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ac变换技术

dcac变换技术
dcac变换技术

第6章 DC-AC变换技术 (200)

§6.1 逆变器分类、功率流向和波形指标 (200)

6.1.1分类 (200)

6.1.2 逆变器功率流方向 (201)

6.1.3 逆变器波形指标 (202)

§6.2 方波逆变器 (203)

6.2.1单相半桥式逆变电路 (203)

6.2.2单相全桥逆变电路 (205)

6.2.3傅立叶级数、方波逆变器输出谐波 (208)

6.2.4负载为感性负载的方波逆变器特性 (211)

6.2.4方波逆变器输出滤波 (213)

6.2.5 三相方波逆变器 (214)

§6.3脉冲宽度调制(PWM) (218)

6.3.1 PWM波形生成原理 (220)

6.3.2 PWM的调制方式与相关术语 (221)

6.3.3 PWM生成方法 (223)

6.4 交流滤波器设计 (234)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第6章 DC-AC 变换技术

内容提要

介绍了DC-AC 变换器的分类、功率流向和波形指标,分析了方波逆变器(单相、三相方

波逆变器)的工作过程和输出波形,并进行了谐波分析,给出了滤波其设计的方法。对于PWM

调制的基本工作原理、相关术语和调制方式,计算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

把直流电变成交流电称为逆变,相应的功率变换装置被称为逆变器。如果把逆变器的交流侧

接到交流电源上,把直流电逆变成同频率的交流电送到

电网去,叫有源逆变;如果逆变器的交流侧不与电网连

接,而是直接接到负载,即把直流电逆变成某一频率的

交流电供给负载,则叫无源逆变。

图6-1 DC-AC 方框图

无源逆变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本章主要阐述无源逆变的基本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分析方法。 DC-AC 方框图如图6-1所示。

§6.1 逆变器分类、功率流方向和波形指标

6.1.1分类

逆变器分为单相和三相两大类。单相逆变器适用于小、中功率;三相逆变器适用于中、大功

率。这两大类按不同的特点又可分为:

1) 按输入电源特点

输入电压为恒压源称为电压源逆变器(Voltage Source Inverter 缩写VSI)或电压型逆变

器,如图6-2所示,电压源逆变器的输入特点是其输入具有理想电压源性质;输入为恒流源称为电

流源逆变器(Current Source Inverter 缩写CSI),或电流型逆变器,如图6-3所示,电流源逆变器输入为理想电流源,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较少。 负载电压负载电流

图6-2 电压源逆变器 图6-3 电流源逆变器

电压源逆变器又可分为:

a、具有可变直流电压环节(Variable DC link)的电压源逆变器,如图6-4所示。由DC-DC

变换器或可控整流获得可变的直流电压,输出电压幅度取决于输入可变直流电压,输出电压频率

由逆变器决定。一般情况下,该变换器输出电压为方波。

b、具有恒定直流电压环节(Fixed DC link)的电压源逆变器,方块图如图6-5所示。其直

流电压恒定,输出电压幅度和频率利用PWM 技术同步调整。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第6章 DC-AC 变换技术

图6-4 具有可变直流电压环节的电压源逆变器图 6-5 具有恒定直流电压环节的电压源逆变器

2) 按电路结构特点可分为半桥式、全桥式,推挽式和单管式逆变器。

3) 按器件的换流特点可分为强迫换流式和自然换流式逆变器。

4) 按负载特点可分为谐振式和非谐振式逆变器。

5) 按输出波形可分为正弦式和非正弦式逆变器。

工业用的特殊交流电源有变频变压电压源VVVF(variable voltage variable frequency)和

恒频恒压电压源CVCF(constant voltage constant frequency)。

6.1.2 逆变器功率流方向

无论逆变器输出是方波还是正弦,在负载为阻性负载时其输出电压和电流同相位,在负载为

感性或容性负载时,其输出电压滞后或超前电流。因此,在

任意时刻(除阻性负载)其输出功率的瞬时值有正有负。正

的输出功率表明逆变器输出功率,即能量从逆变器输入

()向负载传输;负的输出功率表明逆变器工作于整

流状态,从负载向逆变器输入()反馈能量。因此逆

变器必须能够工作在四个象限才能适应各种不同的负载情

,dc dc V I ,dc dc V

I

图6-6 逆变器输出瞬时电压和电流曲线 逆变器整流器逆变器整流器 图6-7 逆变器四象限工作情况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况。

设逆变器输出电压为正弦,输出电流滞后于输出电

压φ弧度,在此负载情况下,其输出功率情况可以从图

6-6看出。图6-6为逆变器输出瞬时电压和电流曲线。

从图6-6和6-7中可知,在第一象限,逆变器输出

电压和电流均为正,为正,逆变器输出能

量;在第三象限,逆变器输出电压和电流均为负,

为正,逆变器输出能量;即在1、4象限,逆变器工作在逆变状态。在第二象限,逆变器输出电压为负,电流为正,为负,逆变器

从负载向逆变器输入()反馈能量;在第三象限,逆变器输出电压为正,电流为负,

为负,逆变器从负载向逆变器输入()反馈能量。即在2、3象限,逆变器工作

在整流状态。

o v o i o o v i P =o v o i o o v i P =o v o i o o v i P =dc dc V I o v o i o o v i P =,dc dc V

I 图6-8 功率开关管与反并联二极管

为了使逆变其能够在四个象限工作,功率开关管反并联一个二极管即可实现,连接如图6-8

所示。

6.1.3 逆变器波形指标

实际逆变器的输出波形总是偏离理想的正弦波形,含有谐波成分,为了评价输出波形的品质

质量,从电压角度引入下述几个参数指标:

1) 谐波因子(Harmonic Factor)

HF 第次谐波因子定义为第n 次谐波分量有效值同基波分量有效之值比,即

n n HF 1

V V HF n n = (6-1) 2)总谐波(畸变)因子TH (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 factor)

D 定义:

21

3

,221)(1∑∞==n n V V THD (6-2) 该参数表征了一个实际波形同基波分量的接近程度。输出为理想正弦波的THD 为零。

3)畸变因子(Distortion factor)

DF 总谐波因子TH 指示了总的谐波合量,但它并不能告诉我们每一个谐波分量的影响程度,

畸变因子定义: D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第6章 DC-AC 变换技术

21

3,2221)(1??????=∑∞

=n n n V V DF (6-3) 对于第次谐波的畸变因子定义如下:

n n DF 21n

V V DF n n = (6-4) 对逆变器来讲,性能指标除波形参数外,还有如逆变器效率、比功率等性能指标。

§6.2 方波逆变器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在纯电阻负载R 情况下,或都不参与导通,在和互相轮流导通,输出波形为方

波,其幅值为1D 2D 1Q 2Q 2

in V ,其输出电压有效值为: 2422

120200in T in AB V dt V T v =??????=∫ (6-5) 负载电流波形和AB υ相同,幅值R

V i in R =,如图6-9(b)所示。其瞬时值表达式为: ∑∞

==...5,3,1sin 2n in AB t n n V v ωπ (6-6) 02f πω=——输出电压角频率。

当时,其基波分量的有效值为:

1n =in in AB V V V 45.0221==π

(6-7) 为保证电路正常工作,和不能同时导通,否则将出现直流侧短路现象。改变和的

激励信号的频率,输出电压的频率也随之改变。

1Q 2Q 1Q 2Q 当负载为纯电感负载时,若管在关断,由于电感中的电流不能突然改变方向,此时

即使管加上驱动信号,负载电流也必须通过流动,直到1Q /2s T 2Q L i 2D 0=L i 才能导通。时负载

电流开始反向,管流过电流,同样关断时负载电流也要通过流动,直到时才

能导通,当二极管或导通时能量返回电源。

0=L i 2Q 2Q L i 1D 0=L i 1Q 1D 2D 电感电流为三角波,在或导通期间,在L i 1Q 2Q AB υ作用下,线性增长,L i y y f

in L D D L V I ,2max =是和的占空比,1Q 2Q 2

/s on y T T D =。截止后,维持原方向流动,电流经续流,于是1Q L i 2D AB υ变负,2/in AB V ?=υ。在此电压作用下下降,下降速度与增长速度相同。由此可见,感性负载时

和、和是轮流导通的。

L i 1Q 2Q 1D 2D 由于或续流,电压1D 2D AB υ形成一个负(正)的面积。如果或导通时间超过,1Q 2Q /4s T AB

υ波形为1800

方波,电感电流成为正负面积对称的三角波,不再受或导通时间变化的影响,1Q 2Q

流变化率为L

V dt di in L =,该电流在时达到最大值,即在和将关断时达到最大值,和关断后,由于电感电流不能突变,电感电流仍将按原来方向流动,因此和导通续流,于

是on T t =1Q 4Q 1Q 4Q 3D 2D in AB V ?=υ。在这个电压作用下,电感电流减小,减小速度与和导通时的增长速度相同。

1Q 4Q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0=L i 时,和导通,负载电流开始反向流过,负载L 的电流从零反向增加,电流变化率为

2Q 3Q L

V dt di in L =,该电流在on T t =时达到最大值,即在和将关断时达到最大值,和关断后,由于电感电流不能突变,电感电流仍将按原来方向流动,因此和导通续流,于是

2Q 3Q 2Q 3Q 1D 4D in AB V =υ。

由于、(或、)续流,电压2D 3D 1D 4D AB υ形成一个与导通期间伏秒积相等的负(正)的面积。

如果和(和)导通时间超过1Q 4Q 2Q 3Q 4

s T ,AB υ波形为1800方波,电感电流成为正负面积对称的三角波,不再受或导通时间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全桥逆变器在感性负载时不宜采用

双极性控制方式。

1Q 2Q AB υ的有效值和瞬时值为:

in T in s AB V dt V T V s =??????=∫2

12022 (6-8)

??

????+++= t t t V v in AB ωωωπ5sin 513sin 31sin 4 (6-9) S f πω2=——为输出电压角频率。

当n=1时,其基波分量的有效值为:

in in AB V V V 9.0241==π

(6-10) 显然当电源电压和负载不变时,其输出功率是半桥电路的4倍。

2)受限双极性控制方式

流动,形成由、负载L 和构成的续流回路,3D 4Q 0=AB υ, 由于该电路中没有外电源,若不计

电路损耗,则电感电流保持不变,直到2

s T t =时,关断,和导通,电感电流才开始下降。在此工作方式下,4Q 2Q 3Q L i AB υ仅与开关器件的状态有关,与负载性质和大小无关。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第6章 DC-AC 变换技术

t n A t n A t n A n n n n n n ω?ω??ωsin cos cos sin )sin(+=+ 令:2

00a A =,n n n A a ?sin =,n n n A b ?cos =,θω=t ,则: ()∑∞

=++=1

0)sin cos (2n n n n b n a a t f θθ (6-12) 其傅立叶系数为:

()200

1

a f t π

d θπ=∫ (6-13)

()20

1cos()n a f t n π

d θθπ=∫ (6-14)

()20

1sin()n b f t n π

d θθπ=∫ (6-15)

当周期为2π的()f t 为奇函数时,它的傅立叶系数为:

0=n a

()0

2sin()n b f t n π

d θθπ=∫ (6-16)

当周期为2π的()f t 为偶函数时,它的傅立叶系数为:

()0

2cos()n a f t n π

d θθπ=∫ (6-17)

=n b

(6-18)

2)方波逆变器输出波形傅立叶分解 由于方波逆变器输出方波为奇函数,所以有:

0=n a ,()00

22sin()sin()dc

n V b f t n d n ππ

d θθθππ==

∫∫θ 解上式得:

[][)cos(12|)cos(20ππθππ

n n V n n V b dc

dc n ?=?=] ( 6-19)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当n 为偶数(even )时,1)cos(=πn ,所以0=n b ;

当n 为奇数(odd)时,1)cos(?=πn ,所以: πn V b dc n 4=,方波输出的傅立叶表达式可写成

o v 01,3,5,4sin dc n V n v n t θωθπ∞===∑…

(6-20)

基波为1

3次谐波为0.335次谐波为0.27次谐波为0.14

9次谐波为0.1111次谐波为0.09

图6-13 方波逆变器输出频谱 因此,我们得出方波逆变器输出的

频谱图,如图6-13所示,并有以下结论: (1)方波逆变器输出的方波谐波幅

度随着n 的增加而减小,其减小系数为n ;

(2)偶次谐波不存在;

(3)最低次谐波为3次谐波;

(4)由于基波和谐波频率差较小,低

通滤波器设计相当困难。

图6-14为方波的各次谐波时域图。

3) 准方波QSW(Quasi-square wave)

傅立叶分析

图6-15为一个准方波波形,显然它

是一个奇函数,因此有 0=n a

()[]222sin()cos |cos()cos()dc dc n V V b f v n d n n πα

παααθθθαππππ

????==?=???∫α?整理上式得:

[][]

2cos()cos()cos()2cos()1cos dc n dc V b n n V n n n απαπαππ=

?=?

如果n 是偶数(even),则

0=n b 如果n 是奇数(odd),则

απ

n n V b dc n cos 4=

(6-21) 准方波的基波幅度为: 逆变器输出基波3次谐波

5次谐波 图6-14 方波的各次谐波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第6章 DC-AC 变换技术

απ

cos 41n V b dc =

图6-15 准方波波形

由式6-22可以知道,基波的幅度可

以通过改变α而被控制。 同理,准方波的三次谐波幅度为

απ

3cos 43n V b dc = ,当时, 。即准方波的三次谐波为零。

o 30=α03=b 一般地,当n

o

90=α时,n 次谐波将为零。 6.2.4负载为感性负载的方波逆变器特性

前面讨论的方波逆变器负载为两种情况,纯电阻负载和纯电感负载,一般说来,负载总是电

感和电阻同时出现,Z R j L ω=+,因此负载电压和电流有相位差,电流滞后于电压。

我们再次以图6-10全桥逆变器主电路为例,分析在Z R j L ω=+时的工作情况。

从式(6-20)方波输出的傅立叶表达式可知01,3,5,4sin dc n V v n n θπ∞

==

∑…,因此其输出电流的傅立叶表达式可写为: 1,3,5,4sin(),dc o n V i n n Z n t θ?θωπ∞

==?∑…= (6-22) 式中Z R jn L ω=+。当R 较小,若忽略R ,则式(6-22)可写成

1,3,5,4sin()dc o n n V i n n n L

t ω?πω∞==

?∑… 电流谐波的幅度与谐波次数的平方成比例(21n ),电流的最低次谐波3次谐波的幅度为基波的19,因此可以把电流近似写成基波形式

1

4sin()sin(tan )dc o o L V L i I t Z R ωθ?ωπ?=?=? (6-23)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就是电压和电流的相差。

1模式2

Q 2

D 2模式Q 2Q 24

D 4

模式Q 2Q 2

D 3

模式Q 2Q 24

D ()a 1

模式02πθ≤<模式22π

θπ≤<模式3

32ππθ≤<模式2322πθπ≤<()b

图6-16 全桥逆变器工作模式分析

在R L ?负载下,全桥逆变器工作过程可以分为4个模式,如图6-16(a)所示。

模式1,和从0角度开始导通,由于电流滞后电压,所以流过负载的电流为负,它沿

着二极管和流动,和零电流导通。

1Q 4Q o i 1D 4D 1Q 4Q 模式2开始于负载电流过零,过零时刻角度为?,在此时刻电流流过和。

1Q 4Q 在模式1和模式2负载上的电压相同,为正电压。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第6章 DC-AC 变换技术

模式3开始于π,此时,和被强迫关断,和开始导通,负载中的电流要仍然保

持原来的方向,因此它沿着二极管和流动,虽然和导通,但无电流流动。此时负的

电压加在负载上,并保持到模式4。

1Q 4Q 2Q 3Q 2D 3D 2Q 3Q 模式4开始于π?+,此时输出电流过零,在此时刻电流流过和,在22Q 3Q π时刻,和被强迫关断,和开始导通,进入下一循环周期。

2Q 3

Q 1Q 4Q 负载电压和电流、电源电流如图6-16(b)所示。

若采用移相工作方式,其输为准方波QSW(Quasi-square wave),从傅立叶分析可知,输出的傅立叶表达式为

01,3,5,4cos()sin ,dc n V v n n n t αθθωπ∞

===∑… (6-24)

设图6-15中的脉宽为δ,则2παδ?=,2πδα?=,代入式(6-26)得

01,3,5,4sin sin ,2dc n V n v n δn t θθωπ∞===∑…

(6-25) 调节α即调节了δ,也就是调节了输出电压的大小。

6.2.4方波逆变器输出滤波

方波逆变器输出是一交变方

波电压,在某些场合可以直接应

用,例如在驱动交流电机等应用

中;在另一些场合,方波逆变器

输出就必须进行滤波,才能满足

应用的需要。

通常采用LC 低通滤波器

(low pass filter)滤除方波逆

变器输出方波的高次谐波,将LC

低通滤波器置于方波逆变器输出

和负载之间,如图6-17所示。

在方波逆变器中,其输出幅

度为输入直流电压幅度,无法控

制其输出电压幅度和谐波。对某一频率的输出,其谐波总是基波频率的3倍、5倍、7倍等,采用

LC 低通滤波器滤除谐波很困难。 低通滤波 图6-17 LC 低通滤波器置于方波逆变器输出和负载之间 LC 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是固定不变的,滤波器的体积由滤波器的VA 额定值确定。为了减

小滤波器的体积,必须采用PWM 开关方案。

S1 S4

S3

S6

S5

S2

D1D3D5

D4D6D2

S5'

S2'

S3'

S6'

S1'

S4'

D5'D3'D1'

D2'D6'D4'

*

*

*

R

Y

B

D

E

F

6-18 三个单相逆变器组成的三相逆变器

6-19 常用的三相桥式逆变电路

三相方波逆变器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第6章 DC-AC 变换技术

1、 区间1(30π

ω≤≤t )

在此区间开关S5,S6,S1导通,其余断开,等效电路如图6-21a 所示。

3

23

322

3211dc

YN dc

BN RN dc

E dc E V R i u V u u R V R V i R R R R ?=?======+= (6-26)

2、 区间2(323π

ωπ

≤≤t )

在此区间开关S6,S1,S2导通,其余断开,等效电路如图6-21b 所示。

S1

S2b

S3b S4S5b

S6b

图6-20 6个开关的驱动信号(1800导电类型)

3

23

23223

2222dc

BN YN dc

RN dc

E dc

E V R i u u V R i u R V R V i R

R

R R ?=?=====

==+= (6-27)

3、 区间3(πωπ

≤≤t 32)

在此区间开关S1,S2,S3导通,其余断开,等效电路如图6-21c 所示。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3

23

2322

32333dc

YN RN dc

BN dc

E dc E V R i u u V R i u R V R V i R R R R ===?=?====+= (6-28)

4、 区间4(34π

ωπ≤≤t )

在此区间开关S2,S3,S4导通,其余断开,等效电路如图6-21d 所示。

3

23

23223

2444dc

BN RN dc

YN dc

E dc E V R i u u V R i u R V

R V i R

R

R R ?=?=======+= (6-29)

5、 区间5(3534π

ωπ

≤≤t )

在此区间开关S3,S4,S5导通,其余断开,等效电路如图6-21e 所示。

3

23

23223

2555dc

YN BN dc

RN dc

E dc E V R i u u V R i u R V

R V i R

R

R R ===?=?====+= (6-30)

6、 区间6(πωπ

235≤≤t )

在此区间开关S4,S5,S6导通,其余断开,等效电路如图6-21f 所示。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第6章 DC-AC 变换技术

3232322

32566dc

YN RN dc BN dc

E dc E V R i u u V R i u R V R V i R R R R ?=?===

====+

=

(6-31)

图6-21 全桥逆变器开关不同组合时的等效电路图

由式6-26~6-31可以画出,和的波形,如图6-22所示,图6-22的波形每个周

期由六个阶梯组成,因此又称为六阶梯波。我们称、、为逆变器相电压;、、

为逆变器线电压。

RN u YN u BN u RN u YN u BN u RY u RB u YB u 当G 点和点连接时,与上述分析过程一样,分为6个区间:

N 区间1(30π

ω≤≤t ),S5,S6,S1导通, 2

,2dc YN dc BN RN V u V u u ?===; 区间2(323πωπ

≤≤t ),S6,S1,S2导通,2

,2dc BN YN dc RN V u u V u ?===; 区间3(

πωπ≤≤t 3

2)在此区间开关S1,S2,S3导通,2,2dc YN RN dc BN V u u V u ===?=; 区间4(34πωπ≤≤t ),开关S2,S3,S4导通,2,2dc BN RN dc YN V u u V u ?===;

工艺设计变更管理规定

精心整理 前言 一、商品技术部是本文件的归口管理部门,享有文件更改、修订、日常维护及最终解释权。 二、文件版本历史记录:

2目的 本文件目的是为了规范公司工艺变更流程,保证变更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使现场工艺问题得到

快速解决。 3范围 本文件明确了工艺变更的范围、流程、执行规范。 本文件适用于所有移行车型的工艺变更管理。 4术语和定义 4.1工艺变更范畴:工艺文件中关于过程特性参数、产品/过程规范/公差、评价测量技术、样本容量频次、控制方法、反应计划/预防措施、生产辅料等信息进行变更的项目。 4.2异常处置预案:将临时脱离工艺过程中临时执行措施固化的项目进行标准化,问题发生后, 5 5.1 5.1.1 5.1.2 造成工艺变更,组织相关部门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审及验证。 工艺改进过程中,负责编制《工艺改进评审记录表》、《验证报告》、《工艺设计变更申请单》,并提交工艺技术科。 负责后序反馈的跨班组、跨车间的工艺问题沟通,并协助其他前序车间进行验证工艺改进方案的可行性。 负责依据《工艺设计变更通知单》落实现场作业指导性文件更改及现场工艺变更。 负责识别异常处置预案项目,并编制《XX部门XX工艺异常措施固化方案》,并对工艺异常发

生原因进行分析和解决。 5.1.3车间品质副主任/品检科科长 车间品质副主任/品检科科长分管车间技术组及工艺管理工作,负责《工艺改进评审记录表》、《验证报告》、《工艺设计变更申请单》、《工艺项目反馈记录表》、《临时脱离工艺申请单》、《XX部门XX工艺异常措施固化方案》的批准。 5.2工艺技术科 5.2.1负责工艺变更过程中与工程院接口。 5.2.2负责在工程院新车型工艺移行前,参加各车间/品检科新车型工艺验收小组,跟踪工作进 程。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6 6.1 变更直接进行验证,连续3个批次参数一致且制件合格的,方可进行工艺变更。 工艺参数调整、制件工位调整、焊点排布调整、涂胶工位调整、设备调整、生产辅料调整等工艺变更。 工位调整、生产辅料调整以及与产品设变无关的工艺变更。 工位调整、工艺参数调整、生产辅料调整、工具等变更。 6.1.5以上范围中在特殊情况下不能自主完成的工艺变更,工艺技术科可向工程院提出《工艺设计变更申请单》,由工程院主责进行变更。

变换工艺总结

变换工艺总结 一、变换工艺生产原理 (一)一氧化碳变换反应的特点 1.一氧化碳变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H 2O (g ) CO 2+H 2ol -41.19kJ/m 0R =H ? (1-1) 可能发生的副反应: CO+H 2 C+ H 2O (1-2) CO+3H 2 CH 4+ H 2O (1-3) 2.一氧化碳变换反应具有如下特点 1)是可逆反应,即在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同时,二氧化碳和氢气也会生成一氧化碳和水。 2)是放热反应,在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同时放出热量,反应热的大小与反应温度有关。 kJ/kmol T 104.0625-101.19111.2184T --418682-6-3R ??+=H ? T-温度,K 3)该反应是湿基气体体积不变、干基气体体积增加的反应。 4)反应需要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对反应1-1要有良好的选择性。同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一氧化碳变换反应进行所需要的能量大大降低,反应速度因此而加快。 (二)一氧化碳变换反应的化学平衡 1.平衡常数:平衡常数用以衡量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的限度。一氧化碳变换反应的平衡常数与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分压有

关,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O H *CO *H *CO *O H * CO *H *CO 22222 2y y y y ==p p p p K p (1-4) 由于一氧化碳变换反应是放热,故平衡常数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而降低温度有利于变换反应的进行,变换气中残余的一氧化碳含量降低。一氧化碳变换反应是等体积的反应,故压力低于5MPa 时,可不考虑压力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在变换温度范围内,平衡常数用下面简化式计算: 4.33-4757 ln T K p = (1-5) 2.变换率与平衡变换率:变换率定义为已变换的一氧化碳的量与变换前一氧化碳的量之百分比。而反应达平衡时的变换率为平衡变换率,其值为一定操作条件下一氧化碳变换反应可能达到的最大的极限。 在工业生产中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反应不可能达到平衡,故实际变换率不等于平衡变换率,通过测量反应前后气体中一氧化碳的体积百分数(干基)来计算变换率,具体表达式如下: )(1-'' a a a a x += (1-6) a —变换前气体中一氧化碳体积百分数(干基); a ’—变换后气体中一氧化碳体积百分数(干基)。 由(1-5)和(1-4)式可以看出平衡变换率的影响因素: 变换温度:降低变换体系温度,平衡常数增大,故平衡一氧化碳含量降低,平衡变换率增加。

工艺变更管理规定

前言 一、商品技术部是本文件的归口管理部门,享有文件更改、修订、日常维护及最终解释权。 二、文件版本历史记录: 三、本文件与上一版文件相比的主要变化点: 1、完善各部门职责权限; 2、临时脱离工艺依据《临时脱离工艺管理规定》执行; 3、完善《工艺改进评审记录表》的相关要求; 4、《工艺设计变更申请单》与《工艺设计变更通知单》直接引用CAPP平台模版,《临时脱离工艺申请单》模版引自《临时脱离工艺管理规定》 四、本文件自实施之日起,代替或废止的文件: 0/C0版《工艺变更管理规定》文件

1流程图 2目的

本文件目的是为了规范公司工艺变更流程,保证变更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使现场工艺问题得到快速解决。 3范围 本文件明确了工艺变更的范围、流程、执行规范。 本文件适用于所有移行车型的工艺变更管理。 4术语和定义 4.1工艺变更范畴:工艺文件中关于过程特性参数、产品/过程规范/公差、评价测量技术、样本容量频次、控制方法、反应计划/预防措施、生产辅料等信息进行变更的项目。 4.2异常处置预案:将临时脱离工艺过程中临时执行措施固化的项目进行标准化,问题发生后,可按方案措施执行以保证生产,再提交《临时脱离工艺申请单》的开展方式称为异常处置预案。5职责和权限 5.1各车间(包括下料中心、冲压车间、焊装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及品检科 5.1.1车间/品检科班组长 负责班组内工艺变更的提出。 负责协助车间技术组/品检科工艺负责人对现场问题进行解决。 负责对本班组内工艺变更项目的实施与验证,并保存执行过程的相关记录,及时将异常反馈车间技术组/品检科工艺负责人。 5.1.2车间技术组/品检科工艺负责人 负责新产品生产准备工作,对现场操作进行培训指导,新车型工艺移行前,成立新车型工艺验收小组,并开展相关工作,将现场工艺问题及时反馈工艺技术科。 在工程院新车型工艺文件移行时,负责对工艺文件进行评审验收,确保工艺文件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负责对各班组反馈的现场问题第一时间到现场调查确认,并进行判定、解决,对判定属于需变更工艺的问题,向工艺技术科提出变更申请。 负责将车间/科室内各班组因设备改善、成本改善、品质提升、生产节拍变化、生产布局调整等造成工艺变更,组织相关部门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审及验证。 工艺改进过程中,负责编制《工艺改进评审记录表》、《验证报告》、《工艺设计变更申请单》,并提交工艺技术科。 负责后序反馈的跨班组、跨车间的工艺问题沟通,并协助其他前序车间进行验证工艺改进方案的可行性。 负责依据《工艺设计变更通知单》落实现场作业指导性文件更改及现场工艺变更。

工艺变更流程

工艺变更流程主题工艺变更流程文件编号 本流程总负责工艺工程部版本A版0次拟制发布实施日期审核批准 1. 目的:为了使工艺变更过程得到有效地评估和批准,确保工艺变更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2. 适用范围:所有的工艺变更 3.流程图: 工作流程图 开始 提岀丄艺广变 更需求 变更文件发放 /回收 1 新工艺执行 ! 是 结束 责任人相应使用表单流程说明 技术部/品管部/ 生产 部/工艺部 《工艺变更申请单》 1、部门提出工艺变更由车间主任及以上人员写《工 艺变更申请单》 2、《工艺变更申请单》要写明变更的原因及变更内 容等信息; 3、需求《工艺变更申请单》由本部总监审核; 提出部门总监《工艺变更申请单》1、提岀部门总监审核变更内容及原因是否合理; 工艺工程部总监 制造中心总经理 《工艺变更申请单》 1、工艺工程部总监审核变更内容及原因是否合理, 是否对品质、效率、成本有影响;对提出不合理 的返回。 2、制造中心总经理对变更需求最终批准。 工艺工程总监相关人 员 《工艺变更申请单》 1、工艺工程总监根据工艺变更的需求和内容安排相关 人员做相关的工艺试验,并将试验结果汇总; 工艺部/生产部/ 品管 部/技术部总经理 《工艺变更申请单》 《工艺变更通知单》 1、工艺部对工艺试验结果分析,本部门能确定的由 工艺部门确定;如本部门不能确定的由工艺工程总监 主导开评审会,评审会参与部门 (品管、生产、技术、工艺) 2、评审的主要内容是工艺更变是否合理,更改后对 品质、效率、成本有什么影响; 3、工艺变更总经理须参与评审。 工艺部经理 《工艺变更通知单》变 更后的文件 1、工艺部经理编写变更工艺文件和变更通知单 制造中心总经理 《工艺变更通知单》 变更后的文件 1、审批工艺变更的文件的编制正确性; 2、审批工艺变更通知单的正确性; 工艺部资料员《工艺变更通知单》变 更后的文件旧文件 1、工艺部资料员发放工艺变更通知单和变更文件, 并做好发放记录及台帐 2、资料员回收以前的老工艺文件,回收的旧文件 按公司《文件销毁流程》处理; 生产部人员工艺部人 员品管部人员 变更后的文件 1、生产计划部按变更的新工艺变更工艺流程卡并执 行,同时变更后生产第一批产品时通知工艺部进行跟 踪检查; 2、品管部在工艺变更后的对第一批生产产品进行监 督检查;

高频脉冲交流环节逆变器的控制策略

高频脉冲交流环节逆变器控制策略 摘要:为克服高频脉冲交流环节逆变器存在的电压过冲现象,本文提出和研究了单极性、双极性移相控制策略。两类控制策略可分别使得逆变器功率器件实现ZVS或ZVZCS软开关,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了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1 引言 高频脉冲交流环节逆变器,如图1所示。该电路结构由高频逆变器(推挽式、半桥式、全桥式)、高频变压器、周波变换器(全波式、桥式)构成,具有电路拓扑简洁、双向功率流、两级功率变换(DC/HFAC/LFAC)、变换效率高等优点。 图1 高频脉冲交流环节逆变器电路结构 但这类逆变器在采用传统的PWM技术时,周波变换器器件换流将打断高频变压器漏感中连续的电流而造成不可避免的电压过冲。由于这个原因,这类方案都需采用一些缓冲电路或有源电压箝位电路来吸收存储在漏感中的能量。有源电压箝位电路是以增加功率器件数和控制电路的复杂性为代价的,故不十分理想。 因此,在不增加电路拓扑复杂性的前提下,如何解决高频脉冲交流环节逆变器固有的电压过冲问题和实现周波变换器的软换流技术,是高频环节逆变技术的一个研究重点。为此,本文提出和研究了单极性、双极性移相控制策略,可分别使得逆变器功率器件实现ZVS或ZVZCS软开关。 2 单极性移相控制原理 根据高频逆变器(推挽式、半桥式、全桥式)、周波变换器(全波式、桥式)的组合不同,高频脉冲交流环节逆变器具有6种电路拓扑,其中全桥全波式、全桥桥式电路如图2所示。 图2 全桥全波式和全桥桥式逆变器电路

图3单极性移相控制原理 以全桥全波式高频脉冲交流环节逆变器为例,其单极性移相控制原理,如图3所示。高频逆变器将输入电压Ui调制成双极性三态电压波uEF,周波变换器将此电压波解调为单极性SPWM波uDC,经输出滤波后得到正弦电压uo,周波变换器功率开关在uEF为零期间进行ZVS换流。逆变器右桥臂相对左桥臂存在移相角θ,而且输出滤波器前端电压uDC为单极性SPWM波,故为单极性移相控制。S1与S4、S2与S3之间在一个开关周期Ts内的共同导通时间为 Tcom=Ts(180o-θ)/ (2×180o )(1) 当输入电压Ui降低或负载变大时,导致输出电压uo降低,闭环反馈控制使得移相角θ减小、共同导通时间Tcom增大,从而使得输出电压增大。因此,调节移相角θ可实现输出电压的稳定。 实现单极性移相控制的方案为:1、将输出电压反馈信号uof与正弦基准电压uref比较放大后得到电压误差放大信号ue1,ue1与载波uc比较后得到信号k1,k1下降沿二分频、反相互补后分别得到功率开关S1、S3的驱动信号;2、将ue1反极性信号ue2与载波uc比较后得到信号k2,k2下降沿二分频、反相互补后分别得到功率开关S2、S4的驱动信号;3、将载波uc下降沿二分频、反相互补后分别得到功率开关S5(S6)、S7(S8)的驱动信号。 在逆变器稳态工作且输出滤波电感电流iLf连续时,一个高频开关周期Ts内可分为六个开关状态(以uDC>0时为例),如图4(a)~(f)所示。图4(a)、(b) 、(d)、(e)和图4 (c)、(f)可分别用图4(g)、(h)所示等效电路表示,其中r为包括变压器漏阻抗、功率开关通态电阻、滤波电感寄生电阻等在内的等效阻抗。

变换工艺技术方案

变换工艺技术方案

一、流程 二、催化剂 三、主要设备 四、公用工程 五、投资

一、工艺流程简介 1、宽温耐硫变换 该工艺采用CO-Mo系催化剂,抗硫能力极强,对总硫没有上限要求 ,同时对水汽比也无要求,操作温度240-480°C,耐硫低温变换催化剂操作温度一般在180-240°C。粗煤气经洗涤后直接进入变换炉进行变换反应,不需预先脱硫,根据变换出口组分含量要求,调整粗煤气中的水汽比。如粗煤气中CO含量较高,而要求变换出口CO较低时,可分两段至三段进行变换,段间换热,便于温度控制,提高变换深度。产生的余热用于生产中压蒸汽和预热锅炉给水。

小结: 中温变换是最早的流程。由于当时没有低变触媒,因此全用中变触媒。 此时的进口半水煤气温度约在300度左右,而热点温度在480?500度。这个流程几个流程中最耗能的。该流程出口的CO大约在3%左右。当低变触媒研发成功后,首次出现的是中串低工艺,该工艺前面是很大的中变炉,当作主要的变换场所,而后面连接的低变炉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将中变炉岀口CO由3?5%降到1%左右。中低低流程中变炉减小 ,而增大了低变炉的容积,因此就会更节能。全低变就是全部采用低变触媒,因此进口温度就可降到180?210度,而热点将达到240-280 度。耐硫变采用耐硫触媒,使催化剂有较强的抗硫性能,变换出口CO <0.60%,满足后工序的生产要求。

目前,对于水煤浆气化工艺,一般配套使用宽温耐硫变换工艺,粗煤气经洗涤后直接进入变换炉进行变换反应,粗煤气被蒸汽饱和,变换系统生产氨合成所需的原料气,流程简图如下:

280~310C 煤气 过 滤 器 280~310°C 换热降温,去冷凝液分离器"

基于MATLAB的SPWM控制高频环节逆变器仿真研究_王诗颂

文章编号:1004—289X(2006)05-0015-04 基于M A TL AB的SPWM 控制高频环节逆变器仿真研究 王诗颂1 李伯全2  (1.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机电分院,江苏 苏州 215031;2.江苏大学机械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摘 要:详细介绍了用M AT LAB SIM ULIN K软件包建立一种基于PW M控制高频DC/AC逆变器的仿真模型,采用单极性移相SPW M控制策略,给出了主要的仿真波形。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单极性移相SPWM控制策略的高频脉冲DC/AC逆变器是可行的。 关键词:高频脉冲交流环节;单极性移相PW M控制策略;周波变换器 中图分类号:TM464 文献标识码:B A Simulation Study of Inv erter with High Frequency Link Based o n SPWM Contro l W A N G Shi-song1 L I Bo-quan2 (1.Suzhou M echatro nic Schoo l of J iangsu U nion Technical Institute,Suzhou215031,China;2. The M echnical Institute of J iang su Univ ersity,Suzho u212013,China) Abstract:By means of so ftw are packag e M AT LAB SIM ULIN K,a sim ula tion m ode fo r DC/AC Inv erter w ith high frequency pulse AC link is set up,the mo no pola r phase shifting PW M contro l alg o rithm is ado pted.The m ain wav eform s are giv en.The sim ula tion results v erify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 high frequcncy pulse AC link DC/AC inv erter with such contro l strateg y. Key w o rds:high frequency pulse AC link;monopolar phase shifting PW M co ntrol algo rithm;cycloco nv erter 1 引言 传统的U PS使用了低频环节逆变技术,利用工频变压器实现输出电压的匹配及输入输出之间的电气隔离。该项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性能可靠。但工频变压器的体积大、重量大,限制了U PS的小型轻量化。因为工频变压器的体积只和输出电压的频率有关,而低频逆变技术逆变器输出的都是工频脉冲列。 高频DC/AC逆变器采用了高频逆变技术[3],逆变器输出的是高频交流脉冲,所以解决了变压器体积大,份量重的难题。对于高频DC/AC逆变器,可以采用单极性移相SPW M控制策略。本文提出一个基于M AT LAB SIM U LINK软件包的高频逆变器仿真模型对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从理论上验证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仿真模型采取了PI(比例积分)调节器进行闭环控制。 2 高频环节逆变技术 2.1 高频逆变器电路结构与工作原理 全桥桥式高频逆变器主电路结构如图1所示,它是由高频逆变器、高频变压器、周波变换器构成。 该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如下:图1中S1~S4组成按SPW M规律进行移相控制的高频逆变器,S5~S8组成周波变换器,将高频逆变器输出的高频交流电压脉冲低频解调成单极性的SPWM波,经输出滤波器滤波后供给负载。高频逆变器和周波变换器之间的高频变压器,起电源侧与负载侧电压匹配及两侧电气隔离的作用。 2.2 单极性移相控制技术 单极性移相控制技术[3]的原理见图2。 为了得到基波频率的正弦输出电压波形,逆变桥

生产工艺变更管理制度

生产工艺变更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对生产工艺、技术创新及公用工程和设备设施、场所改变涉及到工艺变化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及时进行控制,消除和减少因变更带来的潜在隐患,规范相关的程序和对变更过程及变更所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管控,防止因变更因素而引发事故,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对龙宇煤化工公司装置生产能力,原辅材料(包括助剂、添加剂、催化剂等)和介质(包括成分比例的变化),工艺路线、流程及操作条件,工艺操作规程或操作方法,工艺控制参数,仪表控制系统(包括安全报警和联锁整定值的改变),水、电、汽、风等公用工程方面变更的适时性动态管理。 3.变更管理的内容工艺、技术变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引起的技术变更;原料介质的变更;工艺流程以及操作条件(联锁报警、工艺指标)的重大变更;工艺设备的改进和变更;操作规程的变更;公用工程的变更(水、电、气、汽等变更) 4.职责和权限:生产技术部负责审查工艺条件(还包括材料、材质、压力等级)和工 艺规程的变更申请(包括生产设施的新建)、组织工艺变更危险源的辨识,进行风险评价,并采取管理措施,达到审查及时、准确,了解分析生产技术的数据和状态,确保设备变更,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规范,保证生产工艺的稳定。 机动部负责分管生产工艺变更时涉及的设备(包括特种设备、动力设备)及其附属变更申请的批复(包括生产设施的新建),组织设备变更,危险源的辨识,并进行风险评价和采取管理措施,确保设备变更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可规范,保证设备及其附属设施变更后的安全运行。 电仪厂配合质检中心、生产技术部负责各类电气仪表、计量器具及其附属设施变更申请的批复(包括生产设施的新建),组织变更危险源的辨识,进行风险评价和采取管理措施,确保电气仪表、计量器具及其附属设施的变更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规范,保证电气、仪表和计量器具变更后的安全运行。 各生产单位负责本辖区各项变更项目的申请、初步风险分析和危险源辨识、项目的实施、调试及运行后的验收。同时各生产单位要明确兼职变更登记管理员,负责做好每项变更登记。项目变更后要向所有相关员工风险告之和操作

工艺变更管理规定

工艺设计变更管理规定 1、目的:? 规范工艺变更作业,确保更改后的产品符合顾客要求,保证工艺更改能适时、正确的通知各相关单位,并有效地处理工艺变更前的产品。??? ? 2、范围:?? 适用于产品制程、材料、规格以及加工工艺的更改。?? 3、职责? 工艺处相关工艺人员负责更改内容的拟制;? 工艺处负责人负责更改内容的审核、批准;? 各相关部门负责更改内容的实施。 4、作业办法? 更改的基本要求:? 工艺更改,不得降低产品质量标准,不得违背有关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 如果被更改的文件同时用于其他产品时,则应考虑更改其它产品是否适用,若不适用或不能同时作相应更改时,则该产品应编制新的文件; 若更改涉及其他文件的更改时,应同时进行相应的更改; 文件更改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4 4 4 流程说明? 拟制更改? 4工艺需要更改时,由工艺处人员编制“工艺变更通知单”。? 4“工艺变更通知单”的要求:? ??

1)“工艺变更通知单”更改的内容应能正确反映更改前后的情况,更改的部位应准确、清楚。所述问题要准确,要求要明确.?? 2)“工艺变更通知单”如附有图纸,附件上的图形、字迹应清晰、整洁。? 3)“工艺变更通知单”?应说明已制品的处理、更改的方式。? 4)?“工艺变更通知单”应说明该通知单的有效期限(或适用批次、适用数量)? 5)“工艺变更通知单”的保存期限根据通知单的要求而定。? 4工艺处人员拟制“工艺变更通知单”,并注明使用期限。? 更改的审核、会签,批准? 拟制完善的“工艺变更通知单”,由工艺人员送各职能人员按?“工艺变更通知单”要求的栏目进行审核、会签,批准。? 4.工艺处工艺人员? 4工艺处处长或经授权的代表。? 批准:由工艺处处长或经授权的代表 更改的执行经审核批准的?“工艺变更通知单”,由工艺处归档并下发。如需更改文件的,自批准之日起1个工作日内对技术文件进行更改。更改时依据工艺处提供样板进行更改,并与所更改技术图样一起存放,便于校对。 更改方法? 直接采用换版形式更换技术文件。 换版后必须收回原有的旧文件,进行标识存档。 电脑文件的修改工艺处拟制“工艺变更通知单”的同时,更改电脑中的相应图纸文件。工艺处负责“工艺变更通知单”的检查/校对和实施情况。 当工艺文件存在的错误将产生废品或妨碍生产正常进行时,工艺人员可会同相关部门人员协商统一意见后,在生产现场更改工艺文件,加注更改标记和签署,并及时补办“工艺变更通知单”。

CO变换工艺发展过程及趋势

CO变换工艺发展过程及趋势 摘要本文介绍了CO变换工艺的发展过程和趋势,论述了变换催化剂、反应器、节能工艺和数字模型的发展,论述了变换工艺的发展方向,指出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CO变换;催化剂;合成气;节能 前言 一氧化碳变换(也称水煤气变换,water gas shift)是指合成气中的一氧化碳借助于催化剂的作用,在一定温度下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过程。通过变换反应既降低了合成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又得到了更多氢气,调节了碳氢比,满足不同的生产需要(例如合成甲醇等)。其工业应用已有90多年历史。在合成气制醇、制烃催化过程中,低温水气变换反应通常用于甲醇重整制氢反应中大量CO的去除,同时在环境科学甚至在民用化学方面所起作用也不可忽视,如汽车尾气的处理、家用煤气降低CO的含量等。本文将从CO变换工艺的几个因素展开论述。 一、CO变换原理[1] 一氧化碳变换反应是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是一个典型的气固相催化反应。变换过程为含有C、H、O三种元素的CO和H2O共存的系统,在CO变换的催化反应过程中,主要反应为: CO+H2O=CO2+H2? ΔH= - mol 在某种条件下会发生CO分解等其他副反应,分别如下:? 2CO=C+CO2? 2CO+2H2=CH4+CO2? CO+3H2=CH4+H2O? CO2+4H2=CH4+2H2O 变换反应平衡受多种反应条件影响: (1)温度影响由于CO变换反应是个放热可逆反应,因此低温有利于平衡向右移。 (2)水碳比影响提高水碳比,可增加一氧化碳的转化率,有利于平衡向右移。 (3)原料气含CO2影响 CO2为反应产物,应尽量降低原料气中CO2的含量,确保平衡不向左移动。 变换反应速率受多种反应条件影响: (1)压力影响加压可提高反应物分压,在3MPa以下,反应速率与压力平方成正比。 (2)水碳比影响在水碳比低于4的情况下,提高水碳比可使变换反应速率加快。 (3)温度影响由于CO变换反应是个放热可逆反应,存在最佳反应温度。该温度与气体原始组成、转化率及催化剂有关。当催化剂和气体原始组成一定时,最佳反应温度随转

光伏逆变器简介(最全)

光伏逆变器的概述: 一:逆变器的概述: 通常,把将交流电能变换成直流电能的过程称为整流,把完成整流功能的电路称为整流电路,把实现整流过程的装置称为整流设备或整流器。与之相对应,把将直流电能变换成交流电能的过程称为逆变,把完成逆变功能的电路称为逆变电路,把实现逆变过程的装置称为逆变设备或逆变器。

光伏逆变器产品发展历程: SMA是全球最早生产光伏逆变器的生产企业,占全球市场33%左右的市场份额,为全球光伏逆变器领军企业,其产品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SMA公司光伏逆变器产品发展情况 国内外技术对比分析: 目前我国在小功率逆变器上与国际处于同一水平,在大功率并网逆变器上,合肥阳光电源大功率逆变器2005年已经批量向国内、国际供货。该公司250KW、500KW等大功率产品都取得了国际、国内认证,部分技术指标已经超过国外产品水平,并在国内西部荒漠、世博会、奥运场馆等重点项目上运行,效果良好。

光伏逆变器供应企业 国内逆变器的主要生产企业

光伏逆变器的分类:光伏逆变器按宏观可分为: 1.普通型逆变器 2.逆变/控制一体机 3.邮电通信专用逆变器 4.航天、军队专用逆变器

1.按逆变器输出交流电能的频率分: (1)工频逆变器 工频逆变器的频率为50~60Hz的逆变器 (2)中频逆器 中频逆变器的频率一般为400Hz到十几kHz (3)高频逆变器 高频逆变器的频率一般为十几KHz到MHz。

?按逆变器输出的相数分可分为: (1)单相逆变器 (2)三相逆变器 (3)多相逆变器 ?按照逆变器输出电能的去向分可分为:(1)有源逆变器 (2)无源逆变器 ?按逆变器主电路的形式分可分为:(1)单端式逆变器 (2)推挽式逆变器 (3)半桥式逆变器 (4)全桥式逆变器

工艺变更指导原则

附件 已上市化学药品生产工艺变更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药品批准文号持有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以下简 称持有人)开展已上市化学药品的生产工艺变更研究。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是针对拟进行的生产工艺变化所开展的研究验证工作。这些变化可能影响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本指导原则涵盖的变更及变更研究主要包括化学原料药生产工艺变更和化学药品制剂生产工艺变更。对于按化学药品管理的发酵类产品、胰岛素类产品等品种,持有人可根据实际情况,参考本指导原则或生物制品指导原则开展变更研究。 本指导原则在2008 年版变更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对生产工艺变更部分进行了细化,主要阐述生产工艺变更时应进行的相关研究验证工作。本指导原则中所例举的数据范围均仅具参考价值,持有人可结合产品具体情况,参考本指导原则的相关技术要求,开展变更研究验证工作。 为便于把握变更可能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产生的影响,本指导原则对所述及的变更划分为三类:I 类变更属于微小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基本不产生影响;II 类变更属于中等变更,需要通过相应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不产生影响;III 类变更属于重大变更,需要通过系列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没有产生负面影响。变更类别划分考虑了目前药品注册管理对补充申请的有关规定,并参考了国外的有关技术要求,目的是为了帮助持有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变更研究。 本指导原则所指变更是针对已上市化学药品提出的。因此,变更及变更研究工作应以既往药品注册阶段以及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研究和数据积累为基础。研究工作越系统、深入,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数据越充分,对上市后的变更研究越有帮助。 本指导原则中提及的各项研究工作的具体要求可参见已颁布的相关化学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或其他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如果通过其他科学的研究工作所得到的结论亦能证明变更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不产生负面影响,在有充分依据的基础上,可以不必完全按照本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变更研究。 二、已上市化学药品生产工艺变更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本指导原则所指变更均为产品获准上市后,针对其产品所进行的生产工艺变更研究。研究工作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一)持有人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和研究结果自我评估的主体持有人基于生产等方面的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变更并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持有人应对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产品的性质等有着全面和准确的了解,当考虑对产品生产工艺进行变更时,持有人应当清楚变更的原因、变更的程度及对产品的影响。变更研究工作的主体是持有人。 持有人在对生产工艺变更前后产品质量、稳定性、生物学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还需注意对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变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原料药和制剂是否符合中国药典/国际主流药典以及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制剂与参比样品质量是否一致、临床是否等效。需特别注意加强对研究结果的自我评估。 (二)全面、综合评估生产工艺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药品研制和生产各环节是紧密关联的,生产工艺某一方面变更可能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带来全面的影响。当体外研究结果尚无法准确判定变更对产品的影响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综合评估生产工艺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这也是变更研究工作的出发点。 研究工作一般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1.评估生产工艺变更对药品的影响产品生产工艺计划进行变更后,需通过一定的研究工作考察和评估变更对

工艺设备变更管理规定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油田分公司工艺设备变更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工艺设备变更环节中产生的风险带来的危害,规范工艺设备变更环节的管理,确保作业人员健康和安全,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工艺设备变更管理规范》(Q/SY1237-2009),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变更应实施分类管理,基本类型包括工艺设备变更、微小变更和同类替换。 (一)工艺设备变更是指涉及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工艺参数等超出现有设计范围的改变(如压力等级改变、压力报警值改变等)。 (二)同类替换是指符合原设计规格的更换。 (三)微小变更是指影响较小,不造成任何工艺参数、设计参数等的改变,但又不是同类替换的变更,即“在现有设计范围内的改变”。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所属各单位生产运行、检维

修、开停工、技改技措等过程中的工艺设备变更管理。新、改、扩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变更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四条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组织制定、管理和维护本规定。并对程序的执行提供咨询、培训、监督、支持和审核。 第五条各生产单位和部门执行工艺设备变更管理规定,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六条公司员工接受工艺设备变更管理培训,执行工艺设备变更管理规定。 第三章变更范围 第七条本规定所涉及的工艺和设备变更范围主要包括:(一)生产能力的改变; (二)物料的改变(包括成分比例的变化); (三)化学药剂的改变;设备、设施负荷的改变; (四)工艺设备设计依据的改变; (五)设备和工具的改变或改进; (六)工艺参数的改变(如温度、流量、压力等); (七)安全报警设定值的改变; (八)仪表控制系统及逻辑的改变; (九)软件系统的改变; (十)安全装臵及安全联锁的改变;

变换催化剂性能和控制工艺指标

QCS―11催化剂的技术性能介绍 QCS―11是钴钼系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是我公司专门为高CO、高水气比研究开发的催化剂。已经在两个壳牌气化工艺一变使用。和QCS-03/QCS-01催化剂相比,耐热温度高、活性稳定性好、孔结构更加合理,另外,颗粒度均匀、装填效果好,能够有效的保证装填均匀、阻力减小。镁-铝-钛三元尖晶石载体及特殊的加工制作工艺是确保QCS-11催化剂具备上述特性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目前高CO、高水气比工艺包括壳牌炉气化、航天炉气化、GSP气化等,其中神华宁煤使用GSP是目前CO和水气比最高的工艺,对催化剂的要求也最高。我公司的QCS系列催化剂采用镁-铝-钛三元载体、稀土助剂,其活性稳定性、工况适应性是最好的,在与国外、国内催化剂对比使用过程中得到很多验证,获得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印度、南非等国家的专利。 QCS―11钴钼系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适用于以重油、渣油部分氧化法或煤气化法造气的变换工艺,促进含硫气体的变换反应,是一种适应宽温(220℃~550℃)、宽硫(工艺气硫含量≥0.01% v/v)和高水气比(0.2~2.0)。该催化剂具有机械强度高,结构稳定性好,脱氧能力强等特点,能有效地脱除与吸附原料气中的氧和焦油等杂质或毒物。对高空速,高水气比的适应能力强,稳定性好,操作弹性较大。具有稳定的变换活性,可延长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新鲜催化剂活性组份钴、钼以氧化钴、氧化钼的形式存在,使用时应首先进行硫化,使金属氧化物转变为硫化物。可以用含硫工艺气体硫化,也可用硫化剂单独硫化。 QCS―11耐硫变换催化剂不含对设备和人体有危害的物质,硫化时也只有少量的水生成并随工艺气排出,对设备无危害。 主要特点为: ●耐热温度高、活性稳定性好、孔结构更加合理。 ●颗粒度均匀、装填效果好,能够有效的保证装填均匀、阻力减小。 ●镁-铝-钛三元尖晶石载体及特殊的加工制作工艺是确保QCS-11催化剂具备独特性 能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抗水合性能好,适用高水气比:0.2-2.0,可耐5.0MPa水蒸气分压。 ●耐热稳定性好,适合宽温变换:200-550℃。

工艺 设备和人员变更管理规定

有关人员、机构、工艺、技术、设施、设施过程及 环境变更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消除或减少由于工艺、设备和人员变更引起的潜在事故隐患,。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类企业单位。 第三条本制度规范了公司生产过程中工艺、设备和人员变更的管理流程、措施及要求。 第四条名词解释: (一)工艺设备变更 涉及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工艺参数等超出现有设计范围的改变(如压力等级改变、压力报警值改变等)。 (二)微小变更 影响较小,不造成任何工艺、设计参数等的改变,但又不是同类替换的变更,即“在现有设计范围内的改变”。 (三)同类替换 符合原设计规格的更换。 (四)人员变更 是指员工岗位发生变化,包括永久变动和临时承担有关工作。表现形式有:调离、调入、转岗、替岗等。 (五)关键岗位 指与风险控制直接相关的管理、操作、检维修作业等重要岗位。此类岗位会因人员的变动而造成岗位经验缺失、岗位操作熟练程度降低,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不可逆的健康伤害、重大财产损失、严重环境影响等事故。 第二章职责 第五条装备部负责组织制定、管理和维护本制度。 第六条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执行本制度,并提供培训、监督与考核。第七条各基层单位负责工艺、设备和人员变更管理制度的执行,并对本制度提出改进建议。 第三章管理要求 第一节工艺设备变更 第八条工艺设备变更范围包括: (一)生产能力的改变。 (二)物料的改变(包括成分比例的变化)。 (三)化学药剂和催化剂的改变。 (四)设备、设施负荷的改变。 (五)工艺设备设计依据的改变。 (六)设备和工具的改变或改进。 (七)工艺参数的改变(如温度、流量、压力等)。 (八)安全报警设定值的改变。 (九)仪表控制系统及逻辑的改变。 (十)软件系统的改变。 (十一)安全装置及安全联锁的改变。 (十二)非标准的(或临时性的)维修。

变换中低低工艺的特点

变换中低低工艺的特点 1) 操作稳定:该工艺催化剂不容易失活,在中变催化剂选择合适的情况下整体催化剂可正常使用三年周期以上;由于入口H2S浓度要求不高,设备的腐蚀情况要比全低变工艺下降,对造气的氧高有适应性,低变催化剂不易出现反硫化2)能耗较稳定:该工艺能耗与全低变略高,初期在中变催化剂活性较高时也可低至200~250kg/t·NH3蒸汽,全周期运行一般为300~400 kg/t·NH3,如果是**增湿流程,蒸汽消耗就会低一些。 3)阻力降低:中低低工艺与全低变工艺催化剂的装填量可以大致相当,相比中串低工艺催化剂装填量大为减少,阻力相应下降,由于中变反应温区较高及汽气比的原因,所以阻力较全低变工艺仍然高一些,大致在0.6kg/cm2左右, 段间煤气冷激的厂家阻力相对低一些,有的厂家可以到只有0.4 kg/cm2。 4)操作弹性大:中低低工艺中变出口CO在整个应用周期中可从4~15%范围调节,初期可低至4%,后期可高至15%,低变出口CO可从0.3~13%变化满足不同后续工艺的要求。**流程一般为中变出口CO 8~10%,一低变出口CO 3~5%,二低变出口CO<1.5%。 5)技改可操作性好:中串低工艺厂家改中低低,一般厂家只需十几万元的设备投资,全低变工艺厂家技改设备还有富余,流程也有缩短,低变催化剂亦可继续利用。技改时间也较短,工艺上只需调整管线,增加1~2台调温水加 或增湿器,3~7天的技改时间即可。 1.2 中低低工艺缺点与运行影响因素: 1)能耗较全低变工艺略高。 2)阻力较全低变工艺高,同等设备条件下,增产效果不如全低变。 3)低变段催化剂无论采取水调温器降温还是增湿降温都存在带水结块的可能性。在设计时要尽量注意增湿器的结构和水调温器的换热面积。 4)当工艺设计采取煤气冷激或一段中变方案时,中变段存在除氧不彻底,低变段催化剂存在活性缓慢衰退的情况。 5)H2S浓度略高,装置运行中造成中变催化剂活性衰退。 6)Fe-Cr系中变催化剂在较低汽气比条件下,会使Fe4O3过度还原,破坏催化剂 晶格结构,导致强度下降,活性衰退,并伴随有费-托反应。

工艺变更

精心整理工艺设备变更管理程序发行版本:C版 修改码:1 文件编码:TSH/HSE-035 1目的 为消除或减少由于工艺、设备变更引起的潜在事故隐患,依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工艺、设备和人员变更管理规定》制定本程序。该程序规范了分公司生 2 (十六)运输路线的改变。 (十七)装置布局的改变。 (十八)产品质量的改变。 (十九)设计和安装过程的改变。 (二十)其他。 3术语 3.1工艺设备变更

涉及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工艺参数等超出现有设计范围的改变(如压力等级改变、压力报警值改变等)。 3.2微小变更 影响较小,不造成任何工艺、设计参数等的改变,但又不是同类替换的变更,即“在现有设计范围内的改变”。 3.3同类替换 符合原设计规格的更换。 4 5 所有的 5.5各单位按照变更的类型、公司级或生产部级审批权限。在满足所有相关工艺、设备、健康、安全、环境的条件下,经专业部门或专业人员审核,由公司主管领导批准或生产部经理批准。 5.6变更审批内容: 变更目的。 变更涉及的相关技术资料。 变更内容。 变更带来的健康安全环境影响(危害分析及风险削减措施)。

涉及操作规程修改的,审批应提交修改后的操作规程。 对人员培训和沟通的要求。 变更的限制条件(如时间期限、物料数量等)。 强制性批准和授权的要求。 5.7变更实施涉及启动前安全检查,执行《启动前安全检查管理规定》;涉及作业许可,执行《作业许可管理规定》。 5.8变更涉及的所有资料以及操作规程都应确保得到适当的审查、修改或更新。 (三)试验结果记录在案。 (四)确认变更结果。 (五)变更实施过程的相关文件归档。 在变更结束后,各单位技术管理责任人负责将变更的相关资料存档,包括变更审批表、工艺安全分析报告以及建议的解决方案等。 变更更新的工艺流程图,管线与仪表图,设备数据表,联锁报警值,操作与维修程序,操作与维修保养记录表,新增加的材料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等,必须在生产现场和生产单位技术资料室各存档一份,同时销毁废止文件。

工艺、设备和人员变更管理办法

辽阳石化公司工艺、设备和人员变更 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消除或减少由于工艺、设备和人员变更引起的潜在事故隐患,依据中国石油炼油与化工分公司《工艺、设备和人员变更管理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辽阳石化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所属各单位。 第三条本办法规范了公司生产过程中工艺、设备和人员变更的管理流程、措施及要求。 第四条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执行本办法,并提供培训、监督与考核。各基层单位按要求执行本办法,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条名词解释: (一)工艺设备变更。涉及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工艺参数等超出现有设计范围的改变。(如压力等级改变、压力报警值改变等)。 (二)微小变更。影响较小,不造成任何工艺、设计参数等的改变,即“在现有设计范围内的改变”。 (三)同类替换。符合原设计规格的更换。

(四)人员变更。是指员工岗位发生变化,包括永久变动和临时承担有关工作。表现形式有:调离、调入、转岗、替岗等。 (五)关键岗位。指与风险控制直接相关的管理、操作、检维修作业等重要岗位。此类岗位会因人员的变动而造成岗位经验缺失、岗位操作熟练程度降低,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不可逆的健康伤害、重大财产损失、严重环境影响等事故。 第二章工艺设备变更管理要求 第六条工艺设备变更范围包括: (一)生产能力的改变,主要是指生产装置(生产单元)生产负荷超出设计范围的改变。 (二)物料的改变,主要是指物料品种、组成发生较大变化。 (三)化学药剂和催化剂的改变。主要指“三剂”的改变。 (四)设备、设施负荷的改变,主要是指单体转动设备转速、流量、温度、压力的改变;单体静设备压力、温度、充装系数的改变;电动机运行电流的改变;仪表流量、压力、温度的改变等。 (五)工艺设备设计依据的改变。 (六)设备和工具的改变或改进,主要指指设备结构改变、管道开孔、设备材质改变、润滑油规格改变、动设备密封形式的改变、转动设备转子或通流部分发生改变等;工具的改变或改进是指起重工具起重吨位改变。 (七)工艺参数的改变,主要指温度、流量、压力等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