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古诗教学《池上》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二首 池上 部编版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二首池上部编版本篇教案内容为一年级下册语文课程中的古诗二首《池上》。
本文将对该古诗的学习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详细介绍。
学习内容古诗《池上》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
全诗共四句,每句用对仗的格律诗写成,构思简洁明快,语言优美流畅。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古诗《池上》。
2.能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3.能简单运用词语、语言来描述或描绘一个事物。
教学过程1.热身(5分钟)老师可以进行大家认识诗人白居易的小教学,让学生知道和了解一下该诗的背景和情节,以及作者的一些生平。
2. 正式学习(15分钟)(1)导入给学生播放一段与该诗词相关的音乐或动画,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浓厚兴趣。
(2)讲解讲解古诗《池上》的语境,生词和一些词语的含义,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每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要求学生记忆、背诵古诗《池上》。
(3)情境造势老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来展示一些跟诗歌有关的图片,或者让学生亲身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3.练习(15分钟)(1)学生模仿让学生模仿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分成小组进行朗诵和模仿,试着把古诗的意境表达出来。
(2)学生书写要求学生在黑板上默写、书写古诗《池上》。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可以逐句分析古诗,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书写。
4.总结及作业布置(5分钟)(1)总结让学生回忆及讲述古诗的主要内容和意境。
(2)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背诵和写出古诗《池上》的含义.教学方法本次课程采用导入、讲解、情境造势、模仿、书写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古诗的意境。
1.导入:利用音乐、图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着重讲解古诗的语境,生词和一些词语的含义.3.情境造势: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诗,营造与古诗相关的场景和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模仿:以模仿古诗韵律和节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小学语文-《池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池上》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七个生字,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藏踪迹”、“浮萍”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
2、教学贴图。
一、复习引入1、美丽的夏天,池塘里开满了莲花,有的荷花中已经露出了绿色的莲蓬,这又让我们想起上学期学的一首诗。
一起美美的读一读吧。
[出示: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池塘真美,小朋友们读的真好。
瞧,碧绿的荷叶(贴图);鲜艳的荷花(贴图),更诱人的是那胖胖的莲蓬(PPT看图;贴图),莲蓬里有很多莲子,轻轻一剥,露出乳白色的莲子,嫩嫩的,清香味美,让人垂涎三尺。
想不想吃?有多想吃?3、有个小娃,跟你们一样,特别想吃莲蓬。
他的一举一动吸引了诗人白居易的注意,他还写成了一首诗呢。
这首诗的题目叫——(看PPT)4.学习古诗1、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这首诗的题目,池水的池,三点水加个也。
谁再来读一读题目。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律。
池上是什么意思?--池塘之上池塘之上发生了什么故事?让我们跟随大诗人的脚步一起走进这首描古诗。
…出示配图。
1.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看,一娃一船一条桨,碧叶荷花满池塘。
如此优美的画面,在诗人白居易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2.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第一次读就读的这么好,快把掌声送给她)谁再来读读?(跟我读白居易,好的真棒请坐)3、老师忍不住也想读一读这首诗。
(出示全诗)?你有什么什么发现?4、小朋友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池上小池)》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部编版⼀年级下册语⽂《古诗⼆⾸(池上/⼩池)》教案三篇》,供⼤家参考!篇⼀ 教科书分析: 1.课⽂的两⾸古诗,分别是唐代⽩居易的《池上》和宋代杨万⾥的《⼩池》。
《池上》叙述的是夏⽇⼀⼩童偷摘莲蓬的事情,勾勒了⼀个可爱的顽童形象;《⼩池》则描绘夏⽇的⼀处由泉眼、流⽔、树荫、荷叶、蜻蜓构成的⼩景,富有夏天⽣活情趣。
诗歌语⾔浅显易懂,朗朗上⼝,有利于学⽣诵读理解。
2.课⽂以两幅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中华传统⽂化的熏陶,⼜有利于激发观察说话的兴趣,有利于图⽂结合了解诗句内容。
但是,《池上》的配画可能为突出形象,“浮萍⼀道开”表现得不够,⽽且没有“开”;《⼩池》则未能表现“树荫照⽔爱晴柔”,以及因构图之故⽽显得“⼩池”不⼩。
需要改进并通过PPT显⽰才有利于教学。
3.虽然这篇课⽂由两⾸古诗组成,但⼀篇课⽂相对⽽⾔是⼀个整体,从优化的⾓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等。
学情分析: 1.在学习这篇课⽂前,学⽣已经通过课⽂和语⽂园地,学习了10⾸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
2.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是不容易理解,甚⾄是不了解的,如“惜”“晴柔”,应根据学⽣具体情况采⽤不同的策略⽅法进⾏教学。
教学⽬标: 1.借助汉语拼⾳,能正确朗读课⽂,背诵课⽂。
2.图⽂结合和结合⽣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孩顽⽪、天真的形象以及⼩池夏⽇美景。
3.能正确认读“⾸”等12个⽣字新词,正确读记“泉⽔”等8个词语。
《池上》教学反思6篇

《池上》教学反思6篇作为老师通过教学反思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力量,教学反思中,肯定要对个人的不足做好深化阐述,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到成长,范文社我今日就为您带来了《池上》教学反思6篇,信任肯定会对你有所关心。
《池上》教学反思篇1【教学反思】:一、充分利用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同学学习的欲望。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开头运用“创设情景,感染气氛,情景朗读”(这是远教资源的珍贵财宝)让同学对生活中没的情景有所思索,站在师生公平的高度和老师共享生活的欢乐,并对夏季的荷塘、夏季的生活有了感性的熟悉,一边导看一边导思。
利用先进的媒体资源刺激了同学的眼、耳、脑等感官,激发了同学爱好和学习欲望。
好的老师应当是擅长激发同学学习爱好、并挖掘其学习潜能的。
老师深谙低班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颜色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同学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
深情的配乐范读将诗中的小娃带到同学中间,更将同学领入美妙的学习情境,使之意识到:欢乐的儿童生活是多么令人憧憬。
二、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拓展同学的课外学问,变枯燥的学习为多种感官的综合接触。
始终以来,同学对诗人的了解都基于同学查阅书籍或老师口头描述介绍,但是本堂课,我利用资源,协作音乐、画面激发同学多种感官的活动,同学在美的音乐声、生动的画面中了解了诗人,加深了印象。
三、利用资源,轻松开心地把握了诗中的字词。
低班级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同学把握字词,学会书写。
对于同学来说,完全靠死记硬背,枯燥无味。
但是,我充分运用远程资源,采纳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同学当小老师、采摘荷花、莲蓬、捉迷藏等同学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以及儿童化的语言,让同学感觉不是在课堂,而是在生活,使同学在乐中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殊是指导同学的书写,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提示,再板书演示,但是通过远程资源中的书写指导,让同学对生字的整个书写过程有一个动态的了解,生字的笔顺把握得比较坚固,并且通过干净美观的汉字展现,同学感受到中国方块字的豪放美观,对需要留意的地方也可以作肯定的强调,因此同学记忆深刻,其示范作用不行忽视。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池上》精编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诗《池上》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
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
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教师)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学生)4.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
(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
板书诗题。
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池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优秀5篇

池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优秀5篇池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1一、值得保持的地方(一)设置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开始,我运用谜语音如本课,“胡子不多两边翘,开口总是妙妙妙。
黑夜巡逻眼似灯,厨房粮库它放哨。
”并出示猫的图片,学生欣赏。
从谜语入手,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中有关小猫的信息和形象。
通过观看小花猫的图片,丰满了可爱的小猫的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后面教学中的朗读打下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我班同学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
(二)揭题质疑。
进入主题引入课题“小花猫有一双神奇的眼睛,就是它的瞳孔会变。
”出示课题:21《会变的瞳孔》让学生进行质疑,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学习课文从课题入手,即训练学生围绕课题及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又为学生根据问题深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提出并解决问题,适时介绍瞳孔(在眼睛的黑眼珠的中心,有一个小小的颜色更深的部分,这就是瞳孔,光线是通过瞳孔进入眼内的。
)“什么是瞳孔?”这个问题学生叙述必是很清楚,老师这时水到渠成,准确地向学生介绍瞳孔。
(三)自主合作。
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课文的层次比较清楚,在此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自主合作,在书中加以批画,让学生结合书本中批画出的词语,总结得出小花猫瞳孔的四次变化。
早上——像枣核,中午——变成一条线,傍晚——像枣核,晚上——又大又圆。
深入语言文字体会,抓重点词体会文文是怎样观察小花猫瞳孔是如何变化的。
再根据4个时间,让学生读清楚猫咪的瞳孔各是什么样,感悟花猫瞳孔的变化。
紧接着,将各个时间段的瞳孔样子及太阳光线加以结合,总结出瞳孔变化的原因。
二、不足的地方(一)教学环节欠流畅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还要精心设计,在自主合作和画图反馈环节有些拖沓,造成时间延长,部分内容没有讲完,课外延伸知识的扩展和作业的布置,以及整篇课文在整体上的理解造成了缺失,说明教师在备课时,对于学生的现状没有把握清楚,教学环节欠流畅。
《池上》教学反思

《池上》教学反思《池上》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池上》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池上》教学反思1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古诗教学应当侧重于朗读教学和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
我的朗读教学主要分成单个步骤:一、学习字词,突出重点。
抓住字词的重点与难点,让孩子课前注音练读,课上主要检测朗读的准确性。
二、划分节奏,读出韵律。
古诗的朗读的第二层次是读出节奏感。
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拖腔、连音是他们常出的问题,所以要让他们学会哦划分节奏,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抓住诗眼,情感朗读。
读诗的最高水平是将诗歌的情感通过声音、表情等传达出来。
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对于第三步,我抓住了诗眼“偷”字,让孩子说说对于它的理解,让孩子思考这个字是否可以换成“拿”字,又让孩子上台想象并演示小娃“偷”的动作,旨在让学生理解“偷”字的精当和小娃的天真,进而给每一句诗句配上了感叹词(小娃撑小艇-嘿,偷采白莲回-哇,不解藏踪迹-呵呵,浮萍一道开-哈哈),让孩子愉快地朗读,也做一回天真活泼的小娃。
诗歌是留白的艺术,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其隐藏的语言甚为丰富,学习诗歌就要先将诗歌读厚,在补白中品味、享受、丰富。
诗人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写了事,写了景,却并未直接写小娃采摘成功后的心情和动作,而只写“不解藏踪迹”,可是,去偷采的时候可是“解藏踪迹”的,为什么回来时就不解了呢?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
完全可以想象,小娃一边撑艇一边得意,一边撑艇一边高兴,一边撑艇一边低头欣赏白莲蓬,一边撑艇一边想象和小伙伴们分享的快乐,一边撑艇一边已经手舞足蹈,乐不可支了。
作者不直接写小娃将小艇划得有多快,而写“浮萍一道开”一句,也留下了想象空间,且富有动感和画面感。
所以,如果再上一次,我会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
小学语文_部编版一年级下册12古诗二首《池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池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首、浮、萍、踪、迹”5个生字;正确书写“首”“采”。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池上》,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撑、采、浮萍、踪迹”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中蕴藏的夏日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师:又到了江南采莲的季节了,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嫩绿的莲蓬中有很多莲子,轻轻一剥露出乳白色的莲肉,嫩嫩的,甜甜的。
可好吃了呢。
荷叶一片挨着一片,十分茂密。
哇,你看,调皮的鱼儿也来凑热闹了,正在莲叶间做游戏呢,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哪首诗?《江南》生背诵江南。
第12课古诗二首。
看老师写课题,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小朋友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池上”就是在池塘之上,在池塘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二、正确读诗,读中识字1.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读啊?打开书本67页,大声自由地读一读吧,要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古诗。
2.小朋友都读完了,接下来,老师要看看小朋友读的怎么样?(1)出示生字卡片“撑小艇”。
指名读后评价师:谁撑小艇啊?(小娃)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
小娃手里拿的是竹篙,老师这儿也有竹篙,谁来学着小娃的样子撑一撑小艇?(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学生做动作。
那谁能读好这个撑?(2)出示生字卡片“采白莲”。
“指生读出示“采”的图片。
师:“采”上面“爪字头”代表人的手,下面表示树上的果子,人伸手去采树上的果子就是采。
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做做“采”的动作。
祖先造字多有趣啊!除了“采白莲”我们还可以采什么呀?(采花、采果子、采茶)课件出示:偷采白莲回。
你来读,我们一起读读。
(3)出示生字卡片“藏踪迹”。
这三个字音有点难读哦,谁想读?开小火车读。
踪迹藏到了诗句里面,你们还会读吗?课件出示—不解藏踪迹。
男生读,女生读。
(4)最后一个谁来读?“浮萍开”。
指名读,师强调“萍”后鼻音。
(一起读读)。
小学语文_一年级语文下册12古诗二首池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池上》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寻找“读诗小能手”,谁是啊?这么自信,敢不敢接受挑战。
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难度升级了,看这是2000多年前的江南,知道是哪首诗了吗?诵读诗句。
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和采莲有关的诗,第12课古诗二首的第一首《池上》。
首是要求我们会读会写的字,点撇短而小,长横略抬肩,下面是自己的自,中间两横不能碰到右边的竖。
一起读。
【板书首池上唐白居易】白居易是唐朝大诗人,被称为诗王。
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他的诗有个特点,就是通俗易懂。
因为他每次写成诗之后,都要把诗读给家里不识字的老仆人听,老仆人听得懂才录下来。
你们能自己读好、读懂这首《池上》吗?一、小组合作,初读古诗1. 学生自己读古诗。
2.我要考考你,打红的生字你认识吗?读一读采莲做个动作?采的字理采是要求我们会写的字,那书写时该注意什么呢?请大家伸出小手“爪字头写紧凑,木字在下撇捺要舒展,撇有尖,捺有脚。
”描红一个写一个。
3.谁把整首诗读给我们听?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韵律。
让节奏线来帮你。
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读到哪个字,你就看到哪个字。
4.同学们,读古诗和读现代文不一样,我们要把节奏放慢,有些字音要拉长,才能读出它特有的味道。
听老师读读看。
5.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自由读读古诗,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律。
放开声音读两遍。
6.请小小组合作读一读,如果你的同位读得好,你就给他点个赞,读不好你就帮帮他。
7.谁来读师生接读或男女生对读8.齐读【大家真了不起,小小年纪就能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三、诗画对照,明意悟情。
(一)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1.【出示图】我们仔细来看这个小娃,他看到了什么?他想干什么?2.他是怎么做的呢?【出示图】(他偷偷划着小船,去采莲蓬)3.诗句怎么写?出示读一读诗句4.让我们加上动作读,让这幅画动起来。
5.小娃撑着小艇,偷偷采了莲蓬。
生活中,你有没有偷偷做的事?【独立学习合作讨论分享你偷偷做了什么事?被人发现了吗?心情怎么样?】6.那诗中的这个小娃心情怎么样?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加上动作读一读。
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部编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语文《12,古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部编版【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语文《12,古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2 古诗二首【教材分析】《池上》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
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池上小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池上小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池上小池教案与反思第【1】篇〗作品简介《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
描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组诗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
诗人以其通俗风格,将此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
作品原文池上小娃撑小艇⑴,偷采白莲回⑵。
不解藏踪迹⑶,浮萍一道开⑷。
词句注释⑴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⑵白莲:白色的莲花。
⑶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⑷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白话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创作背景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
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作品鉴赏此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
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
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
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池上》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池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池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池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池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池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课前我仔细思考过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教材中安排“角的分类”与“画角”同课时教学,但是我觉得这样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掌握那么多的知识点,肯定会向走马观花一样,课上会缺少实践探索的机会,所以我决定分两课时教学,先教学“角的分类”,然后教学“画角”。
课前我就发现在画角时随意性很大,尤其在二年级学生已经会画直角,但我却发现学生很少用三角尺的直角去画,而是用直尺画一个近视的直角。
所以课上我就从画直角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认识的角中,那些角最好画?”学生很快提出平角、周角、直角,然后我就让学生去试画这些角,并让学生到实物投影上展示自己画的过程,学生很新鲜,画得认真,看得认真,画后让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学生很快指出画平角、周角的'优点和不足,并集体进行更正。
在画直角时,我故意找一名用直尺画得同学,评议直角的画法时,我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知道画的直角是否规范?”学生就提出用量角器量一量或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学生照样检查发现用直尺画得直角不是很规范,接着就讨论“怎样画直角规范呢?”有了检查的过程,学生很快就能思考出两种方法。
最后我让学生画60度的角,学生仍选择两种方法去画,评议后我引导学生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讨论:“用三角尺画角和用量角器画角,那种方法应用更广泛?”学生讨论后总结用量角器的使用范围更广,最后再让学生尝试用量角器画一些角,组织学生评议,这样学生对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都掌握了。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好,课后我反思,这与纠正学生过去画角的错误做法关系很大,学生自己在纠错的过程中发现画角的方法比教师的讲解的作用要大得多了,因此我们在上课时能找到很好的切入点很重要的。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池上小池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池上小池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池上小池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古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过程:(一)创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
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
如我们刚学过的(1)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看到了春风的神力。
(2)宋代诗人王令笔下的.《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又把我们带到了花开花落三月-(3)还有前几天我们学过的南宋诗人翁卷写的《乡村四月》中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等等,让我们走过了春天,又步入了四月初夏时节,过渡:今天我就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初夏时节的诗句《小池》。
(二)初读诗,感受意境。
1、有积累过这首诗的吗?背给大家听听。
2、很多同学都熟悉这首诗,其实它描写的就是一处初夏的小池塘(出示课件)。
美吗?著名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当年看到了这个小池塘,在周围的景物映衬下,被深深的吸引、陶醉,于是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吟诵的诗句《小池》。
3、介绍作者: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4、听录音范读。
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听清读诗的停顿与节奏。
5、学生自由试读。
你能试着读一读吗?6、相机认识生字及纠正字音。
(惜露蜓。
强调lǜ字的读音)师(刚才老师听同学读,有几个字不太准,在这里再强调下。
)7、生再读。
请同学们再读一下古诗,注意生字,注意读诗的语气和节奏。
部编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 池上》教案(2019最新精编)

《池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池上》是部编本2011课标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古诗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又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
第二句的“偷采”和第三句的“不解藏踪迹解”,把一个顽皮、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古诗语言浅显易懂,情节简单有趣,可以让学生拓展想象的空间很大,适合学生创编故事。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于一年级下学期的中段时间,他们已经掌握了加、减、换、组词、编顺口溜、简单的字理等识字方法;学习了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已初步学会听故事、讲故事;也学习了古诗词,但只是背诵、朗读,还未进行深入的理解,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诗人用寥寥数笔所描画出的意境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我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诗中所描绘优美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促使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焕发生机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乐于学习古诗词,最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的提升。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由闲聊趣事导入古诗的学习,引领学生自主读准生字,合作读通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精妙,探究古诗意境。
在朗读中进入诗境,丰盈画面,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鼓励学生用儿童的语言描述诗的故事,感受古诗的童趣、童真。
最后带着这种感受朗读体验的思路进行教学,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语文素养。
2.大胆创编故事,让孩子享受童年,使古诗教学焕发生机。
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
整首诗极富意味,充满童趣。
语言浅显易懂,情节简单、有趣,可以让学生拓展想象的空间很大,引领孩子展开想象根据古诗大意创编故事。
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与古诗教学的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会认“首、踪、迹、浮、萍”等5个生字,会写“首、采”等2个生字。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池上、小池)说课稿及反思(共二篇)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说课稿及反思(一)(池上、小池)【说教材】《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
《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
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
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首、踪、迹”等生字,会写“首、采、无”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的韵味,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2.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里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
(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3.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
(揭示诗题)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
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池上小池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池上小池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池上小池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古人的读书方式——吟诵。
2、了解吟诵的简单规则:平长仄短、依字行腔。
3、能正确标出平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并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能正确标出平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媒体:课件、吟诵音频、视频教学过程:一、对比朗读,引入吟诵之门1、出示古诗《池上》。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首你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的诗,谁能用你认为最美的声音来读一下。
(点2名同学展示朗读)。
2、师:这两个同学读得真美呀,听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池鲜艳的荷花,还有一个顽皮的小孩,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你们愿意给老师这个机会吗?(师展示吟诵)3、师:你们觉得张老师读的与刚才两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吗?(有停顿、有拖延………)是的,这就是古人读书的方式,今天我们把它叫做——吟诵。
二、寻找钥匙,打开吟诵之门1、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依字行腔师: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老师刚刚的读法和我们平时的读法为什么不一样吗?(想)那是因为,在这些普普通通的文字的读音中藏着许多秘密,而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你们想不想要?这把钥匙的名字叫做“依字行腔”。
(1)什么叫做依字行腔?就是按照字本来的读音来读。
声调向上,就往上读;声调向下,就往下读;声调平的,就平着读;声调拐弯,就拐着弯读。
(2)师:有人说,汉字的声调就是最美的乐谱。
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小朋友都是小小的音乐家。
不信,咱们来试试?(3)出示“春天春阳春水春树”,示范依字行腔,点名展示。
再示范读“凉姜——凉姜中心学校——凉姜中心学校欢迎你”。
(4)名字也可以这样读“李白”“白居易”“张居先”。
同桌之间吟诵名字。
(5)瞧,有了“依字行腔”这把钥匙,是不是能把我们普通的文字变得像歌曲一样美美的。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美美地吟一吟《池上》这首诗。
一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堂设计-《池上》|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池上》|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池上》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词语理解: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如“池”、“草”、“莲”等,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
3.句子解析:分析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让学生了解句子结构,体会作者观察自然的细腻眼光。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经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池上》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意义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尝试了自己描绘自然景象。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教学难点
-意境理解:一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意境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图片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构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写作技巧:如何将观察到的自然景象运用到写作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描写手法内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
-文化背景:古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把握,需要教师适当拓展相关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举例解释:对于“池上”这个场景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荷花池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的景象,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寓意。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写作练习,如仿写诗句,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描写技巧,从而突破写作技巧的难点。
《池上》教学反思

《池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21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
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提倡自主阅读,重视学法指导,体现各方互动,尊重个体感受,恰当运用激励的教学特色。
在拓展练习部分,我安排学生运用前面学到学习古诗的学法来分组自学《所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
一方面为了提高课堂容量,丰富课堂建构,一方面是想让他们多背一些古诗。
多背点经典古诗,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古诗文化准备。
通过上古诗,我觉得教师的语言还应更加简洁,充分体现精讲加练习的原则,尽可能多的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教学反思】:一、充分利用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开始运用“创设情景,感染气氛,情景朗读”(这是远教资源的宝贵财富)让学生对生活中没的情景有所思考,站在师生平等的高度和老师共享生活的快乐,并对夏季的荷塘、夏季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一边导看一边导思。
利用先进的媒体资源刺激了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学习欲望。
好的教师应当是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挖掘其学习潜能的。
教师深谙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
深情的配乐范读将诗中的小娃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习情境,使之意识到:快乐的儿童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
二、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变枯燥的学习为多种感官的综合接触。
一直以来,学生对诗人的了解都基于学生查阅书籍或教师口头描述介绍,但是本堂课,我利用资源,配合音乐、画面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学生在美的音乐声、生动的画面中了解了诗人,加深了印象。
三、利用资源,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诗中的字词。
池上教学反思优缺点

池上教学反思优缺点1. 引言池上教学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其通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教学场景搬到虚拟池塘中进行。
在虚拟池塘中,学生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和互动,以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就像任何教学方法一样,池上教学也存在一些优点和缺点。
本文将对池上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其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2. 优点2.1 提供实践机会池上教学通过虚拟池塘中的实际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
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自主探索,实践所学知识,并及时获得反馈。
这种实践机会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2.2 增强学生参与度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池上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可以在虚拟池塘中积极互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实时交流。
这种互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2.3 引发学生思考池上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通过虚拟池塘中的互动和问题解决,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需要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思考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缺点3.1 技术要求较高由于池上教学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才能参与其中。
对于一些技术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为技术难题而产生挫败感,影响其学习积极性。
3.2 缺乏面对面交流虚拟池塘中的互动虽然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但缺乏传统面对面的交流方式。
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更直接地传递信息和情感,而虚拟交流则受限于技术平台的限制。
这种限制可能会影响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和沟通质量。
3.3 需要有效监督和评估机制池上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但同时也增加了监督和评估的难度。
教师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确保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习成果的质量。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下降。
4. 改进意见为了进一步优化池上教学的效果,我提出以下改进意见:4.1 提供技术培训针对技术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在教学前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帮助他们熟悉虚拟池塘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池上》教学探讨低年级段古诗教学方法
——《池上》课堂教学反思
大理州实验小学杨蓉《池上》是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教学篇目,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五言绝句。
这首诗浅显易懂,读来朗朗上口,大部分孩子读上几遍就能初知大意,但对诗中的意境以及一些关键词的理解还是有一定困难。
而我认为无论低年级段还是高年级段,学习古诗都绕不开“朗读”的环节,没有琅琅书声的古诗词学习课堂就像远离水面而试图航行的帆船,任何努力的解读都是徒然而苍白无力的。
因此在备课环节,我确定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
针对低年级的年段和学情特点,在确定教学目标和预设具体的教学环节时,我主要思考的问题是:低年级段古诗教学的朗读应当“读”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读出层次。
针对这个问题,我的反思如下:一、首先要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低年级段的语文学习,“识字与认字”是教学的一大重点。
作为选入教材的范本篇章,即使篇幅较短,古诗同样也是作为孩子读书认字的载体。
然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状况:在初读环节,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学习前已经能轻易快速的将一些古诗“熟读”或者“背诵”出来。
于是产生错觉,认为孩子已经“会读”了,“初读”的环节也就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实际上是否真的如此呢?课堂上,我请学生自读古诗后,再分行出示诗句指名请学生起立朗读。
在这个环节我发现部分同学虽然能把整首诗很流利地“读”出来,但是单独朗
读一行诗句或诗中的字词时却出了问题。
有的同学靠着提前接触过这首诗,但音不对字,所以出现“会背不会读”的现象,例如第一句中的“撑”“艇”这几个比较复杂的字不会读或读不熟;而有的同学对照着文本把诗读“对”了,但或是方音影响,或是囫囵吞枣读得太快,字音上存在不少问题,如“踪迹”“浮萍”几个词中出现的后鼻音读不准或读得不到位。
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低年级语文课堂上要进行纠正和训练的重点。
二、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韵律,读出节奏。
整个小学阶段,我们都不必要求学生掌握古诗韵律的专业理论知识。
然而,感受古诗中独有的韵律美对于他们而言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如何感受呢?当然是通过反复的朗读吟诵。
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古诗对仗工整、具有特殊的韵律和节奏,尤其适合诵读。
大部分低年级的孩子,通过反复朗读和教师的适当点拨,也能较快发现、感受到这种韵律和节奏。
三、适度理解,以“情”促读。
我认为低年级段学习古诗,不必苛求学生要对诗作内涵进行深刻理解与剖析,但对于关键词句的意思要有正确的把握。
换句话说,学习时不能一味只求理解诗意,也不能完全不解诗意。
例如《池上》这首诗中,为了帮助学生感知诗意,我在教学中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踪迹”“浮萍”等词语,没有用机械的解释,而是先出示相关的实物图片,通过形象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踪迹”原本是人或动物留下足印痕迹,进而引导学生想象此处小艇划开水面
的浮萍而留下痕迹的画面。
而诗中另一个关键词“偷”,我也在课堂上试图唤起学生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回忆自己的经历,孩子们也因此理解了此处“小娃”的“偷”,不是“偷盗”的“偷”,而是像同学自己调皮时“偷偷吃了一颗糖”、“偷偷看了一会儿电视”的“偷”。
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与角色迁移中领悟了“偷”字的真正含义,而诗中“小娃”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了。
在一定的理解基础上,生发出了或喜爱或欢快的情感,将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同学们的朗读又多了几分韵味和意趣。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根据低年级段孩子的学习规律和特点,引导孩子们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读出一点层次,感悟一点诗情。
以课本上的范例为起点,为孩子们开启一道爱上读古诗、自主寻诗韵的窗户,让他们对古诗产生阅读兴趣、学会读古诗的方法,积极自主地去接触学习更多的优秀诗篇,去感受这积淀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学仙葩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