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合集下载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PPT课件)
11
二、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大工具是货币政策, 它是政府借助中央银行对一国的货币、信 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中央银行 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能够影响到许多金融 变量和经济变量,如利率、股价、房地产 价格、汇率等等。
12
本课框架
第一篇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二篇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及国民收入的 决定与均衡。 第三篇 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四篇 研究和探讨诸如通货膨胀和紧缩、 就业和失业、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等宏观 经济问题。 。 第五篇 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古典宏观经济学 (17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 以凯恩斯主义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形成时 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凯恩斯主义与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分庭抗礼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今)
4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暴发了世界经济大萧条,在这种历史背景 下,凯恩斯撰写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向古典经 济理论的基础发起了猛攻,后人将之称为“凯恩斯革命”。 本课所要介绍的,主要不是凯恩斯经济学,而是凯恩斯主 义经济学。前者仅仅局限于凯恩斯本人的理论,后者则包 括了凯恩斯本人及其追随者和继承者的理论。包括萨缪尔 逊、J·希克斯、P·索洛、J·托宾。新一辈的著名凯恩斯主 义经济学家主要有:George Akerlof 和 Janet Yeellen、 Oliver Blanchard、Greg Mankiw 和Larry Summers,Ben Bernanke , 他们号称“新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
经济发展是用来分析一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概念。是一
个较为复杂的“质量”概念。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稳定程
度及结果,国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总体进步和居民生活
二、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大工具是货币政策, 它是政府借助中央银行对一国的货币、信 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中央银行 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能够影响到许多金融 变量和经济变量,如利率、股价、房地产 价格、汇率等等。
12
本课框架
第一篇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二篇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及国民收入的 决定与均衡。 第三篇 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四篇 研究和探讨诸如通货膨胀和紧缩、 就业和失业、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等宏观 经济问题。 。 第五篇 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古典宏观经济学 (17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 以凯恩斯主义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形成时 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凯恩斯主义与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分庭抗礼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今)
4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暴发了世界经济大萧条,在这种历史背景 下,凯恩斯撰写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向古典经 济理论的基础发起了猛攻,后人将之称为“凯恩斯革命”。 本课所要介绍的,主要不是凯恩斯经济学,而是凯恩斯主 义经济学。前者仅仅局限于凯恩斯本人的理论,后者则包 括了凯恩斯本人及其追随者和继承者的理论。包括萨缪尔 逊、J·希克斯、P·索洛、J·托宾。新一辈的著名凯恩斯主 义经济学家主要有:George Akerlof 和 Janet Yeellen、 Oliver Blanchard、Greg Mankiw 和Larry Summers,Ben Bernanke , 他们号称“新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
经济发展是用来分析一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概念。是一
个较为复杂的“质量”概念。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稳定程
度及结果,国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总体进步和居民生活
宏观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
功能
劳动市场的主要功能包括劳动力资源配置、劳 动力价格形成、劳动力流动和就业创造等。
工资水平决定因素及差异原因
决定因素
工资水平主要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生产率、行业差异、地区差异等因素决定。
差异原因
不同行业、地区、职位之间的工资差异主要由劳动力供求关系不平衡、行业利润率 差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原因造成。
就业政策目标及实施途径
政策目标
就业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保障 劳动者权益等。
实施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就业优先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 就业服务和援助等途径来实现就业政策目标。
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方向
改革方向
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主要包括扩 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促进再就 业等。
利率决定理论
包括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利率理论、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等,分析利率水平 及其变动的原因。
政策效应
利率政策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国际 收支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利率市场化改 革的意义和措施。
资本市场结构、特点及作用
01
02
03
资本市场结构
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 基金市场等,以及各市场 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机 制。
3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探讨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方向
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
分析当前财政支出结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方向
提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率的建议。
财政支出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探讨财政支出如何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税收制度改革与税收优惠政策
稳定。
浮动汇率制度
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中央银行不 进行干预,波动幅度较大。
劳动市场的主要功能包括劳动力资源配置、劳 动力价格形成、劳动力流动和就业创造等。
工资水平决定因素及差异原因
决定因素
工资水平主要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生产率、行业差异、地区差异等因素决定。
差异原因
不同行业、地区、职位之间的工资差异主要由劳动力供求关系不平衡、行业利润率 差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原因造成。
就业政策目标及实施途径
政策目标
就业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保障 劳动者权益等。
实施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就业优先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 就业服务和援助等途径来实现就业政策目标。
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方向
改革方向
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主要包括扩 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促进再就 业等。
利率决定理论
包括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利率理论、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等,分析利率水平 及其变动的原因。
政策效应
利率政策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国际 收支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利率市场化改 革的意义和措施。
资本市场结构、特点及作用
01
02
03
资本市场结构
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 基金市场等,以及各市场 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机 制。
3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探讨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方向
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
分析当前财政支出结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方向
提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率的建议。
财政支出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探讨财政支出如何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税收制度改革与税收优惠政策
稳定。
浮动汇率制度
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中央银行不 进行干预,波动幅度较大。
宏观经济学ppt课件完整版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
政策目标一致性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共同致力 于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 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
济目标。
政策工具互补性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具有不同的调 节机制和工具,可以相互补充,形 成政策合力。
政策实施协调性
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时,应加强沟通和协调,避免政策 冲突和相互抵消。
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 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绿色低碳发展路径选择
1 2
能源结构调整 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和供给革命,加快构建清洁低 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降低碳排放强度。
产业绿色转型 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和新兴绿色产业发展,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03
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失业率计算及类型划分
失业率计算
失业率 = 失业人数 / 劳动力总数 × 100%。其中,失业人数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愿意工 作但目前没有工作的人数;劳动力总数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数。
收入法
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 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 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 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 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
经济增长率计算及分析
01
02
03
经济增长率的计算
通常采用GDP或人均GDP 的年均增长速度来衡量。
经济增长的源泉
包括资本积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完善生态文 明制度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宏观经济学课件ppt
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贸易 政策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可以了解国际贸易的政策环境和 规则体系。
04 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定义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来影响和调节 总需求,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调整经济结构 的目的。
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政府支出包括公共工 程、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投资;税收包括个人 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等。
03 宏观经济指标分析
经济增长分析
总结词
GDP增长率
经济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 活动水平的关键指标,通过分析经济增长, 可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总体趋势和变化。
GDP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GDP增长率,可以了 解经济活动的扩张或收缩。
生产力提高
投资与消费关系
生产力提高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通过技术创新、生产流程优化等方式提高 生产力,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1 2 3
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提高 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等。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技术进步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和收 入差距扩大,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促进劳动力市场 的适应和调整。
技术进步的未来趋势 未来技术进步将更加注重人工智能、大数据、物 联网等领域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也将更 加深远。
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经济的周期和市场环境。在经济增长过快或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 行可能需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抑制需求;在经济衰退时期,则需要 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活动。
贸易政策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贸易 政策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可以了解国际贸易的政策环境和 规则体系。
04 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定义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来影响和调节 总需求,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调整经济结构 的目的。
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政府支出包括公共工 程、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投资;税收包括个人 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等。
03 宏观经济指标分析
经济增长分析
总结词
GDP增长率
经济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 活动水平的关键指标,通过分析经济增长, 可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总体趋势和变化。
GDP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GDP增长率,可以了 解经济活动的扩张或收缩。
生产力提高
投资与消费关系
生产力提高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通过技术创新、生产流程优化等方式提高 生产力,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1 2 3
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提高 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等。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技术进步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和收 入差距扩大,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促进劳动力市场 的适应和调整。
技术进步的未来趋势 未来技术进步将更加注重人工智能、大数据、物 联网等领域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也将更 加深远。
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经济的周期和市场环境。在经济增长过快或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 行可能需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抑制需求;在经济衰退时期,则需要 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活动。
宏观经济学ppt课件完整版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
定义:在某一既定时期一国之内生
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市场价值总
和。
•
上述定义包括以下几方面规定:
•
第一,“一国之内…”。GDP按国
土原则计算
•
GDP以领土为统计范围,强调无
论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是属于本
国、还是外国,只要是在本国领土
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计入本
国的GDP。,
企业家愿意提供的产品越多。
•
—— 供给定理
34
(2)经济理论的图形表达
P
S
O
Q
35
(3)经济理论的数学表达
•
•
•
•
用函数的形式表达供给定理,该理
论可以表示为:
Q
= f(P)
供给量
价格
函数
上式表示供给量是价格的函数。
36
(4)著名的经济学模型 :供求模型
•
例如,猪肉的需求函数:
•
Qd = D(P、Y)
流量而不是存量,通常以年度或季
度为单位度量。
存量 VS .流量
•
存量:
在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数量。
(洗脸盆中的水,你书架上的书和
你储蓄账户上的货币量也是存量。)
•
流量:
在一定时期发生的量。
(打开的水龙头流到洗脸盆中的水。
我们在一个月里买的书和我们在一个
月里赚到的收入也是流量。)
存量 VS .流量
•
化等。
26
值得研究的问题:
•
(1)为什么会有经济增长?决定因
素是什么?
•
(2)如何准确测量经济增长的速度
和成本,经济增长如何维持?如何实
《初级宏观经济学》课件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125
4.0
120
3.5
115 3.0
110
2.5 105
100
2.0
95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98 00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年=100)
1.5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98 00
城镇登记失业率(%)
1.2 中国宏观经济现象
Chapter 1
Slide 15
1.2 中国宏观经济现象
%
国 30 民 收 20 入 增 长 10 率 (0 )
-1 0
——经济增长与波动
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哪里?
-2 0
-3 0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00
年份
1.2 中国宏观经济现象
——经济增长与波动
Chapter 1
1.3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存在的意义
现代宏观经济学将整个经济活动视为一个整体, 通过 对经济系统总体行为的分析,研究一国经 济的总体趋势。换言之,它研究总量经济现象 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关系。如,总产出、总就 业水平和平均物价水平的决定因素以及国际收 支或汇率的变化如何影响这些总量。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125
4.0
120
3.5
115 3.0
110
2.5 105
100
2.0
95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98 00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年=100)
1.5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98 00
城镇登记失业率(%)
1.2 中国宏观经济现象
Chapter 1
Slide 15
1.2 中国宏观经济现象
%
国 30 民 收 20 入 增 长 10 率 (0 )
-1 0
——经济增长与波动
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哪里?
-2 0
-3 0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00
年份
1.2 中国宏观经济现象
——经济增长与波动
Chapter 1
1.3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存在的意义
现代宏观经济学将整个经济活动视为一个整体, 通过 对经济系统总体行为的分析,研究一国经 济的总体趋势。换言之,它研究总量经济现象 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关系。如,总产出、总就 业水平和平均物价水平的决定因素以及国际收 支或汇率的变化如何影响这些总量。
宏观经济学课件(绝对全)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践发展概述
古典贸易理论
基于比较优势原理,解 释不同国家间商品交换 的原因和结果。
新古典贸易理论
引入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分析国际贸易对要素 价格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
新贸易理论
强调规模经济、不完全 竞争和产品差异化在国 际贸易中的作用。
当代贸易实践发展
全球价值链、服务贸易 、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 形式的涌现。
国际经济政策合作
各国政府共同应对全球性经济问题,如气候变化 、贸易保护主义等,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3
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下,各国政府加强经济政 策协调和合作,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 利化。
04 劳动市场与就业问题分析
劳动市场结构及其功能
01 02
劳动市场的定义与构成
劳动市场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进行劳动力交易的场所和机制,包括劳动 力供给方(劳动者)、劳动力需求方(企业、政府等)以及劳动力交易 中介机构等。
货币市场概述
定义、参与者、交易工具等。
货币市场结构
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票据市场等子市场的 构成与运行。
货币市场功能
提供短期资金融通、调节市场流动性、传导货币 政策等。
利率决定理论与传导机制
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利率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等。
利率传导机制
利率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路径和效应。
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全球 疫情形势等外部因素影响,我国 面临一定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谢谢聆听
宏观经济学课件(绝 对全)
目录
• 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运行规律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践应用 • 劳动市场与就业问题分析 • 国际贸易与汇率制度研究 • 价格水平与通货膨胀现象剖析
宏观经济学ppt课件完整版
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探讨
菲利普斯曲线
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下降时,通货膨胀率上升;反之 亦然。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权衡取舍;长期内,失业率将回归自然失业率水平 ,而通货膨胀率则取决于货币供应增长率等因素。
政策制定者的挑战
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需要权衡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经济稳定和社 会福利最大化。
03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 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 力。
04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形 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THANKS
感谢观看
探讨失业的原因、类型以及通货膨胀的成因 、影响等。
国际经济
分析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以及国际投资等问 题,以及它们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关系
01 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 的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整 个经济体系的总体行为。
02 分析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主要运用个量分析 方法,而宏观经济学则运用总 量分析方法。
。
其他原因
如技术进步、国际贸易环境变 化等也可能导致失业问题。
通货膨胀概念及衡量指标
01
02
03
通货膨胀定义
指物价总水平在一定时期 内持续普遍上升的现象。
衡量指标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GDP折算指数等。
通货膨胀类型
按成因可分为需求拉上型 、成本推进型、输入型等 。
06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评价及展望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GDP增长率
失业率
通货膨胀率
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学课件1
收入、投资) 2.宏观经济学侧重流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着重研究: □一国一年新增财富的决定 □不是一国总财富的决定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它的基本 前提假设是什么?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 系如何?
3、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核心是什么?
参考书目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宏观部 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名义GDP与实际GDP: 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源自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 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 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实际GDP= GDP折算数 GDP折算数 × 100=GDP平减指数 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意义: (1)可以知道实际产出的变化; (2)可以计算经济增长率。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总产出、 失业、 物价水平以及国际收支与汇率的 大小及变动。因为一国资源是否得到充 分利用,主要就是看这几个总量指标是 否理想。
三、 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虽然对经济作宏观分析在历史上由 来已久,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作 为一门独立的理论经济学分支学科, 是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 和货币通论》一书后才正式形成。
一、支出法:教材P431
1.含义
通过核算一个国家一年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
涉及优劣评价 □例如:农民收入增长多少…… 2.实证分析的两种不同方法 □经验归纳法(经验实证) □逻辑演绎法(逻辑实证)
(三)均衡分析方法
□力学含义:相对静止状态 □经济学含义:指经济变量的相对稳定
状态 具体指以下情况: ◇经济主体利益的最大化状态 ◇市场供求的相等状态
(四)总量分析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它的基本 前提假设是什么?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 系如何?
3、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核心是什么?
参考书目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宏观部 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名义GDP与实际GDP: 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源自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 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 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实际GDP= GDP折算数 GDP折算数 × 100=GDP平减指数 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意义: (1)可以知道实际产出的变化; (2)可以计算经济增长率。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总产出、 失业、 物价水平以及国际收支与汇率的 大小及变动。因为一国资源是否得到充 分利用,主要就是看这几个总量指标是 否理想。
三、 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虽然对经济作宏观分析在历史上由 来已久,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作 为一门独立的理论经济学分支学科, 是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 和货币通论》一书后才正式形成。
一、支出法:教材P431
1.含义
通过核算一个国家一年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
涉及优劣评价 □例如:农民收入增长多少…… 2.实证分析的两种不同方法 □经验归纳法(经验实证) □逻辑演绎法(逻辑实证)
(三)均衡分析方法
□力学含义:相对静止状态 □经济学含义:指经济变量的相对稳定
状态 具体指以下情况: ◇经济主体利益的最大化状态 ◇市场供求的相等状态
(四)总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教学课件(全)
宏观经济政策
• 宏观经济政策是从全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 影响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 两种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形式。
➢财政政策是通过改变政府的支出和税收对 宏观经济的运行施加影响。
➢货币政策主要是指通过中央银行这一政府 机构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进而影 响宏观经济的运行。
•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应该包括以下五个 方面的内容:
➢2、股票价格与经济周期
• 同失业率相比,股票价格与经济周期的吻 合性稍显逊色。总的来说,股票价格能够 反映经济周期的演变,并且由于其往往领 先于经济活动的变化,因而具有一定的预 测性。因此,股票价格常常被认为是国民 经济的晴雨表,这一点在大萧条期间表现 得最为突出。发生在1929年的股价暴跌正 是后来经济滑坡的先兆,而在其后的经济 恢复时期,股市的表现明显领先于实际GDP 的增长。
大萧条
25
1990-91萧条
20
1982年萧条
2001萧条
15
1973石油危机
新经济
10
二战
5
0
1928 1938 1948 1958 1968 1978 1988 1998 2003
图1.3 美国失业率的变动
从图1.3的美国经济的历史表现来看,在大萧条、石油危机和20世纪80年 代后的历次萧条中,失业率均创出阶段性的高点,而在二战期间由于政 府战争支出大幅增加,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经济”带动的经济高速增 长等,失业率均达到一个显著的低点。这极好地反映了失业率与实际GDP 的联动性,二者的波动非常吻合。
133.8,1989年12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为126.1,
则: 1990年通货膨胀率
133.8
-
126.1
宏观经济学ppt课件--全
回答"应该是什么" 内容无客观性,结论无法用经验事实进行检验
实证经济学:试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 考虑建立经济事物之间关系的规律,并在这些规律的 作用之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回答"是什么"
内容有客观性,结论可通过经验事实进行检验
2、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理论的形成: 定义〔definition >:经济变量的含义 变量 <variables>:可取不同数值的量 假设<assumption>:理论适用条件 假说<hypotheses>:变量关系的阐述即未经证
特点:不全面
重复
无法比较
2、国民帐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适应于:市场经济制度
目前使用国家: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核心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 gross of national products〕〔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 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动态分析
经济增长—总供求均衡下总供给的增长 经济周期—总需求的扩张与收缩过程
一国的经济环境: 四个主体: 居民〔家庭 the household sector〕 厂商〔企业 the firm sector 〕 政府<the government sector> 国外部门<the foreign sector > 三个市场: 产品与服务市场<the goods and service> 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the monetary market〕 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 the labor market〕
思考题: 学习宏观经济学对企业管理有和作用?
实证经济学:试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 考虑建立经济事物之间关系的规律,并在这些规律的 作用之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回答"是什么"
内容有客观性,结论可通过经验事实进行检验
2、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理论的形成: 定义〔definition >:经济变量的含义 变量 <variables>:可取不同数值的量 假设<assumption>:理论适用条件 假说<hypotheses>:变量关系的阐述即未经证
特点:不全面
重复
无法比较
2、国民帐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适应于:市场经济制度
目前使用国家: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核心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 gross of national products〕〔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 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动态分析
经济增长—总供求均衡下总供给的增长 经济周期—总需求的扩张与收缩过程
一国的经济环境: 四个主体: 居民〔家庭 the household sector〕 厂商〔企业 the firm sector 〕 政府<the government sector> 国外部门<the foreign sector > 三个市场: 产品与服务市场<the goods and service> 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the monetary market〕 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 the labor market〕
思考题: 学习宏观经济学对企业管理有和作用?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1章)
第一章 导论
美国二战以来的经济波动
15 10 5 0 1945 -5 -10 -15 -20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85
90
95
2000
GDP CPI Unemployment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宏观经济学 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 的含义与特点,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的含义与特点,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宏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 容。
第一章 导论
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
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急需新的理论作指导。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急需新的理论作指导。凯恩斯的 宏观经济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诞生的。 宏观经济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诞生的。
1、以国民经济整体为研究对象 2、采取总量分析方法 3、以市场机制有缺陷,政府可以弥补其不足为前提条件 以市场机制有缺陷, 4、要解决的是资源的利用问题 5、中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含义与特点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比较
微观经济学 研究对象 解决问题 中心理论 研究方法 假设前提 结论 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资源的最优配置 均衡价格理论 个量分析法 1、市场出清 、 2、完全理性 、 3、完全信息 、 主张自由竞争, 主张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整个国民经济 资源的充分利用 国民收入( ) 国民收入(Ni)决定理论 总量分析法 1、市场机制不完善 、 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 、 强调国家干预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总产出课件
2024/7/19 胎(汽车厂/消费者宏)观经。济学总产出课件
5
从种植小麦到零售面包
小麦 面粉 面包 零售 总计
2024/7/19
售价
100 150 250 300 800
中间产品 价格 0 100 150 250 500
宏观经济学总产出课件
增值
100 50 100 50 300
6
第二、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 流量而非存量。
注:转移支付(tr)不包括在内。
2024/7/19
宏观经济学总产出课件
19
对政府支出的说明:
并不是所有政府支出都进入GDP。与当年最终 产品和劳务对应的政府支出才计入GDP,否则 不计入GDP。
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不计入GDP。转移支出 包括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津贴、养老金等。 政府支出的这些项目不是对当前最终产品和劳 务的购买,仅仅是通过政府将收入在不同社会 成员之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全社会的总收 入并没有变动,因此不计入GDP。
2024/7/19
宏观经济学总产出课件
20
净出口:NX=X―M
X为出口,M为进口,出口应通过国外对最终产 品和劳务的支出,应计入GDP。
在GDP的统计中,为什么要减去进口M呢?原 因是国内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中既 包括本国最终产品和劳务,又包括进口品,只 有从这三项支出中剔除对进口品的购买支出, 才能准确地衡量GDP。
2024/7/19
宏观经济学总产出课件
25
中国按部门法计算的GDP(1997 年;亿元)
部门
(1)农业 (2)采掘业 (3)食品制造业 (4)纺织缝纫及皮革制造业 (5)其他制造业 (6)电力及蒸汽等供应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的宏观经济学思想包括:1、 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原则,反对政府 干预经济。2、各种赋税问题。3、 经济危机。4、货币数量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二、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及其代表人物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产生 背景
代表 人物
产生 标志
1、杜森贝利的的相对收入理论和莫迪利亚尼的 生命周期假说补充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2、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发展了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3、希克斯的IS——LM曲线纠正和发展了 凯恩斯的利息理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l 新剑桥学派
以罗宾逊夫人、斯拉法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 坚持凯恩斯理论应该同传统经济理论彻底决裂,
新古典综合学派 新剑桥学派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新古典综合派
凯恩斯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和谐性产生的巨大的冲击, 以萨缪尔森、索洛、托宾为代表的经济学家 开始着手调节凯恩斯理论与古典经济学之间 非均衡和均衡、干预和不干预的分歧。
他们认为,马歇尔的传统经济学理论是微观经济学, 是以充分就业为基础,
因此经济政策是必要的。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主流学派和争论的焦点
主流学派
凯恩斯主义学派 货币主义学派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同时,凯恩斯的追随者也 吸收了新古典学派一些有益的观点, 将凯恩斯理论进一步发展而成为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一方面接受了理性预期思想, 另一方面在微观基础方面同新古典经济理论针锋相对, 认为个体的理性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价格刚性是存在的,市场不能实现自动的出清,
l
凯恩斯理论 的实践运用
罗斯福新政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三、宏观经济学的变革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
变革的背景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 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
代表性人物和学派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的货币主义学派
➢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永久收入等基本观点,
可以实现市场出清并达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均衡; 凯恩斯的理论则是宏观经济学,
主要研究国民收入波动的原因和化解之道。 二者之间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
萨缪尔森将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理论 一起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形成了新古典综合学派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运用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等分析方法, 进一步寻求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
通过反对凯恩斯理论中的价格刚性等观点, 认为宏观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 宏观政策是无效的。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不同的政策主张
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由于在政策主张上与古典经济学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故人们习惯地把他们称为新古典学派。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市场机制的完善性, 提出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主张
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
提出了放弃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的政策主张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本思想
消 消费倾向
总费
需
国民收入
求
总 国有
就 民效
业 收需 量 入求
市场利率
投 资 资本投资
收益率
总供给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流动性偏好 预期利润率下降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一)凯恩斯理论的基本观点
由于工资和价格具有“刚性”,无法实现 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均衡
由于三条心里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投资收益率递减、流动性偏好)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通论》的问世,虽然在经济学的 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影响,但并 不意味着宏观经济学就已经成为一 门独立的成熟的学科,直到1963年, 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利出版了《宏观 经济理论》一书,才标志着宏观经 济学成为了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40s-60s末)
并以此为基础强调了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反对缺乏货币政策配合的财政政策,
其只会造成通货膨胀;也反对相机选择的货币政策, 主张执行单一的货币规则,以公开市场业务为核心, 通过控制货币总量实现物价水平稳定这一最终目标。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供给学派
包括激进的供给学派和温和的供给学派。 代表人物:蒙德尔、拉弗、费尔德斯坦.
斯密
主要的宏观经济学思想包括:1、分工理论: 认为分工是国民财富增长的重要原因。2、财政
和税收理论:阐述了国家的支出、收入和公债, 提出了公平、确定、便利和经济四大税收原则。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李嘉图
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出版,其核心思想:寻找最佳途径,提 高劳动生产率,发展资本主义,增进资 产阶级的财富。
强烈反对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杂交”行为。 他们认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应在李嘉图和马克思等人的理论中去寻求支持, 把产业结构和分配结构作为凯恩斯理论的前提,
认为分配结构通过影响社会储蓄率 对国民经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调节整个社会的分配状况
就成为该学派的主要政策主张之一。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l 参考书目:
l
1、《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版),作者:萨缪尔森, 华夏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2、《经济学原理》(下册),作者:曼昆(美),梁 小明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9月出版。 3、《经济学》(下册),作者:斯蒂格利茨(美), 人大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4、《宏观经济学》(MBA),作者:徐康宁、张宗庆,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 。 5、《经济学原理》(中国版),作者:卢锋,北大出 版社,2006年7月出版。 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英】凯恩斯,商务 印书馆,1999出版。
供给学派完全否定“凯恩斯定律”, 解释了“滞胀”的原因。
坚持萨伊定律的正确性,要求制定以 减税、减少社会福利支出为核心的
“供给管理政策”来刺激储蓄, 进而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理性预期学派
卢卡斯是理性预期学派的先驱和代表人物, 他们将“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两大基本原则,
(三)凯恩斯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的颠覆
1.在理论上否定了萨伊定律: (1)工资是具有“刚性”的,充分就业是难以实现的 。 (2)用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和货币的流动性偏好规律 否定了萨伊的“卖即买,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假定。 (3)用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否定了萨伊提出的 投资等于储蓄的结论。
2、在政策上否定了传统的自由放任原则, 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三、 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
基本 目标
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 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实现充分就业
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前人的宏观经济学思想
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出版,其目的是阐明财富的起源及其产生和增 长的条件。其核心思想:一国国民的全年劳动, 就是一国财富的源泉,其取决于社会的技术状 况和劳动者的人数。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第一章 导 言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第一章 导 言
l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及其理解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一)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宏观经济学是
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含
通过研究国民经济的有关总量指标
义
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得到充分利用
的一门学科。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二)宏观经济学含义的理解
研究对象:整个国民经济活动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理
解
解决问题:资源的利用问题
分析方法:总量分析。 (包括个量加总和个量平均)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 均衡理论
(IS—LM模型)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经济增长理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经济周期理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失 业 理 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通货膨胀理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开放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二、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及其代表人物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产生 背景
代表 人物
产生 标志
1、杜森贝利的的相对收入理论和莫迪利亚尼的 生命周期假说补充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2、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发展了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3、希克斯的IS——LM曲线纠正和发展了 凯恩斯的利息理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l 新剑桥学派
以罗宾逊夫人、斯拉法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 坚持凯恩斯理论应该同传统经济理论彻底决裂,
新古典综合学派 新剑桥学派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新古典综合派
凯恩斯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和谐性产生的巨大的冲击, 以萨缪尔森、索洛、托宾为代表的经济学家 开始着手调节凯恩斯理论与古典经济学之间 非均衡和均衡、干预和不干预的分歧。
他们认为,马歇尔的传统经济学理论是微观经济学, 是以充分就业为基础,
因此经济政策是必要的。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主流学派和争论的焦点
主流学派
凯恩斯主义学派 货币主义学派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同时,凯恩斯的追随者也 吸收了新古典学派一些有益的观点, 将凯恩斯理论进一步发展而成为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一方面接受了理性预期思想, 另一方面在微观基础方面同新古典经济理论针锋相对, 认为个体的理性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价格刚性是存在的,市场不能实现自动的出清,
l
凯恩斯理论 的实践运用
罗斯福新政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三、宏观经济学的变革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
变革的背景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 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
代表性人物和学派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的货币主义学派
➢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永久收入等基本观点,
可以实现市场出清并达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均衡; 凯恩斯的理论则是宏观经济学,
主要研究国民收入波动的原因和化解之道。 二者之间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
萨缪尔森将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理论 一起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形成了新古典综合学派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运用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等分析方法, 进一步寻求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
通过反对凯恩斯理论中的价格刚性等观点, 认为宏观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 宏观政策是无效的。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不同的政策主张
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由于在政策主张上与古典经济学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故人们习惯地把他们称为新古典学派。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市场机制的完善性, 提出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主张
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
提出了放弃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的政策主张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本思想
消 消费倾向
总费
需
国民收入
求
总 国有
就 民效
业 收需 量 入求
市场利率
投 资 资本投资
收益率
总供给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流动性偏好 预期利润率下降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一)凯恩斯理论的基本观点
由于工资和价格具有“刚性”,无法实现 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均衡
由于三条心里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投资收益率递减、流动性偏好)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通论》的问世,虽然在经济学的 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影响,但并 不意味着宏观经济学就已经成为一 门独立的成熟的学科,直到1963年, 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利出版了《宏观 经济理论》一书,才标志着宏观经 济学成为了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40s-60s末)
并以此为基础强调了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反对缺乏货币政策配合的财政政策,
其只会造成通货膨胀;也反对相机选择的货币政策, 主张执行单一的货币规则,以公开市场业务为核心, 通过控制货币总量实现物价水平稳定这一最终目标。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供给学派
包括激进的供给学派和温和的供给学派。 代表人物:蒙德尔、拉弗、费尔德斯坦.
斯密
主要的宏观经济学思想包括:1、分工理论: 认为分工是国民财富增长的重要原因。2、财政
和税收理论:阐述了国家的支出、收入和公债, 提出了公平、确定、便利和经济四大税收原则。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李嘉图
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出版,其核心思想:寻找最佳途径,提 高劳动生产率,发展资本主义,增进资 产阶级的财富。
强烈反对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杂交”行为。 他们认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应在李嘉图和马克思等人的理论中去寻求支持, 把产业结构和分配结构作为凯恩斯理论的前提,
认为分配结构通过影响社会储蓄率 对国民经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调节整个社会的分配状况
就成为该学派的主要政策主张之一。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l 参考书目:
l
1、《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版),作者:萨缪尔森, 华夏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2、《经济学原理》(下册),作者:曼昆(美),梁 小明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9月出版。 3、《经济学》(下册),作者:斯蒂格利茨(美), 人大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4、《宏观经济学》(MBA),作者:徐康宁、张宗庆,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 。 5、《经济学原理》(中国版),作者:卢锋,北大出 版社,2006年7月出版。 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英】凯恩斯,商务 印书馆,1999出版。
供给学派完全否定“凯恩斯定律”, 解释了“滞胀”的原因。
坚持萨伊定律的正确性,要求制定以 减税、减少社会福利支出为核心的
“供给管理政策”来刺激储蓄, 进而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理性预期学派
卢卡斯是理性预期学派的先驱和代表人物, 他们将“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两大基本原则,
(三)凯恩斯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的颠覆
1.在理论上否定了萨伊定律: (1)工资是具有“刚性”的,充分就业是难以实现的 。 (2)用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和货币的流动性偏好规律 否定了萨伊的“卖即买,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假定。 (3)用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否定了萨伊提出的 投资等于储蓄的结论。
2、在政策上否定了传统的自由放任原则, 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三、 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
基本 目标
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 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实现充分就业
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前人的宏观经济学思想
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出版,其目的是阐明财富的起源及其产生和增 长的条件。其核心思想:一国国民的全年劳动, 就是一国财富的源泉,其取决于社会的技术状 况和劳动者的人数。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第一章 导 言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第一章 导 言
l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及其理解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一)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宏观经济学是
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含
通过研究国民经济的有关总量指标
义
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得到充分利用
的一门学科。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二)宏观经济学含义的理解
研究对象:整个国民经济活动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理
解
解决问题:资源的利用问题
分析方法:总量分析。 (包括个量加总和个量平均)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 均衡理论
(IS—LM模型)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经济增长理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经济周期理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失 业 理 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通货膨胀理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开放经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