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记忆与遗忘
心理学如何解释记忆与遗忘
![心理学如何解释记忆与遗忘](https://img.taocdn.com/s3/m/af52d18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b.png)
心理学如何解释记忆与遗忘记忆与遗忘是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记忆使我们能够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学习新的知识,而遗忘则是我们遗失或难以回忆起的信息。
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理论和解释来研究记忆与遗忘的机制和原因。
本文将探讨几个主要的心理学理论,以解释记忆与遗忘的现象。
一、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是一个类似计算机的过程,包括编码、存储和检索三个阶段。
编码是将外界信息转化为可存储的记忆形式;存储是将编码后的信息储存在长期记忆中;检索是从记忆中提取出需要的信息。
遗忘则可能是在编码、存储或检索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遗忘可以由以下几个原因解释。
首先,在编码阶段,注意力和意义的缺乏可能导致信息无法被有效地编码到记忆中。
其次,在存储阶段,遗忘可能是因为记忆没有得到充分的强化和巩固,或者因为与其他记忆冲突而导致干扰。
最后,在检索阶段,序列干扰、上下文不匹配等因素也可能导致遗忘。
二、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于19世纪提出的概念,用于描述记忆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的现象。
根据遗忘曲线,记忆的消退最为迅速的是在刚学习之后,之后逐渐减缓。
遗忘曲线的存在可以通过遗忘衰减和干扰效应来解释。
遗忘衰减是指由于时间的流逝,变得难以回忆起学习过的信息。
而干扰效应是指新的学习和记忆对旧的学习和记忆产生干扰,导致记忆无法回忆起来。
遗忘曲线的存在提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和巩固,以增强记忆的持久性。
三、记忆的类型和存储方式心理学认为,记忆可以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类型。
工作记忆是用于处理当前信息和进行临时操作的记忆系统,容量较小且持续时间有限。
长期记忆则是用于存储和保持大量信息和经验的记忆系统,容量较大且持久性较强。
长期记忆可以进一步分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
显性记忆是指能够有意识回忆和意识到的记忆,如学习的事实和概念。
隐性记忆则是指无意识的记忆,如习得的技能和条件反射。
不同类型的记忆在大脑中有不同的存储方式和神经回路。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的记忆与遗忘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的记忆与遗忘](https://img.taocdn.com/s3/m/617c850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5.png)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的记忆与遗忘近年来,心理学对于人类的记忆与遗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
记忆是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能够学习、理解和思考的基础。
而遗忘则是人类记忆系统中常见的现象,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
本文将深入探讨心理学是如何解释人类的记忆与遗忘的。
记忆是人类获取、保留和检索信息的过程。
它可以分为感知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感知记忆是指当外界刺激到达感觉器官时,对信息的初步感知和加工。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保持后,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被记住的能力。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一定时间后可以被保留并随时检索的记忆。
事实上,记忆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
人们常常会遇到遗忘问题,即无法追溯或回忆起过去曾经学习或经历过的事物。
遗忘可以按照时间维度分为主动遗忘和被动遗忘。
主动遗忘是指人们通过自我调控和努力意识地刻意遗忘。
被动遗忘则是指由于时间、干扰或记忆的衰退等因素造成的记忆消失。
在心理学中,人们还提出了遗忘曲线理论,认为记忆的遗忘呈现出一种正态曲线的形式,最初的遗忘速度非常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逐渐减慢。
心理学通过实验证据和理论解释了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原因。
一方面,遗忘可能是因为记忆过程中的干扰效应。
当人们在记忆过程中遇到其他干扰性的刺激和信息时,容易导致信息之间的混淆和重叠,从而影响到记忆的检索。
另一方面,遗忘也与记忆的衰退和衰老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记忆系统逐渐减弱,导致信息的保存和检索能力减弱,从而出现遗忘的现象。
此外,心理学还研究了一些特定类型的遗忘,如阻断遗忘和压抑遗忘。
阻断遗忘是指当人们试图回忆某个记忆时,在努力回忆的过程中,记忆却被阻断,暂时无法回忆起来。
压抑遗忘则是指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人们将某些不愿意或不舒服的记忆深埋在潜意识中,以避免对精神和情绪的伤害。
此外,还有一些心理学模型和理论用于解释记忆和遗忘现象。
比如,著名的信息加工模型认为记忆过程可以分为感知、编码和检索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处理方式影响着记忆的质量和遗忘的程度。
心理学记忆与遗忘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心理学记忆与遗忘的机制和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946e572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1a.png)
心理学记忆与遗忘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记忆是人类认知功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遗忘则是记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中,人们对记忆的机制和遗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究。
本文将从记忆的机制和影响记忆的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记忆的机制记忆的产生和存储涉及到复杂的神经系统和心理过程。
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多种关于记忆机制的理论。
1. 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的形成类似于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
在记忆过程中,信息通过感觉器官输入大脑,经过注意、编码、存储和检索等环节,最终成为可使用的记忆。
这一理论强调感知、注意、编码和检索等环节在记忆形成中的作用。
2. 多存储理论多存储理论指出记忆并非像单一的盘子,而是由各种不同的存储系统组成。
这些存储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包括感性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
每个存储系统都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
3. 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记忆形成和遗忘的重要机制之一。
通过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可以随着学习和记忆的进行而发生改变。
记忆的形成和巩固会导致突触的加强,而遗忘则可能与突触连接的削弱有关。
二、影响记忆的因素记忆的形成和遗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
1. 注意和意愿注意是记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只有注意到的信息才会进入记忆系统。
此外,主动的学习和意愿对于记忆的形成和存储也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自己有兴趣和重视的内容更容易进行长时记忆。
2. 再复习和巩固记忆的巩固是指通过反复学习和再复习,使得记忆信息在大脑中形成稳定的连接。
再复习的次数和间隔对于记忆的保持和遗忘的发生有着显著影响。
3. 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对于记忆的编码和检索过程都有重要影响。
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记忆的形成和存储,而负面情绪则可能导致记忆的干扰和遗忘。
4. 干扰和遗忘曲线干扰是指在记忆过程中,其他相关或无关的信息对目标信息的干扰作用。
程正方《心理学》第4章-记忆
![程正方《心理学》第4章-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93886b9b284ac850ad02428c.png)
三、再认和回忆
Ø 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
别确认的过程。
Ø 回忆是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眼前,能在头脑中重
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
第三节 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
一、记忆类型及品质的个别差异
(一)记忆类型的差异 (二)记忆品质的差异
回忆的平均数 4.47
15个由三个字母组成 孤立的英文单词
9.95
15个彼此意义相关联的 英文单词
13.55
一、识记过程
(三)良好识记依赖的条件
活动任务 材料数量和性质 不同分析器 主观心理条件
二、保持和遗忘
(一)保持及其特点
概念: 人们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巩固的过程。
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1)量的方面:储存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迁移而逐渐下降; (2)质的方面:①内容简略和概括;
②内容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③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夸张。
二、保持和遗忘
(二)遗忘及其种类、规律与原因
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过去记住的事物不 能正确回忆或再认,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回忆。
认与回忆。
遗忘的进程
遗忘的规律
是先快后慢 表明人类的遗忘不是均
速进行的,刚学过以后 在短时间内的遗忘比较 快,量也比较多 随着时间的消逝,遗忘 逐渐缓慢下来,到了一 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 忘了
影响遗忘的因素
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②学习的程度(过度学习>低度学习) ③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④识记者的态度
第四章 记忆
记扑克牌世界冠军贝拉 日前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记扑克牌大赛中,该项赛事的 世界冠军贝拉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在57秒的时间里记住了 一副扑克牌的顺序,并准确地把它们重新排列起来。
心理学概念知识:记忆与遗忘
![心理学概念知识:记忆与遗忘](https://img.taocdn.com/s3/m/50065e56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1a.png)
心理学概念知识:记忆与遗忘记忆与遗忘是人类认知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记忆指将信息从短时记忆(STM)转变成长时记忆(LTM)的过程,遗忘则是指LTM 中的信息逐渐失去或减弱的过程。
记忆和遗忘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人类认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是不可忽略的。
本文将从记忆和遗忘的定义,记忆和遗忘的类型以及如何改善记忆和遗忘三个方面详细论述这两个概念。
一、记忆和遗忘的定义记忆是指人脑将外界的信息加工形成以供人类长期保存的一种心理能力。
记忆是通过大脑中的神经元互相连接的强度和模式,将外部刺激转化为大脑中的电信号的过程。
可以简单地将记忆分为三个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STM)和长时记忆(LTM)。
不同的阶段在大脑中保存的时间和速度不同。
遗忘是指个体长期记忆中某些内容易于失去或者从记忆之中剔除的一种情况。
这种情况是因为个体与事物的关联程度减弱或者因信息干扰导致的。
遗忘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逐渐遗忘,遗忘的稳定期和再次遗忘。
再次遗忘是指在一段时间之后,某些失忆的事实或记忆重新呈现在大脑中时的情况。
二、记忆和遗忘的类型1.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指个体感知信息时,对感知信息的第一种印象和记忆。
这种记忆非常短暂,只能维持几十毫秒左右的时间,随后就会消失。
感觉记忆是人们认知系统中的第一步,人们必须在感觉到外部信息后进行处理来加以利用。
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个体对外部信息保持的可持续时间更长的一种印象,其保存时间可达到几分钟左右。
这种记忆中,外部的信息短暂停留在个体大脑中,但很容易被忘记。
受后续信息的影响,原有的短时记忆会被更新或淘汰。
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人类认知系统中最稳定的记忆类型。
这种记忆保存的信息能够长久存在,不受时间的影响。
通常长时记忆保存的是个体对于某些重要事物或事件的知识和技能等,是个体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基础。
长时记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
显性记忆是指个体能够主动回忆出与记忆事件有关的信息的一种记忆类型,包括语义记忆和回忆记忆。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47f9e6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0b.png)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学习过程: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等。
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信息加工方式以及学习障碍等也是研究的内容。
2.记忆与遗忘:研究学习者的记忆过程和记忆策略、记忆性能以及遗忘曲线等。
这对于教师设计课程和教学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思维与问题解决:研究学习者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的策略。
如何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4.情感与情绪:研究学习者的情感体验、情绪调节和情绪与学习的关系。
情感和情绪对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都有重要的影响。
5.人格与发展:研究学习者的人格特征、性格类型和个体发展过程。
了解学习者的人格特点有助于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除了上述内容,教育心理学还研究学习者的自尊和自我概念、动机与动力、兴趣和组织能力等心理特征,以及学校环境、教师行为和家庭教育等影响学习者心理发展的因素。
记忆与遗忘
![记忆与遗忘](https://img.taocdn.com/s3/m/2919383aaf45b307e8719789.png)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
•是指刺激物停止作用以后,它的映像在头脑中持续 一瞬间就消失的记忆,也称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或感觉登记(sensory register) •信息处理的第一站
瞬时记忆的特点
•时间极短 图像0.25-1s 声像2-4s • 不加注意很快消失 • 受到注意转入短时记忆
• 旧事如新感:
– 感受早已熟知的事物时,有一种初次见面的陌生感 – “人生若只如初见”
• 正常人可有,但多见于神经症和癫痫病人
记忆增强
• 对许久以前的事件甚至细节都再现于脑中 • 多见于轻躁狂、强迫症、偏执性障碍病人
再现
•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够回想起来的过 程 • 比再认困难、复杂的恢复经验的形式 • 填空、问答、名词解释 能再现的都能再认 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再现
影响回忆效果的因素
1.信息储存的组织水平 记忆树
2.联想线索 回忆以联想为基础
• • • • 接近律 相似律 对比律 因果律 近视眼-眼镜 冬天-大雪 英语词根记忆 光明-黑暗 下雨-空气潮湿
按记忆内容分类
•动作记忆 • 以做过的动作或运动为内容,也叫运动记 忆 • 识记时较慢,一旦形成,保持时间长
按记忆内容分类
•情绪记忆
• 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 • 保持时间长,甚至经久不忘
按记忆内容分类
•逻辑记忆 • 以语词、概念、判断、推理等与逻辑思维 过程为内容,也叫语词-逻辑记忆 • 人类特有的记忆形式 学习理性知识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影响保持效果的因素
•记忆材料的性质
• 动作为内容 最长久 遗忘最慢 • 以语词为内容 遗忘得较快 • 以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也容易保持比较长的时间
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283c527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9.png)
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习与教育的心理过程和规律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和环节。
本文将对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进行归纳介绍。
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主要研究学习的过程、机制和规律。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形成和巩固学习行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外部环境对于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学习是通过外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建立和巩固的。
2.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如何接收、处理和组织信息,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如何理解和解决问题的。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认知活动。
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来实现的。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关键的要素是观察他人的行为结果以及奖惩机制对于学习的影响。
二、记忆与遗忘记忆是学习的基础,而遗忘则是信息在大脑中消失或无法再次检索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探讨了以下几个与记忆和遗忘相关的知识点:1.记忆的类型:教育心理学将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
短时记忆主要负责短暂的信息存储和加工,而长时记忆则对长久保存的信息起着关键作用。
2.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人们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采用的特定方法和技巧。
例如,分块法、联想法和编码法等都是常用的记忆策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记忆信息。
3.遗忘的原因:遗忘是信息在记忆系统中丧失或无法再次检索的现象。
主要原因包括时间因素、干扰和记忆衰退等。
了解遗忘的原因有助于采取措施来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规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涉及以下几个与发展心理学相关的知识点:1.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研究了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如何获得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具有特定的认知特点和局限。
心理学第四章记忆 教学课件
![心理学第四章记忆 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6ec3889af1ffc4fff47acb3.png)
三、记忆的分类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
1. 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指以 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 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 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又称为
语义- 逻辑记忆,是个 体对主要以词语为表达 方式的知识的记忆。
3. 情境记忆
情境记忆是指对 个人亲身经历过的、 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 点的事情的记忆。
三、记忆的分类
2. 程序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是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主要包括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等内容。这种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 逐渐获得,而且在提取、使用时可以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三)根据记忆时有无意识的参与划分
根据记忆时有无意识的参与划分,记忆可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 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
第四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 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 现(再认和回忆)的心 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理 论的角度看,记忆就是 对外界信息的输入、编 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测量方法
人脑记忆的容量惊人。据估计,人脑约有 140 亿个神经细胞,可以存储全世界图书馆 所有的图书信息;而一般人只使用了大约 10% 的大脑功能,绝大部分潜能尚待开发。 常用的记忆测量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
4. 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个体对曾经体验过的 情绪或情感为内容。
5. 动作记忆
动作记忆又称为运动记忆,是以个 体过去经历过的身体运动状态或动作形 象为内容的记忆。
(二)根据信息加工处理与储存的方式划分
1. 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90d551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3.png)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旨在揭示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机制,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科学原理。
下面将介绍一些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学习的过程、机制和规律。
其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认为学习是一种对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认知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重视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和思维过程。
二、记忆与遗忘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而遗忘是记忆的敌人。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记忆的强度和持久性受到信息的重复、编码深度和意义的影响。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教育者应该设计合理的复习计划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动机与情感
动机和情感是影响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
动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达成学习目标;情感则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教育者需要了解学生的动机和情感需求,设计符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和环境。
四、教学方法与评价
基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逐渐多样化和个性化。
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目标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案,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
总结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涉及广泛,包括学习理论、记忆与遗忘、动机与情感、教学方法与评价等方面。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知识点,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希望本文介绍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能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第四章 记忆与遗忘
![第四章 记忆与遗忘](https://img.taocdn.com/s3/m/ecbd01ba453610661fd9f431.png)
2.短时记忆
1) 信息来源: 2) 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 3) 信息保持时间约为5秒~2分钟; 4)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约为7±2个组块; 5) 具有明确的意识性; 6)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就进入了长时记忆。
如:象棋大师与新手的不同记忆。
❖ 除了精神分析论的解释之外,一般常识的看 法是,时间太久冲淡了记忆。此种说法也不 合理,原因是,18岁的人不能记得3岁以前的 事,如果说是因为隔了15年,何以在过30年之 后,48岁时反而能清楚记得18岁的事?
❖ 按现代认知心理学中信息处理理论的解释, 人在三岁以前并非没有长期记忆。只是因为 幼儿在当时对信息处理时,尚不能使用语音 作为心理表征的工具,即未将语音的声码、 形码、意码输入到长期记忆之内,长期记忆 中自然句贮存不下语文信息,因而不能用语 文去检索记忆以回答问题。此种解释已为一 般人所接受。
这一结果为“记忆块”理论提供了依据。根据这一理论, 人的长期记忆信息被划分成一些有组织的“记忆块”,存储 在大脑的“数据库”里。经验丰富的高手见过的棋局较多, 碰到棘手的棋步时,他们能够从大量的记忆块里迅速找到相 同或类似的模式,看出下一步可能的走法。而新手可供使用 的这类记忆块较少,因而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分析和推理。
❖ 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逐渐获得
❖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的区别:
❖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情描述的记忆,例如: 自我介绍,这是属于外显记忆;
❖ 而程序性记忆是指技巧性的动作,例如:骑 脚踏车,这是属于内隐记忆。
(三)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 忆
按时间分类—三种记忆系统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信息输入、编码、贮存、 提取的过程。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加工方式和贮存时间 及神经生理学关于记忆过程中生理活动特点的研究,可 将记忆分作若干阶段,每个阶段上信息加工水平和生理 活动特点都有所不同。这些记忆阶段即记忆系统。
心理学对记忆与遗忘的研究与应用
![心理学对记忆与遗忘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8412e4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53.png)
心理学对记忆与遗忘的研究与应用记忆与遗忘一直是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对记忆与遗忘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并且应用这些研究成果来改善记忆功能,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记忆与遗忘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应的应用。
一、记忆的类型记忆可分为感觉性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三种类型。
感觉性记忆是指刚刚接触到的信息在瞬间存储,如看到的图像、听到的声音等。
短期记忆是指信息在暂时存储的记忆,这种记忆时间较短,容量较小。
长期记忆则是持久存储并可长期保持的记忆类型。
二、记忆的过程记忆的过程主要包括编码、存储和检索三个环节。
编码是将外界的刺激转化为可存储的内部信息的过程。
存储是将编码后的信息存储在大脑中,形成记忆的过程。
而检索则是从存储的记忆中提取特定信息的过程。
三、记忆与遗忘的研究在记忆与遗忘的研究中,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多种记忆现象和规律。
例如,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们在学习某一信息后,遗忘速度最快,在接下来的时间内逐渐减缓。
此外,串联效应和干扰效应也是记忆研究中重要的概念。
四、记忆与遗忘的应用记忆与遗忘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可以通过记忆训练来提高记忆力。
例如,利用串联效应原理,将要记忆的信息与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能够更加牢固地记住这些信息。
其次,可以通过应用干扰效应来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相似的材料或题目时,可以故意制造干扰,从而增强记忆效果。
此外,记忆与遗忘的研究还对教育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教育领域,可以根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和记忆规律,设计更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安排,提高学习效果。
在治疗方面,通过对失忆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问题的研究,寻找相应的记忆恢复方法。
综上所述,心理学对记忆与遗忘的研究与应用,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记忆的工作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通过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可以提高个体的记忆力,优化学习和教育方法,以及治疗记忆相关的问题。
人的记忆与遗忘的原理
![人的记忆与遗忘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f776ba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6.png)
人的记忆与遗忘的原理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的记忆与遗忘的原理,希望大家喜欢!、人的记忆与遗忘的原理:记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称为编码阶段。
这就好比计算机的信息输入,都要经过编码,只有经过编码的信息才会得到保存。
这个阶段与注意的关系很大。
很多信息我们回想不起来,有些问题就出现在编码阶段。
很多事情我们熟视无睹,并没有仔细观察,我们以为我们记得,事实并非如此。
举个例子来说,虽然钞票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但我们却不能立即描述出一元钱背面的图案。
这是因为虽然我们看到了,但并没有主动地去注意它,也就没有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自然也就无法回忆了。
第二阶段我们称为短期记忆阶段。
这个阶段记忆保留的时间很短,一般在几秒到十几秒钟。
比如你打114查到了你要的电话号码,记在脑子里,等你要拨号时一下子又想不起来了。
测试短期记忆的方法很简单,你可以让一个人说出4个毫无相关的数字或英文字母,你立刻把它们重复出来,然后逐步增加,看你最多能记住几个。
一般人总在72个。
因此我们知道知道短期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
短期记忆是长期记忆的基础,短期记忆如果不反复练习,很快就会遗忘。
而如果在尚未消失前,继续加以练习,那么就可以转化为长期记忆,也就是我们说记忆的第三个阶段。
长期记忆又称为永久记忆,可见它是保留时间很长的记忆。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告诉你记忆的有效期限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
记忆与遗忘的心理学机制
![记忆与遗忘的心理学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9391df2b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8.png)
记忆与遗忘的心理学机制记忆与遗忘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
人类通过记忆将过去的经历和所得知识存储下来,并通过遗忘筛选掉不重要或无用的信息。
本文将探讨记忆和遗忘的心理学机制,以及其对人类行为和学习的影响。
一、记忆的心理学机制记忆是人类大脑中的一个复杂过程,包括编码、存储和检索三个阶段。
编码是将外界信息转化为大脑可处理的内部表示形式的过程。
存储是将编码后的信息保存在大脑中的过程。
检索是在需要时从存储中提取出已编码的信息的过程。
1. 编码在编码过程中,外界的感官信息首先通过感觉器官传递到大脑中。
这些感官信息经过感觉加工后,被转化为神经冲动,进而在大脑中形成记忆痕迹。
编码的方式包括视觉编码、听觉编码、触觉编码等,不同的感官信息会通过相应的大脑区域进行处理。
2. 存储存储是将编码后的信息保存在大脑中的过程。
存储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形式。
短期记忆是指短暂保存信息的能力,容量较小,持续时间较短。
而长期记忆是指将信息保存在大脑中供日后检索的能力,容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长期记忆又可以分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两种形式。
显性记忆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回忆和使用的记忆,如事实记忆和语义记忆。
隐性记忆是指人们不经意间形成的记忆,如条件反射和习惯性动作。
这些记忆主要储存在大脑的海马体、额叶皮层等区域。
3. 检索检索是指在需要时从存储中提取出已编码的信息的过程。
检索过程由环境和个体因素共同决定。
环境因素包括提示和情境,个体因素包括学习和记忆策略、情绪状态等。
在检索过程中,人们通过记忆搜索来找到目标信息,可以是主动搜索或自发回忆。
二、遗忘的心理学机制遗忘是指原本已经编码和存储的信息无法再次检索或回忆出来的现象。
遗忘可以发生在编码、存储和检索的各个阶段。
1. 遗忘的原因遗忘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包括遗忘曲线的衰退、干扰和抑制。
遗忘曲线的衰退是指记忆强度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弱。
初期遗忘较为迅速,之后遗忘速度逐渐减慢。
心理学教案人的记忆与遗忘
![心理学教案人的记忆与遗忘](https://img.taocdn.com/s3/m/18a162d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6.png)
心理学教案人的记忆与遗忘教案:心理学教案人的记忆与遗忘引言记忆与遗忘是心理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人类的记忆功能具有积极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学习知识、获得经验,还能使我们感受到过去的欢乐和忧伤。
然而,记忆的本质并非稳固不变,我们也会面临遗忘的问题。
本教案将通过探讨记忆与遗忘的机制、影响记忆的因素以及记忆训练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记忆与遗忘的现象和规律。
一、记忆的类型与过程1.1 感知记忆:介绍感知记忆的概念和形式,以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2 短时记忆:介绍短时记忆的特点和存储方式,阐述它与工作记忆的关系。
1.3 长时记忆:介绍长时记忆的类型和存储方式,探讨记忆的编码过程和检索过程。
二、记忆的遗忘机制2.1 遗忘的定义与分类:介绍遗忘的概念,分析不同类型的遗忘。
2.2 遗忘的原因:探讨时间因素、干扰因素和情绪因素等对记忆遗忘的影响。
2.3 遗忘的机制:阐述记忆存储的脑区,分析记忆遗忘与记忆重塑的关系。
三、影响记忆的因素3.1 个体差异:探讨个体差异对记忆的影响,如年龄、性别、学习能力差异等。
3.2 学习策略:介绍有效的学习策略对记忆的促进作用,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学习技巧。
3.3 情绪与记忆:探讨情绪对记忆的影响,阐述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对记忆的不同影响。
3.4 健康与记忆:解析身体健康、睡眠质量和饮食等对记忆的影响。
四、记忆训练方法4.1 重复与练习:介绍重复与练习在记忆训练中的作用,提供一些有效的学习计划。
4.2 创造联想:阐述联想记忆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联想记忆的技巧。
4.3 制定故事:鼓励学生用故事的方式记忆知识点,提高信息的编码和存储效果。
4.4 记忆宫殿法:介绍记忆宫殿法的原理和步骤,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
结语通过对记忆与遗忘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记忆策略和训练方法来提高自身的记忆能力。
同时,了解记忆与遗忘的机制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遗忘问题,保持记忆的稳定性。
心理学与大学生活课件5.记忆与遗忘
![心理学与大学生活课件5.记忆与遗忘](https://img.taocdn.com/s3/m/de77d72ce2bd960590c67798.png)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
长时记忆阶段,短时记忆中贮存的信息经过复述、编码,与 个体经验建立了丰富而牢固的意义联系,就可能转入长时记 忆系统中。这些信息在个体需要时可以被检索并提取,从而 得到再现。 长时记忆的时间为1分种以上乃至终生;长时记快的容量 极大,包括人所记住的一切经验。在长时记忆中,信息大多 数以自然语言为中介进行编码,视觉表象也可以作为编码的 中介。
10
15
20
25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时间(天数)
30
四、记忆结构及其加工过程
外界刺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R.C.阿特金森分类)
注 意 刺 激 瞬时记忆 遗忘 短时记忆 消退
复 述 长时记忆
三个记忆系统模式图
J
Q
B
L
M X S
R G T
Y C
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
第四讲
记忆与遗忘
忘记自己丈夫的妻子
一对新婚夫妇在婚礼过后不到10周,遭遇了恶梦般的 车祸,他们身受重伤,妻子昏迷不醒。医生一开始不确定她 是否还能生还,而她不仅活过来了,还恢复了意识及大部分 的身体能力。不过,大脑的创伤导致了逆行性遗忘。抹掉了 她车祸之前18个月的全部记忆,包括有关她爱上并与之结婚 的这个男人的所有回忆。她说:“过去一年半发生的事情, 只是我听到的一个故事,因为我一点都不记得了。”对这个 妻子来说,复原的道路是漫长的。事故后,虽然她的大部分 长时记忆被保留了下来,但她却没有关于婚姻和丈夫的近期 记忆。最初,当她回来和丈夫同住的时候,就像是和一个毫 无感情的陌生人在一起,这动摇了他们的婚姻。不过,通过 回想两人关系的发生和发展,他们终于又重新走到一起。事 故三年后的情人节,丈夫再一次向她求婚,不久,他们交换 了戒指,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教育心理学之遗忘的原因
![教育心理学之遗忘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dc9df6eb0b4e767f5bcfcecb.png)
教育心理学之遗忘的原因考情:遗忘的原因主要以客观题(单选)的形式来考查,需要识记每个理论的主张以及代表人物,其中主张是重点内容。
1.记忆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代表人物:巴浦洛夫主张:之所以会发生遗忘,是因为记忆痕迹没有得到强化而自动消退。
正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但是课后从不复习巩固,也得不到任何反馈,自然而然知识点就自动遗忘了。
2.干扰抑制说代表人物:詹金斯和达伦巴希主张:遗忘是因为前后学习的知识之间产生相互干扰。
分为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内容对后面学习内容的回忆和再认产生干扰。
比如学生在先学习完拼音之后再学习英文字母,总是会将字母的读音读成拼音的读音。
倒摄抑制:后面学习内容对先前学习内容的回忆和再认产生干扰。
比如有人在学完三轮车之后之前学会的自行车却不会骑了。
在这里有比较贴近的例子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
我们常常会说早上和晚上的学习效果会比较好,中午的学习效果会比较差。
为什么会这样呢?结合本知识点可以这么理解:早上学习效果好是因为只受倒摄抑制而无前摄抑制;晚上学习效果好是因为只受前摄抑制而无倒摄抑制;中午学习效果不好是因为既受前摄抑制也受倒摄抑制的干扰。
与此相联系的还有另一个知识点:系列位置效应。
指的是呈现一组记忆材料之后,最先呈现的和最后呈现的词语记忆效果比较好,中间呈现的词语记忆效果比较差。
最先呈现的词语最易回忆称为首因效应,最后呈现的词语最易回忆称为近因效应。
那么这个结果用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也可以解释,原理与上面早中晚学习效果一致。
3.同化说代表人物:奥苏贝尔主张:高级概念代替低级概念,促使低级概念产生遗忘,以此简化知识结构,减轻记忆负担,。
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
正如小学生在解决应用题的时候喜欢分布列式,一点一点解决,上初中之后会学习列方程一步到位。
那么出现一道题目既可用列方程解决也可用分布列式解决,我们会选用哪一种呢?显而易见是列方程,因为更方便快捷。
也即用高级概念代替低级概念。
心理学记忆与遗忘
![心理学记忆与遗忘](https://img.taocdn.com/s3/m/1fad6173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c.png)
心理学记忆与遗忘【实用版】目录1.心理学与记忆的概念2.记忆的分类3.遗忘的原因与影响因素4.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5.结论正文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其中记忆与遗忘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记忆是我们大脑对过去经历的一种记录和存储,而遗忘则是指这部分记录从大脑中消失的过程。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记忆与遗忘的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指大脑对过去经历的一种记录和存储,它是我们人类智慧的宝库,让我们能够积累经验、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我们可以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是指很短暂的大脑记录,比如我们刚听到的一个声音;短时记忆是指大脑在一分钟内能够记住的信息,比如一个电话号码;长时记忆则是指大脑长时间保留的信息,比如我们小时候的一些经历。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遗忘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遗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自然衰退。
随着时间推移,大脑对某些信息的记忆会逐渐减弱。
此外,干扰也是导致遗忘的重要原因。
新的信息可能会与旧的信息相互干扰,使我们难以记住某些信息。
另外,动机也会影响遗忘。
如果我们没有强烈的动机去记住某个信息,那么这个信息很可能会被我们遗忘。
那么,如何提高记忆效果呢?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重复来巩固记忆。
其次,将信息组织成有逻辑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
此外,创造性地将信息与个人经历联系起来,也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最后,适当地使用联想和记忆技巧,比如“记忆宫殿”等方法,都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记忆效果。
综上所述,记忆与遗忘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表象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作用。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 间环节。
六、三个记忆系统
(一)什么是三个记忆系统
根据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不同,
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为感觉
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记忆系统。
提
取
复 述
瞬 时 记 忆 短 时 记 忆 长 时 记 忆
3.短时记忆的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7±2个单位,也称记忆广度;
(2)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是可以被意识的;
(3)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可转入长 时记忆。
4.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 (1)觉醒状态 (2)组块 (3)加工深度
(三)长时记忆
1.什么是长时记忆 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复述之后,在头脑中 长久保持的记忆,或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 忆。
(2)信息存储的条件与方法
①组织有效的复习 a、复习要及时。 b、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c、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d、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②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③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补充7:常用记忆方法
1.提纲要点记忆法:适用于量大的知识系统。 2.分类列表法:适用于内容相似的多部分知识。 3.对照记忆法:适用于内容相反的两种知识。 4.口诀记忆法:适用 于量大的零散材。 5.形象记忆法:适用于能够与形象事物相联系的小 材料。如记地理位置应结合地图记忆。 6.谐音记忆法:适用于重要的数字性的小材料,如 数学 中的常用值、物理常数、重要的历史年代、常 用的电话号码、商品价格等。如: 根号2的值是 1.41421356,可记为:“意思意思而已,甚无聊”。
1.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 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再认可分为感知水平的再认和思维水平的再认。
影响再认的因素: (1)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2)时间间隔; (3)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4)个体的经验和期待;
(5)人格特征(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2.回忆: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们的头 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7.人为联系记忆法:适用 于数字性的零散材料。 如:明朝灭亡的时间是1644年,可记忆为: 4*4=16 日本富山的高度是12365英尺,可记为:一年12个 月、365天。 8.点面联系记忆法:对时间或空间邻近的多个材 料,可牢记其中重要的一点,并由此联想其余: 如 鸦片战争:1840年,前一年是虎门销烟,一年 后是三元里抗英,两年后是南京条约。11年后是 太平天国。
(2)影响遗忘的因素
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②学习的程度(过度学习>低度学习) ③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 ④识记者的态度
系列位置效应
1 回 0.9 忆 正 0.8 确 0.7 率 0.6 0.5 0.4 0.3 0.2 0.1 0
Recall Rate
项目顺序
(3)遗忘的原因
形象记忆
语义记忆
情绪记忆
B.按照信息储存的时间长短,将记忆分成 1.瞬时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C.根据记忆是否被意识到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在我们的头脑里保留着许多记忆,有些是我们意识 得到的,有些则意识不到。意识到的记忆称为外显 记忆(explicit memory)。例如,我们能记忆儿时背 过的“九九表”,记得今天早餐吃什么,记得去年 植树节的活动。 而无意识的记忆称为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即我们没有意识到但确实存在着的过去经验或记忆。 例如,人们能熟练地打字,但是要求他们立刻正确 地说出键盘上字母的位置,许多人往往做不到,这 说明他们有字母位置的内隐记忆。
D.根据记忆内容的特性分为: 1.陈述性记忆(关于是什么的记忆)
2.程序性记忆(关于怎么做的记忆)
三、记忆的过程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三个基 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识记
保持
再认/回忆
信息加工理论的“记忆过程”观 点
编码(识记)
Put into memory 提取(回忆或再认) Recover from memory
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
不需意志努力
(二)保持(存储)
1、概念: 人们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巩固的过程。 2、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1)量的方面:储存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迁移而逐渐 下降; (2)质的方面 ①内容简略和概括; ②内容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③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夸张。
(三)再现(提取)
2.长时记忆的容量、编码和意识程度 容量是无限的
编码形式:(1)按语义类别编码;
(2)意义编码;
(3)主观组织。
储存的信息一般是不会意识的。在需要时,
只有将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再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才 能被人们意识的。
3.长时记忆的信息储存
(1)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①量的方面: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迁移而逐渐下降; ②质的方面: a.内容简略和概括; b.内容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c.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夸张。 ③实验——卡密克尔
表象是对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 知识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二)表象的特征
1.直观形象性
表象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是人们积 累感性知识的一种形式. 2.不稳定性 没有知觉的形象的稳定性,而具有不稳定性。 3.可操作性 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 进行操作,这种操作性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 客观事物一样。 4.概括性 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但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 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
①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
果。 ②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③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④提取困难:储存在长时记忆中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只是在提取有 关信息的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3.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以语词所概括的对事物的关系 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对一般知识和 规律的记忆)。 4.情绪记忆: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的性质和强度的变化,是由过去引起情绪、情感
体验的事物与主体当前的需要的关系所决定。
5.动作记忆:个人以过去经历过的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 为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中的信息保持和提取都较容易,也不容易遗忘, 它在人们的社会各领域的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这种记忆所保持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鲜明的“直 观”性。如物体的形状、体积,人物的音容笑貌、仪表姿态。 2.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 (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情景记忆接受和储存的信息和个人生活中的特定事件与 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相关,并以个人的经历为参照的。
1.记忆不同于感知觉。
2.记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 3.记忆是保存个体经验的形式之一、
(二)记忆的功能 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与现在, 凭借记忆,人们才能获得知识、经验,形 成概念,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记忆是一切智慧的根源,是心理发展 的奠基石。
二、记忆的种类
A.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
你是否体验过“舌尖现象”?
四、遗忘及遗忘规律
(1)遗忘的一般概念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 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 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叫 遗忘。(不完全遗忘和完 全遗忘;临时性遗忘和永 久性遗忘)
艾宾浩斯 记忆、遗忘实验研究创始人
遗忘的进程
记忆恢复(reminiscence) 一般说来,保持的内容随时间间隔的延长而越来越少,但有一 种特殊的情况,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 的保持量要高,此现象叫作记忆恢复现象。
斯伯林(Sperling)实验
运用整体报告法,同时呈 现若干字母50ms,然后要 求被试尽可能多地把字母 再现出来。→当字母少于 4是,全部正确;多于5个 时,被试报告开始出现错 误。正确率平均为4.5。
视觉呈现
MQTZ RFGA
NSLC
2.瞬时记忆的特点
(1)编码:按刺激的物理特性在感官内保存下来, 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 习与记忆的材料对 后继学习与记忆材 料的干扰
先、后学习的两种 材料越相近,干扰 或抑制作用越大
倒摄干扰是指后学习与 记忆的材料对先前学习 与记忆材料的保持与回 忆的干扰
对于不同内容材料的学 习要进行合理安排,以 减少彼此之间的干扰
五、表象
(一)什么是表象 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头脑 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是形象记忆。
遗 忘
遗 忘
遗忘
(一)瞬时记忆
1.定义:瞬时记忆又叫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指外界刺激以
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 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研究较多的是图像记忆和 声像记忆。
图象记忆是最常见的一种感觉记忆。当作用于视觉器官的 图像刺激迅速移去后,图像随即在视觉通道内被登记,并 保持一瞬间。 斯伯林研究:整体报告法与局部报告法
一、记忆的定义、功能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保存和积累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 的情绪情感,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经验的形式储 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经验又可以从大脑 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 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第四章:记忆与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