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
年度报告
目录
第一部分毕业生基本情况 (1)
一、毕业生规模 (1)
二、毕业生学科结构 (2)
三、毕业生性别结构 (2)
四、毕业生生源结构 (3)
第二部分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4)
一、毕业生就业率 (4)
二、各学院就业率 (4)
三、各专业就业率 (5)
四、单位性质分布 (9)
五、单位行业分布 (10)
六、就业省区分布 (11)
第三部分就业反馈、社会评价与趋势分析 (12)
一、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12)
(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12)
(二)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2)
二、毕业生社会评价 (13)
(一)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状况 (13)
(二)职业期待吻合度 (14)
(三)就业现状满意度 (14)
(四)校友满意度 (15)
(五)学生工作满意度 (15)
(六)生活服务满意度 (15)
三、就业趋势分析 (16)
(一)就业率 (16)
(二)本科生升学情况 (17)
(三)就业地域分布 (17)
第四部分就业创业工作主要举措 (18)
一、就业管理与服务 (18)
(一)高效规范,不断完善就业创业工作机制 (18)
(二)求真务实,采取措施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19)
(三)加强关怀,进一步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帮扶 (19)
(四)加大奖励力度,做好基层就业服务 (19)
二、市场拓展 (20)
(一)利用校园招聘主渠道,搭建优质就业平台 (20)
(二)积极整合资源,进一步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20)
三、就业指导 (20)
(一)重视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20)
(二)全程精耕细作,全方位助力学生职业发展 (21)
四、创新创业教育 (21)
(一)紧跟技术前沿,更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21)
(二)结合民族地区需求,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 (22)
(三)准确定位、凸显特色,做好创业项目 (22)
西南民族大学2015届毕业生
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西南民族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始终秉持“求真务实、服务为本、高效规范、公平公正”的工作理念,举全校之力,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地方有关政策,采取切实措施、扎实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第一部分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
学校2015届毕业生共有6873人。其中,本科毕业生6116人,研究生毕业生757人(见表1-1)。
表1-1:西南民族大学2015届毕业生结构、规模一览表
二、毕业生学科结构(见表1-2)
表1-2:西南民族大学2015届毕业生学科结构
三、毕业生性别结构(见表1-3)
表1-3:西南民族大学2015届毕业生性别结构
四、毕业生生源结构(见表1-4)
表1-4:西南民族大学2015届毕业生生源结构
第二部分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率
截至2015年11月30日(本报告所有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则时间节点以此为准),本科生就业率为96.16%,研究生就业率为95.90%,总体就业率为96.13%。
二、各学院就业率(见表2-1)
表2-1:各学院就业率
三、各专业就业率(见表2-2)
表2-2:各专业就业率
四、单位性质分布(见表2-3)
从表2-3中可以看出,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为:其他企业、升学、国有企业、自由职业、机关、出国出境等。
学校毕业研究生就业主渠道为:其他企业、高等教育单位、机关、国有企业、其他事业单位等。
表2-3:毕业生单位性质分布表
五、单位行业分布(见表2-4)
从表2-4可看出,学校本科毕业生主要行业分布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批发和零售;金融业等。
学校毕业研究生主要行业分布为:教育;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农、林、牧、渔业等。
表2-4:毕业生行业分布表
六、就业省区分布(见表2-5)
从表2-5中可以看出,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主要省区为:四川(占比44.08%)、广东、贵州、云南、新疆、重庆等省区。
学校毕业研究生就业主要省区为:四川(占比55.82%)、湖北、河南、山东、贵州等省。
表2-5:毕业生就业省区分布表
第三部分就业反馈、社会评价与趋势分析
一、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以就业为引导,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改革,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深入推进课程建设。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部分就业形势严峻的专业间隔招生或缩减招生规模,对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在培养方案中坚持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相衔接的原则,知识和技能并重,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增加创新创业和实践类课程、减少理论学时数,增加实践环节占比。
(二)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和造就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实、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本科人才提供保障。一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人才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