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 文教卫生科技等事业的建设和进步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第一,开展群众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教育运动 第二,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第三,有计划地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二、新型文化教育制度的建设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第一,接管整顿各级各类学校 第二,贯彻教育为工农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教育 方针 第三,收回帝国主义手中的文化教育权 第四,改革旧有课程和学制 第五,调整高等院校院系 六是大规模开展扫除文盲工作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团结、教育、改造方针;“包下来”政策 组织学习革命理论;组织参加实际斗争
在此期间,也发生过不适当地批判某些学术观点, 混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把学术文化问题 当做政治斗争使之尖锐化的错误
三、科技、卫生、文艺和其他社会事业建设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1950年8月,中华全 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 及协会成立
朝鲜战争是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一次严重对抗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一、稳定物价与统一财经工作 发行公债、整顿税收、紧缩通货、成立统一的内外 贸易专业公司等,以加强国营经济力量。 《关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贸易和物资调度;统 一全国现金管理
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全面恢复 和发展国民经济 毛泽东称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二、新中国初期经济工作的部署与策略方针的制定 中心任务: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恢复 国民经济,强调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三个基本条件:土地改革完成;工商业合理调整; 经费大量节减 “我们不要四面出击”
三、合理调整工商业 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 公私关系,国营经济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整 个调整工作的重点 劳资关系,是指调整私营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 产销关系,主要是帮助私营工业根据市场的需要 进行生产,克服生产的盲目性
第四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社会 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 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并 把这条总路线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针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 总路线,主体任务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两 翼分别是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五、进行民主改革,清除旧社会遗毒 各国营厂矿废除封建把头制等旧制度 改革封建婚姻制度 扫清旧社会痼疾 对旧有社会组织也进行了集中改造
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干涉 金日成首相于致函请求中国出兵支援 10月18日晚,毛泽东下达赴朝作战的正式命令
志 愿 军共毙伤俘敌71万余人,自身作战减员36.6万 余人,中国开支战费62.5亿元人民币,消耗作战物 资560余万吨
一、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正式实行 1953年《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 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制定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施行 1954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第二,规定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 第三,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规定了国家机构的设置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 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49—1956
历史性转变
I.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 的新社会 II.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军事:歼灭国民党主力,解放中国大部分地区 政治:建立人民政府、巩固工农联盟、壮大统一战线 经济:土地革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国际: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民主国家涌现、苏联支持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 的制定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 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四项决议案:国都,纪年,国歌,国旗
新中国的人民大宪章——《共同纲领》 共7章60条
子财产的指示》 国营经济建立,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
三、清除匪患与镇压反革命运动 歼灭土匪特务武装和争取匪特投降自新260余万人 破获特务案件600余起,查清了很多反革命分子的政 治历史问题
四、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1950年6月30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铲除了中国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 道路
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中国进入社 会主义社会 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 时并举的方针 第二,通过逐步过渡的形式,对农业、手工业和资 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采用和平方法进行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四、“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 反对贪污 反对浪费 反对官僚主义
反对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 窃国家经济情报(通称“五毒”)的“五反”运动
五、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农业方面,采取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 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工业方面,重点恢复和发展矿山、钢铁、动力、 机械制造和化学工业,同时恢复和发展纺织工业和 其他轻工业 在交通运输方面,投资17.7亿元,占全国基本建设 投资总额的22.6%
1954年将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载入宪法的序言
二、“一五”计划的实施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1955年7月颁布实施“一五”计划
指导方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 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 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 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序言”和“总纲” “政权机关” “军事制度” “经济政策” “文化教育政策” “民族政策” “外交政策”
三、开国大典的举行与中央人民政府机构的组建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 在天安门广场举行30万 军民参加的开国大典
组建中央人民政府机构
四、开辟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 第一,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 第二,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第三,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 历史
五、国防现代化和军队正规化建设
第一,建立国防体制 第二,精简整编军队,组建新的军兵种,制定条令条例 第三,加强军队文化教育和技术训练,创办军队院校 第四,实行军官薪金制、军衔制和义务兵役制 第五,加强政治工作和群众性练兵,实行民兵工作与预备役 工作合二为一 第六,加强国防物质技术基础建设 第七,确立军队建设的总任务和保卫国家的战略方针
此后,中国科学院迅速发展,同时在各地建立分院, 拥有120多个研究所
全国卫生会议,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建立各种专业防疫机构和防疫队伍 强调节制生育的重要性 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确定为发 展新中国文艺的基本方针 建立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分别建立美术、舞蹈、曲艺、文学、音乐、戏剧、 电影等专业文艺工作者协会
新中国成立后,新闻、广播、出版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1949年8月,中共中央将 《人民日报》正式改版
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在全国公开发行
四、新社会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
财物” 平等友爱、清正廉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高度责任感和积极性 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干部公正廉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即官僚资产阶级(没收 官僚资本)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逐步地 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个阶段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途径实现 1953年底以前,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1954年到1955年夏,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1955年秋到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标志着中国已经基本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 产阶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人民服务
第七节 新中国外交基础的奠定
一、确立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对 抗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二、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收回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 河航行权 清查外国在中国设立的宣传、教育机关及其活动 新中国收回帝国主义从旧中国攫取的军事、政治、 经济、教育、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巩固了独立 地位,维护了主权完整
第二节 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和新生 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中国大陆的统一与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 解放的国土”
新疆 海南 香港 澳门 西藏
5个大行政区、29个省、1个自治区、8个省级行署、 13个直辖市人民政府、140个市人民政府及2283个县 (旗)人民政府
二、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企业中公股公产清理办法》 《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 发展 1954年12月,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为在中国长期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 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宪法》规定,各级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除了行使一般地方国 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各项自治权利
1949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65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个新的伟 大创造
1956年底,“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大多提前完成。 到1957年底,计划的多项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 全国物价基本稳定,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 学、文化、卫生事业都有较大的发展
为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原则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民彻底摆脱了小块土地私有制的束缚,走上了合 作经济的发展道路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但改造也使一些传 统手工业和手工业产品日渐萎缩
三、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1月周恩来率团
到达莫斯科 2月14日,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表明中苏两国团结和反对侵略的共同立场,是新中 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对维护东亚地区和世界的 和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出席日内瓦会议,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努力斡旋,日内瓦会议决定外国军队从越南、 柬埔寨、老挝三国撤军,确认三国的主权、独立、统 一和领土完整 结束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 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1954年6月,周恩来同印度和缅甸两国总理分别发 表了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 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逐 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五、倡导“求同存异”原则,推动万隆会议取得成功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亚非国家第一次召开的没 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会议公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提出了促进世 界和平合作的十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