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l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l 信息:看作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事物的确定状态、l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l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l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l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l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l 社会责任理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在没有“他律”的情况下自觉地进行“自律”,在没有外来约束、外来控制的条件下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l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l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l 象征行为: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

l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

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

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

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53.选择性接触: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鸸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这种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他们的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54.意见领袖:在人们作出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4.“电子乌托邦”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

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

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

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符号化(编码):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真题1.拉斯韦尔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芝加哥大学博士,曾任战时报道调查局局长以及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等职,代表作为《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过探讨,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即著名的“五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

五W模式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模式,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学教程》P261)2.广告广告是一种以付费形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的大面积宣传活动,也是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广泛采用的一种信息输出方式。

现代组织从事的广告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商业广告,另一类是商业广告。

(《传播学教程》,P108)3.媒介接近权(《传播学教程》,P179)也叫传媒接近权,是指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这个新的权利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影响。

4.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传播学教程》,P10)5. 意义《传播学教程》P47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意义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就是意义的交流。

意义本身是抽象和无形的,通过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

6. 模式《传播学教程》P59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1. 传播学:研究信息传播与传播媒介对社会、文化和个体产生的影响的学科领域。

2. 传播过程:指信息从发出者传递到接受者的全过程,包括信息源、编码、传输、解码和接收等环节。

3. 传播媒介:信息传递的工具或渠道,如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可实现信息的发送和接受。

4. 信息源:信息的产生者,即信息的发出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其他机构。

5. 编码:将信息转化为可传输形式的过程,将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以便传达给接收者。

6. 传输:将编码后的信息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传递的过程,将信息从信息源传送给接收者。

7. 解码:接收者对传输过来的信息进行理解和解读的过程,将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内容。

8. 接收:接收者对解码后的信息进行感知和接受的过程,将信息融入到自身的识别系统中。

9. 反馈:接收者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反馈和回应的过程,可以是口头或非口头的方式。

10. 传播效果:传播过程中信息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可以是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11. 大众传播:信息通过大规模传播媒介向大量人群传递的过程和方式,如电视、广播等媒介。

12. 个体传播:信息在个体之间传递和沟通的过程,常见的形式包括口头交流和社交媒体等。

13. 社交媒体:一种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新兴传播媒介,通过用户生成内容和社交网络的方式传播信息。

14. 传媒:传播媒介的统称,包括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社交媒体等。

15. 传播行为:指个体或组织在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活动,包括信息创造、选择、传递和反馈等。

16. 观众研究:研究接收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特点、需求和态度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服务受众。

17. 市场传播:指商业组织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进行商品推销和品牌宣传的过程。

18. 内容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和评价传播内容的特点和效果,以揭示其对接收者的影响。

19. 媒介效应:传播媒介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如媒体暴力效应、媒介框架等。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名词解释1、信息: 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4、符号解读: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5、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8、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9、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简答论述1、 分别从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三个传统来界定传播的概念2、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3、 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5、 简述社会传播的系统性6、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 传播学的任务8、 简述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9、 简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10、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具有什么作用?请用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与互动加以说明。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学传播发展传播学健康传播学风险传播信息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双重偶然性传播隔阂第二章人类传播历史发展信息爆炸“信息过载”(信息超载)NII计划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赛博空间第三章人类传播符号意义编码和解码能指/所指乔治·赫伯特·米德符号符号互动论符号的任意性语言符号互文性讯息信息与讯息非语言传播非语言符号索绪尔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文化意义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者模式5W模式(拉斯韦尔模式)反馈香农—韦弗模式噪音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循环模式施拉姆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马赛克传播模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另类媒体第五章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自我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亲身传播主我/客我“自我互动”理论“镜中我”初级群体次级群体基模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社会认同模式群体规范群体压力流言奥尔波特公式集合行为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群体模仿群体传播公共传播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社会雷达(环境监测)社会地位赋予功能麻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第八章媒介技术媒介组织地球村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热媒介”和“冷媒介”容器人“电子乌托邦”网络成瘾流媒体自媒体媒介生态环境媒介生态把关人(守门人)双重行动模式媒介事件社交媒体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制度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媒介责任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观点的自由市场哈钦斯委员会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受众分众观利基受众认知和谐论“政治及有倾向”假说媒体近用权媒介接近权受众商品论选择性接触受众的选择性接受心理和行为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受众的“碎化”受众的极化个人差异论IPP指数“使用与满足”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子弹论“证词法”《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意见领袖(舆论领袖)意见气候二级传播理论创新扩散传播流“元传播”有限效果论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恐惧诉求“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自信心假说宣传策略中的“洗牌作弊法”拷贝的支配第十二章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诺利·诺依曼涵化理论“上限效果”假说知识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媒介教育视觉素养第三人效果框架研究受众框架媒介的铺垫作用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国际传播全球传播跨文化传播《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大众传媒宣言》《塔罗瓦尔宣言》《阿尔及尔宣言》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世界信息流通失衡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三个阶段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流派库利芝加哥社会学派李普曼刻板印象达拉斯·斯密塞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传播学经验学派阿多诺葛兰西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公共领域文化(工业)产业法兰克福学派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政治经济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观察研究法参与式观察重点访问焦点小组访谈法调查研究法民族志(人种志)方法文献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抽样抽样调查法分层抽样整群抽样信度、效度操作化随机抽样滚雪球抽样概率抽样内容分析法叙事分析控制实验实验研究法双盲实验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传播学

传播学

传播学教程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传播:传播是指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货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是社会信息的传递货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 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符号:符号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补课缺少的基本元素。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i额对家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媒介: 媒介是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它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具有两层含义:狭义上指的是行为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货目标的程度,广义上则指这一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产生的一切影响与后果。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 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研究主要是站在受众立场上,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信息流:是信息的一种循环反应,即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而另一方的反应有过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的循环往复过程。

上限效果: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饱和点"(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一保证组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完整word版)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完整word版)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名解:●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信息:看作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事物的确定状态.●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社会责任理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在没有“他律”的情况下自觉地进行“自律”,在没有外来约束、外来控制的条件下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象征行为: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传播学教程考前复习(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教程考前复习(名词解释等)
3、信息环境(拟态环境)(李普曼)
4、二次环境
5、拟态环境化(藤竹晓)
简答论述
1、大众传播的特点
2、简述拉斯韦尔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说”
3、简述赖特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
4、简述施拉姆对于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观点
5、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观”
6、如何理解“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
18,信息环境:
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9,拟态环境:
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0,热媒介:
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就能理解的媒介。
21,IPP指数:
名词解释:
1,传播:
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
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符号化:
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它符号的活动。
4,符号解读:
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简述人类传播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及其意义
6、简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
7、哈特的传播媒介三分法
8、简述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9、简述贝尔的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和托夫勒的三次浪潮理论
10、信息社会的特点
11、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组织传播:指组织体所从事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活动
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指的是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视觉或听觉符号系统来塑造、保持或更新组织形象的活动。 企业标识系统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 二是行为规范标识,三是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企业标识系统宣传是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的统一。
四功能说:指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解释与规定功能、社会化功能和提供娱乐功能,由美国学者赖特在继承拉斯韦尔观点的基础上提出.
传播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控制作用的部分。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媒介控制:是指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对传播媒介实行管理规范和监督控制。通常包括国 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传媒的内容控制等。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环境
三功能说:由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即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社会责任理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在没有“他律”的情况下自觉地进行“自律”,在没有外来约束、外来控制的条件下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樁学名词鮮猝笫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墓木问題1-技会信息:社令信息是除人的生场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话动冇关的~切信息,是指人奏氓会證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浇或交换的传息。

2. 倍樁:传榕学结仝社令学和传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岌义为传椿即社会传息的传逅农社令信息糸统的运行。

3. 糸统:指由相互联糸和扣互制约的若干级成部分结仝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 传樁觸■间.•包捋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级织的隔闻,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丈化之间*祝会传息糸统的参与者在特走利益.价值、克识形态和丈化背景方便的隔冈.及冇无总的谖鮮和有克的曲鮮。

传樁隔间是社令传息糸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05. 倍播障碍:色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祷•制度是否令理.传祐渠道是否畅通.传息糸统的冬部分功能旻否正常等.传楼障碍是社令传息糸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 传播•学:传橋学是研兗妙会信息糸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阮是社令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7. 赫神生产:即表现&亲一氏族的政焙.决律… 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严中,新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嫖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糸。

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 社区:由地缘关糸和社会关糸构成的共同体。

笫二章:人类传博的历史和发展h示现的嫖介糸统:印人们而对而传迈信息的嫖介,是由人的感官或森官本身来轨行功能的媒介糸统。

Z 再现的嫖介糸统:包朽丈字.绘西、摄彩寻。

这一糸妮对传息的生产和传插者来说常要使用杨质工具或机森,而对传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3、机睜雄介糸统:包朽.屯视、广椿、计算机通传糸统*。

这些煤介,要求传甜者和接收者押必须使用机森。

4、传息妙会赴指传息成为与场质和能源同*重要甚至比之灵重要的脊源,整个祝会的政治、经济和丈化以传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列发展的祝会。

笫三章;人类传博的仔号和克义1. 人类传樁:人类传樁是一科交浇和交换传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糸和妙会互动的行为。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学传播发展传播学健康传播学风险传播信息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双重偶然性传播隔阂第二章人类传播历史发展信息爆炸“信息过载”(信息超载)NII计划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赛博空间第三章人类传播符号意义编码和解码能指/所指乔治·赫伯特·米德符号符号互动论符号的任意性语言符号互文性讯息信息与讯息非语言传播非语言符号索绪尔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文化意义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者模式5W模式(拉斯韦尔模式)反馈香农—韦弗模式噪音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循环模式施拉姆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马赛克传播模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另类媒体第五章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自我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亲身传播主我/客我“自我互动”理论“镜中我”初级群体次级群体基模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社会认同模式群体规范群体压力流言奥尔波特公式集合行为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群体模仿群体传播公共传播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社会雷达(环境监测)社会地位赋予功能麻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第八章媒介技术媒介组织地球村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热媒介”和“冷媒介”容器人“电子乌托邦”网络成瘾流媒体自媒体媒介生态环境媒介生态把关人(守门人)双重行动模式媒介事件社交媒体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制度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媒介责任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观点的自由市场哈钦斯委员会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受众分众观利基受众认知和谐论“政治及有倾向”假说媒体近用权媒介接近权受众商品论选择性接触受众的选择性接受心理和行为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受众的“碎化”受众的极化个人差异论IPP指数“使用与满足”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子弹论“证词法”《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意见领袖(舆论领袖)意见气候二级传播理论创新扩散传播流“元传播”有限效果论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恐惧诉求“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自信心假说宣传策略中的“洗牌作弊法”拷贝的支配第十二章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诺利·诺依曼涵化理论“上限效果”假说知识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媒介教育视觉素养第三人效果框架研究受众框架媒介的铺垫作用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国际传播全球传播跨文化传播《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大众传媒宣言》《塔罗瓦尔宣言》《阿尔及尔宣言》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世界信息流通失衡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三个阶段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库利芝加哥社会学派李普曼刻板印象达拉斯·斯密塞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传播学经验学派阿多诺葛兰西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公共领域文化(工业)产业法兰克福学派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政治经济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观察研究法参与式观察重点访问焦点小组访谈法调查研究法民族志(人种志)方法文献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抽样抽样调查法分层抽样整群抽样操作化随机抽样滚雪球抽样概率抽样内容分析法叙事分析控制实验实验研究法双盲实验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

《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

P1_451、泛化现象:无限扩大目标人群,虽针对某一种疾病,却试图将搭点边的人群都一网打尽。

泛化则要求分散、要求“广”和“多”。

2、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3、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因素”。

4、社会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即除人的生物信息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5、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6、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7、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

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

因此,群体传播是群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8、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9、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在接受国家管理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

10、社会系统:人类社会是最大的社会系统,这个巨系统中又有国家、地区、城市、公司、家庭等各个层次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也是社会系统,它们虽然属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但是都有相似的功能,每一个社会系统都在不断演化。

11、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传播学教程》1、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2、系统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意义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对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5、拉斯韦尔模式又叫“5W”模式,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

主要包括Who(谁)、Says what (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6、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7、群体压力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迫使个体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和多数人保持一致。

8、流言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9、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0、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

“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1、媒介技术所谓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传播学教程》重要名词解释C1.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信息社会信息系统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障碍传播隔阂精神交往C2信息社会媒介即讯息C3能指所指符号信号象征符符号化意义明示性意义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区别性意义语境传播情境象征行为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社会互动C4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模式5W模式循环模式C5人内传播基模人际传播C6群体群内传播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信息压力信息压力趋同心理集合行为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谣言循环反应组织组织传播组织内传播横向传播纵向传播上行传播非正式渠道组织外传播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C7大众传播拟态环境C8技术媒介技术数字化大众传媒新闻价值新闻要素C9社会制度传播制度极权主义民主参与理论C10大众受众分众伊里调查IPP指数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受众即市场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使用与满足C11效果说服性效果子弹论传播流意见领袖中介因素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两面提示“诉诸情感诉诸理性信息行为C12导向需求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舆论象征性现实培养分析元传播框架个人框架组织框架媒介框架新闻框架框架效果知沟上线效果信息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第三人效果C13国内传播国际传播全球传播新闻价值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新帝国主义C14初级群体次级群体拟态环境刻板成见经验学派经验性方法批判学派“文化研究“学派C15 抽样调查内容分析文本分析控制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

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

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

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符号化(编码):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3、符号解读(解码):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4、能指:也叫意符,指语言的声音形象。

它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系5、所指:也叫意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

6、符号:是指能够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的事物。

符号具有的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三是对符号意义的解释7、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容。

人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

8、情景意义:是由一系列情景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

9、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多处的环境。

10、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是通过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

11、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象征性社会互动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和交换意义的活动,通常具有赋予行动动机和确定行动趋向的功能。

由于象征符和意义是一个统一体,象征性社会互动也可称为符号互动或意义互动,是揭示传播过程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者:也成信源,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3、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结的纽带。

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双向性和互动性重要机制6、传播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7、“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即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宏观过程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是在对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些研究把传播看作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畴,他们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因而被称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

第五章、人传播与人际传播1、人传播人传播:也称向传播、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社会是由作为意识和行为主体的个人组成的,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主我”:指的是自我中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方面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3、“客我”:指的是自我中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方面,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4、自我互动:1969年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象征互动论》中提出,指的是人作为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在把外界事物和其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对象,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

自我互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在化,也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能动反映。

5、省式思考:是省的一种,指的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它通常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而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又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发生。

6、基模: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是人们在处理新信息或认知判断新事物之际所使用的“知识的集束”。

7、信息处理过程模式:1973年,美国学者阿克塞尔罗德在《认知与信息处理过程的基模理论》中提出,是描述基模在个人信息处理中的“核对”作用的一般过程模式。

8、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9、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个人角度看,它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看,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

人际传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10、自我表达:即传播者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见、态度、考虑及地位、身份等向他人加以表达的活动。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1、群体的组织性:是指使群体的互动和共同性得到保障的机制。

2、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的合意、群体感情及群体归属意识。

3、群体归属意识: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

4、群体规: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

5、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6、群体传播:指群体与成员、成员之间的传播互动机制,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7、群体压力:是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8、信息压力:指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

9、趋同心理:也叫遵从性,指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0、集合行为: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等,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11、群体暗示:指的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一种传播方式。

12、群体感染:指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13、流言是一种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述或话题。

14、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15、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包括组织传播和组织玩传播两种,它们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16、组织传播的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的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流通的过程。

17、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18、上行传播:指的是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19、横向传播:指的是组织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互相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横向传播具有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的特点和要求。

20、组织的非正式传播: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21、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活动。

信息输入的渠道包括与外部保持联系的部门和员工、报刊。

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及互联网络等22、信息输入:广义上,组织任何与外部有关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带有信息输出的性质。

狭义上指组织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信息输出活动,即组织的宣传活动。

23、公关宣传,是指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

24、广告宣传,是一种以付费形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的大面积宣传活动,是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广泛采用一种信息输出方式。

25、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是企业组织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

第七章: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体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个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

2、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3、“麻醉作用”:指的是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造成受众只是单纯停留在对事物的关注和讨论中,而不采取相应的行动,会不知不觉是去社会行动力,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4、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5、信息环境环境化:指的是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信息环境的特点,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