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难点突破篇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1.3分析概括推断文本观点课件
2020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分析与试题详解

2020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分析与试题详解一、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论述类文章阅读【原文】提示:红色划去字体为删除内容,括号内黑色字体为添加内容。
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的和谐。
如何(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这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
这些伦理规范(他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着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等等,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家庭伦理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得“礼”制度化。
所以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礼法合治”的社会。
因而,“伦理”规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三才章》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当然,孔子是否说过这段话,在此且不论。
)这是说“孝”是“天道”之常规;是“地道”有利于万物的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会有这样大的意义?我认为,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我(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的维护家庭中的长幼、尊卑的秩序,要使其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适应(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族伦理规范,而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以至庶人的伦理规范,而构成一套整个社会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在《孝经》中对此都有详说。
在我国古代往往又把这些伦理规范制度化,这就表现在种种“礼制”中,这点可以从我国历朝各代典章制度的文献中表现出来。
“孝”既然为我国古代社会所需要,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此伦理规范又通过各种礼仪,(并进)而成为社会应遵守的伦理制度,但这种伦理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礼仪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阅读Ⅰ讲义(含解析)

论述类阅读一、基本看法论述类文本又叫说理文 ( 过去叫谈论文 ) 。
它是以论述、剖析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事理、表示主张的文章,拥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三强”特点。
从内容上分,它主要包含社会科学类( 指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考古、文化、教育、语言、文艺、美学等内容) 和杂感类 ( 指作者对生活中的各样现象发布的谈论、叹息等) 文章。
从论证上分,它主要有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立论文指针对必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论述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同时用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的谈论文。
驳论文指针对对方的看法加以批评,在批评的同时论述自己的看法的谈论文。
依据内容和用途,我们习惯上把它分为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
二、文体种类1.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论述和谈论目前重要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谈论性文章。
政论文讨论的是政治问题,所以政论文的国别色彩很浓。
它主要包含社论、政治谈论、思想谈论、国际时势谈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对于重要事件、社会问题的谈论性文章。
政论文以谈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拥有说服力的案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看法或看法、辨明是非黑白,做到以理服人。
2.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特意的知识来谈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商讨的书面成就,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系统和研究成就,它拥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切性、科学性的特点。
学术论文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从表达方式上看,固然以谈论和说明为主,但与传统的谈论文不尽同样,又异于现代的说明文,因为它的说明、记述、引用( 包含图表、模型等)旨在进行科学的、严实的逻辑推导。
3.时评,就是对目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布看法的文章。
时评是评说近来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或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拥有时效性、针对性、正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
新高考语文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训练(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2020年高考】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14页)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病症作为普通人,历数我们的种种焦虑,为基本保障、为生活条件、为梦想实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和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凡此种种,这不正是我们“无家”的感觉吗?尽管在家和家园之中我们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安全的,我们不会遭受恶意的伤害甚至不会感受到敌意,我们可以得到呵护,在遇到困难时会获得照顾与支持。
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生产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过程,也是人类一步步失落家园的过程。
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的城市生活、科技理性支配和无情的科层制与形式主义法律统治,将人类从与自然界密切联系的共享天地之中抽离,而将其投入以功利效率的工具理性为核心的逻辑组织和运作的各个“系统世界”中,人类身处自己打造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既失温馨家园,又怎能免得恒久的焦虑?从赋予政府更多的福利保障职能,到重新看待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发挥信仰的功能,或以人本主义来平衡科学精神,直到重建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
然而,在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内核基石上,这一切看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人类的家园并未真正得以恢复,家园失落之痛和如影随形的普遍焦虑之感,至多只能说是稍有缓和而已。
到了全球化阶段,情形变得更为复杂。
借助全球流动性增长的各种媒介手段突破时空界限将全世界的人更近距离地聚拢在一起,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进一步和深入侵吞蚕食人们的家园,大到各国,中到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小到各个家庭,其所能提供的保护屏障一一被穿透,个体越来越深地被卷入其普遍的支配逻辑中。
而焦虑中的人们也将逐渐明了,如果曾经是为了正当的梦想而宁愿舍弃家园、离家逐梦,那么,该到重新回家的时候了。
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我们决不可没有家园。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论述类阅读Ⅲ核心突破一讲义(含解析)

论述类阅读一、分析论点论点(证明什么)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一篇论述类文本的灵魂和统率。
规范的论述类文本,一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但为了使论述更为深刻,更有条理,更加全面,还要恰当地将中心论点分解成两至三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如果说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脊柱的话,那么,分论点则是议论文的骨架、躯体。
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思路是否清晰,内容是否深刻,说理是否透彻,结构是否合理,是决定文章最终成败的关键。
论点在文中出现的位置较为灵活。
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有的直接出现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还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
大多数情况下,中心论点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段落分论点出现在段首或段尾。
当开头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点,首先应通读全文,明确文本论述的话题;在此基础上,边读边勾画,特别要注意论点经常出现的各种位置,如标题、开头、结尾等,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直接表述论点的关键语句;如果文中实在没有表述中心论点的语句,我们也可以先勾画出各个段落或各个层次的总领句、总括句(有时称之为“分论点”),并分析各个段落或层次之间的思路结构和逻辑联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中心论点;甚至,有些论述类文本每段也没有自己的关键句,那就需要我们先抓住各段的论据材料,以及作者评价分析论据材料的语句,从中把握作者的态度倾向,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各段的观点,进而将各段的观点组合起来把握整个文本的中心论点。
二、分析论证结构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
但它又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只是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
2020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05 准确而全面地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含解析)

难点 05 准确而全面地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对论述类文章的要点归纳来说,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述是关键,因此,归纳内 容要点要注重“两分析一总结”:两分析:1.分析各个段落的内容以及与题干要求归纳的内容关系密切的语句等。
归纳文章要点首先要 把握论述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把握每段话的主要内容,分析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同时,注重分析与题 干要求归纳的内容相关的语句,明了语句之间的层次关系。
2.分析相关语句的关键信息。
分析了段落之间、 语句之间的层次关系后,就明确了归纳的要点,但还要注重分析每个语句的关键信息,以确保归纳全面、 不遗漏要点。
一总结:总结每个相关段落、语句的主要信息。
很多试题中要求归纳的信息不是照抄文本内容就可以 的,还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必要的归纳。
特别须要注意的是,题干中即便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考生也要 保证所有的信息是在文中有根据的。
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即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或主要内容。
这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也是考生复习 备考的难点。
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考:1.读原文,明宗旨。
考生对论述类文章一定要认真阅读,逐字逐句地研究、揣摩。
一般说来,按照文 章的篇幅,考生在考试时可以把文章阅读两遍。
通过两遍阅读,从总体上弄清楚文章的主要观点、主要内 容以及文章的结构框架,并圈点出文章的主旨句和诸多文段的领起句、总结句等关键语句。
2.读题干,明要求。
文章读完后,考生应认真审题,深入领会命题意图,明确答题指向。
3.梳语脉,定区间。
这里所说的区间,是指用来筛选题目中的信息的文章区间。
只有梳理清了语脉, 锁定了答题区间,才能快速、准确地解题。
4.巧归纳,做概括。
这里所说的“巧归纳”,一是指善于摘取文章原句作答,二是指着眼某一文段, 以文段中的关键词语为依托,归纳作答。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教融合李为香1.儒道互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所倡导的三教融合,都是为了抬高自身的地位,并使其在实际传 补是对中国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免除来自政治与世俗的排斥。
全国2020届高考Ⅱ卷语文试卷和答案深度解析

2020年全国高考Ⅱ卷语文试卷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论述类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一精准把握论述思路讲义含解析

核心打破一精确掌握论述思路——层次要清,层意要准构造,是指文章资料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思路,是指依照必定的条原所以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分析论述构造,掌握论述思路”,是指对论述类文本构造进行分析,并在理解看法和资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
“分析论述构造”和“掌握论述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文章的构造表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构造表现出来的,构造为表,思路为里,两者互相照射。
思路是高考考察的重点。
一、论述类文本构造特点1.一般构造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 提出论点或论题) 、本论 ( 分析问题 ) 、结论 ( 解决问题 ) 三部分组成。
但它又是富裕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不过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纳破立联合的构造方法。
我们应认识其构造中的共性和特别性的辩证关系。
(1)引论。
引论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入式,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或论题;二是引入式,由一个“由头”引入论点或论题,这个“由头”多是一个故事,或许一句名言。
辨析引论最重要的是看它是提出论题仍是论点。
(2)本论。
这是论述类文本最重点的部位,关系到思路题的得分。
在这时,找寻标记层次、段落之间关系的词语尤其重要,掌握各段段意也极为重要。
本论内部的层次有以下几种:①并列式:各分论点从不一样的侧面、不一样的角度说明中心论点,各论点、各段落是平行的;有时,揭露分论点的语言形式也大概相同。
②比较式:环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或相对的两个方面作分析。
③层递式: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动的过程。
④综合式:综合运用几种构造方式,如先并列,再层递;先比较,再层递等。
⑤特别式:针对驳论文的破立式,有的先破后立,如《拿来主义》一文;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破边立。
(3)结论。
它主要有以下方式:①总结上文,重复或加强中心论点。
②卒章显志,得出论述结论或中心论点。
③增补论证。
2020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44 准确、全面地概括内容要点(含解析)

难点 44 准确、全面地概括内容要点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考生在阅读时要始终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文章写 了哪些人的哪些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3)文章说了什么道理;(4)文章是以什么作为说理 依据的。
具体来说,对记叙性文章,考生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前因后果;对一般的传记文, 考生要弄清作者记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对议论性文章,考生要找出其 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说明性文章,考生要理清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 才能准确、完整地分析和评价人物及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考生在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文中的中心句、关键 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同时,文章 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
考生分析时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空间顺序归纳,还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
考生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 明确各项表述正确与否。
考生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层次混乱、 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考生在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 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从多方 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黄子厚诗》序朱熹余年十五六,时与子厚相遇于屏山刘氏之斋馆,俱事病翁先生。
子厚少 余一岁,读书为文略相上下,犹或有时从余切磋,以进其所不及。
后三四年,“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余犹故也,而子厚一旦忽踊跃骤进,若不可以寻尺计,出语落笔辄惊坐人。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含解析版)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
《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
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
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
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
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
2020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

4.找出文章 表程度的词语 例如:总共 .基本 .大致 .最
5.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 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
6.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 ,特别注意跟文章一样的句子,因为有可能张冠李戴
7.剔除文本中做论据的文字,概括段意 论述类文本重在阐述观点和事理,为了阐明观点事理,就会引用一些资料,列举一些 事例。在一个段落内,除去这些 “资料 ”和 “事例 ”,段落的大意自然好理解多了。
4、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 比较点多为: ( 1)句意逻辑是否一致。 ( 2)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 ( 3)是否发生张冠李戴。 ( 4)是否绝对。 ( 5)是否无中生有。
5、有效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
二、答题注意点
1 思路: 阅读论述类文本时一定要联系语境, 要对自己画出的要点进行筛选领悟。
8.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
在阐明观点的句子中,总领句、总结句、重复句都是重点句子
;在资料、事例这类叙述
性的文字中, 重点词主要指人名以及表明作为、 成果等的相关词语。 这些内容很可能会出现
在题目的被选择项里面,重点勾画,以便我们在做题时可以及时找到对应的原文内容。
9.猜测、推断专业术语和文言词语的意思
专业术语和文言词语使读懂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难点,
B. 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 可行性。
C. 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
论述了广泛应用活数据服务社会对替能治理的重要
意义。
3
2020年最新
D. 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社会智能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2020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详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 考点1 信息概括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考点1 信息概括
专题导引
运用两种方式,读懂论述类文本
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 彻地弄懂相关知识,更不是从理解专业知识的角度来考查。基 于这种认识,我们在阅读论述类文章时,不要受与选文相关的专 业知识的影响,而要依据选文提供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
(4)代词(这、那、它、其、此等)。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 (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
专题导引
(5)举例子(例如、如)。
3.文中反复强化的词
(摘编自杜建录《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鲜卑、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有的曾一度控制了丝绸之 路的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当时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与汉族一起用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 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 色。 C.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和洛阳在唐朝时成为西域文化的 荟萃之地,当时的朝野上下无不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 D.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 的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及东西方各民族的交流 交往。
C.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和洛阳在唐朝时成为西域文化的
荟萃之地,当时的朝野上下无不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 √
[对应文句] (第5段) ……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 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 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 。
2020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了解论述类文本观点概述、结论推断题的命题特点1.题干形式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观点概述、结论推断题,均采用客观题的形式呈现,设定4个选项,题干表述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选项的表述思路拟定选项的侧重点和表述思路,目前呈现两种模式,即:(1)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依据文中结论,分析推断。
3.选项的信息选取选取原文中的逻辑表意句,或对文段内容进行观点概括、结论推断。
4.选项的设置特点(1)对原文中的说法变换叙述角度或表达的方式;(2)对部分信息作片面理解,或对文段内容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得出一个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结论;(3)对原文中有关内容进行错误的引申与分析,然后推断出一种错误的发展趋势;等等。
二、解题指津1.概括观点态度(1)结合中心论点,通过对选项具体内容的分析理解,辨析选项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表述的正误。
(2)抓住选项表述观点的关键词,从原文中寻找有无依据,是否是曲解原文陈述的观点。
(3)明确信息范围,抓住概述语的关键词,辨析概述是否有夸大或缩小,是否将未然说成已然的嫌疑。
2.依据文中结论,分析推断(1)看选项句式类型,分析关系是否成立。
如:①如果……就……;②只有……才……;等等;(2)看结论表述,分析“条件”“原因”和“结论”是否成立。
如: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表述文中内容;(3)看趋势预测,分析推理是否成立。
如:用“启示是”“将会”等表述对文本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方法:结合文本内容,辨析能否推断出选项所预测的结果。
(4)识破设题陷阱,分析结论是否成立。
概括转述时常见的错误有:①强加因果关系;②或夸大或缩小或歪曲或漏项或绝对或混杂等[例1](2019·全国新课标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04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专题04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点穿透】“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试题要求考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具体的内容加以分析概括,对复杂的内容加以归纳。
一、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结构”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思路的理解和把握。
命题的一般规律是:(1)对“分析文章结构”的考查多与理解语句含意结合起来,从分析、理解语句的含意、作用中考查文章的结构特点;(2)对“把握文章思路”的考查多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相结合。
1.辨明文体,选准角度。
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可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2.辨明重要文句。
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3.审辨标志性词语。
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
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4.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关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
分析是就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有几层意思;而归纳是就具体的现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
能归纳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是高中毕业生应具备的一种能力。
近几年高考全国卷多采用选择题型,分析、判断正确体现中心意思的语句,或选出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一部分难点突破篇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1.3分析概括推断文本观点专题

限时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
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
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
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
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为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
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
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
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
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
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
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
2020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语文及答案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突破推断题

三、明确三个步骤 第一步,勾画要点,运用指代,读懂原文。 学会快速地遵路阅读。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 路的,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看一 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写文章的人在开头花了很大的功夫,因此看 文章时也要着重看文章开头。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 路,同学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
微点2 看结论表述:比对原文,析“条件” “原因”和“结论”关系是否成立 专题微评
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表述 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把握 选项中的“条件”“原因”和“结果”之间的 关系是否符合文本意思。
1.(2019·山西省太原市第四次考试)书法标准“量”的方面是说,并不是所 有用毛笔书写的汉字作品都是“艺术”,只有在技巧、风格、境界上达到一定 层次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也就是说,有作为艺术的“书法”,也 有不是艺术只是停留在“写字”层次的“书法”。只有在形式上排除那些“任 笔为体,聚墨成形”的爱好者,书法的艺术性、严肃性才能得到保证。以这一 观点衡量当今书法家,不知多少人将会被排除出书法界。
更重要。我们注意看西方的绘画,全部要画鼻子,所有的小丑都是大鼻 子。 对应A项 这些都是文化的表现,这就是我们经常说起的西方文化, 是从他们的狩猎方式传下来的。
我们中国人不这样看事物,因为我们不是狩猎民族,我们是一个采 集民族。采集是要把东西抓起来,因此看东西是要上下打量,要里里外 外地看。因此中国人的看法,相对比西方人多。中国人看的关键,还要 上下打量,拐弯抹角地在某些地方停顿,在这里看一看,那里看一看。
微点3 看趋势预测:依据原文,看推断是否合理 专题微评
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启示是”“将会”等表示文本 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 析,尤其要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 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 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 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 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 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 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 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 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三节 分析概括推断文本观点
[技巧点拨]
观点推断题解题三步骤 把握选项所陈述现象或事件背后隐含的观点。 注意:因为选项很难像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题选项那样 第一步 在文本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匹配的文字(只能找到个别相关词 句),做题时需要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文中找到大体的对 应区域。
【解题流程】
本题题干已经明确了“下列说法”,什么是“说法”?“说法”就是选项所蕴含 的观点。
抓住A项中的“乡愁”“物质空间变化”“情感”等关键词,可以确定与A 项匹配的文段是第②自然段,选项中又有“如果”,可知A项是对第②自然 段作者观点的假设分析,蕴含的观点与原文第②自然段“在城镇化过程中 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的观点一致。 A项 原文“在城镇化过程中”就是“城乡变迁中”,“它们”就是上文提到的 “物质和非物质”;“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就是留住了乡愁, 原文表达的观点就是在城乡变迁中,要留住乡愁,就要处理好乡愁的载体 物质空间变化和情感的关系。因此,A项正确。
C项的关键词为“保护乡村记忆”“文化需求”,其实,全文 都在论述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乡村记忆的一些措施,其中就包 括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比如第③段提到“为 C项 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 原有品质”,第④段提到“将‘文’‘人’‘居’与‘产’融 合在一起”等。这与C项的观点是一致的。
③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 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 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 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 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 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 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 感。
④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 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 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 “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 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 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 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 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 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 的。
以上三步有时是同时进行的,很难截然分开。如在找对应区域期间往往就要把握 选项观点和原文观点。
[典例剖析]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
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 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 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 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 并活化乡村记忆。
通过D项的关键词“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可知此项的答题区域大体 在第④自然段。D项的观点是“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考 生再回到原文找出原文在这一部分的观点。原文“活化乡村记忆,就 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 D项 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原 文的推理是从A到B,选项是从B到A,推理没有问题;再看“内涵”, 原文说“升级”,怎样“升级”?就是“将‘文’‘人’‘居’与 ‘产’融合在一起”,这一“融合”,乡村记忆的内涵肯定会有所变 化,这就是文本的观点,D项正好与原文一致,可见D项正确。
吃透文本观点,同时,注意分辨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作者常 第二步 常会通过列出若干人的观点加以辨析,或赞同,或否定。要注
意分辨哪些观点是他人的,哪些是作者的。 将原文对观点的论证依据与选项进行比对,看选项的观点(分 析论证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文外所设论据所要证明的观点)是否 第三步 与原文的观点匹配。注意在本步骤,应综合分析,结合归纳推 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作出准确判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项中的关键词“依恋感和归属感”所在位置为第③自然段结尾,第 ③自然段论述的观点是“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 修”是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这种“消极型 B项 的留住乡愁”的结果是“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B项 把“消极型的留住乡愁——呵护乡村记忆”的结果,当成了“积极型的 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的前提条件,将两种留住乡愁的方式混淆 在一起说,从而导致B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