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9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黄肖阳/石家庄市桥西区城角街小学摘 要: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及动机,并且归因方式可以训练和改变。
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
关键词: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反思和总结。
期中我班的成绩很不理想,各科的任课教师都向我反映我班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差。
就这样我对本次考试的考试结果进行了归因。
一、对集体进行评价,使学生感到自己与集体密不可分,避免个人英雄论和消极论的产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竞争环境下,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在竞争环境中只有“别人不行”时,我才能行。
而现代社会是社会分工极细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兼顾许多领域,这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合作教育。
教育学家认为:对个人进行评价可以促进个人进步,但不利于群体,因此,只有把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结合起来,才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上课时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手中总是会拿一些文具作为玩具,由于学生年龄小,很容易走私。
这时,就需要老师时时督促提醒,可空洞的说教往往成了“耳旁风”,效果不佳。
如果给听讲好的学生一个奖励,如盖一朵小红花,就会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可有个别学生不重视自己的荣誉,因此小红花对他们起的作用也不是很大。
这时,发挥集体评价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将学生进行分组,当某组同学都认真听讲时就奖励该组一面小红旗,效果就会好得多。
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会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上课纪律,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学生认为成功是自己和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会对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性,因人而异的指导归因研究表明,学生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会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
如果学生将成败的原因归结在能力、素质等固定因素上,就会导致学生自高自大,或者失去信心和前进的动力,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完整word版)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理其原因.当学生学习结果出现时,老师和学生都要寻找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即进行成败归因。
学生不同的成败归因,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及后继行为。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教师要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归因特点进行分析.一.了解学生归因风格、因材施教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归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
由于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生活经历、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他们的归因风格也千差万别。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区别对待。
例如:对于有“习惯性无助”的学生,要努力引导他们对失败做出努力不够的归因、并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功体验,时间久了,学生便会改变原来的归因风格,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
对于有“推卸责任”倾向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而要耐心地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客观地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二.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利性归因”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而把消极结果归因于自身以外的情境或他人,这种倾向就是自利性归因偏差。
在学校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教学质量好,而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学生学习不努力或能力差等等。
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正确评价自己和学生,从学生的学业成败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长处和短处,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同样,学生的成败归因也存在着“自利性偏差",教师应引导他们全面、正确地分析成败的原因,既看到自身的长处,也看到自身的不足。
三.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归因参照系统任何人的归因都要受他人的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往往要受到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教师对他们的成败归因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的成败原因,消除归因误差。
教师的行为有时还对学生的成败归因产生间接的参照作用。
如,教师对某个学生特别的帮助,尤其是该生在学习顺利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不仅不利于该生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使之无法发现、避免和改正差错,而且影响到该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对成功的信心,同时,教师对该生的特别帮助还可能影响到班级其他学生对该生的看法,认为他能力不够才需要额外帮助。
归因理论在行为分析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在行为分析中的应用内容摘要: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重在运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归因理论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正确使用期望效应和行为暗示,积极调控情绪,灵活地调整行为结果。
关键词:归因理论现代教育教学积极归因情绪归因理论是解释人的活动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在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归因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韦纳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根据控制点维度,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根据稳定性维度,将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根据可控性维度,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这一关系表示为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在教育中的应用,即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强调自我努力感的归因,是符合个体归因变化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现实表现。
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归因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反应、期望、自信心及成就动机等。
归因理论的基本模型显示了不同归因带来的一系列反应,反过来,学生的情绪反应、教师的期望及以后的行为结果也会对学生的归因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
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就归因方式而言,韦纳区分了三个归因维度及特定归因。
特定归因是具体而个别的原因,如能力、努力、运气及任务难度等。
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增强期望水平,激发学习动机,从而强化为成功的行为结果。
因为能力是个体内部的稳定因素,由能力所获得的成功使学生更具有优越感和自豪感,因而这种归因会带来一系列的积极效应。
反之,如果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他就会确信不论自己如何努力都不会取得能力之外的成就,从而引发消极情感,降低期望水平,削弱学习动力。
论归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1、根据学生的归因可预测未来的学习动机。
通过韦纳的归因模式,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自己学习成败的归因倾向,更可以预测到他以后的学习动机。
比如:两名在考试中获得了同样好分数的学生,如果前者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努力,后者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运气,我们可以很容易的预测到前者将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因为他把成功归因于努力——一个内部而可控的因素。
他认为学习是一件自己可以控制和把握的事情,只要付出努力就会再度获胜。
而后者将成功归因于运气——一个外部而不可控的因素,个人对此无能为力,下一次的成功只有听天由命。
2、学生的自我归因未必正确。
人们有时对自己的能力与周围环境并不十分了解,难免在成败归因时,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做出不正确的归因。
因此,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成功和失败,不屈服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系统。
3、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韦纳发现,在师生交互作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的归因,并非完全以其考试分数的高低为基础,而是受到教师对其成绩做出的反馈的影响。
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反馈中给与的鼓励、支持、指导,应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
4、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努力归因”,一个内部但可变的归因。
最重要的做法是在鼓励和表扬时,强调他们的成功来自于勤奋,而不是表扬他们天生聪明;在批评孩子时,强调它们的
失败是因为用心不过,不够努力,而不指责他们脑子笨。
这样,不但给孩子成功的自信,在成功时看到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而且在失败时也能反省自己,预期到下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韦纳归因理论与学生自信心培养
身 体状况
任务难度
通过这三个维度可以分析任何原因。如果把成功归因于
内部的、 稳定的、 可控的原因, 就会提高工作、 学习的积极性, 使人感到自豪和满意;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外部的, 不稳定的、 不可控的原因, 则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 使人产生意外
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拟从韦纳的归因理论的原理谈谈如何运 用归因的规律, 帮助学生克服自 重塑自 卑, 信。 一、 韦纳成就归因理论概述
这种可以改变的因素时, 就会对成功不抱期望。 这种期望作为
一种动力因素会对进一步的行为起作用。对未来成功抱有期 望的往往就继续努力,而对未来成功不抱期望的则可能止步 不前甚至自 自 其次, 暴 弃。 原因归因会引起情感反应。 对行为 结果的情感反应有两类: 一是与行为结果直接相联系的满意
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全面正确的个体差异观和个性教育观借助提倡新教育方法和新教育理念的契机通过对学生个性的适应培植和利用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化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教学策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韦 纳 归 因 理 论 与 学 生 自信 心 培 养
万 瑛
(武汉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0)
三部分习题, 例如“ 在探究‘ 干燥的种子是否含有水’ 你设 时,
计的方案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为什么四大古文明中 “ 心的发源地都是在靠近河流的地方? ”准备一个 ‘ “ 婴儿娃娃 ’ , 假设他已经出生10个月, 请你拟定一个照顾他一周的计划。 与 父母 、 老师交流, 改进计划的不足之处。 这类开放式的习题较 ” 好地体现了评价标准的改革方向,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思 考, 得到个性化的答案。 除此之外, 武汉市实施课程改革以来也多次进行考试评价制 度的完善. 2004年武汉市中考增加实验的考试的内容。 在考试形
韦纳归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浅谈归因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启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断。
归因无处不在,无论是高明的心理学家还是普通的百姓。
在教学实践中,每个学生都会对自己学业的成败进行不同的归因。
学生的归因风格会直接影响其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水平和学习行为,从而影响其学业表现。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讲究教育的艺术和方法,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避免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本文拟分析几种归因理论,并探讨其对教学实践的一些启示。
一、几种主要的归因理论(一)海德的归因理论概述。
归因理论最初是由F.海德(F.Heider,1958)在《人际关系心理》中提出来的,因此,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他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
海德认为归因可分为两类:一是情境归因;二是个性倾向归因。
海德的归因理论给我们如下启示:1、当人成功时应归因为他的能力强,这样可以让他产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
2、当人失败时应归因为他不够努力,而不能归因为无能。
因为归因为无能会伤了其自尊心,会有羞耻的感觉,对未来缺乏信心,忽视努力在成功中的作用。
归因为他不努力,一方面可以避免伤害他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可以令他觉得自己是有过错的,他自己要负责,不能把责任推给老师,或怪试题太难。
这样他会更努力学习。
(二)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1974)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
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1)自身的能力;(2)所付出的努力程度;(3)任务的难度;(4)运气的好坏。
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归因
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归因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归因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归因任国防在学习当中,学生们总会有意或无意地为自己现有的学习成绩寻找原因,如为什么学习成绩是这样的,自己的学习成绩是否会更好等等,这些过程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对学习成绩进行归因的过程。
归因方式不仅反映着学生寻找学习成绩结果的倾向,而且还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动机,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格特点,因此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有效的归因,并进行相应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著名心理学家韦纳等人在整合了前人的归因研究后认为,人们往往根据内外部、控制点和稳定性对行为进行归因。
根据内外部可以将行为归结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努力、能力、性格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运气等。
根据控制点可以把原因划分为“内控性”和“外控性”原因。
内控性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行为的结果,认为成功和失败都是由于自己可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外控性是指个体认为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的结果,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根据“稳定性”,可以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稳定的原因是指个体认为引发行为的原因是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不稳定的原因是指个体认为引发行为的原因是容易改变的,是不稳定的。
对行为的归因根据上面的三个维度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期待和情感),同样,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对自己的学业成绩进行归因时,也会由于三个维度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结果,具体如下:1、对学习成绩的归因不同会导致对以后的学习成绩的期待发生变化。
如果把学习成绩的结果归结为努力或运气这些稳定性不强的原因,那么对下一次学习成绩的期待与这一次的实际结果可能不一致。
例如,如果认为这次学习成绩较高是由于运气的结果,那么可能产生下次也会较高的期待,也可能不产生,因为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因素,学习成绩的高与低取决于以后的学习是不是努力或考试时的运气怎么样。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讨论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本文首先概述韦纳的归因理论,然后讨论它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本文最后对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韦纳归因理论;学教学;用策略1论韦纳的归因理论是以A.V.韦纳(Albert Bandura)为代表的一个研究领域,其突出特点是强调人们做出行为可以归因于自己即主观意志的能力,在这方面,人们的行为可以被发展的技能而不是生物本性解释(Bandura,1997)。
此外,基于韦纳的归因理论,人们的行为也可以由受到的外部因素决定(谢贤焰,2005),这两种因素可以相互作用来决定一个人的行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韦纳归因理论已经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小学教学中,他的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学习行为,改善学习效果。
因此,本文通过讨论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帮助小学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2纳归因理论韦纳归因理论指出,人们行为是由他们对自己能力和认知加以解释和归因以及外部因素决定的(Bandura, 1997)。
其中,外部因素包括受到的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如来自社会环境的内容,如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政治环境;来自家庭和社会社会化影响的激励和引导;来自外部环境的惩罚和奖赏(谢贤焰,2004)。
而主观因素被认为受到主观意志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自我效能感、自尊感、社会支持感等(波勒&波勒,2013)。
总而言之,韦纳归因理论表明,主观因素和外部因素可以相互作用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并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的人会做出一些行为而有的人不会做出一些行为。
3纳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韦纳归因理论可以用于解释小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因为行为的发生是由主观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决定的(谢贤焰,2004)。
首先,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建立有利的评价系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能力感和自信心。
韦纳归因理论视域下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研究
韦纳归因理论视域下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研究。
韦纳归因理论是指,当人群感受到结果时,他们将会评估回忆自己的行为以及准备他们情 index.php,以检测行为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结果。
韦纳归因理论是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的重要基础。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学习动机经常得不到激发,因此研究者们正在努力表明针对学生进行归因理论可以改善学习动机。
要想改善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者们发现采用认知障碍的归因教育策略可以有效的改善学习动机。
据研究显示,在课堂上运用认知障碍归因教育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力。
比如,学生被要求做一个任务,让他们分析任务中存在的障碍,并尝试采取一些策略来积极地解决有障碍的任务。
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培养了动机和积极思考的能力,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此外,学校可以采取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的策略,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校也可以延伸与学生分析教室学习的归因问题,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总之,从韦纳归因理论视域下分析,学校可以采取教育策略如认知障碍归因教育策略、时间安排及教室学习归因问题等方面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韦纳归因理论正成为学校采取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
运用归因理论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运用归因理论指导学生正确归因[作者:河北衡水中学副校长张太庄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9711 更新时间:2004-2-4 文章录入:bgs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每次期考过后我们总要依据考试成绩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同时要求并指导学生对自己考试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推测分析。
心理学上把这种对别人或自己所表现行为的原因予以解释的过程称为归因。
但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学差生,在进行学习结果的归因分析时并非都能做到正确归因,积极归因,相反,往往会出现一些归因上的偏差,造成消极归因,进而影响以后的学习行为。
一、目前,高中生学习归因出现的偏差1、浅层归因许多高中生特别是学差生在总结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时,总是认为自己学习没有努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考试马虎,状态不佳等是导致学习质量下降的原因,总结分析也就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而已,殊不知这仅仅是导致成绩下降的直接原因,至于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就要由果溯因,推导原因的原因。
但许多高中生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而且也不愿去做。
“我心里有个小秘密,我不愿告诉你”,“千呼万唤始出来,尤抱琵琶半遮面”一语道破了高中生的真实心态。
笔者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访的中学生,当问及她长期以来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时,她仅仅说了句“学习不用功,努力不够”来敷衍,进一步问她为什么“学习不用功”时,她说:“学习没压力。
”“学习没压力的原因又是什么?”答:“缺乏紧迫感。
”“为什么缺乏紧迫感?”答:“没有生活目标,缺乏学习动力。
”当分析到这一步时,虽然已经找到了很深层的原因,但我们认为仍不是根本原因,要从根本上让其转变学习态度甚至人生态度,仍需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
后来与其深入细致的长谈,才识庐山真面目,原来她是一个“千万富翁”的女儿,从小衣食无忧,娇生惯养,爱享乐怕吃苦,心中无大的志向和愿望,当问及今后的理想时,她说毕业后到父亲的公司当一名职员。
这样一个人生目标,可以说不用努力,就可以一蹴而就,这样的目标与其现实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距离和落差,也就不会产生心理冲突,更不能因此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那就必然导致今天的学习结局。
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理论及其应用对事情进行不同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维纳将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易作为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下面我们将以教育、个人成功与失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员训练、心理治疗、挽救邪教痴迷者、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警察工作中,分析一个地区甚至是国家问题为例来具体阐述维纳成就归因理论的应用.一、在教育方面的应用1教师对学生归因进行及时强化或矫正。
(1)当学生做出积极归因时,要及时加以肯定,给予正面强化(2)当学生做出消极归因时,要帮助学生及时加以矫正,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归因倾向.2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归因如果学生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个人努力,具有自豪感,下次还会努力迎考;如把成绩差归因于内部原因和努力不够,则会接受教训和帮助,努力赶上;如果认为是内容太难和自己运气不佳,则会失去努力的愿望,失去良好的考试动机,不愿做意志上的努力。
3 具体应用:1. 避免能力归因倾向2 客观地认识难度归因倾向3. 充分发挥努力归因的积极作用4. 防止运气归因倾向5. 给予学生适当的成就期望6. 善用归因回馈.失败时,应肯定他们的能力。
成功时,慎用表扬。
7. 积极进行归因训练(1)强化矫正法2)情景感染法(3)榜样训练法(4)自我控制法二、在成功失败后的应用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们要学会进行积极地归因。
积极的归因模式:成功→能力高→自豪、自尊/ 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失败→缺乏努力→内疚/ 相对的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消极的归因模式: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 降低对成功的期望→避免或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成功→运气→不在乎/ 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愿望。
所以努力作为一种不稳定内部的一个因素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会继续向前。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1)正确运用归因理论,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把交往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外在因素,那么就不利于其在人际互动中进行自省,进而影响到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反之,如果在交往中,把交往失败结果归因于内在、可控制的因素,就会感到内疚、自责,而这种内疚的情绪体验会反过来刺激、提高个人的人际互动的动机(2)正确运用归因理论,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3)正确运用归因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择业观四、在运动员训练中的应用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人努力不够,可能提高训练的积极性;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任务难、能力低,则会降低训练的积极性。
材料分析题-韦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努力归因+现实归因成败归因理论韦纳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制不可控制能力√ √ √努力程度√ √√ 工作难度 √√ √运气 √ √ √身心状况√ √ √外界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一次物理考试之后,小红得了满分,李华不及格,芳芳则刚好及格。
班主任老师问他们三人为什么得到这样的成绩,小红平静地表示:“这是我刻苦学习获得的结果,以后我还是会继续保持的。
”李华叹了叹气:“唉,没办法,不管怎么学,总是考成这个样子,我觉得我应该是缺少‘物理细胞’吧,真难受。
”芳芳开心地说:“哈哈,我真的是太幸运啦,这次考的题我都有复习到,简直是人品爆发,耶!”(1)请运用动机相关知识,解释上述三名同学在面对考试成绩时的归因。
(2)假如你是班主任,你如何帮助学生改变不正确的归因?练一练【参考答案】(1)依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人们常从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
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首先,材料中的小红认为自己的成绩是“刻苦学习”的结果,是将结果归因为努力,努力属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归因因素。
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材料中的李华认为自己缺少“物理细胞”,是将结果归因为能力,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归因因素。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最后,芳芳认为是自己“幸运”,是将行为的结果归因于运气,运气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归因因素。
长期将自己的成就归因于运气,会出现应付学业的现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一次物理考试之后,小红得了满分,李华不及格,芳芳则刚好及格。
运用归因理论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JIAOXUE GUANLI YU JIAOYU YANJIU2020118No.15 2020摘要:从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实践分析来看,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最终的学习效果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基于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有效提升最终的教学结果。
文章运用归因理论分析,研究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帮助。
关键词:归因理论 中学生 学习动机运用归因理论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李艳(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66400)对现阶段的学生学习做具体的分析后发现,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有显著差异的,如有的学生之所以学习好是因为其对学习感兴趣,而有的学生重视学习,是因为父母对其学习有严格的要求,还有的学生认为学习好可以受其他人喜爱,所以在学习方面倾注了大量的时间。
简单来讲,不同的学习动机所引导的学习效果也是有显著差异的,而且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从主动学习的角度进行考虑,必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归因理论归因就是对原因进行分析与归类。
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做分析可知,为了适应大环境并对环境进行控制,人们会对环境中的一些现象做解释,即对具体问题进行内容归纳。
海德认为,事物的原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其中的内因主要包括了人体的性格、情绪等主观因素,而外因则包括外界压力、天气等客观因素。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个人行为做解释时,会基于个人的性格或者是所处的环境进行归因。
韦纳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并且将其划分为三个维度,与海德的认知相比存在着一定的进步性,而且其对人体行为的归因具有指导性。
对学生的学习做具体的分析可知:对成功和失败的具体原因进行归结对学生的行为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
例如,某学生的考试结果不理想,教师将原因确定为其能力不足,那么该学生会认为自己天生学不好,在下次考试的时候依然不理想。
相反,如果教师告诉学生他能力没有问题,只是没有发挥好,那么在信心的驱使下,下次考试,学生会考好。
积极归因教案初中
积极归因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积极归因的概念,认识到积极归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归因的习惯,提高学生面对挫折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3. 引导学生运用积极归因的方法,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重点:1. 积极归因的概念和作用。
2. 积极归因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积极归因。
2.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积极归因的习惯。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案例3. 小组讨论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张图片,图片内容为一个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周围的人向他庆祝。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位运动员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位运动员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他自身的努力和团队的支持。
这是一个积极归因的例子。
二、什么是积极归因(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归因理论,如韦纳的归因理论。
2. 教师解释积极归因的概念:积极归因是指个体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将其原因归结为内在的、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
3. 教师举例说明积极归因的好处,如提高自信心、增强抗挫折能力等。
三、积极归因的方法和技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积极归因,如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策略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方法不当和运气不好等。
2. 教师介绍一些积极归因的技巧,如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自我反思等。
3.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进行积极归因的体会和心得。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呈现一个学生生活中的案例,如考试失败、体育比赛失利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从积极归因的角度分析案例中的问题。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积极归因的概念、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运用积极归因的感悟和收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在生活中运用积极归因的体验的文章。
维纳归因理论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启示
维纳归因理论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启示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理论简介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明确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例如:“我为什么顺利(或失利)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托福不过人家”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指出,人们对犯罪行为胜败原因的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不懈努力,个人反省检视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指出此次各种胜败与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个人自觉此次胜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例如别人协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言影响其胜败因素的来源,就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源自外在环境(外往下压)。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不懈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内控,其他各项则属外往下压。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
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能够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言影响其胜败的因素,在性质上与否若想由个人意愿所同意。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不懈努力一项就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掌控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要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_张俊友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_张俊友韦纳归因理论是心理学中解释人类行为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行为的结果是来自于因素的合理归因。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如果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韦纳归因理论,他们将更加积极地面对挑战和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
韦纳归因理论中的归因分为三个方面:个人、情境和任务。
个人因素包括智力、天赋、技能和努力;情境因素包括周围环境和他人的行为;任务因素包括任务难度和任务性质。
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因素。
在学习中,如果学生面临挑战或困难,他们可以根据韦纳归因理论来解释原因。
例如,当学生在考试中得到一个好成绩时,他可以认为这是自己的智力、技能或努力的结果;而当他在考试中得到一个不理想的成绩时,他可以认为这是因为任务的难度太大或者他没有充分准备。
在生活中,如果学生面临挫折或失败,也可以采用韦纳归因理论来解释原因。
例如,当学生在参加一项活动时失败时,他可以认为这是因为他在个人因素上存在问题或者他没有充分准备。
然而,如果他在同一活动中获得了成功,他可以认为这是因为他拥有了足够的能力或者他充分地准备了。
通过这种方式正确地归因成功或失败,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建立自信和自尊,并从失败和挫折中学习,不断进步。
除了帮助学生正确地归因成功或失败外,韦纳归因理论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指导学生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引导学生正确的归因:1.强调学生的努力比天赋更重要。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虽然智力和天赋是成绩的一部分,但努力是影响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学生在努力前就退缩,或者在遇到困难时就放弃,是不明智的。
2.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估任务难度。
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评估任务的难度,并帮助学生确定他们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是否足够应对任务。
如果任务太容易或太难,学生可能会对自己的表现进行错误的归因。
3.鼓励学生积极对待挑战和困难。
浅析韦纳成败归因理论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启示
浅析韦纳成败归因理论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启示
韦纳成败归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指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的解释方式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韦纳成败归因理论对学生有效学习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韦纳成败归因理论提醒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成绩。
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成绩,不要过分自卑或自大,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其次,韦纳成败归因理论提醒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动机。
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动机,不要过分追求成绩,要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以便更好地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此外,韦纳成败归因理论还提醒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要盲目跟随他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最后,韦纳成败归因理论还提醒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态度。
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态度,不要抱怨,要积极主动,以便更好地把握学习机会。
总之,韦纳成败归因理论对学生有效学习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醒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借鉴归因理论激发学习动机
借鉴归因理论激发学习动机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初级中学周仁忠所谓归因理论,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一般地说,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
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归因理论研究发现,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分析广泛影响着他们后来行为的动机。
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个体所产生的效应极不相同。
在课教学中,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归因理论,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那么,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归因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能力归因当学生倾向于能力归因时,成功总认为是自己的头脑聪明、能力较强,骄傲自满的情绪便潜滋暗长;失败就会认为是自己脑子笨,能力差,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这样的归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教师必须努力消除这种归因方式给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
在对难题的分析讲解时,教师应先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引导学生最终得出结论。
让归因于能力差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只要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自己也能够与他人一样得出正确结论。
这样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回答。
难度较大的题,通常让归因于能力强的学生回答,在肯定他们的答案的正确合理的同时指出还存在的不足,或表述不够确切,或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等,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学无止境的道理,不断认真努力地学习。
难度不大的题,通常让归因于能力差的学生回答,并充分肯定他们答案中的正确的、合理的地方,从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消极的自卑心理。
二、努力归因当学生倾向于努力归因时,成功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并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并期望获得更大的成功;失败认为是自己不努力或努力不够造成的不良后果,认为自己今后只要努力,相信也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教育理论重点知识解读——韦纳的归因理论
教育理论重点知识解读——韦纳的归因理论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学习动机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在以往的考试中曾以大题的形式考查过,比如给一段材料,让考生用归因理论去分析材料中各个学生的归因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去进行积极归因。
考生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通常是大略地记住归因理论的三维度、六因素,并未深层次去思考各维度与六因素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每种归因会对学生之后的学习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这里主要就考生在理解归因理论中的两个盲点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期考生对归因理论理解得更加透彻。
(1)归因要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又着重强调归因于努力这一不稳定的因素,是不是自相矛盾了?其实不是,在六因素中,我们看到同时能够满足内部、稳定和可控三维度的因素是不存在的,这说明某一因素并不需要同时满足这三个维度,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特意强调这一点,有的考生会错误地理解为归因必须要同时满足这三个维度,实际上只要满足其一即可,而努力满足了可控这一维度。
(2)如果一个学生成绩差真的是能力问题,为什么不实事求是而要归因于努力因素呢?在授课的过程中,有心的学生很容易就会想到这一点,为什么不实事求是地归因呢,归于努力对学生来说反倒像一种安慰或欺骗。
这一点涉及到真实归因和积极归因,真实归因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对成败进行归因,运气不好就是运气不好,能力差就是能力差;积极归因考虑的是这种归因是否对学生的情绪行为和结果有利,如果学生失败真的是因为能力问题,做真实归因可能会使学生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以后极有可能就自暴自弃了。
如果此时做积极归因,归结为不够努力,那学生有可能以后会发愤图强,充满希望,努力下去成绩也会提高。
【参考例题】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但就是太贪玩,学习不用功。
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
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不正确,请说明原因?(2)正确的归因是怎样的?(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韦纳的归因理论有何意义?【参考答案】(1)这种归因不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理其原因。
当学生学习结果出现时,老师和学生都要寻找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即进行成败归因。
学生不同的成败归因,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及后继行为。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教师要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归因特点进行分析。
一.了解学生归因风格、因材施教
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归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
由于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生活经历、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他们的归因风格也千差万别。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区别对待。
例如:对于有“习惯性无助”的学生,要努力引导他们对失败做出努力不够的归因、并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功体验,时间久了,学生便会改变原来的归因风格,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
对于有“推卸责任”倾向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而要耐心地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客观地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二.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利性归因”
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而把消极结果归因于自身以外的情境或他人,这种倾向就是自利性归因偏差。
在学校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教学质量好,而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学生学习不努力或能力差等等。
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正确评价自己和学生,从学生的学
业成败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长处和短处,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同样,学生的成败归因也存在着“自利性偏差”,教师应引导他们全面、正确地分析成败的原因,既看到自身的长处,也看到自身的不足。
三.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归因参照系统
任何人的归因都要受他人的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往往要受到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教师对他们的成败归因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的成败原因,消除归因误差。
教师的行为有时还对学生的成败归因产生间接的参照作用。
如,教师对某个学生特别的帮助,尤其是该生在学习顺利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不仅不利于该生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使之无法发现、避免和改正差错,而且影响到该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对成功的信心,同时,教师对该生的特别帮助还可能影响到班级其他学生对该生的看法,认为他能力不够才需要额外帮助。
这种间接压力更使该生认为自己无能,从而感到自卑、抬不起头来。
四.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改变原来的归因倾向,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
归因训练有多重方法,在教育上应用较多也较方便的是教师对学生归因的强化矫正法。
例如,对一些没有认识到努力重要性的经常失败的学生加以训练,先让他们完成一项任务,然后对他们的成败结果进行归因。
对那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的学生予以强化,面对那些未把失败归因于努力的学生予以引导,甚至明确指出他们失败是由于努力不够。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
这些学生改变了原来的归因倾向,经常在失败时使用努力归因,增强了成功的自信心并坚持努力学习。
国内外许多这方面的研究证明了这种归因训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教师可把这种方法结合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通过言语的反馈和奖励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形成学生积极的归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