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测试题及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12.3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12.3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作业Word版含答案

核心素养提升练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

这一变化表明( )A.儒家思想力图适应政治需要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解析】选A。

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汉代以后儒学家们不断汲取各家思想以适应政治的需要,故A正确;变化不能表明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故B错误;这一变化无法表明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故C错误;不能仅凭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就认为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故D错误。

2.(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解析】选D。

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对题干的重复,故A错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符合题意,故D正确。

【拓展延伸】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中央集权寻找意识形态的支撑。

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其实是法家的发明,商鞅、韩非、李斯都精于此道,秦始皇根据他们的理论,用“焚书坑儒”的手段控制意识形态,但并不成功。

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士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可以进入仕途,把士人的聪明才智束缚于儒家经学之中,专注于诠释章句,而无暇旁骛,终于达到了目的。

3.(2019·衡水中学模拟)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

课时作业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时作业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第4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15·江苏徐州模拟)《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A.天人合一B.敬天法祖C.君权神授D.天人感应解析题干材料是为汉高祖刘邦的皇权寻求理论支持,符合董仲舒君权神授的观点,故选C项。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材料中未体现,A项错误;敬天法祖属于宗法制的范畴,不符合题干材料内容,B项错误;天人感应是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材料未体现,D项错误。

答案 C2.(2015·河南鹤壁调研)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

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A.主张民贵君轻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D.体现以德治民解析孟子主张民贵君轻,顺应民意,董仲舒主张实行思想“大一统”,共同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故选B项。

A项是孟子主张;C、D两项题干未体现。

答案 B3.(2015·贵州贵阳模拟)有学者评论某思想家时说:“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

”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黄宗羲解析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为汉武帝所接受,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故选B 项。

答案 B4.(2015·江苏南京、盐城模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考点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考点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

后来,适应了这一“需要”的理论是()A.“民贵君轻”说B.五德始终说C.“知行合一”论”说民贵君轻”说认为民是基础,民比君更加重要,这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A项错“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转,这个学说一般是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解释,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论强调的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导,天子受命于天,因而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D项正确。

2.某学者在点评君主们执政心法时说道:“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

”君主这样做始于()A.东周B.西汉D.南宋“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说明并不是纯粹都用儒,而是杂糅其他学派的思想。

东周时,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西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同时杂糅其他一些学派的思想,故B项正确;北魏和南宋都继承了这一点,故C、D两项错误。

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认为君主有使百姓生活安定的责;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4.A.社会贫富分化B.法家大行其道D.伦理脱离政治“利、财、富”和公平公正观念“均、平”说明当时社会出现贫富分化,故A项,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为巩固统治,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利观念盛行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

高一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

高一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

高一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1.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黄宗羲【答案】C【解析】汉代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的学说。

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

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

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

“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因此选C.【考点】董仲舒点评:董仲舒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学,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这应是指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历史,其中秦汉时期是多民族的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奠定,也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也是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确定时期,所以B项符合题意,CDA排除。

3.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A.实行“无为而治”B.推行法家思C.加强中央集权D.提倡“百家争鸣【答案】C【解析】略4.西汉“罢黜百家”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答案】B【解析】略5.宋代司马光诗“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赞颂的人物可能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老子【答案】C【解析】略6.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的思想的关键人物是()A.庄子B.孔子C.董仲舒D.汉武帝【答案】C【解析】略7.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当时各种错误思想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深刻批判,但不包括A.君主专制思想B.“天人感应”C.有鬼论D.厚葬之风【答案】A【解析】略8.一首陕北民歌这样唱道:“老天爷爷你睁睁眼,下场大雨哥哥留一留。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能强化练3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能强化练3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知能增强练 ( 三十四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1.(2019 ·河北衡水模 ) “黄老”之称,始于代史籍,但依照《史》,“黄老之学”在国期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当前国内外大部分有关学者都“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予了必定。

由此可,初推行“黄老之学”() A.是史展的必定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C.受司迁的影响比大D.根植于先秦的史文化D [ 资猜中考的是先秦“黄老之学”与代行的关系,不是明其是史展的必然,故 A ;代推行“黄老之学”是与代社会早期的社会情况有关,不是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故 B ;资猜中是《史》有,其实不是受司迁影响,故 C ;依据资猜中“黄老之学”在国期的存在,明代行的“黄老之学”之前已存在,故 D 正确。

]2.(2019 ·湖北百校考)( 武帝 ) 建元元年,丞相 ( ) 奏:“所良或治申、商、非、秦、之言,乱国政,皆。

” 武帝采其建。

资料明() A.武帝开始推行察制B.西政府加社会思想控制C.西政府除了子百家思想D.武帝从无而治向有B[ 依据资料丞相 ( ) 奏:“所良⋯⋯”可推知当确行了介绍人材的政策,可是不可以据此判断武帝开始推行察制,察制确实立是武帝元光元年( 公元前 134 年 ) ,不是建元元年,故 A ;剖析目资料,丞相( ) 奏:“所良或治申、商、非、秦、之言,乱国政,皆。

” 明当荐上来的人里面有法家和横家,他乱国政,意味着政府上不成些思想,依据所学知,武帝加君主制中央集采董仲舒的建,“ 黜百家,独尊儒”,儒家思想确定了正思想的地位,政府加了思想控制,故B正确;武帝“ 黜百家,独尊儒”,重用儒生,但并无除禁其余思想,此外初崇尚“黄老思想”,道家、儒家都属于子百家,故C;资料的是武帝加思想控制的内容,并无波及有和无的内容,故D。

]3.先秦期,重抑商是法家的主;代此后,跟着土地吞并象日趋重,一思想才逐渐融入儒家思想之中。

一化表示()A.儒家力适政治需要B.商人力威代的政治治C.民社会地位获取提高D.法家思想逐渐成儒学的内核A [ 先秦法家的重抑商主到后逐渐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示代此后儒学家随着社会展不停吸取各家思想以适治的需要,故 A 正确;重抑商融入儒家思想是因“土地吞并象日趋重”,其实不可以表示商人力威代的政治治,故 B;重抑商政策自先秦至此后向来存在,一化没法表示民社会地位获取提高;故 C误;不可以仅凭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后逐渐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就以为法家思想逐渐成为儒学的内核,故 D 项错误。

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

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

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1.(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学校。

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

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

材料二“夫不素养而欲求贤,譬犹不瑑玉而求文采也。

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汉书》材料三早在1717年,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明文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

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为它的公民提供免费教育。

普鲁士还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柏林大学。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太学所具有的功能。

(8分)(2)根据材料一、二、三,对比分析普鲁士国民教育与中国古代太学的异同。

(7分)【答案】(1)功能:教化民众;培养统治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强化中央集权;发展教育、文化(8分)(2)不同点:受教主体广泛性不同;功能侧重点不同;(4分)相同点:政府支持和推行;均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3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即可归纳出太学所具有的功能。

21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 三十六 36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含解析

21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 三十六 36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核心素养测评三十六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揭阳模拟)汉景帝时,儒道两家就“武王伐纣”进行了一场大讨论。

儒家认为“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以此来维护“汤武革命”的合法性。

道家则认为“汤武非受命,乃弑(以臣伐君)也”,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

这场大讨论( )A.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B.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继续发展D.推动了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熟【解析】选D。

题干中儒家肯定“汤武革命”,道家否定“汤武革命”,两家在大讨论中观点争鸣,有利于西汉统治思想的成熟,故选D。

题干反映的是学术大讨论,没有反映社会矛盾问题,排除A;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百家争鸣是分裂时期各流派争论改造社会的方案,而“汤武革命”合法性的争论是统一后,汉朝统治者在为推翻暴秦、建立统治寻找合法性,排除C。

2.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据此可以判断汉代( )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解析】选C。

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肯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材料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反映不出民间迷信思想问题,排除A;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排除B;自然现象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为皇权服务,不是政事受自然环境影响,排除D。

【加固训练】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宣扬“君权神授”B.解释“天人感应”C.劝君主行仁政D.强调教化民众【解析】选A。

高考历史考点35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考点35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规范练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21云南昆明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忠与孝分离,君可以选择臣,臣亦可以选择君;汉朝宣扬忠孝一体,并将行孝对象在父母长辈之外又衍生出君主和师长。

这种变化()A.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B.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C.削弱了宗法血缘的影响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格局2.下图所示是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护臂。

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它()A.证实了汉代丝织技术的西传B.体现了汉代的“天人感应”观念C.展示了汉代蜀锦的工艺流程D.反映了汉代长途贩运的兴盛3.(2021北京西城一模)下面为西汉某时期丞相出身的统计图。

其变化反映出()A.“汉承秦制”未有改变B.察举制注重人才的出身C.“推恩令”的效果显著D.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加强4.(2021四川攀枝花一模)董仲舒说道:“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

”这一论述的主要意图是()A.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B.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C.希望君主实行“仁政”D.探讨历代王朝兴衰原因5.下面为西汉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据该图可推知()A.法家思想的消亡B.儒学地位的提升C.地方教育的完善D.武帝对儒学抵制6.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自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

这主要反映了()A.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B.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C.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

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

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的位置,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委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1.汉武帝问策贤良,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一《汉书·董仲舒传》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答案】D【解析】董仲舒的解答实质上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此时的儒学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提出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恰好迎合了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根据的需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2.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的变化取决于A.儒学思想的自我更新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C.思想大一统的趋势D.手工业和商业的日益繁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专采法家思想,推行残暴统治最终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和秦王朝的灭亡,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是指为了重新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所以儒学地位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答案选B,A C D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演变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仁者爱仁②存天理,灭人欲③天人感应④民贵君轻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①是孔子的思想主张,②是宋代程朱理学的主张,③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④是战国时代孟子的主张,所以以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①④③②,故答案选B,A C D三项组合时间排序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4.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1.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

”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认识与理解。

解答时要注意此题属于逆向选择题。

汉武帝虽然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法家思想在治国中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新儒学也是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故A、B、C符合史实,D项错误,这时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不可能沦为法家的附庸,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董仲舒的新儒学2.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发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表明董仲舒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④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天人感应”,材料“天乃发出灾害以谴告之”体现了这一观点。

实际上是对君主的行为有所限制,提醒君主要“施行仁政”。

材料体现不出②、④的观点。

所以应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董仲舒的新儒学3.董仲舒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君为臣纲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君臣共主【答案】A【解析】“覆露”即荫庇、养育,“持载”即承载。

据此,题干材料可翻译为:君主是天,荫庇臣民,臣民是地,承载君恩。

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版)

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版)

2021届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后汉书·陈定传》中记载:颍川(今属河南)名士陈定的子孙们都很孝敬老人,其中陈纪最出名。

豫州刺史知道了这个孝子的事迹,便向朝廷禀报,获得批准,豫州刺史将陈纪的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

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彰显君主以德治国B.加强社会道德教化C.维护封建纲常秩序D.促进家庭和睦稳定2、董仲舒曾经提出三条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

他的这些主张( ) A.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B.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C.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D.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3、公羊学派是研究《春秋》的一个重要学派,汉武帝要加强权威,他们就从《春秋》中发现了“大一统”;汉武帝要抗击匈奴,他们就从《春秋》中释义“尊王攘夷”;汉武帝要改变汉初以来的政策,他们就讲《春秋》有“新王必改制”。

公羊学派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 )A.孔子著作遭受学者曲解B.无为而治成为指导思想C.法家学派占据统治地位D.现实政治影响儒学发展4.“循吏”之名最早出现于西汉。

西汉循吏者,属“奉职循理,何必威严”之官吏。

循吏能“养之以仁,使之以义,教之以礼……故人敬而悦之,爱而亲之”。

“循吏”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 A.儒学影响扩大B.私学发展迅速C.监察制度缺失D.社会秩序混乱5、玄学出自《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魏晋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就是蕴藏于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

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

这表明魏晋玄学( )A.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偏离了孔孟传统儒学C.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D.削弱了佛教文化影响6、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5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作业】.do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5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作业】.doc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哈尔滨九中模拟)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解析:选B。

“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时间为汉初,信息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汉初统治者采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未得到汉初统治者采用,故D项错误。

2.(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时代背景和思想的内在逻辑性,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B.“大一统论”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性三品论”解析:选B。

董仲舒新儒学为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提供理论依据,其核心思想是大一统,故B项正确;A项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但非核心思想,故A项错误;C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C项错误;D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D项错误。

3.(2019·江西高三新课程教学质监)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

灾异,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

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A.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C.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D.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解析:选B。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与材料中“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相符,故B项正确;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包括所谓祥瑞,不仅仅是材料中“灾异”,故A项错误;材料中“解救灾荒的措施”不等于环保意识,故C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核心素养提升练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

这一变化表明( )A.儒家思想力图适应政治需要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解析】选A。

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汉代以后儒学家们不断汲取各家思想以适应政治的需要,故A正确;变化不能表明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故B错误;这一变化无法表明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故C错误;不能仅凭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就认为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故D 错误。

2.(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解析】选D。

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对题干的重复,故A错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符合题意,故D正确。

【拓展延伸】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中央集权寻找意识形态的支撑。

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其实是法家的发明,商鞅、韩非、李斯都精于此道,秦始皇根据他们的理论,用“焚书坑儒”的手段控制意识形态,但并不成功。

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士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可以进入仕途,把士人的聪明才智束缚于儒家经学之中,专注于诠释章句,而无暇旁骛,终于达到了目的。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1.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改造,下列对董仲舒新儒学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宇宙自然进行了深层思考B.使儒学的地位有了重大改变C.继承了历史上三纲五常学说D.认为皇帝是天子权力不可约束【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董仲舒新儒学,使儒学独尊,所以选B.使儒学的地位有了重大改变。

ACD和题意关联不大。

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改造,是儒学再一次发扬光大,也挽救了儒学。

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天子权力是可约束的,就是天人感应学说。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2.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B.发展了“天人感应”的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D.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

这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的提出迎合了汉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3.“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答案】D【解析】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如果顺天而治,施行仁政,则长治久安;如果天子无道,上天就会将灾与天子,所以“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

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1.“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那么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 礼制观念淡化B. 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 崇尚法家思想D.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2.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展毫不容情的质疑。

该变化反映出A. 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B. 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 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D. 门阀世族爱好决定世风转移3.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

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授命于天,天下授命于天子〞。

这一变化A. 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B. 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C. 结合了诸子百家的主张D. 受社会经济开展的影响4.魏晋时期,孝道备受推崇,为亲人的复仇风气很盛,虽然法令制止,但总体上对这种行为是默许甚至是褒奖的,这种情况在?孝义传?、?孝行传?、?孝友传?等史书中多有记载。

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 新思潮冲击儒家传统信仰B. 社会动乱,维护家族利益C. 国家分裂,法律受到破坏D. 民族内迁,尚武风气盛行5.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说明,董仲舒〔〕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6.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经过不断改造创新,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主要由于〔〕A. 儒学反映了广阔民众的利益和要求B. 儒家思想是古代最进步的思想主张C. 佛、道与儒学比赛后退出言论阵地D. 儒家汲取各派学说以适应统治需要7.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

这主要说明古代中国A. 儒法两家地位平等B. 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C.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D. 法律具有儒学化特征8.董仲舒新儒学的根底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测试题及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解析:选D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19·广东二模)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解析:选D由材料中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知识演化成士族集团并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说明自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力,故D项正确;秦朝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便已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知识演化成士族集团,未体现其经济基础,也与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无关,故B、C两项错误。

3.(2019·广州模拟)下表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材料。

据此可知()
C.汉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D.刘贺以皇帝的身份下葬
解析:选B由材料“终不见仁义”“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易经》《礼记》《孝经》《医书》《论语》”可知汉代信奉孔孟之道,重视儒学教育,故B项正确;由材料内容可知强调的是对儒家思想的重视而非刘贺昏庸无道和其下葬身份,故A、D两项错误;宋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故C项错误。

4.《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作为私学教材的《诗》《书》等儒家经典,至汉代位列官方认可的“六艺略”,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得到认可和推崇,联系史实可知,这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所致,C项正确;“百家争鸣”的局面不能解释汉代儒家经典地位的上升,A项错误;B 项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所涉及的史书为《汉书》。

5.(2019·衡阳联试)西汉中晚期,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

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

据此可知这些举措()
A.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B.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C.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解析:选D据材料“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这反映了学校教育独尊儒术的特点,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不是培养实用人才,故B项错误;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这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6.(2019·蚌埠联考)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

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

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
A.使士人开始步入政治舞台
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D.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解析:选D“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再结合材料汉代“举孝授官”可知,材料体现了儒学对政治的影响,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故D项正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已经步入政治舞台,排除A项;“举孝授官”无法体现社会实现公平公正,也与官僚队伍的廉洁性无关,排除B、C两项。

7.(2019·雅礼中学高三模拟)东汉史官班固认为长安的山河天险孕育了秦朝的暴政。

西汉建都长安只是权宜之计,而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迎来了太平盛世。

班固的这一认识反映出()
A.秦朝暴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B.西汉时的主流思想得到延续
C.都城选址不当威胁了西汉统治
D.东汉意图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可知体现的是东汉延续了西汉时期宣扬的儒学正统思想,B项符合题意;秦朝暴政主要和政治制度及指导思想有关,A项排除;西汉灭亡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C项排除;东汉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不符合史实,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25分)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摘自《论语》《孟子》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摘自《韩非子》材料三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

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自《汉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10分)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相同主张从材料一“霸诸侯,一匡天下”“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定于一”“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不同主张从材料一“企望周之复兴”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从材料一“尊新王”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第二小问,可从两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可以看出韩非子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从材料二“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可以看出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从材料二“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可以看出韩非子宣扬君权至上。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相关史实简述即可。

第(3)问,从材料三“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的思想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1)相同主张: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不同主张: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两者都主张实行礼制,赞同统一。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成功: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失败: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导致其迅速灭亡。

(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