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空间」经验的现象学研究

合集下载

深度空间与纯粹的身体_梅洛_庞蒂现象学美学的起点

深度空间与纯粹的身体_梅洛_庞蒂现象学美学的起点

深度空间与纯粹的身体———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的起点张中(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摘要:梅洛-庞蒂基于知觉,发现了身体和空间的意义。

对于意识哲学来说,身体永远都是次要的和卑贱的,但梅洛-庞蒂不仅解放了“身体”,而且还将它置放在更为显著的位置上。

传统空间也在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窠臼下,难有新的作为和新的理解、体验。

借助于身体,梅洛-庞蒂进一步发现和证明了深度空间的价值和意义。

借助于这样两个中介和迂回策略,梅洛-庞蒂将他的美学还原到一个与自我、世界、他人相互交织而广阔的境域之中。

可以说,梅洛-庞蒂的美学是以空间和身体作为起点的。

关键词:梅洛-庞蒂;空间;身体;交织;镜像;互逆性中图分类号:1383-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0)03-0084-07严格地说,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学论著,然而,从根本上看,梅洛-庞蒂在哲学上所做的努力,很多却是极具美学意义的。

他的许多论证和解说大量征引了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的知识和素材。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梅洛-庞蒂的哲学实际上就是他的美学表现,或者相反。

事实上,梅洛-庞蒂从萨特、普鲁斯特、瓦雷里、塞尚、罗丹等人那里所获得的艺术思维和文艺思想的支持并不比他从胡塞尔、海德格尔那里所获取的哲学支持要少,甚至可以说,前者要远远多于后者。

虽然梅洛-庞蒂并无意做一个美学家,但这并没有让他的哲学真正走出美学的意味。

有论者认为梅洛-庞蒂的哲学实际可以叫做“感性的诗学”———我以为这倒是十分精当的概括。

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出,梅洛-庞蒂的美学和哲学实际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是互相“交织”的。

梅洛-庞蒂的美学实际上就是潜藏在他的哲学里的一个梦,也是一种含混却又逼真的想象。

梅洛-庞蒂从“知觉”出发,廓清了长久以来人们对“知觉”的误解,也重新解放了“身体”。

梅洛·庞蒂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

研究综述:身体·性

研究综述:身体·性

研究综述:身体·性黄盈盈本文将从身体、性、身体与性的关系这三大领域着手对已有的研究文献、理论探讨进行回顾。

但考虑到这些文献基本上都来自欧美的相关研究,针对中国女性的相关研究非常之少,我把中外学者对于中国人的身体观,中国女性的身体、性、身体与性关系的研究文献归为一节单独介绍。

本文的文献回顾侧重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相关研究,重在梳理这些研究所体现的方法论与理论流派,以及这些研究对于我的启发意义(或赞同、或质疑);而不侧重具体细节的详细评述。

第一节“身体”研究[2]在2004年1月的《社会学研究》上有一篇关于“身体”的对话录。

冯珠娣(Judith Farquhar)在里面提到:中国是没有“身体”的。

“在中国不可以像笛卡尔那样把身体看作与精神完全分开的那种纯粹的身体。

这样的思想来源于对中医的研究与理解,身体是动态的结果,是气化的结果”,“在中国是缺少‘柏拉图’式的哲学传统背景的。

中国面临的问题是,西方哲学背景下的问题放到中国环境下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冯珠娣,2004:108-109)但比较遗憾的是,这些话并没有引起更多的讨论。

而本文在很大程度上想对这种说法进行回应与探讨。

其实,中国不是没有身体,中国也不是没有与身体有关的哲学思想。

但是正如冯所说,中国语境与西方语境是不一样的,中国语境中的身体与西方语境中的身体概念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不但存在有关身体的哲学传统背景,也存在对于这些哲学思想中蕴含的身体观的人文研究(周与沉,2005;黄俊杰,2002),但没有像西方哲学界与社科界分析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那样,把“身体”作为一个问题摆出来,也没有形成一定的研究框架与文本供我们去探讨与批判。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身体观的社会学或人类学的探讨则更是少见。

可以说,在中国的社科界,还没有形成身体研究的学术语境。

因此,问题实际上是:散见于中国哲学史中的身体思想构成了怎样的一个理论语境?在现时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理解的身体是个什么概念?中国传统语境中的身体观以及西方语境中的身体观有没有、在多大程度上有差异?这两者又是如何介入了中国现时情境中的民间身体观的构建?本文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身体史,也不打算在西方的学术框架中讨论中国哲学中的身体观。

身体部署(简体)2003

身体部署(简体)2003

身体现象学及其阴影哲学如何谈论身体?就身体经验所引生的种种惑觉(sensation)和感受(affection)而言,如果不限制一般心理学的理论思维中,而强调感觉本身做为事件与不透明状态来看,身体经验经常具有不受拘束、无法综合、流动不居的特质。

诚如李欧塔(J-F. Lyotard)借用康德(I. Kant)第三批判谈论「祟高」(sublime)的问题时指出:崇高经验的特殊性之一,来自于它无法在感觉与感受上定位,它是一种感觉经验,相对于可说、可论述的日常经验来说,崇高是一种不可说、无可名状的经验状态。

李欧塔特别强调,康德在讨论崇高感受时,给予这种特殊感受状态以先天(a priori)地位,或者,我们可以称之某种域外经验。

其实,我们不难在这方面找到发人深省的阐释。

我们注意到的是布朗修(M. Blanchot)《黑暗托马》(Thomasl Obscur)的第一章。

游着泳的主角不知不觉游出了习惯的海城,游到了陌生、无规则、视线不明与巨浪升涌的海域,使得他连游泳的习惯都无法运作,接近死亡,主体隐遁,意识蒙昧,几乎完全与激烈涌动、冲击着身体的海水消泯了界限。

主角无法说明这种感觉状态,因为,所有的感觉在此时都处于不受拘东、无法综合、流变不居的碎片中。

李欧塔阅读下的康德,让这种无可名状的经验成为崇高审美判断得以发生的条件,并被主张在此无法想象、无法透过知性理解的破碎身体经验中,却仍具有一种力量、一种强度,让主体停留在一个无法形成「自我」(Soi)的判断机能里面,在这个机能的条件底部,说明康德的主体性哲学里面,仍有一个阴影式的主题状态,也可以说是感觉流变的结点。

由于这个模糊结点是崇高审美判断的核心经验,如果我们强调崇高审美判断的确存在,这种判断无法以目的性来说明,其判断对像又超越了主体的想象与知性范围,无法藉由理性来限定,那么,这种特异的流变体验便成为主体性哲学、意识哲学范围之外的一个存有状态,换句话说,这种体验连「我思考」(Ich denke)这个主体性哲学最初步的门坎都跨越不了,而处于单纯的摄受(apprehension)状态中,此摄受之中虽蕴藏有诸多经验杂多,但这些杂多却处于彼此卫突不合的非思状态,所以,它谈不上能在想象中进行任何在生、复制(reproduction),当然也就谈不上跨入一般判断力的认取、确认(recognition)阶股,也就是说,这类特异地生体经验在根本上即与知性、知识状态遥遥相对,成为无法化为知识生产对象的异样他者。

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

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

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引言艺术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的一种方式,但其背后也有着深刻的理论支撑。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Gilles Deleuze)是20世纪后期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艺术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以身体、空间和时间为标志,探讨德勒兹的艺术理论。

一、身体:艺术作品的感官体验德勒兹的艺术理论中,身体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身体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感觉和感知的基础。

在艺术创作中,德勒兹认为艺术家和观众的身体都参与其中,共同构建了作品的感官体验。

德勒兹引入了"感觉-运动"概念,认为身体通过感觉来与外界接触,并通过运动来回应和反应。

艺术作品通过感官的刺激,激发观众的感觉机制,唤起他们身体的共鸣。

艺术家通过色彩、形状、声音等元素,塑造作品的感官形象,让观众能够通过身体体验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二、空间:艺术作品的创造与演绎空间在艺术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德勒兹将其视为一个具有多重维度的自由场域。

他认为,艺术家通过创造和演绎空间,可以超越现实,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德勒兹提出的"离心与剧心"理论,旨在解构传统的中心与周边的空间关系,鼓励创造一种多中心的空间形态。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可以通过组合、拼贴和重组等方式,创造出扭曲、错位的空间形态,使观众感受到时空的错乱和多层次的存在。

此外,德勒兹还提出了"机与动"的空间观念,认为空间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流动状态。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可以通过线条、纹理、构图等手法,表达出空间的流动感,使观众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一种多元的空间体验。

三、时间:艺术作品的流转与感知时间是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德勒兹将其视为一种无始无终的过程。

他认为,艺术作品既存在于创作的瞬间,又延续于观众的感知之中,通过时间的流转,展现出作品的持续性和变化性。

梅洛_庞蒂对空间的现象学理解

梅洛_庞蒂对空间的现象学理解

梅洛-庞蒂对空间的现象学理解关群德摘要:空间的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哲学家们对于空间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梅洛-庞蒂则指出,应当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考察空间的存在。

关键词:身体空间现象学Résumé: L’Espace est un problème importent dans l’histoire de la philosophie. Les philosophes avancent quelques conceptions sur l’espace, mais d’après Merleau-Ponty, le problème de l’espace ne peut s’expliquer que dans le point de vue de phénoménologie.空间是哲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哲学家们对于空间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但在梅洛-庞蒂看来,它们都没有能充分地解释空间现象。

梅洛-庞蒂指出,总的来看,传统上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是把空间看作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比如容器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另一种看法是把空间设想为由构成能力的人使事物的位置得以成为可能的方式。

后一种看法是康德的看法,前一种是经验主义的看法。

在梅洛-庞蒂看来,这两种看法都是把空间看成是客观的存在,把空间看成是同质的连续,其结构不依赖于人的身体,和人的身体无关。

但是,梅洛-庞蒂认为这种空间不能真正地解释我们的实际空间经验。

正是基于此,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说道:“我的身体在我看来不但不是空间的一部分,而且,如果我没有身体的话,在我看来也就没有空间。

”[1]这种说法听起来当然有些费解,为什么如果我们没有身体,空间也就不存在了呢?梅洛-庞蒂通过对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空间观念的批评,表明空间既不是经验主义所认为的是属于事物的自在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仅仅是属于人的主观的直观能力,而是人的身体和世界的一种辩证的关联,也就是说,空间的存在不能脱离身体的存在,所谓的客观空间建立在身体的空间之上,因此,可以说没有我们的身体,也就没有空间的存在。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范文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范文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在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旨在探讨身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

本文旨在探讨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思想、研究方法及其在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性。

二、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思想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认为,身体与主体是密不可分的,身体是主体存在的基石。

身体不仅是一个物理实体,还具有感知、认知和情感等多重属性。

同时,主体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他人共同存在的主体间性。

在主体间的互动中,身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身体与认知的关系梅洛·庞蒂认为,身体是认知的源泉。

我们的认知活动离不开身体的感知和运动。

身体与外界的互动为我们提供了认知的基础。

此外,身体还具有情感属性,我们的情感体验也是认知的一部分。

因此,在研究认知时,必须考虑身体的作用。

四、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梅洛·庞蒂强调了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的重要性。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的身体不仅是一个感知和运动的工具,还是一种交流的媒介。

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姿势等非语言方式,我们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互动和交流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认知,还塑造了我们的身份和价值观。

五、研究方法梅洛·庞蒂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

他通过观察和描述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揭示了身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

他的研究方法强调了从经验出发,关注人们的实际生活体验,而不是抽象的理论推理。

六、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在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性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为现代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

它挑战了传统的二元论思想(即身心分离),提出了身心一体的观点。

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人类的存在和认知提供了新的视角。

空间与身体的哲学思考

空间与身体的哲学思考

空间与身体的哲学思考一、引言空间与身体是人类世界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哲学思考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空间与身体的关系及其哲学意义,从物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二、身体感知与空间人类是通过身体感知来认知世界的,身体的感官系统与空间的概念密切相关。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空间是一种无限延伸的量,可以通过地理位置、方位、距离等来描述。

而身体感知通过五官感知器官与外界进行直接接触,人们通过触摸、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来获取有关空间的信息。

三、空间感知与身体位置感人们的空间感知与身体的位置感息息相关。

身体的位置感是指人们对自身在空间中位置的感知和认知。

通过视觉上感知周围的环境、通过运动感知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通过听觉感知声音的来源等,人们可以对自己在空间中的位置进行感知。

身体的位置感的形成与身体感知和大脑的信息处理密切相关。

四、身体与空间的互动关系身体与空间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身体的大小、形状和能力限制了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和利用。

例如,身体的高度决定了能够到达的范围,身体的灵活性决定了能否通过狭窄的空间。

另一方面,个体的感知和运动与空间的结构和功能相互作用。

除了感知和运动之外,人们通过言语、手势和其他行为来表达自己与空间的关系。

在社会交互中,人们通过身体语言来反映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情感状态。

五、身体与空间的文化意义不同文化对身体和空间的理解和塑造也不同。

不同的文化对身体的形象、位置和运动有不同的标准和意义,这影响了人们对自身和空间的感知和表达。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身体的谦虚和尊重,强调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和谐关系。

而西方文化中,对个体自由、个人空间和自我表达的重视较多。

六、身体与空间的哲学思考对于身体和空间的哲学思考,可以涉及到存在论、认识论和伦理学等领域。

空间的存在引发了对无限与有限、绝对与相对、虚无与实在等哲学话题的思考。

身体的存在引发了人类自我意识、主体性和自由意志等问题的思考。

论的身体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

论的身体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

论的身体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一、概述身体现象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研究路径,致力于揭示身体经验的本质和意义。

它对于身心二元论的突破,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更深化了我们对身体和心灵的认知。

在身心二元论的传统观念中,身体被视为物质的、被动的存在,而心灵则被看作是精神的、主动的主体。

这种对立和分离导致了我们对身体经验和身体感受的忽视,使得身体在哲学思考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

身体现象学的出现,为我们打破这种二元对立提供了新的可能。

它强调身体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意义和经验的载体。

身体现象学认为,身体经验是我们与世界最直接、最原初的联系方式,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通过对身体经验的深入研究,身体现象学揭示了身体与心灵的紧密联系,以及身体在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身体现象学的视角下,身体不再是被动的物质存在,而是主动的、有意识的、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主体。

这种转变不仅为我们重新认识身体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我们理解身心关系、探索人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从身体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其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及其重要意义。

1. 介绍身心二元论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观点身心二元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它主张人的身体和心灵是两个本质不同、相互独立的实体。

这一理论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时代。

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看来,人的灵魂(心灵)是理性和不朽的,而身体则是物质的和可朽的。

他们强调灵魂对身体的支配和超越,认为身体是灵魂的囚笼,只有灵魂才能追求真理和智慧。

随着哲学的发展,身心二元论逐渐成为了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笛卡尔的哲学体系中,身心二元论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

笛卡尔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有限的物质实体,而心灵则是一个无限的非物质实体。

他通过“方法论怀疑”的方法,推导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强调了心灵的独立性和优先性。

在笛卡尔看来,心灵是第一性的,身体是第二性的,心灵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而身体则不能脱离心灵。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范文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范文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在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将身体和主体视为一个复杂交织的整体,涉及到人与外部世界、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一个在当今时代对于探讨身体认知与交往现象极有意义的哲学方向。

本文将针对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理论框架、主要观点以及应用价值。

二、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框架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认为,身体与主体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身体与主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感知、体验、互动等方式与外部环境及他人进行联系。

身体不仅是一个物理实体,更是一个感知、认知和行动的主体。

同时,主体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于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中,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三、梅洛·庞蒂的主要观点1. 身体主体性的重估梅洛·庞蒂认为,传统的主体性哲学往往过于强调人的理性和思维活动,而忽略了身体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他认为身体主体性应被重新评价,因为身体是人类感知、体验和行动的基础,具有自身的结构和规律。

身体的感知、情感和直觉等因素都参与了主体的认知过程。

2. 主体间性的交往模式梅洛·庞蒂认为,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通过交往建立关系。

这些关系不仅涉及个人之间的互动,还涉及到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在这种互动中,人们的身体和主体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主体间性的交往模式。

这种交往模式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以及在交往中形成的共同意义和共享经验。

3. 身体与他人的共在性梅洛·庞蒂认为,身体与他人是共存的。

在交往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与他人的身体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我们的身体不仅是我们的身体,也是他人的身体。

我们的感知和体验不仅是个人主观的体验,也是与他人共享的体验。

人体空间医学

人体空间医学

人体空间医学简介前言人体空间医学乃由郭志辰老师所始创,是发扬和升华传统中医的一门崭新医学理论体系。

在探索人体疾病过程中,郭老师发现了人体空间诸多奥秘;从人体不是一个实体中认识到人体存在大量的空间;认识到人体空间能量流通的重要性。

人体空间医学指出人为一循环体,人体空间能量流通有固定途径和方向,周而复始,能量川流不息地循环,人就健康。

若能量不能及时疏散而形成淤塞,就会影响整体能量流通,而形成疾病。

郭老师提出人体空间能量流动的“公转”,贯穿、连结了人体的四大空间,调整、净化、启动能量运动,带动人体能量的周流循环;同时以“去掉病名,寻找病因,为能量找出口”的整体观作指导。

透过观舌作诊断,配合小方、特色理疗等方法,改善人体内在空间环境,是以人为本的绿色治疗方法。

人体空间医学始创人---郭志辰医师郭志辰医师,1943年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

著名中医师,人体空间医学创始人。

现任河北省正定县康复理疗院名誉院长、医术总监、香港智能保健学会名誉会长、加拿大综合医学研究院终身名誉教授、中国医学基金会肿瘤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

郭医师自9岁起学习中医,16岁独立问诊,至今行医逾50年。

在深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郭医师结合其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提出诸多深刻且独到的见解,并总结出一套崭新的医学体系——“人体空间医学”。

主要社会活动:1976年创办石家庄市合作路卫生院。

1984年创办石家庄市第一所气功医疗门诊﹐王葆华先生当时任石家庄市市长﹐为其亲笔题词:“医所何须大﹐术高名自扬。

”1986年创办全国第一所气功学校。

办学期间﹐郭大夫多次被评为石家庄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学校也连年被评为“社会办学先进单位”。

1993年10月创办郭志辰修养院。

1997年4月主持召开“智慧医学研讨大会”﹐与会者15000余人。

同年10月﹐其事迹被录入当代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一书﹐其学术观点被纳入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世界传统医学大系”。

1998年4月主持召开“大团结大团圆盛会”﹐与会者逾万人。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中的身体问题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中的身体问题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中的身体问题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中,“身体”是最为重要的建构基石。

列斐伏尔揭示了身体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同构关系及相互作用,空间的解放意味着感官的全面恢复和能量的充分释放。

“差异性空间”和“极乐的建筑”是列斐伏尔提出的理想化的空间想象,具有激情和自然的美学特征。

空间通过具体的感官经验、被“肉身化”而进入文学艺术作品。

由此,对文学作品的空间性批评和对理想空间的构想都要借助于对“身体”本身的深刻理解。

在网络信息时代,人机杂糅、打破性别边界的“赛博格”作为新的身体形式,将与赛博空间联合,超越原有的身体一空间理论模型,为空间视阈下的文学研究提供理论资源。

“空间”已经成为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视角,这个概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场所、地点,它将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关系等诸要素扭结在一起,从“元理论”层面上开辟出新的理论话语场域,超越了哲学、社会学、地理学、政治经济学、文学等诸种学科边界。

法国哲学家、美学家和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1901-19ql)的空间理论尤其受到学界关注,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社会空间的建构原则及其基本结构,对列斐伏尔极为重视的“身体”问题以及身体与空间之关系的论述尚需充分展开。

本文以分析身体参与社会空间建构的方法和过程为起点,勾勒列斐伏尔对于理想化空间的艺术想象,进而指出在流动多元的网络信息时代,“身体一空间连续体”的传统理论模式可发展为“赛博格一赛博空间连续体”模式,这一转变对于空间理论在后现代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身体·能量:社会空间的起点与生成列斐伏尔整个空间研究计划的一大目的是揭示空间走向抽象化的历程。

所谓“抽象化”,就是寓于空间中的身体和物质被抽离,而空间本身越来越被作为空洞的容器、中立的科学对象来思考。

所以重新弥合空间与身体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再阐释,就成为他建构空间生产理论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英国学者德里克,格里高利(Derek Gregory)在其著作《地理学想象》中将这个抽象化的过程形容为空间的“去肉身化”(decorporealiztion)。

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

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

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一、本文概述1、介绍具身性概念及其在传播研究中的重要性在探讨传播研究中的身体观念时,具身性(Embodiment)这一概念显得尤为关键。

具身性,简而言之,是指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与身体经验的紧密关联。

它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而非仅仅是大脑或心灵的容器。

从知觉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视角来看,具身性为我们理解传播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传播研究中,具身性概念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挑战了传统传播理论中将身体视为信息传递媒介的简化观点,而是将身体视为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身体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信息的解释者和创造者。

具身性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身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

身体不仅感知外部世界,还通过动作、姿态和表情等方式表达和传播信息。

具身性还强调了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认为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基础。

因此,在传播研究中引入具身性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身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身体与环境、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相互关系。

这种视角的转换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传播现象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发展更具包容性和创新性的传播理论。

2、阐述身体观念在传播学中的传统与现状在传播学领域,身体观念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传统上,身体在传播学中被视为信息的载体和表达工具,主要关注的是身体语言、姿态、面部表情等非言语传播方式。

这一时期的身体观念较为局限,往往被视为心灵的附属品,未能充分认识到身体在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知觉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兴起,身体观念在传播学中逐渐得到了新的认识和发展。

知觉现象学强调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认为身体是感知和经验的主体,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我们形成了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这一视角将身体从单纯的信息载体提升为认知的主体,突出了身体在感知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

同时,认知科学也对身体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

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

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具身性与传播研究中的身体观念,从知觉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首先概述具身性理论的核心观点,并阐述其在传播研究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探讨身体观念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解读。

通过结合知觉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框架,我们将分析身体如何与我们的感知、认知和行为相互关联,并如何塑造我们的传播实践。

本文将回顾现有文献,梳理具身性理论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脉络,并指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身体观念在传播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机制。

我们还将关注新技术对身体观念的影响,以及身体在数字传播环境中的新变化。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改变身体观念来优化传播效果。

本文也将为传播学者和从业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工具,以推动传播研究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二、具身性理论概述具身性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哲学和认知科学观点,近年来在传播研究中逐渐受到重视。

该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认为认知并非仅存在于大脑之中,而是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身体结构和身体经验之中。

具身性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的身体不仅仅是认知的载体,更是认知的塑造者。

具身性理论主张,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与认知过程紧密相连,我们的思维、情感、记忆甚至语言都是基于身体的感知和动作。

例如,我们通过身体的感知系统来理解和解释世界,我们的情感反应和记忆都与身体的体验密切相关。

同样,我们的语言也源于身体动作,手势和面部表情在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身性理论还强调了环境的具身性,即我们的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塑造了我们的认知。

我们的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还包括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多个层面。

这些互动不仅塑造了我们的身体感知和动作,也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和情感。

从传播研究的角度来看,具身性理论为我们理解传播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范文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范文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法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Intersubjective Theory of the Bodily Subject)是当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

该理论主要关注人类身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强调身体在主体认知和存在中的基础性作用,并提出了身体主体间性的概念,即个体通过身体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形成主体间的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分析其理论内涵、研究方法及对现代哲学的贡献。

二、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概述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是在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他认为,身体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肉体,而是一个复杂的主观和客观的交织体。

在人类存在中,身体是感知、行动和表达的主体,同时也是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基础。

在梅洛·庞蒂的理论中,身体主体间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个体通过身体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形成了一种主体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涉及到个体之间的物理接触和互动,还包括了情感、认知和语言等方面的交流。

身体主体间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个体之间的相互感知、相互理解和相互影响。

三、理论内涵及研究方法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理论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首先,他强调了身体在人类存在中的基础性作用。

身体不仅是感知和行动的主体,还是认知和情感的基础。

其次,他提出了身体与他人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过程。

这种关系不仅是物理上的接触和互动,更是情感、认知和语言上的交流。

此外,梅洛·庞蒂还关注了身体的可见性和可见者问题,即身体的表达方式和我们对身体的认知方式是相辅相成的。

为了深入探究这一理论,梅洛·庞蒂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他采用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来探究身体的感知和行动方式。

身体、身体观以及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

身体、身体观以及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

身体、身体观以及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身体、身体观以及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这一交叉领域。

身体作为人类存在的基石,一直以来都在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

身体观则是个体和社会对身体的认识和理解,它不仅反映了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也塑造了个体的身体经验和身体实践。

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和变化的学科,对身体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对身体和身体观进行理论阐述,包括身体的哲学意义、身体观的文化建构以及身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接着,将深入探讨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包括身体在空间中的存在、身体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身体与地方文化的互动等方面。

通过综合多学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旨在揭示身体、身体观与人文地理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深化对身体的认知和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身体的多元维度在讨论身体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多元性。

身体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存在,它还具有文化、社会和心理的层面。

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也需要考虑到这些不同的维度。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生物机器,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理功能和机制。

身体的各个部分,如心脏、肺、肝脏等,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共同维持着生命的运转。

身体的生物学特性,如性别、种族、遗传等,也对身体产生着深远影响。

然而,身体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存在。

在社会层面,身体是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的载体。

在不同的文化中,身体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象征。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身体的大小和形状被看作是美丽和健康的象征,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更重视身体的灵活性和力量。

身体还具有心理层面。

我们的身体状态和感觉,如饥饿、疲惫、愉悦等,都会对我们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我们的身体也是我们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微笑、拥抱、握手等身体语言来传达我们的情感。

在人文地理学中,身体的研究也需要考虑到这些不同的维度。

地理环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物身体,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身体和心理身体。

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

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

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引言:德勒兹是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期法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被誉为当代哲学界最富有创造力、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哲学体系以多元性、变动性为核心特征,对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德勒兹对于身体、空间和时间在艺术领域中的理论提出与应用。

一、身体:感知与表达的媒介在德勒兹的艺术理论中,身体被认为是感知和表达的媒介。

他强调身体作为一种具有感知能力的存在,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德勒兹认为,身体不仅仅是个体的肉体,更是一个由感觉与知觉构成的整体。

通过感官的开放性,身体与外界进行不断的交流和感知。

艺术家通过身体的感知能力来创造、表达和传达内在的情感与思想。

在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观众的身体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观众的身体感知与作品的身体表达相互影响,与艺术作品形成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

艺术作品通过触动观众的感官,引发共鸣,进而激发出观众内心深处的感情,产生身体与心灵的共鸣。

二、空间:创造与解构艺术的场所在德勒兹的艺术理论中,空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勒兹提出了“空间的折叠”概念,意味着艺术家可以从平凡的日常空间中创造出全新的艺术空间。

艺术空间并非局限于物理的实际场所,而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精神实体。

德勒兹还提出了“非空间”概念,即抵抗和否认现有的空间秩序,揭示出空间的虚幻和多元性。

这样的非空间不依附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可以是一个情感的投射、意象的显现或观念的抽象。

艺术家通过对空间的创造与解构,拓展了观者的感知和认知,引发对空间的思考与体验。

三、时间:当代艺术的流动性与变动性德勒兹的艺术理论中,时间被视为建构和流动的过程。

他主张摆脱传统的线性时间观念,提倡对时间的开放性和多重性的探索。

德勒兹将时间看作一种非连续、非线性的存在,认为时间的流动不仅涉及到过去、现在和未来,还包括时间的剥离、时间的叠加与时间的断裂。

虚拟偶像的社会力量建构与潜在隐患——以身体空间为视角

虚拟偶像的社会力量建构与潜在隐患——以身体空间为视角

Vol.43No.22024年3月第43卷第2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r.2024DOI:10.19493/ki.issn1673-8004.2024.02.009虚拟偶像的社会力量建构与潜在隐患———以身体空间为视角彭书琳(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230000)【摘要】为了探究虚拟偶像的社会力量建构与潜在隐患,采用身体空间为研究视角,并借助空间和身体的相关理论作为支撑,从技术、资本和粉丝三重建构力量出发展开对虚拟偶像这个流动可变空间的研究。

发现作为身体空间的虚拟偶像肉体上的缺失将导致其与真人的情感连接成迷思;沦为商品的虚拟偶像加速了资本逐利下的同质化生产;虚拟偶像与粉丝的情感连接成骗局,粉丝劳动力成为免费商品。

【关键词】虚拟偶像;身体空间;粉丝文化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24)02-0090-11虚拟偶像作为一种虚拟现实新物种,承载着人们对最新技术与赛博未来的期盼。

从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位虚拟偶像“林明美”在日本诞生,到虚拟偶像市场的火爆与成熟———初音未来的出现,以及中国国民虚拟偶像“洛天依”被国内Z 世代粉丝追捧,都体现出虚拟偶像不再只是昙花一现,而是深具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新视点。

通过了解虚拟偶像的发展,可发现技术一直承担着促进虚拟偶像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作用。

如日本“动画技术”的发展之于“林多美”的出现,语音合成技术软件VOCALOID 、全息投影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动作表情捕捉技术等之于“洛天依”等新时代虚拟偶像。

媒体技术的融合与创新,造就了虚拟偶像的人格化趋势,而满足人类情感需求的首要方式便是虚拟偶像形象建构的拟人化。

一、“虚拟偶像”的研究脉络梳理技术为人的感官与身体上带来的改变引发了人与技术边界的消融,赛博空间、赛博人和虚拟人等话题逐渐成为数字传播领域的热点话题。

经验现象学

经验现象学
中医的总原则“对症下药,辩证施治”,就把中医与辩证法的关系讲的很清楚了。“对症 下药”很好理解,就是什么样病症用什么样的中药。这个“症”字,它的意思是指疾病所表现 出来的症状,也就是通过“望、闻、问、切”所观察到的现象。象林黛玉那样弱不经风、又 经常咳嗽、甚至还咳血的症候,就是“痨病”了。虽然中医对痨病的成因也有解释,但用的 是一些含义模糊的术语,可以有多种理解。“辩证施治”是说在具体治疗的过程中,要“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做法是要根据病人的个体体质特点、心理特点、环境特点,甚至还有 家庭人际关系的特点,决定用哪些药,不用哪些药,用多少药,等等。常常是在一副“汤 头”中加减几味中药和用量。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影响疗效的因素太多,既有医生本人的因 素,又是药材效用的因素,甚至还有治疗过程以外的因素,有许多因素是不可控,不可预 知的,因而中医的疗效带有一定随机性和神秘性。尤其是传统中医(没有受到西医影响 的)还有相当多的巫术的成份。中医理论和中药效用的模糊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都表明 它是经验现象学,没有科学的性质。

影子创设具体的情境,就可以间接测量出某个参数。测量就是计算。当然,测量不能代替 计算,尤其是很多对象是无法测量的,比如天的高度。但是,在“类推”的意义上,计算有 测量的性质,即把某一个实例当作一把尺子去衡量(解决)类似的问题。在这里,有必要 详细说说“计算”与“测量”。测量是数字化的唯一手段,是数学的基础。测量本身是一种行 动,它仅仅需要身体感受器的知觉能力就能解决问题,不需要离开具体事物的抽象的理性 思维能力。测量肯定与某种标准有关。这个标准不仅具有稳定性,它还应该具有普遍(适 用)性。否则,测量不仅不准确,还会造成混乱。这也就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原因。可 惜,秦始皇的标准也是不标准的,形式上统一了,而实质上并没有统一,或者统一的效果 不好。在《九章算术》中,计算田地面积的测量标准是“步”,也就是行走时,两脚之间的 距离。这个距离不但不准确,更重要的是它会根据不同的人和不同的速度有很大的改变。 象这样的测量不仅与“步伐”紧密联系在一起,是非常具体的,而且误差太大,不适宜做标 准。这种测量方法我们至今还能看到,这证明了中国传统数学中测量的具体性和不确定 性。中国传统数学中的“计算”是一种独特的方法:筹算和珠算。珠算是由筹算发展而来。 筹算就是利用短棍和位置以及摆放方式(竖摆、横摆)来进行计算的方法。任何数字都与 “短棍、位置和摆放方式”有关,它是行动的,也是具体的。因此,它不需要符号化,也无 法符号化。中国数学一直没能符号化即与此有关。测量是一种行动,行动也是一种可以观 察到的现象。计算就有点不同,它的某些精细的过程是在心里思考的,是看不见的。虽然 可以在桌子上用算筹表现出来,但那些私人性的思考过程,一般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所 以在《九章算术》中,我们看不到计算过程,只有对计算结果的步骤说明。《九章算术》全 书由 246 个应用题构成,每道题由问题、答案和解说构成。解说是针对该问题解答的具体 说明,而不是针对该类问题的解题方法的说明。换言之,《九章算术》没有针对某类问题的 普遍适用的解题方法,更没有论证过程:即证明此种解题方法的正确性。自西汉以降,中 国数学都是在这种传统中继承下来的。所谓的“中国剩余定理”、“杨辉三角形”,看起来是 数学“定理”或“定律”,其实是现代数学家的功劳。它们本质上都是经验总结,并非西方人 所说的“理性”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表达。更准确地说,它们不是归纳出来的普遍原理,而 是经验总结出来的个案方法。要把这种个案方法运用到其它地方,显然不能象西方那样用 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从普遍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只能用类推的方法,从特殊到特 殊,从个别到个别,从具体到具体。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都是这种类推的功夫。由 此可见,中国数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测量”这一具体现象的表达,它的具体性限制了它通 往具有普遍原则的数学思想。

身体的空间性及其批判——“四象论”与身体美学的现象学系列研究(三)

身体的空间性及其批判——“四象论”与身体美学的现象学系列研究(三)

作者: 曾仲权
作者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出版物刊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9-45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3期
主题词: 身体美学;现象学;空间性;本象身体;直象身体;间象身体;想象身体;整体与部分;在场与缺席
摘要:现象学的空间性即空间构造是建立在身体的视域运动之上的,通过权能性、滞留、去除透视和统觉达成。

从现象学的空间对身体进行考察可以发现,身体具有整体与部分、在场与缺席两个特性。

当下文化正是滥用了现象学空间性考察和还原下身体的整体与部分、在场与缺席的特性——这主要表现在整体与部分、在场和缺席双重特性在衣着服饰上的滥用以及在场和缺席维度下主体身体空间建构方式发生变化、主体交流方式发生变化、现代性时间走向终结两个方面。

当下文化利用整体与部分、在场和缺席双重特性在衣着服饰上不断从在场先示缺席刺激大众的欲望。

同时身体主体的身体空间构造方式发生变化,即由传统身体主体,即建立在以直象身体在场为基础的身体主体向着以间象身体在场为主的身体主体转变。

主体的交流方式由建立在传统身体主体之上,即建立在两个或多个本象身体的直象身体在场的身体主体之上的交流变成了以本象身体的间象身体在场的身体主体之间的交流。

身体主体变成了储存与传输中的信息,丧失了体验、感受能力从而导致现代性时间的终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它: 1.未著名 《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二輯現象學方法),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
2.德希達 《立場》,楊恒達、劉北成/譯,桂冠圖書公司,1998。 《文學行動》,趙興國/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論文字學》,汪堂家/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言語與現象》,劉北成、陳銀科、方海波/譯,桂冠,台北,1998。 《他者的單語主義-起源的異肢》,張正平/譯,桂冠,台北,2000。 3.包亞明/主編 《一種瘋狂守護著思想-德希達訪談錄》,何佩群/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味著一個“缺場”的早先“在場”的狀態;“缺場”也就是「存在」的蹤跡的“在場”狀態;顯現出的是一種 差異運動中的“現象”,而非“永恆”的「存在」;體現「現象學」新開創的時代精神,作為認識世界的 “新視域”,區分傳統「形上哲學」建構在抽象永恆的真理世界觀。同時,我們也從本論文的現象學 研究,對「延異」的蹤跡理論得到另一層次的深入探究,使兩方面的考察能獲致相互詮解的效應。 關鍵字:身體(Body)、空間(Space)、知覺(Perception)、現象學(Phenomenology)、美學(Aesthetics) [ 論文目次 ] 「身體-空間」經驗的現象學研究 -詩性的身體與詩性的棲居本質的思考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方法 第二節:研究範圍及問題 第三節:相關理論和應用 第四節:研究取向暨目的 第貳章 理論探討 第一節:現象哲學 本研究所認知的「現象學」宗旨/現象學的本質描述 第二節: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中的「身體」凝視
知覺的優先性/可見的與不可見的/軀體的空間置換 第三節:海德格現象學中「場所」的開顯(Dasein)
-物性對場所的生發作用 第四節:「廣袤」的身體位置-身體位置的廣袤性質 第參章 「身體-空間」的延異特性 第一節:「身體-空間」的立場:應用德希達談「立場」的延異理論 “動”性場所的「靜態區分」與「動態延遲」/在「既非/亦非」之間 第二節:梅氏身體能動性的延異特性 動/跡:「既非/亦非」/距離與距離之間/「it was(is)/ it will be」 第三節:「海德格:物性-自由域」 物-物化/身體與世界的嵌合 第肆章 文本之再解讀 第一節:海氏談築、居、思(身體能動延異特性中生發) 第二節:海氏談藝術作品之本源(身體動跡作用) 第三節:詩性的棲居本質(身體能動之延遲痕跡) 第伍章 詩性的身體;一種情境存有的延伸 第一節:語言及身體的表達性
「身體-空間」經驗的現象學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n the ''''Body-Space'''' Experience
指導教授: 魏光莒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 環境與藝術研究所 學號: 88432007 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7 關鍵詞: 身體 ; 空間 ; 知覺 ; 現象學 ; 美學 英文關鍵詞: Body ; Space ; Perception ; Phenomenology ; Aesthetics 被引用次數: 0 [ 摘要 ] 摘要 本研究以「身體-主體」直觀存在/蹤跡的意識整體結構(noetic-noematic structure),並以現 象學世界中互動層次的經驗,在意向性活動的交互關係中,回復進行探討物體與意識不斷活動的交 接點。 要旨是改造德希達「延異」理論,作為本論文核心創見:成為「身體-蹤跡」對空間形態的書寫(身 體的“看”-目光)經驗的現象學研究。應用德希達的延異理論,描述現象學研究的現象本身,已經 是作為一種延異運動的差異系統的生產,即意識整體的結構對「存在」問題的思考。 存在就是一種差異化結構的系統生產,即作為表達身體的經驗﹔對空間體驗形態的身體蹤跡(有其 “方向性”,即:「『此在』,以“去遠”和“定向”的方式,而具有“空間性”。」這是對存在的回憶,也 是這「存在」的組成部分。),正是身體經驗空間的形跡。 蹤跡,作為世界中的經驗本身,乃是一種存在現象的自身顯現。存在,正是蹤跡化同自身不斷差異 化生產的差異運動,是時間的延遲與空間的區分運動現象整體的呈現;身體,作為蹤跡化的存在: 表達在世界中的經驗,顯現出一生存空間的形跡,也就是我們的生活,乃是一種活生生的真實體驗; 空間,也就是一種真實的體驗,是身體存在-蹤跡化的運動,即「延異」的現象自身的顯現,同時 也證明「存在」,是一種“現象”,也就是延異的“蹤跡”本身。 蹤跡是延異理論中的來回運動路徑,亦即是“現在的”當下「存在」的身體在場狀態﹔蹤跡是曾經的 存在,是存在的刪除號,「它意味著某種“在場”的“缺場”,故而它總是指涉一個總是先已缺場的在場」; 因此,它總是在指涉一個“未來的”時間中,又意味著已是“過去的”時間曾經的在場狀態。只有蹤跡能 同時涵蘊「過去-現在-末來」的時間整體與空間整體的完形運動現象中,所代表的身體/經驗的 意識整體結構在世界中的存在,在觀照自身時又能同時賦予自身一個歷史;因為,「先驗主體的理 想客體乃是它自身,在觀照自身時,自我不可能滯留在某個“活的在場”的純粹現時態中,它必須賦 予自身一個歷史」,在顧後進而瞻前之中,從意識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的這一往返,同自身構成差異。 它能說明「此在」在世存有的現象整體的意義:對存在的體驗,正就是對存在的否定;存在「已是」 -「變為」蹤跡,在這“否定”與“保留”之間的同時也就是現象自身的呈現。 現象學所研究的現象是超驗的、也可說是直覺的,因其所要揭示的,乃純屬意識、純屬經驗的種種 結構,藉由本論文的研究從「延異」的蹤跡,進行對現象學研究的解讀策略,將有助於廓清構成神 秘主客關係的意識整體的結構。延異的差異運動,正是現象學所研究的“現象”:去面對「存在」的 事實本身;即讓「存在」作為現象自身顯現出來,亦即「延異」。存在,已經是差異生產的事實本 身,蹤跡化的運動。存在,就是「延異」,也就是身體經驗的蹤跡;蹤跡,是對存在的否定,同時 又保留存在;蹤跡,既是對存在的揚棄,又是對存在的證明;它既非“在場”,亦非“不在場”;蹤跡: 正是“現象”本身的自我呈現出來。 「身體-蹤跡」的延異運動,是對「此在」在世界中存在現象的提昇;指點出「存在」,它總是意
《瘋癲與文明》,劉北成、楊遠嬰/譯,三聯書店,1999。 49.弗里德里希.尼采 《權力意志》,張念東、凌素心/譯,中央編譯出版社,北京,2000。 《看哪這人》,張念東、凌素心/譯,中央編譯出版社,北京,2000。 《悲劇的誕生》,周國平/譯,貓頭鷹出版,台北,2000。 50.陳懷恩 《尼采藝術的形上學》,嘉義南華大學出版,1988。 51.歐崇敬 《解構的中國知識型理論分析》,新視野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 52.高宣揚
第二節:身體與感知的創造 第三節:身體的思與詩 第陸章 結論 /築造與棲居的詩性本質/ 附錄/ 一、王維:輞川集(二十首)並序/輞川別業圖錄 二、試以「時間/空間的完形運動」解釋文化現象 第一節:傳統的與神聖的輻合 第二節:現代的與世俗的輻合 第三節:神聖的對應世俗的介面 參考書目
[ 參考文獻] 一、參考文獻
《文藝心理學》(上),金楓出版有限公司。 34.葉朗 《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5.徐復觀 《中國藝術精神》,學生書局,台北,1998。 36.曾祖陰 《中國古代美學範疇》,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 37.李澤厚 《美的歷程》,金楓出版社,1991。 38.宗白華 《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9.莊子 《莊子》,立緒,台北,2000。 40.王振復 《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建築美》,博遠,台北,1993。 41.劉敦楨/編撰 《中國古代建築史》,明文書局,台北,1996。 42.王貴祥 《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田園城市文化,台北,1998。 43.諾伯舒茲 《場所精神》,施植明/譯,田園城市文化,台北,1995。 44.段義孚 《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潘桂成/譯,國立編譯館,1999。 45.趙冰/譯 《建築的永恒之道》,六合出版社,1994。 46.Clifford Geertz 《地方性知識》,王海龍、張家瑄/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文化的解釋》,納日碧力戈/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7.吳潛誠/編校 《文化與社會》,立緒,1998。 48.米歇爾.福柯
《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 12.龔卓軍/主編
《臺灣現象學》,梅洛龐蒂讀書會,台北,1997。 13.鄭金川
《梅洛-龐蒂的美學》,遠流,台北,1993。 14.王岳川/主編 《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15.熊偉/編,高宣揚/主編 《現象學與海德格》,遠流,台北1994。 16.張祥龍 《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三聯書店,1996。
17.陳嘉映 《海德格爾哲學概論》,三聯書店,1995。
18.靳希平 《海德格爾早期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9.Leszek Kolakowski 《形而上學的恐怖》,三聯書店,1999。
20.魏光莒 <海德格的居住哲學>,建築研究會,1998。
<「溝通行動」理論與社區規畫方法-邁向多元規畫模式>,《地區發展與環境改造研討會論文集》, 南華大學,台北,2001。 21.李謁政 <室內美學的誕生>,中原學報第二十六卷第二期,1998。 22.鄭志明 <社區文化的宇宙圖式與神聖空間>,《地區發展與環境改造研討會論文集》,南華大學,台北, 2001。 23.鄭樹森/編 《現象學與文學批評》,東大圖書,台北,1984。 24.王建元 《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東大圖書,1992。 25.陳文尚 《台灣傳統三合院式家屋的身體意象》,中國文化大學,台北,1993。 26.湯皇珍/譯 《身體的意象》,遠流,台北,1996。 27.William A. Ewing 《人體聖經》,威簾.艾溫,思想生活屋。 28.史作檉 《塞尚藝術之哲學探測》,仰哲,台北,1993。 29.黃麗絹/譯抽象藝術》,遠流,台北,1999。 《藝術開講》,藝術家出版社,台北,1997。 30.王玉齡、黃海鳴/譯 《藝術解讀》,遠流,台北,1996。 31.路況/譯 《藝術與哲學》,遠流,台北1996。 32.巴克森德爾 《意圖的模式》,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33.朱光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