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技巧-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技巧-修辞手法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 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 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 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 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 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 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试题展示]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问:本词运用了对偶、设问、 、 的修辞 方 法。 请简要分析后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之妙。
答案:首句运用比喻方法, 把水比作是眼 波横流、把山比作眉峰攒聚,化无情为有 情,原本无情的山水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既写出了山水相连之处的美丽,又表现了 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尾句拟人, 表现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对朋 友的美好祝愿。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
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 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 人具体内容,1分)
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 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2分)
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 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 分)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 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 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 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 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句、五六句 对偶。
▪ 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六)排比
作用:
1.意象繁密,语言精练。
2.感情强烈,真挚感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实战演练: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提问: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其 作用。 答: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潭面比作未 磨之镜,将湖中的君山作比皓月银辉下银盘里的一 颗青螺,两个比喻的运用,使得本诗的景物描写生动 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之情。
(七)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 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其作用有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 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 《踏莎行·郴州旅舍》)
(三)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 出事物的某个特征,作者借助于想象,对事物 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 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王维《终南山》)
(四)互文

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 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 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 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 辞方法。

(五)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 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 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 含蓄。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秦观《踏莎行·郴州旅 舍》)
(六)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题乌江亭 》
(八)双关:在有些诗歌中,作者为了
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 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 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 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 甫《春夜喜雨》) • 【析】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 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 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五、设问
• 概念: •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 作用: • 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 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 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 【析】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 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 例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析】诗句意思为:泰山啊你究竟怎样?你 横跨齐鲁两地,还留着满山苍翠。
六、反问
• 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 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 例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题乌江亭》) • 【析】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 之必然。
九、列锦
•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 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 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 种修辞手法。 • 例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析】“烟村”、“人家”、 “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 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十四、通感
• 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 起来的一种手法。 • 例:郎士元《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 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 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像凤鸣般悦耳的笙声如隔着彩霞从天上传 来,不知吹笙的人是墙外的哪一户人家。 一道道大门紧锁着无处寻觅,也许是仙境 吧,那里长满碧桃,树树全都开满鲜花。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步骤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步骤二:诗人将君王比作太阳,将朝中奸佞比作浮云。 步骤三:表达了诗人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
强化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然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根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 作简要分析。(4分)
步骤一:拟人手法。
步骤二: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 风”,含有诗人之恨。
步骤三: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 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
步骤三: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 有趣。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作用 1.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2.使语言含蓄、风趣,令人回味。
互文
1.主人下马客在船 。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作用: 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
规范答题步骤:
1、步骤一:准确指出用了哪种修辞。(是什么) 2、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分析为什么是用了这种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本词运用了对偶、设问、 、 的修辞方法。 请简要分析后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之妙。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PPT课件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PPT课件

点明使用 效果
比喻 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分析诗中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妙用。
比喻:“如眉”,以眉喻月,形象地绘出了月亮的形状并 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 溪水之清澈明静;亦衬托出月光的明洁。
对比、衬托、象征、抑扬、渲染、联想想象
铺垫、过渡照应、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卒章显
篇章结构 志、以景结情、线索、顺序、详略、起承转合、 以小见大、总分得当。
古代诗歌鉴赏之 ——修辞手法鉴赏
指出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 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下面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制陶者辛劳却屋无 片瓦与富贵者不劳却居住大厦形成鲜明对比, 深刻地揭露了极端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达了 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夸张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
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喻 )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拟人 ) 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仗/对偶 ) 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反问)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设问) 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借代)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形象类3借代
• • • • 以特征代本体:“绿肥红瘦” 以具体代抽象:“无丝竹之乱耳” 以部分代整体:“征帆去棹残阳里” 突出人和事物的特征,收到形象鲜明的艺 术效果
•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可以还原为比喻句。借代不能。
强调类1对比
• 鲜明地突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增强说服力,感染力 •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是否有主次 对比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表达技巧;而衬托 只是一种表达技巧,不是修辞方法。 • *思考角度:形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 强烈对比后的结果 • 咏史怀古诗 题材诗歌经常用对比手法 • 在古今对比中突出历史的沧桑和王朝兴替的感慨
含蓄类2设问
• 引入问题、引起读者注意
• • •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孤零之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亡国痛之深,愁绪之多)[比喻、夸张]
含蓄类3反语
• 多表示讽刺、愤激不平 •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 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 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 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把豪门奢侈浪费与贫民窘困进行鲜明地对 比,突出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社会现实。
强调类2夸张
• 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便于更好地抒情,增 强感染力(注意:程度)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极言愁思之深)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极言时间之快、人生之短,表达浓厚的伤 感)
12互文
• 因遵守格律、受字数限制而节省笔墨的表 达方法,解释理解时必须前后结合 • 本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 下马客在船”。 • 对句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互文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烟、月互文见义,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 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两个“笼” 字将烟、月、水、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 起,绘成了一幅凄凉冷寂的淡雅水月图。)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绝句》)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辞手法.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事物,而借用相关事物代替。

用借代的手法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同时,能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叶红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作者借助于想象,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对偶: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还可使诗人的表意更加丰富。

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物:????.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古诗词中把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 表现手法之修辞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 表现手法之修辞手法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 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 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比喻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 加形象生动,还体现出意象的 情态特征。
比拟是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把甲事物 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比拟的种类:
3、比拟(拟人、拟物)
修辞格介绍
缩小的夸张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巴掌大的小山庄吸引着成千上万人的心。
超前的夸张 :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农民们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 的香味来了。
【作用】
引起丰富联想,突出事物本质特征, 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烘托气 氛,增强感染力。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诗 人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 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邪,我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cuī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 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 了对爱情的热烈忠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 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而强烈。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句倍受后人的称道,为什么?
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比喻和设问的手法, 将愁情比作春日的江水。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 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 度。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 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 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诗词鉴赏——修辞手法

诗词鉴赏——修辞手法

真题演练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20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
问:两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 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这里说“云愁”实际说的是人愁,运用
拟人的手法,赋予陇云愁绪,由此可见人的
愁之深,借以衬托征人的悲凉心情。
感谢下 载
真题演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孙光宪
空碛①无边,万里阳光道路。马萧
萧,人去去② ,陇云愁。

貂③旧制戎衣窄,胡霜千里白。绮罗心,魂
梦隔,上高楼。
[注] : ①空碛:空旷的大沙漠。 ②去去:走了
一程又一程。 ③香貂:贵重貂皮做的战袍。
“陇云愁”是什么意思?请从运用修辞手法
的角度加以说明。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 问:两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 简要分析。
答:拟人修辞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 “背西风”,尽显“荷”的哀婉之态,含有诗人 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而杨诗的“荷花” 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 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 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 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 落》。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这首诗写冰凉的月光,写月下似雪的 沙地,给人的感觉是冷酷的,没有半点暖意。这些 环境描写、气氛制造,都是为“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服务的。
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乐景衬哀情。
(1)以动衬静。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如: 鸟鸣涧 王维
(3)以乐景衬哀情。即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 表达悲伤的情感。《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倍 增其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乐。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赏析】 一、二两句极言春光融洽,景象清新, 令人赏心悦目。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 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 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三、四 两句写出了岁月荏苒,归期遥遥,流露出漂泊的伤感。

色--心理等
4、结构手法
重点:起式、收式、铺垫照应、 过渡、承上启下、伏笔照应、层 进、并列、卒章显志、扬抑等
1、比用

3、借代
9、排比
辞 手
4、夸张
10、双关

5、衬托
11、叠词
6、对比 12、反问、设问
1、比喻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 或说明甲事物。运用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 或渲染,使事物特征突出,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 深刻的印象。议论文中,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 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6、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 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 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
【赏析】将抽象的愁绪通感为视觉感受,具体 生动,情景交融。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古诗鉴赏1.比喻:将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例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王观《卜算子》)分析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分析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例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分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4.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分析从篇章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能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例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分析这一联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运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绘景可将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抒情可使文章节奏和谐,增强语势,深化中心。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鉴赏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匹敌: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去写下(即为拟人),或把人当作物去写下、把此物当做彼物去写下(即为拟物)。

匹敌存有使得读者产生M18x,并使描绘的人、物、事整体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促进作用。

例如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没多久归属于,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并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4.借代:借予有关的事物去替代所必须抒发的事物。

借代需用部分替代全体,具体内容替代抽象化,特征替代人等。

借代的运用可以并使语言简洁、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翻来覆去残酒。

何况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并言,并言?应当就是绿肥红瘦!”5.对偶(对仗):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的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6.复述:先明确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观点讲出。

问题导入,助推全篇;中间复述,承上启下;结尾复述,深化主题,令人难以忘怀。

例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怀古》:“问人间谁就是英雄?存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当筹钱得,赤壁东风。

更冲出去南阳卧龙,便一举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7.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 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 史之必然。
9、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 年。”(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锦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 “华年”。
说说下列诗句的主要表现手法:
1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用典 ) 2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抒胸臆) 3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4、夸张: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 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 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 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 游 (68岁所作)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诗 人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 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6、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
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 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 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 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 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 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 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2、借代: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思考:第二句诗用了什么手法? “马策”和“刀环”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前者指战马,后者指武器,合起来指代战争, 一、二两句表达了对战争的怨恨之情。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艺术手法鉴赏之修辞手法+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艺术手法鉴赏之修辞手法+教案

诗歌艺术手法鉴赏——修辞手法一、诗歌的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言组织方式。

二、艺术手法包含: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考点一:诗歌的修辞手法诗歌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

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诗歌的修辞手法之二:比拟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情感,使被描写的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拟物:把人当做物或把物当做物来写,使被描写的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

把人当做物写如:我扎根在这座城市。

把a物当做b物来写如:白云在天上游来游去。

诗歌的修辞手法之三:借代借代: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举酒欲饮无管弦”“管弦”代指音乐。

《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代指曹操的战船。

曹操的《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以造酒的杜康代酒。

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绿和红两种颜色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诗歌的修辞手法之四:夸张夸张:能够更突出更鲜明的表现事物。

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诗歌的修辞手法之五:双关双关:双关分为语义双关和语音双关。

双关可以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

如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诗歌的修辞手法之六:对偶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2.比拟 是把物拟作人,或把人(甲物) 是把物拟作人,或把人(甲物) 拟作物(乙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作物(乙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好雨知时节 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 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 城。”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 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作用。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作用。
“白发三千丈 , 缘愁似个长 ”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白发三千丈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 愁生白发, 手法突出白发竟有“三千丈” 手法突出白发竟有“三千丈” 那么长,表达愁思的深重。 那么长,表达愁思的深重。
3.借代 不直接写出事物的本名, 不直接写出事物的本名 , 而是借用 与它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 事物。 事物。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形象生动,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形象生动 , 简练 含蓄。 含蓄。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 5.梧桐:愁苦 梧桐更兼细雨,点点 梧桐 这次第, 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雨 愁苦、春景、 6.雨:愁苦、春景、希望生机 7.流水 流水: 7.流水:愁苦 抽刀断水水更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岁月流逝、 岁月流逝、短暂 8.杜鹃 杜鹃: 8.杜鹃:悲凄 可堪孤馆闭春寒,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从诗歌意境角度鉴赏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用典
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 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 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
怀古伤今,咏史言志。总之都能鲜明强烈或
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语言精炼,
内容丰富。
例1: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 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
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实战演练
未展芭蕉
(2012年浙江卷)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
(其一)
(金)元好问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未展芭蕉》
雨过至城中苏家 (2015天津)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 答案: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 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 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 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 (运用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
双关: 利用近音字或同音字使某个词语既有
表层含义又有深层含义的修辞方法;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 此句中的“丝”既指“蚕丝”,又跟 “思”是同音,因而又指“思念”。

高三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高三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似不合逻辑,实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愁绪之浓、
之重。
编辑课件
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 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夸张的作用是 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山园小梅(其一)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颔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深, 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 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 情夸张到极点。
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解析 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赵诗第 一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赏析修 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而这两句运用修辞手 法的效果,则需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诗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
诗句说明其妙处。
Ø解析运用这比是喻一来首正情面景描交写融清的溪抒的情清诗澈,,主诗要人描以写“清明溪镜水”色比的喻清 澈,清寄溪寓,诗把人两喜岸清的厌群浊山的比情作怀“。屏诗风人”开,篇人就在描岸写上了行清走溪,的倒本 色给自己以清心的感受;接着二、三联分别运用衬托和比喻 的手映法在来清表溪现之清中溪,水仿色佛的行清走澈在;明最镜后里,;又鸟创在造山了中一穿个梭情,调仿凄 凉的佛清穿寂行环于境绘。画答的题屏时风一里要。找虚准实“相明生镜,”虚“实屏相风融”,的山本清体水, 二要秀结,合美具丽体如诗画句,分给析人比形喻象的编生辑妙课动件处、。身临其境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攽《雨后池上》
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 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例: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一),
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将湖中的君山作比皓月银 辉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步骤二), 两个比喻的运用,山水映衬,精美绝伦,使得景 物描写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 之情。(步骤三)
•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 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 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一、二两句对偶, 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 说新月 “学”扇。
• 2.(20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 答问题。 •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 吴西逸 •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燕。人情薄似云,风景疾 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 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 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 ③:用草覆盖。 • 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 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 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 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 用了夸张的方法。
物论》后人以“化蝶”或“梦 (陆游《邻水延福寺早行》) 蝶”,借喻为“睡觉”。而“闻 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 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也。’因起舞剑”。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答案:拟人修辞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 “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 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 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 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悯农(李绅)(2009广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问题: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 二者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前者通过“四海无闲田”反映农民拼 命劳动,全国已没有荒废不耕种的土地了,农民种得广,收得 多,这种现象与“农夫犹饿死”的现实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 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 后者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 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分类】
全品P101明喻、暗喻、借喻、博语
【作用】 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 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 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请指出下面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 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 3.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作用:1.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 2.强化作者思想感情。
昭君怨
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 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案:用对比的手法。(明手法)明写梅花不择 环境不管是“冷落竹篱茅舍”,还是“富贵正堂 琼榭”都“一般开”,(详解析)暗赞贫贱不移、
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谈感情、表效果)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2011浙江卷)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 析。
【作用】 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 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给 人以亲切之感;使所描绘的事物 更加形象、生动。
例 1: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 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 析。
• 答:采用拟人的手法(步骤一)。 • 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 使主客移位(步骤二)。 • 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 依恋之情(步骤三)。
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双关 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互文 10.樯橹灰飞烟灭。 借代
牛刀小试
真 20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体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验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
——修辞手法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命题特点。
2.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用典、 对比、双关、互文、叠字、反复、 顶针等。
一般说,比喻、夸张、拟人 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 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 气类。
例2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明手法)写开 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 色“送”进门来。(详解析)化静为动,化无情 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 的盎然生机。(谈效果)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 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 之情。(表感情)
(2)比喻。(第一步) “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 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第二步)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 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第三步)
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明手法) 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这种修辞手法。 (详解析) 3、这种修辞手法的描写效果以及如何有效 地传达出诗人感情。(谈效果、表感情)
分析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拟人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 对比,借代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设问,比喻 比喻 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6.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
7.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拟人
课后巩固
• • • • • • • 1.(20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1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2。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 西)人。2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 可见愁思的深重。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王维《终南山》 用夸张手法极言山之高远。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特点。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 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 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 “用典”。
请指出下面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写的是宋武帝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 雄气概。作者通过赞扬刘裕,表现出作者 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 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 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 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2010安徽卷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汉书· 终军传》:“南越与汉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和亲,乃尰(zhōng)军使南越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军自请,愿受长缨,比羁南越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 而致之于阙下。” 种并作赏析。(4分) 1.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 “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 “鼓角”相呼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 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 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 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 如“请缨”,典出《汉书》;在诗句中暗示 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 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 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 唐。 深深忧虑。 对比;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 《竹枝词》
晴,与“情”字谐音,诗人用双关的 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 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雪”与“薛”谐音,指薛宝钗, “林”指林黛玉。
曹雪芹《红楼梦》
其中“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中的故事: (李商隐《潭州》) “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 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楚歌”一词指屈原 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陶公”句,借当年陶侃 之战功显赫,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 句,借贾谊祠中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而寓 人才埋没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