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中英语言禁忌的不点及文化对比

中英语言禁忌的不点及文化对比

二中英语言禁忌的不同点及文化对比1.隐私禁忌差异。

英语国的人非常重视个人隐私,对于他人的工资收入、年龄、体重、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都不能随便过问, 否则会被看作是对别人私生活的侵犯,是极为不尊重的行为。

英语中的“Mind your own business”(管好你自己的事情, 少管闲事.) 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 在同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 应注意以下语言禁忌: What is your income? (你的收入是多少?) How much did the hat cost you? (你的帽子花了多少钱?) 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年纪?) Are you married single?? (你结婚了吗) How many kids do you have? (你有几个孩子?)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 (你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 What is your religion? (你信什么教) 相反,中国人对待隐私却并非如此看重。

中国文化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础之上, 一个中国人不是一个个体, 而是群体中的一个成员。

中国人重视亲情,友情, 同时追求宽广坦荡的胸襟, 认为‘事无不可与人言’对中国人来说,问他人个人问题, 如你多大了?你在哪里工作?你结婚了吗?有对象了吗?你去哪里了?你吃饭了吗?是聊天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友好关心的表示。

这与英语国家完全不同中英文化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在中国“老”是智慧、经验的象征。

如:老马识途、老当益壮、老骥伏枥、都是对老的赞赏之词。

人们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为老教授、老寿星、老太太以表达尊敬、敬仰之情。

而在英语国家“老”就意味着不中用了、能力下降了。

所以老的甚至是“中年的”这样的词,也就成middle- aged(中年的)这样的词。

也就成了他们的语言禁忌。

在言谈中,对年龄有所暗示,如:You are sostrong at that age ! (按你的年纪, 你可真健康! ) 之类的话都将引起对方的不快。

英汉禁忌语比较的分析

英汉禁忌语比较的分析

英汉禁忌语比较的分析摘要:禁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的禁忌语反映了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中西方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希望人们提升交流技巧,减少跨文化交往过程中所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英语比较1 引言Taboo(禁忌、禁忌语)一词来自太平洋群岛波利尼西亚(Poynesia)的汤加语(Tongan),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linguistic taboo)。

禁忌是中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并反映在英汉语言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而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和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因此,了解中西文化中的语言禁忌的异同,做到入乡随俗十分重要。

2 数字方面的禁忌语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0,73和84。

传说是因为孔子73岁死,孟子84岁死,而且在中国古文中“七十古来稀”,说是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对好多老人来说,七十岁是一道坎,如果能迈过去就能多活几年,否则就到头了。

汉语中还对4忌讳,因为它与死偕音。

对7也一样,选电话号码时带有7和4的要的人也少。

英语国家避讳13和星期五,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号,星期五。

另外,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

中国人偏爱偶数,好事成双,六六大顺,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除外)当作幸运的象征3 生老病死的禁忌语英语国家的人对“old”(老)的态度与中国人大不一样。

他们对“old”没有赋予肯定的联想,而是忌讳提到它,因而与之有关的禁忌语、委婉语比汉语多得多。

在他们眼里,老龄象征着衰败、没落、靠近死亡,于是就有“年长者”、“成熟”(the elderly, mature, )等委婉语。

老人不叫“the old”或“old people”,而叫“a senior citizen”,上了年纪的妇女和男人被分别委婉地称为“a grandma dame”或“a distinguished gentleman”。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摘要:Taboo word(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存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

目前,中英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所谓的文化休克,因此了解哪些话语是被禁止的是十分重要的。

英汉禁忌语在语言和词汇层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的迥异。

为了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们必须提高对禁忌语的了解,并且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在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

关键词:禁忌语不同点文化成因。

一、定义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18 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 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taboo),并将该词引入英语,并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使用。

顾名思义,所谓禁忌语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人们说某种话,或忌讳人们说某种话。

二、禁忌语的演进原始时代——愚昧(ignorance),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不足, 人们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能理解甚至困惑、恐惧。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

人们竟以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 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

他们盲目的崇拜迷信语言的力量, 认为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 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 反之则得到庇护。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促成了禁忌语的产生。

封建时代——偏见(p rejudice), 中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都以等级森严著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黎民百姓的言语都要受到限制, 他们不允许使用上级的所谓高贵语言表达, 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于是, 禁忌语随之产生了。

现代社会——民主(democracy),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

现如今,人们愈来愈注重人类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愈来愈追求平等和自由。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3、功能
英汉禁忌语均具有维护社会秩序、遵循社会规范的功能。通过使用禁忌语, 人们可以避免谈论令人尴尬或冒犯的话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此外, 禁忌语还可以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提醒人们在不同场合下应该保持适当的言 谈举止。例如,在汉语中,“妄议中央”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禁忌语,旨在引导人 们不要随意发表不当言论。同样地,英语中的“鞭打禁锢”等禁忌语也旨在维护 社会道德和秩序。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的应用
1、语言教学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英汉 禁忌语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和交际方式。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禁忌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 能力。
2、翻译实践
在翻译实践中,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同样具有指导作用。译者需要具备跨 文化意识,了解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忠 实原文的基础上,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信息。例如,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关于 “死亡”的禁忌语时,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 达方式。
英汉禁忌语在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英语中的禁忌语多 采用委婉语和替代词,以避免直接提及禁忌话题,如用“pass away”代替 “die”。而汉语中的禁忌语则更多地体现为避讳和省略,如对年长者的称呼中 会避免使用不吉利的字眼。
四、应用实践:跨文化交流的技 巧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英汉禁忌语的异同十分重要。在语言交流中,我们应 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避免使用冒犯性的言辞。同时,掌握相应的交流技巧,如 采用间接、委婉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需充分考虑原文中的禁忌语,确保译文准确、得体。

略谈英汉禁忌语之异同及其文化背景分析

略谈英汉禁忌语之异同及其文化背景分析

略谈英汉禁忌语之异同及其文化背景分析在人类的生存和交流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冲突和矛盾,于是就出现了人们对某些言行的限制,也称为禁忌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而禁忌语是人们在各种场合中由于某种原因不愿不能或不敢说出某些词语,同一生活内容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活禁忌。

就是同一民族、同一国度,由于地域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语言禁忌。

这就决定了我们有共同的精神、思想乃至思维方式等,从而产生了共同的禁忌与禁忌语。

1英汉语言禁忌的趋同性1.1亵渎性禁忌语在中国,那些信仰佛教和道教的人都是忌妄语的,就是忌胡说、乱说、说假话。

家庭中,如有人信奉保护神,买保护神像时忌说“买”,要说“请”,否则就犯忌,是亵渎神灵。

而在西方很多国家由于信仰宗教,大多数人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神。

于是God, Christ, devil, hell, Jesus, Jehovah等有关上帝、宗教地词语在英语国家里只能在宗教场合或严肃地讲话中才能使用,称为一种不能违反的规定。

英语中有一短语for Christ’sake(看在基督的面上),在一般情况下,多用for goodness sake或for crying out loud(看在老天爷面上)来代替。

如果违反了将会受到众人的责备。

1.2猥亵性禁忌语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都力求避俗就雅,有一些具有猥亵性的语言也就成了人们交流的禁忌语,英汉文化都将猥亵性词语当作是不雅而需要回避的词语。

他们主要涉及人体某些部位、性行为以及分泌排泄等不洁之物,在交际中一般要用委婉的、含蓄的或雅致的词语来代替。

这类词被认为是粗俗而不堪入耳的,使得说者听者感到羞耻。

众所周知,在汉语中,对性器官的描述人们常用“下部”代替,将从事色情活动的女子称之为“鸡(妓)”;而就算是尽管受法律保护的夫妻之间婚后性行为,也要用“同床”、办事”、过夫妻生活”等词语来代替;在英语中,表示与性、生殖器或性爱等有关事项则常用“four-letter words”来代替。

英汉委婉语和禁忌语语用比较研究-V1

英汉委婉语和禁忌语语用比较研究-V1

英汉委婉语和禁忌语语用比较研究-V1正文:
随着全球交往的增加,汉英之间的语言交流变得越来越常见。

然而,由于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英汉委婉语和禁忌语语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对汉英翻译和交际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对英汉委婉语和禁忌语语用的比较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英汉委婉语比较
1. 委婉语的概念
英汉语言中,委婉语通常用于避免直接表达否定、争端等引起不愉快的话题,却又要传递相应信息。

委婉语可以起到缓和关系、保护自尊心等积极的作用,但也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歧义和不明确的信息。

2. 英汉委婉语比较
在英语中,常用的委婉语有“比较级”的表达形式,例如:“a bit difficult”、“not very good”等。

在汉语中,常用的委婉语有“间接引述”的形式,例如:“听说他不太舒服”。

二、英汉禁忌语比较
1. 禁忌语的概念
在英汉语言中,禁忌语通常指的是一些在特定社会语境下禁止使用的语言,例如“骂人的话”、“脏话”等。

禁忌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其表达方式和表现力也有很大的差别。

2. 英汉禁忌语比较
在英语中,禁忌语属于一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而在汉语中,禁忌语的使用属于一种文化上的禁忌,常常与道德与文化价值观有关。

结论:
经过英汉委婉语和禁忌语语用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英汉语言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对于翻译和交际,我们需要注意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习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方式,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英汉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汉英禁忌语的语用对比

汉英禁忌语的语用对比

汉英禁忌语的语用对比(1)(3)
发布时间:2010-11-20 来源:应届毕业生求职网
(三)﹑禁用关于病和死方面的词语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是一个自然规律。但是人们对于生老病死的恐惧,导致了人们对这一话题的禁忌。中西方都有这些禁忌,不愿或者不敢提及这类词,主要是一种心理因素,因为人们都感到恐惧。比如人们忌说癌症,说话人一方面担心自己会染上这种病,另一方面也顾及到听者的感受,所以英语一般用“the big C” “long illness”来避免使用“cancer”这个词。英语中就用“go to heaven ;be gone to a better world; to go to another world ; troubles be over now ;to depart ;to be gone ;to pay one’s dabt to nature ; to breathe one’s last ,等等。而死在汉语中也是更加避讳的。人们害怕死亡,很不愿意提到死亡有关的名物。现代汉语口语就有“过去了”﹑“不在了”﹑“去世了”﹑“离开了”等说法。但是,汉语对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的死有着不同的委婉语说。在古代皇帝死了,一般称为驾崩,年轻人死就叫做夭折,战争中死的称为光荣牺牲坏人的死用断气等。死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事情,当代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依靠的是马克思的理论,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一些革命者把死说成是见马克思去或向马克思报到。这一比喻表达了共产党人忠于理想、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由于,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害怕死亡,所以在实际的交际中,尽量避免使用这些有关病死的词语。寄托了一种良好的愿望以及怀着对死者不舍的特殊感情。
(一)﹑禁用亵渎性词语
在西方国家,有些基督教徒,对上帝非常的虔诚,他们认为滥用上帝或上帝的名字是不敬的,所以与这类相关的词语一般是要避免的.宗教和宗教信仰是禁忌语存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上帝的名字Jehovah便是最大的禁忌语。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说,不滥用上帝的名字。据说上帝在西奈山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订立盟约,规定了以色列人必须遵守的十戒(the ten commandments),其中第三戒为“Thou shalt not speak my nanme in vain”(尔等不可妄用我的名字),所以有的人往往避而不用God(上帝)﹑ hell(地狱) ﹑devil( 魔鬼)、Christ(基督)、damn(该死)等词语,而代之以 gosh, golly﹑for goodness sake or for crying out loud (看在上帝的份上)等;不用Jesus一词,而用Gee, Jeepers, Jiminy 等。就像中国人一样,要尽量避免对“神”的不敬,并且,人们还经常避免提到魔鬼的名字。这在西方国家也是同样存在着禁忌的。这通常是因为人们的畏惧心理,怕它给自己带来噩运。于是用the deuce, the dickens, Old Nick等语来代替the Devil一语。不论是原始人,还是现代人,对神和鬼都有一种敬畏之心。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很多,与宗教相关的禁忌语是很多的。首先中国忌亵渎神灵,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语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在中国信仰佛教和道教的人都是忌妄言。所谓“妄言”就是胡说、乱说、说假话。中国人受孔子思想影响较深。孔孟之道崇尚礼仪,要求人们在社交活动中言语适度,不可妄言或者信口开河,不着边际。中国人主要是汉族,为了保护一家老少生活幸福平安,还信仰家庭门神。“门神”, “财神”, “水神”等,他们能保佑一家人生活平安喜乐。因此人们买来贴于门户或供于堂中。但“买”字是很忌讳的,于是换成“请”,以免亵渎神灵。在中国也有敬动物为神的习俗,这在一些评剧中得到了体现,在当时戏班子的人忌说五种动物的名字,它们分别是老鼠、刺猬、黄鼠狼、狐狸、蛇。如果有谁不慎说了这些动物的名字,就要受到处分,有时还是很严重的处分。他们分别称这五种动物为“灰八爷”、“白五爷”、“黄大爷”、“大仙爷”、“柳七爷”。在东北长白山一带,自古有“祠虎以为神”的习俗。当地的老百姓认为虎是林中之王,能保护人们免受其他野兽之害,给人们带来幸福。所以当地山民忌说虎名而把它称之为“山君”、或“山神爷”。因此,中西文化中,对神的崇拜使人们对上帝、鬼神等宗教信仰融入了日常生活,宗教上禁用亵渎性词语成为一种共识,在中西文化中,人们言语上都尽量避免使用这些带有亵渎神灵的词语。

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

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

这些 话不 仅是 骂 人 , 是 对 神 的 冒犯 。汉语 中常 用 也
的有 “ 该死 的 ” “ , 他妈 的 ” “ 三 ” “ 三烂 ” “ ,瘪 ,下 , 狗
娘养 的” 。现代 年轻 人 网上用 语 多 用 它们 的拼 音 等
1 47
首 字母 , T 如 MD、 N D 等 。骂 女 人 常 用 “ 子 ” TN 婊 、
往 中, 但 晚辈忌 呼长辈 的名字 , 不 而且 在不很 熟识 的 同辈之 间也忌 直呼对 方 的名字 , 以示对 对方 的尊敬 ,
通 常人们 以“ 生 ” “ 先 、 同志 ” “ 、 师傅 ” 相称 。 ( ) 间和数 字禁忌 二 时 在 西方文 化里 , 们 最 忌讳 的时 间 和数 字莫 过 人 于星期 五和 1 。西方人认 为在 星期 五 这天 结婚 、 3 旅 行、 航海 、 开始 一个 新 的工 作 、 办 一 次会 议 或是 做 举
中西 文化 中的语 言禁 忌 , 少 跨 文 化 交 际 中不 必 要 减
“ ” 。每当新皇帝登基 , 邦 字 许多人只能改名。还有
避 圣人 讳 , 到 “ ” 要 避 讳 , 丘 ” 因 此 改 为 遇 丘 字 “ 姓
“ ” 因为 “ ” 圣人孔 丘 的名 。在 中国也有 敬 动 邱 , 丘 是
通常会 冒犯 他人 , 人不 快 , 者 引起 双 方 的 冲 突。 令 或 英语 中大部 分辱 骂性 词语 与宗 教 的词语 和名称 或 与 性 和性 器 官有关 , : ssC rtsi cc 。也 有用 如 J u h s, t ok e i h,
动 物 的名称 来 骂人 的 , : ie pg CW, i h等 。 如 s n , i, O b c w t 在 骂某 人是 “ 畜生 ” “ 、 可恶 的东 西 ” , 语 中常 用 时 英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禁忌语是语言的一部分,而语言又是社会现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禁忌语也是学习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

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展开有很大帮助。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汉书·艺文志》等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

对于“禁忌”的含义《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可谓简明扼要:“忌,憎恶也。

在西方,禁忌语的英文说法是“taboo”,最早是南太平洋波里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

禁忌语的产生是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

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文明落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上天、鬼、神都有所避讳。

西方国家,特别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出于对上帝的信仰,对于“God、Christ”这些词都是不能随便说的。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中英禁忌语的异同。

中英禁忌语相同点:1)神灵圣人名的禁忌。

在中国,自古就有皇族名避讳,凡是涉及到与皇公贵族名字谐音或是相近的音时,就要换一个说法。

例如秦代为避秦始皇的名“赢政”而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方则用委婉动听或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指代与鬼神有关的词,如:上帝魔鬼撒旦一般要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和the good man等委婉说法。

2)令人难以启齿或难过之事。

如“怀孕”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有She is expecting.(她在待产中。

)She is well-along(她心满意足)等;而汉语中人们通常说“她有了”或者说“她有喜了”等。

在汉语中,我们一般说患了癌症的人得了“不治之症”。

英文中人们用C.C或Big C或是long disease代替癌症(cancer),艾滋病AIDS (可传染的社会疾病);汉语中“上厕所”有“方便”、“去一号”等委婉的说法。

英汉禁忌语比较

英汉禁忌语比较

英汉禁忌语比较(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摘要: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会有不同的语言禁忌。

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之一。

为顺利进行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

文章从语言禁忌产生的原因和演进着手,通过对英汉禁忌语的对比,从中折射出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文化内涵,有助于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一.引言禁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根据j·g·franzer书中的划分,由“行为禁忌”(behavioral taboo)和“言语禁忌”(1inguistic taboo)组成。

沃德曼在《社会语言学》中将“言语禁忌”定义为“人们使用语言传达各种思想,但都力图避免谈及一些有失典雅的话题或事情,并将使人感到不快甚至难堪的字句称为言语禁忌”。

与禁忌语有联系的都是一些让人感到尴尬的词汇,所以了解中西禁忌有助于国际交际的顺利进行。

本文试图就中英禁忌语的相同点、相异点进行对比,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禁忌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英汉禁忌语的相似之处根据international english usage(1986),英语主要在六个方面存在禁忌:一是宗教方面的禁忌语,基督教国家严禁直呼约翰拿之名以示对其尊重。

中国文化对此的同等反映为食物禁忌,如佛教规定出家人吃素食,不能吃“荤腥”;道教,尤其是全真道士要茹素吃斋,这些食物的名称对这些宗教来说是禁忌语。

二是人体排泄方面的禁忌语,西方通常会用“answer the natural’s call”来表达上厕所的意思;中文也有类似的委婉表达,如“洗手,解手”。

三是性方面的禁忌语,在保守的英语国家,“have sex with”这样的表达以往通常出现在文本中,在口语中还是对此讳莫如深;而在中国,佛家禁欲思想加上儒学对道德的强调,“万恶淫为首”深入人心,与性有关的词语都是忌讳的。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一、本文概述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与交流的主要工具,不仅承载着传递信息的功能,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习俗和道德观。

然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由于地域、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差异,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可能被视为冒犯或禁忌。

禁忌语,就是在特定语言或文化中被视为不恰当或冒犯性的语言形式。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现象,探讨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在交流中因误解而导致的冲突。

本文首先将对禁忌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界定,随后分析英汉禁忌语产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对比英汉禁忌语在表达方式和语义内涵上的差异,最后探讨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妥善处理禁忌语问题,以促进有效和和谐的沟通。

二、禁忌语的分类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和语言之中。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分类和特点。

以下是对英汉禁忌语进行的对比分析,主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类讨论。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宗教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与宗教相关的禁忌语也格外显著。

在汉语中,佛教和道教的宗教用语和象征都有严格的禁忌,如不得随意提及佛祖、道祖的名字,以及与之相关的神圣事物。

而在英语中,基督教的影响深远,涉及上帝、耶稣等神圣名词的言论都需要谨慎处理,以避免冒犯信仰者。

社会禁忌语主要涉及与社会习俗、道德规范等相关的内容。

在汉语中,对长辈、权威人物的称呼和言论有着严格的规范,如不得直接称呼长辈的名字,以及避免使用贬低或侮辱性的词汇。

而在英语中,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对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等敏感话题的讨论也需要谨慎,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

习俗禁忌语是指与特定文化习俗相关的禁忌用语。

在汉语中,许多与死亡、疾病等相关的词汇都被视为禁忌,如“死”字常常用“去世”“走了”等委婉语代替。

在英语中,同样存在类似的习俗禁忌,如对于死亡的表述,人们更倾向于使用“pass away”“departed”等委婉说法。

简析英汉禁忌语之异同

简析英汉禁忌语之异同

— 390 —
科技信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专题论述
色彩的多彩表达
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孙 佳
[摘 要]在英语文化中,和颜色(即色彩)有关的词汇及其用法多不胜数,可见颜色是是极富表现力的词汇。 [关键词]颜色 色彩 用法
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和颜色有关的词汇及其用法也 多不胜数。但有关颜色的知识比较零散,如颜色词的语用法、词汇构成 法、固定搭配等。本文拟就英语中与颜色相关的各种用法加以综合并做 浅显分析。
特征、名族心理和行为模式。在以下方面,英汉禁忌语存在较明显差异: 1.颜色禁忌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颜色词承载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
信息,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应该注意颜色词使用上的禁忌。例如,中国 人崇尚红色,国旗采用鲜艳的红色;在婚礼上通常都会采用红色礼服; 逢年过节时,多会贴红色对联,张挂红色灯笼等等。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红色却容易使人联想到“暴力”和“流血”,因而,他们对红色有一定的禁 忌。例如,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采用了这部书原名《石 头记》的译名“The story of the stone”;白色在中国主要象征丧葬,所以在 喜庆的场合,白色礼服一般都会被禁忌。而在西方白色却倍受青睐,象 征着纯洁、无辜等褒义含义,白色礼服也经常在婚庆时使用;在汉语里 主要象征黑暗、邪恶和灾难的黑色,在西方却象征了威严和尊贵。
一、颜色的语用法 (一)询问颜色,注意表达习惯 正:What color is your bag? 你的书包是什么颜色? 正:What is the color of your bag? (同上) 误:What color has your bag? (二)上下文中表示颜色的含义比较清楚时,一般不用 color 一词 正:The bike is red. 那个自行车是红色的。 正:The bike is red in color. (去掉 in color 更自然) 误:The bike is red color. (三)上下文中表示颜色的含义不很确定时,通常用 color 一词,且 常与不定冠词连用 That thing is of a blue color. 那东西呈蓝色。 It was a blue-green color. 它是蓝绿的。 二、颜色词的词汇构成法 (一)英语中常见颜色 red(红色),black(黑色),blue(蓝色),white(白色),green(绿色),yellow(黄 色),grey (灰色),pink(粉红色),orange(橙色),purple(紫色),brown(棕色)等。 (二)这些基本颜色词和其他形容词一样,具有以下词法特征 1.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 red—— —redder—— —reddest green—— —greener—— —greenest blue—— —bluer— ——bluest 2. 加后缀 -en 构成动词 white + en: The house was whitened this summer. 房子在今年夏天被 粉刷成白色。 black + en:He blackened his hair in the barber shop. 他在理发店把头 发染黑了。 (三)如果表示颜色深浅不同程度,可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构成方法 1.表示浅(淡)色,可在颜色词前加 light 或 pale。 如:light green(浅绿),pale yellow(淡黄),pale blue(浅蓝)等。 The sky was pale blue. 天空是浅蓝色的。 2.表示深色,可在颜色词前加 dark 或 deep。 如:deep red(深红),dark green(深绿)等。 She has a deep red hair. 她的头发是深红色的。 3.表示鲜明的、鲜艳的,可在颜色词前加 bright、vivid、burning、baby 等。 如:bright yellow(鲜黄)、baby pink (亮桃红)。 She wears a bright yellow coat today. 她今天穿了件鲜黄色的外套。 三、颜色词的固定搭配 颜色词的固定搭配是重点和难点。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颜色不同 的文化内涵,有时相同的意思甚至使用了不同的色彩。例如汉语中的 “ 眼 红(嫉 妒)”用 英 语 表 达 为“green with envy”;英 语 词 组“black and

中英禁忌语的比较研究.doc

中英禁忌语的比较研究.doc

中英禁忌语的比较研究:禁忌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两种语言在语言禁忌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不同之处。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

关键词:中英;禁忌语;比较1、引语语言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总和,不同国家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深深地蕴藏在语言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影,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与发展。

学习外语不仅是学习语言,而且是要了解一种文化。

"Taboo"直译为"塔布",意译为"禁忌",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能随便使用,二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人们用作交际的工具,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力量,为什么人们会崇拜语言?为什么会出现语言的禁用和代用?从人们对语言的最初认识中我们可以找到语言禁忌产生的基础。

但在远古的蛮荒时代,人们对语言的本质不可能有清楚的认识,不知道语言为何物,以为语言和大自然的风声、雨声一样,具有超自然的神力,认为语言中的音和意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对应关系",那么语言和所指物之间就是一种等同的关系。

这样一来,语言就变成了具有某种超人力量的符号,假如行船之人说了"翻(帆)、陈(沉)"之类的字眼,那么就会不幸言中为了避免语言禁忌带来的危害,委婉语(euphemism)随之产生。

委婉语是指在正式场合或日常交流中,人们常用一些温和的、委婉的、吉利的、间接的词语来替代一些让人听起来感到粗俗的、不便直说的、忌讳的、不吉利或失礼的词语。

2、英汉相同禁忌话题英语和汉语中,在正式场合,除了在医生诊所之外,以下话题都属于禁忌:(1)人体的性器官;(2)性活动;(3)卫生间里的活动;(4)大便;(5)令人作呕之事,如呕吐、抠鼻子等;(6)令人难过之事,如患了癌症,死亡等。

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对比分析发布时间:2021-05-06T14:23:11.99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3期作者:瞿鑫[导读] 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是社会的进步,跨文化交际也在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变得愈加频繁。

瞿鑫(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省贵阳市 550025)摘要: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是社会的进步,跨文化交际也在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变得愈加频繁。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难免会触犯交际者的底线或禁忌,话语冲突便随即而来。

汉语跟英语分属两大不同语系,在语言表达使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禁忌语在中英文表达使用中均有所运用,在具体的表达使用中既有共性之同又有个性之异。

本文基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中英文禁忌语的使用异同进行对比分析,为如何规避会话尴尬与话语冲突以达到更佳的话语交际效果提出相应的建议,进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禁忌语;话语交际一、引言受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之中,某些表达含有不为人所接受或喜爱的语义、或在部分情景交际中某些词汇应尽量规避使用甚至不能使用,这类词汇便是禁忌语。

英文“禁忌”(taboo)一词起源于汤加语,后被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引入英语表达使用中;而中文“禁忌”一词源自汉朝。

禁忌语作为语言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方的言语交际中都得到了相应地运用,其产生及运用跟人类的社会交际密不可分。

禁忌语的使用体现了民族文化,其无法在言语表达使用中得以根除,但在话语交际中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规避或以更易接受的言语表达对其进行替换,保证语义的正确传达,进而促进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言语交际中交际的不仅是语义,同时还包括语言文化的交互。

汉语和英语分属两大不同语系,在具体的言语表达使用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禁忌语的具体使用上更是如此,禁忌语的不慎使用将可能成为话语交际顺利进行的阻碍。

本文基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中英文禁忌语的使用异同进行对比分析,为跨文化交际下禁忌语的使用提出相应的建议,进而促进中西方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研究与文化内涵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研究与文化内涵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禁忌语。

禁忌既是各民族所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

文章从发展的观点勾勒出英汉禁忌语的演进,通过对英汉禁忌语的对比.指出二者的不同,并肯定二者的趋同现象,以便于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避免交际失误,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禁忌语;英汉对比:文化差异禁忌语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工具。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英、汉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一禁忌现象。

从英、汉禁忌语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英、汉禁忌语存在诸多的共同点,在表达方式上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但是英语和汉语毕竟隶属于不同的文化,语言禁忌语作为一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其背后所依托的是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英、汉禁忌语总体相似的“外观”,实际上根植于相异的“内涵”,从其趋同的表象入手便可挖掘出英、汉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

一、英汉禁忌语的起源及演进1.禁忌语的起源及定义。

语言禁忌是各民族共有的社会现象,可谓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禁忌一词的国际通用名称为“taboo”(直译为“塔布”,意译为“禁忌”)该词原是玻利尼西汤加语,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

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1728一l779)于1777年航行到南太平洋的汤加岛,发现当地存在着许多惊人的社会现象,如某些词语不能随便使用,否则会令人难堪,不快,甚至厌恶,当地居民把这种禁忌现象称为“taboo”。

“塔布”现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能随便使用,二是受郧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而所谓的语言塔布(verbal taboo)也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的灵物崇拜和语言的禁用或代用。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中国是一个以差序格局为文化取向的社会,历来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

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

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禁忌语,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和语言之中。

禁忌语的存在不仅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还体现了人们对某些事物的敬畏和回避。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使用和表达形式各有特色,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因此,对汉英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两种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英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使用和表达形式的异同,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

文章首先将对禁忌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概述,然后分别从词汇、语法、语用等层面对汉英禁忌语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总结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共性和差异,并探讨其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有益的语言参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二、汉语禁忌语概述禁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和社会中。

在汉语中,禁忌语的使用尤为丰富和复杂,这既源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社会、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汉语禁忌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死亡、疾病、灾难等负面事件相关的禁忌语,这类词语通常被视为不吉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使用。

例如,“死”“亡”“病”“丧”等词,在汉语中往往被视为禁忌,人们在交谈时会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词语,而是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

另一类禁忌语则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尊老爱幼、尊重长辈、尊重权威等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在汉语中,与这些观念相悖的词语也成为了禁忌语。

例如,直接称呼长辈或权威的姓名被视为不敬,因此在正式场合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尊称或敬称来代替。

汉语禁忌语还体现在对特定事物或行为的禁忌上。

例如,数字“4”在汉语中与“死”谐音,因此被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在一些场合中会被避免使用。

另外,对于某些动物或植物,由于与某些负面事件或观念相关联,也会成为禁忌语。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

在英汉禁忌语存在不同的表相下,反映的是文化的差异。

地方文化根植于禁忌语中,使其成为直接反映本土特色的载体。

一、英汉禁忌语的定义、起源与发展在英语中,“禁忌”(Taboos)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语,原意指“神圣的”和“非凡的”,后引申为“禁止的”和“危险的”。

夏威夷语指导禁忌读作“卡普”(Kapu)。

在波利尼西亚文化中,禁忌是指“任何与帝王有关的而普通百姓接触后会有危险的事,或者帝王碰过后,从而变得具有威力的任何事”。

甚至帝王的影子对他来说也是危险的。

除此之外,波利尼西亚人还对其他一些显示力量的地方和事物用禁忌予以表示,例如某些食物、山脉或泉水。

在某种意义上说,禁忌是与另一个波利尼西亚语“马纳(mana)”联系在一起的。

马纳意指“能对过分靠近它的人产生危害的一种神秘力量”。

后来,这一意思也被进一步引申,指有些事是禁忌的,因为它具有这样一种力量,任何随随便便处理这些事情的人都可能受到它的危害。

正如心理学家E.格雷戈里所说:“不论是卡普还是马纳,禁忌基本上是对人的,而不是对神的。

因此,神授的帝王或首领是不受禁忌伤害的,不具神性者却是需要禁忌的”。

“禁忌”这个词历史悠久,在各类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

汉王符《潜夫论•忠贵》:“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尔。

”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

”《后汉书•郎传》:“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

”唐苏拯《明禁忌》诗:“阴阳家有书,卜筑多禁忌。

”在西方历史上,黑人是最受歧视的种族,因此很多带有浓厚歧视色彩的词汇出现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与民族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这些种族歧视语成了英语禁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汉禁忌语对比

英汉禁忌语对比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姓名:张爽学号:08134011文学院对外汉语0811班指导老师:马婷婷摘要:禁忌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在每个民族和每种语言中都有体现。

中西方文化和信仰差异导致了禁忌语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了解这种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英汉对比;禁忌语;原因语言禁忌是各个民族所共有的,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

只是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有所差异,导致其禁忌语言也有所不同。

现在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和范围的逐渐广泛,加强对英汉禁忌语的了解对于跨文化交际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种语言必定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根源,英汉两种语言的产生也必定会受到其社会背景的深刻影响。

所以,我们在做英汉禁忌语表面的对比时,其时应看到的是其更深层的文化差异。

一、禁忌语的概况1.1英汉禁忌语的定义及起源禁忌语是语言的一部分,而语言又是社会现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禁忌语也是学习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

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

禁忌语的英文说法是“taboo”或“taboo words”(直译为“塔布”,意译为“禁忌”),最早是南太平洋波里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

“塔布”现象包含两个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能随便使用,二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而所谓的语言塔布(verbal taboo)也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的灵物崇拜和语言的禁用或代用。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1]。

”中国是一个以差序格局为文化取向的社会,历来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可见禁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汉朝之前就已经存在。

对于“禁忌”的含义我国古代的史书中也有记载,《说文解字》可谓简明扼要:“忌,憎恶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摘要:Taboo word(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存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

目前,中英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所谓的文化休克,因此了解哪些话语是被禁止的是十分重要的。

英汉禁忌语在语言和词汇层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的迥异。

为了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们必须提高对禁忌语的了解,并且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在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

关键词:禁忌语不同点文化成因。

一、定义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18 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 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taboo),并将该词引入英语,并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使用。

顾名思义,所谓禁忌语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人们说某种话,或忌讳人们说某种话。

二、禁忌语的演进原始时代——愚昧(ignorance),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不足, 人们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能理解甚至困惑、恐惧。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

人们竟以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 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

他们盲目的崇拜迷信语言的力量, 认为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 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 反之则得到庇护。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促成了禁忌语的产生。

封建时代——偏见(p rejudice), 中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都以等级森严著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黎民百姓的言语都要受到限制, 他们不允许使用上级的所谓高贵语言表达, 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于是, 禁忌语随之产生了。

现代社会——民主(democracy),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

现如今,人们愈来愈注重人类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愈来愈追求平等和自由。

因此, 现在很多带有歧视意味的词语逐渐消失或被其它词所代替。

如“黑鬼”一词现在就很少使用。

三、禁忌语的对比(一)英汉禁忌语的相似性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共性, 虽然英语和汉语隶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英汉禁忌语言存在诸多共同特性。

1、语音层面: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工具,但是在原始时代,语言被赋予神秘的力量,人们认为语言是人类一切祸福的根源。

因此中西方人民普遍把你些与有灾难意味的词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当作禁忌语,在交流中尽量避免使用,以免给自己或别人带来灾难。

例如,在中国, 人们送礼时十分忌讳把“钟”作为礼物, 因为, 送“钟”和送“终”是同音词, 而生死离别被认为是人生最可悲的遭遇。

实际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如人们通常不在屋前屋后种桑树,因为“桑”同“丧”;在中国南边,人们通常避免说陈,因为“陈”同“沉”等。

在西方国家也存在这方面的例子,英语中人们常使用“donkey”来代替“ass”, 因为“ass”与“arse”(the bottom part of the body one sits on)发音相同, 这是一个很不雅的词汇。

2、词汇层面:词汇方面的相似点有很多。

例如, 猥亵词语的避讳,涉及与体某些部位和性行为有关的语言。

在西方国家,虽然人们很开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说,他们对性也是比较严肃的,因此,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很少“making love”;“having sex”等词语。

在传统思想很深厚的中国就更不用说了。

亵渎神圣的避讳, 直接称呼上帝或佛祖的语言。

西方人们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如果直呼“God”, 这是对神的一种冒犯,是应该避免使用的。

正如在the Ten Commandments 的第三条是“Thou shat not speak my name in vain”英语中的各种宗教词语,像God (上帝) 、devil (魔鬼) 、heaven(天堂) 、hell(地狱) 、Christ (基督) 、Jesus (耶稣) 、damn(该死) 等词语只有在严肃的讲话中使用才是合适的。

违反这条规定将会受到人们的责备或遭到人们的回避。

于是人们在日常使用中,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词语, 出现了用golly , gosh 代替God ;用OldNick ,His Sable Majesty 代替the devil 。

又如for Christ’sake(看在基督的面上) ,也用for goodness sake 或for crying outloud 来代替。

.在中国,人们通常把神称为“大帝”,“大圣”,“佛陀”,另外,在东北,人们把虎当作神,认为虎是森林之王。

“伺虎以为神”,“山君”,“山神爷”。

涉及疾病、死亡和残疾方面的避讳,中西方人都对生老病死感到恐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都避免提及此类词语。

如:提及死亡时,西方人用“to depart”,“pass away”,“to go anotherworld”,“go to heaven”来代替。

中国人常说“不在了”,“升天了”,“归西”等。

除了“死亡”,中西方人们对待疾病的态度也很相似, 对待一般的病痛, 人们会含糊的说“不太舒服”( not feel well) 。

在谈到“癌症”时,英语用“BigC”,或“the longillness”表示,汉语中人们会说“那种病”或“不好的病”。

英语用“social disease”来指代“AIDS”。

(张玉洁,胡宗锋,2008)另外还有对辱骂性词语的避讳;对人体部位和排泄词语的避讳;歧视语的避讳等等。

(二)英汉禁忌语的差异虽然汉英两种语言的禁忌在某些方面存在共同之处,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习惯,不同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人对什么该禁忌又有着不同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称谓方面的禁忌差异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种语言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

“Allmen are created equal”,因此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 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可以体现平等。

甚至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晚辈可与长辈同名, 如英国首相Churchill 的儿子和爸爸都叫Randolph.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又有着尊老爱幼的传统,因此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

如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把赵谈改为赵同,因为他爸爸的名是“谈”,以示对他的尊重(云中天,2006)。

2、隐私方面的禁忌差异西方有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

) 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Privacy(私事) 在英语国家相当受珍视。

对于他们来说, 年龄、金钱、婚姻状况, 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

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 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

因此在交谈中要避免使用此类问题,如:How old are you? What is your age?How much do you make?What is your religion?Are you a republican or democrat?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

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 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3、数字方面的禁忌差异中西方在数字方面的禁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例如,在中国人不喜欢四,因为它和“死”的音相同,如果电话号码,车牌号码中含有4 会给他们带来灾难。

而英语国家避讳13和星期五, 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 号, 星期五。

因此西方国家的楼层没有第13 层,请客不会请13 个人。

另外,中国人偏爱偶数, 好事成双, 六六大顺, 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还有8(发),而西方人则把奇数( 13 除外) 当作幸运的象征。

罗马诗人Virgil 说“The God delights an oddnumber”,“Good luck lies in odd numbers.”(王振亚,2004)4、种族歧视方面的禁忌差异西方种族主义认为,有些人种天生低劣,素质不如其他人种。

种族歧视语言就是显示对某些种族带有偏见的词语和说法。

在英语中, 许多词语会显示对黑人的种族偏见,通常黑”则与“邪恶”“、罪孽”“、肮脏”等有关,如:blackguard(恶棍),blacklist (黑名单) ,black mark (污点)等。

此外,用nigger , boy这类的词来称呼成年黑人男子有明显的轻蔑意味。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些词已很少有人使用了,因而也就慢慢的成了禁忌语。

汉语中虽然也有种族歧视的痕迹。

新中国成立以前,存在轻视或贬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的词语如“蛮人”。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个民族平等的准则,因而这类种族歧视的词语和说法大部分已经消失。

四、禁忌语差异的文化成因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文化密切相关。

萨丕尔说“: Languageis a guide to social reality. ”语言禁忌作为一定社会的文化现象,其背后所依托的是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蕴藏。

英汉禁忌语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维习惯造成的。

1、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英汉禁忌语存在的一个重要领域,Neaman指出“The subject of earliest taboo words was undoubtedly religious”(1983)但是中西方在宗教信仰方面又有明显的不同。

西方人信仰上帝,认为价值的源泉最终来自上帝,基督教在英语里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因此与God 有关的词语成为了禁忌语,同时数字13 的禁忌与基督教有关。

相反,中国信奉的神不止一个,道教,佛教,伊斯兰教都同时存在。

因此,在谈及死亡时,佛教是“圆寂”,“归西”,“升天”等,而道教是“仙逝”,“羽化”。

另外,中国人甚至还把某些动物也信奉为神,如东北人把虎成为“山君”,“山神爷”。

2、等级制度中国拥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专制政治模式历史悠久,体制完善,专制程度极高,等级制度森严,又加之孔子“礼”的思想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上维护尊严的等级关系和亲亲的伦理关系靠的是礼教,其核心就是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