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教材分析
初读《我爱这土地》便发现这是一片具有力量的诗歌。诗歌的语言是精粹的,凝练的,要准确的理解诗歌的含义,就不能忽视它的写作背景——1938年11月。
1937年发生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军队从此开始全国性抗日战争。侵略者逞其暴力,陷我国土,中国人民只有同仇敌忾,才能走出一条爱国救亡的道路。诗人艾青用文字为号角,为武器,积极的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而写诗”。
1. 读意象
诗歌中离不开意象,创作主体要创造意象来表现独特的情感,通过了解创作背景,我们了解到“土地”代表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这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围绕着中心意象,作者写了鸟、河流、风、黎明这四个主要意象。开篇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鸟”自比,这里的歌唱着的“鸟”,不仅仅指诗人自己,更是千千万万的有良知、盼觉醒的中国人。
接着,理解下面诸多意象,要仅仅结合词语前面的修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人民的愤怒就像奔腾澎湃的“河流”,因此这里“河流”是指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无止息地”代表心中的怒火无法熄灭,人民不屈的反抗也绝不停息,这里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力量。“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还要思考这些主要意象和中心意象的关系。“鸟”是这片土地养育的儿女,在祖国妈妈正在遭受磨难之际,土地上流淌的“河”在咆哮,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在怒吼,有了这些正义的爱国的力量,祖国才能迎来黎明。因此,这些主要意象,都是围绕中心意象而写,深化了作者对于“土地”的情感——“爱”。
2. 读结构
这篇诗歌是现代诗,现代诗的特点之一是分节。这两个小节有什么关系呢?诗歌的第一小节是对“土地”深情地“歌唱”,“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假设开头,深情的进行歌唱。接下来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热爱土地”“热爱祖国”的主题。
第二小节诗人以设问的方式转换视角,直抒胸臆。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的概括和情感集中抒发。如果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3. 读感情
抗战爆发后,艾青满怀热情地寻求着光明,他的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深切的反映出抗战的时代精神。“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何其悲壮,何其情深!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表现出对土地生死不渝的执着的爱。
最后一节写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设问用的好,强调地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整首诗散发出艾青悲壮、高昂、深情的诗人气质。读诗,也在感受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文化气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多形式朗读,读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