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西汉时期铜镜纹饰的特征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一)青铜工艺1、汉代铜镜(1)汉代铜镜在战国铜镜基础上继续发展,铜镜的作用不仅是照面梳妆,还用于辟邪驱鬼,也是占卜工具和舞具。
此时多数铜镜的特点体现为体薄、平边、圆钮、装饰程式化,另较多铜镜铸有铭文。
(2)汉代铜镜各时期的装饰纹样①西汉西汉前期的铜镜纹样继承战国铜镜的传统,云雷纹地的蟠螭纹镜继续流行:镜铭产生,多为〝长相思,勿相忘,常富贵,乐未央〞等吉语。
西汉中期,主要流行简化蟠螭纹镜、边缘有连弧纹的草叶纹镜及星云镜等。
西汉后期,铭文作为主要装饰,出现有日光镜、昭明镜等。
②玉莽前后王莽前后,流行规矩四神纹镜。
此镜因背面图案有规则的“T”“L”"V”形,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作装饰,故而得名,外国学者称为TLV镜,但所谓的字母形状实际是古代六博的棋格,故又称“四神博局镜〞。
③东汉东汉出现连弧云雷纹镜,最流行的是蝙蝠纹镜、夔凤镜、兽首镜以及直行铭文双曾镜等,铭文如“长宜高官、位至三公”等。
2、汉代铜灯汉代灯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也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
从各地汉墓中出士的灯具来看,这时的铜灯形式多样,主要类型有盘灯、虹管灯、行灯、筒灯、吊灯等。
(1)盘灯盘灯是指有灯盘的铜灯,样式各异,有豆形灯、多枝灯、雁足灯、龟雀灯、朱雀灯、铜羊灯、羽人灯等。
(2)虹管灯A、虹管灯又称釭[gāng]灯,其特征是灯体有一根较长的虹管,把燃灯产生的黑烟吸入装水的灯体,使之溶解在水中,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环保且对健康有利。
B、长信宫灯是西汉虹管灯的代表,其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
长信宫灯体现了实用、审美、工巧的完美统一。
C、虹管灯还有其他多种样式,如铜牛灯、凤鸟灯、雁鱼灯等。
(二)秦汉漆器1、秦汉漆器的种类与造型:(1)种类:秦汉漆器品种更多,几乎应有尽有。
饮食器有杯、盘、碗、鼎、盒、孟、勺、壶、钟、樽、彷等;出行用的有车伞、杖等:居室使用或陈设的有几、案、枕等;其他还有占卜的式盘,盛化妆品的奁,丧葬用的棺、椁、镇墓兽以及兵器等。
临泽县博物馆馆藏汉代铜镜赏析
临泽县博物馆馆藏汉代铜镜赏析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
它既是传统手工艺品,也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博物馆则是铜镜保存与呈现的重要场所之一。
临泽县博物馆是一座以保护、收集、展示临泽县本土文化遗产为主要职责的综合性博物馆。
其中,馆藏汉代铜镜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下面就对馆藏的汉代铜镜进行赏析。
汉代铜镜在形式上较为固定,一般呈圆形或扇形,直径在10至20厘米之间,通常以铜为底材,镶嵌着举止、品位考究的士人画像。
它们的制作工艺先进,纹饰繁多,体现了汉代铸造工艺的高度成就。
从镜子的边缘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纹饰,有草花、云纹、音律图等。
这些图案清晰、精美,所用材料纯实、雕刻细致,有的图案甚至具有立体感,形象更为逼真。
另外,铜镜的制作工艺也十分熟练,表面经过抛光处理,反光度高,故而又叫“明镜”。
临泽县博物馆馆藏汉代铜镜的特点是图案丰富、纹饰精美,百花齐放、神态万千。
在纹饰方面,这些铜镜多数立体感强烈,造型优美、结构复杂,线条刚柔并济,十分生动形象。
代表作品有“龙蟠云海”铜镜、扇形铜镜等。
其中,“龙蟠云海”铜镜是临泽县博物馆馆藏汉代铜镜中的精品之一。
该铜镜以铜为底材,边缘簇生象牙花环,表面有龙蟠、云海、天鹅、鹭鸶、水禽、草虫等诸多生动形象,浮雕和阴刻交错呈现,栩栩如生。
整块铜镜工艺精湛,雕刻技巧巧妙,具有很高的价值。
扇形铜镜是一类独特的汉代铜镜,其造型呈扇形,非常有观赏性。
临泽县博物馆馆藏的扇形铜镜形式多样,图案生动,多以文人雅士、山水景物等主题为基础,表现了汉代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的特点。
铜镜表面刻划的文人雅士图像栩栩如生,生动形象,整体感觉清雅脱俗。
总之,临泽县博物馆馆藏汉代铜镜,既是汉代的文化产物,也是中华传统手工艺品的精品之一。
它们的保存和展示,对于了解和传承汉代文化、推动中华传统手工艺品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研究和爱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汉代铜镜生产工艺特点
汉代铜镜生产工艺特点
汉代铜镜是中国古代工艺品中的珍宝,其生产工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汉代铜镜的生产材料主要是青铜和黄铜。
青铜由铜和锡的合金制成,其色泽青绿,质地坚硬。
黄铜由铜和锌的合金制成,其色泽金黄,质地柔软。
青铜和黄铜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可铸性,适合制作镜面和镜身。
其次,汉代铜镜的制作采用了“铸造”和“鎏金”两种工艺。
首先,制作者要先设计好铸模,然后在模具中倒入熔化的铜或黄铜,经过冷却和固化后取出,即得到了铜镜的模样。
接下来,制作者对铜镜进行打磨和镜面处理,使其表面光滑均匀。
最后,将镜面上的图案或文字进行“鎏金”,使其产生金属光泽,增加铜
镜的装饰效果。
再次,汉代铜镜的制作工艺非常注重设计和装饰。
铜镜的边缘常常饰以图案和纹饰,如花纹、凤鸟、神兽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神面纹”。
这些装饰图案不仅增加了铜镜的艺术价值,还赋
予镜子一种神秘和神圣的象征意义。
此外,汉代铜镜还经常在镜面上镶嵌宝石或玉石,增加了铜镜的珍贵感和华丽感。
最后,汉代铜镜的制作需要艺人具备高超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铜镜的制作需要精确的铸造和打磨技术,保证整个制作过程的精细和完美。
同时,镜面的“鎏金”操作也需要熟练的技艺,以确保金属光泽的效果,并增强装饰效果。
因此,汉代铜镜的制作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匠人来完成。
总而言之,汉代铜镜的生产工艺具有材料选取广泛、制作工艺复杂、装饰丰富多样、技艺高超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汉代铜镜成为了中国古代工艺品中的瑰宝,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探究我国古代铜镜中汉镜的纹饰特点
探究我国古代铜镜中汉镜的纹饰特点作者:邓茂兰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6期【摘要】汉代铜镜以其精美的的工艺制作和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其纹饰艺术综合体现了当时的工艺制作水平、社会民俗文化、民族心理乃至宗教文化信仰等。
对汉镜纹饰特点进行探究,有助于了解汉代的人文历史,把握我国古代铜镜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汉代铜镜;纹饰艺术;特点;人文历史中图分类号:K87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08-01作为汉代历史文化的艺术产物之一,汉代铜镜承载了那段时期的文化艺术记忆,尤其是汉镜的纹饰,是汉代工匠们艺术与智慧的产物,其背后承载了深刻的内涵意蕴。
对汉代铜镜的纹饰特点进行探究,应当建立在对汉代社会发展情况和人民生活情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一、汉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汉初,由于常年的战争,社会动荡,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汉初统治者依照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实行“无为而治”。
黄老思想的推行,使得国民经济发展得以恢复,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汉代中期,国力已大大增强,为满足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统治者开始推行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为汉代文化历史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央集权制度使得地方的工艺面貌不断走向统一,人文关怀因素也不断被注入到设计中。
并且受楚地文化的影响,汉代铜镜中保留了楚文化的神秘浪漫特点。
二、汉代铜镜纹饰的特点由于生产水平的提高,且受西域文化和楚文化影响,汉代铜镜的纹饰样式有了很大的突破。
人物纹、动物纹是最常见的样式,而画像纹因为神话、历史故事的影响也逐渐出现在铜镜的设计中。
汉代铜镜在继承前代形象纹饰的基础上,又结合了具象纹饰,两者交互运用,在铭文和图样的设计上,灵活地运用了几何纹、动物纹甚至是人像纹等等,展现了汉代铜镜在设计上的巧思和精湛的技艺。
汉代铜镜多为圆形、平边、薄胎,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点。
总体来说,汉镜的纹饰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西汉前中期到西汉末。
汉代铜镜的特点
汉代铜镜的特点汉代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汉代铜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造型精美汉代铜镜的造型精美,具有浓郁的汉代特色。
铜镜的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不同形状,其中以圆形最为常见。
铜镜的边缘通常饰以各种图案,如云纹、莲花纹、龙纹、凤纹等,图案精美,线条流畅,富有装饰性。
二、纹饰丰富汉代铜镜的纹饰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神话传说纹等。
其中,动物纹以龙、凤、麒麟、狮子等为主,植物纹以莲花、荷花、牡丹、菊花等为主,人物纹以官员、士兵、舞女、神仙等为主,神话传说纹以神话传说中的神兽、神仙、神器等为主。
这些纹饰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三、工艺精湛汉代铜镜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主要包括铸造、雕刻、打磨等环节。
铸造是铜镜制作的基本工艺,铸造时需要用到模具,模具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如制作模型、制作模具、浇铸等。
雕刻是铜镜制作的重要环节,雕刻时需要用到各种雕刻刀具,雕刻的图案需要精心设计,线条要流畅,纹饰要清晰。
打磨是铜镜制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打磨时需要用到砂纸、砂轮等工具,打磨的目的是使铜镜表面光滑,反光度更高。
四、文化内涵丰富汉代铜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铜镜上的纹饰和图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特点,如龙纹、凤纹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话传说的崇拜,官员、士兵、舞女等人物纹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结构和文化风貌。
此外,铜镜还具有祈福、驱邪、辟邪等功能,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总之,汉代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铜镜的造型精美,纹饰丰富,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汉代铜镜特点
汉代铜镜特点
铜镜最早出现于商代,它的前身是青铜镜。
铜镜发展到战国时期,在工艺技术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到西汉中期达到了顶峰,其制作精良为历代所罕见。
汉代铜镜属于方形、圆形。
镜子有厚薄之分,镜子越大,背后的银饰就越多,镜子越小,银饰则少。
根据镜子的用途可以分为几类:穿衣镜、化妆镜、放大镜等。
一般来说,放大镜比较小巧,应用广泛,便于携带。
普通人家使用的都是小镜子,一般是贴在衣服上或是随身佩戴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铜镜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形状各异,花样百出。
汉代铜镜不仅纹饰多,而且形状多样。
- 1 -。
汉代铜镜大全:汉镜图文详讲
汉代铜镜大全:汉镜图文详讲中国铜镜的发展战国镜、汉镜和唐镜三个高峰,其中汉镜承前启后,存在品种最繁,发现数量也最多,乃是铜镜研究的重中之重,历来成为研究和收藏的基点。
一、西汉早期西汉早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
经济亟待恢复,铸镜工艺发展缓慢,在形制和纹饰上既承袭了战国镜的风格,又逐渐加入了新的内容。
这时的铜镜,镜面较小,镜壁单薄,多弦纹小钮。
构图上以四乳丁为基调的四分布局法,成为西汉前期铜镜纹饰布局的一大特点,对以后颇具影响。
其纹饰也一反战国镜的底纹加主纹的两层构图法,使主纹成为镜背的单一图案。
这种不用底纹的构图法,是西汉早期出现的新风格,成为西汉早期铜镜与战国镜的分水岭。
四乳四弧纹镜战国时期的铜镜多为弦纹小钮、素卷缘、薄胎体,镜背纹饰刻画纤细,并多有底纹。
而汉镜多为半球形钮,主纹突出,无底纹,宽平缘,镜体厚重。
四乳四弧纹镜具有战国镜的遗风,又兼具汉初铜镜的特点,应为过渡期的西汉早期铜镜。
四乳草叶纹镜草叶纹镜是西汉早期出现的一个新的类型,四乳草叶纹镜在草叶纹镜中占绝大多数,是西汉早、中期流行的主要纹饰之一,代表了不同于战国镜的新风格。
草叶纹是将自然界的花卉、草叶经过高度概括而图案化。
钮座外一般为铭文方框,方框外饰草叶纹,镜缘多为内向连弧纹。
镜铭正式形成于西汉,这一点虽曾有学者驳难,但目前已成为研究界的共识。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二、西汉中期后期西汉文景之治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铜镜的铸造与使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完全摆脱了战国镜的影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长足进展。
尤其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开始流行起来。
四乳星云纹镜星云纹镜的出现与战国时流行的蟠螭纹镜有着演变上的渊源关系,它应是战国铜镜向汉镜风格过渡的物证。
形制上,镜面渐大,镜体变厚,半球形钮敦厚平滑,钮座多样化,除圆钮座外,还出现了柿蒂纹、联珠纹等钮座。
镜背图案常以乳丁作为间隔的四分法开始广泛运用。
纹饰种类增多,有新颖的草叶纹、星云纹、花瓣纹、连珠纹、乳状纹等取代了战国那种抽象的纹饰,尤其是铭文镜,其装饰图案开始由图文并茂转变为对铭文内涵及字体美观的追求,铭文逐渐在镜背占据重要的位置。
两汉铜镜艺术特点的探究
两汉铜镜艺术特点的探究作者:王亮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09期摘要:铜镜又称“照子”“铜鉴”,在古代社会与人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祭祀、梳妆、殉葬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那些“刻画精巧、文字瑰奇、辞旨温雅”[1]的古镜,称得上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两汉时期,大一统王朝下经济发展、金属铸造工艺提升,加之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之风盛行,使得铜镜的发展达到高峰。
两汉时期的铜镜,不论是在表征、形制,还是纹饰、铭文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且图案式样丰富、制作精良,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
关键词:两汉;铜镜;艺术目前的考古发现显示,铜镜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年)。
在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商周时期,铜镜作为祭祀的礼器及少数贵族享用之物,仅零星出土。
秦汉时期,铜镜的使用逐渐平民化、日常化。
后又历经唐、宋两次发展高峰期,直至近代玻璃、水银镜的诞生,铜镜方退出历史的舞台。
铜镜的艺术特点,每个时期都是各不相同的。
早期铜镜简单朴素,隋唐时期推崇流畅华丽之姿,宋代铜镜铸造多取材自由写实、注重实用,器体轻薄,装饰简洁,自元明之后,铜镜的发展呈现衰败之势。
而两汉时期可称得上是铜镜第一个发展高峰期,铜镜在日常生活中被大量使用,制作产生了质的飞跃。
笔者在此声明:本文所谈及的两汉铜镜特指武帝以降的,西汉前期修养生息,铜镜铸造多承袭秦代、战国遗风,镜体多单薄,而新莽铜镜与西汉铜镜一脉相承。
1 两汉时期的铜镜在纹饰方面的特点与先秦时期相较,两汉时期的铜镜不仅有着厚重的质地、高大的镜钮,在表现技法、纹样的处理上也有很大的突破。
铭文的图形化、几何装饰形的巧妙应用在汉镜中都有很好的体现[2]。
西汉镜纹饰的两大特点:采用四分法布局(多以四乳钉为基点);地纹逐渐消失,主纹成为单一的图案。
东汉镜纹饰最具特色的是题材更多反映神仙思想和现实生活,还有就是“浮雕技法的产生和‘轴对称’的纹饰布局方式的运用”[3]。
两汉铜镜纹饰审美特征及神仙思想
两汉铜镜纹饰审美特征及神仙思想作者:王暄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7期摘要:汉代铜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多样的纹饰傲立于铜镜历史文化之首,奠定了中国铜镜发展的基础,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汉镜主题纹饰内容广泛,气势雄伟,与当时的社会气息紧密相关。
本文从艺术审美和文化背景因素入手,分析其纹饰特点和体现出的神仙思想。
关键字:汉、镜;纹饰;神仙思想自齐家文化发现了第一面铜镜,掀开了中国铜镜文化的第一页。
历经春秋战国的纷纷扰扰,秦汉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大一统。
秦的暴政导致这个王朝只存在了不到三十年,随之而来的汉朝通过一系列亲民政策和良好的治理,延续了近五百年。
从未有过的文化大融合,在这个生活安定的时代有了空前的发展。
政治思想制度渗透了当时的艺术审美,甚至生活中的小器物都能反映出当时的文化风貌。
一、汉镜历史地位,纹饰特点概括在中国铜镜的发展历程中,汉代是一个鼎盛时期,是研究的典范。
西汉中期,地纹消失主纹突出,雕刻方法也经历了从线雕到高浮雕。
其纹饰艺术综合体现了当时的工艺制作水平、社会民俗文化、民族心理乃至宗教文化信仰等。
按装饰纹样将汉镜纹饰分类:①云气纹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是各类视觉造型艺术的装饰中使用最普遍的纹样,是人们对自然界观察的结果,体现了汉人尊崇天象,也反映了汉人向往成仙的观念。
秦汉时期是云气纹发展的鼎盛时期,与汉时期流行神道思想有紧密联系。
其造型生动优雅,线条结构变化多端,是最简单但又有深刻意义的一种纹饰。
象征星宿的乳钉纹与代表日光的云气纹配合使用,是汉人观天象顺天意的极致表现。
②龙凤纹是中国传统图案,汉代的龙凤纹以生动的气韵诠释了其内涵神韵和精神。
受西域文化和神道思想影响,汉龙多四足伴有双翼,与商周时期的龙纹明显不同。
③瑞兽纹在汉镜中也十分普遍。
根据五行说法,天上四方星宿主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在阴阳五行思想颇盛的汉代,这些瑞兽是地位崇高的神灵动物,是祥瑞的代表,可以驱邪避凶,镇守四方。
简述汉代铜镜的特点及纹饰特征
汉代铜镜是中国古代铜镜的代表作之一,具有以下特点:
铸造精良:汉代铜镜的铸造工艺相当精细,表面光滑平整,反射效果良好。
多样的形状:汉代铜镜的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六角形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圆形,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形象征着完整和和谐。
纹饰丰富:汉代铜镜的纹饰特征非常丰富,包括神话传说、人物故事、动物图案、花卉植物等。
这些纹饰常常以浮雕的形式出现在铜镜的背面,增加了铜镜的艺术价值。
品质考究:汉代铜镜一般选用高纯度的铜材,制作工艺精细,反射效果良好,被视为奢华的贵重物品。
总的来说,汉代铜镜在形状、纹饰和品质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展示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它们不仅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也是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
简述汉代铜镜的特点
简述汉代铜镜的特点汉代铜镜有两大特点:一是体型巨大,二是纹饰华丽。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汉代铜镜吧!汉代铜镜铸造的材料主要是青铜,质地较软,韧性很强,便于锤打和钻孔。
汉代铜镜一般为圆形或方形,面背都有铸铭文,其铭文字体有篆书、隶书等多种,内容多为吉祥语句,如“宜子孙”、“长宜子孙”、“富贵佳器”、“大乐富贵”、“千秋万岁”、“富贵长宜子孙”等等,这些铭文可能出自当时各地的作坊之手。
汉代铜镜虽然数量多,但其制作水平不高,汉镜总体可分为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三个阶段。
在商周时期铜器中,铜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当时铜镜主要用来照面,也兼作武器。
战国时期,铜镜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成为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品。
据《考工记》载,当时铜镜的生产分为十个步骤,它所包含的制作程序非常细致,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最后成型。
因此我们可以说,汉代铜镜不是单纯的物质产品,而是凝结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科技成就的珍贵文物。
汉代铜镜的纹饰比较丰富,以蟠螭纹和四神为主,蟠螭纹镜主要流行于新莽和东汉前期;四神镜流行于新莽至东汉中期;云雷纹镜多为西汉晚期的作品;草叶纹镜盛行于西汉晚期和东汉初年;内区以凸弦纹和内向菱格纹为主,边区则以云雷纹为主,另外还有禽兽纹镜;云纹镜流行于西汉末年至东汉早期,内区多为凸弦纹,边区主要是内向四瓣菱格纹或弦纹;神兽纹镜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很流行,唐代神兽镜有继续发展的趋势;鸟兽纹镜也很流行,这种镜子有的是圆形,也有方形的,一般是内区和边区都有凸弦纹,主要有内向八瓣菱格纹、云雷纹、连弧纹、几何纹等。
一般来讲,汉代铜镜中主题纹饰以蟠螭纹和四神镜最为流行,是汉代铜镜纹饰的主流,内区花纹简洁,边区装饰复杂;动物纹、几何纹以及神话故事纹的地位逐渐下降,逐渐被新的纹饰所取代。
汉代铜镜大多为素面,少数为凸面,表面有朱漆的居多,也有绿漆、黑漆和棕漆的。
汉代铜镜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纹饰华丽,体型巨大,数量众多,制作精良。
简述汉代铜镜的特点
简述汉代铜镜的特点汉代铜镜是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文明进步的一个象征。
它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的程度、科学技术的高低,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汉代铜镜中最为常见的是菱花式和葵花式两种,其次还有重环式、连弧式等多种形制。
在纹饰上汉代铜镜多以仙人瑞兽、神话故事、花草植物为主,有的还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长信宫灯”作参照。
大量的神话传说、仙人灵兽和龙虎相斗等动物纹样,被广泛采用;飞鸟纹则多与战争、射猎有关;龙凤纹则表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神仙、羽人和各种祥瑞动物成为镜面上普遍而常见的装饰图案。
另外,四神、动物纹和几何图形等常见的纹饰都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从纹饰来看,汉代铜镜上的纹饰不仅丰富多彩,并且有了自己的特点,即整个构图严谨均衡对称,充满着庄严肃穆的气氛,具有强烈的动感和韵律美。
铜镜铭文的书体已逐渐成熟,无论是草篆隶楷都已齐备,字迹清晰,规范而又流畅,且富有装饰性。
而且铭文的字体大小粗细很不一致,字体的长短宽窄差别悬殊,各个书体之间的风格也各不相同。
在布局上可分为整齐匀称和参差错落两种类型。
这些装饰图案有连续图案和分散的独立纹样两类,前者是由几何纹、云纹、禽兽纹等各种单独纹样连缀起来,后者则是由数十甚至上百个小图案组成。
它们分布于铜镜的不同部位,有的在镜背面的边缘或其他不显著的地方,但多数集中于镜钮和镜背中央区域,因此显得特别华丽精巧,给人以凝重、饱满、稳定、活泼、和谐、优美的印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代铜镜的装饰内容和表现手法开始融入了许多人文意识,如以鸟纹为主题的有四乳四禽、四兽八禽、四花四鸟等,以龟纹为主题的有六龟八凤等,象征“天长地久”、“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的内容较多地出现在铜镜上。
总之,汉代铜镜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标志着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正在走向没落,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铜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当时人们认识的局限,许多好的构思,不可能完全付诸实践。
汉代铜镜动物纹饰探究
汉代是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时期,铜镜作为汉代优秀的工艺美术形式,打破了战国时期铜镜的传统形式,表现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汉代铜镜种类多样,工艺更加精美。
汉代铜镜不仅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而且是一种艺术文化,主要以四神、凤鸟、神兽为纹饰。
汉代铜镜动物纹饰一方面反映了汉代人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汉代工艺制作的高超水平。
一、汉代铜镜动物纹饰的产生西汉早期铜镜继承了战国时期铜镜的装饰样式风格,铜镜纹饰中地纹渐渐变少,并且这一时期纹饰的样式都比较简单。
到了西汉中晚期,地纹彻底消失,铭文在铜镜中出现,作为装饰纹样对铜镜进行修饰。
此时铜镜广泛使用四分布局方式,以四乳为基本点,将铜镜的背面分成四区,动物纹饰铜镜有四乳四虺纹镜、四乳四神纹镜、四乳禽兽纹镜、四乳禽鸟纹镜等。
多乳禽兽纹镜的种类分为多乳四神禽兽纹镜、多乳禽鸟纹镜、多乳禽兽纹镜。
它们以圆形圆钮为主,五至八乳不等,七乳较为常见。
新莽时期,铜镜动物纹饰以“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主。
东汉早期,铜镜上的铭文增多,纹饰较为复杂,形式多样,刻画精美,更具艺术性。
东汉中晚期出现了神兽题材,铜镜装饰纹样更为丰富,并且应用了浮雕式表现手法,采用纪年、纪氏的形式,表达人们期望寿命长久、吉祥如意的心愿。
浮雕式创作手法使东汉铜镜在制作工艺上迈向新的阶梯[1]。
二、汉代铜镜动物纹纹饰特点受战国时期铜镜纹饰影响,汉代铜镜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与样式风格,以圆形圆钮为主,纹饰大小不同,疏密相间,不同纹饰表现出不同的空间感和体积感。
西汉早期,铜镜动物纹饰较为简单,线条流畅;西汉晚期,铜镜动物纹饰多样,内容丰富,以四乳为主;东汉早期,铜镜上铭文增多,增添了视觉效果,纹饰精致华丽;东汉晚期,铜镜动物纹饰以神兽题材为主,结合浮雕手法,立体感极强[2]。
笔者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分析。
西汉早期的铜镜,动物纹饰以战国时期纹饰为基础,而且不断发展,其纹饰较为简单。
线条使铜镜纹饰具有律动性和舒畅性,线条流畅,自由飘逸,按一定规律排列。
汉代规矩镜的特征与装饰纹样
汉代规矩镜的特征与装饰纹样
两汉时期的铜镜制作精巧,再加上汉代文化融合了不少边塞和异国的情调,其图案造型也在汉朝时期非常丰富。
铜镜纹饰图案除了美观之外,也与思想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代铜镜中出现了草叶纹(有些学者认为是“麦穗纹”),这种花纹来源于汉代人民的日常劳作,反映了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的历史。
除了植物纹镜,纹饰还有龙凤,兽纹,蝙蝠这些动物纹饰。
这些图案都带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现实生活的美好祝愿。
几何图案的纹饰图案也是汉代铜镜的一大类别,比如星云纹的形状就像古代的天文星象,与汉代的神话和长生不老的思想有关。
而它其实是由战国时期流行的蟠螭(一种与龙相关的神兽)纹镜演变而来,小乳钉系蟠螭骨节变幻,云纹则为蟠螭体之化身。
还有一种四神纹镜上的图案与甲文中的四方风神相关,汉代以“左龙,白虎,南鸟,北玄武”为代表,象征着镇守东南西北,也寓意着四方国泰民安。
连弧纹装饰在汉代铜镜中并不少见,主要用弧纹内向链接成一圈或者两圈构成,连弧纹位于镜背内区,起主要装饰作用。
蝙蝠纹镜实际上是柿蒂纹的变形和扩张,纹样抽象化,形式美观。
简析西汉时期铜镜纹饰的特征
简析西汉时期铜镜纹饰的特征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写西汉初期、中期、晚期铜镜的纹饰特征以及影响铜镜纹饰形成流行的因素。
关键词:xx铜镜纹饰中国古代铜镜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度。
中国古代铜镜的铸造,自齐家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朝代,每一时期都有其各自的独特风格与特点,形成了我国铜镜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
铜镜的铸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铜镜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精美青铜器的一个组成部分。
进入铁器时代后,大量的青铜器逐渐被铁器和陶瓷器皿取代了,然而铜镜却以它耐腐蚀和精美的特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当然,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不断改进合金成分的科学基础上的。
古代工匠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前代的铜镜铸造业不仅继承,而且还有所创造、有所变化,因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的特征与风格,成为我们今天鉴别铜镜时代的重要依据。
铜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铜镜逐渐进入普通平民的家庭,这时它们表现出的民俗艺术,具有很高的概括性。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
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国铜镜,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
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社会的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因素也促进了西汉铜镜的发展。
一、xx初期西汉铜镜继战国以后又一次大发展,汉代金属工艺中一个主要的品种,样式丰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
汉代铜镜钱纹分析
汉代铜镜钱纹分析铜镜是古人的照容用具。
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1],其后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
除实用外,铜镜还发展出其他的功能和文化意义。
汉代铜镜的形态为圆形具钮,以钮为中心设计纹样装饰,因而纹饰一般具有对称分布的特点。
除了装饰性,镜背纹饰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古代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形态密切相关,时代特征也比较鲜明。
因此,镜背纹饰的研究不仅为判断铜镜年代提供依据,也是探讨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的重要材料。
钱纹,是指以历史上流通的钱币作为装饰图案,圆形方孔钱最常见,其中有的为钱币正面,有的为钱币背面轮廓。
汉代以钱纹作装饰的铜镜数量不多,且一般也不作为铜镜的主体纹饰。
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钱币除了在经济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外,还作为一种文化因素渗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
因此,钱纹成为铜镜的装饰纹样并不是偶然的,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本文在大量搜集以钱纹作装饰图案的铜镜资料的基础上,分析钱纹的类型及与其组合的纹饰种类和特点,由此初步探讨了钱纹作为铜镜装饰出现的时间、内涵以及文化背景。
这一研究不仅是古代铜镜纹饰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探讨古代钱币文化意义的重要方面。
一汉代铜镜上钱纹的发现及特点从已发表的较可靠资料看,汉代铜镜上主要有五铢钱纹和大泉五十钱纹两种。
装饰五铢钱纹的铜镜发现数量最多,钱纹的形式和组合纹饰的内容也比较丰富,而大泉五十钱纹仅有零星发现。
下面参照钱币铸行时间的先后,对两种钱纹的特征分别予以介绍,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由于上述两种钱纹发现的数量相差很大,因而在分类方法及叙述上有所差别。
(一)五铢钱纹1.钱纹类型五铢钱铸行于西汉元狩五年(前118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前后730余年,期间钱币的形制发生多次变化。
铜镜上五铢钱纹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钱文写法不同,主要有以下四型。
A型:钱文笔画完整,如故宫博物院藏的龙虎纹镜[2](图一)。
B型:“铢”字笔画简化,可分为两个亚型。
鉴定汉代铜镜
鉴定汉代铜镜一、引言汉代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鉴定汉代铜镜的工作是了解和研究这些古代文物的关键,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代时期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以及社会文化背景。
本文将介绍鉴定汉代铜镜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及一些常见的汉代铜镜特征。
二、外观特征1. 材质:汉代铜镜多使用青铜材质,铜质较纯,表面常有铜绿锈迹。
2. 形状:汉代铜镜的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
镜面常呈凸面或凹面,边缘有装饰花纹。
3. 尺寸:汉代铜镜一般较小,直径约为10至20厘米,重量较轻。
三、制作工艺1. 铸造工艺:汉代铜镜多采用铸造工艺制作,常见的方法有“失蜡法”和“砂型铸造法”。
2. 镜面处理:汉代铜镜的镜面常采用抛光工艺,使其光滑明亮。
有些镜面还会进行装饰,如雕刻或镶嵌。
四、鉴定方法1. 材质鉴定:通过目测和触摸镜面,判断铜镜的材质是否为青铜,是否存在铜绿锈迹。
2. 形状鉴定:观察铜镜的外形,判断其形状是否符合汉代铜镜的特征。
3. 铸造工艺鉴定:观察镜面和边缘的细节,判断是否存在铸造痕迹,如气孔、砂眼等。
4. 装饰鉴定:观察镜面和边缘的装饰花纹,判断是否为汉代的典型图案,如云纹、龙纹等。
五、常见汉代铜镜特征1. 镜面花纹:汉代铜镜的镜面常有花纹装饰,如云纹、龙纹、凤纹等,这些花纹通常具有浮雕效果,细节清晰。
2. 边缘花纹:汉代铜镜的边缘常有花纹装饰,如神兽、凤凰、花卉等,这些花纹通常具有雕刻或镶嵌工艺。
3. 镜柄特征:汉代铜镜通常有镜柄,镜柄的形状多样,有直柄、扳指状柄、动物形状等。
4. 镜面文字:少数汉代铜镜的镜面上会刻有文字,如铭文、题诗等,这些文字常常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
六、结论鉴定汉代铜镜需要综合考虑材质、形状、工艺和装饰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一件铜镜是否为汉代铜镜,并进一步研究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希望本文能为对汉代铜镜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汉代四山镜的鉴定特征
汉代四山镜的鉴定特征汉代四山镜是指汉代时期制作的一种特殊的镜子,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四周的山形纹饰上。
下面将从材质、形状、纹饰和装饰等方面,详细介绍汉代四山镜的鉴定特征。
一、材质方面:汉代四山镜的材质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玉石等。
其中,青铜是最常见的材质,具有一定的质感和光泽,表面常有一层绿锈。
黄铜则相对较少见,色泽较黄,质地较轻。
而玉石制作的四山镜则较为罕见,多为贵族或宫廷使用,玉质通透,质地细腻。
二、形状方面:汉代四山镜的形状主要有圆形、方形和八角形等。
圆形的四山镜是最常见的形式,直径一般在10厘米左右。
方形的四山镜则相对较少见,多见于汉代后期。
八角形的四山镜则为较为罕见的形式,多为贵族或宫廷所使用。
三、纹饰方面:汉代四山镜的纹饰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镜面四周常常有山形纹饰,象征着四周环绕的山峦。
这些山峦纹饰多种多样,有的呈现出连绵的山脉,有的则呈现出峻峭的峰峦。
纹饰的细节处理也非常精细,可以清晰地看到山峦的轮廓和纹理。
有些四山镜还会在纹饰上添加其他的图案,如动物、植物或几何纹样,以增加观赏性。
四、装饰方面:汉代四山镜在装饰方面也非常讲究。
镜背常常有精美的装饰纹样,常见的有神兽、云纹和花纹等。
同时,四山镜的边缘也常常有精细的雕刻和镶嵌,如铜带、宝石和珠子等。
这些装饰不仅增加了镜子的美观度,也体现了制作工艺的高超。
总结:汉代四山镜是一种具有独特鉴定特征的镜子。
它的材质多样,形状有圆形、方形和八角形等,纹饰精美,装饰考究。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准确鉴定出汉代四山镜的真伪和年代。
同时,汉代四山镜也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重要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11)汉代铜镜欣赏
(11)汉代铜镜欣赏
两汉时期,在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下,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济文化呈现空前繁荣景象。
当时,政府设专官管理铜镜的制作,如“尚方”是汉代为皇室制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属少府。
“尚方作镜”系设在首都的尚方工官制作的铜镜。
而同时,“蔡氏作镜佳且好”、“王氏作镜真太好”等铭文镜也都明确记述了制作者的姓氏,表明民间铸镜业也已十分普及。
从铜镜纹饰上看,西汉早期铜镜有些还保留了一些战国铜镜的特点,如地纹、蟠螭纹的使用等,草叶纹在早期也有出现;西汉中晚期时,铜镜中的地纹已经彻底消失,主题纹饰日趋简洁朴实,流行的纹饰有草叶纹、星云纹、四乳四虺纹等,蟠虺纹镜新出现并流行,博局纹镜开始出现,此时铭文已成为整个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晚期至东汉前期,连弧纹镜、蟠虺纹镜继续流行,博局纹镜最盛行,此时纹饰以四神为主,图案有四神、动物、禽鸟及羽人之类,活泼生动;东汉中、晚期时,连弧纹、博局纹继续使用,新出现了人物神仙故事如“东王公”、“西王母”等神仙内容和车马画像及神兽等题材,出现了浮雕式表现花纹的手法,纹饰布局出现了“轴对称”式新风格。
洛阳出土的汉代铜镜品种繁多,形制多样,有些已成为汉代铜镜鉴定、分期的标准器。
正如《古镜图录》中说:“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镜若也。
”而汉代铜镜作为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在纹饰题材、数量种类及铸造工艺上都较前期有了极大发展,并为以后唐代铜镜的盛起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铜镜文化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精湛工艺、聪明才智,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虽然铜镜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所反映的中华灿烂文明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西汉时期铜镜纹饰的特征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写西汉初期、中期、晚期铜镜的纹饰特征以及影响铜镜纹饰形成流行的因素。
关键词:xx铜镜纹饰中国古代铜镜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度。
中国古代铜镜的铸造,自齐家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朝代,每一时期都有其各自的独特风格与特点,形成了我国铜镜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
铜镜的铸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铜镜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精美青铜器的一个组成部分。
进入铁器时代后,大量的青铜器逐渐被铁器和陶瓷器皿取代了,然而铜镜却以它耐腐蚀和精美的特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当然,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不断改进合金成分的科学基础上的。
古代工匠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前代的铜镜铸造业不仅继承,而且还有所创造、有所变化,因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的特征与风格,成为我们今天鉴别铜镜时代的重要依据。
铜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铜镜逐渐进入普通平民的家庭,这时它们表现出的民俗艺术,具有很高的概括性。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
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国铜镜,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
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社会的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因素也促进了西汉铜镜的发展。
一、xx初期西汉铜镜继战国以后又一次大发展,汉代金属工艺中一个主要的品种,样式丰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
西汉初期的铜镜在图案上较多的保留着战国时期的因素,战国时期流行的镜类,到这时有的已经逐渐接近尾声,有的尚在继续流行,有的虽为此时新出,但其实仍保留了不少战国铜镜的特点,如地纹的使用,蟠螭纹的使用等。
⑴1、蟠螭纹蟠螭纹保留了战国铜镜流行的蟠螭纹的许多特征,同时又采用了双线或三线式的新的主纹表现手法。
可分IV式:I式:双兽纹钮座外围以铭文带一周。
主纹为四组蟠螭纹,中间以四方配置的火焰形图案相隔,螭头居中而甚小,体躯作复杂的蟠旋虯结状。
无地纹,使它有别于战国时期的蟠螭纹镜。
II式;云雷纹地,主纹是相互缠绕的蟠螭纹,蟠螭纹图案的中部,被一圈宽带纹所截断,带纹圈上有对称的四乳纹或四瓣花纹。
III式:云雷纹地,钮座外多为铭文带,主纹为分列于四方的火焰形图案和以此形成的四组蟠螭,其外又围以铭文带一圈。
IV式:云雷纹地,钮座外围以双线方格,方格内配置铭文,方座每边连接T形纹,和T形纹对府的是L形纹,方座四角相对的有V形纹。
此图案现在应定名为“博局纹”。
以V形纹为中心,配置有主纹蟠螭纹,蠕体躯多呈弧圈形线条。
西汉早期西汉初期是铜镜铭文的萌芽时代,文辞简略,依其内容可分为三类:(1)男女或朋友间的纪念赠答铭文,措辞委婉曲折,如怨如慕,意味深长,有纪念相思勿忘而兼含颂祷之意。
(2)庆祝颂祷铭文,种类少,但数量多,证明当时十分盛行,如“大乐富贵”、“千秋万岁”、“宜酒食”等。
(3)具有修养的意义而用作规箴的铭文,铭文较长,分铸于内外铭带。
西汉初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
西汉早期保留着战国的特点,在装饰的图案上有一定得继承性。
这个时候铜镜的装饰特点基本上没有改变,因为这个时候战乱才刚刚平息,西汉刚刚建立政权,经济文化发展较慢,人们的主要精力都投注于生产上,没有太多的精力用在手工业的发展上。
西汉初期铜镜纹饰没有太大发展与人们的心理状态是有关的。
西汉经济没有出现繁荣的景象,生产必定是很低下的,在生产技术上没有大的突破也是导致西汉初期铜镜纹饰单一的原因之一。
二、xx中期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
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早期出现的草叶纹镜继续流行。
星云纹镜在河南洛阳烧沟一期汉墓出土四面,同出的有武帝和昭帝五铢钱。
北京大径台西汉木榔墓亦出土一面,同出的一件残漆器上有针刻铭文“甘四年五月丙辰丞”,据认为是燕王刘旦在位的廿四年,相当于汉武帝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
在《大葆台西汉木榔墓发掘简报》和《文物》1977年6期中出现了I式、II式连弧纹镜,III式蟠虺纹镜新出现并流行,博局纹镜开始出现。
1.蟠虺纹I式:云雷纹地,钮座外方格内置铭文,方格外四角或四边中部各饰一乳钉纹。
主纹蟠螭纹四方配置,虺身作凹形。
II式:线条纹地,钮外为弦纹圈,主纹蟠虺呈~形,两虺间用乳钉间隔。
主纹外围以连弧纹圈。
III式:钮座外围素带和斜线纹各一周,主纹为流畅的细双线条组成的四虺,虺纹的上下以禽鸟填充其间。
2.草叶纹I式;钮座外方格内多数配置铭文。
方格四角均向外伸出一株双叶花枝,方格四边外中部,分别饰有乳钉一,每乳钉左右各有一草叶形纹。
II式:图案格式与I式同,但细部略有差异。
方格四角外伸花枝的花蕾较I式复杂。
另外,每个乳钉外环绕四个叶瓣,乳钉则成为花蕊。
III式:方格四边中部向外伸出一T形纹,与其相对的是L形纹,方格四角对向为V 形纹。
规矩纹空间填置草叶纹。
3.星云纹多为连峰钮,钮座外为内向十六连弧纹,主题纹饰为数目不等的小乳钉,用曲线相连,其形状很像天文星象图,故习称星云纹。
星云纹图案分为四组,其间有乳钉四枚,乳钉外均围以连珠纹。
边缘亦作内向十六连弧纹,与钮座外的连弧纹相对应。
4.连弧纹I式:钮座外为内向八连弧纹,连弧每一曲有一直线与钮座垂直相连。
纹饰外围以铭文带。
II式:连弧纹与钮座间填饰有线条、涡纹。
连弧纹外围以铭文带,铭文带两侧又饰有短线直纹。
III式:钮座四叶问有四字铭文。
钮座外为内向八连弧纹,并围有云雷纹一周。
云雷纹一般为八个小圆圈,加数日不等的斜线组成。
IV式:比III式省略了云雷纹带。
四叶钮座的叶间多书长脚花式篆“长宜子孙”,八连弧间也常有铭文与之对应。
V式;比IV式更为简略,钮座外为内向连弧纹,无铭文和云雷纹。
西汉中期以后,铭文占据了重要位置,有的甚至取代了纹饰。
这时铭文的字体笔书,除尚方镜中能保持整齐划一的姿态外,一般铜镜则—反汉初谨严不苟的作风,出现了代用字、简笔字及句中缺字等现象。
这种状况之所以能被社会习俗接受,是因为简字、代字在当时大众中已广为流传,故凡遇到笔画较繁或文字较生涩的字,多以简字来代替,如最习见的“古”代“贾”,“守”代“兽”,“次”代“饮”,“周”代“雕”等。
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铜镜铭文种类繁多,照文意性质,可分为三类:(1)赠答铭文,有属于男女或朋友关系的纪念辞,又有意义深长、耐人玩味、脍炙人口的妇女赠送其远行丈夫的语句。
(2)用于庆祷的吉祥铭文,或歌功颂德、宣示威武的铭文。
(3)宗教神话内容的铭文,如《穆天子传》传下来的东王公、西王母故事,镜铭中也有表现。
西汉中期,这段时间以汉武帝前后为标志,一直到西汉晚期。
此时铜镜有以下特点: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四分法布局,即整个铜镜的主纹分为四区;地纹逐渐消失,使主纹更加突出;主题纹饰趋于简化,朴素,如草叶纹,或者仅仅用铭文作为纹饰;镜中铭文逐渐成为铜镜纹饰的组成部分;在装饰图案上内向连弧被广泛采用,四叶纹钮座发展成柿蒂座(即四叶蝙蝠形座)。
⑵西汉中期铜镜纹饰的发展,跟西汉中期的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一个帝国之一,统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农业发展上,历代一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故而汉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较稳定。
在武帝年间,大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武帝采纳之,自此,儒教、儒学形成了汉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一贯遵从的治国方略。
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使得手工业、商业、人文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纺织为主的西汉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铜镜的制作必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三、xx晚期西汉晚期只要是讲西汉晚期到王莽时期。
这一时期I式、II式连弧纹镜、III 式蟠虺纹镜继续流行。
II式、III式乳钉禽兽纹镜开始出现并流行,河南洛阳西汉晚期墓葬中有出土。
这时,博局纹镜最盛行,《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3年2期中记载了河南洛阳西郊汉墓中有博局纹镜出土,此类镜有与新莽钱同出。
另外,传世的两面纪年铭博局纹镜均属王莽时期,一面为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另一面是始建国天风二年(公元15年)。
1、禽兽纹I式:用带座四乳钉将主题纹饰分隔在四个区域内,乳钉间四方配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汉代称之为四神。
四神本是指示方向的星辰,《论衡——物势篇》:“东方木也、其星仓龙也;西方金也,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朱鸟也;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
”汉人以四神为吉样的守护神。
因此,汉壁画、帛画、画像石、铜镜上都多见四神图像。
II式;四乳钉四方配置,将主纹分为四组,每组有双钩云纹线条贯穿其间,四方环饰育龙、白虎、朱雀或怪兽等禽兽图像。
纹饰采用双钩或平雕手法。
双线锯齿纹缘或流云纹缘。
III式:构图与II式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四乳钉间饰八鸟,鸟两两相对。
IV式:钮座外分置五至九乳钉不等,乳钉间饰以禽兽纹。
其中以七乳禽兽纹为最多,古人称之为“七子镜”,南朝梁简文帝在《望月》一诗中写道:“流辉入四堂,初照上梅梁。
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
”可见七子镜在当时也是很著名的。
七子镜的七区图纹为朱鸟、鼓瑟吹芋、豢龙、龟游莲叶、天禄、白虎白鹿、蟾蜍等汉代盛行的祥瑞之物。
“鼓瑟吹芋”图纹清晰地再现了当时百戏表演的一个场景,与《盐铁论——散不足》所载“今富者钟鼓五乐,歌儿数曹。
中者鸣芋调瑟,郑舞赵讴”完全一致。
纹饰中的龙,可能是被汉朝人视为四龙之长的黄龙。
两汉书中关于黄龙的记述特别多,辑录汉至南朝初年祥瑞传说的《宋书。
xx志》更说:“黄龙者,四龙之长也。
不漉池而渔,德至渊泉,则黄龙游于池。
能高能下,能细能大,能幽能冥,能短能长,乍存乍亡。
”将如此神通广大、变化无穷的黄龙图像入镜,以为攘灾除祸的护身符瑞,是很自然的。
“龟游莲叶”中的龟是祥瑞动物灵龟。
汉朝人认为灵龟是长寿的神物。
《史记。
龟策列传》说:“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
”《宋书。
符瑞志》:“灵龟者,神龟也。
王者德泽湛清,渔猎山川从时则出,五色鲜明,三百岁游于蕖叶之上,三千岁常游于卷耳之上。
知存亡,明于凶吉。
”作为镜纹,它有祝福长寿之意。
至十其他四种样瑞动物图案,也无不生态盎然,喻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