实性”已被人们看的越来越重要。

2、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商品化和真实性是可以互相促进和转换的。

赵红梅指出对文化的商品化只要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文化商品化当作是文化发展的一条途径和一种方式,那么文化商品化对文化的发展就是有益的。

Cohen指出,通过合理进行真实性的设计,不但可以使“真实”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还可以使真实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

3、真实性的影响因素游客的真实性体验和四方面因素有关:文化;游客数量;独立程度;宣传的一致性。

游客“真实性”的感知受到性别、收入、教育程度、生活水平、社会地位以及前期参观经历等的影响。

游客对目的地的体验多深,了解多少,获得多少,除了与游客的旅游经验、文化素质、知识结构、适应能力、年龄大小、身体状态以及先期所进行的旅游准备有关外,还受到东道主社会所提供的“社会空间”的影响。

4、真实体验与游客旅游真实体验的主体应该是游客,游客的出游动机恰是追求文化的真实。

因此,从旅游的角度来说,文化的真实性是和游客的感受与体验密不可分的,旅游引导着游客去领悟文化的真实性,而游客对文化的感受又反过来加深着文化真实性的内涵。

但不同游客对“真实”的追求不同,这主要取决于游客本人。

5、真实性的四个研究角度在旅游研究中,西方学者们主要从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四种视角研究了“真实性”这一概念。

李旭东等、马晓京、匡阗、高芳等都从这四个视角对真实性的概念进行过研究。

这四种旅游真实性的研究视角基本反映了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概貌。

前三种是旅游客体的真实性,最后一种是旅游主体的旅游经历的本真性。

(二)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1、旅游文化蕴含真实的历史文化。

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也是相对的。

应考虑旅游、历史、文化三者的最佳结合。

这样才有研究价值和意义。

3、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还表现在它的“真实性”不受政府及其媒体的歪曲。

政府出于政治目的,经济意识或者为了迎合某种观点、理论,主导宣传、媒体轰炸,造成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在体验、传播中褪色或者变味。

旅游文化主体从心理上需要真实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学术探讨,不应将民间调查上升到学术依据。

旅游客体应反映客观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媒介需要掌握、了解真实、准确、最新的历史文化。

我们应尊重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探首溯源,赋于客观真实历史意义上的旅游文化,才能发展本地、本区域、本民族的旅游文化。

(三)影响文化真实性的因素1.旅游者对旅游地东道主文化真实性的感受对旅游者来说,选择旅游的动机都是体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但由于游客的文化背景的不同,对旅游产品真实性的认知度也各有不同。

首先,不同消费者对同一产品真实性的需求是不同的。

比如,国内外游客对我国民俗旅游产品的真实度的认知程度就有不同。

其次,同一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真实性的感知也不同。

比如,游客在深圳中华民俗村和云南西双版纳感受到的泼水节的真实性肯定有很大差距。

对民族文化过度庸俗化、商业化、甚至歪曲的旅游产品,就不会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就必须考虑对旅游产品的真实度进行调整。

文化商品也同样要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如果它的真实性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被淘汰是早晚的事情。

2.东道主对旅游真实性的感受作为文化的继承人和诠释者的东道主,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重要作用。

东道主对本土文化真实性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即什么是真实的当地文化;二是对当地旅游业的态度和参与程度。

真实性是他们所处的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

因此旅游地的居民对文化真实性的控制度和赞同度的高低,将较大程度地影响旅游地文化的真实性。

3.当地政府决策者对旅游真实性的态度所属政府在旅游业的开发、规划和宣传过程中, 对旅游地的文化真实性产生巨大的影响, 也会影响到旅游者和当地社区居民的感受, 从而影响到文化的真实性。

首先,在旅游业规划时, 如果没有号召居民的参与, 很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文化的真实性。

其次, 在进行旅游宣传促销时, 方式不当可能会影响到游客对真实感的期望, 也会影响到游客的认知模型。

4.专家学者对文化真实性的影响近几年,专家学者对民俗文化真实性的研究和思考经历了一个由静到动、由单一性到系统性的过程。

早期对真实性研究的局限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真实性的描述都限于对文化的根的描述,这种描述暗示着一种静止的和向后看的文化观念。

二是对真实性的保护趋向于对有形民俗实体的保护和民俗环境的封闭性的保护。

随着人们对民俗文化研究的深入,对真实性的保护和研究的内涵更加丰富了,人们开始以运动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化真实性。

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认识到,真实性只是某一特定组织和特定人群对某种文化制定的一个相对的标准。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真实性是当代人对一种文化的过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必然会带着这一代人认知的烙印。

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对这种文化的真实性的认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而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地的民俗文化的生存都是其传承和变化的综合结果,这种传承和发展还会因文化的延续而继续下去。

对任何一种文化的真实性的理解都不能处于一种静止状态。

所以,实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标准。

三、旅游体验关于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1、旅游体验的内涵科恩则指出: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体验,不同的体验对不同的旅游者和他们所处的社会具有不同的意义。

科恩将旅游体验界定为个人与各种“中心”之间的关系,认为体验的意义源自个人的世界观,取决于个人是否依附于某个“中心”;他坚信,旅游体验反映了各种动机的某些稳定的模式,而这些模式又与旅游者个人构建的世界有关,并代表着满足个人各种需要的方式。

瑞恩综合了各方观点后指出,对个人而言,旅游体验是一种多功能的休闲活动,可能包括了娱乐成分或者学习成分,或两者兼而有之。

2、旅游体验的构成全帅、王宁等指出,旅游体验由支撑性体验和高峰体验构成。

支撑性体验则主要来自旅游者在目的地的基础消费,如吃、住、行等,高峰体验是指对目的地旅游吸引物的体验,但是一般它们不构成目的地的吸引物,不能用其涵盖旅游体验的全部,如果支撑性体验很糟糕的话,无论主体体验有多好,整体旅游体验的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如果构成旅游者主要出游动机的高峰体验令人失望的话,那无论支撑性体验再好也难以填补主体体验造成的遗憾。

但是这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3、旅游体验的类型国外:休闲的方式、排遣的方式、经验的方式、实验的方式和存在的方式。

这些方式代表了不同的消费方式,其中包括恢复个人健康、远离厌倦的生活、寻求真实性、寻找替代生活方式、“拥抱”异域文化。

国内学者窦清(窦清,2003)旅游体验分成了9类:情感体验、文化体验、生存体验、民族风情体验、学习体验、生活体验、自然体验、梦想实现体验和娱乐体验。

邹统钎(邹统钎,2003)在讨论了旅游体验的本质后,区分了旅游体验的5种类型,即娱乐、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认为旅游体验具有个体性、参与性、综合性等特点。

李晓琴(李晓琴,2006)认为旅游体验的核心内容是情感体验、知识体验、实践体验和转变经历。

4、旅游体验的模式(1)体验的等级模式。

将体验分为享受自然、摆脱紧张、学习、价值共享和创造;(2)体验的标准模式——“畅爽(flow)”。

(3)有目的地的行为模式。

(4)多类型模式。

(5)局内人和局外人模式。

5、旅游体验的真实性研究旅游体验的真实性是由旅游客体的真实性和旅游主体的本真体验构成。

关于旅游体验真实性的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旅游的客观对象的真实,代表人物有柏斯汀和麦肯莱尔。

第二个阶段大概在80、90年代,此时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对客观性真实提出了批评。

他们认为应该从一种更为复杂的、建构的视角来阐释真实性。

根据建构主义,社会、文化是人建构的、创造的、变化的,不断向前发展的。

三、旅游背景下地方文化真实性研究——九寨沟、桃坪羌寨游客和社区居民的文化真实性感知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游客成为一个数量庞大、不可忽视的特殊消费人群,其消费需求也引起了旅游产业中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从而导致了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的旅游开发。

在旅游开发中,经常会出现投旅游者所好的情况,从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到社区居民,都会揣测游客的心理,力图展现游客感兴趣的内容。

本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一)背景研究,即以九寨沟、桃坪羌寨为例,分析旅游对目的地文化变迁的影响;(二)理论基础研究,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及旅游学研究领域内对文化真实性的探讨;(三)实证研究之一,以九寨沟、桃坪羌寨为例,对旅游者的文化真实性感知进行研究,其中详细探讨游客背景、地方文化元素和旅游者主观旅游体验对文化真实性的感知及其建构过程的影响;(四)实证研究之二,以九寨沟歌舞表演为例,探讨目的地社区居民对文化真实性的感知,其中包括居民对歌舞表演的真实性感知、其真实性感知的建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了目的地居民真实性感知的三种样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