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疼痛诊疗规范标准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及评分标准
患者情况
患者为晚期癌症,疼痛程度较重, 影响日常生活。
诊疗过程
医生根据患者情况,采用口服药 物、贴剂、注射等多种给药方式, 控制疼痛。同时,对患者进行心 理疏导,减轻其焦虑和抑郁情绪。
诊疗效果
经过综合治疗,患者疼痛得到有 效控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案例二:儿童癌症患者的疼痛诊疗
患者情况
患者为儿童,患有白血病等癌症,疼痛程度较轻,但对患 儿心理影响较大。
评估与监测规范
01
02
03
04
疼痛评估
采用适当的疼痛评估量表,对 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疗效评估
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对治疗 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不良反应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 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
吐、呼吸抑制等。
随访与复诊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和复诊, 了解患者的疼痛状况和治疗情 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与监测难题与解决方案
评估与监测难题
癌症疼痛的评估和监测需要综合考虑 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心理状 态等因素,评估难度较大。
解决方案
采用量化的评估工具,如疼痛评分表、 生活质量量表等,进行定期评估和监 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 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05
癌症疼痛诊疗案例分析
案例一: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管理
癌症疼痛诊疗的历史与发展
癌症疼痛诊疗的历史
癌症疼痛诊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随着医学的进步和人们对疼 痛认识的提高,癌症疼痛诊疗逐渐受 到重视。
癌症疼痛诊疗的发展
近年来,癌症疼痛诊疗在理论和实践 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的诊疗 技术和药物不断涌现,为患者提供了 更好的治疗选择。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方案2024年版
一、病因
癌症疼痛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癌症自身所引起的疼痛;二
是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所带来的疼痛。
具体可能有下列原因:1)癌细胞
侵袭或压迫器官、血管、神经,导致放射性疼痛;2)癌细胞增殖、生长
伴有肿块的压迫性疼痛;3)肿瘤引起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机体炎症
反应,产生疼痛;4)肿瘤引起的液体聚集,形成血栓,使血管受压,导
致血管疼痛;5)治疗过程中,有些抗癌药物、放射疗法及外科手术均能
产生疼痛;6)患者免疫力下降,导致感染,产生疼痛;7)患者情绪障碍,如抑郁症,亦能引起疼痛。
二、诊断
癌症疼痛的诊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定疼痛病因,二是诊断疼痛
的性质。
1、确定病因
确定癌症疼痛的病因,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
检查以及免疫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做出正确的诊断。
2、诊断疼痛性质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症状,把疼痛类型分为“放射性疼痛”、“压迫性
疼痛”、“炎症性疼痛”、“血管性疼痛”以及“抗癌治疗所致疼痛”等。
三、治疗。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04
癌症疼痛的护理
疼痛护理原则
01
02
03
04
及时评估
对癌症患者的疼痛进行及时、 全面的评估,了解疼痛的性质
、程度和影响。
尊重患者意愿
尊重患者的疼痛处理意愿,提 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预防为主
重视预防性护理,采取措施预 防疼痛的发生和加重。
综合治疗采用多种治疗方法,括药物 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辅助检查
疼痛评估
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影 像学检查,如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X线、 CT或MRI等。
采用疼痛评估量表或数字评分法等工具, 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量化评估。
诊断标准
疼痛与肿瘤相关
疼痛程度达到中度或以上
疼痛是由于肿瘤本身或治疗肿瘤所引 起的。
根据疼痛评估量表或数字评分法评估, 疼痛程度达到中度或以上。
的疼痛症状。
综合治疗
03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提高
疼痛控制效果。
预防与控制效果评估
疼痛评估
定期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了解疼痛控制情况及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评估
根据患者疼痛控制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生活质量评估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了解疼痛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为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
排除其他非肿瘤原因引起的疼痛,如 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
诊断工具
01
02
03
疼痛评估量表
如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数字评分法 (NRS)等,用于量化评 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问卷调查
如简短疼痛问卷(BPI)、 McGill疼痛问卷(MPQ) 等,用于了解患者的疼痛 性质、部位和影响。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_2011年版_
·标准与指南·卫办医政发〔2011〕161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我部启动了“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活动。
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我部组织专家制定了《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可在卫生部网站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一、概述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及评分标准课件
急性癌症疼痛
突然发作并持续时间较短 的疼痛。
癌症疼痛的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肿瘤间接引起的疼痛、肿 瘤治疗引起的疼痛。
根据疼痛性质分类
钝痛、锐痛、神经痛、牵涉痛等。
根据疼痛程度分类
轻度、中度、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的评估方法
数字评分法
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 度的疼痛,让患者选择最 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数 字。
范围等。
多学科协作
疼痛诊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包 括肿瘤科、麻醉科、疼痛科等
。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 化的治疗方案。
动态评估与调整
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根据需要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诊疗流程
初步评估
收集患者的疼痛病史,进行体 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疼痛原因分析
分析疼痛的原因,判断是肿瘤 本身引起的疼痛还是治疗引起 的并发症。
针对癌症疼痛的病理机制,研发新型镇痛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和降低副作用。
疼痛评估工具的改进
02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现有的疼痛评估工具,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临床试验的开展
03
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验证新型诊疗技术和药物的有效性和
安全性。
未来发展方向
跨学科合作
加强医学、药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合作,共同推进癌症疼 痛诊疗的进步。
如热疗、冷敷、按摩等,有助于缓解疼痛。
心理治疗
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帮助患者调 整心态、减轻疼痛。
放射治疗
针对癌症病灶进行放射治疗,有助于缩小肿 瘤、缓解疼痛。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身体内环境,达到缓解 疼痛的效果。
癌痛病例诊疗标准(2023版)
癌痛病例诊疗标准(2023版)
背景
癌痛是癌症患者晚期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
由于癌症种类繁多、病变位置不同,导致癌痛的特点和治疗策略存在差异性,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诊疗标准。
目的
本标准的目的在于规范癌痛的诊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医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和癌症患者。
诊疗流程
* 疼痛评估: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疼痛类型等方面进行评估。
* 治疗原则: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医生的经验和最新的治疗指南,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心理干预等。
* 评估与随访:对于每一个癌痛患者,医生应根据治疗效果和不同阶段的病情进行评估,并根据需要随访。
注意事项
* 癌痛治疗应以患者为中心,进行个体化治疗。
* 药物治疗应注意合理用药,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 及时评估疗效,如疗效不佳应调整治疗方案。
* 积极控制疼痛,同时注意尽量减少药物副作用。
结论
本标准的出台将标准化癌痛的诊疗流程,规范癌痛治疗的操作和方法,促进医患沟通交流,提高治疗效果和医疗质量,为癌痛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和生活质量。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晚期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
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
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
【最新】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一、概述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
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
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
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伴有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疗效不佳等特点。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癌症疼痛,是癌症患者常常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它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巨大痛苦,还会对其心理和精神状态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癌症疼痛诊疗流程至关重要。
一、癌症疼痛的评估准确的疼痛评估是有效治疗癌症疼痛的基础。
评估应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加重和缓解因素等。
常用的评估方法有数字评分法(NRS)、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和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等。
对于新诊断的癌症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应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
对于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疼痛评估应定期进行,至少每天一次,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因为疼痛常常会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癌症疼痛的治疗原则1、综合治疗癌症疼痛的治疗应采取综合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控制疼痛的主要手段,但非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也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2、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疼痛情况都不同,因此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
包括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疼痛类型和程度、对药物的耐受性以及治疗意愿等因素都应考虑在内。
3、按时给药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规律性地给予镇痛药,而不是在患者疼痛发作时才给药。
这样可以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有效地控制疼痛。
4、按阶梯给药根据疼痛的程度,选择不同强度的镇痛药。
轻度疼痛可选择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中度疼痛选择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可联合非甾体抗炎药;重度疼痛选择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等),也可联合非甾体抗炎药。
三、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镇痛作用,适用于轻度疼痛。
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如出血、溃疡等,还可能影响肾功能。
2、阿片类药物(1)弱阿片类药物:可待因是常用的弱阿片类药物,适用于中度疼痛。
(2)强阿片类药物:吗啡是经典的强阿片类药物,羟考酮、芬太尼等也是常用的强阿片类镇痛药。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癌症疼痛诊疗规范(xx年版)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者痛症状;晚期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方案2018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二>癌痛机制与分类.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及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数表现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慢性疼痛的发生,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如伤害感受器过度兴奋、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增强、离子通道和受体表达异常、中枢神经系统重构等.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机制尚不清楚,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以伴有痛觉过敏和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往往疗效不佳.三、癌痛评估应该对癌症患者进行疼痛筛查,在此基础上进行详尽的癌痛评估.癌痛评估是合理、有效进行止痛治疗的前提,应当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的原则.<一>常规评估原则.癌痛常规评估是指医护人员主动询问癌症患者有无疼痛,常规性评估疼痛病情,并且及时进行相应的病历记录,一般情况下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对于有疼痛症状的癌症患者,应当将疼痛评估列入护理常规监测和记录的内容.进行疼痛常规评估时应当注意鉴别疼痛爆发性发作的原因,例如需要特殊处理的病理性骨折、脑转移、合并感染以及肠梗阻等急症所致的疼痛.<二>量化评估原则.癌痛量化评估是指采用疼痛程度评估量表等量化标准来评估患者疼痛主观感受程度,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量化评估疼痛时,应当重点评估最近24小时内患者最严重和最轻的疼痛程度,以及平常情况的疼痛程度.量化评估应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癌痛的量化评估,通常使用数字分级法〕NRS〔、面部表情评估量表法及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三种方法.1.数字分级法〕NRS〔:使用《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见图1>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将疼痛程度用0-10个数字依次表示,0表示无疼痛,10表示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交由患者自己选择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或由医护人员协助患者理解后选择相应的数字描述疼痛.按照疼痛对应的数字,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疼痛<1-3>,中度疼痛<4-6>,重度疼痛<7-10>.图1. 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2.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法: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疼痛时的面部表情状态,对照《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见图2>进行疼痛评估,适用于自己表达困难的患者,如儿童、老年人、存在语言文化差异或其他交流障碍的患者.图2.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3.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主要是根据患者对疼痛的主诉,可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1>轻度疼痛: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未受到干扰.<2>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到干扰.<3>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到严重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被动体位.<三>全面评估原则.癌痛全面评估是指对癌症患者的疼痛及相关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疼痛病因和类型<躯体性、内脏性或神经病理性>,疼痛发作情况<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加重或减轻的因素>,止痛治疗情况、重要器官功能情况、心理精神情况,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以及既往史〕如精神病史,药物滥用史〔等.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进行首次评估,并且在24小时内进行全面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应实施及时、动态评估.癌痛全面评估,通常使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见附件2>,评估疼痛及其对患者情绪、睡眠、活动能力、食欲、日常生活、行走能力以及与他人交往等生活质量的影响.应当重视和鼓励患者表达对止痛治疗的需求和顾虑,并且根据患者病情和意愿,制定患者功能和生活质量最优化目标,进行个体化的疼痛治疗.<四>动态评估原则.癌痛动态评估是指持续性、动态地监测、评估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及变化情况,包括疼痛病因、部位、性质、程度变化情况、爆发性疼痛发作情况、疼痛减轻和加重因素,止痛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等.动态评估对于药物止痛治疗中的剂量滴定尤为重要.在止痛治疗期间,应当及时记录用药种类、剂量滴定、疼痛程度及病情变化.四、癌痛治疗<一>治疗原则.癌痛应当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应用恰当的止痛治疗手段,及早、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预防和控制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疼痛和有关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二>治疗方法.癌痛的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1.病因治疗.即针对引起癌痛的病因进行治疗.癌痛的主要病因是癌症本身和/或并发症等引起;需要给予针对性的抗癌治疗,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中医药等,有可能减轻或解除癌症疼痛.2.药物治疗<1>基本原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进行改良,癌痛药物止痛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如下:1>口服给药.口服方便,也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其他给药途径,包括静脉、皮下、直肠和经皮给药等.2>按阶梯用药.指应当根据患者疼痛程度,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性质、作用强度的镇痛药物.①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②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或低剂量的强阿片类药物,并可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辅助镇痛药物〕镇静剂、抗惊厥类药物和抗抑郁类药物等〔.③重度疼痛:首选强阿片类药,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辅助镇痛药物〕镇静剂、抗惊厥类药物和抗抑郁类药物等〔.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地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以增强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如果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轻度和中度疼痛时也可考虑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如果患者诊断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应首选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或抗惊厥类药物等.如果是癌症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应该联合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溶骨活动.3>按时用药.指按规定时间间隔规律性给予止痛药.按时给药有助于维持稳定、有效的血药浓度.目前,缓释药物的使用日益广泛,建议以速释阿片类药物进行剂量滴定,以缓释阿片药物作为基础用药的止痛方法;出现爆发痛时,可给予速释阿片类药物对症处理.4>个体化给药.指按照患者病情和癌痛缓解药物剂量,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由于患者个体差异明显,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并无标准的用药剂量,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足够剂量的药物,尽可能使疼痛得到缓解.同时,还应鉴别是否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性质,考虑联合用药的可能.5>注意具体细节.对使用止痛药的患者要加强监护,密切观察其疼痛缓解程度和机体反应情况,注意药物联合应用时的相互作用,并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尽可能地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药物选择与使用方法应当根据癌症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正在接受的治疗和伴随疾病等情况,合理地选择止痛药物和辅助镇痛药物,个体化调整用药剂量、给药频率,积极防治不良反应,以期获得最佳止痛效果,且减少不良反应.1>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对乙酰氨基酚.是癌痛治疗的常用药物.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有相似的作用机制,具有止痛和抗炎作用,常用于缓解轻度疼痛,或与阿片类药物联合用于缓解中、重度疼痛.非甾体类抗炎药常见有不良反应,包括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功能障碍、肾功能损伤、肝功能损伤以及心脏毒性等.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剂量和持续时间使用相关.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用药剂量达到一定水平以上时,再增加用药剂量并不能增强其止痛效果,可是药物毒性反应将明显增加.因此,如果需要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对乙酰氨基酚,或日用剂量已达到限制性用量时,应考虑更换为单用阿片类止痛药;如为联合用药,则只增加阿片类止痛药用药剂量,不得增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对乙酰氨基酚剂量.2>阿片类药物.是中、重度癌痛治疗的首选药物.对于慢性癌痛治疗,推荐选择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长期使用阿片类止痛药时,首选口服给药途径,有明确指征时可选用透皮吸收途径给药,也可临时皮下注射用药,必要时可以自控镇痛给药.①初始剂量滴定.阿片类止痛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需要逐渐调整剂量,以获得最佳用药剂量,称为剂量滴定.对于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的患者,建议按照如下原则进行滴定:使用吗啡即释片进行治疗;根据疼痛程度,拟定初始固定剂量5-15mg,口服,Q4h或按需给药;用药后疼痛不缓解或缓解不满意,应于1小时后根据疼痛程度给予滴定剂量<见表1>,密切观察疼痛程度、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第1天治疗结束后,计算次日药物剂量:次日总固定量=前24小时总固定量+前日总滴定量.次日治疗时,将计算所得的次日总固定量分6次口服,次日滴定量为前24小时总固定量的10%-20%.依法逐日调整剂量,直到疼痛评分稳定在0-3分.如果出现不可控制的药物不良反应,疼痛强度﹤4,应考虑将滴定剂量下调10-25%,并且重新评价病情.表1. 剂量滴定增加幅度参考标准初始用药时选择短效阿片类止痛药,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当用药剂量调整到理想止痛及安全的剂量水平时,可考虑换用等效剂量的长效阿片类止痛药.对于已经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疗效和疼痛强度,参照表1的要求进行滴定.对于疼痛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阿片类药物缓释剂作为背景给药,在此基础上备用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治疗爆发性疼痛.阿片类药物缓释剂的剂量调整参考表1.②维持用药.在我国常用的长效阿片类药物有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和芬太尼透皮贴剂等.在应用长效阿片类药物期间,应备用短效阿片类止痛药,用于爆发性疼痛.当患者因病情变化,长效止痛药物剂量不足时,或发生爆发性疼痛时,立即给予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解救治疗及剂量滴定.解救剂量为前24小时用药总量的10%-20%.每日短效阿片解救用药次数≥3次时,应当考虑将前24小时解救用药换算成长效阿片类药按时给药.阿片类药物之间的剂量换算,可参照换算系数表〕见表2〔.换用另一种阿片类药时,仍然需要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并且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表2.阿片类药物剂量换算表般情况下阿片剂量可按照10%-25%/天剂量减少,直到每天剂量相当于30mg口服吗啡的药量,再继续服用两天后即可停药.③不良反应防治.阿片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便秘、恶心、呕吐、嗜睡、瘙痒、头晕、尿潴留、谵妄、认知障碍以及呼吸抑制等.除了便秘之外,这些不良反应大多是暂时性的或可以耐受的.应把预防和处理阿片类止痛药不良反应作为止痛治疗计划和患者宣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恶心、呕吐、嗜睡和头晕等不良反应,大多出现在未曾使用过阿片类药物患者用药的最初几天.初用阿片类药物的数天内,可考虑同时给予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等止吐药预防恶心、呕吐,必要时可采用5-HT3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和抗抑郁药物.便秘症状,通常会持续发生于阿片类药物止痛治疗全过程,多数患者需要使用缓泻剂来防治便秘,因此,在应用阿片类药物止痛时宜常规合并应用缓泻剂.如果出现过度镇静、精神异常等不良反应,应当注意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肝肾功能不全、高血钙症、代谢异常以及合用精神类药物等;同时,需要减少阿片类药物用药剂量,甚至停用和更换止痛药.3>辅助镇痛用药.辅助镇痛药物,顾名思义能够辅助性增强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或直接产生一定的镇痛作用;包括抗惊厥类药物、抗抑郁类药物、皮质激素、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拮抗剂和局部麻醉药等.辅助镇痛药常用于辅助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骨痛和内脏痛.辅助用药的种类选择和剂量调整,也需要个体化对待.常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辅助药物:①抗惊厥类药物:用于神经损伤所致的撕裂痛、放电样疼痛及烧灼痛.②三环类抗抑郁药:用于中枢性或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的麻木样痛、灼痛,该类药物也可以改善心情、改善睡眠.对于癌痛采用药物治疗期间,应当在病历中及时、详细记录疼痛评分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确保患者的癌痛获得有效、安全、持续控制或缓解.3.非药物治疗.用于癌痛治疗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主要有介入治疗、放疗<姑息性止痛放疗>、针灸、经皮穴位电刺激等物理治疗、认知-行为训练以及社会心理支持治疗等.适当地应用非药物疗法,可以作为药物止痛治疗的有益补充;而与止痛药物治疗联用,可能增加止痛治疗的效果.介入治疗是指神经阻滞、神经松解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神经损毁性手术、神经刺激疗法以及射频消融术等干预性治疗措施.硬膜外、椎管内或神经丛阻滞等途径给药,可通过单神经阻滞而有效控制癌痛,有利于减轻阿片类药物的胃肠道反应,降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介入治疗前,应当综合评估患者的体能状况、预期生存时间、是否存在抗肿瘤治疗指征、介入治疗适应证、潜在获益和风险等.放疗<姑息性止痛放疗>常常用于控制骨转移或者肿瘤压迫引起的癌痛.五、患者和家属宣教随访<一>患者和家属宣教.癌痛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至关重要,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止痛知识宣传教育.重点宣教以下内容:鼓励患者主动向医护人员如实描述疼痛的情况;说明止痛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忍痛对患者有害无益;多数癌痛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有效控制,患者应当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止痛治疗,按要求规律服药,不宜自行调整止痛方案和药物<种类、用法和剂量等>;吗啡及其同类药物是癌痛治疗的常用药物,在癌痛治疗时应用吗啡类药物引起"成瘾"的现象极为罕见;应当确保药物妥善放置,保证安全;止痛治疗时,要密切观察、记录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交流,调整治疗目标及治疗措施;应当定期复诊或遵嘱随访.<二> 患者随访.应当建立健全癌痛患者的随访制度.对于接受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疼痛评估并记录用药情况,开展患者教育和指导,注重以人文关怀,最大限度满足病人的镇痛需要,保障其获得持续、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疗.附件:1.《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编写专家委员会2.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3.常用癌痛治疗药物表附件1《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编写专家委员会学术顾问: 孙燕韩济生主任委员:秦叔逵副主任委员:王杰军于世英张力樊碧发黄宇光梁军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陈元陈映霞冯继锋胡冰黄诚黄红兵姜玲李萍萍李玲刘秀锋刘巍罗素霞米卫东潘宏铭吴敏慧吴玉波吴穷王昆王琼徐建国殷咏梅张沂平秘书:刘凌罗林华附件2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患者**:病案号:诊断:评估时间:评估医师:1.大多数人一生中都有过疼痛经历<如轻微头痛、扭伤后痛、牙痛>.除这些常见的疼痛外,现在您是否还感到有别的类型的疼痛?⑴是⑵否2.请您在下图中标出您的疼痛部位,并在疼痛最剧烈的部位以"X"标出.3.请选择下面的一个数字,以表示过去24小时内您疼痛最剧烈的程度.0123456789 10<无痛> <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4.请选择下面的一个数字,以表示过去24小时内您疼痛最轻微的程度.0123456789 10<无痛> <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5.请选择下面的一个数字,以表示过去24小时内您疼痛的平均程度.0123456789 10<无痛> <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6.请选择下面的一个数字,以表示您目前的疼痛程度.0123456789 10<无痛> <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7.您希望接受何种药物或治疗控制您的疼痛?8.在过去的24小时内,由于药物或治疗的作用,您的疼痛缓解了多少?请选择下面的一个百分数,以表示疼痛缓解的程度.<无缓解>0 10%20%30%40%50%60%70%80%90%100%<完全缓解>9.请选择下面的一个数字,以表示过去24小时内疼痛对您的影响<1>对日常生活的影响0123456789 10<无影响> <完全影响><2>对情绪的影响0123456789 10<无影响> <完全影响><3>对行走能力的影响0123456789 10<无影响> <完全影响><4>对日常工作的影响<包括外出工作和家务劳动>0123456789 10<无影响> <完全影响><5>对与他人关系的影响0123456789 10<无影响> <完全影响><6>对睡眠的影响0123456789 10<无影响> <完全影响><7>对生活兴趣的影响0123456789 10<无影响> <完全影响>附件3常用癌痛治疗药物表。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
敏 、 常 疼 痛 、 规 止 痛 治疗 疗 效 不 佳 等 特 点 。慢 异 常 性疼 痛 与急性 疼 痛 的发 生 机 制 既 有 共性 也 有 差 异 。 慢性疼 痛 的发 生 , 伤 害感 受 性 疼 痛 的 基 本传 导 调 除 制过程 外 , 可表 现 出不 同于 急 性 疼 痛 的 神 经病 理 还 性疼 痛机 制 , 伤 害 感 受 器 过 度 兴 奋 、 损 神 经 异 如 受 位 电活动 、 觉 传 导 中枢 机 制 敏 感 性 过 度 增 强 、 痛 离 子通道 和受体 表达 异常 以及 中枢 神 经系统 重构 等 。
・
1 4・ 5
因素所 致 的疼痛 。
2 2 癌 痛 机 制 与 分 类 .
22 1 按 病 理生 理 学 机 制分 类 ..
主 要 分 为两 种 类
3 1 常规 评估 原 则 癌 痛 常 规 评 估 是 指 医 护人 员 . 主动 询 问癌 症 患 者 有 无 疼 痛 , 规 评 估 疼 痛 病 情 , 常
3类 :1 肿瘤 相 关 性 疼 痛 , () 因肿 瘤 直接 侵 犯 压 迫 局 部组织 、 瘤 转 移 累及 骨 等 组 织 所 致 。 ( ) 肿 瘤 肿 2抗 治疗相 关性 疼痛 , 常见 于手 术 、 伤 性 检 查 操作 、 创 放 射 治疗 以及 细胞 毒 化疗药 物治 疗后 产 生 。 ( ) 肿 3非 瘤 因素性 疼 痛 , 括 其 他 合 并 症 、 发 症 等 非 肿 瘤 包 并
型 : 害感 受 性 疼 痛 及 神 经 病 理 性 疼 痛 。 ( ) 害 伤 1伤 感 受性 疼 痛是 因有 害 刺 激作 用 于躯 体 或 脏 器 组 织 , 使 该结 构 受 损 而导 致 的 疼 痛 。伤 害 感 受 性 疼 痛 与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及评分标准课件
CHAPTER 05
癌症疼痛的心理治疗
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指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和疼痛感受,从而提供相应的 心理支持和疏导。
心理疏导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增强其应对疼痛的信心和能力 。
心理疏导可以通过谈话、倾听、安慰、鼓励等方式进行,也可以结合其他心理治疗 方法进行。
简单易行,便于患者理解和操作
详细描述
数字评分法是一种将疼痛程度用0-10的数字表示的方法,其中0表示无痛,10 表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选择一个数字表示疼痛程度,这种 方法简单易懂,便于患者自我评估和记录。
视觉模拟评分法
总结词
直观形象,适用于疼痛程度评估
详细描述
视觉模拟评分法是一种以长度或线条表示疼痛程度的方法,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 度在一条10厘米的线上标记位置,其中0厘米表示无痛,10厘米表示最剧烈的疼 痛。这种方法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和操作。
个体化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预防性治疗原则
对于有较高疼痛风险的 患者,应采取预防性治
疗措施。
定期复查原则
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 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 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诊疗流程
初步评估
通过患者的主观描述和体格检查,初步判断 疼痛的原因和程度。
影像学检查
根据初步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情 感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保持 积极心态。
生活护理
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 本需求,如饮食、洗漱、穿衣
等。
专业护理
疼痛管理
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疼痛评估和治疗,确保 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疼痛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癌症疼痛诊疗规(年版)一、概述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其中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脏痛。
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
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
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
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伴有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疗效不佳等特点。
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慢性疼痛的发生,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如伤害感受器过度兴奋、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增强、离子通道和受体表达异常、中枢神经系统重构等。
三、癌痛评估癌痛评估是合理、有效进行止痛治疗的前提。
癌症疼痛评估应当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评估的原则。
(一)常规评估原则。
癌痛常规评估是指医护人员主动询问癌症患者有无疼痛,常规评估疼痛病情,并进行相应的病历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后小时完成。
对于有疼痛症状的癌症患者,应当将疼痛评估列入护理常规监测和记录的容。
疼痛常规评估应当鉴别疼痛爆发性发作的原因,例如需要特殊处理的病理性骨折、脑转移、感染以及肠梗阻等急症所致的疼痛。
(二)量化评估原则。
癌痛量化评估是指使用疼痛程度评估量表等量化标准来评估患者疼痛主观感受程度,需要患者密切配合。
量化评估疼痛时,应当重点评估最近小时患者最严重和最轻的疼痛程度,以及通常情况的疼痛程度。
量化评估应当在患者入院后小时完成。
癌痛量化评估通常使用数字分级法()、面部表情评估量表法及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三种方法。
.数字分级法():使用《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见图)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将疼痛程度用个数字依次表示,表示无疼痛,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交由患者自己选择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或由医护人员询问患者:你的疼痛有多严重?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选择相应的数字。
按照疼痛对应的数字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
图. 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法: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疼痛时的面部表情状态,对照《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见图)进行疼痛评估,适用于表达困难的患者,如儿童、老年人,以及存在语言或文化差异或其他交流障碍的患者。
图.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根据患者对疼痛的主诉,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
()轻度疼痛: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
()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
()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三)全面评估原则。
癌痛全面评估是指对癌症患者疼痛病情及相关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疼痛病因及类型(躯体性、脏性或神经病理性),疼痛发作情况(疼痛性质、加重或减轻的因素),止痛治疗情况,重要器官功能情况,心理精神情况,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以及既往史(如精神病史,药物滥用史)等。
应当在患者入院后小时进行首次全面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在给予止痛治疗天或达到稳定缓解状态时进行再次全面评估,原则上不少于次月。
癌痛全面评估通常使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见附件),评估疼痛及其对患者情绪、睡眠、活动能力、食欲、日常生活、行走能力、与他人交往等生活质量的影响。
应当重视和鼓励患者描述对止痛治疗的需求及顾虑,并根据患者病情和意愿,制定患者功能和生活质量最优化目标,进行个体化的疼痛治疗。
(四)动态评估原则。
癌痛动态评估是指持续、动态评估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变化情况,包括评估疼痛程度、性质变化情况,爆发性疼痛发作情况,疼痛减轻及加重因素,以及止痛治疗的不良反应等。
动态评估对于药物止痛治疗剂量滴定尤为重要。
在止痛治疗期间,应当记录用药种类及剂量滴定、疼痛程度及病情变化。
四、癌痛治疗(一)治疗原则。
癌痛应当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有效应用止痛治疗手段,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预防和控制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治疗方法。
癌痛的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止痛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癌症疼痛的病因进行治疗。
癌痛疼痛的主要病因是癌症本身、并发症等。
针对癌症患者给予抗癌治疗,如手术、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等,可能解除癌症疼痛。
.药物止痛治疗。
()原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癌痛药物止痛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如下:)口服给药。
口服为最常见的给药途径。
对不宜口服病人可用其他给药途径,如吗啡皮下注射、病人自控镇痛,较方便的方法有透皮贴剂等。
)按阶梯用药。
指应当根据患者疼痛程度,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强度的镇痛药物。
①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②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③重度疼痛:可选用强阿片类药,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在使用阿片类药物的同时,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以增强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如果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轻度和中度疼痛也可考虑使用强阿片类药物。
如果患者诊断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应首选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或抗惊厥类药物等。
)按时用药。
指按规定时间间隔规律性给予止痛药。
按时给药有助于维持稳定、有效的血药浓度。
目前,控缓释药物临床使用日益广泛,强调以控缓释阿片药物作为基础用药的止痛方法,在滴定和出现爆发痛时,可给予速释阿片类药物对症处理。
)个体化给药。
指按照患者病情和癌痛缓解药物剂量,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使用阿片类药物时,由于个体差异,阿片类药物无理想标准用药剂量,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足够剂量药物,使疼痛得到缓解。
同时,还应鉴别是否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性质,考虑联合用药可能。
)注意具体细节。
对使用止痛药的患者要加强监护,密切观察其疼痛缓解程度和机体反应情况,注意药物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并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以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选择与使用方法。
应当根据癌症患者疼痛的程度、性质、正在接受的治疗、伴随疾病等情况,合理选择止痛药物和辅助药物,个体化调整用药剂量、给药频率,防治不良反应,以期获得最佳止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是癌痛治疗的基本药物,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有相似的作用机制,具有止痛和抗炎作用,常用于缓解轻度疼痛,或与阿片类药物联合用于缓解中、重度疼痛。
常用于癌痛治疗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布洛芬,双氯芬酸,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塞来昔布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功能障碍、肾功能损伤、肝功能损伤等。
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剂量及使用持续时间相关。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日限制剂量为: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塞来昔布。
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用药剂量达到一定水平以上时,增加用药剂量并不能增强其止痛效果,但药物毒性反应将明显增加。
因此,如果需要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日用剂量已达到限制性用量时,应考虑更换为阿片类止痛药;如为联合用药,则只增加阿片类止痛药用药剂量。
)阿片类药物。
是中、重度疼痛治疗的首选药物。
目前,临床上常用于癌痛治疗的短效阿片类药物为吗啡即释片,长效阿片类药物为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等。
对于慢性癌痛治疗,推荐选择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
长期用药阿片类止痛药时,首选口服给药途径,有明确指征时可选用透皮吸收途径给药,也可临时皮下注射用药,必要时可自控镇痛给药。
①初始剂量滴定。
阿片类止痛药的疗效及安全性存在较大个体差异,需要逐渐调整剂量,以获得最佳用药剂量,称为剂量滴定。
对于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的患者,按照如下原则进行滴定:使用吗啡即释片进行治疗;根据疼痛程度,拟定初始固定剂量,;用药后疼痛不缓解或缓解不满意,应于小时后根据疼痛程度给予滴定剂量(见表),密切观察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
第一天治疗结束后,计算第二天药物剂量:次日总固定量前小时总固定量前日总滴定量。
第二天治疗时,将计算所得次日总固定量分次口服,次日滴定量为前小时总固定量的%。
依法逐日调整剂量,直到疼痛评分稳定在分。
如果出现不可控制的不良反应,疼痛强度﹤,应该考虑将滴定剂量下调%,并重新评价病情。
表. 剂量滴定增加幅度参考标准对于未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中、重度癌痛患者,推荐初始用药选择短效制剂,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当用药剂量调整到理想止痛及安全的剂量水平时,可考虑换用等效剂量的长效阿片类止痛药。
对于已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的患者,根据患者疼痛强度,按照表要求进行滴定。
对疼痛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阿片类药物控释剂作为背景给药,在此基础上备用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治疗爆发性疼痛。
②维持用药。
我国常用的长效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等。
在应用长效阿片类药物期间,应当备用短效阿片类止痛药。
当患者因病情变化,长效止痛药物剂量不足时,或发生爆发性疼痛时,立即给予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解救治疗及剂量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