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学基础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 第一章 绪论

生理适应:指机体内部的协调性反应,生理适应则以体内各器 官、系统活动的改变为主。
四、生殖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 个体,该功能称为生殖或自我复制。
人类及高等动物分为雄性与雌性,发育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 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子代个体。
生殖是生命的特征之一。
亚当和夏娃的伊甸园
第三节 人体功能活动的稳态及其调节
如何学好人体解剖学?
人体基本组织研究技术
➢ 微细结构:光镜结构与电镜(超微)结构
➢ 光镜结构:光学显微镜下能被分辨的结构,以微米为长度度量单位 ➢ 电镜结构: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被分辨的结构,以纳米为长度度量单位 ➢ HE染色 苏木精-伊红
肝细胞光镜结构(HE染色)
肝细胞电镜结构(透射电镜)
(一)刺激与反应 刺激:能被机体所感知引起反应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 反应: 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出现的理化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变化; 任何刺激要引起机体或组织产生兴奋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刺激强度; 刺激持续时间; 刺激强度变化速率;
刺激三要素: (1)足够的强度 阈 强 度: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 刺 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即促进戒加强控制部分的作用) 意 义: 使某一生理功能迅速加强,直至完成。
例: 排尿、排便、分娩、凝血
本章重点
人体分十部、十系统 器官、系统的定义 标准解剖学姿势 人体的轴和面 新陈代谢、阈刺激的定义 正反馈、负反馈的定义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45
22
人体的轴
1.垂直轴 2.矢状轴 3.冠状轴
人体的面
25
矢状面
水平面
四、生殖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 个体,该功能称为生殖或自我复制。
人类及高等动物分为雄性与雌性,发育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 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子代个体。
生殖是生命的特征之一。
亚当和夏娃的伊甸园
第三节 人体功能活动的稳态及其调节
如何学好人体解剖学?
人体基本组织研究技术
➢ 微细结构:光镜结构与电镜(超微)结构
➢ 光镜结构:光学显微镜下能被分辨的结构,以微米为长度度量单位 ➢ 电镜结构: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被分辨的结构,以纳米为长度度量单位 ➢ HE染色 苏木精-伊红
肝细胞光镜结构(HE染色)
肝细胞电镜结构(透射电镜)
(一)刺激与反应 刺激:能被机体所感知引起反应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 反应: 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出现的理化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变化; 任何刺激要引起机体或组织产生兴奋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刺激强度; 刺激持续时间; 刺激强度变化速率;
刺激三要素: (1)足够的强度 阈 强 度: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 刺 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即促进戒加强控制部分的作用) 意 义: 使某一生理功能迅速加强,直至完成。
例: 排尿、排便、分娩、凝血
本章重点
人体分十部、十系统 器官、系统的定义 标准解剖学姿势 人体的轴和面 新陈代谢、阈刺激的定义 正反馈、负反馈的定义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45
22
人体的轴
1.垂直轴 2.矢状轴 3.冠状轴
人体的面
25
矢状面
水平面
人体解剖生理学 PPT课件

第二章 细胞与基本组织
第二节 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 一、上皮组织 (一)一般特点:由密集成层或成团的上皮细 胞和较少的细胞间质组成。 *上皮组织的细胞形态较规则,排列整齐,并 具有极性。(游离面、基底面) *具有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功能,但不同 部位,其功能各有差异 (二)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 1.被覆上皮:又分为6种
第二章
细胞与基本组织
5.线粒体:由内、外两层单位膜形成的圆 形或椭圆形的囊状结构。(氧化供能) 把线粒体看成是细胞的动力站。 6.溶酶体:内含约50种水解酶(消化器官) 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 7.中心体:由1-2个中心粒组成,因靠近 细胞的中心,与有丝分裂有关 8.微丝:由肌动蛋白组成 9.微管:由十余个微丝状亚单位组成
第二章
细胞与基本组织
(三)细胞核: 1.核膜:两层单位膜组成(核周隙、核孔) 2.核仁:位于核中央,圆形,1-5个。化学成分主要是 蛋白质和核糖核酸。 3.染色质和染色体:染色质的基本成分是脱氧核糖核 酸和组蛋白。二者形成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核 小体。在细胞有丝分裂时,若干核小体构成的染 色质纤维反复螺旋、折叠,最后组装成中期染色 体。因此,染色质和染色体实际上是同一物质在 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染色体实质上是 遗传信息的贮存者。人的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 4.核液
第二章
细胞与基本组织
(二)分裂期:又称有丝分裂期,简称M期 1.前期:染色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纺锤体形成 2.中期:染色体高度凝集,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个中 心体以到达细胞的两极。 3.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在着丝点处完全分开,原来的 一个染色体成为两个一模一样的染色体;这样,两 组染色体受纺锤丝牵引,分别向两极移动。于此同 时细胞向两极伸长,中部的细胞质缩窄,细胞膜内 陷。 4.末期:两组染色体已到达两极,重新形成染色质, 核仁、核膜重新出现,形成新的细胞核,细胞中部 继续缩窄变细,最后断裂形成两个子细胞而进入分 裂间期。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3版)PPT课件 第一章 绪论

●物理刺激 如 声 光 电 射线 …… ●生物刺激 如 细菌 病毒 支原体 衣原体 …… ●社会心理因素刺激 如升学压力
刺激的条件 ⑴刺激强度 ⑵刺激的作用时间 ⑶刺激强度的变化率
2.反应 是刺激引起的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
*反应的形式:
①兴奋
静止 活动 或 活动↑
②抑制
活动
静止 或 活动↓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五、常用的人体生理学概念
(一)刺激和反应
(二)兴奋性
重点强调的内容 1.刺激 2.反应 3.反应的形式 4.兴奋性 5.阈值 6.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 7.人体的可兴奋组织
第一节 概述
(一)刺激和反应
1.刺激 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刺激的种类 ●化学刺激 如 酸 碱 盐 药物 ……
程。 反馈的类型:正反馈和负反馈。 反馈的意义: ●负反馈:维持稳态。
反馈环路和正、负反馈示意图
●正反馈:使人体内的某一过程逐渐加强,直至完成。
(三)前馈控制系统
意义:使人体调节更加准确和适度。
第一章 绪论
小结
《人体解剖生理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 规律的科学。只有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才能更好地掌握药物对人体结构及功能的 影响、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加强对临床常见疾病的认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要注重平面与立体的联系;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人体 与环境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人体的4种基本组织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人体由运动系统、消化系 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组成。
人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四大部分。 常用的解剖学术语:解剖学姿势、轴、面、方位。 常用的生理学概念:刺激、反应、兴奋性、阈值。 内环境: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维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即稳 态。 人体功能的3种调节方式及特点;人体功能调节中的反馈机制,普遍存在的是负反馈。
刺激的条件 ⑴刺激强度 ⑵刺激的作用时间 ⑶刺激强度的变化率
2.反应 是刺激引起的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
*反应的形式:
①兴奋
静止 活动 或 活动↑
②抑制
活动
静止 或 活动↓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五、常用的人体生理学概念
(一)刺激和反应
(二)兴奋性
重点强调的内容 1.刺激 2.反应 3.反应的形式 4.兴奋性 5.阈值 6.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 7.人体的可兴奋组织
第一节 概述
(一)刺激和反应
1.刺激 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刺激的种类 ●化学刺激 如 酸 碱 盐 药物 ……
程。 反馈的类型:正反馈和负反馈。 反馈的意义: ●负反馈:维持稳态。
反馈环路和正、负反馈示意图
●正反馈:使人体内的某一过程逐渐加强,直至完成。
(三)前馈控制系统
意义:使人体调节更加准确和适度。
第一章 绪论
小结
《人体解剖生理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 规律的科学。只有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才能更好地掌握药物对人体结构及功能的 影响、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加强对临床常见疾病的认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要注重平面与立体的联系;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人体 与环境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人体的4种基本组织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人体由运动系统、消化系 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组成。
人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四大部分。 常用的解剖学术语:解剖学姿势、轴、面、方位。 常用的生理学概念:刺激、反应、兴奋性、阈值。 内环境: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维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即稳 态。 人体功能的3种调节方式及特点;人体功能调节中的反馈机制,普遍存在的是负反馈。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发展历程
01
古代对人体结构的探索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对人体结构进行探索和研究,如古希腊的希波克
拉底和盖伦等。
02 03
近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发展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近代人体解剖生理学逐渐形成和完善,特别是在 18世纪以后,随着显微镜等仪器的广泛应用,人体解剖生理学得到了迅 速发展。
现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进展
现代人体解剖生理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不断拓展和创 新,对于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通过对人体结构和形态的观察 ,了解人体的正常形态特征和
生长发育规律。
实验法
通过实验手段对人体的生理功 能进行研究和探索,如生理实 验、药理实验等。
模拟法
采取措施改善水质,如安装净水器等。
05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
实验基本要求
01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 能及其相互关系。
实验操作
按照实验指导进行操作,注意观察 和记录实验数据。
03
02
实验准备
实验前应了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 和注意事项。
实验总结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 和分析。
04
03 人体生理功能
人体循环系统
总结词
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
详细描述
循环系统是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将废物和二氧 化碳运输出去。它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体神经系统
总结词
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功能的系统
详细描述
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控制中心,负责调节和控制人体的生理功能。它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能够接收、处 理和传递信息,协调人体的各种活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人体解剖生理学(全套课件280P)

(四)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组织内多突起的细胞,没有传导兴
奋的功能,其支持、营养、保护N元的作用。
第二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骨和骨连结总论
一、骨
(一)骨的形态分类
总数206块
分类:
1.长骨 2.短骨
3.扁骨
4.不规则骨
(二)骨的构造
骨膜 致密结缔组织纤维膜 骨质 骨密质 坚硬,抗压抗扭曲力强
骨松质 蜂窝状,由骨小梁构成 红骨髓 有造血功能 骨髓 黄骨髓 脂肪组织
人体解剖生理学
绪论
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目的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学 人体生理学
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和实验方法
(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
(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 人体解剖学 —— 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
1)大体解剖学 2)组织学 3)胚胎学
2. 人体生理学
4)内与外
2)前与后
5)内侧与外侧
3)深与浅
6)近端和远端
3. 解剖面:矢状面
额(冠)状面
横切(水平)面
(三)生命的基本特征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2)兴奋性 3)适应性 4)生长和生殖
第一章 基本组织
组织 ——由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一些细胞 及其周围的细胞间质一起构成组织。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肌组织 神经组织
一、上皮组织
(一)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 细胞密集 细胞间质少 有极性
(二)各类上皮组织的结构及其功能
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被覆上皮
单层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腺上皮
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变移上皮
奋的功能,其支持、营养、保护N元的作用。
第二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骨和骨连结总论
一、骨
(一)骨的形态分类
总数206块
分类:
1.长骨 2.短骨
3.扁骨
4.不规则骨
(二)骨的构造
骨膜 致密结缔组织纤维膜 骨质 骨密质 坚硬,抗压抗扭曲力强
骨松质 蜂窝状,由骨小梁构成 红骨髓 有造血功能 骨髓 黄骨髓 脂肪组织
人体解剖生理学
绪论
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目的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学 人体生理学
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和实验方法
(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
(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 人体解剖学 —— 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
1)大体解剖学 2)组织学 3)胚胎学
2. 人体生理学
4)内与外
2)前与后
5)内侧与外侧
3)深与浅
6)近端和远端
3. 解剖面:矢状面
额(冠)状面
横切(水平)面
(三)生命的基本特征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2)兴奋性 3)适应性 4)生长和生殖
第一章 基本组织
组织 ——由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一些细胞 及其周围的细胞间质一起构成组织。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肌组织 神经组织
一、上皮组织
(一)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 细胞密集 细胞间质少 有极性
(二)各类上皮组织的结构及其功能
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被覆上皮
单层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腺上皮
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变移上皮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

第四节: 人体生理功能的 调节与整合
整合:从整体来看各系统,器官之间在时间和空间 学中,把机体这种功能上的 协同作用称为整合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及应答性反应都是机体调节 活动的结果。
调节机制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 身调节三个方面。
(二) 研究方法 以实验方法为基础,生理学的实验方法可分 为急性实验法和慢性实验法两种。
1. 急性实验法(acute methodology) 一般在几小时内或最长在十几小时内完成的实验 研究,实验完成后实验对象需要处死或弃去。实验 对象如果是完整动物体,则常需要对动物进行麻醉。 本课程所进行的生理学实验全部属于急性实验方 法。 急性实验方法又可分为:离体器官或组织实验法; 活体解剖(在体)实验法。
二、人体的解剖方位和解剖面
1. 解剖方位 上和下 前和后(腹侧和背侧) 内侧和外侧:是对各部位与正中面相对距离的位臵关系的
描述。如眼位于内侧,耳位在外侧。
内和外:是表示与空腔相互位臵关系的描述。如胸(腔)内、
外,腹腔内、外等。
深和浅:是对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的描述。即离皮肤
表面近者为浅,远者为深。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metabolism) 概念:生物体在适宜的环境中总是不断地自我破 旧立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自我更新)。 意义: ①从环境中摄取各种营养物质,经过改造和转 化,为自我更新提供原料和能量; ②将生物体内所产生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将 物质分解时所产生的能量,用于合成生物体内 的新物质、进行各种外功、维持体温等。
(二). 稳态(homeostasis)
1、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的状态。 2、稳态的含义: ①指细胞外液的理、化因素在一定水平上是恒定的。 ②指这个恒定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动态 平衡,在微小波动中保持相对恒定。 3、稳态的实现:在整体是在神经体液机制调节下, 通过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而实现的。 4、稳态的意义:维持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的 正常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若破坏内环境稳 定,机体将发生疾病。
《人体解剖生理学》PPT课件

骨骼肌的结构与功能
骨骼肌的基本构造
介绍骨骼肌的肌纤维、肌膜、肌束和肌腹等 基本结构,以及肌原纤维和肌小节等微观结 构。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阐述骨骼肌收缩过程中肌丝滑行的原理,以及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和机制。
骨骼肌的功能与分类
介绍骨骼肌在维持姿势、产生运动和参与呼 吸等方面的功能,以及根据形状、位置和功 能等特点对骨骼肌进行分类。
脊神经
共31对,连接脊髓与躯干和四肢,负责感觉和运动功 能。
自主神经系统
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感觉功能
接收和传递来自体内外环境的感觉信息,如 温度、疼痛、触觉等。
调节功能
调节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如体温、血压、血 糖等的调节。
运动功能
控制和协调身体的运动,包括随意运动和反 射运动。
07
泌尿系统
肾的结构与功能
肾单位
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是肾的基本结构和功 能单位。
肾小管
分为近曲小管、髓袢和远曲小管,负责重吸 收和分泌。
肾小球
由毛细血管球和肾小球囊组成,负责血液过 滤。
集合管
汇集多个肾小管的尿液,输送至肾盂。
尿的生成与排
尿的生成
血液经肾小球过滤后形成原尿,再经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形成终尿。
血管的功能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通过收缩和舒张调节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维持血液在循环系统中 的稳定流动。同时,血管还参与调节体温、维持酸碱平衡等生理功能。
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
01
运输功能
循环系统通过心脏和血管的协同作用,将氧气、营养物质 等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等 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人体解剖生理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 调节尿液的酸碱度,维持体内酸碱
平衡。
02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通过调节尿量、尿成分和尿渗透压 等,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04
内分泌功能
肾脏还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如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参与
体内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
07
循环系统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呈倒置的圆锥形,大小约与本人拳头相 等。
08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
大脑、小脑、脑干的结构与功能
脊髓
灰质、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01
12对脑神经的名称、性质和功能
脊神经
02
31对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自主神经系统
03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组成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调节
01
感觉功能
感受器、传入神经和中枢处理感觉 信息的机制
内脏活动调节
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对眼球 具有保护、支持和运动作用。
前庭蜗器
外耳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具有集音作用。
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具有传音作用。
内耳
包括前庭器官和耳蜗,具有感音作用。
感觉器官的功能与调节
要点一
感受器及其功能
感受器是感觉器官接受刺激的部分,能 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不同类型的感 受器对不同的刺激具有不同的敏感性。
运动系统的功能与调节
骨
运
运
骼
动
系
支持、保护、运动。
统
的
功
能
兴奋-收缩耦联机制,
平衡。
02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通过调节尿量、尿成分和尿渗透压 等,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04
内分泌功能
肾脏还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如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参与
体内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
07
循环系统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呈倒置的圆锥形,大小约与本人拳头相 等。
08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
大脑、小脑、脑干的结构与功能
脊髓
灰质、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01
12对脑神经的名称、性质和功能
脊神经
02
31对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自主神经系统
03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组成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调节
01
感觉功能
感受器、传入神经和中枢处理感觉 信息的机制
内脏活动调节
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对眼球 具有保护、支持和运动作用。
前庭蜗器
外耳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具有集音作用。
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具有传音作用。
内耳
包括前庭器官和耳蜗,具有感音作用。
感觉器官的功能与调节
要点一
感受器及其功能
感受器是感觉器官接受刺激的部分,能 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不同类型的感 受器对不同的刺激具有不同的敏感性。
运动系统的功能与调节
骨
运
运
骼
动
系
支持、保护、运动。
统
的
功
能
兴奋-收缩耦联机制,
人体解剖生理学 PPT课件

四)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早期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主要来自医疗实践,现
代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尤其是人体生理学知识,主要
来自动物实验。 1. 急性实验—分析法
1)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
从活着或杀死的 动物体分离所要研究的组织或器官, 放在合适的环境中,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它的生理功能
实验,观察它的活动。 --坐骨神经腓肠肌.
张锡钧. 30年代在英国伦敦皇家医学研究所Dale实验室用 蛙腹直肌测定Ach的生物学方法,成为该方面研究的经典技术. 证明加压素的释放是通过脑内有关通路及Ach介导实现的。 冯德培.在英国伦敦大学Hill实验室工作, 神经肌肉接头处 化学传递研究的先驱者之一;神经-肌肉间的营养关系研究。
张香桐. 第一代从电生理角度探索脑的奥秘的世界科学家 之一. 通过对皮层神经元树突的研究,提出了树突在脑复杂的 整合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 树突功能研究的先驱者之一;首 次提出了大脑-丘脑之间的循环通路, 对脑电梭形波产生具有 关键作用; 针刺原理研究,提出中央中核-大脑皮层-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的神经回路,对痛觉信号的传入起调节作用.
意大利学者L. Galvani 1786年发现两种金属组成的回路把新 制备的蛙的神经肌肉标本连接起来,马上就会使肌肉抖动,提 出蛙体内存在神经电流。
1863年,谢切诺夫发表了脑反射的文章,认为脑活动的实质 是反射。Decartes 反射只适应于因果关系明显的活动。
巴浦洛夫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了条件反射. 1902年,Bernstein 提出生物电现象的膜学说。 1949年,Hodgkin与Huxley提出生物电现象的离子学说。 1902年,Starling发现了分泌,创立了激素的概念,确定了 内分泌与体液调节。
人体解剖生理ppt课件

-——
--
细胞膜又称质膜,是细胞表面的膜。主要
特性之一是具有选择性透性,可有选择
地允许物质通过扩散、渗透和主动运输
等方式出入细胞;此外,许多质膜上还
存在激素的受体、抗原结合点以及其它
有关细胞识别有位点,质膜在激素作用、
免疫反应和细胞通讯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13
1)、单位膜
-——-i-——-■-—
细胞的膜性结构具有的内、 结构形式称为单位膜。
47
复层扁平上皮
48
复层扁平上皮
HE010070 复层扁平上皮(箭头示)
49
(6)变移上皮
多层细胞组成,细胞形态和层数随器官功能状 态不同而异, 如:
收缩期膀胱:细胞层次多,可达5-6层,表层 细胞体积较大,称盖细胞,中层细胞多为多边 形,基底部细胞为立方或矮柱状(亚染色);
舒张 期膀胱:细胞层次减少,表层细胞扁平 (亚染色)。
蛋白质合成的主要构造。
3、 内质网:
粗面内质网:合成和运输蛋白质(包 括各种肽类激素、酶类和抗体等)
滑面内质网:
24
滑面内质网的功能
---——--——--——---
酯质和固醇的合成:如肾上腺皮质细胞、 睾丸间质细胞和黄体细胞等。
器与高尔基复合体运输蛋白质及脂类:如 小肠上皮细胞。
横纹肌的收缩: 肌质网。 解毒作用:肝细胞。
-—
细胞是人体和其它生物体形态和功能的
基本单位。
※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器在光学显微镜下,细胞由细胞膜、细胞 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器在电子显微镜下,细胞的结构分为膜相 结构和非膜相结构。
11
人口腔上皮细胞
—- ■-———
-- ■-——— ■-
人体解剖生理学 PPT课件

第二节 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
A.单层扁平上皮:图2-7(1),表面光 滑。覆盖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 -内皮;覆盖于胸膜腔、腹膜腔和心包 腔的上皮-间皮。 B.单层立方上皮:图2-7(2),分布于 甲状腺、肾小管的上皮。(分泌、吸收) C.单层柱状上皮:图2-7(3),如位于 胃肠道、子宫和输尿管的内表面(分泌、 吸收) D.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图2-7(4), 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的腔面
第二章
细胞与基本组织
2.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单纯扩散:指物质分子从高浓度的区域向低 浓度的区域移动的现象。(易溶于脂质) *易化扩散:不溶或难溶于脂质的某些物质, 在一定情况下,借助于细胞膜中特殊蛋白 质的帮助,也能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一 种是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另一 种是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是指细胞膜将物质分子或离子从 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这种转运需要消耗能量。如鈉钾泵、钙泵、 氢泵、碘泵等。
第二节 基本组织 –结缔组织
3.脂肪组织:大量脂肪细胞组成, 主要分布于皮下、腹腔网膜、肠系 膜及黄骨髓等成。脂肪组织具有贮 存脂肪、支持、保护、参与能量代 谢、维持体温等作用。 4.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网状纤 维和基质组成,主要分布于造血器 官。一般认为网状组织主要构成一 个适宜血细胞生存和发展的微环境。
四、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的作用。 神经胶质细胞则是在神经组织内对神经元起 着支持、联系、营养、保护等作用。 (一)神经元 1.神经元的结构 每个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 起两部分,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1)胞体: 尼氏体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蛋白糖所构成, 它是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 神经原纤维实际上是微管结构,有运输物质 的作用。
基本组织(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

肌组织的分类
肌组 织
骨骼肌: 随意肌 肌 横纹肌
组
心肌
织 平滑肌
不随意肌
一、骨骼肌
(一) 骨骼肌的相关概念 肌外膜:骨骼肌外表面包裹的致密结缔组织 肌束: 肌外膜伸入肌内,将肌分割包裹成许多肌束 肌束膜:包裹肌束的结缔组织 肌内膜:每条肌纤维表面的结缔组织
(二)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1、骨骼肌纤维细长, 细胞核位于肌膜深面
3、参与机体免疫反应: 在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中,发挥吞噬作用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发挥免疫调节及抗原呈递作用
三、巨噬细胞在不同组织中的名称
在肝组织中为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
在肺组织中为尘细胞 在脑组织中为小胶质细胞 在骨组织中为破骨细胞
一、肌节
1、骨骼肌纤维细长, 细胞核位于肌膜深面
特
2、 肌原纤维上的明带(I带)和暗带(A带) 构成了骨骼肌纤维周期性的横纹
(一)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心肌纤维连接处为闰盘 心肌细胞周期性的横纹 不如骨骼肌明显
(二)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界限不明 2、横小管位于Z线水平 3、肌浆网多形成二联体 4、闰盘位于Z线水平
三、平滑肌
分布: 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血管等中空器官的内壁 特点: 收缩缓慢持久,不易疲劳 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只有一个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无横纹
梭形细胞
椎体形细胞
结缔组织
基膜
分布:
气管、支气管的腔面。
如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纤毛
杯状细胞 结缔组织
内皮:
定义: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作用: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及物质透过。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肺泡表面张力:指肺泡内液体表面有尽量缩小的倾向, 使肺泡回缩的力。
21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是一种复杂的脂蛋白,主 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 作用。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作用): ①降低泡肺表面张力,减小吸气阻力,防止肺不张; ②防止肺水肿; ③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解剖生理学基础复习
物质摄取与废物排泄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二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第七章呼吸系统 第一节 概述
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
呼吸器官 肺
3
• 呼吸概念: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 呼吸过程 包括4个相互衔接的环节: ①肺通气—肺与外界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
17
2、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原理
形成前提:胸膜腔的密闭性 二种作用力:肺内压,肺回缩力
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吸气及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以1个大气压的值为0则: 胸内压= -肺回缩力 胸膜腔负压是由肺的回缩力所造 成.
18
• 胸膜腔负压的变化 吸气时→肺扩张→肺回缩力↑→胸内压负值↑(平静吸 气末胸内负压可达-5~-10mmHg) 呼气时→肺缩小→肺回缩力↓→胸内压负值↓ (平静呼气末胸内负压为-3~-5mmHg) 咳嗽或屏气时胸内负压可消失或成正压。
①呼吸道内外的压力差 吸气时→呼吸道跨壁压↑→管径↑→通气阻力↓ 呼气时→呼吸道跨壁压↓→管径↓→通气阻力↑
②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兴奋→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管径↓阻力↑ 交感神经兴奋→支气管平滑肌舒张→管容量
• 潮气量:400~600ml • 补吸气量:1500 ~1800ml • 补呼气量:900 ~1200ml • 残气量和功能残气量: • 肺活量:潮气量+补呼气量+补吸气量 • 时间肺活量:单位时间内呼出的最大气量占
平静吸气初:肺内压<大气压→气体入肺,吸气. 平静吸气末:肺内压=大气压→吸气终止.转为呼气. 平静呼气初:肺内压>大气压→气体出肺,呼气. 平静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呼气终止,转为吸气.
16
胸膜腔内压
1、胸膜腔内压的概念 胸膜腔内压—简称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 胸膜腔为密闭、潜在的腔。 • 通常胸内压低于大气压,又称为胸内负压。 • 气胸—指胸膜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
实质
导气部 呼吸部
支气管树 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管 肺泡囊 肺泡
7
1. 导气部
(1)支气管树:
叶、段、小、细、 终末细支气管
(2)特点 三少一多(上皮、腺体、软骨 少;平滑肌多)
8
2. 呼吸部(肺泡)
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特点:壁薄(Ⅰ型肺泡细胞) 不塌陷(Ⅱ型肺泡细胞)
肺泡隔
毛细血管;气体交换 弹性纤维;肺泡弹性 吞噬细胞;吞噬尘埃
肺活量的百分数,是评定肺功能的可靠指标
27
(二)肺通气量
1. 每分肺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每分通气量=每潮气量×呼吸频率 6-8L/min
最大通气量:最大限度作深而快的呼吸,每分钟吸入
或呼出的气体量。70-120L/min
28
2. 每分肺泡通气量
无效腔—凡是没有气体交换功能的管腔。 • 解剖无效腔:无气体交换功能的管腔。150ml • 肺泡无效腔: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肺胞腔。 •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 正常情况下,生理无效腔应接近于解剖无效腔。
• 肺充血、肺水肿、肺纤维化等→弹性阻力↑→肺顺 应性↓→导致吸气困难。
• 肺气肿,弹性组织破坏→肺顺应性↑→导致呼气困 难。
24
2. 非弹性阻力
• 呼吸道阻力占80%-90%。 • 气管管径的大小是影响呼吸道阻力的主要因素。 • 呼吸道阻力与气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 • 影响呼吸道管径的主要因素:
• 肺通气的原动力:呼吸运动 • 呼吸运动—是指呼吸肌的舒缩所造成胸廓扩大和缩小
的运动。
11
呼吸运动
• 呼吸肌 吸气肌:主要有膈肌、肋间外肌。 呼气肌:主要有肋间内肌、腹壁肌。
• 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 如孕妇、腹膜炎病人的呼吸运动。 腹式呼吸:以膈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 如小儿、胸膜炎病人的呼吸运动。
22
(2)肺弹性回缩力
• 肺组织含弹性纤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回缩力。 构成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 肺气肿时,肺弹性纤维被破坏,肺弹性阻力↓, 肺泡气不易呼出,肺内残余气量↑,不利于肺 通气。
23
(3)肺和胸廓的顺应性
• 顺应性:指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的可扩张性。 弹性阻力小,容易扩张,顺应性大; 弹性阻力大,不易扩张,顺应性小。 顺应性=1/弹性阻力
气血屏障 9
三、胸膜、胸膜腔和纵隔
胸膜 :覆盖在肺表面和胸壁内 面的浆膜。分脏层和壁层。
胸膜腔:胸膜的脏壁两层在 肺根处互相移行,形成密闭、 潜在的腔隙。 胸膜腔内有少量浆液,呈负压
10
第三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
• 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肺内压>大气压→呼气 肺内压<大气压→吸气
12
13
14
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 平静呼吸—安静状态时的呼吸。12-18次/min 吸气是主动过程,由吸气肌收缩引起; 呼气为被动过程,由吸气肌舒张引起。
• 用力呼吸—机体活动时深而快的呼吸。 吸气与呼气都是主动过程。
15
肺内压
• 肺内压—是指肺内气道和肺泡内的压力。 • 肺内压的周期性变化:
外呼吸
②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④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又称为内呼吸。
4
5
第二节 呼吸系统
二、肺
(一)位置 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
左右各一
(二)形态 右肺较宽短,
左肺较狭长。肺似 半个锥体形
6
(三)肺的组织结构
表面:浆膜
间质:肺内的结缔组织、 血管、神经等
• 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 ①维持肺的扩张状态。 ②促进胸腔内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19
(二)肺通气的阻力
• 弹性阻力:约占总阻力的70% • 非弹性阻力:约占30%,以呼吸道阻力为主。
1. 肺弹性阻力 • 肺泡表面张力 占总弹性阻力的2/3 • 肺弹性纤维的弹性回缩力 占总弹性阻力的1/3
20
(1)肺表面张力与肺表面活性物质
21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是一种复杂的脂蛋白,主 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 作用。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作用): ①降低泡肺表面张力,减小吸气阻力,防止肺不张; ②防止肺水肿; ③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解剖生理学基础复习
物质摄取与废物排泄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二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第七章呼吸系统 第一节 概述
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
呼吸器官 肺
3
• 呼吸概念: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 呼吸过程 包括4个相互衔接的环节: ①肺通气—肺与外界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
17
2、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原理
形成前提:胸膜腔的密闭性 二种作用力:肺内压,肺回缩力
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吸气及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以1个大气压的值为0则: 胸内压= -肺回缩力 胸膜腔负压是由肺的回缩力所造 成.
18
• 胸膜腔负压的变化 吸气时→肺扩张→肺回缩力↑→胸内压负值↑(平静吸 气末胸内负压可达-5~-10mmHg) 呼气时→肺缩小→肺回缩力↓→胸内压负值↓ (平静呼气末胸内负压为-3~-5mmHg) 咳嗽或屏气时胸内负压可消失或成正压。
①呼吸道内外的压力差 吸气时→呼吸道跨壁压↑→管径↑→通气阻力↓ 呼气时→呼吸道跨壁压↓→管径↓→通气阻力↑
②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兴奋→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管径↓阻力↑ 交感神经兴奋→支气管平滑肌舒张→管容量
• 潮气量:400~600ml • 补吸气量:1500 ~1800ml • 补呼气量:900 ~1200ml • 残气量和功能残气量: • 肺活量:潮气量+补呼气量+补吸气量 • 时间肺活量:单位时间内呼出的最大气量占
平静吸气初:肺内压<大气压→气体入肺,吸气. 平静吸气末:肺内压=大气压→吸气终止.转为呼气. 平静呼气初:肺内压>大气压→气体出肺,呼气. 平静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呼气终止,转为吸气.
16
胸膜腔内压
1、胸膜腔内压的概念 胸膜腔内压—简称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 胸膜腔为密闭、潜在的腔。 • 通常胸内压低于大气压,又称为胸内负压。 • 气胸—指胸膜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
实质
导气部 呼吸部
支气管树 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管 肺泡囊 肺泡
7
1. 导气部
(1)支气管树:
叶、段、小、细、 终末细支气管
(2)特点 三少一多(上皮、腺体、软骨 少;平滑肌多)
8
2. 呼吸部(肺泡)
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特点:壁薄(Ⅰ型肺泡细胞) 不塌陷(Ⅱ型肺泡细胞)
肺泡隔
毛细血管;气体交换 弹性纤维;肺泡弹性 吞噬细胞;吞噬尘埃
肺活量的百分数,是评定肺功能的可靠指标
27
(二)肺通气量
1. 每分肺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每分通气量=每潮气量×呼吸频率 6-8L/min
最大通气量:最大限度作深而快的呼吸,每分钟吸入
或呼出的气体量。70-120L/min
28
2. 每分肺泡通气量
无效腔—凡是没有气体交换功能的管腔。 • 解剖无效腔:无气体交换功能的管腔。150ml • 肺泡无效腔: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肺胞腔。 •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 正常情况下,生理无效腔应接近于解剖无效腔。
• 肺充血、肺水肿、肺纤维化等→弹性阻力↑→肺顺 应性↓→导致吸气困难。
• 肺气肿,弹性组织破坏→肺顺应性↑→导致呼气困 难。
24
2. 非弹性阻力
• 呼吸道阻力占80%-90%。 • 气管管径的大小是影响呼吸道阻力的主要因素。 • 呼吸道阻力与气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 • 影响呼吸道管径的主要因素:
• 肺通气的原动力:呼吸运动 • 呼吸运动—是指呼吸肌的舒缩所造成胸廓扩大和缩小
的运动。
11
呼吸运动
• 呼吸肌 吸气肌:主要有膈肌、肋间外肌。 呼气肌:主要有肋间内肌、腹壁肌。
• 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 如孕妇、腹膜炎病人的呼吸运动。 腹式呼吸:以膈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 如小儿、胸膜炎病人的呼吸运动。
22
(2)肺弹性回缩力
• 肺组织含弹性纤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回缩力。 构成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 肺气肿时,肺弹性纤维被破坏,肺弹性阻力↓, 肺泡气不易呼出,肺内残余气量↑,不利于肺 通气。
23
(3)肺和胸廓的顺应性
• 顺应性:指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的可扩张性。 弹性阻力小,容易扩张,顺应性大; 弹性阻力大,不易扩张,顺应性小。 顺应性=1/弹性阻力
气血屏障 9
三、胸膜、胸膜腔和纵隔
胸膜 :覆盖在肺表面和胸壁内 面的浆膜。分脏层和壁层。
胸膜腔:胸膜的脏壁两层在 肺根处互相移行,形成密闭、 潜在的腔隙。 胸膜腔内有少量浆液,呈负压
10
第三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
• 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肺内压>大气压→呼气 肺内压<大气压→吸气
12
13
14
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 平静呼吸—安静状态时的呼吸。12-18次/min 吸气是主动过程,由吸气肌收缩引起; 呼气为被动过程,由吸气肌舒张引起。
• 用力呼吸—机体活动时深而快的呼吸。 吸气与呼气都是主动过程。
15
肺内压
• 肺内压—是指肺内气道和肺泡内的压力。 • 肺内压的周期性变化:
外呼吸
②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④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又称为内呼吸。
4
5
第二节 呼吸系统
二、肺
(一)位置 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
左右各一
(二)形态 右肺较宽短,
左肺较狭长。肺似 半个锥体形
6
(三)肺的组织结构
表面:浆膜
间质:肺内的结缔组织、 血管、神经等
• 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 ①维持肺的扩张状态。 ②促进胸腔内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19
(二)肺通气的阻力
• 弹性阻力:约占总阻力的70% • 非弹性阻力:约占30%,以呼吸道阻力为主。
1. 肺弹性阻力 • 肺泡表面张力 占总弹性阻力的2/3 • 肺弹性纤维的弹性回缩力 占总弹性阻力的1/3
20
(1)肺表面张力与肺表面活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