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例子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例子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例子
以下是一些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例子:
1. 概述法:教师在开始讲授某一主题时,先介绍一个概要性的概念,引导学生对主题产生兴趣和认识。

例如,当教师要讲解“生态系统”时,可以先介绍“环境保护”概念,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从而学习更深入的内容。

2. 问题导向法:教师在授课前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难点,然后再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例如,当教师要讲解“平面几何”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如何构造一个正方形,然后引导他们理解其几何特征,并协助他们进行构造。

3. 案例研究法:教师通过实例介绍某一主题,并利用学生参与讨论,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该主题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例如,当教师要讲解“商业流程管理”时,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成功的商业流程案例,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流程管理方法。

4. 探究式学习法:教师给学生提供问题和资源,让他们团队合作,通过独立探
究来发现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究某个国家的文化差异,让他们自行查找信息和参考资料,并组成报告和展示,以展示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5. 问题解决式学习法:教师提出具体的问题和场景,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通过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例如,当教师要讲解“安全出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交通规则和安全知识中去,让他们亲自体验,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阅读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

阅读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

阅读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先行了解文本的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本内容。

以下是该策略的应用方法:
1. 引导学生预测文本结构: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文本的组织结构,引导学生预测文本的结构。

例如,教师可以问,“这篇文章可能会包含哪些部分?”或者在黑板上展示出文章的大纲。

2. 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结构:在学生掌握文本结构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标题、目录、图表、段落标题等元素来理解文章的结构,并计划阅读策略。

3. 教师读一小段,学生预测,然后再读下去,并检查预测:教师可以将文本分成小段,先让学生预测接下来的内容,再阅读下去并检查预测是否正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本内容。

4. 教师解释关键词:当遇到学生不理解的关键词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清晰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意思。

5. 学生自主预测文本内容:在阅读完整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文章标题、图片、目录等推断文章的内容。

这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和预测。

通过使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本内容,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1. 引言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基本原理,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教学应用举例,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应用这一策略。

2.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基本原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提供一些先行的组织信息,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构建一个有序的框架。

这个框架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内容。

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手段来提供先行的组织信息,例如使用概念地图、图表、示意图等。

这些信息应当清晰、简洁,并能够突显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

3.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应用举例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教学应用举例,来说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实际运用。

3.1. 数学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使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各种数学概念和公式。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概念地图或示意图等先行组织信息,将不同的数学概念和公式进行分类和组织,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框架。

通过这样的先行组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3.2. 历史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使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提供时间轴、思维导图等先行组织信息,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整理和组织,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的框架。

通过这样的先行组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3.3. 科学实验教学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可以使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师可以提供实验步骤、相关说明和预期结果等先行组织信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实验步骤和结果的框架。

通过这样的先行组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实验的目的和结果。

4. 总结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Anticipatory Organizers)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建立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概念框架,以提高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这种策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和准备学习内容,为学习过程打下基础。

以下是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一些应用举例:1. 概念导入:-在介绍新主题或概念之前,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视频、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了解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关于地球运动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播放关于日食、月食等现象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2. 问题引导:-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建立问题意识和思维框架。

-例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影响。

3. 实例分析:-使用真实案例或情境分析来引入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理解抽象概念,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市场营销策略时,教师可以分享成功的营销活动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策略和原因,为学习市场营销理论做准备。

4. 概念图谱:-利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工具展示学习内容的结构和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逻辑连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整体理解。

-例如,在学习复杂的物理定律时,教师可以绘制概念图谱,将各个定律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框架。

通过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知识。

这种策略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层次理解。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先行组织者策略: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

DOCS
01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定义与来源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一种教学策略
• 旨在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新概念
• 通过在正式学习前提供相关的先行组织者材料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来源
适时呈现先行组织者材料
采用多种呈现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 在正式学习前呈现先行组织者材料
• 可以是讲解、讨论、实验等方式
•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
•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解和准
• 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评估先行组织者:测量策略的效果
设计评估工具
• 可以是测试、问卷调查、观察等方式
•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使用有趣的先行组织者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局限
需要精心设计先行组织者材料
• 需要教师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材料的设计和准备

作为教育研究的重要对象
• 研究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 为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先行组织者策略与教育技术相结合
• 推动教育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
提高教育质量
• 通过研究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方法和效果 -为提高教育质量和促
进教育公平提供支持和建议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例子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例子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例子
以下是一些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例子:
1. 简单与具体性:向学生提供具体的事例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抽象概念。

比如,教授学生财务报表分析时,可以先给出公司的实际报表以及相关的数字数据,让学生通过对真实数据的分析实现对概念的理解。

2. 视觉化:使用图片、图表或演示文稿等视觉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概念。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时间轴,教师可以制作一个演示文稿,通过动画、视频等手段来辅助学生记忆时间和事件的关系。

3. 贴近生活: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实用性。

比如,教授学生素描时,可以让他们在周末去公园画自然景色,这样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素描技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4. 分步骤教学:将复杂的概念或任务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步骤,让学生按照顺序逐步完成。

例如,在教授学生编程时,教师可以将编程分成几个步骤,让学生逐步完成,并用实例来解释每个步骤的作用和原理。

5. 合作学习:让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或项目中,通过合作来实现互相学习和补充。

例如,在教授学生决策分析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让小组决定一个实际问题,并用分析工具来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将可以通过同伴之间的学习和互动来理解和应用分析技术。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一、先行组织者的含义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

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

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

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二、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三、“先行组织者”策略介绍(一)“渐进分化”策略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奥苏贝尔建议对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渐进分化”策略。

所谓渐进分化是指,应该首先讲授最一般的,即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减的次序逐渐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分化,使之越来越具体、越深入。

根据上面所述的第一个理论假设可以推知,若按这种渐进分化策略组织教学内容,则人们习得知识的顺序将和大脑认知结构中的组织层次、存储方式完全吻合。

显然,对于学习者来说,为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这种情况所要求付出的认知加工量是最小的,因而最有利于知识意义的习得与保持。

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2012-03-29 10:21:36)转载▼标签:杂谈分类:教学交流一、先行组织者的含义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

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名词解释

先行组织者策略名词解释

先行组织者策略名词解释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一种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生为新的学习做好准备,并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清晰的框架和引导。

该策略得名于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其中“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呈现的引导性材料。

1.确定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文字、图片、故事或其他形式的材料,用于激活学生的先验知识,并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先行组织者应该与即将呈现的新内容相关,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激活学生的先验知识:通过提问、讨论或回顾之前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回忆和激活与即将学习的新内容相关的先验知识。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提高理解和记忆效果。

3.呈现新的概念和技能:通过讲解、示范、演示或小组讨论等方式,呈现新的概念和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要确保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并能够将其与先验知识联系起来。

4.促进学生的理解: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供解释和实例、进行演示或进行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观察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并根据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5.巩固学生的理解:通过复习、总结、练习和评估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提供适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建立清晰的框架和背景知识,提高理解和记忆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奥苏贝尔区分四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他所主张的主要学习形式。

他特别强调个体的认知结构对学习的重要影响,而先行组织者是改进认知结构和促动新知识保持的主要手段。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

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协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能够是比较性的,也能够是讲解性的,但是在表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或者命题的基本特征。

奥苏贝尔还认为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个按层次排列的概念结构,高层是一些抽象概念,较低层次是一些较具体的观点。

每一个学科的概念结构都不难确定,而且能够教给学生。

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概念不但能够用来分析具体领域,还可成为解决这些领域诸多问题的“智力地图”(intellectual map)。

人的大脑也具有与上述学科的概念结构相类似的信息储存系统,也是一个按照层次组织的概念体系(即通常所说的认知结构),它为信息和概念的学习提供了“固着点”(anchors),并成为这些信息和概念的储存库。

所以,教材的组织形式(教材结构)与人们在头脑中组织知识的形式(认知结构)应该是一致的。

用先行组织者设计教学策略

用先行组织者设计教学策略

用先行组织者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来制定,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评价方式的确定等。

在设计教学策略之前,先行组织者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背景,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先行组织者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策略的基础,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

通过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确定他们应该达到的目标,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

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相匹配。

其次,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兴趣和专业需求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确定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

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教科书、课堂讲义、多媒体等形式进行呈现,通过相关的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然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体差异,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能力。

例如,可以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问题解决法、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先行组织者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项目研究、课外阅读、实践实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此外,及时反馈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作业批改、测试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可以针对学生个别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

通过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及早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教学策略的设计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首先,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强调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认知。

教师需要
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学科能力和学习风格等个体特征,根据学生的个体
差异,个性化地制定教学计划。

例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级,根据水平
进行分组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师在
制定教学计划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任务,鼓励学生根据自
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进行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教学视频、在线课程和学习指导,供学生选择和自
主学习。

再次,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和反馈。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
及时的引导和反馈。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小组讨论和学习反馈
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惑,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最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思。

教师
可以制定一些评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例如,可以通过作业、考试和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此外,教师还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能
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
效果。

同时,教师在实施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时,也需要了解学生的个体
特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源,以实现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先行展示某种学科、主题或技能的组织结构和框架,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下面是该策略的教学应用举例:
1. 数学教学:在教学区间和函数的概念时,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先展示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认识函数的几何意义,然后再引入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并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 科学教学:在教学生态系统时,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先展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图和各种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打好后续学习的基础。

3. 艺术教育:在教学绘画时,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先介绍不同画种的基础概念和技能,如线条、色彩、构图,让学生了解绘画的基本组成部分和构建方式,帮助学生准备好学习素描和色彩运用等具体技巧。

4. 语文教学:在教学写作时,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先介绍写作的基础框架和思路,如设定主题、构思结构、罗列论据、运用列联句等,为学生后续的写作练习打下基础。

通过将先行组织者策略应用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打好基础,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例子(一)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例子(一)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例子(一)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它的核心是让教师先行示范,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下面将列举一些例子并进行详细讲解。

1.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将中文和英文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先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英语知识,达到了既能听懂中文,又能听懂英语的效果。

2.演示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是先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如何操作来让学生模仿学习。

例如在科学实验中,先行组织者通过演示操作和实验现象,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科学原理。

3.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通过游戏形式来进行教学,先行组织者在游戏中进行示范,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

例如英语单词竞赛,在比赛前,先行组织者会示范如何正确快速地识别英语单词。

4.模拟演练模拟演练教学法是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医学实践课程中,先行组织者会模拟真实病例,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诊断、治疗和护理等知识和技能。

5.问题解决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是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先行组织者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

例如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先行组织者会提出一个物理问题,并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运用物理公式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

总结以上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在进行教学时,都需要注意语言表达、节奏控制和课程设计等方面,让学生能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6.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先行组织者将实际案例带入课堂,通过学生模仿和探究案例的经验和教训,来达到学习目的。

例如在管理课程中,先行组织者会提出一个管理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探讨该案例,了解不同管理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应对各种管理挑战。

7.角色扮演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先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从角色扮演中学习,先行组织者通过示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知识讲解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知识讲解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

目的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

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

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

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三类:(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

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

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是并列组合关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1)“渐进分化”策略(2)“逐级归纳”策略(3)“整合协调”策略例如:历史内容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

因此可以设计比较性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指导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出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

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确实是在于用先前学过和材料去讲明、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能够是比较性的,也能够是讲解性的,然而在出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认真讲明这些概念结构或命题的差不多特点。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1、先行组织者的含义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

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取作用。

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

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出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出现关心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不难看出,先行组织者实际上确实是上面第三章3.3节所述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即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出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有关的“原有观念”。

因此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关心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中意义的保持。

由于原有观念和新观念(即当前学习内容)之间,如前所述,能够有“类属关系”(又分“派生类属”和“有关类属”)、“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等三种不同关系,因此先行组织者也能够分成三类:(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

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

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思考

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思考

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思考
先行组织者是一种教学策略,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性,以促进类属性的学习。

即通过呈现组织者,给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起一道知识之桥,使他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组织者不仅可以是先行的,也可以放在学习材料之后。

“组织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组织者,目的是为了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类属者,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其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介绍了“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概念,即在教学中提前安排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接着,探讨了这一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如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

然后,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展示了“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式。

接下来,我们讨论了实施这一策略的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效果评估方法。

通过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展望未来“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这一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方法。

【关键词】引言、介绍、研究背景、先行组织者策略、数学课堂教学、意义、具体应用案例、实施方法、效果评估、总结、展望1. 引言1.1 介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在课堂上提前安排一些学生担任“先行组织者”,他们可以在课前对相关知识进行预习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和解释这些知识,从而帮助全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将介绍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概念,包括其定义和核心特点。

接着我们将讨论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探究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然后我们将分享一些具体的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案例,以及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这一策略。

我们将探讨如何对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我们希望能够深入探究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成长。

1.2 研究背景数要求等。

感谢配合!: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记忆,而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育界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兴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

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在于用先前学过和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结构或命题的基本特征。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1、先行组织者的含义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

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

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

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不难看出,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上面第三章 3.3节所述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即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呈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相关的“原有观念”。

所以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由于原有观念和新观念(即当前学习内容)之间,如前所述,可以有“类属关系”(又分“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等三种不同关系,所以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分成三类:(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

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

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不是类属或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组合关系。

2、“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理论假设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由第一个假设可以推论出:不管新概念(或新命题、新知识)是通过类属关系(即上下位关系)习得,还是通过总括关系(即下上位关系)习得,最后都要被归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类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

由第二个假设可以推论出:按照新旧知识之间是类属、总括或并列组合这三种关系之一而选择出来的先行组织者,可以有效地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因为它可以帮助学习者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与当前所学新知识有关的内容,以便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分析、对比、综合,从中找出彼此之间的关联,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

显然,这一过程即是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R.M.加涅所说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把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组织之中的过程。

可见,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就是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内容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原有观念)和“需要知道的”(新概念、新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从而使原有观念能对新概念、新知识真正起到固定、吸收作用(成为新知识的“固着点”),即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

教师虽然不能直接参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但却可以通过对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对这一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3)“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实施通常包括以下两个步骤: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实施这一策略的第一步是要确定先行组织者。

如上所述,先行组织者实际上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即通过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呈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相关的原有观念。

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与当前所学内容具有某种关系(例如类属关系、总括关系或并列组合关系)的“原有观念”这一问题,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环节中已经解决(若未能解决这一问题,即无法确定当前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哪一部分具有某种相关性,则不可能转入“传递-接受”教学分支,也就不可能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因而当前要确定先行组织者不会有任何困难,只需把“学习者特征分析”环节中已经选定的“原有观念”,用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或用某种媒体呈现出来(也可以文字表述和媒体呈现二者相结合)就是先行组织者。

至于先行组织者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述或是用何种媒体呈现以及呈现的方式等问题,由于要考虑“注意”、“感知”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以通常是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环节中专门予以讨论,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由于有三类不同的先行组织者(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并列组织者),所以对教学内容的组织相应地也有三种不同的策略。

(1)“渐进分化”策略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奥苏贝尔建议对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渐进分化”策略。

所谓渐进分化是指,应该首先讲授最一般的,即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减的次序逐渐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分化,使之越来越具体、越深入。

根据上面所述的第一个理论假设可以推知,若按这种渐进分化策略组织教学内容,则人们习得知识的顺序将和大脑认知结构中的组织层次、存储方式完全吻合。

显然,对于学习者来说,为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这种情况所要求付出的认知加工量是最小的,因而最有利于知识意义的习得与保持。

在贯彻这种策略时应注意的是,不仅整门课程的内容(即学科内容)要按渐进分化组织,就是课程内各个教学单元的内容以及各单元之内的各种概念也要按照包容性递减的次序渐进分化地组织。

为了便于渐进分化策略的实施,美国著名教育技术学家瑞奇鲁斯(C.M.Reigelut h)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一套比较完善而且便于操作的理论方法——细化理论(Elab oration Theory,简称ET)。

下面就是对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应用方法的介绍。

①细化理论的基本内容细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用“一二四”概括即: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

一个目标:是指ET的全部内容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按照渐进分化策略实现对教学内容(即当前所教学科知识内容)最合理而有效的组织。

两个过程:是指ET主要通过两个设计过程来实现上述目标,这两个设计过程,一是“概要”设计,二是一系列细化等级设计。

概要设计是指从学科内容中选出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学习任务作为初始概要。

学科知识内容通常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概念性内容(说明“是什么”)、过程性内容(说明“如何做”)和理论性内容(说明“为什么”),但在某个教学单元之中占优势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种内容,因此我们就可以从这种内容中选出初始概要,这个初始概要就是“先行组织者”,也就是用来对新概念、新知识起同化、吸收作用的“固着点”。

如果当前选出的知识内容是概念性的,则初始概要应包含一个概念定义、若干个概念实例和把概念应用于新情境的练习;如果当前选出的知识内容是过程性的,则初始概要应包含该过程的基本功能及主要实施步骤;如果当前选出的知识内容是理论性的,则初始概要应包含该理论的基本原理及主要观点。

如果某个概念或原理很抽象或者较难理解,就要利用形象化的比喻或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讲解。

任何学科内容都可按照细化理论的方法加以组织和排序,而不管这些内容是概念性、过程性或是理论性的。

一系列细化等级的设计,要求对选出的初始概要不断进行逐级细化,逐级细化的过程就是逐级的同化、吸收过程,细化的复杂程度和精细程度逐级加深。

第一级的细化是指对初始概要(即初始固着点)按“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作适当的扩充,使之变得更充实和更具体一些(扩充得到的新概念、新知识在包容性和抽象性方面都比“固着点”要低);第二级的细化除了是对第一级的细化结果(即起同化、吸收作用的新“固着点”)作进一步细化(而不是对初始概要细化)以外,其它过程和第一级相同。

换句话说,每一级细化都是前一级呈现内容的深入与扩展--通过每一次细化,使教学内容越来越具体、深入、细致。

如此继续下去,直至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学科内容复杂程度为止。

以威特曼(Wedman)和史密斯(Smith)设计“照相机工作原理”教学单元为例,他们确定该教学单元的“概要”是理论性的,其内容包含光圈大小、快门速率和胶卷型号(与感光速率有关)三者之间的定性关系。

例如,若胶卷型号固定,为了保持同样的爆光,当光圈较大时,快门的速率就要提高。

这时先不考虑定量关系即先不考虑快门的速率值、光圈的大小值以及胶卷的感光速率值。

在“概要”学习阶段,要求学习者运用所学到的一般原理(即上述定性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回答以下练习题:“如果灯光改变,而快门速率要求不变,应该怎么做”。

设计完“概要”和有关练习后,就要转入一系列精细程度不断加深的细化等级设计。

仍以上述“照相机工作原理”教学单元为例,在细化的第一级应向学习者呈现关于光圈大小、快门速率和胶卷感光速率等方面的细节内容;在细化的第二级则应介绍有关这几方面的更深入知识,例如让学习者了解景深与光圈大小的关系以及物体动作与快门速率之间的关系等。

……由以上分析可见,每一级的细化结果都是其下一级细化的“概要”。

这是细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

事实上细化过程就是对初始概要不断完善与深化的过程。

由以上分析还可看到,一方面,在同一等级上可以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其复杂程度相同);另一方面,也可对同一教学内容在相继的等级中不断细化(其复杂程度不同)。

这就使按ET建立的教学系统有较大的灵活性:既可通过横向(同一细化级)了解学科内容各部分当前的细化情况,又可通过纵向穿过一系列细化等级而达到对某一知识点的深入了解。

这种在知识网络中既可横向移动又可纵向移动的灵活性是细化过程的另一重要特点,这种特点对于超媒体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特别有利的。

事实上,考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是ET的基础,而超媒体则允许我们建立起这种联系并可实际应用。

换句话说,ET提供关于如何建立知识结构模型的理论框架,而超媒体则提供把这种理论框架付诸实践的环境与手段。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上述细化过程(这是ET的核心),我们可以把细化作用和“可变焦距镜头的照相机”相对比:这照相机开始用广角镜头(相当于“概要”);然后通过变焦进入逐级细化的过程(可以循环往复),以观看整幅画面中的各个子部分(细化后的教学内容);接着变焦距镜头移出以便回顾、复习学过的全部内容和确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