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3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汇总
合集下载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时1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季节移动2024-2025高中地理中图版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时1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季节移动2024-2025高中地理中图版](https://img.taocdn.com/s3/m/9d24ff99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1.png)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P66
形成条件:①地球不自转; ②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③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观察演示,对比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 射点的移动在方向,幅度上有何关系?
39004
66 º34’Ν
23º26’Ν 0º 23º26’S
66º34’S
新课讲授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移动方向: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方向与太阳直射点 的移动方向相同; 移动幅度:太阳直射点移动幅度大,气压带、风带 移动幅度小; 大约为5至10度。
冷却收缩下沉
热力作用
新课讲授
绘图练习:标示气压带
39004
30ºΝ 60ºΝ
N
60ºΝ 30ºΝ
新课讲授
风带的形成及分布
• 地球近地面七个气压带之间,由于水 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 擦力的作用,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呈带 状分布的大气水平运动,称为风带。
39004
新课讲授
风带的形成及分布
【课堂活动】请各同学在 侧视图画出各气压带之间 的风向。
39004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中纬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带 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新课讲授 气压带、风带 北极俯视图
39004
副
带
30ºΝ 60压ºΝ
极N地
高气 压带
60ºΝ 30ºΝ
对点自测
读三圈环流示意图,回答1~3题。
赤 道 低气 压 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39004
形成条件:①地球不自转; ②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③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观察演示,对比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 射点的移动在方向,幅度上有何关系?
39004
66 º34’Ν
23º26’Ν 0º 23º26’S
66º34’S
新课讲授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移动方向: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方向与太阳直射点 的移动方向相同; 移动幅度:太阳直射点移动幅度大,气压带、风带 移动幅度小; 大约为5至10度。
冷却收缩下沉
热力作用
新课讲授
绘图练习:标示气压带
39004
30ºΝ 60ºΝ
N
60ºΝ 30ºΝ
新课讲授
风带的形成及分布
• 地球近地面七个气压带之间,由于水 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 擦力的作用,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呈带 状分布的大气水平运动,称为风带。
39004
新课讲授
风带的形成及分布
【课堂活动】请各同学在 侧视图画出各气压带之间 的风向。
39004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中纬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带 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新课讲授 气压带、风带 北极俯视图
39004
副
带
30ºΝ 60压ºΝ
极N地
高气 压带
60ºΝ 30ºΝ
对点自测
读三圈环流示意图,回答1~3题。
赤 道 低气 压 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39004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6b252bc86137ee06eff9183d.png)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6.5º N
移 动 规 律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23.5º N
赤道低气压带
0°
0º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23.5º S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90°
90° 极地高压带
夏至日-秋分日
夏至日-秋分日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6.5º N
移 动 规 律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23.5º N
赤道低气压带
空 气 堆 积 下 沉
东北信风带
空 气 冷 却 下 沉
极地东 风带
东南信风带
900S
600S
300S
00
300N
600N
900N
极地高 副极地低 副热带高 赤道低 副热带高 副极地低 极地高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单圈环流——理想状况(假设地球不自转,表面光滑、均质)
甲
东北信风带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东南信风带
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北半球)
甲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0 0N
甲地,夏季受北移的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进入湿季。
冬季,东北信风带南移。(北半球)
东 北 信 风 带
甲
0 0N
甲地,冬季受南移的东北信风带控制,进入干季。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冬季海陆上的气压系统
冰岛低压 阿留申低压
副极地面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面低气压带
亚洲高压
理想模式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4853656d011ca300a6c39063.png)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北半球冬、
北半球气压带特征 南半球气压带特征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北半球冬、
北半球气压带特征 南半球气压带特征
带状分布 带状分布
原因: 原因: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活动
1.(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 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低,空气 冷而重。 (2)夏季大陆会形成低压, 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高,空气 暖而轻。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北半球冬、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
2、季风环流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作用: 1. 作用:
①调整了全球水热分布 ②是形成天气和气候的
夏季: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北半球冬、 块状分布 块状分布 北半球气压带特征 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 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且海陆 相间分布。 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亚洲高压( 一 亚洲高压(又称 阿留申 高压 月 蒙古西伯利亚高 低压 压) 亚洲低压( 七 亚洲低压(又称 夏威夷 低压 印度低压) 月 印度低压) 高压 带状分布 带状分布 南半球气压带特征 原因: 原因: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大西洋 冰岛低 压 亚速尔 高压
东 亚 季 风
④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东亚季风
风向 气候 类型 气候 冬寒冷干燥 冬温和少雨 特点 夏炎热多雨 夏炎热多雨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规律和大陆西岸气候形成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规律和大陆西岸气候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128242ea79563c1ec4da711f.png)
例1: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例2: 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温带海洋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例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 :
热带草原气候 (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30 气 温 ℃ 15
60 气 温 ℃5 0
03 01
0降 水 5量 mm
0
4000
600 气
3降0
温水
5 0℃0 1量5
mm
400 0
6
0
0 气 温
降3 水
0
5 0 0℃ 量1 5
mm
400 0
6
00 气
3降0
温水
5 ℃0 0 1量5
mm
400 0
600 降 水
500 量 mm
400
-15
3 0-01 5
带热 带 雨 林
热 带 草原 气 候
分布:南北纬10°-20°之间 特征: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成因: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草原带
热带沙漠 气 候
分布:南北纬20°-30°之间的大陆 西岸 特征:全年高温少雨。 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交替控制。
热带荒漠带
地中海气候
分布: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 西岸 特征: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成因: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冬季,西风带控制。
1 0-04 5
100
-60
1
4
7
10
0 -60 月份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0e1b762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0d.png)
C.⑤
4.⑤表示的近地面气压带名称为
C A.赤道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 D.极地高压带
D.⑥
大气环流、风带、气压带 侧视图
当堂训练
图4是小明同学在学习大气环流时手绘的“北半球某季节三圈环流示意图”。读图, 完成7~8题。 7.甲、乙示意风带,其
C 盛行风向分别为
A.东南风、西北风 B.东南风、西南风 C.东北风、西南风 D.东北风、西北风
• 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 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 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合作探究 探究:读下图,探讨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冬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_气__压___带__、__风___带__整___体__南__移_________; (2)一般的说,A地比B地降水多_____,原因是A__地__气___流__气___温__下__降___,__水___汽__易__凝___结__形___成__降__水____; (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副_热__带___高__气___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C_为___暖__气__团___, (4)气流相对上升的纬度是_0__°_和_6_0__°_,那里一般是_低___(高、低)气压带,天气特点是 密度小 _多___阴__雨__天___气___,气流相对下沉的纬度是__3_0_°_和_9_0__°___,那里一般是_高____(高、低)气压带,天 气特点是_晴__朗__天___气__ 。 (5)常年吹C气流的大陆西岸地区,气候特点是全__年___温__和___湿__润___,常年受B气流控制的大陆中部和 西部地区,气候特点是_全__年___炎__热___干__燥___。
C 8.图中气流运动方向表示错误的是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57b2eb3b4431b90d6c85c7d6.png)
3、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双选) A.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 B.地球自转偏向力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 AB )
4、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是 A.向东飘扬 B.向西北飘扬 C.向南飘扬 D.向东南飘扬
( B )
5、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夏季北移 B.冬季南移 C.12月22日以后南移 D.6月22日以后南移 6、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BC ) A.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B.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在于太阳直射点的 回归运动 C.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多云雨;高气压带气流下沉, 多晴天 D.气压带、风带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单圈环流的形成
低 高 90N
极地高气压带
冷
北风
高 低
60N
30N
热
赤道低气压带
0
南风
形成因素: 高低纬之间的热量不均
第二步假设:
1、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2、太阳直射赤道
(2)三圈环流的形成
高纬环流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环流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低纬环流 赤 道 低气 压 带
形成因素: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压分 带析 、赤 副道 热低 带压 高带 压、 带极 的地 成高 因压 是带 否与 相副 同极 ?地 低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热 力 原 因 形 成 盛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行
西
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
北
信
风
动 力 原 因 形 成
赤 道 低气 压 带
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的形成课件
![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的形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6171cb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d.png)
东风带
在副极地低压带和副热带 高压带之间,由于气压差 形成东风带。
02
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与特点
分布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 亚、非洲中部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
特点
具有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夏季、季 节性降水差异大等特征。
形成原因
0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运动密切相关。
04
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与特点
分布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的南北纬10°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高 原和亚洲印度半岛、澳大利亚中部等地最为典型。
气候特点
热带草原气候的年降水量较少,干、湿季分明,其中干季的气温较高,湿度较小, 风力较大;湿季则相反,气温较低,湿度较大,风力较小。
形成原因
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特点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冬季 多雨,夏季少雨。
形成原因
01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 沉,气候炎热干燥;
02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气候温和多雨。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有利影响
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有利于水果和蔬菜的干燥和收割;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有 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不利影响
高气压带
由于地面冷却,空气下沉形成 高压带。
低气压带
由于地面受热,空气上升形成 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由于极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 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由于赤道受热,空气上升形成 低压带。
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01
02
03
信风带
在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 由于受热上升的空气向两 极流动,形成信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fca7791a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b7.png)
第三章 自然环境中旳物质运动和能量互换
大气环流
一、大气环流旳形成
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
季风环流
二、大气环流对气候旳影响
微专题一
气压带和风带旳形成、分布与 移动规律
考点细化:
了解三圈环流形成旳气压带形成、分布 了解三圈环流形成旳风带旳形成、分布、方向 懂得气压带、风带旳季节移动原因、规律 根据气压带、风带旳季节移动图判断季节
一、大气环流旳形成
全球性旳有规律旳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
(1)影响原因: 高下纬度间旳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旳影响
(2)假设条件:
(3)成果: 三圈环流
①地表均匀、平坦 ③太阳永远直射赤道
2 . 三圈环流形成旳气压带和风带(成因)
低压
堆积
高压
热上升 重力下沉
重力抬升 冷下沉
N 极地东风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C.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D.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南风
气压带和风带旳分布特点
右图中①②③④表达气压带,⑤⑥ ⑦表达风带。
有关图中气压带和风带旳正确判断是 A.①—低气压带—冷暖空气相遇形成 B.⑤—低纬信风带—东南风 C.②—高气压带—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D.⑥—中纬西风带—西南风
来自 低纬的盛 行西风( 暖而轻
900N
600N
300
3、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中
纬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东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中纬
西
风
副极地低压带
大气环流
一、大气环流旳形成
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
季风环流
二、大气环流对气候旳影响
微专题一
气压带和风带旳形成、分布与 移动规律
考点细化:
了解三圈环流形成旳气压带形成、分布 了解三圈环流形成旳风带旳形成、分布、方向 懂得气压带、风带旳季节移动原因、规律 根据气压带、风带旳季节移动图判断季节
一、大气环流旳形成
全球性旳有规律旳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
(1)影响原因: 高下纬度间旳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旳影响
(2)假设条件:
(3)成果: 三圈环流
①地表均匀、平坦 ③太阳永远直射赤道
2 . 三圈环流形成旳气压带和风带(成因)
低压
堆积
高压
热上升 重力下沉
重力抬升 冷下沉
N 极地东风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C.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D.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南风
气压带和风带旳分布特点
右图中①②③④表达气压带,⑤⑥ ⑦表达风带。
有关图中气压带和风带旳正确判断是 A.①—低气压带—冷暖空气相遇形成 B.⑤—低纬信风带—东南风 C.②—高气压带—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D.⑥—中纬西风带—西南风
来自 低纬的盛 行西风( 暖而轻
900N
600N
300
3、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中
纬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东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中纬
西
风
副极地低压带
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691de40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04.png)
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目录
• 大气环流概述 • 气压带的形成 • 风带的形成 • 大气环流与气候变化 • 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相互作用
01
大气环流概述
大气环流的概念
大气环流是指地球大气层中大规模的、 周期性的气流运动现象,包括全球范 围内的大气循环、季节性变化和地区 性差异。
大气环流的形成与地球自转、地球表 面温度和压力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 对气候变化、天气系统形成和地表环 境等具有重要影响。
03
风带的形成
信风的形成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信风的形成与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有关,由 于地球自转的偏向力,赤道地区受到的太阳 辐射从东向西,导致空气在赤道上升向高空, 并向两极流动。
在赤道地区,由于受到太阳辐射的热量最多, 空气受热上升至高空,形成低气压。随着纬 度升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减弱,空气温 度降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由于地球自 转的偏向力,北半球的空气流向偏右,南半 球的空气流向偏左,形成了东北信风和东南 信风。
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运动的物体受到一个与运动方 向垂直的力,称为科里奥利力。
科里奥利力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科里奥利力使得大气的流动受到偏转,形成了各种旋 涡和气流,进而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运动。
谢谢观看
按照成因,大气环流可分为自然环流和人为环流。自然环流主要受地球自转、地球表面温度和压力分布 等因素影响,而人为环流则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变化等。
02
气压带的形成
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由于地球表面从赤道向两极的地表温度逐渐降低,导致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气压带。
大气环流的重要性
目录
• 大气环流概述 • 气压带的形成 • 风带的形成 • 大气环流与气候变化 • 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相互作用
01
大气环流概述
大气环流的概念
大气环流是指地球大气层中大规模的、 周期性的气流运动现象,包括全球范 围内的大气循环、季节性变化和地区 性差异。
大气环流的形成与地球自转、地球表 面温度和压力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 对气候变化、天气系统形成和地表环 境等具有重要影响。
03
风带的形成
信风的形成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信风的形成与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有关,由 于地球自转的偏向力,赤道地区受到的太阳 辐射从东向西,导致空气在赤道上升向高空, 并向两极流动。
在赤道地区,由于受到太阳辐射的热量最多, 空气受热上升至高空,形成低气压。随着纬 度升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减弱,空气温 度降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由于地球自 转的偏向力,北半球的空气流向偏右,南半 球的空气流向偏左,形成了东北信风和东南 信风。
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运动的物体受到一个与运动方 向垂直的力,称为科里奥利力。
科里奥利力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科里奥利力使得大气的流动受到偏转,形成了各种旋 涡和气流,进而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运动。
谢谢观看
按照成因,大气环流可分为自然环流和人为环流。自然环流主要受地球自转、地球表面温度和压力分布 等因素影响,而人为环流则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变化等。
02
气压带的形成
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由于地球表面从赤道向两极的地表温度逐渐降低,导致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气压带。
大气环流的重要性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e2245bcf9e3143323968938b.png)
2.①亚洲 ④亚洲
②阿留申低压
⑤夏威夷高压
⑥亚速尔高压
一、选择题 1.大气环流的成因、特性及其作用表述正确的有 ( ①全球性 ②有规律性 ③长时期平均状态 )
④大气不断
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 A.①②③⑤ C.①③④
答案 D
⑤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B.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由简单到复杂, “ 不断设定条件,步步接近实际” 是地理学 习的一般思路,据此回答 2- 3 题。 2.从赤道与极地之间单一经向环流形成,直到近地面气压 中心的形成因素表述错误的是( )
【提示】 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 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显著;而南半球几乎被物理性质 均一的海洋所占据,陆地面积狭小,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不如北半 球显著,故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自 我 校 对 一、 1.①全球性 射 ④热量差异 有规律 ②长时期 平均状态 ③太阳辐 受
(1) 图 中 ② 气 压 带 或 风 带 的 气 流 运 动 方 向 和 性 质 分 别 为 ( ) A.下沉 干燥 C.流向低纬 干燥 B.上升 湿润 D.流向高纬 湿润 )
(2)图示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昼长夜短 B.太阳直射南半球 C.东南信风带位置偏北 D.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
⑤运动 ③a
交换 d
2.①均匀 ④b
②高低纬之间
热不均 压带
地转偏向力
e ⑤c f
3.①赤道低气 ②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④偏北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偏南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东北信风带 变化
③季节
南北移动
二、 1.①陆地面积 ( 蒙古 — 西伯利亚 ) 高压 (印度 )低压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2022年学习资料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2022年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07568c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49.png)
课堂练习-10、简要回答下列气候的分布规律和大气环流方面的成因:-环流原因-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 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季风-亚洲-低气压区-缟气压区-北回归线-,北回归线-洋-赤道-印度洋
气在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归福射-大气环浇、海陆少 、也形、样流-等因素徐合影响的结果。
⑦中国名师教育网校一多媒体素材一地理-渍华同方光盘-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90-60°-40-20-□
美是亲足森的奥-举例-大气运动-气候特点-赤道低压带-热带雨林气候:气流辐合上升,对流强烈,终年高-温多雨 -副热带-副热带大陆内部和西岸,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压带-炎热干旱,是热带沙漠气侯。-40°-60° 陆西岸地带,终年盛行从海洋上吹来-中纬西风带-的西风影响,温和湿润,是温带海洋性气侯。-30°-40°大陆 岸地带,交替受西风和副高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侯。-亚州东部和南部,季风环流显著,形成了三种季风-气 ,风向和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气压帝和风养的弱劲-规律: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极地高气压带90°-冷、干-极地东风带-60°-副极地低气压带-暖、湿-中纬西风带-30°-副热带高气压带 热、千-凉、干-低纬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热、湿-热、干
咏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
一月-低副极地y低平带低-七月-高副热带高还带-亚洲-太平洋-北美-大陆-大西洋-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 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制作:深圳-世界一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市石岩公学-唐友能-606-008-2005.3-000-1020 1006-阳08-1016-1036-1000-1026-1008-106-996-10001006-10 8-10261020-10081000-1036102410161006996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高考一轮复习地理(中图版)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高考一轮复习地理(中图版)](https://img.taocdn.com/s3/m/f79ac178f524ccbff0218464.png)
【名校课堂】获奖PPT-第二章第二讲 大气环 流与气 压带、 风带的 形成课 件-高考 一轮复 习地理 (中图 版)推 荐(最 新版本 )推荐
3.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1月 A 西北 季风 7月 C 东南 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
南亚季风
B 东北 季风 D 西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_气__压__带__、__风__带__ _的__季__节__移__动___
【名校课堂】获奖PPT-第二章第二讲 大气环 流与气 压带、 风带的 形成课 件-高考 一轮复 习地理 (中图 版)推 荐(最 新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第二章第二讲 大气环 流与气 压带、 风带的 形成课 件-高考 一轮复 习地理 (中图 版)推 荐(最 新版本 )推荐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注3】 (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 对均匀,气压带较完整。 (2)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海陆热力差异明显,气压带相对破碎。 【注4】 (1)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 断;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2)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印度低压属于热力型气 压。 (3)陆地上为高压,说明为冬季;陆地上为低压,说明为夏季。
【名校课堂】获奖PPT-第二章第二讲 大气环 流与气 压带、 风带的 形成课 件-高考 一轮复 习地理 (中图 版)推 荐(最 新版本 )推荐
日相比,大致夏季 偏北 ,冬季 偏南 。 【记】 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东风带风 向相同。 【注2】 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纬度数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 的纬度数,移动幅度为5~10个纬度。其不同季节的纬度不 同,可参照副热带高气压带与30°N的位置。如副热带高气压 带在30°N以北,为北半球夏季;在30°N以南为北半球冬季; 正好穿过中间为春、秋季。
最新三圈环流示意图
![最新三圈环流示意图](https://img.taocdn.com/s3/m/deb9af8de518964bce847c19.png)
上升湿润下沉干,西风湿润东风干
气压带风带名称 分布
赤道低气压带 00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0附近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0附近
极地高气压带 900附近
信风带
低纬
西风带
中纬
极地东风带
高纬
气流运动 气流性质
上升
湿热
下沉
干热
上升
温湿
下沉
干冷
流向较低纬 干热
流向较高纬 温湿
流向较低纬 干冷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高
图2.13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5、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影响很大。 印度(亚洲)低压
高
图2.14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一月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
一月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冰岛 低压
大
西
洋
冬
副 蒙极古--地西伯低利亚气高压压 带
阿留申 低压
太
亚欧大陆
平
洋
冬
60N 30°N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显著
2.从纬度位置看,冬季在陆地上形成的高压 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夏季在陆地上形成的低 压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上。
如果分别以这两个空气柱为中心绘闭合等 压线,气压带不呈带状。由此可推得结论:受海陆 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 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4、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天气影响显著。
七月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
七月
亚洲(印度)低压
大
西
洋
亚速尔 高压
60N
太
亚欧大陆
平
夏
洋
副亚洲热(带印高度)气低压 带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天气的成因与气候的形成第二节第1课时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对气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天气的成因与气候的形成第二节第1课时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对气](https://img.taocdn.com/s3/m/74696dcd0912a21615792905.png)
解析 第5题,根据图示,全球气压带向北移动,所以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B 正确。第6题,甲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炎热干燥。C正确。第7题, 乙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终年受乙气压带控制形 成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A正确。 答案
课堂篇 主题探究
探究一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问题探究] 分布在东非高原的角马,逐水草定期 迁徙。下图是东非高原马赛马拉和 塞伦盖蒂的降水资料及角马在两地 之间的迁徙路线。
结合材料探究: (1)说明马赛马拉与塞伦盖蒂降水的主要异同,并从气压带、风带移动的角 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在图示粗黑线条上补上箭头,表示角马的迁徙路径,并说明理由。 提示 (1)两地均是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北半球夏季时,赤道低气压带移至 北半球,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马赛马拉降水多。而此时塞伦盖蒂为冬季, 受东南信风带控制,少雨。南半球夏季时,赤道低气压带南移进入南半球, 受其影响,塞伦盖蒂多雨。此时马赛马拉为冬季,受东北信风带控制,少雨。
方法技巧局部图中如何根据气压带、风带移动判断季节 气压带和风带局部分布图中,如何正确判断南北半球、移动方向、气压带 和风带名称,要抓住两点:①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位置可作为判断气压带和 风带名称、移动方向的依据;②看风向,依据风向的偏转方向,可以判断南 北半球。如下图所示。
第一步:先判断气压带。根据图中所标示的纬度,该气压带位于30°纬线附 近,因此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第二步:判断南北半球。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根据图示甲风带或乙风 带的风向可知,风向向左发生偏转,因此位于南半球。 第三步:判断气压带移动方向。根据图示,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30°S以北, 说明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第四步: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而移动,因此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 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三圈环流各个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三圈环流各个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9410939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9.png)
三圈环流各个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三圈环流是指地球上大气环流系统中的三个主要环流区域,分
别是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
这三个环流区域在
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影响下形成了复杂的风系统。
首先,赤道低压带形成于赤道地区,这里受到强烈的太阳辐射,地表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对流,使得这一地区的气压较低。
由于
地球自转的科里奥利力作用,赤道附近的空气被向东偏转,形成东风,这就是赤道地区的东风带。
其次,副热带高压带形成于赤道以北和以南的30°纬度附近。
这一地区因为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地表温度相对较低,空气下沉
形成高压,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
在这一区域,空气向地表辐散,
形成西风带。
最后,极地低压带形成于极地地区,这里因为受到较少的太阳
辐射,地表温度较低,空气密度大,形成低压。
在这一区域,空气
向地表辐散,形成偏北风和偏南风,这就是极地地区的风带。
总的来说,三圈环流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共同
作用,导致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和气压分布不均,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
这些环流系统对地球的气候和天气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是大气环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圈环流的形成及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圈环流的形成及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70b8e556c175f0e7cd137cf.png)
(2)副热带高气压带 A气流暖而轻,遇到来自高纬度地区冷而重 的C气远直射赤道 引起因素: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极地高气压带(热力原因)
冷90N
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原因) 60N
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原因)
30N
赤 道 低气 压 带(热力原因)
0
热
地 球 自 转 使 其 偏
课本P34
3.(近地面)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动力原因
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动力原因
热力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及对气候特征的影响
气候 特征
温度降低,水汽易凝结,则湿润
温度升高,水汽不凝结,则干燥 气候的冷、温、热主要与纬度相关
若风经过海洋,则水汽较多,若 遇地形抬升,则降水多
冷、干 暖、湿 热、干
B.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C.全球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高压带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3.读图,若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
系统, 则正确的叙述为 ( A )
A.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B. ①风带风向为东南风
C.常年受①控制的地区降水多,气候湿润
D.丁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赤 道 低 气压 带
东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
西
风
副极地低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注意:高、低气压带的形成原因的差异
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引
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
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 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
高中地理-2.1.4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高中地理-2.1.4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3ffd65aa33687e21ae45a9a5.png)
④③ ② ⑦
⑥
⑤
①
⑤ 东北信风带 ⑥ 盛行西风带 ⑦ 极地东风带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是以太阳直射赤道为前提的。实际 上,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 由此产生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现象。
夏至日
春分日
秋分日 次年春分
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问:“马纬度”是怎么形成的?
在南、北纬30度附近海面,风不经常来 做客,这可苦坏了古代航海的商人。因为 他们不得不把准备运往美洲大陆的马匹放 在船上,等待顺风的到来,结果由于经常 等不到风,致使大批马匹因缺少草料而死 亡,大量马匹也只能命丧大海。人们因此 给这个令人苦恼的无风带起了一个非常古 怪的名字—马纬度。
气压带风带的性质
地表各地在各气压带风带的控制下,气流运动方向主要有两种性质。一是风带中气流 的水平运动,二是气压带中的垂直运动,性质如下:
名称 赤低 副高 副极低 极高 信风
西风
东风
方向 上升 下沉 上升 下沉 高纬-低纬 低纬—高纬 高纬—低纬
性质 湿热 干热 温湿 干冷 干热
温湿
干冷
北半球
① 赤道低气压带 ② 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 副极地低气压带 ④ 极地高气压带
2.1-4 大气环流 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的概念 二、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 三、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一、大气环流的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海陆间、山谷间,城郊的热力环流
局地环流
二、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
假设情景一:
只考虑:高低纬间的热量差 ①假设地表均一 ②假设地球不自转(即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各气压带和风带的干湿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空
高压
低压
高压
地面
高空风:由低 纬吹向高纬
高
低
压
压
低压
单圈环流
高压
近地面风:由 高纬吹向低纬
高压 低压
三圈环流
高空风 近地面风
提示:可根 据高空风和 近地面风的 形成原理进
行解释
30°N偏转为西风
老的船员曾经用这36个字生动地概括了晕船的感受――
一言不发、两眼无神、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脏翻腾、 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久(九)卧不起、十分难受。
提示:海洋与陆地热力性质存在差异
夏季陆地升温快, 冬季陆地降温快,
气温比海洋高, 气温比海洋低,
形成低压。
形成高压。
印度 低压
蒙古 高压
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最大天文望远镜确定选址智利
2010年4月27日 12:54
东方网4月27日消息: 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的欧洲 南方天文台26日宣布,决定 将设计中世界最大光学天文 望远镜E-ELT建在智利阿塔 卡马沙漠中部一座海拔3060 米的山上。
最终选定智利这座高山 是因为那里空气清洁度很高, 每年有超过320个晴朗的夜晚 适合作天文观测。
盛行(中纬)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中纬)西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麦哲伦环球航行示意图
撒哈拉沙漠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欧洲商人乘坐帆船运载马 匹驶往美洲。
天气突然变得无一丝风,帆船无法借助风力前进,只 能在海面上慢慢徘徊。马缺水而死,只能抛入大海, 漂浮着众多的马尸 。
低压
高压
堆积
下沉
北 低压
赤道
高压
低压
30°N
0° 高压
30°N偏转为西风
低压
高压
堆积
下沉
高压 北 低压
赤道
30°N偏转为西风
高压
低压
赤道
高压
低压
低压 60°N
极地
高压
30°N偏转为西风
高压
低压
堆
积
下
沉
北 低压
高压
赤道
高压
低压
低压 60°N
极地
高压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旺盛的对流作用,使地面不感觉有风。
容易产生午后雷阵雨,这是地表云量最多,降雨最 丰的地带。
南半球西风带,常年盛行六、七级的西风和四五米 高的涌浪——进入南极的鬼门关
•2009年10月11日,我国唯一的极地考察船“雪龙”号远航南极。 •2010年7月1日, “雪龙”远航北极,9月21日安全返航到沪。
为什么南半 球气压带基 本连贯?
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冬 季
夏 季
搜集资料、列举实例解释风带对航海的影响。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空
高压
低压
高压
地面
高空风:由低 纬吹向高纬
高
低
压
压
低压
单圈环流
高压
近地面风:由 高纬吹向低纬
高压 低压
三圈环流
高空风 近地面风
提示:可根 据高空风和 近地面风的 形成原理进
行解释
30°N偏转为西风
老的船员曾经用这36个字生动地概括了晕船的感受――
一言不发、两眼无神、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脏翻腾、 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久(九)卧不起、十分难受。
提示:海洋与陆地热力性质存在差异
夏季陆地升温快, 冬季陆地降温快,
气温比海洋高, 气温比海洋低,
形成低压。
形成高压。
印度 低压
蒙古 高压
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最大天文望远镜确定选址智利
2010年4月27日 12:54
东方网4月27日消息: 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的欧洲 南方天文台26日宣布,决定 将设计中世界最大光学天文 望远镜E-ELT建在智利阿塔 卡马沙漠中部一座海拔3060 米的山上。
最终选定智利这座高山 是因为那里空气清洁度很高, 每年有超过320个晴朗的夜晚 适合作天文观测。
盛行(中纬)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中纬)西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麦哲伦环球航行示意图
撒哈拉沙漠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欧洲商人乘坐帆船运载马 匹驶往美洲。
天气突然变得无一丝风,帆船无法借助风力前进,只 能在海面上慢慢徘徊。马缺水而死,只能抛入大海, 漂浮着众多的马尸 。
低压
高压
堆积
下沉
北 低压
赤道
高压
低压
30°N
0° 高压
30°N偏转为西风
低压
高压
堆积
下沉
高压 北 低压
赤道
30°N偏转为西风
高压
低压
赤道
高压
低压
低压 60°N
极地
高压
30°N偏转为西风
高压
低压
堆
积
下
沉
北 低压
高压
赤道
高压
低压
低压 60°N
极地
高压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旺盛的对流作用,使地面不感觉有风。
容易产生午后雷阵雨,这是地表云量最多,降雨最 丰的地带。
南半球西风带,常年盛行六、七级的西风和四五米 高的涌浪——进入南极的鬼门关
•2009年10月11日,我国唯一的极地考察船“雪龙”号远航南极。 •2010年7月1日, “雪龙”远航北极,9月21日安全返航到沪。
为什么南半 球气压带基 本连贯?
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冬 季
夏 季
搜集资料、列举实例解释风带对航海的影响。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