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垂直线,斜率的概念及计算。
2. 第六章:概率初步详细内容:事件的分类,概率的定义,概率的基本性质,计算方法。
3. 第七章:三角形详细内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勾股定理及应用。
4. 第八章:图形的变换详细内容:平移,旋转,对称,相似变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理解概率初步知识,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及勾股定理,学会图形的变换。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概率的计算,勾股定理的应用,图形变换。
2.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概率的基本性质,三角形的判定,图形变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三角板,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概率初步知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及勾股定理,图形变换。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2. 内容:按照章节顺序,列出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2)概率的基本性质及计算方法。
(3)三角形的判定及勾股定理的应用。
(4)图形的变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拓展性作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研究生活中的概率问题,探索图形变换的奥秘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学案全册

5.若4条不同的直线相交于一点,图中共有几对对顶角?若n条不同的直线相交于一点呢?
课题:5.1.2 垂线(1)
【学习目标】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此时你会解决课本P5图5.1-8中提出的问题吗?在图形中画出“最短渠道”的位置。
7.探究“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
(1)学习课本P6第二段内容回答什么叫“点到直线的距离”?默写一遍:
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2)对照课本P5图5.1-9,回答线段PO、PA1、PA2、PA3、PA4……中,哪一条或几条线段的长度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
【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P1图片及文字,了解本章要学习哪些知识?应学会哪些数学方法?培养哪些良好习惯?,
2.准备一张纸片和一把剪刀,用剪刀将纸片剪开,观察剪纸过程,握紧把手时, 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引发了什么变化?.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将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又发生什么了变化?.
(3)点A1,A2,A3……在L上,连接PA、PA2、PA3……;
(4)用度量法比较线段PO、PA1、PA2、PA3……的大小,.得出线段最小。
4.归纳结论.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简单说成:.
5.知识类比
(1)垂线段与垂线有何区别联系?
(2)垂线段与线段有何区别与联系?
6.解决问题:
2.学具感受
自制学具:在硬纸板上固定木条L,L外有一点P,另一根可以转动的木条a一端固定在点P,使木条a与L相交,左右摆动木条a,会发现它们的交点A随之变化,线段PA长度也随之变化.观察:当PA最短时,直线a与L的位置关系如何?用三角尺检验一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一)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出示目标(一)过渡语: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呢?请看投影 :(二)屏幕显示学习目标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三、自学指导(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按照指导认真自学.](二)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P2-3练习前的内容.)○1回答“探究”中的问题并填空白; ②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思考对顶角为什么相等.;○3注意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格式.; 如有疑问,可以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检测题四、先学(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二)检测1.过渡语:同学们,看完的请举手?懂了的请举手?好,下面就比一比,看谁能正确运用2.检测题:如图所示,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1)图中有几对对顶角?分别是哪些? (2)∠AOD 邻补角是 .(3)如果∠AOD=35°,则∠BOD 、∠BOC 、∠AOC 分别等于多少度? 分别让3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进行二次备课)五、后教(一)更正:请同学仔细看一看这3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名更正)D B C AO(二)讨论:评(1):对顶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一个公共顶点.○2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师板书). 评(2):邻补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邻补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公共边○2一个角的一边是另一角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教师板书).【注意 ∠AOD 邻补角有两个,不要漏。
】评(3):∠BOD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邻补角互补. ∠BOC 、∠AOC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相等.再问对顶角为什么相等.引导学生说出:同角的补角相等.教师拓展引申: (1)∠1的对顶角是----------(2)∠1的邻补角是----------(三)归纳:1分钟识记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六、课堂作业 (一)讲述: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要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二)出示作业题:必做题:P8 2选做题:P9 7思考题:P9 8(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七、教学反思学习目标:1.理解垂直、垂线的概念并会表示两条直线垂直.2.理解垂线的性质,会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一)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垂线(师板书),我们要达到两个目标,请看自学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doc

第1课时:5.1.1 相交线 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5分钟)各小组对七年级上学过的直线、射线、线段、角做总结.每人写一个总结小报告,并编写两道与它们相关的题目,在小组交流,并推出小组最好的两道题在班级汇报.二、自主探索(15分钟)探索一:完成课本P2页的探究,填在课本上.你能归纳出“邻补角”的定义吗? . “对顶角”的定义呢? .自学检测一:1.如图1所示,直线AB 和CD 相交于点O ,OE 是一条射线. (1)写出∠AOC 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 (2)写出∠COE 的邻补角: __; (3)写出∠BOC 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4)写出∠BOD 的对顶角:____ _.2.如图所示,∠1与∠2是对顶角的是( )探索二:任意画一对对顶角,量一量,算一算,它们相等吗?如果相等,请说明理由. 请归纳“对顶角的性质”: . 自学检测二:1.如图,直线a ,b 相交,∠1=40°,则∠2=_______∠3=_______∠4=_______2.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若∠AOE=30°,那么∠BOE=_______,∠BOF=_______3.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三、当堂反馈(25分钟) 预备题: 如图,已知直线a 、b 相交。
∠1=40°,求∠2、∠3、∠4的度数 解:∠3=∠1=40°( )。
∠2=180°-∠1=180°-40°=140°(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主要包括了代数、几何、概率和统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这一册教材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逐步理解并掌握各个知识点,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个别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本册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
2.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举例、讲解、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各个知识点。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运算规则,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3. 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性质和应用,能够用坐标系解决相关问题。
4. 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不等式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理解多边形的性质,能够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和周长。
6. 掌握旋转的性质和规则,能够解决旋转相关的几何问题。
7. 理解圆的性质和圆的相关计算,能够解决圆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实数的运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多边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圆的性质。
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实数的运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旋转的几何问题、圆的相关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尺子、圆规、三角板、教学PPT。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圆规、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练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4. 实数教学:通过数轴上的点,引入实数的概念,讲解实数的运算规则,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5.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讲解坐标系的性质,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6.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方程组的概念,讲解解法,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7.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学:讲解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8. 多边形教学:讲解多边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9. 旋转教学:通过实例,讲解旋转的性质,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10. 圆教学:讲解圆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性质、例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第一章:有理数1.1 有理数的概念与分类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定义,掌握有理数的分类,并能运用有理数的分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定义,有理数的分类(整数、分数、正数、负数、正有理数、负有理数、零)。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入有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理数的分类,并进行练习。
1.2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讲解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第二章:几何图形2.1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并能识别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教学内容: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角的定义,常见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和图形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和归纳。
2.2 图形的性质与变换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图形的性质和变换,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内容:图形的性质(长度、角度、对称性等),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讲解图形的性质和变换,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培养空间想象力。
三、第三章:代数式3.1 代数式的概念与运算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代数式的定义,掌握代数式的运算规则,并能运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代数式的定义,代数式的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讲解代数式的概念和运算规则,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2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并能运用解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讲解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第四章:统计与概率4.1 统计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掌握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2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5.3 两条直线的交点第六章:概率初步6.1 随机事件与概率6.2 概率的计算6.3 事件的独立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概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事件的独立性和概率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量角器、三角板。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教室内的物品,如桌子、椅子等,展示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线段之间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等。
(2)讲解概率的计算方法,如树状图、列表法等。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相交线和平行线,并标出相关角度。
(2)给出实际情境,让学生计算事件的概率。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概率的计算事件的独立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袋中有3个红球、2个蓝球,B袋中有2个红球、3个蓝球。
从A袋中随机取一个球,再从B袋中随机取一个球,求取出的两个球颜色相同的概率。
2. 答案(1)错误,两条直线平行时,它们的同位角相等。
(2)概率为:3/1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部分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概率问题,如彩票中奖的概率、天气情况预测的概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平行线判定与性质2. 概率的计算方法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难度和答案解析一、平行线判定与性质(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6.1:三角形的特性6.2:全等三角形6.3:勾股定理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7.1:不等式7.2:不等式组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勾股定理的应用。
3.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不等式组的解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量角器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平行线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特性。
2. 例题讲解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结合实际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通过图形实例,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以实际问题为例,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
以实际情景为背景,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答他们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特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板书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体工整。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5.1、5.2节练习题: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应用。
6.1、6.2、6.3节练习题:三角形的特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的应用。
7.1、7.2节练习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不等式组的解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与数学相关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相交线的性质与判定,以及平面几何图形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2. 第六章:实数详细内容:有理数的复习与拓展,无理数的概念与性质,实数的分类与运算。
3.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详细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与性质,坐标与图形的关系,以及坐标变换。
4.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详细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方程组的性质与应用,以及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相交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2)掌握实数的概念与运算,了解无理数的特点;(3)熟练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4)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几何直观与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2)实数的概念与运算;(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 教学重点:(1)几何图形的平行与垂直关系;(2)无理数的理解与运用;(3)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4)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画板,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直尺,圆规,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铁路轨道、建筑物的线条等,引出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2)实数的概念与运算;(3)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3. 例题讲解:(1)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例题;(2)实数的运算例题;(3)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例题;(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例题。
4. 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2)计算下列实数的运算;(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并连线;(4)求解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学案人教版(1)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学案人教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实数实数的概念及分类实数的运算性质及法则2. 第二章: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及其运算整式加减乘法公式3. 第三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4. 第四章:函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一次函数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实数、代数式、方程及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实数的运算性质及法则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图像不等式组的解法2. 教学重点:代数式的运算方法方程的解法函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实数、代数式、方程和函数的实际意义。
2.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本章知识点,以思维导图形式展示。
2. 板书中间:详细书写例题及解题过程,便于学生跟随思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完成课后练习题15题。
附加题:设计一道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布置拓展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推荐相关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清晰度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1. 知识点的连贯性:确保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6.2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第七章:平面几何图形7.1 线段、射线和直线7.2 角的概念及分类7.3 三角形7.4 四边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提高其空间想象能力。
3. 通过几何图形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与表示;角的计算及四边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熟练运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尺子、圆规等。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三角板、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重要性。
例题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自主探究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角的计算方法和四边形的性质。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几何图形及其性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板书设计左侧:列出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知识点。
右侧:展示例题及解题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数据收集与整理:调查本班学生的身高、体重,绘制统计图表。
2. 答案:数据收集与整理: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合适的统计图表。
几何图形: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6.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反馈7. 知识拓展的深度与广度8.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清晰度9.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尽性10.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教学内容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相交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应用。
2. 第六章:三角形详细内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
3. 第七章:实数详细内容:有理数的平方根,无理数,实数的性质,实数的运算。
4. 第八章:二次根式详细内容:二次根式的定义,二次根式的性质,二次根式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判定与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运算,能够正确计算二次根式。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
(2)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实数的概念及二次根式的运算。
2. 教学重点:(1)平行线、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2)实数的概念、性质与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三角形等数学概念。
2. 例题讲解:(1)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2)讲解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讲解实数及二次根式的运算。
3. 随堂练习:(1)练习平行线、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2)练习实数及二次根式的运算。
4. 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数学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框架图。
2. 例题解答过程。
3. 关键性质与定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已知三角形ABC中,AB=AC,∠B=∠C,求证:三角形ABC 是等腰三角形。
(3)计算:(√3+√2)²。
2. 答案:(1)错误。
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可能平行,也可能重合。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共88页)

5.1相交线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对顶角,邻补角,对顶角性质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增强学生严谨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准备;1.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2. 课 型;讲新课3. 教 具;多媒体课件和直尺量角器4. 学 具;直尺量角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延长线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有一条公共边与OA ,AOD AOC ∠∠;BOD AOC ∠∠与有公共的顶点O ,而且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教师提问:如果改变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C(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 相交,401=∠,求4,3,2∠∠∠的度数。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探究性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举措,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些机会。小组交流,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更深入的得到结论。]
教师总结归纳:只有线段PO最短,且当PO与l垂直时,才最短。
课题:5.1.1相交线(板书)。
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直观形象地给出了生活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
究
探究活动一: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探究活动二: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二、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情
景
引
入
多媒体演示某大桥画面。
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线,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线段组成的图案,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两条直线相交能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
三.解答题
4如图所示,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
(1)写出∠AOC,∠BOE的邻补角。
(2)写出∠DOA,∠BOF的对顶角。
(3)如果∠AOE=30°,求∠BOF,∠AOF的度数。
5.如果直线AB、CD相交于O点,且∠AOC=28°,作∠DOE=∠DOB,OF平分∠AOE,求∠EOF的度数
附达标测评题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摘要:(2)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3)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1.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在日常的七年级数学教学中,老师课前的数学教案是必备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5.2.2平行线的判定(一)教学目标:经历探索两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理解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重点: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难点:理解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平行的判定。
二、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前我们学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如图(课本P13图5.2-5)在三角板移动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变? 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没有变。
简化图5.2-5,得图3.CADB图31与2是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移动前后的位置,显然1与2是同位角并且它们相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符号语言:∵1=2AB∥CD.如图(课本P145.2-7),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这种叫做角尺的工具画平行线的道理吗?用角尺画平行线,实际上是画出了两个直角,根据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可知这样画出的就是平行线。
如图,(1)如果2=3,能得出a∥b吗?(2)如果2+4=1800,能得出a∥b吗?b 1 4 2 (1)∵2=3(已知)3=1(对顶角相等) 1=2(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你能用文字语言概括上面的结论吗?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符号语言:∵2=3a∥b.(2)∵4+2=180,4+1=180(已知)2=1(同角的补角相等)a∥b.(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你能用文字语言概括上面的结论吗?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符号语言:∵4+2=180a∥b.四、课堂练习1、课本P15练习1,补充(3)由A+ABC=1800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依据是什么?2、课本P162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 全一册学案(pdf)(新版)新人教版

A ������ 4个
(A )
������������������������������������������������������������������������������������������������������������������������������������������������������������������������������������������������������������������������������������������������������������������������������������������������������������������������������������������������������������������������������������������������������������������������������������������������������������������������������������������������������������������������������������������������������������������������������������������������������������������
1 ������ 邻补 角 与 对 顶 角 都 是 成 对 出现 , 都是研究两个角 之 间 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 系 , 对 直线 A 则: ������ 如图 , B 和C D 相交于点 O , O E 是射线 , 顶角形成的前提是相交线 . 4 ( ) 1 ø1 的对顶角是 ∠2 , ø1 的邻补角是 ∠5 与∠A O D . 2 ������ 在解 决 与 相 交 线 有 关 的 角 度计 算 时, 通常利用对顶 ( ) , 的对顶角是 ∠ 的邻补角是 ∠ 2 ø5 A O D ø3 B O E . 角㊁ 邻补角的性质把所 求 的 角与已知角联系起来 .
人教版本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的全册学习教案

订交线教课目的: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看法,能在图形中辨识.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经过在图形中辨识对顶角和邻补角,培育学生的识图能力.要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正确辨识对顶角和邻补角.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正确辨识对顶角和邻补角.教课反省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引入课题先请同学察看本章的章前图,而后指引学生察看,并回答以下问题.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织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并且也不是完整直的,当我们把它们当作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订交线,有些是平行线.订交线、平行线都有很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宽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此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实用的,也将为后边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订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二、研究新知,解说新课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看法学生活动:察看上图,同桌议论,教师一致学生看法并板书.【板书】∠1与∠3是直线AB、CD订交获取的,它们有一个公共极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假如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重申以下两点:(1)辨识对顶角的要领:一看能否是两条直线订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订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订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订交线;二看能否是有公共极点;三看能否是没有公共边.切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立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可以.(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2.对顶角的性质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正确地辨识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睁开议论,选代表讲话,井口答为何.【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l=∠3(同角的补角相等).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解析图形获取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1=∠3(等量代换).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达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下数学全册导学案 课题:5.1.1 相交线【学习目标】1.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辨别对顶角与邻补角,培养识图的能力。
【学习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P 1图片及文字,了解本章要学习哪些知识?应学会哪些数学方法?培养哪些良好习惯? ,2.准备一张纸片和一把剪刀,用剪刀将纸片剪开,观察剪纸过程,握紧把手时, 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引发了什么变化? .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将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又发生什么了变化? .3.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 剪纸过程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阅读课本P 2内容,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合作探究】1.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例如:(1)∠AOC 和∠BOC 有一条公共边.....OC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 ,称这两个角互为 。
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 (2)∠AOC 和∠BOD (有或没有)公共边,但∠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 ,称这两个角互为 。
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 。
3.用语言概括邻补角、对顶角概念.的两个角叫邻补角。
的两个角叫对顶角。
4.探究对顶角性质.在图1中,∠AOC 的邻补角有两个,是 和 ,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 = ,而这两个角又是对顶角,由此得到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注意: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_O_D_C _B _A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你能利用“对顶角相等”这条性质解释剪刀剪纸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吗?【巩固运用】1.例题:如图,直线a,b 相交,∠1=40°,求∠2,∠3,∠4的度数.提示:未知角与已知角有什么关系?通过什么途径去求这些未知角的度数?,规范地写出求解过程.2.练习:完成课本P 3练习. 【反思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困惑?(小组交流,互助解决) 【达标测评】1.如图所示,∠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有( )12121221A.1个B.2个C.3个D.4个2.如图(1),三条直线AB,CD,EF 相交于一点O, ∠AOD 的对顶角是_____,∠AOC 的邻补角是_______,若∠AOC=50°,则∠BOD=______,∠COB=_______,∠AOE+∠DOB+∠COF=_____。
OF E D CBA3.如图,直线AB,CD 相交于O,OE 平分∠AOC,若∠AOD-∠DOB=50°,•求∠EOB 的度数.OE D CBA4.如图,直线a,b,c 两两相交,∠1=2∠3,∠2=68°,求∠4的度数cba34125.若4条不同的直线相交于一点,图中共有几对对顶角?若n 条不同的直线相交于一点呢?课题:5.1.2 垂线(1)【学习目标】b a 4321OD CB A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学习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学习难点】垂线的画法【学具准备】相交线模型,三角尺,量角器 【自主学习】1.如图,若∠1=60°,那么∠2=_______、∠3=_______、∠4=_______2.改变上图中∠1的大小,若∠1=90°,请画出这种图形,并求出此时∠2、∠3、∠4的大小。
【合作探究】1.阅读课本P 3的内容,回答上面所画图形中两条直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知道两条直线互相________是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
2. 用语言概括垂直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_____时,我们称这两条直线__________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的_____,他们的交点叫做_____。
3.垂直的表示方法:垂直用符号“⊥”来表示,若“直线AB 垂直于直线CD , 垂足为O”,则记为__________________,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下图。
4.垂直的推理应用:(1)∵∠AOD=90° ( )∴AB ⊥CD ( ) (2)∵ AB ⊥CD ( )∴ ∠AOD=90°( ) 5.垂直的生活应用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找一找:在你身边,还能发现哪些“垂直”的实例?【画图实践】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 的垂线.(1)已知直线L ,画出直线L 的垂线,能画几条? L小组内交流,明确直线L 的垂线有_________条,即存在,但位置有不______性。
(2)怎样才能确定直线L 的垂线位置呢?在直线L 上取一点A,过点A 画L 的垂线, 能画几条?再经过直线L 外一点B 画直线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B .A . L L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变式训练,请完成课本P 5练习第2题的画图。
画完图后,归纳总结:画一条射线或线段的垂线, 就是画它们所在______的垂线. 【反思总结】E(3)O D CBA (2)O D CBA (1)ODC BA本节课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难需老师或同学帮助解决? 【达标测评】(有困难同学可以选做) (一)判断题.1.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则所有的邻补角都相等.( )2.一条直线不可能与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3.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三个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4.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对顶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二)填空题.1.如图1,OA ⊥OB,OD ⊥OC,O 为垂足,若∠AOC=35°,则∠BOD=________.2.如图2,AO ⊥BO,O 为垂足,直线CD 过点O,且∠BOD=2∠AOC,则∠BOD=________.3.如图3,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若∠EOD=40°,∠BOC=130°,那么射线OE 与直线AB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三)解答题.1.已知钝角∠AOB,点D 在射线OB 上.(1)画直线DE ⊥OB (2)画直线DF ⊥OA,垂足为F.2.已知:如图,直线AB,射线OC 交于点O,OD 平分∠BOC,OE 平分∠AOC.试判断OD 与OE 的位置关系.3.你能用折纸方法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吗?课题:5.1.2 垂线(2)【学习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
2.了解垂线段的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 并会度量点到EODCBAEDC BA直线的距离。
【自主学习】1.上学期我们学习过“什么什么最短”的几何知识,还记得吗? 。
2.思考课本P 5图5.1-8中提出问题: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 处, 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3.自学课本P 5-6页的内容后,你能解决2中提出的问题吗?若不能,有哪方面的困惑? 【合作探究】 1.问题转化如果把小河看成是直线L ,把要挖的渠道看成是一条线段,则该线段的一个端点自然是农田P ,另一个端点就是直线L 上的某个点。
那么最短渠道问题会变成是怎样的数学问题? (提示:用数学眼光思考:在连接直线L 外一点P 与直线L 上各点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2.学具感受自制学具:在硬纸板上固定木条L ,L 外有一点P ,另一根可以转动的木条a 一端固定在点P ,使木条a 与L 相交,左右摆动木条a ,会发现它们的交点A 随之变化,线段PA 长度也随之变化.观察:当PA 最短时,直线a 与L 的位置关系如何?用三角尺检验一下。
3.画图验证(1)画直线L,在L 外取一点P; (2)过P 点出PO ⊥L,垂足为O;(3)点A 1,A 2,A 3……在L 上,连接PA 、PA 2、PA 3……;(4)用度量法比较线段PO 、PA 1、PA 2、PA 3……的大小,.得出线段 最小。
4.归纳结论.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 .简单说成: . 5.知识类比(1)垂线段与垂线有何区别联系? (2)垂线段与线段有何区别与联系?6.解决问题:此时你会解决课本P 5图5.1-8中提出的问题吗?在图形中画出“最短渠道”的位置。
7.探究“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1) 学习课本P 6第二段内容回答什么叫“点到直线的距离”?默写一遍: 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2)对照课本P 5图5.1-9,回答线段PO 、PA 1、PA 2、PA 3、PA 4……中,哪一条或几条线段的长度是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3) 如果课本P 5图5.1-8中比例尺为1:100000,试计算农田P 到小河的距离有多远? 【运用举例】例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1)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的一点间的线段的长度是这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2)如图,线段AE 是点A 到直线BC 的距离.(3)如图,线段CD 的长是点C 到直线AB 的距离._l_P _a_A例:2:已知直线a 、b,过点a 上一点A 作AB ⊥a,交b 于点B,过B 作BC ⊥b 交a 于点C.请说出哪一条线段的长是哪一点到哪一条直线的距离? 并且用刻度尺测量这个距离.baCBA【反思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或方法?还有什么困惑?相互交流一下。
【达标测评】1.如图,AC ⊥BC,C 为垂足,CD ⊥AB,D 为垂足,BC=8,CD=4.8,BD=6.4,AD=3.6,AC= 6,那么点C 到AB 的距离是_______,点A 到BC 的距离是________,点B 到CD 的距离是_____,A 、B 两点的距离是_________.DCBAFE D C B A2.如图,在线段AB 、AC 、AD 、AE 、AF 中AD 最短.小明说垂线段最短, 因此线段AD 的长是点A 到BF 的距离,对小明的说法,你认为对吗?3.用三角尺画一个是30°的∠AOB,在边OA 上任取一点P,过P 作PQ ⊥OB, 垂足为Q,量一量OP 的长,你发现点P 到OB 的距离与OP 长的关系吗?课题: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习目标】1. 理解三线八角中没有公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 ,知道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 通过比较、观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学习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