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2.解决实际问题,将平均数应用于生活情境,分析数据并作出合理的推断。
3.掌握平均数的性质,如:平均数大于等于最小值,小于等于最大值。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运用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并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心得。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如预习、复习、总结等,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如同学们的跳绳成绩、体重等。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衡量我们班的整体水平?”让学生在讨论中自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接着,我会给出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基础上,导入新课——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创设情境: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变式练习: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练习题包括以下类型:
-直接求平均数:给出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数。
-应用题:给出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平均数,能够简单地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掌握计算平均数的基本方法,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组具有一定难度的数据,供学生进行计算平均数的练习。

2.小组合作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3.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展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和具体案例。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1.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了解什么是平均数,并让学生讲解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第二节:概念讲解1.通过示例和图片详细介绍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2.指导学生分别使用数据表格和图表进行平均数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第三节: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解决平均数计算的练习题,并相互讨论、交流解题思路。

2.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节:反馈与总结1.分组进行比赛或展示,让学生展示他们解决平均数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2.给出评价和反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平均数计算的能力。

四、课堂延伸1.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如计算班级平均成绩、食物的平均价格等。

2.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活动,了解平均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五、教学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和问题,思考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

本节课通过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用于教学。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情境,如运动会、聚餐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求平均数的需求。

2.呈现(10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含义,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评价和指导。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

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你有什么办法?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

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摆完把你的想法讲给你的同伴听一听。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篇一: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教案】123【篇二: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篇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学情分析: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空难。

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

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平均数(例1)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平均数(例1)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平均数(例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

2.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求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平均数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求法:总和÷个数=平均数。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求平均数。

2. 提高题: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2. 学生反思: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是否掌握,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求法,以及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作业和课后反思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两篇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两篇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两篇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预设:
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怎样计算平均数?
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P90-92)【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产生的价值,通过分析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发展统计观念,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和经验。

2.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在具体问题解决中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和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揭示课题:平均数设疑:你在生活中听说过平均数吗?2.创设情境:四(5)班的男生和女生要组织一次一分钟踢键子比赛,女生队选拔选手时进行测试的成绩如下。

女生队选拔成绩单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引导建立平均数的意义,研究求平均数的方法:设疑:你觉得用哪个数据代表每个女生的成绩比较合适?引导解疑:杨羽一一17个曾诗涵——19个(移多补少)李玲一一18个(合并均分)2.引导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设疑:19个和18个能分别代表曾诗涵和李玲每次踢健子的水平吗?解疑:(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组织交流,相机引导: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的虚拟性。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请比较男生队和女生队的比赛成绩,哪个队的成绩更好?(1)看了这个比赛成绩单?你有什么想法?(人数不同,不公平)(2)设疑:该怎么办?(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3)小结:平均数的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价值。

2.参加踢健子比赛的5名男生年龄如下王小飞:10岁刘东:9岁李雷:10岁谢明明:11岁孙奇:10岁(1)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2)如果40岁的姚老师也加入踢健子游戏中,那么六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3)计算完毕你有什么想法?(要点:平均数的敏感性及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3.判断说理:王小飞身高1. 4米,一定可以安全趟过一条平均水深1.2米的小河。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三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三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学情及教材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

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

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优秀3篇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优秀3篇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通用7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通用7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第90—91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课件、题卡、磁扣等。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吧?我们班级的同学也特别喜欢搬运玻璃球的游戏。

今天老师带你们看一场30秒的运球比赛,不过看比赛有个任务,请第一、二、三组的同学分别为女1、2、3号选手计数,第四、五、六组同学分别为男1、2、3号选手计数。

听清楚了吗?请看大屏幕。

二、讲授新知1、探究平均数的方法师:紧张的比赛结束了,请小组长统计一下选手的成绩。

我们用1个磁扣表示运了1个球,请组长们汇报运球数,把运球的个数贴到黑板上。

(说一个贴一个)师:大家看,他们每人各运了几个球?师:请同学们观察,如果比较两组同学的成绩,你认为哪组成绩好?为什么?生:男生成绩好。

女生总数12,男生总数15。

师:对,我们比较总数,可以看出男生队成绩更好。

师:大家能不能再分别找出一个数能代表每一组的平均水平,让他们比一比,还很公平。

生:用3或者2等表示,教师要抓住问其他同学,用3代表这一组每个人的成绩可不可以。

(2号7个,用3不合适)生:4.师:用4表示可以吗?生:可以。

师:男生队用几表示呢?生:5.师:那么请大家借助手中题卡,小组合作,画一画,写一写。

用什么方法得到4或者5的。

想一想,为什么用这个4或5可以代表每组的水平?生:小组合作。

2023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五篇)

2023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五篇)

2023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
教案(五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简单方法,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2.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统计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在愉快轻松的课堂上,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人生阅历;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经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精选7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精选7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精选7篇)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平均数》苏教版第六册第十单元的内容。

在传统教材中侧重于从算法的水平理解平均数,这容易将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忽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也就是只会算,不理解。

而新教材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上明显加重分量,其实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

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到五年级学生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六年级还要学习众数、中位数并进行比较。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重点不仅仅是会求简单的平均数,还要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和意义。

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感受平均的应用价值。

基于我对教材这样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拟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会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

同时,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可能性的大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的基础上教学平均数,这些都对本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设计理念由于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意义比较抽象。

因此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力图体现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在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

同时,力求体现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值是多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讲授新课(1)平均数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即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求平均数的方法a. 计算一组数据的总和。

b. 计算数据的个数。

c. 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3)平均数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

3. 操练巩固(1)让学生计算一些简单的平均数题目,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讨论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和应用。

5.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求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交流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评估学生对平均数概念、求法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教案旨在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人教新课标(2023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人教新课标(2023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人教新课标(2023秋)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选自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人教新课标(2023秋)第七单元第一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
3.掌握平均数的性质,如总数、个数与平均数之间的关系。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够细心,导致数据不准确。因此,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总数和个数的确定。
2.通过丰富多样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提高学生的小组讨论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探索平均数的性质,锻炼其推理、论证能力。
4.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解决平均数相关问题时,尝试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平均数的定义: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即总数除以个数的结果,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收集数据并计算平均数,演示平均数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4.通过实际案例,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解决涉及平均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师:假设每个小组都要收集20个瓶子,但是这个小组只收集了10个,我们就要移动10个瓶子,让它们数量相等,这时候每个小组都收集了20个瓶子,总共收集了60个,那么平均数就是60÷4=15个。

但是我们移动了10个瓶子,所以最后要减去这个数,得到13个。

这就是“移多补少”的方法,大家理解了吗?学生:理解了。

②“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

教师:那么我们再用另一种方法来求平均数,就是将所有数据加起来,再除以份数。

这个小组收集了13+13+13+11=50个瓶子,总共有4个人,平均数就是50÷4=12.5个。

但是我们要求的是整数,所以四舍五入得到13个。

这就是“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大家也理解了吗?学生:理解了。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索,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学会两种方法,提升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巩固知识1.教学例2,巩固平均数的求法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

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练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教师:这个班级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学生:1.28米。

教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28米是怎么来的?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假设我们班有20个人,我们要求出平均身高,但是有些同学没有参加测量,我们就要移动他们的身高,让所有人的身高数量相等,这时候每个人的身高都是1.3米,总共是26米,那么平均身高就是26÷20=1.3米。

但是我们移动了0.2米,所以最后要减去这个数,得到1.28米。

这就是“移多补少”的方法,大家理解了吗?学生:理解了。

②“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

新人教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90-P92例1、例2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3.解释、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磁珠数个、白板、白板笔数个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行吗?在我们十小这次月考抽测中,四年级七班数学平均93分,你能猜猜这个班的杨越同学得了多少分吗?师:杨越同学到底得了多少分呢?请看。

师:有猜对的吗?看来,只根据一个平均分,很难猜出一个同学的成绩。

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就需要用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你准备好了吗?好,上课。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师板书课题师:今天我们要研究……?你最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生:1.平均数是一种什么数(意义)2.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应用)3.平均数有什么特点(特点)4.怎样计算平均数(算法)……生:平均数从哪里来;什么是平均数?(值得研究)生:平均数能用来做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有什么用?这还是个实在人)生:怎么求平均数?(不错的问题)生:平均数有什么特点?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的价值。

有时候能够提出问题比能够解决问题更重要。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师:让老师教,还是自己先试一试?(敢于挑战,真不错)1.自学例1,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打开数学课本第90页,自学例1,边看书,边思考:有什么发现?师:同学们都有想法了吗?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开始。

小组讨论,留出足够时间和空间。

2. 汇报展示。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的真投入。

都有什么发现?哪个小组先来?(1)计算法生:把所有要平均的东西加起来,除以总人数,得到的就是平均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江北区朝阳河小学明梅
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

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

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


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平均数)
它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数,可能同学们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小,也可能比这个数量大。

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2、内化拓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课件出示照片和91页例2情景图------踢毽比赛)对于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哪个队赢)那就是想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现在老师让你们当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地裁决。

(1)出示表一:(男女生各一名同学)
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你是怎么知道的?
(19>17)
(2)出示表二:(男女生各加入三名同学)
师:现在哪个队赢了?你怎么知道?(指名学生说是通过计算总成绩知道的)现在男生算你们队的成绩,女生算你们队的成绩。

通过计算得出:68<76(女生队获胜)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

也可以求平均数的方法。

男生:68÷4=17(个)女生:76÷4=19(个)
17<19
(3)出示表三:(男生加入一名同学)
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男生队还有一名队员要加入进来,请各位裁判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比总数男生对获胜,比平均数合理。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18+17)÷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探究结果,回顾小结
1、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什么?(预设:平均数)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
①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比较结果时有失公平,可以用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来比较。

②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③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2、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②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做一做(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指名学生板演并说方法。

2、判一判(课件出示)
指名学生读题,独立思考后判断并说理由。

3、说一说(课件出示)
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五、实践作业、课后延伸
参照十岁儿童身高正常,测量本班同学的身高,判断一下同学们的身高是否正常。

(男生:140cm 女生:141cm)
板书设计:
平均数
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方法:移少补多(有局限)
找基数,分多余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特点:最大值﹥平均数﹥最小值
平均数≠实际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