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学术与政治读书报告

学术与政治读书报告

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读《学术与政治》有感读完马克思·韦伯的《学术与政治》让我对韦伯的生平以及其思想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不得不佩服这个在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众多领域都颇有建树的伟大学者,也被他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所深深折服我认为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汲汲追求名利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及权利感的时代,韦伯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这两篇演讲无疑就是当头一棒,向那些热衷于追名逐利者泼了一盆刺骨的冷水,韦伯的这两个演讲,都是旨在辅导学生认识“精神工作作为一种志业”的一系列演讲的一部分。

当时的主办者挑选了这位“未来有可能担任教职”的有名学者和评论家,因为当时他们关心的不仅仅是狭义的职业问题,也包括在这个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时期,精神工作的意义。

不过,似乎是故意的,韦伯让他们的期待落空。

举个例子来说,他关于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一开始便说明,大家不要期待他会对时下的问题有所评论。

尤有甚者,两个演讲的形式与内容似乎都显示讲者意在贬低时下问题的重要性。

韦伯没有做戏剧化的表演,而是谨慎的陈述出长篇的分析。

他没有对时下问题做诊断,而是跳过这些问题,在思想史及社会史的领域中,进行牵涉多方的探讨,他不鼓励政治上的积极行为,而是在自己的身边,布下一片消极不可为的气氛。

韦伯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说道:学术乃是一条疯狂的冒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若想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不仅需要天赋,灵感,热情,还需要机运。

韦伯说:“当年轻的学者要我对他们进大学教书做些建议是,我几乎没有办法负起鼓励之责。

如果他是犹太人,我们自然可以说:放弃一切希望。

但是对其他的人,无论基于感情或良心,我们都必须问这样一个问题:你真的相信,你能够年复一年的看着平庸之辈一个接一个爬到你的前面,而不怨怼亦无创痛吗?自然,我们得到的回答总是:“当然,我们活着只是为了我们的“志业””然而,我发现只有少数人能够忍受这种情形,而不觉得这对他们的内在生命是一种伤害。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北京大学法学院姚望马克思.韦伯《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法律社会学家,但在我读完马克思.韦伯的此篇文章后,“纠结”却是我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的最为深切的感想,似乎自己每一小段都读懂了,但是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却感觉自己完全没有理解韦伯在演讲中所试图论述的,因为我直到此刻自己都没有理解何为“志业”(惭愧!)但出于无奈,毕竟是读了韦伯的大作,报告还是得写的。

韦伯对政治先下了一个定义:一个团体,以一定的目的为主导。

也就是说韦伯认为政治是人类的作品,只有在从他的理念出发,才可能被理解。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讲,通篇演讲就是对于这个句子的展开:“政治是追求权力的分享,追求对权力分配的分配有所影响——不论是在国家之间、或是在同一个国家内的各团体之间对一个政治团体之间。

”一、主体国家的概念:韦伯认为国家的概念不是此次演讲的重点,所以其对于国家的定义也是支离破碎的。

国家的起源是暴力,但这并非国家的目的,国家一旦建立,暴力将降格为一个控制手段。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以为,在文章中应当稍稍区别一下“强制力”同“支配权威”的区别,否则之后理解会出现矛盾)在韦伯眼中国家似乎更像是一种实然的存在,他给国家的概念也是描述性的,“在某一特定疆域内的……占有合法的物质暴力垄断权的人类共同体”,“合法的,或者说是被认为是合法的,暴力手段基础上的人的统治。

简而言之,国家的要素就是领土、人民和法律。

法律有着双重性,一方面它代表着一种对于权力合法性的信仰,另一方面他又是暴力的委婉说法。

之后文章又对前一种定义进行了论述。

二、政治权力的源泉和社会支配力的源头:这一部分文章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可以被总结为两个问题:(1)这个统治秩序或服从秩序,是以哪一种人性作为基础;(2)什么样的前提条件(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甚至是个人品质的)促成(或反制)了这样的社会秩序;通过对于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答案,韦伯得出了三个不同的社会支配形态:(1)根基于一种一种对于早已建立的习惯的信仰,以及相信在其传统下进行权力行使的信念的传统型支配形式;(2)根基于一种对于已经制定的规则的合法性的信仰,以及其对在其规则下颁布命令的严肃权威的信任的理智型支配形式;(3)根基于对于一个人有着异常的神性的拟制人的信仰,以及由此对于这个人制定的规范类型或秩序要求的信任的查理斯玛型支配形式。

解读韦伯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解读韦伯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解读韦伯的《学术作为⼀种志业》韦伯的《学术作为⼀种志业》和《政治作为⼀种志业》是两篇著名的演讲。

对这两篇演讲的解读有很多,这⾥我做出我对前⼀篇的解读。

韦伯在《学术作为⼀种志业》中讲的实际是两个问题。

第⼀个是告诫想从事和要从事学术研究的青年,把学术作为志业有⼏个必要条件。

⼀、以学术为志业是需要勇⽓的。

不管是当时的德国还是美国,年轻⼈的进⼊学术圈⼦后⾯临的都是困难的晋级现实。

课程的开设⾃⼰没很⼤的⾃由,薪⽔也很微薄,要想⾃⼰晋升到正教授,还需要把握很好的机运。

还有也许平庸同事升职更快的⽆奈现实。

要想当⼀个优秀的教师同时做⼀个杰出的学者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个想以学术为志业的青年,⾸先要有勇⽓⾯对这种并不怎么乐观的外部发展环境。

⼆、以学术为志业必须挤⾝专业的圈⼦中。

“今天,相对于学术作为⼀种职业的经营,以学问为⽣命志业⾸先受到的限制,就是学问已进⼊⼀个空前专业化的时代,并且这种情形将永远持续下去。

从表象与实质两⽅⾯开说,我们都必须认清,个⼈惟有通过严格的专业化,才能在学术研究的世界⾥,获得那种确实感到达成某种横完美成果的意识。

”“惟有凭借严格的专业化,学术⼯作者才有机会在有朝⼀⽇充分体认到,他问成了⼀些可以传世的成就,但是这种情形⼀⽣也许只有⼀次。

今天,真正确定并且重要的成就,⽆不属于专业性的成就。

” 三、以学术为志业是需要热情的。

研究学术的⼈的乐趣,就是那种圈外⼈嗤之以⿐的奇特的“陶醉感”。

想以学术为志业的青年,就要怀着“你来之前数千年悠悠岁⽉已逝,未来数千年在静默中等待”的壮志。

在韦伯看来,“凡是不能让⼈怀着热情(leidenschaft)去从事的事,就⼈作为⼈来说,都是不值得的事。

” 四、以学术为志业是需要灵感的。

在学术上,跟在艺术和其他领域中⼀样,灵感都是不可缺少的。

有了热情,有了积极努⼒的⼯作,为灵感的到来打下了⼀个良好的基础,但是并不代表灵感就⼀定能到来。

并且即使有幸到来,它到底在什么时候降临,也不是能事先预设的。

读《以政治为业》

读《以政治为业》

韦伯《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读书报告核心观点:什么样的人才又资格以政治为安身立命的“志业”?志在参与政治的人,是否在近代世界中,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意义,为世界创造价值?一、“政治”和“国家”的界定以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类型。

1、广义上的“政治”:指“每一种自主领导活动”。

2、文中的“政治”:指“对一个政治团体(国家)的领导,或对这种领导所施的影响”。

由于“政治是追求权力的分享、追求对权力的分配有所影响”,所以在解决“政治”性问题时,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权力的分配、维持或转移。

3、国家的社会学含义:“国家者,就是一个在某固定疆域内肯定了自身对武力之正当使用的垄断权力的人类共同体”或者“国家是一种以正当的武力为手段而存在的人支配人的关系”。

4、国家支配者权威的三种正当性:传统型、卡里斯马型和法制型。

其中作者最关注的是“卡理斯马”型支配,这个类型的权威来自人们对特定领袖的信仰,也是志业这个观念最高度的表现。

二、政治上的权力支配所必须的要素:人与物。

1、“身分制”政治团体:“支配的经营需要由人组成的行政管理僚属和物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具”。

行政的实质工具由从属的行政僚属自行掌握的组织便是“身分制”政治团体。

2、国家:近代国家将行政工具收夺和垄断,形成了制度化的支配团体。

3、志业政治家的出现:在这政治收夺权力的过程当中出现了最初意义上的“志业政治家”,他们主要是为政治上的支配者服务。

三、政治作为副业和主业、“为了”政治而活和“依赖”政治而活的不同之处的辨析,资产对职业政治家的意义和近代官僚体制的发展。

1、政治作为副业:“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有政治活动”。

2、政治作为主业:依靠从政治中得到的固定经济收入为生的人属于“依赖”政治而活的类型;在经济上不依赖政治可以带来的收入的人属于“为了”政治而活的类型。

3、资产:所以,资产对于职业政治家具有重要意义。

4、近代官僚体制:具备专业训练的官吏阶层随之崛起,同时出现了“首席政治家”,即进行统一领导的行政首长。

1-韦伯: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1-韦伯: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德国学者,与马克思、涂尔干齐名,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

他不但是当代西方有影响力的社会科学家之一,也是现代文化比较研究的先驱人物。

历任柏林、弗莱堡及海德堡等大学教授,曾主编Archiv fu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与Grundriss der Sozialokonomik。

一生著述甚多,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脍炙人口。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1864-1920)在近代社会的条件下,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以学术和政治为安身立命的「志业」?志在追求知识或参与政治的人,是否在近代世界中,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意义,为世界创造价值?本篇文章是韦伯最著名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其中的一篇。

这两篇演讲,是韦伯去世前不久,在战争与革命袭击笼罩下的德国「新」文化重镇慕尼黑发表。

韦伯总摄他一生学术、思想、道德与政治的关怀,透过历史与社会学角度的比较分析,以及在道德、价值层次上的批判反省,就学术知识与政治行动的性质、条件、限制,提出冷酷的界定和慷慨的呼吁。

这两篇演讲,是二十世纪思想的最重要文献;它们让读者沉痛地认识到近代人处境的艰难,也迫使读者用「英雄伦理」的态度,在「平实的眼前工作」中,掌握住关系到人性尊严的一线希望。

(这两篇演讲如今皆收入:韦伯原著,钱永祥译,《学术与政治:韦伯选集(I)》(台北:远流,2005年五刷))政治作为一种志业韦伯这篇脍炙人口的演讲,在此由钱永祥译成中文。

在翻译时,是根据H. H. Gerth & C. Wright Mills, trans. & ed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1946), pp.77-128的全文英译,以及W. G. Runciman, ed., English trans. by Eric Matthews, Max Weber: Selections in Translation (Cambridge, 1978),pp.212-25对原文最后三分之一的英译;在翻译时,我们曾逐字逐句取Max Weber, Gesammelte Politische Schriften, 4.Auflage, hrsg. von Johannes Winckelmann (Tűbingen, 1980), pp.505-60德文原文对勘。

马克思·韦伯《以政治为业》读书报告

马克思·韦伯《以政治为业》读书报告

马克思·韦伯《以政治为业》读书报告专业班级:行政管理2班所属课程:《行政管理文献选读》学号: 20110163姓名:成绩:时间:2014年5月8日马克思·韦伯《以政治为业》读书报告一、作品版本与作者简介(一)作品版本介绍【著作名称】《以政治为业》【原文作者】{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译者】钱永祥【文章相关信息】《学术与政治:韦伯选集(1)》,台北:远流,2005年五刷(二)作者简介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就读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

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二、本书的内容概要(一)韦伯演讲的背景《学术与政治》一书中收录的两篇演讲《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作于1919年,其时正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历史走向的拐点——一战结束,德国战败,大繁荣,大萧条……都在这一年前后陆续铺开。

整个时代的精神是焦灼不安的,理性被质疑,意义被颠覆,非理性的、萎靡颓废的风气在蔓延。

在这种历史性转折点的关头,德国学者的思想力度往往能放射出浑朴而有质感的光芒来。

这本书并没有拯救日后陷入法西斯泥淖的德国,但二战的乌云散去后,它的价值如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金子最终为世所公认。

中国近些年兴起的韦伯热,实际上是在补课。

关于市民社会的思考,“为思想祛魅”,都是我们非常需要的声音,虽然它们已经显得那么古老,用词和例证都显得那么过时那么不合时宜。

(二)韦伯演讲的具体内容这篇演讲稿,作者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有资格以政治为志业?以政治为志业的人,能否在现实中找到意义,为世界创造价值?译者将文章分成了十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政治”和“国家”进行了界定,阐释了国家存在“正当性”的类型:传统型、超凡魅力型、法制型。

解读韦伯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解读韦伯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解读韦伯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上)韦伯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是两篇著名的演讲。

对这两篇演讲的解读有很多,这里我做出我对前一篇的解读。

韦伯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讲的实际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告诫想从事和要从事学术研究的青年,把学术作为志业有几个必要条件。

一、以学术为志业是需要勇气的。

不管是当时的德国还是美国,年轻人的进入学术圈子后面临的都是困难的晋级现实。

课程的开设自己没很大的自由,薪水也很微薄,要想自己晋升到正教授,还需要把握很好的机运。

还有也许平庸同事升职更快的无奈现实。

要想当一个优秀的教师同时做一个杰出的学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一个想以学术为志业的青年,首先要有勇气面对这种并不怎么乐观的外部发展环境。

二、以学术为志业必须挤身专业的圈子中。

“今天,相对于学术作为一种职业的经营,以学问为生命志业首先受到的限制,就是学问已进入一个空前专业化的时代,并且这种情形将永远持续下去。

从表象与实质两方面开说,我们都必须认清,个人惟有通过严格的专业化,才能在学术研究的世界里,获得那种确实感到达成某种横完美成果的意识。

”“惟有凭借严格的专业化,学术工作者才有机会在有朝一日充分体认到,他问成了一些可以传世的成就,但是这种情形一生也许只有一次。

今天,真正确定并且重要的成就,无不属于专业性的成就。

”三、以学术为志业是需要热情的。

研究学术的人的乐趣,就是那种圈外人嗤之以鼻的奇特的“陶醉感”。

想以学术为志业的青年,就要怀着“你来之前数千年悠悠岁月已逝,未来数千年在静默中等待”的壮志。

在韦伯看来,“凡是不能让人怀着热情(leidenschaft)去从事的事,就人作为人来说,都是不值得的事。

”四、以学术为志业是需要灵感的。

在学术上,跟在艺术和其他领域中一样,灵感都是不可缺少的。

有了热情,有了积极努力的工作,为灵感的到来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并不代表灵感就一定能到来。

并且即使有幸到来,它到底在什么时候降临,也不是能事先预设的。

《以政治为业》读书报告

《以政治为业》读书报告

马克思·韦伯《以政治为业》读书报告一、作品版本与作者简介(一)作品版本介绍【著作名称】《以政治为业》【原文作者】{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译者】钱永祥【文章相关信息】《学术与政治:韦伯选集(1)》,台北:远流,2005年五刷(二)作者简介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

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韦伯的主要著作围绕于社会学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领域上。

雅斯贝尔斯对于韦伯的评价是:“尽管由于命运和环境的捉弄,他没有在政治方面享有显赫的地位,但毫不减损他杰出政治家的本色,他的伟大就像一个没有手的拉斐尔,没有功绩,却有无限的潜力”。

韦伯终其一生都热衷于政治,渴望献身于政治。

他的政治思想博大精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二、本书的内容概要(一)本书的创作背景《以政治为业》是《学术与政治》一书中收录的第二篇演讲,作于1919年,其时正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历史走向的拐点——一战结束,德国战败,大繁荣,大萧条等都在这一年前后陆续铺开。

整个时代的精神是焦灼不安的,理性被质疑,意义被颠覆,非理性的、萎靡颓废的风气在蔓延。

在这种历史性转折点的关头,德国学者的思想力度往往能放射出浑朴而有质感的光芒来。

这本书并没有拯救日后陷入法西斯泥淖的德国,但二战的乌云散去后,它的价值如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金子最终为世所公认。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在本篇演讲稿中,作者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以政治为安身立命的“志业”?志在参与政治的人,是否在近代世界中,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意义,为世界创造价值?本篇讲稿中,作者从历史和社会学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并在道德、价值层面上批判反思,围绕关于“一种志业的政治是什么,以及这种政治能够具有的意义”的主题作了详细解读。

《政治家》《以政治为业》读后感

《政治家》《以政治为业》读后感

《政治家》和《以政治为业》的读后感普法二班赵严201200040137《政治家》作于《理想国》和《法律篇》之间,柏拉图借此探讨的是治国之术的定义,采用的是二分法与打比方相结合的探究方法。

涉及了法律在国家中的地位以及根据法律而区分出的六种政体。

涉及了达到真理的捷径“中”的探讨(中庸)。

在《政治家》中体现了柏拉图徘徊于人治与法治之间:追求理想国度还是适应政治现实。

在此篇中柏拉图在法律的地位、治国与权力、治国与治家以及理想国的可能几方面来论述了他的思想。

《以政治为业》是韦伯从政治的含义、支配权的类型、现代国家和职业政治家的出现、以政治为业的方式、专职官吏的兴起……..以政治为业的含义等几个方面,来论述他关于近代政治的理解。

他们虽然在不同的方面对政治做了他们各自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共同点,都提到国家、权力、以及权力的参与者。

我们可以从国家、权力、以及政治家方面来对两篇文章进行理解。

在《政治家》中柏拉图提到在柏拉图看来,治国之术不屈从于权力,相反,治国之术研究的就是权力的操作。

哲学家不愿涉入统治,因为这于他而言,不及自身掌握真知,而又遨游天外来得惬意。

哲学家是被迫参与统治的,因而也就不存在了贪婪、权力约束的问题。

相反,治国之术被认为是一种技艺,而只有哲学王才掌握这一技艺,才知道什么人适合做什么,所以国王应当被赋予无限的权力。

但是,事实是叙拉古的例子告诉大家权力并没有掌握在哲学家手中,而这带来的只能是暴政。

《以政治为业中》韦伯提到“国家是这样一个团体,它在一定疆域之内(成功地)宣布了对正当使用暴力的垄断权。

”韦伯认为国家所特具的手段就是暴力的使用。

当然,暴力肯定不是国家的常用手段或唯一手段。

韦伯将其政治概念限于国家层面的领导活动,而国家又是特定疆域中正当暴力行使的垄断者,政治便必然与国家的权力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政治’就是指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这或是发生在国家之间,或是发生在一国之内的团体之间。

《以政治为业》读书笔记

《以政治为业》读书笔记

《以政治为业》读书笔记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其被誉为“资本主义的病理学家”、“德国的马基雅维里”、“资本主义世界的卡尔·马克思”,因其卓越的学术贡献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以政治为业》是韦伯于1919年向慕尼黑一批青年学子发表的演讲。

在这篇演讲中,韦伯从对国家的分析入手,阐释了支配的三种类型,并详细地论述了职业政治家及政党制度的产生发展,最终落脚于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韦伯的思想无疑是深刻而具有生命力的,现代学者一般认为《以政治为业》集中地反映了韦伯一生的政治思想,是研究韦伯的首选书目。

一、关于权力及国家本质的分析现实中,无论政治如何来定义,它必然包括人与权力这两个核心要素。

权力总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来行使,同时,权力的行使需要通过一定的政治制度来进行制约和保障。

特定的政治制度不仅界定了不同人群之间的政治关系,而且也为什么样的人可以享有权力及权力的大小进行了限定,政治活动即是在一定的制度下“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

毫无疑问,权力具有支配的特性,权力所有者正是通过人们的服从来维持其支配地位。

那么,权力从何而来?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的权力又为什么能维持其支配关系呢?韦伯认为权力行使的另一面意味着服从,而“服从是由极强烈的惧怕或希望决定的”。

人们或是因为惧怕权力所有者的打击报复,或是希望从权力所有者处得到奖赏,从而产生了服从行为。

从这一角度看,暴力是权力背后的影子,是权力最坚实可靠的来源。

一些影响时代进展的政治人物,往往也对暴力有着深刻且清醒的认识。

例如,大革命失败以后,面对中国革命的低潮,毛泽东率先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述,中国共产党自此开始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抗争。

在现代政治生活领域,最具有权力也是合法拥有暴力手段的政治组织就是国家。

因此,韦伯认为国家本质上是一个在一定疆域内可以合法并垄断使用暴力的一个团体。

第三讲读书报告

第三讲读书报告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马克斯·韦伯【1.开场】提出演讲主题,即政治作为一种志业,内容是探讨这种政治是什么及其具有的意义等一般性的问题,最后在谈论政治活动在整个生命操持里的意义时,会涉及到立场的选择。

第一部分:对政治和国家做出定义,并提出了正当性统治的三种来源【2.政治的初步界定】广义上每一种自主的领导活动都是政治,但是狭义上是指对一个政治团体——今天指国家的领导或对这种领导所施加的影响。

【3.国家在社会学上的定义】国家就是在某个固定的疆域内,合法地垄断了暴力工具的人类共同体。

【4.政治的定义】政治是追求权力的分享,追求对权力的分配有所影响,其核心在于权力。

【5.正当性的三种纯粹类型】国家是一种以正当的武力为手段而存在的人支配人的关系,被支配者必须服从支配者的权威。

支配的心理根据,即正当性根据有三:传统型支配,来自于亘古不变的习俗;卡理斯玛型支配,来自于被支配者对某个个人的魅力的崇拜;法制型,来自于对于法规成文条款和基于此的职权的信任和服从。

在实际上,来自于恐惧、期望和利益的心理基础。

【6.卡理斯玛型支配】在这种支配中,人们是因为折服于领袖的魅力而自愿服从的,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志业的最高表现在此找到了其根源。

过去的领袖有两种,一是法师和先知,二是战时被推举出来的军事领袖。

作者更感兴趣的是西方特有的政治领袖,从起先的自由的群众鼓动者到后来的政党领袖。

第二部分:政治经营所需要的两项工具和近代国家的发展【7.从支配者到支配运作的资源】在政治权力的斗争中,以志业崛起的政治家不会是唯一具有决定意义的角色,最重要的或许在于运用什么样的辅助工具来维持支配地位。

这对任何的支配都成立。

【8.支配之经营的两项要素——人与物】支配的经营需要由人组成的行政管理僚属和物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具。

【9.人的因素:行政僚属】行政僚属是政治支配之经营的外在表现的代表者,他们因物质上的报酬和社会性的荣誉而服从于权力拥有者。

【10.物的因素:行政工具】要维持一套以武力为基础的支配体系,需要一些具体的、物质性的工具。

马克思_韦伯《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读书报告

马克思_韦伯《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读书报告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读书笔记1、政治和国家的界定韦伯对国家的界定是建立在他对政治的理解基础之上的,韦伯认为“政治”概念非常宽泛,每一种自主的领导活动都算是政治。

而韦伯认为“武力乃是国家特有的手段”,因此他对于国家的定义是:“国家者,就是一个在某固定疆域内肯定了自身对武力之正当使用的垄断权力的人类共同体。

”既然韦伯认为,国家是一种以正当的武力为手段而存在的人支配人的关系,那么这一种支配的正当性依据来源于什么呢?他认为权威的来源有三个基本类型,一是传统型,即“永恒的昨日”的权威,也就是权威由于威信和习惯而变成神圣的习俗。

二是个人魅力型,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希特勒、毛泽东以及宗教领袖乔答摩悉达多甚至虚幻的耶稣都是诸如此的人物。

三是法制型,靠的是人们对于法律规范的自觉服从,这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权威来源类型。

2、现代政治的特点那么政治是如何实现对人的支配呢?韦伯认为支配的经营需要由人组成的行政管理僚属和物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具。

其中,政治家通过提供“物质上的报偿和社会性的荣誉”让行政僚属听命于自己。

而在物资管理方面,不同于过去的“身份制”政治团体和君主自行管理行政两种模式,近代国家凭借正当性的武力,取得了对经营所用物资工具的独占垄断,因此行政僚属与具体行政工具终告分离,官僚制构建起来,国家站在了权力的顶端。

而在一过程中,作为君主收夺权力工具的志业政治家出现了。

此外,作者还关注了而新闻工作者。

他认为新闻事业应当是政治领袖向上爬升的正常渠道,然较低的社会评价、缺乏余裕的桎梏等恶劣的社会环境使得许多有才华的新闻从业者囿于本职工作而失去在政治上有更大作为的可能。

3、政党政党也随着政治在近代的变化而呈现着不同的形态。

政党最初是贵族的追随者,之后分化为各类政党。

一开始,国会议员和地方望族对于政党有着很强的控制。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党组织独立和强化的倾向使得望族的支配、国会议员的操纵宣告式微,直接诉求民意认可的民主制到来。

韦伯《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的新闻观审视

韦伯《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的新闻观审视

作者: 张博闻[1]
作者机构: [1]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物刊名: 西部学刊
页码: 50-52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3期
主题词: 马克斯·韦伯;新闻观;新闻工作;政治志业
摘要:马克斯·韦伯在其演讲《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中,把新闻工作者作为群众政治家的代表,强调了新闻工作的特殊地位,并表达了对新闻工作的政治前途的看法.韦伯没有注意到新闻工作的全部属性,因此他的观点并非完美无缺.但他深刻阐述了新闻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联,认为政治是新闻工作的自我属性,责任是新闻职业的基本要素,余裕则是新闻价值的现实挑战,这对当代新闻工作者探究新闻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以政治为业读书笔记

以政治为业读书笔记

以政治为业读书笔记《以政治为业》读书报告本书为韦伯所作的第二篇演讲,内容之丰富,足可抵得上一部政治学入门导论性质的巨著。

其中所涉及到的伦理问题,更是牵扯到了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方面的思考。

因此,仔细品读,不仅是对优美作品的享受,而且更是对精神的一次洗礼,对人生的一次拷问,对道德的一次反思。

韦伯将这篇演讲分成了十二个小节,前后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直到最后上升到伦理问题上,得出一个真正的以政治为业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以及在面对各种矛盾复杂的问题面前应该做出何种举动。

文末,韦伯提到了一个能担当“政治使命”的人何以稀少且难得。

首先,第一小节韦伯从一般意义上提出了国家与政治的定义。

国家是这样一个人类团体,他在一定疆界之内(成功地)宣布了对正当使用暴力的垄断权。

“政治”就是指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这或是发生在国家之间,或是发生在一国之内的团体之间。

提到了权力的核心作用,即在回答那个问题、做出那个决定,以及确定那个官员的活动范围方面,权力的分配、维持或转移中的各种利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那些积极从事政治以追求权力的人,为了:一、某些理想;二、自私目标;三、权力(享受权力带来的名望感)。

这些基本概念的提出和界定是之后各项讨论的基础和依据。

第五段提到的支配与服从意在引出下一节关于支配权的讨论。

其次,第二小节里谈到了支配权的类型。

韦伯将支配权划分成三种类型:一、“永恒的昨日”的权威,即传统型权威;二、“超凡魅力”的权威;三、依靠“法制”的权威。

韦伯说,我们最为感兴趣的,是这些类型中的第二种。

因为天职这个概念的最高表现,正是根植于这个支配类型之中。

因此,韦伯之所以对第二种类型感兴趣,是因为所有伟大的煽动家都被认为是内心“受天职召唤”的领袖,为自己的事业活着,“为他的事业不懈奋斗”。

超凡魅力型领袖在任何地方和任何历史时期都曾出现。

而从城邦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自由“煽动家”这种类型的政治领袖是西方,尤其是地中海文化所特有的;此外,像议会党团领袖这种形式的政治领袖,滋生于宪政国家的土壤,而这种国家也是西方的特产。

韦伯以政治为业

韦伯以政治为业

韦伯以政治为业韦伯:以政治为业我应诸位之邀所做的这篇演说,在某些方面注定会让你们感到失望。

各位理所当然地期待我就一些当前的现实问题表明立场。

但只有到最后,当提到政治活动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的意义这个问题时,我才会做一些纯形式的表态。

人们对于自己的政治活动应当采取什么立场、赋予它什么内容这些问题,都不在今天这次演说的讨论之列。

因为这些问题,同政治作为职业的含义,以及它能有什么含义这个一般性问题,并没有什么联系。

现在让我们言归正传。

1.政治的定义我们如何理解政治呢?这是个极为宽泛的概念,一切自主的领导行为,都可纳入其中。

人们谈论银行的通货政策,中央银行的贴现政策,工会的罢工政策,也谈论大城市和城镇的教育政策、某个志愿团体主持人的政策,甚至谈论一个精打细算的妻子试图支配其丈夫的政策。

我们今晚的思考,当然不是建立在一个这样宽泛的概念上。

我们打算只从一个政治团体—也就是今天的国家—的领导权、或该领导权的影响力这个角度,来理解政治。

但是,从社会学的观点看,什么是“政治”团体?什么是“国家”?按社会学的理解,国家是不能根据其目标来定义的。

几乎没有什么任务。

不被某些政治团体列为自己的工作,但是,也没有什么任务,能够说完全专属于以政治为目标组织起来的团体,在今天,这种团体是国家,历史地看,则是作为近代国家先驱的那些团体。

从根本上说,站在社会学的角度给近代国家下定义,只能根据它—就像任何其他政治团体一样—所特有的手段,即暴力的使用。

托洛茨基在布列斯特一立陶夫斯克说:“一切国家皆以暴力为基础。

”这当然是正确的。

如果没有哪个社会制度理解暴力的用途,“国家”这个概念便也消失了,这时就会出现所谓的“无政府”—就这个词的特定含义说—状态。

当然,暴力肯定不是国家的常规手段或唯一手段,谁也没有这样说;然而暴力却是国家特有的手段。

今天,国家和暴力之间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

在过去,各式各样的制度—从氏族社会起—都知道,暴力的使用是十分正常的。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1 開場]應諸君的要求,我來做這次演講。

不過,在好幾方面,這個演講都必定會使各位失望。

我們的題目是政治作為一種志業。

在以此為題的演講中,各位期待我對當前大家關心的問題採取某種立場,自然不為過。

但是要到最後,當我們談到某些關於政治活動在整個生命操持裡的意罬之問題時,才能傴止於形式的角度,觸及立場的選擇。

因此,在今天的演講中,任何關於政治主張的選擇──也尌是說人的政治行動應該具有什麼內容的問題,將不在討論之列。

因為這類討論,對於作為一種志業的政治是什麼、以及這種政治能夠具有的意罬等一般性的問題來說,乃是完全無關的。

現在,讓我們回到本題。

一[§2 政治的初步界定] 何謂政治?”政治”是一個涵蓋極為廣泛的概念,每一種自主的領導(leitende)活動,都算是政治。

因此,銀行有其匯兌政策、中央銀行有其貼現政策、工會在罷工中有其政策;甚至城市或村鎮有其教育政策,一個社團的主持人在領導中也有其政策;乃至於一個精明的妻子努力影響他的丈夫時,亦有政策可言。

今天晚上,我們的考察當然不能以這麼廣泛的概念為基礎。

我們今天所謂的政治,指的是對一個政治團體──這在今天是指國家(Staat)──的領導、或對這種領導所施的影響。

[§3 國家在社會學上的定罬] 那麼,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政治團體(politischer Verband)是什麼?什麼叫做國家?在社會學上說,國家不能用他的活動內容來加以界定。

幾乎沒有什麼工作,不會在某時某地,被某種政治團體引為己任;而在另一方面,也沒有什麼工作,在任何時地,都完全是國家的工作。

易言之,沒有什麼工作,永遠特屬於人們認為是政治性的團體(在今天即國家,在歷史上即近付國家的前身)。

也許,歸根究底,近付國家要在社會學上得到界定,唯有訴諸它──和任何其它政治團體一樣──特具的手段:直接的武力(physische Gewaltsamkeit)。

「每個國家的基礎都在於武力」,托洛茨基(Leon Trotsky)在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Brest-Litowsk)如是說。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笔记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笔记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读书笔记一政治与国家1.狭义的政治概念:一个政治团体—state的权力分配或对这种分配所施加的影响。

2.国家在社会学上得到界定,要诉诸于它的特定手段,即在某固定疆域内,对武力之正当使用的垄断权利的人类共同体。

3.国家支配正当性的来源:传统的权威—遵循神圣的习俗卡利斯玛型—对领袖气质的皈依法制型—对法规的信任二.政治支配正当性来源政治支配之经营有两项要素:人和物。

A.人的因素即行政僚属:个人利益包括荣誉和物质报偿促使他们服从。

B.物的因素即行政工具:根据其所有制原则,可把国家体制分为两类:a.行政僚属私人拥有管理工具,这种全部或部分掌握行政工具的人是身份制政治团体。

b.行政僚属与行政管理工具分离,比如君主亲自管理行政。

在今天的state中,彻底实现了行政僚属与管理工具的分离,国家把所有经营所用的工具集中到领导人手中。

三.新型职业政治家1. 分类A. 按是否以政治为主业:偶务的临时政治家、副业政治家、主业政治家B. 按经济方面,是否把其当成固定收入来源分为:“为了”政治而活,“依赖政治而活”a.前者要经济上不依赖政治收入,有余裕—即收入不需要把精力持续投入到经营上,比如地租、红利收入者。

b.后者利用政治地位谋取私人利益。

又分为纯粹的“俸禄人”和受信的“官吏”。

随着愈来愈多的人因为官职代表保障的生计而谋求官职,导致普遍官僚化。

二者的斗争都是以官职任命权为基础。

C.按政务性质,分为政务官吏和事物官吏政务官吏:(素人、外行)权力配备态势的代表,命令下达者a美国由猎官式政治家(视政府职位为选战得胜后的战利品)组成的素人政府—专业官僚b政治机构的首长和部长事务官吏:(专业)实际执行事务的头脑和手脚首席政治家:外交成为有意识地培养的技艺合议制:君主亲自主政vs 专业官僚体;二者的共同利益导致统一的内阁首揆的产生内阁制:居于多数的政党组成的委员会。

合议机构不是力量机关,内阁才是,内阁首揆就是党内对所有决定负责的领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读书报告
【著作名称】“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原文作者】{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译者】钱永祥
【文章相关信息】《学术与政治:韦伯选集(1)》,台北:远流,2005年五刷
【内容概要】
在本篇演讲稿中,作者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才又资格以政治为安身立命的“志业”?志在参与政治的人,是否在近代世界中,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意义,为世界创造价值?本篇讲稿中,作者从历史和社会学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并在道德、价值层面上批判反思,围绕关于“一种志业的政治是什么,以及这种政治能够具有的意义”的主题作了详细解读。

译者将文章分为十个部分,从而使我们能更清晰地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主要对“政治”和“国家”作了界定,并阐释了国家存在的“正当性”的类型。

首先,作者认为,广义上的“政治”可以指“每一种自主领导活动”。

而文章所谈论的“政治”则指“对一个政治团体(国家)的领导,或对这种领导所施的影响”。

由于“政治是追求权力的分享、追求对权力的分配有所影响”,所以在解决“政治”性问题时,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权力的分配、维持或转移。

文章还从社会学角度解释了“政治团体”和“国家”的含义。

作者指出,“国家者,就是一个在某固定疆域内肯定了自身对武力之正当使用的垄断权力的人类共同体”,也可以说“国家是一种以正当的武力为手段而存在的人支配人的关系”。

作者分析了国家中的支配者具有一定权威的三种正当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卡理斯马”型支配,这个类型的权威来自人们对特定领袖的信仰,也是志业这个观念最高度的表现。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政治上的权力支配所必须的要素:人与物。

文中提到:“支配的经营需要由人组成的行政管理僚属和物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具”。

行政的实质工具由从属的行政僚属自行掌握的组织便是“身分制”政治团体。

近代国家将行政工具收夺和垄断,形成了制度化的支配团体。

同时,在这种政治收夺权
力的过程当中出现了最初意义上的“志业政治家”,他们主要是为政治上的支配者服务。

第三部分对政治作为副业和主业、“为了”政治而活和“依赖”政治而活的不同之处进行了辨析。

此外,文中阐释了资产对职业政治家的意义和近代官僚体制的发展。

作者认为,将政治作为副业的人“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有政治活动”。

而将政治作为主业的有两种情况:依靠从政治中得到的固定经济收入为生的人属于“依赖”政治而活的类型;在经济上不依赖政治可以带来的收入的人属于“为了”政治而活的类型。

所以,资产对于职业政治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近代官僚体制的发达,具备专业训练的官吏阶层随之崛起,同时出现了“首席政治家”,即进行统一领导的行政首长。

在政治逐渐变成一种“经营”之后,公共官吏被划分为两类:事务官吏和政务官吏。

第四部分具体介绍了职业政治家的类型和性格。

职业政治家的类型主要有:僧侣、文人、宫廷贵族、士绅和法律家。

其中,律师在政治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他们“能‘有利’地处理一个‘有利’的主张或立场”。

此外,官吏和政治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官吏应该“无好无恶”的从事职务;而政治家的本色是“有恶有好”。

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了群众政治家中新闻工作者在政治活动中的地位和前途。

作者认为,新闻工作者是群众政治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但由于新闻工作具有的特殊条件与职业环境,从新闻界内产生政治领袖的可能性并不大。

然而,作者又指出:对于内心强大的人,“新闻工作这条路,在任何情况中,都是职业的政治活动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第六部分主要介绍了政党经营型态、政党的发展、政党新旧型态之间的冲突以及党工。

文中提到,政党是由具有利益关系的人来经营的。

在实际中,政党的经营型
态主要是投票选举,不同的政治团体需要以此争夺权力。

政党在英国初起时主要是由于阶级利益而形成的贵族政党和名门望族政党,其中并没有授薪党工,职业政治家数目很少。

而“最近代的政党组织的形式,乃是民主、普选权、赢取群众和组织群众的必要性、以及在领导上发展出最高度的统一性和形成最严格的纪律这两方面的要求,所共同孕育的产物”,所以,这种形式的政党组织的出现,“意味着直接诉求民意认可的民主制的到来”。

然而,望族式的结构型态和近代政党式的结构型态之间的潜在斗争也有了突破和进展,即没有普遍承认的领袖存在。

第七部分主要介绍了英国、美国和德国政党的基本情况。

文中提到,早期英国政党组织“几乎纯粹是一种名门望族的组织”。

所以,望族是当时政治经营的承担者。

这导致官职的分配权主要集中到国会党部书记长手中。

而在选举中,各政党为了赢得选票,必须建立起“由看来民主化的团体所结合成的庞大组成”。

同时,为了使整个经营体系持续运作,授薪从事政党政治运作的人员数目逐渐增加。

因此,“党务会”制度得到发展。

这套新式体制催生出许多直接依赖政党政治为生的人,并且可以使被群众选举出的领导者成为“直接诉求民意认可的专政者”。

美国的政党组织更早确立“直接诉求民意认可”这个原则。

在杰克森时代,“猎官制”也相当系统地被划为一项原则,其产生的影响是“各政党都是完全地、绝对地以最重要的选战为着眼点来配备设计的”,同时产生“党老大”型的政党领袖。

然而现今,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美式官吏制度产生了一系列改变。

德国政治经营中的问题主要有:国会无力;专业官僚层占据重要地位;政党有政治上的信念和主义。

因此,德国的职业政治家处境艰难:“他们没有权利,也没有责任,只能扮演一种相当次要的望族角色”。

第八部分主要解读了新式政党机构的出现和领袖的关系、领袖民主制的前景和机会以及志业政治家的出路。

文中指出,新式党政机构主要是业余的和经纪人的机构,它们的出现都依赖于领袖的存在。

然而,领袖民主制的后果是使追随者“丧失灵魂”。

相反,没有领袖的民主又会导致“派系”支配的情况出现。

因而,志业政治家的出路并不明朗。

第九部分首先阐述了政治作为志业的心理意义:可以让人获得权力感。

文中还提到了志业政治家人格上的三种重要条件:热情、责任感和判断力。

同时,政治家必须克服虚荣感。

然后,作者谈到了信念以及价值对政治行动的意义。

作者认为,政治家的理想使其追求权力和使用权力,由于政治家的理想源于信仰,所以保持信念对于政治家的理想实现非常重要。

文中还阐述了政治中的道德。

作者认为,政治中“道德”的真义是“要就全有,不然全无”。

政治家不讲求“绝对伦理”。

此外,心志伦理和责任伦理之间也存在对立。

因为心志伦理要求排除“恶”的手段,而责任伦理并不排斥“目的使手段圣洁化”的原则。

从手段与目的之间的紧张关系看,政治的决定性手段是并非“善”的武力,所以政治中不讲求“心志伦理”,政治伦理是多元化的。

第十部分首先提出了志业政治家应有的警觉。

作者认为,从事政治的人首先应该意识到“心志伦理”和“责任伦理”的吊诡,并且磨炼韧性,具备承受现实和面对现实的能力。

因此,能以政治为志业的真人必须“是一个成熟的人,真诚而全心地对后果感到责任,按照责任伦理行事”,在坚定立场的同时能够将两种伦理互相融合。

最后,作者指出:“政治,是一种并施热情和判断力,去出劲儿缓慢地穿透硬木板的工作”,所以志业政治家必须能够承担起“使命与召唤”,勇敢面对艰苦前途的考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