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预防:1.早期活动:鼓励患者早期进行活动,包括起床活动、行走等,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弹力袜和肌肉泵:建议患者佩戴弹力袜,以增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少静脉淤血。
此外,通过踝关节运动,刺激肌肉泵,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3.体位变换:强调患者在长时间卧床或坐着时,定期改变体位,避免长时间负重压迫其中一部位,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观察:1.下肢水肿:观察患者下肢是否存在水肿,特别是双侧下肢是否对称性水肿,若出现水肿应及时记录并与以往对比。
2.疼痛:询问患者下肢是否出现肿胀感、酸痛感,特别是进行活动后出现的疼痛。
疼痛可能是血栓阻塞血管引起的。
3.皮肤变化:观察患者下肢皮肤是否变色,如发红、发绀等。
此外,还要关注下肢是否出现潮红、热感,以及有无静脉曲张等。
4. Homans征:当患者膝关节伸直时,掌心用力按压后突然向上抬起脚尖,看是否引起下肢剧痛。
该试验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一定帮助。
护理:1.活动功能:帮助患者进行各种主动和被动的关节活动,以保持下肢关节功能和肌肉活力。
2.弹力袜应用:教育患者正确佩戴和脱下弹力袜,确保其有效性。
3.皮肤护理:保持患者双下肢皮肤清洁和干燥,防止感染。
定期检查下肢皮肤是否出现红肿、潮湿等异常情况。
4.教育和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预防、治疗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焦虑和恐惧。
教育:1.活动与休息的平衡:教导患者在活动和休息之间寻求平衡,避免长时间的床上休息或长时间站立。
2.弹力袜的使用:向患者详细介绍弹力袜的使用方法,包括正确佩戴和脱下的技巧,并告知佩戴时间和更换周期。
3.体位变换:教育患者长时间卧床或坐着时,定期改变体位,避免长时间负重压迫其中一部位。
4.合理饮食: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摄入营养,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5.合理用药:告知患者关于抗凝治疗方面的注意事项,如服药时间、剂量,以及可能的药物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及指引
向患者解释DVT的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减轻其焦虑和恐惧。鼓 励患者表达情感,认真倾听并给予积极反馈。
情绪调节技巧
教授患者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帮助其缓解紧张情绪。同时, 鼓励患者参加感兴趣的活动,以转移注意力。
健康教育与知识普及
DVT知识讲解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DVT的发病原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 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
疼痛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记录疼痛的部 位、性质、持续时间等信息。
药物镇痛
根据医嘱给予患者镇痛药物,如非甾体类 抗炎药等,以缓解疼痛。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安慰和支持, 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
功能锻炼与康复训练
早期活动
鼓励患者在疼痛可忍受的 范围内进行早期活动,如 踝泵运动、股四头肌收缩 等,促进血液循环。
如Autar评分等,也可用于评估DVT 的风险。
Caprini评分
根据患者年龄、手术史、创伤史、恶 性肿瘤史等因素进行评分,用于预测 DVT的发生风险。
03
DVT的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措施
休息与活动
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 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可 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
轻疼痛与肿胀。
07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回顾与总结
01
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
通过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揭示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包
括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02 03
护理措施的优化
针对不同病程和病情的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如早期活动、 穿弹力袜、使用抗凝药物等,有效降低了DVT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的护理及指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观察要点】1.观察皮肤的色泽、温度及肢体肿胀情况,定时测量腿围。
特别观察有无股青肿,如患肢剧烈胀痛,整个下肢广泛性严重肿胀,呈青紫色,伴有瘀斑、水泡、肢体发凉,股动脉搏动减弱,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消失,立即通知医生。
2.观察有无并发肺栓塞,如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咳嗽、痰中带血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3.观察有无全身反应,如发热、低血容量性休克、静脉性肢体坏疽、并发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4.观察有无静脉淤血综合征,如下肢静脉曲张、下肢肿胀、湿疹性皮炎、皮肤色素沉着、下肢继发感染等。
5.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如有无出血倾向等。
6.观察患者的情绪、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护理措施】1.卧床休息1~2周,采用治疗体位。
上半身抬高15°,下肢抬高25°,膝关节屈曲15°,有利于静脉回流及髂、股静脉松弛不受压,减轻局部疼痛,促使炎症反应消退。
严禁按摩及剧烈活动,防止血栓脱落。
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度地压迫浅静脉,以增加静脉流量,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阻止下肢水肿发展。
2.卧床期间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3.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富含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4.遵医嘱给予溶栓及抗凝治疗,检测APTT、血常规,观察有无出血征象,如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血尿、咳血、穿刺部位出血等。
5.做好心理护理,护士要多倾听患者主诉,了解其心理活动变化,解除患者心理负担,帮助其树立治疗的信心。
【健康指导】1.注意患肢保暖亦不可过热,冬季保持室内一定温度,以免在缺血状态下增加耗氧。
2.饮食宜清淡,减少食盐摄入,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食物。
给予清淡高纤维、高热量饮食。
3.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3~6个月,做好弹力袜保养,卧床时抬高患肢;坚持适量活动,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站久坐,以防复发。
4.禁烟;定期门诊复查,随诊,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2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及护理
格 室内温度在 2 ~2 2 4℃左右 , 保持 患者体 温 >3 6℃, 免术后 避
呼 吸 道 感染 。
3 术 后控 制
2 1 洗 手 护 士 的措 施 : 格 执 行 无 菌 技 术 和 管 理 原 则 , . 严 认 真核 对 器 械 包 及 敷 料 包 的消 毒 标 记 、 菌 日期 及 有 效 期 。 正 确 灭
口前用无菌生理盐水或 甲硝唑冲洗切 口, 并同巡 回护士认真清 点用物防止术后 感染或异物 留在体腔而引起感染。 22 巡 回护 士的 职责 : 回护士 主要 是为 术者洗 手 护士 . 巡 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应监督参加手术人员 的无 菌操作 , 并指导
实 习 参 观 人 员 , 免 增 加感 染 。为 病 人 穿 刺 时 应 严 格 消 毒 , 以 提
( 收稿 日期 20 07—1 —2 ) 2 3
等时 , 应用纱垫或纱 布保护 周 围组 织 , 内容 物较 多时应 用吸 引
器 吸 引 。疑 有 污染 或 已 污 染 的 器 械 禁 止 再 用 。 污 染 物 应 用 络 合 碘 消 毒 。 污 染 口处 理 完 应 重新 更 换 吸 引 头 。 术 中 手 套 、 术 手 衣 如 被 污染 应 立 即更 换 。手 术 台 上 加 铺 无 菌 治 疗 巾 。缝 合 切
高一次性 成功率 , 正确 使用 无菌持 物钳 , 严禁 用无 菌持物 钳夹
取 物 品 在 走 廊 内 走 动 。若 手 术 病 人 为 乙 肝 患 者 , 回护 士 应 避 巡
免进入其他手术问 ,减少其他病人 的感染率 。 23 保持患者 的血氧浓度 及手术室适 宜的温 度。确保术 .
2 护 理
2 1 血栓早期 护理 : . 血栓形成早期 , 禁止从 患肢 常规静脉 补液 , 应绝对 卧床休息 1 0d以上, 抬高患肢 2 ̄ 0 , 0 一3 ̄以促进静 脉血的 回流 ; 注意 患肢 的保暖 , 严禁 冷 、 热敷 , 日可用 温水清 每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
静脉壁损伤 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淤血后造成 局部组织缺氧, 导致凝血酶积聚 ,并由于细胞的 破坏而释放血清 素和组织胺,这 些物质均可诱发 血栓的形成
静脉内皮细胞层 具有抗凝作用, 抗血小板聚集和 扩张血管的作用。
先天性:血栓 抑制剂的缺乏, 血纤维蛋白原异 常,纤维蛋白溶 解异常。
后天性:组织 和细胞的损伤、 药物和疾病
止颅内出血。
并发症的护理
肺栓塞是下肢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患 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恐惧感 等症状时,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报 告医生,并予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监护、 高流量氧气吸入(5L/min)、建立静脉通路 等,同时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 。
介入放射治疗
通过介入放射手段插入溶栓导管进行选择性血管内 溶栓治疗
适应症:中央型或混合型患者
方法或途径: (1)经颈内静脉 (2)经对侧股静脉 (3)经同侧股静脉 (4)经同侧腘静脉
经股入路
经颈入路
理
护理
溶栓的护理
预防
并发症的护理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患者常因患肢肿胀、疼痛、不能下 床活动、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 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 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下 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 意事项
预防
加强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教 。 抬高下肢,早期活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对大手术
后的病人,应抬高下肢20°—30°,下肢远端高于 近端,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曲,影响静脉回 流。鼓励病人深呼吸及咳嗽。对高危因素或高凝状 态的病人,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增加活动量。鼓励 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4h就应开始做下肢抬高 训练。不能下床者,应鼓励并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动 做足屈伸运动,。不能活动者,由护士或家属被动 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排肠肌。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背景在骨折病人术后恢复期间,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这种并发症可能会导致肺栓塞等严重的健康风险,因此在对受伤病人进行术后护理时,其发生率需要得到严格的控制和注意。
下面将介绍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预防措施活动和锻炼在骨折病人第一天开始,应该经常进行肢体的活动和锻炼,以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在早期,这些运动可以是较轻微的活动,如行走和肌肉收缩。
随着病人康复的进展,逐渐增加活动和锻炼的强度和时间。
轮椅或者穿着弹性袜子病人需要在治疗过程中穿着弹性袜子,以避免静脉血栓的形成。
穿着医用弹性袜可以有效地降低下肢静脉回流的压力,并且可以帮助加速血液循环。
如果病人不能行走,轮椅也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来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一般而言,抗凝药物被广泛使用,如肝素等。
肝素具有减少血栓形成及防止其延伸的作用。
识别和常规疗法识别在骨折病人中,静脉血栓症状包括下肢水肿、疼痛和发红。
此外,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心动过速等症状,这些可能表明出现了肺栓塞的现象。
常规疗法如果发生了下肢静脉血栓,一般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机械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凝药物,以帮助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
机械治疗主要是使用低压弹力袜、压力裹绷带等,以增加下肢外周静脉回流。
护理安排为了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护理:1.监测病人的下肢水肿,必要时给予外周静脉压力测量技术进行监测;2.每日检查病人的疼痛、肿胀和温度等症状,及时记录,并咨询医生修改治疗方案;3.提醒和鼓励病人进行翻身、劳逸结合的锻炼,坚持穿着弹性袜或换药等必要的措施;4.按照医嘱进行药物治疗;5.教育和指导病人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特别是病人的家属。
结论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病人的康复和治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果发现症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促进康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及指引
目录
CONTENTS
• DVT的概述 • DVT的预防护理 • DVT的诊断与治疗 • DVT患者的康复与护理 • DVT的社区护理与教育 • 研究与展望
01 DVT的概述
DVT的定义和症状
定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 种常见的血管疾病,指下肢深静脉 内血液异常凝结,导致血管阻塞, 影响血液回流和循环。
感。
教授康复训练方法
02
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步行、慢跑等,促进
下肢血液循环。
强调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03
告知患者及家属定期到医院复查的重要性,以便及时发现和处
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06 研究与展望
DVT护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新型护理方法的探索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型护理方法被应用于DVT护理领域,如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抗凝药物的新 型应用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血液检测
血液检测包括D-二聚体检测和凝血 功能检测,有助于辅助诊断下肢深 静脉血栓。
治疗方案的选择
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较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可采用抗凝、溶栓等药物 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较重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可采 用手术治疗。
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 的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应及时
症状
患肢疼痛、肿胀、皮肤温度升高 、浅静脉曲张等,严重时可出现 股青肿、股白肿等症状。
DVT的成因和风险因素
成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血液高凝 状态、血流缓慢和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
风险因素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下肢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下肢深静脉血管内形成血栓的一种疾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下肢深静脉,包括腘静脉、股静脉和腓静脉等。
DVT不仅可以引起下肢水肿、疼痛等症状,还可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对于患者的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首先,在进行下肢静脉血栓护理时,需要进行患者的全面评估。
包括患者的年龄、病史、身体状况等情况,以便制定具体的护理计划。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详细的观察,包括下肢水肿、疼痛、发热等表现。
在患者入院后,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如超声、CT等,以明确诊断。
其次,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患者下肢的活动。
对于卧床患者,应该进行主动抬腿运动、踝关节运动等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对于能够行走的患者,应鼓励其适量活动,以避免长时间坐立不动。
另外,患者的营养摄入也非常重要。
合理的饮食可以维持患者的营养平衡,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此外,还需要鼓励患者适量饮水,以增加尿量,稀释血液,减少血栓的形成。
在药物治疗方面,患者常常需要接受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减少血栓的形成,并防止发生血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但是,抗凝药物的使用必须慎重,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避免出现出血事件。
此外,在进行护理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如肺栓塞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观察患者的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最后,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DVT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身体不适,长时间的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鼓励其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
总之,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下肢活动、营养摄入和药物治疗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进行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
只有全面、细致的护理才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护理第1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和疼痛,同时可能伴有淤血及静脉曲张。临床如出现上述症状时容易确诊,而有些患者疼痛轻微且症状不典型,易被漏诊或误诊。
参考文献:
[1]孙建民,张培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进展.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87,14(4):213-217.
3.2做好患肢护理,预防肺栓塞发生
如在急性期,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7~10d,抬高患肢30°,鼓励患者尽快多运动,以免再次血栓形成。若在冬天要注意保暖,测量和记录患肢的周径需每日进行,并与健侧周径动态比较,用以判断治疗效果。测量位置一般测量髌骨上15cm及髌骨下15cm周径,同时避免在床上活动时动作过大,禁止对患者按摩患肢以防止血栓脱落进而造成肺动脉栓塞。如果患者出现突发剧烈疼痛、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咯血甚至休克等异常情况症状,此时应立即让患者平卧,避免咳嗽、翻动不要剧烈,同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并立即报告医师做好抢救准备工作,生命体征监护、高流量氧气吸入(5L/min)、建立静脉通路等,同时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戒烟酒,多饮开水,2000ml/d以上,避免血液粘滞[2]。如发现站立后有下肢沉重、红肿、胀痛、双腿粗细不一等,及时汇报医师。
3.3针对弹力绷带加压的操作要点
由于静脉表浅,稍有压力很容易被阻断,因此其加压后的松紧适合度保持与常规静脉注射时压脉带捆扎血管上方的松紧程度一致即可。弹力绷带的压力控制是否合适是尿激酶患肢加压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关键护理要素,因此必须掌握操作要点,熟练操作技术。作者认为使用弹力绷带加压护理操作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最经济有效方法,但必须配合合理的关键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指在深静脉内形成的血栓,通常发生在下肢的深静脉中。
它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因此护理措施对于预防和管理DVT非常重要。
以下是针对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1.患者教育:教育患者有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症状、预防措施和治疗选择,以及警告患者关于可能的并发症,如肺栓塞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2.风险评估和筛查:对于高危患者(如手术患者、长时间卧床、脱水或有家族史),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和筛查,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3.活动促进: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如尽早床上活动、站立或行走,以预防和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4.压力和肢体抬高:对于有肢体肿胀或疼痛的患者,教育他们使用弹力袜或压力绷带,以促进血液循环,并保持肢体抬高以减轻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压力。
5.及时更换体位:对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鼓励及时更换体位,每2小时移动一次肢体,以避免长时间的压力。
6.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识别和控制:评估患者的风险因素,如肥胖、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采取措施控制这些因素。
7.抗凝治疗:对于高危患者或已确诊DVT的患者,可能需要抗凝治疗。
护士负责监测患者INR(国际标准化比率)或凝血酶时间等相关指标,以确保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8.使用抗血栓药物:护士需要监测患者使用抗血栓药物的剂量,监测有关使用的血液疗法(如丙种球蛋白和逆转剂)。
9.外科干预:对于严重或危及生命的DVT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护士需要提供术前和术后的护理,包括手术感染控制、止血和伤口护理。
10.疼痛管理:对于患者可能出现的疼痛,护士需要进行评估,并提供合适的疼痛管理措施,如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11.转运和康复:对于需要转运的DVT患者,护士需要确保适当的安全措施和康复计划,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预防再发。
总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风险因素、病情和治疗选择。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康复指导和护理要点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康复指导和护理要点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简称DVT)是一种常见的静脉血栓形成疾病,主要发生在下肢深静脉。
该病病情严重,容易引发肺栓塞等并发症,因此患者在治疗完成后需要进行康复指导和护理。
本文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康复指导和护理要点进行阐述。
一、生活方式调整:1. 盘腿久坐或翘二郎腿等不良姿势应避免。
正确的坐姿应保持腰背挺直,双脚平放在地面上。
2. 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应适时休息,进行下肢放松运动,缓解肌肉疲劳。
3.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长时间体力劳动和过度疲劳,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二、药物治疗:1. 患者需按医嘱持续使用抗凝药物,通常为华法林(Warfarin)等口服抗凝药物。
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凝血功能指标,确保INR(国际标准化比率)在目标范围内。
2. 随时咨询医生,了解抗凝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有异常反应或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三、活动和运动:1. 患者需要进行适量的活动和运动,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或者游泳等低强度的有氧运动。
运动过程中应避免超负荷和剧烈运动,以免引发深层静脉血栓的形成。
2. 在活动和运动时,患者应注意穿着合适的鞋子和袜子,选择透气性好的材质,避免穿着过紧或过松的鞋袜,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3. 活动后,应进行适当的伸展运动,如俯卧撑脚尖伸展,多次反复,可以有效预防下肢肌肉僵硬和血液淤滞。
四、饮食指导:1. 合理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减少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
推荐增加蔬果、全谷类、鱼类等富含纤维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
2. 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
充足的水分有利于血液循环和血液稀释,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3. 避免过量饮酒和吸烟,因为酒精和尼古丁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重静脉血栓的形成。
五、心理疏导:1. 深静脉血栓患者常伴有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症状,需得到合理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可以通过家庭成员、社会支持群体或心理咨询师等途径,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和改善血液循环。
弹力袜穿着
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时间卧床或 久坐不动的患者,可穿着医用弹 力袜,通过外部压力促进下肢静 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栓形成的风
险。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下肢静 脉的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潜 在的血栓形成,及时采取干预措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
01
02
03
04
饮食调整
建议患者保持低盐、低脂 、高纤维的饮食习惯,以 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 栓形成。
适度运动
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下肢 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 善静脉功能。
戒烟限酒
劝导患者戒烟限酒,以减 少血管损伤,降低血栓形 成的风险。
心理调适
关心患者的心理健康,帮 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态 度,配合治疗护理工作的 顺利进行。
血栓脱落的风险。
抬高患肢
将患肢抬高,有利于静脉回流 ,减轻水肿和疼痛。
抗凝治疗
根据医嘱,及时给予患者抗凝 药物,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定期观察患者的下肢肿胀、疼 痛、皮肤温度及颜色等变化,
及时发现并发症。
慢性期护理
弹力袜治疗
在慢性期,患者可穿戴合适的 弹力袜,以促进静脉回流,减
轻下肢肿胀。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肿 胀、疼痛等症状。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科学的护理措 施对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03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急性期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与护理知识讲解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与护理知识讲解治疗:1.药物治疗:主要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
抗凝治疗通过抑制血栓形成和血栓增长来预防血栓的形成。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和新型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
溶栓治疗是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静脉通畅。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治疗手段。
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外压缩增压治疗和物理理疗。
外压缩增压治疗可以通过增加下肢血流速度和改善静脉回流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物理理疗主要包括按摩和康复锻炼,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加肌肉力量来预防血栓的形成。
3.手术治疗:当药物治疗无效或者病情严重时,手术治疗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选择。
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静脉血栓切除术和静脉滤器置入术。
静脉血栓切除术是通过手术手段将深静脉血栓切除,恢复静脉的通畅。
静脉滤器置入术是将滤器置于下腔静脉以阻止血栓栓塞肺动脉。
护理:1.休息与活动:患者需要适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在卧床休息时,要注意改变体位并进行肢体抬高,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同时,患者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以增强肌肉力量,促进循环。
2.护理皮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易出现肢体浮肿和皮肤干燥等问题,需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剧烈搔抓皮肤。
定时进行皮肤护理,使用润肤霜等保湿产品,增加皮肤湿度。
3.外部压力:患侧下肢可以适度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进行外部压力增加。
外部压力可以促进血流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4.饮食与药物:患者需要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
同时需要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并按时进行化验检测血凝指标,以确保药物疗效。
5.定期随访: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并按医嘱进行相应治疗,避免血栓的再次形成。
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与护理知识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
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休息与活动、护理皮肤、外部压力、饮食与药物以及定期随访。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护理
背动脉搏 动有力 , 无并发症。结论 : 进行耐心的心理护理、 认 真的健康指导 、 精心 的术后护理 , 可防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 的形成 , 从
而避免患者承受不必要 的痛苦 和经济损失 , 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护理服务质量 。 [ 关键词 ] 下肢深静脉血栓 ; 护理 ; 健康指导 下肢静脉血 栓 的形成 是 指静 脉 内血液 发生 不 正常 的凝
2 0 0 0年5月 3日在硬 膜外麻 醉下 行剖腹 探查 , 行 盲横 结肠端
侧 吻合 术 , 手 术后 4 d胃肠 功 能 恢 复 。 于手 术 后 8天 清晨 下 床
热敷 , 电热毯持续保温 , 以使血栓 紧贴 与静 脉 内膜 , 减轻疼 痛 , 促使炎性反应 消退 。同时缓解动脉痉 挛 , 减轻局 部缺血 , 防止 肢体 缺血环死 。但 注意温度不宜过高 , 避免烫伤 , 加重 患肢 缺
下 肢 静 脉 血 栓 形 成 的 治 疗 及 护 理
李 荣, 张月玲 [ 摘 ( 陕西省黄 陵县人 民医院 , 陕西 黄陵 7 2 7 3 0 0 )
要] 目的 : 分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 总结相关护理经验和体会 。方法 : 回顾性 分析 1例腹部手术后 并发 左下肢
静脉 曲张的治疗护理经验和体会 。结果 : 患者 于发病后 2周左下肢肿 胀消退 , 疼痛 消失 , 患肢皮肤 色泽 、 温度及活动恢 复正常 , 足
[ J ] 国际 医药导报 , 2 0 0 4 , 1 0 ( 1 6 ) : 2 1 4 .
・
发生率 , 大幅度提高工 作效率 , 减 轻病痛 , 效 果满意 J 。同时 相关人员要不断地提 高 自己的业务 知识 和操 作技 能 , 更好地
[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2— 2 9 编校: 朱林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护理一概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
是静脉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
本病多发生于各种制动状态,如各种手术后、重病卧床、骨折固定、长时间静坐等,而外科手术和创伤是并发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诱因。
二主要护理问题1.急性疼痛:与深静脉回流障碍或手术创伤有关。
2.自理缺陷:与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有关。
3.潜在并发症:出血、肺动脉栓塞。
三护理措施1.非手术治疗护理/术前护理(1)休息与缓解疼痛急性期嘱患者10-14日内绝对卧床休息,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热敷、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
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肢疼痛的时间、部位、程度、动脉搏动、皮肤温度、色泽和感觉;每日测量、比较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注意固定测量部位,以便进行对比。
(3)饮食护理宜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伤口敷料有无出血、渗血;观察患肢远端皮肤的温度、色泽、感觉和脉搏强度,以判断术后血管的通畅程度、肿胀消退情况等。
(2)体位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膝关节微屈,可行足背伸屈运动。
恢复期患者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促进下肢深静脉再通和侧支循环的建立。
(3)用药护理遵医嘱应用抗凝、溶栓、祛聚、抗感染等药物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期间避免碰撞及跌倒,用软毛刷刷牙,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4)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①出血是抗凝、溶栓最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在应用抗凝血药物期间,观察患者有无创口渗血或血肿,有无牙龈、消化道或泌尿道出血等抗凝过度的现象,发现异常立即汇报医生,并遵医嘱予以鱼精蛋白或维生素K1静脉注射,必要时输血。
②肺动脉栓塞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闷、胸痛、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时,提示可能发生肺动脉栓塞,立即嘱患者平卧,避免深呼吸、咳嗽及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中非常常见,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护理不恰当,极有可能导致患者的患肢出现部分功能丧失,严重者可能致残,丧失劳动能力,严重者发生肺栓塞[1]。有效的护理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促进康复非常重要。
3.1对患者用完药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过程
患者因疼痛较重、患肢肿胀而担心预后,患者长期卧床,接触的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少,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态度诚恳,让患者发泄心中的抑郁,运用科学理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增加其自信心,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上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同时注意患者面色、患肢温度、尿量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处理。患肢供血障碍,局部压迫易引起缺血、缺氧,要注意保持床单的平整、清洁,及时更换已污染的床单、防止压疮。溶栓期间配合好医生做好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观察有无出血症状,穿刺点是否渗血,同时用微量输液泵严格掌握药物输入速度,保证输入恒定。
1.2治疗方法
1.2.1一般通用治疗
常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10ml,静脉滴注1次d,7~8d为1个疗程,最长3个疗程,并给予维生素及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口服。
1.2.2小剂量尿激酶加一般通用治疗
常规静脉滴注小剂量尿激酶4~6万U溶于100ml生理盐水,1次d,7d为1个疗程,此治疗方法最长2个疗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病,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此病可遗留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护理。方法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通过三种实际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①一般通用治疗方法;②小剂量尿激酶加一般通用治疗方法;③尿激酶患肢加压加上一般通用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一般通用治疗方法治愈率为26%,住院时间为22.1d;小剂量尿激酶加一般通用治疗方法治愈率为32%,住院时间为26.7d;尿激酶患肢加压加上一般通用治疗方法患肢注射时略感疼痛,且治愈率为42%,住院时间为14.1d。结论尿激酶患肢加压用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好,治疗时患肢加压处略感疼痛,护理操作简单,临床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尿激酶;血栓性静脉炎;护理;腿损伤;压力
针对临床使用尿激酶溶栓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已被广大医师在临床中应用,但针对尿激酶患肢加压用药过程的护理方法很少研究。结合2016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护理,具体结果介绍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3.2做好患肢护理,预防肺栓塞发生
如在急性期,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7~10d,抬高患肢30,鼓励患者尽快多运动,以免再次血栓形成。若在冬天要注意保暖,测量和记录患肢的周径需每日进行,并与健侧周径动态比较,用以判断治疗效果。测量位置一般测量髌骨上15cm及髌骨下15cm周径,同时避免在床上活动时动作过大,禁止对患者按摩患肢以防止血栓脱落进而造成肺动脉栓塞。如果患者出现突发剧烈疼痛、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咯血甚至休克等异常情况症状,此时应立即让患者平卧,避免咳嗽、翻动不要剧烈,同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并立即报告医师做好抢救准备工作,生命体征监护、高流量氧气吸入5Lmin、建立静脉通路等,同时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戒烟酒,多饮开水,2016mld以上,避免血液粘滞[2]。如发现站立后有下肢沉重、红肿、胀痛、双腿粗细不一等,及时汇报医师。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男24例,女14例;年龄21~67岁。病变在右下肢者22例,病变在左下肢者16例。诱因 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的共24例,妊娠产后及长期服用避孕药者12例,原因不明者2例。主要临床表现 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与健侧肢体相比较,患肢大腿增粗5~12cm,平均增粗6.4cm。小腿同径增粗3~9cm,平均增粗4.9cm,均有大腿根部沿股静脉走行明显压痛。下肢深静脉造影,造影剂均在不同部位受阻。38例患者均行彩色B超检查证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3针对弹力绷带加压的操作要点
由于静脉表浅,稍有压力很容易被阻断,因此其加压后的松紧适合度保持与常规静脉注射时压脉带捆扎血管上方的松紧程度一致即可。弹力绷带的压力控制是否合适是尿激酶患肢加压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关键护理要素,因此必须掌握操作要点,熟练操作技术。作者认为使用弹力绷带加压护理操作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最经济有效方法,但必须配合合理的关键护理。
1.2.3尿激酶患肢加压用药加一般通用治疗
常规消毒后进行穿刺治疗,穿刺成功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踝关节上2~3cm处,掌握患肢血液循环正常非常重要。尿酸酶10~20万U溶于50ml生理盐水中,用微量输液泵恒定输入,30~40min滴完,2次d,用药3~7d,再配合一般通用治疗。
1.3治愈的判定胀和疼痛,同时可能伴有淤血及静脉曲张。临床如出现上述症状时容易确诊,而有些患者疼痛轻微且症状不典型,易被漏诊或误诊。
参考文献
[1]孙建民,张培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进展.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87,144 213217.
[2]王燕,吉祥.尿激酶溶栓的护理体会.护士进修杂志,1993,84 42.
①独立站立30min,无明显肿胀、沉重感、压痛;②下肢浮肿明显消退或完全消退;③下肢深静脉造影,造影剂无受阻。
二、结果
应用一般通用治疗方法治愈10例26%,住院时间为22.1d;小剂量尿激酶用药加一般通用治疗治愈率12例32%,住院时间为26.7d;尿激酶患肢加压用药加一般通用治疗时对患肢注射,用药后第3天效果明显,患肢疼痛、肿胀减轻,一般8d后要对血管进行彩超检查,一般血栓血管部位达到再通,10~15d后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消失,治愈16例42%,住院时间为14.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