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辩证

合集下载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与中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与中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与中药治疗中医将颈椎病分为风寒湿痹、气滞血瘀、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等型,分别治以袪风除湿、温经通络、活血化瘀、舒筋止痛、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等。

1、风寒湿痹证: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症见颈肩部疼痛僵硬,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头痛或后枕部疼痛,或头痛牵涉至上背部痛;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肌肤冷湿,畏寒喜热,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宜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温经活血,代表方桂枝加葛根汤,常用配方药物有葛根、桂枝、川芎、白芍、羌活、独活、姜黄、防风、威灵仙、姜、枣等。

2、气滞血瘀证:常见于颈椎病颈型,症见头颈、肩背部疼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或放射至后脑部痛。

治宜活血化瘀,代表方活络效灵汤、芍药甘草汤、血府逐瘀汤,常用配方药物有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川芎、赤芍、羌活、姜黄、海桐皮、伸筋草等。

3、肝肾不足证:常见于颈椎病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症见眩晕反复发作,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

治宜滋补肝肾,代表方六味地黄汤、独活寄生汤,常用配方药物有熟地、淮山、山萸肉、丹皮、泽泻、茯苓、独活、杜仲、牛膝、桑寄生、当归、秦艽、防风、细辛、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夜交藤等。

4、气血亏虚证:常见于颈椎病椎动脉型,症见颈肩部酸痛,头晕或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周身乏力,纳差,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治宜益气养血、醒脑安神,代表方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常用配方药物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茯苓、熟地、白芍、当归、川芎、远志、柏子仁、炙甘草等。

5、随症加减:疼痛明显加乳香、没药;头痛加川芎、白芷、白蒺藜、首乌藤;头晕加天麻、钩藤、陈皮、半夏、茯苓、泽泻;上肢疼痛麻木加防风、荆芥、天麻、秦艽、桑枝、姜黄;心悸、怔忡加红参、麦冬、酸枣仁;咽喉不适有异物梗塞感,加白芥子、石菖蒲、玄参、浙贝;失眠加远志、酸枣仁、柏子仁;视力下降加枸杞子、车前子、五味子;久病体虚者加首乌、枸杞子等。

辨证治疗颈椎病六法

辨证治疗颈椎病六法

辨证治疗颈椎病六法颈椎病属中医“冷风顽痹”范畴。

病因为肝肾亏虚,风寒湿邪痹着。

病机为筋骨受损,气血瘀滞。

治疗分标本、辨缓急,分期治疗,急性发作期予温经散寒除湿,重用虫类药物以加强搜风剔络、舒筋活血止痛之功;缓解期宜滋补肝肾,益气活血。

合理调护是提高疗效及预防复发的保证。

1.对颈椎病的认识西医认为颈椎病乃属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临床常见颈部僵硬不适,上肢麻木,手指动作不灵活,严重者肌力减退,肌肉萎缩;部分患者表现为头晕,头痛以顶枕部胀疼为主,肩背部疼痛,恶心欲吐,猝然晕倒,耳鸣,耳聋,听力减退。

压头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颈椎正、侧、斜位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椎间孔狭窄,项韧带钙化等。

中医认为颈椎病与“痹证”表现类似,如《症因脉治·痹证论》曰:“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木不仁,或攻注作疼,或凝结关节,或重着难移,手足偏废,故名曰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痹论》曰:“夫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气袭人经络,人于筋脉,皮肉,肌肤,久而不已,则入五脏……大抵痹之为病,寒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着。

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医林改错·痹症有淤血说》:“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

”因此参照中医“痹证”辨治颈椎病。

2.风寒湿痹着,肝肾内亏是本病的发病因素①风寒湿痹着为其标《内经太素·输穴·骨空》曰“风为百病之源”;《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外感风寒湿邪痹着筋骨络脉,致筋骨受损,络脉瘀阻,临床表现为畏寒,怕冷,头痛遇风尤甚,颈项僵直或疼痛,肩背部酸痛,阴雨天加重。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实践指南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实践指南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实践指南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数表现为颈椎不适、颈部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症状,提高了治疗效果。

一、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中医认为,颈椎病的病因主要是风、寒、湿、热、痰等内外因素导致。

病机表现为气血不畅、筋脉受阻、气滞血瘀等。

因此,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核心在于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1. 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和体质状态进行辨证施治,注意区分病证和病机。

2. 通调气血:调畅气机、活血化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肿胀和僵硬。

3. 疏风散寒:祛风散寒,祛湿润燥,消除患者身体的邪气。

4. 调理脏腑:通经络、理气机、调和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三、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具体方法1.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灸疗等手段调理经络,疏通气血,缓解疼痛、肿胀等症状。

2.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等手法,舒筋活络,减轻颈部肌肉的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3. 中药治疗:选择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理气活血的中药配方,服用中药调理体质,缓解颈椎病症状。

4. 艾灸疗法:运用艾灸温经、散寒、祛湿的特性,促进局部气血流通,缓解颈椎病的不适。

四、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注意事项1. 个体化治疗: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避免“一刀切”。

2. 长期治疗:颈椎病是一种慢性病,中医治疗需持之以恒,长期调理,注重预防。

3.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活血化瘀、祛湿散寒的食物,有益于病情的缓解和恢复。

4. 合理运动:适量的颈部锻炼有助于缓解颈椎病症状,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和颈部过度活动。

五、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优势与局限性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能提高疗效,减少病症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但中医治疗颈椎病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快速缓解急性症状,对于病情严重、病程较长的患者效果有限。

颈椎病鉴别诊断

颈椎病鉴别诊断

颈椎病鉴别诊断颈椎病的诊断除了依据其本身的症状特点及有关检查外,尚需与各相关的疾患进行鉴别。

一、与颈型颈椎病相鉴别的疾患1.颈部扭伤俗称落枕,系颈部肌肉扭伤所致,因其发病与颈型相似,多于晨起时加剧,因此两者易被混淆。

有个别医师不恰当地将两者视为一种疾患。

其病因多由于睡眠中体位不良以致局部肌肉被扭伤所致。

因此,两者有几方面的不同:①病因不同,颈型颈椎病是椎间盘退变引起的;②发病年龄上,颈椎病多发于40岁以上病者,颈部扭伤多发于年轻人;③颈椎病为一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扭伤则为急性过程,不易反复;④颈椎病在X线照片上常有明显的退变改变,如骨质增生,椎间隙的异常等,单纯的扭伤则无骨质增生等退变;⑤临床表现上,颈型颈椎病者压痛点多见于棘突部,程度多较轻,用手压之患者可忍受。

而落枕者则见于肌肉损伤局部,以两侧肩胛内上角处为多见,急性期疼痛剧烈,压之难以忍受。

颈型颈椎病者一般不伴有颈部肌肉痉挛,而扭伤者可触及肌肉痉挛(有明显压痛之条索状肌束);⑥对治疗的反应上,颈型颈椎病者以牵引疗法为主,而颈部扭伤者牵引不仅无效,且反而加剧。

2.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其为一慢性疾患,多与风寒、潮湿等有关。

除肩颈部外,全身各处均可发生,尤以腰腿部为多见。

位于肩颈部的纤维组织炎需与颈型颈椎病鉴别,其鉴别要点:①局部症状特点:风湿性者其局部症状多以酸痛感为主,范围较广,除颈部外,腰背等部位常有发生,多无固定压痛,叩之有舒适轻快感,对寒冷天气的反应较敏感。

②全身表现: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者具有风湿症的一般特征,如游走性全身关节肌肉酸痛,咽部红肿,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阳性和抗“O”测定多在500单位以上等。

二、与根型颈椎病相鉴别的伤患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上肢的疼痛、麻木和活动受限,易与神经根以下的神经病损及软组织病损相混淆。

1.尺神经炎本病以中老年人为多见,尤以伴有肘关节外翻畸形时发病率更高,其易与颈8脊神经受累者相混淆。

本病特点如下:①肘后尺神经沟压痛:位于肘关节后内侧的尺神经沟处多有较明显之压痛,且可触及条索状变性之尺神经;根型颈椎病者一般无此现象。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第一部分概述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进而发生椎体骨质增生硬化、边缘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及后纵韧带骨化等病理改变,刺激神经、血管或颈脊髓造成各种临床症状的疾病。

可出现颈臂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相应临床表现。

中医多归为“痹证”、“痿证”、“项强”、“血痹”、“骨痹”。

系积劳伤颈,外感风寒湿邪,内损肝肾,致督脉空虚,髓海枯竭,颈部气血不和所致。

一、诊断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 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 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 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西医分型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一)颈型颈椎病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 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多数无明显外伤史。

大多患者逐渐感到颈部单侧局限性痛,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上臂、前臂乃至手指放射,且有麻木感,或以疼痛为主,或以麻木为主。

疼痛呈酸痛、灼痛或电击样痛,颈部后伸、咳嗽、甚至增加腹压时疼痛可加重。

上肢沉重,酸软无力,持物易坠落。

部分患者可有头晕、耳鸣、耳痛、握力减弱及肌肉萎缩,此类患者的颈部常无疼痛感觉。

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受限、僵硬,颈椎横突尖前侧有放射性压痛,患侧肩胛骨内上部也常有压痛点,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退,腱反射异常,肌力减弱。

颈 5-6 椎间病变时,刺激颈 6 神经根引起患侧拇指或拇、示指感觉减退;颈 6-7 椎间病变时,则刺激颈 7 神经根而引起示、中指感觉减退。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对颈椎病进行的辨证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型,而后进行对症治疗的。

对颈椎病进行的中医辨证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瘫痪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下肢麻力、无力,腿发软,易跌倒,行走不便,有踏棉花感,甚至可出现大小便障碍。

患者常有头颈疼痛等表现。

1、湿胜型:肢体困重,痿软无力,下肢麻木,行走易跌倒,或有胸闷,腹腹,食欲不佳等。

2、肝肾亏虚型:下肢痿软无力腰膝酸软,头眩,眼花,耳鸣,性功能下降。

病情发展很慢。

3、气血瘀滞型:下肢疼痛剧烈,位置固定不移,活动加剧;肢体有麻木感。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瘫痪型颈椎病以下肢运动障碍,发抖,病起缓慢,间歇性发作为主。

临床上以脊髓型多见。

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二、痹痛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上肢放射痛、颈部活动受限。

1、风邪偏胜者:颈肩疼痛,位置不定,或痛在肩,或痛在肘,或痛及手部,关节活动不利,怕风。

2、寒邪偏胜者:颈部疼痛,固定不移,疼痛较剧,甚者不能入睡;疼痛遇到寒冷时加重,热敷后好转;颈部僵硬感,活动受限。

3、湿邪偏胜者:颈、背部疼痛,有沉重感;上肢疼痛、肌肤麻木不仁;不愿活动,易疲倦;伴有饮食不良、腹胀、大便稀等。

病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痹痛型颈椎病以颈肩、上肢的疼痛、麻木为主。

临床上以神经根型多见。

治宜温经活血,以桂枝葛根汤或蠲痹汤加减。

三、眩晕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昏、头痛、耳鸣,颈部活动受限,尤不能旋转,甚至可出现猝倒。

1、气血两虚者:眩晕在动作后加重,劳累后发生,休息后好转,精神疲倦,心慌,记忆力下降,面色苍白,头颈无力。

2、肝肾两虚型:眩晕,精神欠佳,记忆力下降,腰酸耳鸣,听力下降,视力下降。

3、痰浊中阻型:眩晕,头昏,头重,昏昏欲睡,恶心呕吐,胸闷,食少,腹胀等。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眩晕型颈椎病以发作性眩晕,头痛,目眩,转动头颈即发眩晕或猝倒为主。

临床上以椎动脉型多见。

颈椎病中医诊断辨证与论治

颈椎病中医诊断辨证与论治

颈椎病中医诊断辨证与论治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可有如下几种:1、风寒痹阻型:患者多有风寒侵袭病史,局部以冷痛为主,遇寒冷刺激后加重,伴有手臂麻木发冷、全身酸楚、畏风恶寒等表现。

治宜温经活血,代表方为桂枝葛根汤;2、气滞血瘀型:患者多有外伤史或为伏案工作者,有固定疼痛点,颈部僵直活动不利,肩部有压痛。

治宜活血化瘀,以补阳还五汤加减;3、肝肾亏虚型:主要表现为颈肩疼痛,伴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等全身症状。

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的一系列功能障碍,主要症状表现为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还可出现上肢放射性麻痛、无力,头晕、呕吐等症状。

中医建议保守治疗外敷济愈堂颈椎顺古安玉贴效果显著。

1.后颈部疼痛,用手向上牵引头颈可减轻,而向下加压则加重者,大多为颈型颈椎病。

(贴在发根处)
2.颈部疼痛的同时,伴有上肢(包括手部)放射性疼痛或(与)麻木者,大多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以第5、6、7节颈椎为中心贴上)
3.闭眼时,向左右旋转头颈,引发偏头痛或眩晕者,大多为椎动脉颈椎病。

4.颈部疼痛的同时,伴有上肢或(与)下肢肌力减弱及肌体疼痛者,大多为脊髓型颈椎病或是合并颈椎椎管狭窄.
5.低头时,突然引发全身麻木或有“过电”样感觉者,大多为脊髓型颈椎病,尤其是合并有严重颈椎椎管狭窄症者。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一、病情描述⒈颈椎病定义:颈椎病是指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包括颈椎关节、颈椎间盘和周围软组织病变。

⒉病因分析: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工作姿势、颈部受伤和缺乏运动等。

二、中医四诊分析⒈望诊:观察患者的颈部是否有肿胀、红斑、皮肤变色等异常表现。

⒉闻诊:听取患者对颈部疼痛的描述,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症状,如头晕、头痛等。

⒊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和疼痛的特点等。

⒋切诊: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检查患者颈部是否有压痛点、紧张度等。

三、中医辨证分析⒈气血不调证:表现为颈部疼痛、颈肩部紧张、头晕乏力、手麻、舌淡苔白等。

⒉肝肾亏虚证:表现为颈椎病疼痛加重、颈部肌肉无力、头晕目眩、腰酸腿软、舌淡苔白等。

⒊寒湿内蕴证:表现为颈部疼痛、湿重感、活动受限、压痛明显、舌苔厚白等。

⒋气郁血瘀证:表现为颈部疼痛、胸闷、疼痛难以忍受、疼痛范围明显、舌质紫暗等。

四、中医治疗方案⒈气血不调治疗:调养气血、活血祛瘀,使用补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等,结合针灸、推拿疗法。

⒉肝肾亏虚治疗:益肝肾、滋阴补阳,使用温阳滋肾的中药,如杞菊地黄丸,结合针灸、艾灸疗法。

⒊寒湿内蕴治疗:祛湿散寒,使用温中散寒的中药,如草果、红花等,结合针灸、拔罐疗法。

⒋气郁血瘀治疗: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香附等,结合针灸、火罐疗法。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如下:⒈附件一:中医草药方剂配方表格。

⒉附件二:针灸治疗所需的穴位图。

⒊附件三:推拿按摩手法示意图。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⒈颈椎病:根据《中华医学会颈椎病防治指南》,颈椎病是颈椎解剖结构损害或功能障碍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⒉中医四诊:中医四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⒊辨证分析: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进而确定治疗方案的过程。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颈椎病的证型很多。

目前比较一致的中医辨证分型有:落枕型(或称颈型)、痹证型(或称神经根型)、痿证型(或称脊髓型)、眩晕型(或称椎动脉型)、五官型(或称交感神经型)。

其中以落枕型及痹证型最为多见。

1.落枕型颈椎病中年以后体质渐弱,肝肾之气渐失旺盛,如兼气血亏虚或外伤、劳损等因素,则可导致关节囊松弛、韧带钙化、椎间盘退化、骨刺形成等,引起颈背疼痛反复发作。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症状发作时颈项疼痛,延及上背部,不能俯仰旋转,个别合并有眩晕或偏头痛者,每次发作三五天后,可有一段时间缓解。

2.痹证型颈椎病颈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关节囊松弛,椎间孔变窄,均可影响颈神经根,风寒及劳累可加重症状。

症状以一侧肩臂疼痛、麻木或肌肉萎缩为多,间有两臂麻痛者。

从主诉及症状的轻重不同,又可分为疼痛型、麻木型和萎缩型三种。

(1)疼痛型:发病较急,颈、肩、臂、手均觉疼痛、酸胀,肌力和肌张力也有所减弱,大多系一侧发病,患者头部微偏向患侧,以减轻症状。

咳嗽可有震动痛,夜间症状加重,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如侧卧时患侧在上等。

(2)麻木型:发病较慢,肩臂和上胸背麻木不仁,或兼有轻度疼痛,麻木以前臂及手为主,夜间症状较为明显,白天可无症状,皮肤痛温觉减退,肌力和肌张力均正常。

(3)萎缩型:患侧上肢肌力减弱,大小鱼际肌萎缩松弛,肌力明显减退时影响劳动,但无疼痛、酸麻感觉。

3.痿证型颈椎病肝肾久虚,筋骨痿弱,渐觉肢体沉重,步履不利,肢冷不温,肌肉痿细。

如兼气血不足,经脉空虚,筋骨失养,宗筋弛纵,则症状逐步加重,可兼有二便失控。

4.眩晕型颈椎病肾水亏损,肝阳上亢,致头目眩晕,尤以位置眩晕为特点,还可见头痛,急躁易怒,偶有肾气亏损、气血俱弱而突然晕厥、跌倒者,但较为少见。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比较多见的是眩晕时作,头重脚轻,走路欠稳,或同时有偏头痛,呈胀痛或跳痛,与眩晕同时出现或交替发作,可合并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5.五官型颈椎病较少见,症状多不典型。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1.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颈椎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发病的内因是人到中年以后肝肾功能由盛到衰,或久病伤肾,或强劳伤肾,致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气血失于循行,筋脉失于润养所致。

外因是有明确外伤史,或与职业工作姿势不正确致颈部肌肉劳损,使腠理空虚,风寒湿邪杂至督伤络阻,闭阻经脉,脉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瘀阻所致。

本病属肝肾气血不足为本虚,积累伤筋,外感于邪,筋脉挛急痹痛为标实。

从而导致一系列颈肩臂痛,手麻,头晕及肢无力,或拘挛等症状。

2.颈椎病的辨证分型特点依据病因病机,将本病分为肝肾亏虚型、风寒湿型和气虚血瘀型。

肝肾亏虚型病程较长,发病较缓,出现肢体沉重,肌肉萎缩,运动无力,持物及行走不稳,最后无力行走而瘫痪,兼有二便失禁(多见于脊髓型)。

风寒湿型发病较急,见于长期伏案低头工作患者,致颈肩臂疼痛、麻木、酸胀感为主要症状,并以夜间症状加重为特点(多见于神经根型)。

气虚血瘀型见于中老年人,其症状头痛头晕,头痛呈胀痛或跳痛,与眩晕同时出现,或交替发作,可合并有耳鸣,听力下降。

以转动头颈即发眩晕,甚至晕厥、跌倒为特点(多见于椎动脉型)。

3.颈椎病的治法方药特色治宜以补为主,以通为用。

补则滋补肝肾,益气养血。

通则风寒湿邪沉伏于经络者,以活血通络疏风散寒除湿为主。

颈病汤基础方,药用鹿角胶20g、黄芪30g、当归20g、川芎10g、羌活20g、姜黄15g、秦艽20g、桂枝15g、地龙15g、细辛5g、葛根20g。

每日1剂,水煎服。

方中鹿角胶、黄芪、当归、川芎以滋补肝肾,补气活血为主药;羌活、秦艽、姜黄、桂枝、茯苓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为辅药;地龙、细辛通络止痛为佐药;葛根升阳发散而解项背之强急,又能引诸药上达于颈项为使药。

诸药合用,恰中病机。

4.强调功能锻炼①自我按摩患者双手半环抱于颈后,头后仰,沿颈棘突两侧上下进行对合捏挤项后软组织,使肌肉松弛缓解疼痛,从而达到自我康复目的。

②自我练功患者坐位,两肘屈曲,左手背反摸棘突,右手拇食中指用力拉对侧耳垂,使颈椎缓缓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然后还原,再使头颈转向对侧,方法同前,旋转力度由小到大,达到松解小关节之间粘连舒利筋骨之作用,恢复颈椎内外平衡。

颈椎病中医辨证的治疗原则

颈椎病中医辨证的治疗原则

颈椎病中医辨证的治疗原则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多发于现代人群。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表现的不同症状和体质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颈椎病中医辨证的治疗原则:一、辨证分型中医认为,颈椎病可以分为风寒湿痹、阴虚阳亢、肝肾不足等不同的证型。

在治疗颈椎病时,医生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病情具体属于哪一类,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疏风散寒、祛湿止痛对于风寒湿痹型颈椎病患者,中医常采用疏风散寒、祛湿止痛的治疗方法。

可以选用温经通络的艾灸、拔罐疗法、针灸等手段,帮助患者祛除体内的风、寒、湿邪气,缓解颈椎部位的疼痛和不适感。

三、滋阴降火、益肝肾阴虚阳亢型颈椎病患者常表现为颈部疼痛、头晕目眩、耳鸣等症状,此时需要通过滋阴降火、益肝肾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可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龟板、胡黄连等,帮助平复肝肾的失衡,调整体内阴阳平衡,缓解颈椎病的症状。

四、活血化瘀、理气调经对于肝肾不足型颈椎病患者,中医常推荐活血化瘀、理气调经的治疗方案。

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材料,如川芎、赤芍等,帮助患者改善颈椎部位的血液循环,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僵硬感。

综上所述,颈椎病中医辨证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证分型、疏风散寒、祛湿止痛、滋阴降火、益肝肾、活血化瘀、理气调经等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遵循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不懈努力地调理身体,以期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优势在于能够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改善颈椎病症状有着显著的疗效。

希望本文对您了解颈椎病中医辨证的治疗原则有所帮助。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中医概述颈椎病的四种病因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由于颈椎内因、外因的变化,使颈椎及其周围的神经、血管发生病理改变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对颈椎病日趋重视。

祖国医学经过了数干年实践,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述,其中也包含与颈椎病临床表现有关的理论及治疗经验。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及理论体系的不同,未见颈椎病的中医专著。

但古人经过大量的实践,细致的观察,详细地记录了和我们今天所述颈椎病的各型病变相似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颈椎病的颈、肩、臂痛等症多包括在祖国医学痹证中,这些症状多因外伤或气血虚衰、感受风寒湿邪所致,而头昏、目眩、耳鸣等症则多与疾浊、肝风、虚损有关。

颈椎病的常见原因可以概括为:(1)外伤:是指跌仆、闪挫等对筋、骨、皮肉的损伤。

外伤所致的颈肩痛,是指由于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肌肉等软组织受伤(包括急、慢性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即所谓的骨错缝、筋出槽症状。

人体是一个整体,由于颈肩等部位受外力影响而遭受损伤时,也能导致脏腑、经络、气血失调,因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临床上可见肩、背、肢体痛等症,此时以疼痛为主。

另一方面,人体的脏器都依赖于气血的滋养,如气血阻滞,则脏腑缺乏气血濡养,其功能也受到影响,肝、肾、脾等内脏功能受到影响后反过来会影响筋骨、肌肉和关节功能。

这时疾病的症状不仅是外伤后的疼痛症状,还会出现各种虚证。

因此伤后应注意到内脏功能.特别是肝肾脾功能受损的因素。

(2)风寒湿痹、经络受阻:由于风、寒、湿三种外邪侵入身体,流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肢体与关节疼痛、酸麻、重着及屈伸不利等。

古代医家归纳的这些风寒湿痹所引起的各种症状,其中包括了现代所指的颈椎病症状。

特别是痛痹、着痹所致的症状,包括了大部分的根性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

风、寒、湿三种病邪中某一种病邪偏盛,则某一方面的症状就表现得突出,如寒邪偏胜则为痛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得热则减,遇寒则甚,关节屈伸不利,施治时应以散寒止痛为主(3)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久病体弱,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经脉失去濡养,可致肢体筋膜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肝肾不足,气血亏损,除了可引起肢体不利等症外,还有耳鸣、目眩等症。

疾病辩证施护

疾病辩证施护

颈椎病的辩证施护一:辩证(一)、寒湿阻络主状:头痛、后枕部疼痛,颈项强硬,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背与手指麻木酸痛,或头痛牵涉至上背痛,颈肩部畏寒喜热,颈椎旁有时可以触及肿胀结节。

(二)、血瘀阻络主症:头昏、眩晕、倦怠乏力、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视物模糊,食欲不振,面色无华,或伴有胸闷心悸。

二、施护1、减少低头伏案工作时间,常抬头作颈肩部活动。

2、睡觉时枕头的高度要适合,注意肩颈部的保暖。

3、拔罐治疗时要配合推拿,加强肩颈部的功能锻炼。

4患者所用的枕头的高度以被头劲部压缩后与患者的拳头的高度为宜。

5在针刀治疗和手法复位后,颈围固定,限制颈部的旋转,前后方活动一至二周。

6针刀治疗一至二周,待解除颈围后,自主缓慢的进行颈部各个方向的活动锻炼,再过一周后,颈部才可以自由的活动。

三、针灸治疗(1)寒湿阻络:肩井、大杼、天宗、曲池、合谷(2)血瘀阻络:大椎、大杼、肩井、曲池、合谷。

落枕的辩证施护一、辩证(一)、风寒阻络主症:晨起出现颈项、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适,转侧受限,尤以旋转后仰为甚,头歪向健侧,肌肉痉挛酸胀,可伴有恶寒,头晕,精神疲倦,口淡不渴。

(二)、气滞血瘀主症:症状反复发作,颈项、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适部位固定,转动不利,肌肉痉挛酸胀,多在劳累、睡眠姿势不当后发作。

二、施护1、劳逸结合,定是睡眠,枕头的高低软硬要适宜,并注意肩颈部的保暖。

2、拔罐治疗落枕效果显著,配合按摩可立竿见影。

三、针灸治疗(1)风寒阻络:风池、大椎、风门、外关、后溪(2)气滞血瘀:风池、大椎、膈俞、后溪、血海。

肩周炎的辩证施护一、辩证(一)、风害阻络主症:肩部疼痛,痛牵肩背、颈项,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恶风畏寒,复感风寒则疼痛加剧,得温则痛减,或伴有头晕、耳鸣。

主症:肩部疼痛,痛势较剧烈,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以夜间为重,肩关节活动受限较明显,局部肿胀。

青紫。

二、施护1、治疗期间要注意肩背部的保暖,积极开展肩背部的功能锻炼。

2、肩部注意功能锻炼。

颈椎病(项痹)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颈椎病(项痹)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颈椎病(项痹)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概述】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慢性病,其临床主要表现:颈项拘急强痛或颈项牵引肩臂上肢麻痛,或头痛、头晕、眩晕、耳鸣等。

每当低头抬头过久或颈部转动甚时症状加重或反复出现。

本病属祖国医学之“痹症”、“头痛”、“眩晕”等范畴。

其病情顽固,缠绵难愈。

【病因病机】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间隙变窄骨质增生,从而刺激或压迫颈椎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性疾病。

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

神经根型颈椎病,以颈肩臂疼痛及上肢麻木为主要症状:患者颈项强直板滞,神经根牵拉试验阳性,肱二头肌腱或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X线摄片可见颈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增生,椎间孔变形等征象。

脊髓型颈椎病表现为四肢麻木,肌肉减弱,行走笨掘,甚至不能站立行走,严重者可发展至四肢瘫痪,检查可见肌张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可引出病理反射,脊髓造影有完全或部份横断性梗阻椎动脉型颈椎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常伴有恶心、耳鸣、猝倒症状的出现与颈部活动有关,多在颈后仰或后旋时发病,旋颈试验阳性,椎动脉造影有异常改变。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复杂,有眼部干涩胀痛,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皮温降低,多汗或无汗心率异常等。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为年老体弱,气血衰退,肝肾亏损,但亦与局部长期劳损或外伤有直接关系,在上述因素情况下风寒湿等外邪乘虚而入,从而产生了经络受阻淤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为其主要病机。

《内经》指出:“肾主骨髓”若肾精虚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则出现骨骼脆弱,肢体无力,故骨易退变。

《内经》又云:“肝藏血”“肝主身之筋膜”,“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

”筋膜是一种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

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出现颈部的筋骨韧带钙化而退变,若肝肾不足,特别是肾精亏损为本病之本。

而血脉淤阻,气血运行不畅,乃本病之标。

如《证治准绳》谓:“有风、有寒、有湿、有内挫、有淤血气滞,有痰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椎部位的疼痛和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颈椎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而针对颈椎病的治疗,中医有着独特的辨证方法。

本文将就颈椎病的中医辨证进行详细介绍。

中医辨证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病情、询问病史、望闻问切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而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法。

对于颈椎病患者,中医辨证可以分为气血虚弱、风寒湿邪、痰湿内蕴、肝肾阴虚等几种类型。

首先是气血虚弱型的辨证。

气血虚弱是指患者气血亏虚,导致颈椎部位缺乏养分和能量的供应,从而引发疼痛和僵硬。

此时,患者往往表现出精神疲乏、面色苍白、舌质淡白等症状。

对于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中医治疗主要以益气养血为主,可以选择一些补气养血的药物,如人参、黄芪等,同时患者需要注意合理饮食,多补充营养物质。

其次是风寒湿邪型的辨证。

风寒湿邪是指外界的寒湿气候进入人体,使得颈椎部位的血流不畅,导致疼痛和不适。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局部疼痛、感觉冷痛等症状,舌苔白腻。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治疗主要以祛风散寒为主,可以选择一些温经散寒的药物,如羌活、防风等,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潮湿的天气。

第三种是痰湿内蕴型的辨证。

痰湿内蕴是指人体内湿气积聚,堆积成痰,进而阻碍颈椎部位的气血流通,引发疼痛和不适。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患者往往表现为头重脑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舌苔薄白而湿。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治疗主要以祛痰化湿为主,可以选择一些祛湿化痰的药物,如半夏、陈皮等,同时还需要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过于油腻和寒湿的食物。

最后是肝肾阴虚型的辨证。

肝肾阴虚是指患者肝肾功能不足,导致颈椎部位的气血流通受阻,引发疼痛和僵硬。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健忘等症状,舌质红少苔薄。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治疗主要以养肝肾为主,可以选择一些滋补肝肾的药物,如枸杞子、山药等,同时需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并进行适当的调理。

总之,对于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精确的辨识和分类。

颈椎病中医辨证疗法大全,不懂中医照样看得懂,用得上,收藏

颈椎病中医辨证疗法大全,不懂中医照样看得懂,用得上,收藏

颈椎病中医辨证疗法大全,不懂中医照样看得懂,用得上,收藏传统中医对颈椎病辨证分型论治,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

通常中医将颈椎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气血两虚夹淤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

主要表现为: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眼睛疼痛,颈部酸痛,身软乏力,有时也感到双肩疼痛。

舌淡红或舌淡胖边缘有齿痕。

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治疗时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醒脑宁神为主。

2、寒湿阻络型: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

主要表现为: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部感到僵硬,无法顺畅地转头,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感到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疗时以祛寒除湿、温经活血、通络止痛为主。

3、气阴两虚夹淤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主要表现为:经常眩晕,严重的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也视物旋转,伴有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不稳,或烦躁易怒,心悸气短,咽干口苦,失眠多梦等。

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脉沉细而数,或弦数。

治疗时以益气养阴、调和气血、安神醒脑为主。

中医治疗须注意(关键点)中医治疗,讲究标本兼顾,特别是中药外敷法效果更佳,药物有效成分直达病灶,安全无副作用,持续调理,治疗颈椎病效果很好。

大家在选择中药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名家验方,比如——淮盛堂筋骨贴,200多年的传承秘方,被国家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界少有的),因药效显著,也是膏药协会的理事单位,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推广,网络发达,(掏宔)上很容易找到。

临床显示,百分之九十的患者,持续调理一个疗程以上,都达到了意向不到的效果!颈椎病的日常保健:1.局部按摩:可于颈部、大椎穴、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揉按、推掐。

2.远道点穴: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

于此反应点施点穴按摩。

3.擦掌摩腰:将两手掌合并擦热,随即双手磨擦腰部,可上下方向擦动,作五十次。

颈椎病鉴别诊断

颈椎病鉴别诊断

颈椎病鉴别诊断1.神经根型(1)肩周炎:肩周炎俗称凝肩,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慢性损伤性炎症。

因关节外粘连,临床以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特征。

颈椎病可引发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而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有自然病程,一般在1年左右能可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即使自愈也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痛点局限时,可局部注射醋酸泼尼松龙,能明显缓解疼痛。

(2)腕管综合征:腕管容积相对或绝对增加(腱鞘炎和肌腱炎最常见),导致腕管内压力增加卡压正中神经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称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体征在腕远端,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损害除手指,尚有前臂屈肌运动障碍,屈腕试验和Tinel征阴性。

电生理检查有明显区别。

(3)胸廓下口综合征:包括前斜角肌综合征、肩锁综合征及肋锁综合征。

是由先天性畸形、外伤瘢痕、骨痂或肿瘤压迫臂丛神经或锁骨下血管而出现的神经、血管症状。

斜角肌收缩、增大胸腔压力(挺胸深吸气)及改变患侧上肢位置(过度外展肩部或向下牵引上肢)时,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X-ray可发现颈肋、锁骨与第1肋骨间隙狭窄。

锁骨下血管造影有助于诊断。

Andson征阳性,即患者端坐,头略向后仰并转向患侧,深吸气后屏住呼吸,检查者略施阻力,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为阳性。

(4)肌萎缩型侧索硬化症:进行性肌萎缩,从手向近端发展,最后可侵及舌肌和咽部。

与颈椎病不同的是:①对称性发病;②感觉正常,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③无经根性疼痛。

(5)颈神经根肿瘤:进行性根性疼痛,典型阶段性损害体征,借MRI和脊髓造影鉴别。

2.脊髓型(1)颈椎骨折、脱位及结核、肿瘤所致脊髓压迫症。

(2)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当骨化厚度超过颈椎椎管(14~16mm)的30%时,即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

3.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脑源性、耳源性、眼源性、外伤性及神经官能性眩晕、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锁骨下动脉缺血综合征。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案例解析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案例解析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案例解析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部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

患者常表现为
颈部酸痛、僵硬、局部放射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
认为颈椎病主要是由于肝肾不足、风湿痹阻、气血不畅等引起的,因
此在治疗颈椎病时,中医重视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
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下面通过一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案例,来分析中医辨证治疗的具体
过程和效果。

患者李某,女,65岁,主因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来就诊。

病史回顾:患者于半年前因劳累后颈部发痛,经常性久坐工作导致颈部僵硬,严
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近期加重,伴有头晕头痛、手指麻木等症状。

中医辩证分析:患者体质虚寒,肝肾不足,经络气血不畅,外感风湿,气滞血瘀。

辨证为肝肾亏虚,风寒湿邪侵袭络脉所致颈椎病。

治疗方案:温肾益肝,疏风散寒,活血化瘀。

中药方包括参苓白术
散加味、独活寄生散加味等,配合拔罐、针灸等物理疗法。

经过一个疗程的中医治疗,患者的颈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活动范
围明显增加,头晕头痛、手指麻木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随着治疗的继
续进行,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颈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临床案例可以看出,中医辨证治疗在颈椎病的
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全面调理患者的体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在治疗颈椎病的
过程中,中医辨证施治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颈椎病中医诊断标准

颈椎病中医诊断标准

颈椎病中医诊断标准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其主要病因是颈椎退行性变所致。

中医对于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因辨证、病机辨证和病位辨证三个方面。

一、病因辨证。

1. 痰浊阻络型。

主要症状为颈项强痛,伴有头晕目眩,甚至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象滑数。

2. 阴虚阳亢型。

主要症状为颈项强痛,伴有头晕目眩,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苔少,脉象细数。

3. 肝肾不足型。

主要症状为颈项强痛,伴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舌质暗红,苔薄腻,脉象沉细。

二、病机辨证。

1. 风寒湿困型。

主要症状为颈项强痛,伴有寒痛,活动受限,舌苔白腻,脉象浮紧。

2. 气血不畅型。

主要症状为颈项强痛,伴有疼痛难忍,颈项肌肉紧张,舌质暗红,脉象沉细。

3. 肝肾阴虚型。

主要症状为颈项强痛,伴有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三、病位辨证。

1. 风寒湿困型。

主要症状为颈项强痛,伴有寒痛,活动受限,舌苔白腻,脉象浮紧。

2. 气血不畅型。

主要症状为颈项强痛,伴有疼痛难忍,颈项肌肉紧张,舌质暗红,脉象沉细。

3. 肝肾阴虚型。

主要症状为颈项强痛,伴有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综上所述,颈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因辨证、病机辨证和病位辨证三个方面。

通过对患者的症状和舌脉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明确病因、病机和病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将根据不同的辨证加以施治,以期达到疾病的治愈和康复。

因此,对于颈椎病患者来说,及早寻求中医诊断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手部发凉、皮肤苍白等,Adson试验、Wright试验、Eden试验、Morley试验、前斜角肌紧张试验等特殊
检查阳性。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项痹
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颈椎病
诊疗计划:
1.针推科二级护理常规,普食;
2.完善各项入院检查如血常规、生化、X线等,以进一步治疗;
中医鉴别诊断:
可与痿症相鉴别,痿症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的一种病症,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及行走者为多见,据其发病原因及部位不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与中风相鉴别,两者虽有一侧麻木,但中风以偏侧肢体功能障碍为主,常伴有口角歪斜,言语障碍。项痹证以痛为主。
西医诊断依据:
1.患者杨石娇,女,44岁。
患者杨石娇,女,44岁。因"左颈肩部疼痛伴手指麻木3月",门诊拟"颈椎病",于2011-05-03 09:53收住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杨石娇,女,44岁。
(2)患者自述3月前不明原因下出现左侧颈肩部疼痛,以持续性胀痛为主,程度尚可忍受,并伴有左无名指、小指麻木及颈部活动不利,自觉以低头劳作后明显,休息后疼痛减轻。无头痛、头晕,无四肢乏力等。发病后曾至浙一医院骨科诊治,查颈椎MRI检查示:C4-5,C5-6椎间盘向左后突出。当时建议手术治疗,但病人希望保守治疗,所以未住院返家休养。期间有在当地医院做推拿、针灸、颈椎牵引治疗5次,但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也未见明显加重。今为求进一步治疗而来我科就诊,门诊遂拟"颈椎病"收住入院。刻下:左颈肩臂疼痛明显,伴有无名指、小指麻木,颈部活动欠利。既往史:有“胃炎”病史1年,时常感胃脘部隐痛,发现有“乳腺增生”病史2年,无药物、食物过敏史,无重大内科系统疾病史。
2.因"左颈肩部疼痛伴手指麻木3月"入院;
3.查体: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两侧颈肌紧张,C3-6左椎旁压痛(+),左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右(-) ,椎间孔挤压试验左(+),右(-),霍氏征(-),双上肢皮知觉基本正常,生理反射对称,颈部活动功能受限。
4.辅助检查 :(浙一院 2011.2.25 R214592)颈椎MRI示:C4-5、C5-6椎间盘左后突出。
陆贴 葛根10g 白芍10g 甘草3g 木瓜10g
骨碎补10g 延胡索10g 威灵仙10g 全蝎3g
补骨脂10g 羌活6g 细辛3g 防风6g
(4)辅助检查:(浙一院 2011.2.25 R214592)颈椎MRI示:C4-5、C5-6椎间盘左后突出。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以"左颈肩部疼痛伴手指麻木3月"为主苦,伴症见:无名指、小指麻木及颈部活动欠利,其舌淡苔白脉沉涩。四诊合参宜属中医"项痹"之病。患者姿势不当,损伤筋脉气血,致"筋出槽"、"骨错缝",气血瘀滞,气血运行不畅,闭阻筋脉,不通则痛,故可见颈肩臂疼痛。局部气血搏击,走窜于上肢,所以出现手指麻木。其舌淡苔白脉沉涩,辨为气滞血瘀之象。本病病位在颈项、经筋,病性常为劳损在先,复感外邪而致,为虚实夹杂。
3.颈托护理,避风寒调情志,慎起居;
4.中医治宜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方拟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或“颈痛一号方”。拟方如下:秦
艽、羌活、香附各3g、五灵脂、没药、甘草、川芎、地龙各6g,桃仁、红花、当归、牛膝各9g。
以上方药加水500ml,煎取300ml,复加水300ml,取汁200ml,两汁相混,早晚分二服,一日一剂;
5.西药:住院后暂予以甲强龙,甘露醇抗炎、脱水、止痛,泮托拉唑保护胃黏膜,甲钴胺营养神经,舒血宁改善血液循环等对症治疗。
6.排除禁忌症后行针灸、推拿治疗:疏筋通络,松解粘连:
推拿操作:患者俯卧位,于颈肩背部行滚、按、点、揉等放松手法,重点按风池、颈夹脊、阿是穴等,并酌情辅助微调复位手法,每日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针灸操作:以椎旁夹脊穴、阿是穴、颈白劳、大椎、风池,患侧肩井、曲池、合谷为主,留针20-30分钟,可配合红外线、电针。
王立新副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今晨查房,患者诉左侧颈肩臂疼痛症状较入院时明显改善,偶感有左无名指、小指麻木,颈部活动可,另诉感有轻微胃脘部不适,无恶心、呕吐等,当前胃纳略差,眠可,二便通调。查体:腹平软,无明显压痛,肠鸣音正常,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两侧颈肌紧张,C3-6左椎旁压痛(+),左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左(+),霍氏征(-),颈部活动功能略受限。今王主任医师查房后示:根据病人相关病史介绍及结合理化检查,现同意西医:1.颈椎病 2.窦性心律过缓,诊断。入院时治疗对症,而在我科住院综合治疗下,现病人院症状渐减轻,说明当前方案是有效的。接下来可以继续予以舒血宁针改善局部血循、甲钴胺针营养神经,在此基础上应重点放在我科特色疗法针灸、推拿以及加强颈椎牵引、低频电疗为主,起到舒筋通络、行气止痛疗法。另外入院时发现血糖及尿糖升高,之后查糖化血红蛋白未见异常,所以考虑跟患者平时饮食有关,建议低糖饮食,需避风寒、忌久低头。再者病人诉既往有乳腺增生病史,现希望复查是否增大,同意此意见。因活血止痛药物会对胃黏膜刺激,现病人感胃部不适,所以必要时需加用奥美拉唑胶囊护胃处理,以此预防胃粘膜损伤,嘱其忌辛辣食物。因病人以"左颈肩部疼痛伴手指麻木3月"入院。而中医方面认为:患者姿势不当,损伤筋脉气血,致"筋出槽"、"骨错缝",气血瘀滞,运行不畅,闭阻筋脉,不通则痛,其局部气血搏击,走窜于上肢,所以见入院时颈肩臂疼痛伴有手指麻木。根据舌淡苔白脉沉涩来分析,应辨为气滞血瘀之象。本病病位在颈项、经筋,病性为虚实夹杂。综上所述,经络气血阻滞则是痹证的主要病机,而气血营卫内虚、风寒湿热外邪及劳损伤等可能为内、外因。所以可以通过中药,加强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疗效。,拟用“颈痛一号”方如下:
今日查房,病人病情稳定,颈项肩臂疼痛已明显缓解,偶有反复,但程度轻,略有手指麻木,平时胃纳眠可。查体:颈部活动功能可,两侧颈肌张力无明显增高,C3-6左椎旁压痛轻微,左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左(-),双上肢指端血循良好,观察舌象为:舌淡、苔白、脉沉涩。当根据以上病史分析:在结合病人病情制定对症方案治疗下,患者未诉疼痛加重,而且肩臂疼痛及手指麻木已有明显好转,以及在服用奥美拉唑胶囊下未再诉胃部不适,所以说明目前方案是对症有效的,在病情未出现异常变化下,无需特殊调整方案。治则仍应以舒筋通络、松解肌肉痉挛、行气止痛为重点原则,嘱其避风寒,慎起居,饮食方面需低糖饮食,继观。
今晨查房,患者渐感诉肩臂胀痛较前有减轻,手指麻木仍存在,余无不适。目前胃纳可,寐尚安,二便无殊。查体:两侧颈肌紧张,C3-6左椎旁压痛(+),左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左(+),右(-),颈部活动功能受限。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11.4×10^9/L N:78%,L:17%,患者无感染迹象,考虑与激素运用有关,暂不处理,必要时复查,ESR、CRP无明显异常;大便常规正常,查尿常规:尿葡萄糖5.5(+1)mmol/L,生化:血糖6.92mmol/l现不能排除其他疾病,所以待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反馈后再做诊治,期间嘱低糖饮食。余ESR、CRP、大便常规、癌胚抗原、肝胆脾胰肾彩超均未见异常。因患者感疼痛得到改善,故予以停用甘露醇、甲强龙针;余继予以舒血宁针改善血循环、甲钴胺针营养神经等对症等处理。因患者以"左颈肩部疼痛伴手指麻木3月"为主苦,其舌淡苔白脉沉涩,辨为气滞血瘀之象,所以可配合针灸、推拿、理疗等加强舒筋通络、行气止痛作用。继观。
(3)体格检查:T 36.8℃,P 69次/分,R 19次/分,BP90/60mmHg,神志清,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查体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皮肤巩膜无黄染,双瞳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两肺呼吸音清,心率69次每分钟,律齐,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无压痛及叩击痛,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见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两侧颈肌紧张,C3-6左椎旁压痛(+),左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右(-) ,椎间孔挤压试验左(+),右(-),霍氏征(-),双上肢皮知觉基本正常,生理反射对称,颈部活动功能受限。舌淡苔白脉沉涩。
针灸取穴:风池、颈夹脊,肩井、天宗、肩贞、曲池、列缺及阿是穴等,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选取以上穴位3-4个,接通电针加强疗效;方义:风池可振奋阳气而祛邪,阿是穴、夹脊穴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而"头项疾病者可寻列缺",作用为调理头项部经络气血;肩井、天宗、肩贞为局部取穴,治疗局部病症有良好的效果。
7.排除禁忌症后加强颈椎牵引治疗,一日一次,12kg。
李思斌主治医师查房记录
今晨查房,患者诉颈项,肩臂疼痛仍明显,手指麻木存在,无畏寒,发热,无头痛、头晕,无行走不稳等,当前纳一般,寐欠佳,二便通调。查体: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两侧颈肌紧张(+),右(-) ,椎间孔挤压试验左(+),右(-),霍氏征(-),双上肢皮知觉基本正常,生理反射对称,颈部活动功能受限。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过缓。查X线:颈椎轻度退变,两肺未见异常。今李医师查房后示:根据病人入院时病史及外院辅助检查,现西医诊断:颈椎病,诊断明确。并补充:窦性心律过缓,诊断。中医诊断为:项痹。而中医认为患者姿势不当,损伤筋脉气血,致气血瘀滞,无以濡养筋脉,所谓不通则痛,故见颈肩臂疼痛。而局部气血搏击,走窜于上肢,所以出现手指麻木。根据舌淡苔白脉沉涩,辨为气滞血瘀之象。因患者感疼痛明显,神经根炎症、水肿仍存在,所以治疗上继续予以甲强龙针、甘露醇针消炎脱水止痛,舒血宁针改善血循环、甲钴胺针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为主。再因活血、消炎止痛药物对胃黏膜刺激较明显,而病人既往有胃炎病史,所以必要时需加用护胃药物预防胃粘膜损伤。待肩臂疼痛症状缓解后,应逐渐停用西药,之后再予以口服中药或中成药物以及行针灸、推拿等加强疗效,嘱现避风寒,慎起居,忌久低头,注意项部保暖,继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