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瑶族服饰及其文化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及其文化变迁

[摘要] 瑶族服饰是瑶族人民情感的表述和记录,它的历史流变,是一部瑶族人民情感积淀、凝聚、物化、释放的演变史。瑶族服饰具有文化符号功能和性别符号功能。,而是带有大众化和潮流的特征,其审美变化是一种新的价值体现瑶族服饰文化随着瑶族人民的生活境遇和审美方式的变化和发展而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当代视觉文化冲击下,广西瑶族服饰文化受到极大冲击,瑶族的审美标准已不是以往的审美模式了。

[关键词]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文化变迁

民族服饰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博大精深和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各民族在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贺州瑶族在历史上是一个无文字民族,他们的民族服饰接受了许许多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觉信息传达的符号,记录着本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的精神。贺州瑶族服饰作为瑶族文化见证和信息传达媒介,展示了瑶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神,构成了瑶族文明进步的物质表现形式和瑶族历史文化的确证。本文将对广西贺州瑶族服饰的文化变迁作一探讨,文中有关瑶族服饰的相关资料来自贺州市文化局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瑶族服饰申报书》。

一、瑶族服饰款式和类型

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族服饰情感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

(一)贺州瑶族服饰类型的演变历程。贺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境内山岭连绵,层峰叠嶂。瑶族主要分布在贺州的山区,由于山区山高谷深,交通极不便利,构成了瑶族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独特地理环境。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贺州市共有瑶族30万余人,瑶族人口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10%。主要支系有过山瑶、土瑶、平地瑶。据史籍记载,从南宋到元代,贺州就是中国瑶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当时贺州瑶族约占总人口的50%~70%。据《瑶族简史》记载:“隋唐时期(6至10世纪),瑶族主要居住地在长沙、武陵、巴陵、桂阳、衡山、

澧阳、熙平等郡,即湖南大部分和广西东北部、广东北部等地……到了宋代(11至13世纪),湖南西部的辰、沅、靖诸州以及湖南南部、广西东北部和广东北部的韶州、连州、贺州、桂阳、郴州等地,都是瑶族的主要分布地区。”这说明早在唐宋时期贺州就是瑶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

一个民族的服饰和这个民族的产生、发展与成熟是相对应的。贺州瑶族服饰从唐宋到元明,再到清代发展较为成熟,到民国时期基本定型于现在的形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瑶族群众生活稳定,不再迁徙,服饰文化得到充分的发展繁荣。改革开放后随着瑶族地区经济发展,瑶族服饰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服饰文化受到极大冲击,瑶族群众纷纷换上汉装,贺州瑶族服饰文化的传承面临挑战。

(二)贺州瑶族服饰的款式。民族服饰的表现材料多种多样,异彩纷呈,它的运用、发展和终结,均与各民族服饰的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心理密切相关。材料的更新替代,始终以审美信息传达为中心并为之服务,式样、色彩、纹理、结构等构成元素的变更,产生了诸多不同的艺术交流语言,这些艺术语言即构成了不同民族特定的造物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又与服饰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传统、民族意识等相互交织、渗透、聚积和综合反应,形成并促进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材料或何种表达方式,民族服饰都具有装饰和表意的双重功能,具有符号性的表征意义及明显的地域特征,甚至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重要标志。

贺州瑶族的服饰样式之多,装束之奇特,同一支系而又服饰迥异,为国内其他地区瑶族之少见。据多年的考查,已查明各种不同服装样式有15种之多,其中生活中常见的有7种。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平地瑶,定居富川已600余年,生产力发展较快,主要聚居在山下,聚寨而居,以农耕为主。平地瑶盛行机织瑶锦,图案丰富多彩,其女子服饰长衣大襟,扎腰带,宽裤,足穿绣花鞋,头扎蓝白相间头带。新娘头饰为银饰凤冠式。由于历史上频繁的迁徙,贺州过山瑶从湖南、广东、桂北等地迁来,服饰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特点。如聚居在八步区黄洞、贺街、大宁、步头的东山瑶的金字塔式尖头服饰,雍容富贵,绚丽多姿;聚居在八步区步头、贺街、仁义、鹅塘的西山瑶斜形大尖头服饰,重重叠叠十八层之多;聚居在八步区桂

岭镇天堂村过山瑶,头饰为多层瑶锦折叠的重帕,穿半长黑色土布衣,扎腰带,裤脚用大块瑶锦挑花装饰;聚居在钟山县的红头瑶,用红布扎头,服装已大大简化。

二、瑶族服饰的符号功能

瑶族服饰语言的造型传达是多层面的复合结构,可概括为内在本质和外在表象两大范畴。外在表象是根据民族传统理念、民族习俗、民族事象等选择的恰当艺术组成方式、造型元素,如廓型、色彩、装饰、材质等,为揭示民族服饰主题本质服务,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的客观具体存在,是依附载体体现出来的具体形象和形式特征。而内在本质的表达则通过外在表象发生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内在性格、精神、本质通过色彩及纹样等外在造型形式的反

映;传达物化于其中的人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审美观念、文化传统等,则是将造型语言形式化、人格化,形、意交融于一体,抒发人的情感,展现实用功能和审美意念的和谐统一,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高层次的需求。

(一)服饰的文化符号功能。图案是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服饰乃至整个民间美术体系中都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它不是简单地模拟对象形体的外形,而是同民族服饰整体造型艺术一样,以舍形取意的方式,视对象为传达审美情感和文化的视觉信息符号,传达一定的社会文化信息和人的审美情感。不同民族的宗教信息、崇拜偶像均不相同,这些信仰和图腾文化在民族服饰文化体系中突出地表现出来。

瑶族男子一般都要进行度戒的仪式,度戒既是宗教仪式,又是瑶族的成人礼仪式。过山瑶男子度戒礼服体现了中国的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对瑶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帽为头发织成的道士帽,制作精巧,而长衣前襟下方、衣背、领口,挑绣了上百个“万”字花纹,明显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过山瑶师公宗教服饰中有道、师两套系统的服装,明显地看到人为宗教与原始宗教的结合。而在师公帽上加的法冠,又明显看到佛教的影响。土瑶师公服饰历史悠久,主要受道教影响,师公服图案有三清神像、道教诸神及日月崇拜。服饰以祖传方式传承。

(二)服饰的性别符号功能。民族服饰展示的不仅仅是形体语言,而且通过形体语言,延伸了审美心理空间和审美心理感应,传达出形体所隐藏的情感语汇,将有限的形体物理空间转换成了无限的心理想象空间。换言之,外在表象因素的表情也起着重要作用,正确地把握其形体的性格特征,有利于更准确更恰当地传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