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武-2017练习的层次感感与思维性,练习设计的自我剖析
课堂练习 智慧无穷
课堂练习智慧无穷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课堂练习往往遵规蹈矩,在邢台学院国培授课的刘德武老师讲的《我怎样修改课堂练习》让我们耳目一新,以结构的封闭性到结构的开放性、目标的单一性到目标的多样性为主线讲了许多课例,每一课例都是原题和建议后的两种形式,讲了原题的思路、思维及为什么修改,和修改后的练习作对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想,打破了定势反应,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他分析得很细,特别贴近我们的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新得知识,还能培养思维能力,刘老师总结的课堂练习的主要功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激发兴趣,产生情感动力;渗透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素养等等,一定能启迪着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勤于思考,为学生设计出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
让学生在练习中有兴趣、有收获、有创新。
我深深地感谢刘老师和刘老师的讲座,由衷道一句:课堂练习,智慧无穷。
观摩刘德武老师课堂教学有感
观摩刘德武老师课堂教学有感观摩刘德武老师的课堂教学有感6月7日我非常荣幸的来到塘厦中心小学,听了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的一年级数学课《找规律》。
刘老师的课没有设计得丰富多彩的课件,没有为了活跃气氛的做作与表演,也没有我们平时那种为了新授什么内容刻意设计一些环节。
听刘老师的课,我觉得是一种享受,因为他把所有的知识都融入与学生的自由交流中,他的课给人的感觉亲切自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这种知识不是他刻意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交流中需要它,刘老师就适时的给了学生,始终保持着“一、注重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本。
一年级的“找规律”这节课中,令人难以置信地是,从初步认识规律、找规律、用规律、感受规律四个环节引导一年级的小朋友经历了层层递进地数学思维的穿越。
孩子们非常有兴趣地参与到了这一次次的思考中。
二、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关注学生的情感。
刘老师在上课前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让学生一起回答在哪件学校就读、哪个班就读、叫什么名字等,不但缓解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刘老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适时的给予鼓励和表扬,老师的话语中无时无刻不透露出对学生的爱。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刘老师的课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中教者出现狮子、大象、狮子、大象这样的图片然后问学生:“这一组里有什么?”接着出现蛋糕、汉堡、冰激凌这样反复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一组有什么,有什么办法让人家知道他们是一组的?等等,就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脑去解决,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刘老师就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刘老师的课堂无时无处都能给人留下那种“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教学风格,无处不在渗透着数学的内在美和数学文化的趣、妙、奇。
追求高效的数学教学境界——基于特级教师刘德武的讲座的思考
意识 , 从而进一步提高 自己的探究 意识.
4 . 有 利 于 学生 的主 动 探 索
次提问前都要做充 分 的准备. 美国教学
法 专 家 斯 特林 ・ G・ 卡 尔汉 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 : “ 提 问是 老师促进学生思维 、 评 价 教 学 效 果 以及 推 动 学 生 实 现 预 期 日标 的 基 本 控 制 手 段. ” 教 师 只有 在 教 学 中巧 设 问题 情 境 ,
教 学研究 > 教 学反思
点 的 线 段称 为 什 么— — 生: 半径 , 用 字母 “ r ” 表示 .
艺术效果. 教 学 中 ,教 师应 抓 住 这 莹 空
白之处精心设计 问题 , 通 过启发想嚎去
填 补 空 白.
师: 请大 家思 考 , 在一个 圆 内半 径
有 多 少 条 呢 ? 为什 么 ?
揭示知识 的来龙去脉 、 问题 的产生 过程 , 以及 其实 际意义 , 引 导学生体 验 数学发现和创造 的历程 , 应成为数学教
学 的一 个 有 机 组 成 部 分. 3 . 从 学 生 的认 知 水 平 入 手
圆根 据 兴 趣 需 求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 激
发情感动 力
点, 巧妙地 设计情境 , 从 而 激 发 学 生 对 所 学 知 识 的兴 趣 , 还 应 允 分 调 动 学 生 的 积 极 性 去 主 动 探 究 知 识 如 刘 老 师 所 说: “ 教 学 情 境 的 创 设 与 教 学 内 容 紧 密
联系. ”
过有效 的教学 设计提高课 堂教学效率.
观摩刘德武老师数学课有感
观摩刘德武老师数学课有感
大郑镇中心小学赵丹
有幸现场观摩刘德武老师指教一年级的数学课。
活跃的课堂气
氛让我羡慕不已,这种人人参与、人人有成就感的气氛是我每每备
课时希望出现的场景,可实际我的课堂总是波澜不惊平淡无奇。
刘
老师指教的这节课《找规律》习题设计并不简单,但刘老师由简入
难步步引导,让孩子在通过思考争论之后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对下
一题又充满了期待。
刘老师总是在不经意间引导学生规范数学语言,真是“润物细无声”。
不知不觉中一堂趣味十足的数学课结束了。
我能感觉出孩子们意犹未尽,相信刘老师已经在孩子们的心理种下
了一颗“数学有趣,我爱数学”的种子。
没有比较就不会有进步,相比刘老师的数学课我给孩子们呈现
的数学课是多么的乏味,设计之初怕提出的问题太难孩子打不出来,又怕课件制作的太“花”让孩子们只顾着看热闹,更怕课堂活动太
多进度不好把控……就这样数学课还怎么会有趣?刘老师说应该相
信学生虽然他们只是一年级的学生,不能小瞧了他们,适当的启发
会激发他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刘老师的课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之中,我愿意改正,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有趣的数学课。
细节创意,提升思维价值—听刘德武老师授课有感
细节创意,提升思维价值
—听刘德武老师授课有感
4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教育名家新课改智慧课堂暨小学数学观摩课活动”, 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
特别是刘德武老师的《平均数的练习课》,让我大开眼界,原来练习课也可以上得如此精彩。
课虽然已经结束,可课中的一幕幕却久久在我脑海中回荡。
大家都知道,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大都离不开题目的练习,教师要设计好题,好题显现在细节上。
刘老师对题的设计让我佩服不已。
给条件,给数据就是暗示,等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有时候我们要将“全直观”变为“半直观”,“半成品”的思维价值要高于“成品”。
在设计题目时,教师要带有创意地将细节
做好,这是我平时课堂所没有做到的,今后我定要从这方面下功夫。
另外刘老
师在教学中不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处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策略,整堂
课刘老师幽默的教风,诙谐的语言,睿智的教育理念,鲜活的教育案例,都深
深的吸引着我、感动着我。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
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
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
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最后,用刘德武老师的一句话总结本次的收获“教学,有
问题要上,没有问题创造问题也要上”。
区分性练习:让学生拥有选择权——听刘德武老师《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有感
程香(江苏省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211100)数学练习设计如何体现区分性?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近日,有幸听了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的一节《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让我受益匪浅。
课始,为了不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感觉,刘老师没有在投影屏幕上呈现常见的标题,而只出示了4道算式:32÷8、45÷9、29÷4、56÷7,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与计算,感知这4道算式相同中的不同之处。
由于这些算式中的数据较小,干扰因素也少,因此,大多数学生通过口算很快找到了答案,从而发现:29÷4的结果有余数,而其他3道没有。
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中,刘老师揭示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
接着,刘老师设计了3个环节的练习。
第1个环节,要求学生直接写出算式32÷5、19÷4、47÷8和50÷7的商和余数。
这4道题是基础练习,关注的是班级中的学习潜能生,既可以让他们巩固计算方法,更可以让他们在计算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2个环节,针对多数学生争强好胜、不服输的个性,刘老师安排了如下抢答练习:43÷7=6……();()÷5=6……4;66÷()=9……3;41÷()=()……6。
同样是4道题,但这里的每道题所蕴含的意图却大不相同。
第1题,由被除数、除数、商填余数,思维层次较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2题,根据除数、商、余数填写被除数,虽也属于基础练习,但相比于第1题,需要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
第3题,根据被除数、商和余数填写除数,顺逆思维交叉,难度系数明显加大;一开始难住了不少学生,但经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补充,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
第4题,看似是一道开放题,实则是一道“陷阱题”;在讨论、纠错的过程中不仅能巩固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而且又涉及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重要的知识点。
第3个环节的练习尤为精彩:“青蛙跳水”、“抢桃子”、“数珠子”、“划船过河”、“刨根问底”,5道练习,仅从名称上看,就十分吸引眼球,让人浮想联翩,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学习体会
听刘德武老师的课,感受数学魅力王彦玲2016.3.6在华龙区一中第一次看到刘德武老师,和蔼可亲,睿智轻松。
他带领我们学习了人教版的《平均数练习课》。
整堂课,既有朋友间的对话,又有内在数学思维的激烈碰撞。
《平均数练习课》是这次活动的另一个收获。
刘德武老师从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和规律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怎样为学生设计教学内容,怎样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做法。
一、根据兴趣需求设计教学内容,激发情感动力。
课例:《平均数练习课》,感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一切权利交由学生。
让学生自己先感受到不公平,接着自己又去推理,想办法改变这不公平的现象,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推理兴趣,想要去解决问题。
当然,有些小细节是不能忽视的。
教师要备好课,备好学生,而且要把握好课堂,如果在把6换成9后教师又让学生玩玩小游戏,有可能出现某个学生总是抽到乘积为奇数的卡片,那么课堂也会闹哄哄的。
所以教师要把权利交由学生,而且要精心的准备每个细节,把握好课堂。
二、根据知识需求设计教学内容,满足求知愿望。
在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而且会学习,想学习。
这才是素质教育应该达到的目的。
只有学生打心眼儿里想学了,那么学习才会是件轻松的事情,才能激发创造能力,提高思考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每节课之前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从不同的方面考虑,要备好课,不仅是备书本,而且要备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备学生。
总之,老师们和同学们这节课的收获都比较大。
刘老师最后告诉我们在以后的做题中,不仅要学会正向思考,还要学会逆向思考。
同时还告诉我们,要“以学定教”,要取舍选题,没有舍就没有得,教学要生活化,数学更要生活化,细节+创意=价值,小学数学要做好两件事:培养兴趣和培养习惯,学生对数学产生积极情感,就会产生积极态度。
数学练习课重在:教材上没有的和提高学生思维;难在:针对性强和设计较难。
我们数学老师也要教会学生看书,学以致用。
我们要跟着刘老师的思想走,争取把数学课上的更好,自己也上进一个台阶!。
刘德武教授 讲座听课心得
刘德武教授讲座听课心得10月12日上午,听了北京名师刘德武老师的课,印象深刻,对我影响致远。
它引发了我对数学课堂学习的思考——如何让课堂学习成为这样的过程:既发自学生内心自然探索又有序而不乱,自然的流程和深度,而不是教师安排既定的机械活动;学习的环节之间、知识的联系间不留缝隙,衔接自然。
远离这种现实:学生把数学学科视为一种只能在“数学课堂”这个特殊的地方来使用的“密码”。
刘德武老师的《认识新数》一课,让学生们认识了负数,从浅入深,结合现实生活,探索负数的意义,让学生以生活事物为背景学习负数的加减法。
第一个环节是探讨“负”,让孩子们了解负数的含义,它表示与正数相反,还明白了0的意义。
第二个环节,用一个故事,使学生知道生活中负数的应用。
第三个环节,给负数加上“背景”,形成温度计,学生认识了“度”,紧接着,刘老师呈现关于“摄氏度”的来源,顺理成章地使学生理解知识,通过直观的“温度计”,自然而然地,学生学会了负数的加减法。
最后,通过游戏做题,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自信,训练了他们正负数的加减计算。
一节课,学生始终是中心,不断发言,积极性非常高,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活泼,知识的教授变得那么“轻而易举、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刘老师的教学效果值得我深深反思自己。
刘老师的教学使我明白,数学不只是数学学科本身的东西,它包含的东西可以很丰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复杂的知识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是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始终追寻和思索的方向。
没有小组合作,但不乏“学生是课堂中心”的灵魂,学生思考问题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探索,教学活动环节之间过度自然,学生兴趣不减。
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结合课程目标知识类型等,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如何用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最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教学,把握好学生中心思想。
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只是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更多有趣的呈现形式,比如讲故事、智力游戏等。
一些告知性的知识放在最恰当的时机告诉给学生,并不断强化记忆,并与和它相关的知识形成联系,共同理解。
简约而不简单——刘德武老师“四画”正方形给我的启示
一
{ 寸呻 I 斗呻 斗 } 斗一 } .斗 { 斗+ { 卜卜jI 叶_ 卜 叫 } 一 . 十十 一 + } ÷ 0- 一 __ 寸 _十 一 t ' 1 卜t卡 . 十 { _
师: 面积 是 多 大 ? 你 是 怎 么 知道 的 ?
上 , 面 积 不 能 是 14,,6 2 , 会 吗 ?试 一 试 。 但 , 9 1 ,5 你 生 :稍 停 ) 生好 像 面有 难 色 。 ( 学 师 : 次 听 到 画 正 方形 的要 求 , 们 有 什 么想 法 ? 两 你 生 : 一次挺简单的 。 二次挺难。 第 第 师 : 二 次 为 什 么 感 到难 ? 第 生 : 们 不 知 道边 长是 多少 。 我
卜 } H 一一一 ÷ 一. { 一 十 *÷{ H - }Fl _ - 一一 十 { ÷ 4 { 一一 一 { _ — - - }÷ H { ^ 啊
师 : 么数 的 ? 怎
( 书 := 4 2 板 1 1) =
93 =
1= 64
生 : 个+ 个+ 个+ 半 半 半 半个 。 个 半 个 就 是 2 四 。 师 : 了数 . 有 什 么方 法 证 明面 积 是 2 除 还 7 生: 我还 可 以切 割 旋 转 。 师 : 这样 吗? ( 是 电脑 操 作 , 转 后 变 成 两 个 小 正 方 旋
生 : 也 是这 样 想 的 。 我
新 课 伊 始 . 老 师 给 每 人 发 一 些 方 格 纸 , 求 学 生 在 刘 要 纸 上 画 一 个 大 小 不 限 的 正方 形 。 后 依 次展 示 学 生 作 品 。 然
这一层 次的教学 安排让学 生感 到画一个正 方形很 容易 .
看刘德武先生的课有感
个人收集整理-ZQ本次培训有幸聆听了刘德武老师地数学课,感慨颇多.刘老师以自己对数学教学深刻地见解、精湛地设计、信手拈来地“点子”,以及他实事求是、治学严谨地态度和以生为本地教学观念深深地令折服.下面谈谈自己看完刘老师地两节课地点滴体会.一、跳出“课堂”教数学融入生活《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地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学生学习有用地活生生地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地生活情景和感兴趣地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地机会.”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地知识地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地理念.我们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数学地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找规律》这部分内容地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刘老师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地生活情境和感兴趣地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地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地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地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地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地价值.”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跳出“知识”教数学—感悟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管学生地年龄小,教学内容更相对简单,但积极地,又能够适时、适度地由浅入深地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地基本数学思想以及基本辩证唯物主义地哲学思想也是非常必要地.刘老师授课过程中始终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其一就是我们使用动态地方法解决了静态地问题,即使知识动起来,这样就使复杂地问题变得简单,使看起来难地问题变得简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跳出教材教数学—创造性自编教刘老师两节课地授课内容均是自己结合看课中普遍存在地问题而自己潜心编排地,对培养学生地综合能力大有好处.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中地讲话中提到“教育地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地高素质人才.从国内外地比较看,中国培养地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地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地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地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地培养.”刘老师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地束缚,在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把学、思、知、行这四个字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做到学思地联系、知行地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在平日地教学中不妨向刘老师这样,在学生已掌握课本知识地基础上,设计这样类似实践课地数学课,发散学生地思维,培养学生灵活地思维能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刘老师地课堂无时无处都能给人留下那种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平实而不俗气,新颖而不搞秀地教学风格,无处不在渗透着数学地内在美和数学文化地趣、妙、奇.教师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自己数学底蕴越深,才能教得越自如.向名师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 / 1。
2017当代名师大讲堂学习心得体会
2017当代名师大讲堂学习心得体会----在学习中提高,在反思中实践,在坚持中前行2017年10月19日至22日我到西安文理学院大礼堂参加了“2017丝路之秋——当代名师大讲堂”之全国中小学名师与陕、甘、晋三省优秀青年教师优质课教学观摩研讨会。
我被名师们娴熟的教学技能,鲜明的教学特色,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的感染了、熏陶了。
他们精彩的课堂教学、愉快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中让我汲取了新课改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经验,使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2017年“丝路之秋”----名师大讲堂数学活动第一日张小刚的《数字编码》一课,课堂构思巧妙,特点鲜明:一是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二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总结。
他的课堂将传授知识与启迪智慧有机结合起来。
他抓住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层层设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数字编码的完整过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学知识。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黄爱华老师执教的《认识三角形》一课将我们的会场推向了高潮,他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动的引导、平等风趣的对话,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特点,在操作中发现三角形的特性,在质疑中提升对三角形的认识。
他在课堂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前,老师在后”,整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学习热情高涨。
这样的教学使原本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具体化、生活化。
精彩的观摩课结束后,黄老师做了题为《“一眼看透一节课”——基于结构化思维的画图注解备课法》的微专题讲座,黄老师让一部分教师坐在舞台上,与大家现场提问,模拟互动,亲自示范,让听课者身临其境的感受他的教育理念。
他教会老师课堂倾听的技巧,该如何对学生回答做出有效回应;他带领全场教师用肢体动作去表示三角形的高、方程等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习者大开眼界:他指导听课教师学会研读教材,采用“圈”“理”“拎”的方式,学会描绘教学结构图。
黄老师告诉大家只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慢慢地你就会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因为懂得编者意图,教学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刘德武学习心得2014518
学习心得古城乡刘村小学赵浩静5月中旬,在第七届黄河之声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上,我有幸欣赏了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的两节观摩课,并聆听了他对我市四位优秀教师精彩的评课。
印象最深的是刘老师的课,教学方法多样、教学设计严谨、幽默的语言,学生更是积极主动参与,乐学善思,真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刘老师的课给了我一个指引,将是我未来的追求。
见微才能知著,我结合着刘老师的一些精彩的教学细节说说我的感受。
一、怎样让抽象的数学更现实?刘老师根据生活现实设置数学问题,通过有趣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并感受数学奥妙,学生似乎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生活中学数学。
在《找规律》这节课刘老师设置了一个“读规律”环节,要求是是一组的连贯读,读完后稍微停顿一下后接着读下一组。
这样把看不见的规律读出来,让孩子带着好奇心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学习数学,似乎规律是可以抓住的。
另外还有一个“休息”环节,先让孩子趴在桌子上休息,然后做起来。
老师数数,孩子做趴的动作和坐起来的动作(这些动作用手势表示)。
之后,刘老师问题摆出来:那么数到十,你是什么姿势?显然,这难不倒孩子,因为在他们做动作的当下,亲自感受了这个过程,体会到了其中的规律。
数学其实不是抽象的,学数学的目的还是解决现实问题。
刘老师设置问题生活化,引导孩子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活动性,拉近了孩子与数学的距离,让数学摸得到,看的见。
这里有一个疑问就是刘老师不赞同许多老师设计的“创造规律”环节,他认为规律是事物之间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能被创造的。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自己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找规律问题呢,我觉得这样立意更高,让孩子实际参与,有成就感,不是更好吗?二、谁给了孩子自信心和兴趣?想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这节课的首先要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就是导课环节,比如《密铺》这节课,首先通过一幅神奇的图片吸引学生,让他们带着好奇心思考,从而引出主题;第二是教学过程层层递进,接着出示图形观察让孩子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那些图形可以密铺;然后观察、分析、拼摆图形并对比,引导学生思考能够密铺的图形有什么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新的密铺图形;最后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践发现密铺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刘德武轴对称图形设计理念
刘德武轴对称图形设计理念
刘德武是一位著名的设计师,他以轴对称图形设计理念闻名于世。
轴对称是指
图形在某一条轴线上对称,即图形的两侧完全对称。
刘德武认为轴对称图形设计能够带来视觉上的平衡和和谐,因此在他的设计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这一理念的运用。
轴对称图形设计理念在设计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建筑设计、产品设
计还是平面设计,都可以看到轴对称图形的影子。
在建筑设计中,轴对称的结构能够给人一种稳定感和对称美,同时也能够提升建筑的整体美感。
在产品设计中,轴对称图形设计能够使产品更加美观、易于使用和制造。
在平面设计中,轴对称图形设计能够使作品更加平衡、和谐,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刘德武认为轴对称图形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美感,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轴对称的设计,能够使人们更加注重平衡和和谐,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在生活中也能够体现出这种理念。
在人际关系中,平衡和和谐同样重要,只有平衡的关系才能够长久地维持下去。
在工作中,平衡和和谐同样重要,只有平衡的工作才能够使人们更加高效地工作。
因此,刘德武的轴对称图形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一种设计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通过轴对称的设计,我们能够更加注重平衡和和谐,不仅仅是在设计中,在生活中同样能够体现出这种理念。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轴对称图形设计理念,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平衡和和谐。
听刘德武老师课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课有感孟小鱼有幸听了刘德武老师执教的两节数学课,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多方面的:一、一节好课首先老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评价语言具体、实在,具有承上启下的启示作用。
例如:在教学《求周长难吗》一课时,刘老师开课直接就问:“求周长难不难”有的学生说难,有的学生说不难。
没有任何拖沓的语言,接着刘老师就通过出示练习,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求周长到底难不难。
1、让学生求给定数据的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三角形的周长、4角星的周长。
求完之后,再次追问:“求周长难吗”学生答:“不难。
”2、求复杂图形的周长。
接着,刘老师又出示了台阶,领奖台,菜地等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来求,当学生发现,任何一个复杂的图形都可以转化为简单图形来求周长的时候,及时追问:“求周长难吗”学生答:“不难。
没有多余的一句话。
点到为止。
二、名师上课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这时可改为“谈笑间,知识皆被掌握。
”那份从容自如,那份潇洒自信,令人叹服!这里我也明白了知识底蕴深厚的人,越是平易近人,越是返朴归真,亲切自然;越是无知的人才会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矫揉造作。
三、一节好的课时刻在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
如刘德武老师的这节课中,出示了多个复杂的图形让学生来求周长,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亲身体验到了不管是多么复杂的图形都可以通过平移或是旋转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简单图形来求周长,就在这一次次的尝试中,刘老师向学生们渗透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把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把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
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认识、应用。
”这两节课,刘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创设每个教学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观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老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突出了教师的引领作用,两者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
关于练习武术综合实践活动课总结优秀范文
关于练习武术综合实践活动课总结优秀范文练习武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总结通过这学期的练习武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我获益匪浅。
在这门课上,我学到了许多武术技巧和技能,提高了身体素质和身体协调能力。
我也深刻认识到了武术的哲学和精神,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训练,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武术技巧和招式。
我学会了如何正确地站立、行走和跑步,以及一些基本的防御和进攻动作。
这些技巧不仅增强了我的体力和协调能力,还提高了我的自信心和自我保护能力。
我发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能更加镇定和果断地应对,不再轻易退缩或懈怠。
其次,通过学习武术,我深入了解了武术的哲学和精神。
我明白了武术并不只是一种技巧或动作的简单堆砌,而是一种修养和思考的过程。
武术强调的是内外兼修,通过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心灵和意志的力量。
武术也注重和谐和平衡,在跳跃和打击的动作中,要求精准和协调。
这些哲学和精神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学会了如何保持冷静和平衡,如何面对压力和困难,以及如何与他人产生和谐的关系。
最后,这门课程也提高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需要与队友合作进行各种练习和拳术表演。
这要求我们互相信任、相互协调和相互支持。
通过和队友一起训练和演练,我学会了倾听和沟通,学会了团队合作和协作。
这对我个人的发展和未来的工作中都非常重要。
总而言之,练习武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不仅提高了我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还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和自我保护能力。
我也通过这门课程深入了解了武术的哲学和精神,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门课程也提高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成为一个更好的团队成员。
我相信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实践,我会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武术练习者和实践者。
刘德武轴对称图形设计理念
刘德武轴对称图形设计理念
在设计领域中,轴对称图形设计理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强调了图形元
素在设计中的平衡和对称性,从而创造出美观、和谐的视觉效果。
而在这一理念中,设计师刘德武的作品无疑是一个杰出的代表。
刘德武是一位享有盛誉的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
他擅长运用轴对称图形设计理念,将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线条巧妙地组合,创造出富有动感和节奏感的作品。
他的设计作品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更能引发人们对于对称美和平衡美的思考。
在刘德武的作品中,轴对称图形设计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善于运用对称
轴线,将图形元素进行镜像对称,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这种对称性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体现了一种内在的平衡和和谐。
通过对称性的运用,刘德武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能引发人们对于设计美学的思考和探索。
在当今的设计领域中,刘德武的轴对称图形设计理念正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关注对称美和平衡美的表达,通过对称轴线的运用,创造出更加富有活力和魅力的设计作品。
刘德武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表达,更是一种对于设计理念和美学观念的探索和实践。
总的来说,刘德武轴对称图形设计理念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设计理念。
它不
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表达,更是对于设计美学和对称美的探索和实践。
通过对称轴线的运用,创造出更加美观、和谐的设计作品,为设计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相信在未来的设计领域中,刘德武的轴对称图形设计理念将会继续发扬光大,为设计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创新。
灵动的对话 无痕的评价——感悟刘德武老师的课堂评价
灵动的对话无痕的评价——感悟刘德武老师的课堂评价
王燕红;李珍萍(责编)
【期刊名称】《新课程.小学》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五一期间,北京特级教师刘德武来兰州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讲学活动,在
活动中,笔者领略了数学名师的课堂风采。
尤其是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那种机智、亲切、恰当、启发性极强的课堂教学评价令人影响深刻,感触颇深。
刘老师的课堂评价可以用二十四个字概括:关注需要、关注差异、耐心开启、准确得体、主体多样、内容丰富。
【总页数】1页(P57)
【作者】王燕红;李珍萍(责编)
【作者单位】新课程·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灵动的对话无痕的评价——感悟刘德武老师的课堂评价 [J], 王燕红
2.打破定式,感悟数学的奥妙——观刘德武老师上课有感 [J], 詹荔芝
3.跳出数学教数学——听刘德武老师"有余数除法练习"一课有感 [J], 朱文娟
4.从"舒适区"走向"挑战区"——刘德武老师的思维启蒙课"相等与不相等"赏析 [J], 杨迎冬
5.从“舒适区”走向“挑战区”——刘德武老师的思维启蒙课“相等与不相等”赏析 [J], 杨迎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
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摸索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摸索这节课是刘老师在天坛公园发觉其专门多设施与9有关,并据此拓展专门多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智能得到最充分的进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究和摸索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依旧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形,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究和摸索,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必须关注的核心问题。
听刘老师这节课后的几点摸索:一、要努力发觉周围的数学知识环丘坛中有三个台阶每层都有9个台阶,什么缘故?天有九层、九层天的知识;9是一位数中最大的数……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差不多上不可偏废的,差不多上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专门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觉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
如此教学,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只有如此,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制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二.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祁年门上有专门多门钉能够如何样数呢?每行9个门钉,每竖9个门钉,九九八十一;斜着数1+2+3+4+5+6+7+8+9+8+7+6+5+4+3+2+1前面四个9加后面四个9加中间一个9,共9个9;拐着数……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
挖掘知识内涵跳出数学教数学——刘德武老师整合练习题赏析
挖掘知识内涵跳出数学教数学——刘德武老师整合练习题赏
析
刘德武;徐美义(赏析)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数学版》
【年(卷),期】2022()5
【摘要】刘德武老师善于挖掘数学知识内涵,对教材与学生的解读有独到见解,正如他所说: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就读懂了课堂。
以下采撷刘老师课堂上的一些练习题,剖析他如何“跳出数学教数学”,从而设计出“跨界整合、广泛融合、深度耦合”的有趣习题。
一、挖掘知识联系以整合为手段,利用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设计有层次、有思维广度的练习题,促进知识的螺旋发展。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刘德武;徐美义(赏析)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广东东莞市塘厦第二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数学思想:数学课堂的灵魂——以刘德武老师“怎样使得数最大”一课为例
2.数学思想:数学课堂的灵魂——以刘德武老师“怎样使得数最大”一课例
3.跳出数学教数学——听刘德武老师"有余数除法练习"一课有感
4.跳出数学教数学——刘
德武“二步计算应用题”教学片断赏析5.从数学现象中挖掘可能性的本质——特级教师刘德武“可能性”教学赏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设计的自我剖析源自刘德武2017年7月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 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 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 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 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 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 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 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 多样性。
4、大客车右面比左面多一辆,一共 有( 6 )辆。
《位置与顺序》 (2014年)
通过一题多变的方式,使学生感受 到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由于不变的信 息(画面)与变化的信息(文字)之间 的关系不同,从而导致解决问题的途径 与结果也就不同,有效的防止了思维僵 化的现象发生。
《用数对确定位置练习课》 (2015年)
《认识负数》 (2017年)
男女生比赛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6.5 -4.5
-2 -1 0 1
n-2
3
5
n
《认识负数》 (2017年)
此题也有4个主要层次: 1、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在数轴上,较小数 总是在较大数的左边。 2、进一步巩固一个负数与正数、0 、或其 他负数之间的关系。 3、用字母表示数,可以使学生对负数的认 识更具有概括性。 4、通过与可能性的整合,使学生对数概念 之间关系的认识更全面、更完整。
《有余数除法练习课》 (2013年)
同学们去划船,每条船限乘5人。 三(1)班有17人,应租几条船?( 4条 ) 三(2)班有23人,应租几条船?( 5条 ) 两班共同租船,需要租几条?( 8条 )
《有余数除法练习课》 (2013年)
这组练习除在知识上要巩固有余 数的除法以外,还增设了应用情景,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学会更深入的数学思考,才能根据实 际情况正确解决问题。
《用数对确定位置练习课》 (2015年) 这是简单的“三点共线”问题,体现了知识 间的整合性。 第一组答案由于特征明显,比较容易找到。 第二组答案特征隐蔽,更何况从表面看只剩 下两个点了,因此不易找到。 第三个问题有一点创造性,也是为培养空间 想象力而设计。 练习的设计总要有一点思维含量,或者说要 有一定的深度。 深度≠难度 深度≈跨度
结束语: 目标要高, 起点要低, 人人获益, 全靠阶梯。
《位置与顺序》 (2014年)
《位置与顺序》 (2014年)
1、大客车左右同样多,一共有(
5 )辆。
《位置与顺序》 (2014年)
2、大客车右面有 5 辆,一共有(
8 )辆。
《位置与顺序》 (2014年)
3、大客车是从右面数的第 5 辆,一共 有( 7 )辆。
《位置与顺序》 (2014年)
——摘自《课程标准》
练习的三维目标:
1、知识性目标 2、思维性目标 3、情感性(趣味性)目标
《认识厘米》 (2008年)
《认识厘米》 (2008年)
cm
《认识厘米》 (2008年)
cm
《认识厘米》 (2008年)
cm
《认识厘米》 (2008年)
通过课件帮助学生认识单位“厘米” 的层次。 1、常规性描述
《一位数乘除法练习课》 (2016年)
四、师徒四人谁是对的?
① 1
( 828
( 626
7×4 =(
)
)
)
)
)
( 628
( 638
《一位数乘除法练习课》 (2016年)
这组练习题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 1、在深入理解因数与积的关系中,培养 学生的数感。 2、学习简单的推理。 3、初步学习用排除的方法一步步地解决 问题。 4、学习换角度思考问题。
问题的能力。
2、利用银行的点不在网格线上的情境,
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和
能力。
《用数对确定位置练习课》 (2015年)
四、下列各点中,哪3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A(2, 2) B(5, 1) C(5, 5) D(5, 7) E(6, 6)
9 8 7 6 5 4 3 2 1 0
D C
A B
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如果继续摆下去,第6个是红色的吗?
1.
2.
3. 4.
《找规律》 (2011年)
如果继续摆下去,第6个是红色的吗?
1.
2.
3. 4.
这一组练习旨 在培养学生在观察 与推理的基础上形 成初步的空间感和 想象力。最后一个 练习是为培养学生 的创造能力。
《两位数加减法》 (2012年)
拔萝卜
64 99 66 24 75 6 □ 76 46 46 0 9 3 5 7 4 0 1 8 6 49 2 □ 2 9 44 □ 3 5 7 4 8 1 6 2 □ 39 + 34 +2
二、用数对表示街道中各点的位置
9 8 7 6 5 4 3 2 1 银行 7.3) (9.5, 学校 3) ( 4, 医院 2) ( 8,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用数对确定位置练习课》 (2015年)
此题的主要有两个目的: 1、把对数感的培养与对位置感(空间感) 的培养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解决数学
2、扩展性描述
3、逆向性描述 4、在量与单位的关系中描述
《认识厘米》 (2008年)
学生有了多层次认识厘米的基础,才 能更好地解决这样逆向而不确定的问题。
《认识厘米》 (2008年)
学生有了多层次认识厘米的基础,才 能更好地解决这样逆向而不确定的问题。
cm
铅笔可能长(
)厘米。
《找规律》 (2011年)
退位减 大于50
不退位减 小于50
《两位数加减法》 (2012年)
这组练习有4个层次: 1、答案是确定的。 2、具体结果虽不确定,但是归类是确定的。
3、答案不确定,需要分析与推理的。 4、答案在指定条件之外的。 这种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问题 的意识和能力,使“意料之外”变得更加 合理而完美。
《有余数除法练习课》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