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存在状态

合集下载

最全的大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

最全的大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

无机化学部分第一章 物质存在的状态一、气体1、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理论①气体由分子组成,分子之间的距离>>分子直径;②气体分子处于永恒无规则运动状态;③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可忽略,除相互碰撞时;④气体分子相互碰撞或对器壁的碰撞都是弹性碰撞。

碰撞时总动能保持不变,没有能量损失。

⑤分子的平均动能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①假定前提:a 、分子不占体积;b 、分子间作用力忽略②表达式:pV=nRT ;R ≈8.314kPa ·L ·mol 1-·K 1-③适用条件:温度较高、压力较低使得稀薄气体④具体应用:a 、已知三个量,可求第四个;b 、测量气体的分子量:pV=M W RT (n=MW ) c 、已知气体的状态求其密度ρ:pV=M W RT →p=MV WRT →ρMVRT =p 3、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①混合气体的四个概念a 、分压:相同温度下,某组分气体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体积时的压力;b 、分体积:相同温度下,某组分气体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压力时的体积c 、体积分数:φ=21v v d 、摩尔分数:xi=总n n i ②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a 、定律:混合气体总压力等于组分气体压力之和;某组分气体压力的大小和它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或摩尔数成正比 b 、适用范围:理想气体及可以看作理想气体的实际气体c 、应用:已知分压求总压或由总压和体积分数或摩尔分数求分压、4、气体扩散定律①定律:T 、p 相同时,各种不同气体的扩散速率与气体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 21u u =21p p =21M M (p 表示密度) ②用途:a 、测定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b 、同位素分离二、液体1、液体①蒸发气体与蒸发气压A、饱和蒸汽压:与液相处于动态平衡的气体叫饱和气,其气压叫做饱和蒸汽压简称饱和气;B、特点:a、温度恒定时为定值;b、气液共存时不受量的变化而变化;c、物质不同,数值不同②沸腾与沸点A、沸腾:当温度升高到蒸汽压与外界压力相等时,液体就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B、特点:a、沸点的大小与外界压力有关;外界压力等于101kPa时的沸点为正常沸点;b、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气化的现象2、溶液①溶液与蒸汽压a、任何物质都存在饱和蒸汽压;b、纯物质的饱和蒸汽压只与物质本身的性质和温度有关;c、一定温度下饱和蒸汽压为常数;d、溶液蒸汽压的下降:△p=p纯液体-p溶液=K·m②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的下降a、定量描述:沸点升高△Tb =Kb·m凝固点下降△Tf =Kf·m仅适用于非电解质溶液b、注意:①Tb 、Tf的下降只与溶剂的性质有关②Kb 、Kf的物理意义:1kg溶剂中加入1mol难挥发的非电解质溶质时,沸点的升高或凝固点下降的度数c、应用计算:i、已知稀溶液的浓度,求△Tb 、△Tfii、已知溶液的△Tb 、△Tf求溶液的浓度、溶质的分子量d、实际应用:i、制冷剂:电解质如NaCl、CaCl2ii、实验室常用冰盐浴:NaCl+H2O→22°CCaCl2+H2O→-55°Ciii、防冻剂:非电解质溶液如乙二醇、甘油等③渗透压a、渗透现象及解释:渗透现象的原因: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不同;渗透压:为了阻止渗透作用所需给溶液的额外压力b、定量描述:Vant'Hoff公式:∏V=nRT ∏=VnRT 即∏=cRT ∏为溶液的渗透压,c 为溶液的浓度,R 为气体常量,T 为温度。

物质的存在状态

物质的存在状态

第一章物质的存在状态第一节物质和物质的存在状态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形态万千,大至天体、日月星辰,小到原子、电子等微粒,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们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体。

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物质的种类繁多,运动形式纷呈,它们使世界多彩多姿,充满活力。

物质的运动形式多样,它们既服从共同的普遍规律,又各具特征。

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化学运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亦即研究那些具有一定质量、占有一定空间的实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伴随这些变化过程的能量关系的科学。

各种物质总是以一定的聚集状态而存在着。

通常认为物质有4种不同的物理聚集状态,即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

物质处于什么状态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

在通常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物质主要呈现气态、液态或固态。

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在界面、密度、分子间距离、分子间吸引力、分子运动情况、能量等方面的差别,使其各具特征。

就目前而言,人们对物质状态性质的认识,气体较为充分,固体次之,液体最差,等离子体正处于探索研究之中。

对任何物质来说,当改变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时,其存在状态亦发生变化。

尽管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但它常与化学变化相伴随,进而对物质的化学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学习和了解物质各种存在状态的内在规律,不仅可以说明许多物理现象,而且可以解决众多的化学问题。

随着温度的升高,物质的聚集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再变为气态。

若再进一步升高温度,部分粒子将发生电离,当电离部分超过一定限度(大于0.1%),此种状态物质的行为主要取决于离子和电子间的库仑力。

由于带电离子的运动受电子磁场的影响,而使其成为导电率很高的流体,这种流体与固态、液态、气态的性质完全不同,而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

这种状态的物质中负电荷总数等于正电荷总数,宏观上呈电中性,所以又称为等离子体。

在地球上,自然界的等离子体比较少见,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温度太低,不具备等离子体产生的条件。

不过在特殊条件下,地球上也能产生等离子体。

物质的四种基本状态及其特征

物质的四种基本状态及其特征

物质的四种基本状态及其特征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单位,而其状态则是描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根据物质状态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物质分为四种基本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四种基本状态,并探讨它们各自的特征。

一、固态固态是物质最常见的状态之一,它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

固态物质的分子或原子间距离相对稳定,而且它们通过强力相互作用被紧密地固定在一起。

因此,在固态的状态下,物质具有以下特征:1.1 颗粒排列有序:固态物质的分子或原子通常以规则的、紧密的排列方式组成晶体结构。

这种排列使得固态物质呈现出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它们的分子几乎没有自由运动的能力。

1.2 固体保持形状: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独立于容器的形状和体积。

无论受到多大的外力压力,固态物质都能够保持其特定的形态。

1.3 具有弹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固态物质会产生弹性变形,当外力消失时,它们会恢复到原来的形态。

二、液态液态是物质的第二种基本状态。

与固态相比,液态物质的分子或原子间距离相对较远,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相互吸引力。

液态具有以下特征:2.1 颗粒间距不固定:液态物质中的粒子并不像固态物质那样排列有序。

相反,它们以无规律的方式移动,分子间的距离也是不确定的。

2.2 填充容器:液态物质会完全填充其所处的容器,并且会随着容器的形状和体积的发生改变而改变。

2.3 流动性:液态物质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分子能够在物质内部自由移动。

当施加外力时,液态物质会流动,而且会均匀分布在容器中。

三、气态气态是物质的第三种基本状态,也是我们最常见的状态之一。

气态物质的分子或原子间距离较远,可以自由地运动,并具有以下特征:3.1 分子间距很大:与固态和液态相比,气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非常远。

这使得气体在常压下膨胀,并具有较低的密度。

3.2 容器填充性:气态物质能够完全填充其容器,并且会保持容器内的均匀分布。

如果容器的大小可变,气体也会相应地扩散到新的体积中。

【物质存在的五种形态】 物质的存在形态

【物质存在的五种形态】 物质的存在形态

【物质存在的五种形态】物质的存在形态宇宙中的物质总体可归为两大类――先天无形物质与后天有形物质。

无形与有形皆是物质不同的存在形式。

这两者互为根基,一阴一阳,一虚一实,其共性就是物质运动规律。

认识规律,才能认识物质运动的本质。

有形的物质,千姿百态,其存在形式不外乎固态、液态与气态。

即物理学的三态。

如果用图像表现物质三态,固态为口,液态为~,气态为∴。

但是,世间还有两种物质不在普通物理学三态范畴之内,诸如光、雷电、火焰、精神、智慧、思想、学问等。

光、电、磁、声,统属于第四种物质形态。

光的传导形态是波,电的传导形态是流,磁的运动形态是场,声的传导形态是荡。

为了表达方便,将这一类物质形态称为“波态”。

中华先祖在远古时期,发明了代表波态物质的符号,数字“一”――为阳。

例如,光波自天而出穿越有形之物,万物皆为阴。

“一”在秋冬四季天地受光状态,发明了表达宇宙运动的八卦符号。

天地之光,乃日月星三光之合,古《洛书》称之为“乾光”。

乾光穿越宇宙太空,照耀万物,如同阳光照耀黑暗的峡谷之中一样,甲骨就是光的意思,甲骨文中的“一”即为乾光代号。

精神、知识、火焰与信仰。

统属于第五种物质形态。

精神类物质形无定形,如同火焰,变化莫测,神秘难知,人有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就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外在精神状态。

精神是宇宙中高级物质真气的运动结果。

中华先祖最早发明并使用数字符号“○”来表示此类物质,故称之为“○”态。

“○”在甲骨文中,形如鸡卵,表达了生命灵感,这是由于用笔雕刻原因所至,后来逐渐发展成阴阳鱼图像(图一),最后演化成太极图(图二)。

“○”在哲学名上称为“无极”。

无极就是心神,心态。

心的物质基础是真气。

真气是一切生命的本源,真气与乾光密切相关。

有了乾光,真气才能运动;有了运动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有精神;有了精神才能生存。

真气维持生命活动,使生命呈现千姿百态。

古人通过真气修炼揭开了天道、地道与人道的共性,揭示了物质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了物质运动的根本规律。

认识六种物态变化

认识六种物态变化

认识六种物态变化一、考点突破1. 知道物质存在三种状态;2. 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3. 知道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及相应的“吸热或放热”过程。

二、重难点提示六种物态变化的辨别三、考点精讲(一)物质的三种状态:1. 物质的三种状态:物质的一般情况下,物质都有三态,如水的三态为冰、水、水蒸气,物质三态分别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质三种状态的基本特征:(1)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2)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有一定的体积;(3)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具有流动性。

(二)六种物态变化: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情况例题1 仔细观察“水循环状态变化图”,请在图中的空白方框内填上适当的物态变化名称。

思路分析:根据所给物质前后的状态即可填出。

在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要明确物质开始和最后分别是什么状态,再根据定义判定。

答案:液化、熔化例题2 (德州)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下列各图中的描述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 春天,冰雪消融B. 夏天,草叶上形成C. 秋天,枝头挂D. 严冬,冰雕逐渐露珠满白霜变小思路分析:“冰雪消融”:固态到液态——熔化;露珠:水蒸气遇冷液化附着在草叶上;白霜: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冰雕:未熔化却变小,从固态直接到气态——升华。

答案:B五、提分宝典【高频疑点】物态变化的判断怎样判断某一物理过程属于哪种物态变化?首先要弄清物质最终变成了什么状态,一般气态物质是看不见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白气”不是气体,一般属于小液滴;再根据条件和实际情况推断物质究竟由哪种状态变化而成,推断时还要看能否满足这种变化的条件,确定了变化前后的状态就能确定其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如:将烧红的炽热铁棒放入冷水中,水面会冒“白气”,“白气”是怎样产生的?【技巧突破】1. 固→液→气:吸热;气→液→固:放热;2. 任意两种状态之间,都是可逆的,且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来实现;3. 具有“致冷”作用的是:蒸发、升华(相对条件下熔化、沸腾也可以)。

物质的状态有哪些

物质的状态有哪些

物质的状态有哪些?物质的状态主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此外还有等离子态和凝胶态。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物质状态。

1. 固态:在固态下,物质的粒子紧密排列,形成规则的结构。

固体物质具有定形和定体积的性质,即它们的形状和体积在常温下相对稳定。

固体的分子或原子通过相互作用力保持在一起,使其保持固定的形态。

固体物质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低的压缩性。

2. 液态:在液态下,物质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粒子之间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移动。

液体物质具有定体积但不定形的性质,即它们的体积在常温下相对稳定,但形状可以根据容器的形状而改变。

液体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固体较弱,使得液体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较低的粘度。

液体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低的压缩性。

3. 气态:在气态下,物质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弱,粒子可以自由移动并占据整个容器的空间。

气体物质具有不定形和不定体积的性质,即它们的形状和体积可以根据容器的形状和大小而改变。

气体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弱,使得气体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可压缩性。

气体通常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高的压缩性。

4. 等离子态:在高温或高电场下,物质的电离过程会导致等离子态的形成。

等离子体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离子组成的状态。

在等离子体中,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弱,使得等离子体具有高度的电导性和流动性。

等离子体广泛存在于高温气体中,如太阳和闪电。

等离子体还在等离子体显示器和离子推进器等技术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5. 凝胶态:凝胶是一种具有类似固体结构但含有大量溶剂的物质。

凝胶由固体颗粒或聚合物网络构成,这些颗粒或聚合物与溶剂之间形成的吸附力使其保持半固体的弹性和流动性。

凝胶通常呈现出像胶状物质一样的形态,可以在固态和液态之间转变。

这些物质状态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压力和其他外界条件来转变。

例如,固体在加热时可以转变为液体,液体在加热时可以转变为气体。

这些状态的转变被称为相变。

相变是由于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而引起的。

基础物理学 流体力学 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基础物理学 流体力学 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第二章 流体力学
学习目标
1.掌握连续性方程和伯努利方程,黏性定律和泊肃 叶定律,并会应用它们来解决理想流体和黏性流体的 有关问题。 2.熟悉理想流体、定常流动、黏度等相关概念,黏 性流体的伯努利方程与能量损耗,斯托克斯定律与收 尾速度。
3.了解层流、湍流、雷诺数及其关系。
第二章 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广泛应用:
P1 可对这两小块流体应用 功能原理。
v1
h1
h2
第三节 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
1 2 1 2 E Ek E p mv2 mgh2 mv1 mgh1 2 2
A A1 A2 p1s1 (v1t ) p2s2 (v2t )
E A 整理后:
1 2 1 2 v1 gh1 p1 v2 gh2 p2 2 2
一、理想流体(ideal fluid)
实际流体都有以下两个特性:
可压缩性(compressibility):在一定的温度下,实际流体 的体积随压强升高而缩小的性质称为流体的可压缩性。实验指 出,液体的可压缩性比较小,气体的可压缩性比液体大得多。 黏性(viscosity): 黏性是流体抵抗剪切变形的一种属性。 它表现为运动着的流体中速度不同的流层之间存在着沿切向 的黏性阻力(即内摩擦力)。
18cm2
主动脉
毛细血管
腔静脉
主动脉
大动脉
小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腔静脉
第二节 定常流动的连续性方程
思 考
1. 连续性方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2. 为何“穿堂风”的流速大?
第三节 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
一、伯努利方程
研究在 t 时刻S1~S2之间 的流体:
S2

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是什么

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是什么

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是什么
固态、液态、⽓态,如⽔,常温下是液态,是因为,25℃时,⽐溶点⾼,⽐沸点低,所以是液态。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具有三态,如NH4Cl,受热就分解了,所以不存在液态。

液体与固体不同,液体还有“各向同性”特点(不同⽅向上物理性质相同),这是因为,物体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时候,由于温度的升⾼使得分⼦或原⼦运动剧烈,⽽不可能再保持原来的固定位置,于是就产⽣了流动。

但这时分⼦或原⼦间的吸引⼒还⽐较⼤,使它们不会分散远离,于是液体仍有⼀定的体积。

实际上,在液体内部许多⼩的区域仍存在类似晶体的结构——“类晶区”。

流动性是“类晶区”彼此间可以移动形成的。

我们打个⽐喻,在柏油路上送⾏的“车流”,每辆汽车内的⼈是有固定位置的⼀个“类晶区”,⽽车与车之间可以相对运动,这就造成了车队整体的流动。

液态与⽓态不同,它有⼀定的体积。

液态⼜与固态不同,它有流动性,因⽽没有固定的形状。

除液晶外,液态与⾮晶态固体⼀样均呈各向同性,这些都是液态的主要宏观特征。

物态变化知识点填空

物态变化知识点填空

第四章物态变化知识点一.物质的状态6.物质存在三种状态是、、;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有关。

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有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称为变化。

7.固体分为和 ,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有一定的熔点, 而没有.二.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

1.熔化现象:①②2.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但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且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不断。

4.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固定熔点(熔化时温度继续),而非晶体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继续). ①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②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三.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

1.凝固现象:①②2.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但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且不断降低。

3.晶体凝固必要条件:达到凝固点、不断。

4.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四.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

1.汽化现象分为:和两种形式,并且都要。

2.沸腾和蒸发区别:沸腾:达到并继续,液体内部和表面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液体不变蒸发: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发生的平和的汽化现象,蒸发时液体温度3.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

②。

③。

五.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

1.液化现象:①②2.液化的方法分为:降低、压缩两种方法⑴降低温度液化:①雾与露的形成(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附在尘埃浮在空中,形成“”;附在草木,聚成“”)②冬天,嘴里呼出“白气”。

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水蒸气遇冷成雾状小水珠)③冬天,窗户内侧常看见模糊的“水气”。

(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成小水珠)④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口腔中。

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

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

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当我们观察周围的世界,会发现各种各样的物质,它们有着不同的形态、性质和用途。

从坚实的金属到柔软的布料,从透明的玻璃到浑浊的泥浆,物质的多样性令人惊叹。

然而,这些看似截然不同的物质,其实都可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它们的宏观性质。

让我们先从物质的状态说起。

物质通常存在三种主要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固态中,物质的粒子排列紧密,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比如一块金属,其内部的原子紧密有序地排列着,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强,使得金属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

而在液态中,粒子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能够自由流动,但仍有一定的相互吸引力,所以液体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想象一下一杯水,它可以在容器中自由改变形状,但体积始终不变。

至于气态,粒子之间的距离非常大,相互作用力很弱,气体不仅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能够充满整个容纳它的空间,就像我们周围的空气。

物质的宏观性质还包括颜色、密度、导电性等。

以金属为例,大多数金属呈现出光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这与其微观结构密切相关。

在金属中,存在着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这些电子在外界电场的作用下能够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电流的传导,这就解释了金属良好的导电性。

而对于像塑料这样的绝缘体,其内部的电子被束缚在原子或分子中,难以自由移动,所以不具备导电性。

物质的密度差异也可以从微观角度来理解。

比如,同样体积的铁和棉花,铁要重得多,这是因为铁原子的质量较大,且排列紧密,而棉花主要由纤维组成,其分子结构疏松,内部存在大量的空隙,所以密度较小。

物质的化学性质同样取决于其微观结构。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类型不同。

例如,氧气能够支持燃烧,而氮气通常比较稳定,不易参与化学反应,这是由于氧原子和氮原子的电子排布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化学键的差异导致的。

再来看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和固定的熔点,这是因为其内部的粒子排列具有周期性和对称性。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物态和温度的测量1.物态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2.温度的测量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

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

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华师大科学八上固态物质(知识讲解+课后练习)

华师大科学八上固态物质(知识讲解+课后练习)

6.5固态物质【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3、了解金刚石、石墨的区别【要点梳理】要点一、物质的状态物质状态是指一种物质出现不同的相。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通常所见的物质有三态:气态、液态、固态。

另外,物质还有“等离子态”、“超临界态”“超固态”以及“中子态”等。

1、固态严格地说,物理上的固态应当指“结晶态”,也就是各种各样晶体所具有的状态。

最常见的晶体是食盐(化学成份是氯化钠,化学符号是NaCl)。

你拿一粒食盐观察(最好是粗制盐),可以看到它由许多立方形晶体构成。

如果你到地质博物馆还可以看到许多颜色、形状各异的规则晶体,十分漂亮。

物质在固态时的突出特征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几何形状,在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可以不同(称为“各向异性”);有一定的熔点,就是熔化时温度不变。

在固体中,分子或原子有规则地周期性排列着,就像我们全体做操时,人与人之间都等距离地排列一样。

每个人在一定位置上运动,就像每个分子或原子在各自固定的位置上做振动一样。

我们将晶体的这种结构称为“空间点阵”结构。

2、液态液体有流动性,把它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中它就有什么形状。

此外与固体不同,液体还有“各向同性”特点(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相同),这是因为,物体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时候,由于温度的升高使得分子或原子运动剧烈,而不可能再保持原来的固定位置,于是就产生了流动。

但这时分子或原子间的吸引力还比较大,使它们不会分散远离,于是液体仍有一定的体积。

实际上,在液体内部许多小的区域仍存在类似晶体的结构——“类晶区”。

流动性是“类晶区”彼此间可以移动形成的。

我们打个比喻,在柏油路上送行的“车流”,每辆汽车内的人是有固定位置的一个“类晶区”,而车与车之间可以相对运动,这就造成了车队整体的流动。

3、气态液体加热会变成气态。

这时分子或原子运动更剧烈,“类晶区”也不存在了。

由于分子或原子间的距离增大,它们之间的引力可以忽略,因此气态时主要表现为分子或原子各自的无规则运动,这导致了我们所知的气体特性:有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能自动地充满任何容器;容易压缩;物理性质“各向同性”。

物质的三态变化及相应的物理现象

物质的三态变化及相应的物理现象

物质的三态变化及相应的物理现象物质的三态变化是指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对应的物理现象包括熔化、凝固、汽化和凝华。

这些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经历的常见过程,对我们理解和应用自然界中的物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 固态固态是一种物质存在的基本状态之一,固体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保持着一定的排列和结构。

固态的物质在低温下相互之间的运动较小,分子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吸引力,从而保持了物质的形状和体积。

1. 熔化当固态物质受到热量的作用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逐渐减弱。

当温度升高到物质的熔点时,固体会发生熔化现象,也就是从固态转变为液态。

这是因为热量的增加使固体内部的分子能量增加,克服了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

熔化过程中,物质的形状逐渐变得不规则,体积保持基本不变。

2. 凝固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当固态物质受到降温的作用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逐渐增强。

当温度降低到物质的凝固点时,液体会发生凝固现象,也就是从液态转变为固态。

凝固过程中,物质的形状逐渐变得规则有序,体积保持不变。

二. 液态液态是物质的另一种基本状态,液体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在液态状态下,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较小,分子具有较大的平均动能,能够互相滑动并在容器中形成自由表面。

1. 汽化当液态物质受到热量的作用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逐渐减弱。

当温度升高到物质的沸点时,液体会发生汽化现象,也就是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汽化过程中,物质的体积增大,形成气体的分子具有较高的平均能量,互相之间的距离较远。

根据汽化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沸腾和蒸发两种形式。

2. 凝华凝华是汽化的逆过程,当液态物质受到降温的作用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逐渐增强。

当温度降低到物质的凝华点时,气体会发生凝华现象,也就是从气态转变为液态。

凝华过程中,物质的体积减小,形成液体的分子具有较低的平均能量,互相之间的距离较近。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区别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区别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基本状态。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这三种态的物质,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区别。

一、物质的排列方式固体的分子或原子紧密排列,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固体的分子之间通过强烈的吸引力相互结合,难以改变其排列方式。

液体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吸引力较弱,分子之间的间隙相对较大。

液体的分子可以自由地运动,但整体上保持相对固定的体积。

气体的分子之间的吸引力非常弱,分子之间的间隙很大。

气体的分子具有高度的运动自由度,并且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二、物质的形状和体积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无论固体处于何种环境下,其形状和体积都基本保持不变。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具有固定的体积。

液体能够自由地流动和改变形状,但总体上占据着一定的空间。

气体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气体能够自由地扩散和充满整个容器,它的形状和体积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三、物质的密度固体的密度通常较大,具有较高的分子排列密度。

由于分子之间的紧密排列,固体的密度比液体和气体高。

液体的密度通常较大,但通常比固体的密度要小。

液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因此液体的密度通常小于固体。

气体的密度通常较小,远小于液体和固体。

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形成了低密度的状态。

四、物质的变形方式固体的变形方式通常是通过施加外力来实现的。

固体可以通过拉伸、压缩、弯曲等方式来改变其形状,但当外力消失时,固体会恢复到原来的形态。

液体可以自由地流动,并且能够接受任意形状的容器所限制。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通过外力改变其形状。

气体具有高度的自由度,能够充满整个容器并扩散到任意空间。

气体能够自由地压缩和膨胀,形状和体积都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综上所述,固体、液体和气体在排列方式、形状和体积、密度以及变形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区别,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物质的本质以及物质在不同环境下的特性和行为。

标准状况下物质的状态

标准状况下物质的状态

标准状况下物质的状态
,不少于500字
在标准状况下,包括温度、压强和浓度在内的多种因素,会对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进行转换。

当标准温度为25℃,标准压力为常压时,物质通常会以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形式存在。

首先,固体是一种在标准状况下能够观测到形状和体积的物质状态。

它以分子形式存在,它们之间的间隙很小,也就是说它们的原子很接近,并且每个分子的位置几乎固定不变。

因此,固体的原子有很小的变换余地,这就是为什么它们的形状和体积都是固定的。

此外,大部分固体都是不可溶于水的,这就是为什么水能呈现出液体状态。

其次是液体,它也是一种状态固定的物质,其分子也是排列在一起,但它们之间有较大的空间,比较自由地移动,因此它们拥有一定的液态形状和尺寸。

此外,吸湿性也是液体的一个特点,当添加少量的水分,液体就会吸收它们,然后呈现出均匀的分布状态。

它们还可以溶于水,形成不同稀释比例的溶液。

最后,气体也是一种物质状态,但它们的分子比其他物质状态中的分子有更大的空间,因此占据了较大的体积。

在标准状况下,气体可以沿着管道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运输,此外,小分子的气体通常具有很好的溶解性,可以极快速地溶解到其他溶剂中形成混合物,但大分子的气体通常不具有溶解性。

基于标准状况下的物质状态,实际的变迁则取决于温度、压强和浓度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对物质在低温下析出或者在高温下熔化,改变其他状态,既增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控制物质的聚集状态,使得我们能够得到需要的特定状态的物质。

物质的三态转换现象

物质的三态转换现象

物质的三态转换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存在状态总是在不断变化着。

物质常见的三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而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自然现象。

让我们先来聊聊固态。

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排列紧密有序,例如冰块、铁块、石头等等。

在低温环境下,很多物质都会以固态的形式存在。

当我们给固态物质加热时,其内部的分子获得更多的能量,运动变得更加剧烈,从而可能导致物质状态的改变。

以冰融化成水为例,冰是固态的水。

当环境温度升高,冰吸收热量,分子的运动加剧,原本有序排列的结构被打破,冰逐渐变成了液态的水。

这个过程被称为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冰完全熔化成水,继续加热,温度才会再次上升。

液态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但形状不固定,会随着容器的形状而改变。

像水、油、酒精等都是常见的液态物质。

当液态物质继续受热,其分子运动进一步加剧,就有可能转化为气态。

水烧开时产生水蒸气就是一个典型的液态到气态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叫做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比如一杯水放在桌子上,过一段时间后,水量会减少,这就是水的蒸发。

另一种是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只有在达到液体的沸点时才会发生。

而气态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会充满整个容器。

比如我们呼吸的空气,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等气体。

当气态物质遇冷时,分子的能量降低,运动减缓,就会重新凝结成液态或者固态。

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被称为凝华,比如冬天的霜,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

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则被称为液化,降低温度或者压缩气体体积都能促使液化的发生。

例如,我们给充满水蒸气的锅盖上浇冷水,水蒸气会迅速液化成小水珠。

物质的三态转换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比如空调的制冷原理,就是利用制冷剂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换来实现的。

在空调的蒸发器中,制冷剂由液态汽化吸热,从而降低室内的温度;在冷凝器中,制冷剂由气态液化放热,将热量释放到室外。

物质的10种物态

物质的10种物态

物质的10种物态在自然界中,我们看到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存在着:花虫鸟兽、山河湖海、不同肤色的人种、各种美丽的建筑大到星球宇宙,小到分子、原子、电子等极微小的粒子,真是千姿百态斗奇争艳。

大自然自身的发展,造就了物质世界这种绚丽多彩的宏伟场面。

物质具体的存在形态有多少,这的确是难以说清的。

但是,经过物理学的研究,千姿百态的物质都可以初步归纳为两种基本的存在形态:实物和场。

实物具有的共同特点是:质量集中在某一空间,一般有比较确定的界面(气体的界面虽然模糊,但它又是由一个个实物粒子构成)。

本文开头所举的各例都属于实物。

场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它可以充满全部空间,它具有可入性。

例如大家熟知的电磁波,它可以将电台天线发射的信号通过空间传送到千家万户的收音机或电视机。

可以概括地说,场是实物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物质形态。

什么是物态呢?日常所知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就是三种物态。

为什么要有物态的概念?因为实物的具体形态太多了,将它们归纳一下能否分成较少的几类?这就产生了物态的概念。

物态是按属性划分的实物存在的基本形态,它都表现为大量微小物质粒子作为一个大的整体而存在的集合状态。

以往人们只知道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随着科学的发展,在大自然中又发现了多种物态。

入类迄今知道的物态已达10余种之多。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形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从构成来说这类状态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的集合形式决定的。

由于分子或原子在这三种物态中运动状况不同,而使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特征。

1.固态严格地说,物理上的固态应当指结晶态,也就是各种各样晶体所具有的状态。

最常见的晶体是食盐(化学成份是氯化钠,化学符号是NaCl)。

你拿一粒食盐观察(最好是粗制盐),可以看到它由许多立方形晶体构成。

如果你到地质博物馆还可以看到许多颜色、形状各异的规则晶体,十分漂亮。

物质在固态时的突出特征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几何形状,在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可以不同(称为各向异性);有一定的熔点,就是熔化时温度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物质的存在状态第一节物质和物质的存在状态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形态万千,大至天体、日月星辰,小到原子、电子等微粒,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们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体。

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物质的种类繁多,运动形式纷呈,它们使世界多彩多姿,充满活力。

物质的运动形式多样,它们既服从共同的普遍规律,又各具特征。

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化学运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亦即研究那些具有一定质量、占有一定空间的实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伴随这些变化过程的能量关系的科学。

各种物质总是以一定的聚集状态而存在着。

通常认为物质有4种不同的物理聚集状态,即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

物质处于什么状态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

在通常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物质主要呈现气态、液态或固态。

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在界面、密度、分子间距离、分子间吸引力、分子运动情况、能量等方面的差别,使其各具特征。

就目前而言,人们对物质状态性质的认识,气体较为充分,固体次之,液体最差,等离子体正处于探索研究之中。

对任何物质来说,当改变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时,其存在状态亦发生变化。

尽管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但它常与化学变化相伴随,进而对物质的化学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学习和了解物质各种存在状态的内在规律,不仅可以说明许多物理现象,而且可以解决众多的化学问题。

随着温度的升高,物质的聚集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再变为气态。

若再进一步升高温度,部分粒子将发生电离,当电离部分超过一定限度(大于0.1%),此种状态物质的行为主要取决于离子和电子间的库仑力。

由于带电离子的运动受电子磁场的影响,而使其成为导电率很高的流体,这种流体与固态、液态、气态的性质完全不同,而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

这种状态的物质中负电荷总数等于正电荷总数,宏观上呈电中性,所以又称为等离子体。

在地球上,自然界的等离子体比较少见,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温度太低,不具备等离子体产生的条件。

不过在特殊条件下,地球上也能产生等离子体。

例如夏天的闪电就是空气被电离而产生的瞬时等离子体在发光。

又如人工放电、加热、辐射,也可以引起分子或原子电离而形成等离子体。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遇到等离子体,如日光灯中的放电,霓虹灯中的放电等。

此外,受控核聚变产生的高温等离子体,某些化学反应燃烧中产生的燃气等离子体,紫外线和X一射线、辐射电离以及气体激光等产生的等离子体都属子人工产生的等离子体。

与地球上的情况完全相反,在宇宙中约有99.9%以上的物质处于等离子态。

在恒星内部,电离由高温产生;在稀薄的星云和星际气体内,电离由恒星的紫外辐射所引起。

地球大气层上层受太阳辐射的作用而形成的电离层也是由等离子体组成,远距离的无线电通讯就依靠这个电离层。

由此可见等离子体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普通形式。

一般来说,等离子体含有离子(主要为正离子)、自由电子、激发态原子和分子,以及自由基等极活泼的化学反应物种,这使其性质与前面介绍的“三态”物质有本质的区别,表现出许多自身的特点。

比如,等离子体具有极强的导电性能,在磁场作用下,等离子体的粒子可以作有规律的运动,这种运动可通过磁场进行控制,近几十年来,研究和应用等离子体的科学有了迅速发展。

等离子体的化学反应行为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反应的能量水平高。

根据等离子体中离子温度与电子温度是否达到热平衡,可把等离子体分为热平衡等离子体和非平衡等离子体。

在热平衡等离子体中,各种离子的温度几乎相等,约可达5×103~2×104K。

如此高的温度既可作为热源进行高熔点金属的熔炼提纯,难熔余属、陶瓷的熔射喷涂,也可以利用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物质进行超高温化学反应。

第二个特点就是能够使反应体系显热力学非平衡态。

在辉光放电条件下,物质只部分电离,存在大量的气体分子。

又由于电子质量远比离子的小,整个体系的温度取决于分子、离子等重离子的温度。

这样一来,尽管电子的能量很高,可激活高能量水平的化学反应,反应器却处于低温。

此原理已应用于高温材料的低温合成、单晶的低温生长等过程。

等离子体化学就是利用上述两个特点来研究和应用等离子体的特性于化学领域中,它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合成手段,制造出许多新的材料,并在金属加工、通讯、空间技术、电光源和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最后应当指出一点,把等离子体看作电离气体,其实并未包括等离子体的全部。

实际上,像电解质溶液里面包含有能自由运动的正、负离子,能导电,所以是等离子体;金属具有固定在晶格中的正离子和自由电子,应该说是典型的固体等离子体。

只不过气体等离子体被研究得最多,应用最广范。

高温可导致等离子体,同时,人们发现在高压下,物质的结构也会发生很大的、根本的变化。

根据理论计算,当压力达到常压的108倍时,原子的电子壳层将显著的变形,外层电子将变成各核共有而自由运动。

压力更大时,电子为原子核所俘获,使质子转变成中子,最终中子的数量超过电子,此时,物质将成为一种基本上是由中子气和自由电子气组成的超高密度的物质,其密度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在地球上我们接触不到这样的物质,宇宙中存在,如白矮星(一种晚期恒星,其内部压力可达常压的1019倍)就可能是一个中子星,其密度可达1019g/cm3。

由于超高密度物质的存在,它们必将有许多特殊的性能,因此,有人把这种超高密度体叫做物质的第五态,由于人们对这种状态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既有的理论无法解释,是否将其称作第五态还存在争议。

第二节气体气体的基本特征是其具有无限的可膨胀性、无限的掺合性和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对其体积影响的敏感性。

将一定量的气体引入任何容器中时,气体分子无规则的运动将使其向各个方向扩散,并均匀地充满整个容器。

因此,气体既没有固定的体积,又无确定的形状,气体的体积实为容器的容积。

在常温常压下,气体分子相距甚远,分子间作用力就小,不同气体可无限均匀地混合,也极易压缩或膨胀。

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分子具有一定能量,在无规则的运动中,气体分子彼此之间及气体分子与器壁之间产生碰撞,而使气体表现出一定的压力。

气体的这些性质在高温、低压的情况下表现得比较充分。

此时,用来描述气体状态的压力(p )、体积(V )、热力学温度(T )之间有着简单的定量关系,这个关系称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设想有一种气体,其分子本身不占有空间,分子间也没有相互作用力,这种假想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实际上气体分子本身占有一定的休积,相户之间也有作用力。

不过在通常条件(压力不太高,温度不太低)下,可把实际气体近似看作理想气体。

对含有物质的量为n的理想气体,在密闭的容器中其体积(V )、压力(p )和热力学温度(T )之间服从以下关系式: PV = nRT此式称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式中R 叫做摩尔气体常数,其值等于1 mol 任何理想气体的pV/T 值,其数值可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来求得。

R =8.314J •mol -1·K -1 。

在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量纲与R 数值及其单位的一致,即R =8.314J •mol -1·K -1时,式中n 、p 、V 、T 等物理量只能用它们的基本单位mol 、Pa 、m 3和K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表示为另外一些形式,如:RT M mpV = 或RT Mp =ρ针对不同的实际气体,人们总结出许多规律,达150多个,主要有:⑴范德华方程、⑵贝塞罗方程、⑶培太—勃里其曼方程、⑷维利型方程等。

二、混合气体分压定律(道尔顿分压定律、阿马格分容定律)由于理想气体分子之间没有作用力,一种气体的压力不因其它气体的存在与否而改变一因此,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气体的分子组成无关。

1801年,道尔顿(J.Dalton)提出:“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这就是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所谓分压,就是指在混合气体中每一种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整个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的压力。

∑=)(i p p ,式中,p 为混合气体的总压力,p (i )组分气体的分压。

分压定律可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直接导出。

如果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别应用于整个混合气体的i 组分气体,则有p i x i p )()(=,其中)(i x 为i 组分气体物质的量分数。

混合气体中组分的分压等于该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总压力的乘积。

这是分压定律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在实际应用中,混合气体的组成常用各组分气体的体积百分数来表示。

在恒温下,把混合气体分离成各个单独组分,并使其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的压力,此时该组分气体所占有的体积称为该组分的分体积。

n i n V i V i x )()()(== ∑=)()(i V i V第三节 液体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体积,一定流动性,一定的掺混性,一定的表面张力和沸点。

液体能像气体那样流动,故两者合称为流体。

液体与气体相比,它的密度要高得多,这说明物质处于液态时分子间的距离要比气态时小得多。

液体分子相互靠得很近,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不能忽略。

这种相互作用使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不能保持一定的形状。

液体的可压缩性比气体差得多而又略大于固体。

由于液体的体积随压力或温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改变很小,所以它们的状态方程可近似认为V ≈常数。

若要计算质量为m 的液体或固体的体积,只需查得它们在某温度下的密度ρ,即可由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式求出。

不同种液体相互混合时,有的可以完全互溶,有的只能部分互溶,有的甚至基本不互溶,这说明不同种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很不相同。

一般来说,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不同种的两类液体混合时,它们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愈相近(似),则互溶得愈好,反之,则不互溶。

显然,液体的性质介于气体与固体之间。

因为对液体的结构了解甚少,因此,对液体性质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一、气—液平衡当对某一气体逐步增大压力时,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不断减小,分子间力(见后面有关章节)不断增大,最后当分子间力超过由于分子热运动使分子相互离开的趋势时,气体就转化成液体,这个过程叫做凝聚(或液化)。

对于一定的物质而言,分子间力是有一定大小的,所以分子间力能否克服分子热运动的逃逸能力,不仅取决于施加压力的大小以使分子间距离缩短的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温度的高低。

只有当气体冷却到某一温度T c 或更低时,才能用加压的办法使气体液化。

每一种气体都有一特征的T c ,称为临界温度。

例如氨(NH 3)的T c 是405.6 K ,二氧化碳是304.2 K 、氧气是154.8 K 、氦为5.2 K 。

在临界温度以下,气体转化为液体,但分子的热运动并未停止,处于液体表面的少数分子能克服分子间力,重新飞逸出液面变成气体,此过程称为液体的蒸发(或气化)。

如果把液体放置于密闭的容器中,蒸气分子则不致逃走,已形成的蒸气分子又可能重新撞到液面上而凝聚为液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