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上一句 下一句-句子_经典句子.doc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上一句 下一句-句子_经典句子.doc](https://img.taocdn.com/s3/m/144efdeef5335a8102d220ef.png)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上一句下一句-句子_经典句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上一句下一句出自宋朝朱熹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拼音版:bàn mǔf āng táng yījiàn kāi ,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
wèn qúnǎdéqīng rúxǔ?wéi yǒu yuán tóu huóshuǐlái 。
(n àtōng :nǎ)※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朱熹的诗词大全《题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浣溪沙(次秀野酴醿韵)》《劝学诗/ 偶成》《司马光好学》《七绝(少年易老学难成)》《春日》《南乡子(次张安国韵)》《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读书要三到》《鹧鸪天(江槛)》《菩萨蛮(次圭父回文韵)》《念奴娇(用传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水调歌头(江水浸云影)》《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满江红(刘知郡生朝)》《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读书要三到》《忆秦娥(雪、梅二阕怀张敬夫)》《劝学诗/ 偶成》《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鹧鸪天(叔怀尝梦飞仙,为之赋此。
归日以呈茂献待郎,当发一笑)》《偶成》《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译文及注释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a46d04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13.png)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
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
“问渠”就是“问它”。
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
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fff385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d6.png)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朱熹所作,本诗借助形象喻理。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宋代: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创作背景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赏析本诗借助形象喻理。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
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诗词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67a303580216fc710afd25.png)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诗词赏析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持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能够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持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持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持续地学习、使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所以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升理解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来说,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能够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持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所以人们常常用来比喻持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观书有感其一这首诗
![观书有感其一这首诗](https://img.taocdn.com/s3/m/9cbec93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6c.png)
《观书有感其一》这首诗的注释、译文及赏析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鉴:一个意思是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也有一个意思是镜子,指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4.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5.那得:怎么会。
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6.清:清澈。
7.如许:如此,这样。
8.为:因为。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小学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9ea73203d8ce2f00662342.png)
小学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持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持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持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持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升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淌、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持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持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观书有感二首》翻译及诗意
![《观书有感二首》翻译及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eee4af2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10.png)
《观书有感二首》翻译及诗意《观书有感二首》翻译及诗意《观书有感二首》翻译及诗意原文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彷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如今眼前,天空的光荣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挪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头为它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宏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诗意:《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提醒深入的哲理。
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承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泼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创作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拓展《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承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泼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详细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微妙。
所谓“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作品原文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彷徨。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5c5441f3c8d376eeaeaa316a.png)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朝代:宋代作者:朱熹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作者:佚名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80973348d7c1c709a1453c.png)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观书有感其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观书有感其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06e4961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7.png)
观书有感·其一体裁:诗题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名字:朱熹年代:宋代描述: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翻译: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原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赏析二:思想内容《观书有感其一》是宋代学者朱熹的作品。
这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诗人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表达我们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的观点。
赏析三:艺术特色“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在山村里读书,兴味正浓。
他悠然自得地抬头一看,眼前是一方半亩大小的池塘。
这本是最平凡不过的景象,在中国南方的村落中,这样的池塘随处可见。
但到了朱熹的笔下,它却独有一种深刻的寓意。
观书有感两首·其一古诗词
![观书有感两首·其一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46c2be3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d.png)
观书有感·其一古诗词观书有感两首·其一古诗词《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
下面是观书有感两首·其一古诗词,快来看看吧!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朱熹·宋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写作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
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
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
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诗意赏析】《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程朱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从题目看,这《观书有感》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作为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诗人朱熹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古诗_作者朱熹_古诗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古诗_作者朱熹_古诗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https://img.taocdn.com/s3/m/599f25f6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08.png)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译文及注释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观书有感两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观书有感两首·其一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5bb467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29.png)
观书有感两首·其一原文及赏析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书有感两首·其一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写作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
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着名诗句。
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
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诗意赏析」《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程朱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从题目看,这《观书有感》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作为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诗人朱熹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活水亭观书有感(朱熹)
![活水亭观书有感(朱熹)](https://img.taocdn.com/s3/m/9ca60479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9.png)
活水亭观书有感(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朝代:宋代作者:朱熹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及注释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观书有感两首·其一古诗词
![观书有感两首·其一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3147280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1.png)
观书有感两⾸·其⼀古诗词观书有感两⾸·其⼀古诗词 《观书有感⼆⾸》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
下⾯是观书有感两⾸·其⼀古诗词,快来看看吧! 观书有感⼆⾸·其⼀ 朱熹·宋代 半亩⽅塘⼀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来。
【翻译】 半亩⼤的⽅形池塘像⼀⾯镜⼦⼀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的⽔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
【写作背景】 庆元⼆年(1196年),为避权⾂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黄⼲、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今黎川县社苹乡⽵⼭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诗。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题名记》⼀⽂,⽂中对建昌⼈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厅堂书写“荣⽊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
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
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
在南丰曾巩读书岩⽯壁上刻有朱熹⼿书“书岩”⼆字,在岩⽳下⼩池壁上刻有朱熹⼿书“墨池”⼆字。
【诗意赏析】 《观书有感⼆⾸》是南宋程朱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动的形象揭⽰深刻的哲理。
从题⽬看,这《观书有感》这两⾸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然界和社会⽣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来说话。
作为⼀⾸有哲理性的⼩诗,诗⼈朱熹借助池塘⽔清因有活⽔注⼊的现象,⽐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们在读书后,时常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法,将这种内⼼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象加以描绘,让读者⾃⼰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观书有感其一的意思翻译
![观书有感其一的意思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b3b31fd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32.png)
观书有感其一的意思翻译原文:观书有感·其一宋代:朱熹半亩见方的池塘开得像一面镜子,清澈见底,天空和云彩都浮在水面上。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因为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为它源源不断。
(那桐:哪个)译文:半亩见方的池塘开得像一面镜子,清澈见底,天空和云彩都浮在水面上。
半亩见方的池塘开得像一面镜子,天空和云彩闪闪发光,漂浮在水面上。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因为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为它源源不断。
(那桐:哪个)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么清?因为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提供活水。
注释: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pái)徊(huái)。
汤芳:又名半亩塘,位于福建尤溪南部的郑亭(后称南溪书院)。
简:首先,它是一个青铜大盆,古代用来盛水或冰。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你可以像镜子一样照人。
徘徊:来回移动。
问渠(qú)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赞成:因为。
屈: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的水。
那就是:没门。
那:什么意思?清晰:如此清晰。
如:如此,如此。
清楚:清楚。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不断更新发展,从而积累。
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应用、探索,才能让自己永远保持先进和活力,就像水的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观书有感一其
![观书有感一其](https://img.taocdn.com/s3/m/b691205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d.png)
观书有感一其观书有感一其全文翻译、赏析如下:一、原文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宋代〕二、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三、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1、作者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2、背景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古诗其一诗意
![观书有感古诗其一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8c28230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6d.png)
观书有感古诗其一诗意
《观书有感·其一》的诗意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注释
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徘徊:来回移动。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清,清澈。
如,如此,这样。
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
析
这是一首借喻理的名。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
赏析二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