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药典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报告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9012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中国药典2015年版9012生物样品定置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一、范围准确测定生物基质(如全血、血清、血浆、尿)中的药物浓度,对于药物和制剂研发非常重要。
这些数据可被用于支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或根据毒动学、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结果做出关键性决定。
因此,必须完整地验证和记录应用的生物分析方法,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本指导原则提供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要求,也涉及非临床或临床试验样品实际分析的基本要求,以及何时可以使用部分验证或交叉验证,来替代完整验证。
本指导原则二和三主要针对色谱分析方法,四针对配体结合分析方法。
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和试验样品分析应符合本指导原则的技术要求。
应该在相应的生物样品分析中遵守G L P原则或GC P原则。
二、生物分析方法验证(一)分析方法的完整验证分析方法验证的主要目的是,证明特定方法对于测定在某种生物基质中分析物浓度的可靠性。
此外,方法验证应采用与试验样品相同的抗凝剂。
一般应对每个新分析方法和新分析物进行完整验证。
当难于获得相同的基质时,可以采用适当基质替代,但要说明理由。
一个生物分析方法的主要特征包括:选择性、定量下限、响应函数和校正范围(标准曲线性能)、准确度、精密度、基质效应、分析物在生物基质以及溶液中储存和处理全过程中的稳定性。
有时可能需要测定多个分析物。
这可能涉及两种不同的药物,也可能涉及一个母体药物及其代谢物,或一个药物的对映体或异构体。
在这些情况下,验证和分析的原则适用于所有涉及的分析物。
对照标准物质在方法验证中,含有分析物对照标准物质的溶液将被加人到空白生物基质中。
此外,色谱方法通常使用适当的内标。
应该从可追溯的来源获得对照标准物质。
应该科学论证对照标准物质的适用性。
分析证书应该确认对照标准物质的纯度,并提供储存条件、失效日期和批号。
对于内标,只要能证明其适用性即可,例如显示该物质本身或其相关的任何杂质不产生干扰。
当在生物分析方法中使用质谱检测时,推荐尽可能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的内标。
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15版药典
回收率 % = ( C _ A ) /S X 100 % 式 中 A 为供试品所含被测成分量;
B 为加入对照品量; C 为实测值。 4 . 校正因子的准确度 对 色 谱 方 法 而 言 ,绝 对 (或 定 量 )校 正 因 子 是 指 单 位 面 积 的 色 谱 峰 代 表 的待 测 物 质 的 量。待测定物质与所选 定的参照 物 质 的绝 对校 正 因子 之 比 ,即 为 相 对 校 正 因 子 。相对校正因 子计算法常应用于化学药有关物质的测定、中药材及其复方 制剂中 多指标 成分 的 测 定 。校 正 因 子 的 表 示 方 法 很 多 ,本指 导原则中的校正因子是指气相色谱法和髙效液相色谱法中的 相对重量校正因子。 相 对 校 正 因 子 可 采 用 替 代 物 (对 照 品 )和 被 替 代 物 (待测 物) 标 准 曲 线 斜 率 比 值 进 行 比 较 获 得 ;采 用 紫 外 吸 收 检 测 器 时 ,可 将 替 代 物 (对 照 品 )和 被 替 代 物 (待 测 物 )在 规 定 波 长 和 溶 剂 条 件 下 的 吸 收 系 数 比 值 进 行 比 较 ,计 算 获 得 。 5 . 数据要求 在 规 定 范 围 内 ,取 同 一 浓 度 (相 当 于 100%浓 度 水 平 )的 供 试 品 ,用 至 少 测 定 6 份 样 品 的 结 果 进 行 评 价 ;或 设 计 3 种 不 同 浓 度 ,每 种 浓 度 分 别 制 备 3 份 供 试 品 溶 液 进 行 测 定 ,用 9 份 样 品 的 测 定 结 果 进 行 评 价 。对 于 化 学 药 ,一 般 中 间 浓 度 加人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 : 1 左右,
2015版《中国药典》关于《通则和指导原则》第四部(1)
2015版《中国药典》关于《通则和指导原则》的内容(以下红色标记的内容更需要关注)序号编码目录10100 制剂通则2 0101 片剂3 0102 注射剂4 0103 胶囊剂5 0104 颗粒剂6 0105 眼用制剂7 0106 鼻用制剂8 0107 栓剂9 0108 丸剂10 0109 软膏剂乳膏剂11 0110 糊剂12 0111 吸入制剂13 0112 喷雾剂14 0113 气雾剂15 0114 凝胶剂16 0115 散剂17 0116 糖浆剂18 0117 搽剂19 0118 涂剂20 0119 涂膜剂21 0120 酊剂22 0121 贴剂23 0122 贴膏剂24 0123 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25 0124 植入剂26 0125 膜剂27 0126 耳用制剂28 0127 洗剂29 0128 冲洗剂30 0129 灌肠剂31 0181 合剂32 0182 锭剂33 0183 煎膏剂(膏滋)34 0184 胶剂35 0185 酒剂36 0186 膏药37 0187 露剂38 0188 茶剂39 0189 流浸膏剂与浸膏剂400200 其他通则41 0211 药材和饮片取样法42 0212 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43 0213 炮制通则44 0251 药用辅料45 0261 制药用水46 0291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通则47030048 0301 一般鉴别试验49 0400 光谱法50 040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51 0402 红外分光光度法52 0405 荧光分光光度法53 0406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54 0407 火焰光度法55 041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56 04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57 0421 拉曼光谱法58 0431 质谱法59 0441 核磁共振波谱法60 0451 X射线衍射法610500 色谱法62 0501 纸色谱法63 0502 薄层色谱法64 0511 柱色谱法65 0512 高效液相色谱法66 0513 离子色谱法67 0514 分子排阻色谱法68 0521 气相色谱法69 0531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70 0532 临界点色谱法71 0541 电泳法72 0542 毛细管电泳法730600 物理常数测定法74 0601 相对密度测定法75 0611 馏程测定法76 0612 熔点测定法77 0613 凝点测定法78 0621 旋光度测定法79 0622 折光率测定法80 0631 pH值测定法81 0632 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法82 0633 黏度测定法83 0661 热分析法84 0681 制药用水电导率测定法85 0682 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法860700 其他测定法87 0701 电位滴定法与永停滴定法88 0702 非水溶液滴定法89 0703 氧瓶燃烧法90 0704 氮测定法91 0711 乙醇量测定法92 0712 甲氧基、乙氧基与羟丙氧基测定法93 0713 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94 0721 维生素A测定法95 0722 维生素D测定法96 0731 蛋白质含量测定法970800 限量检查法98 0801 氯化物检查法99 0802 硫酸盐检查法100 0803 硫化物检查法101 0804 硒检查法102 0805 氟检查法103 0806 氰化物检查法104 0807 铁盐检查法105 0808 铵盐检查法106 0821 重金属检查法107 0822 砷盐检查法108 0831 干燥失重测定法109 0832 水分测定法110 0841 炽灼残渣检查法111 0842 易炭化物检查法112 0861 残留溶剂测定法113 0871 甲醇量检查法114 0872 合成多肽中的醋酸测定法115 0873 2-乙基己酸测定法1160900 特性检查法117 0901 溶液颜色检查法118 0902 澄清度检查法119 0903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120 0904 可见异物检查法121 0921 崩解时限检查法122 0922 融变时限检查法123 0923 片剂脆碎度检查法124 0931 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125 0941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126 0942 最低装量检查法127 0951 吸入制剂微细粒子空气动力学特性测定法128 0952 黏附力测定法129 0981 结晶性检查法130 0982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131 0983 锥入度测定法132 1100 生物检查法133 1101 无菌检查法134 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135 1106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136 1107 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137 1121 抑菌效力检查法138 1141 异常毒性检查法139 1142 热原检查法140 1143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141 1144 升压物质检查法142 1145 降压物质检查法143 1146 组胺类物质检查法144 1147 过敏反应检查法145 1148 溶血与凝聚检查法1461200 生物活性测定法147 1201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148 1202 青霉素酶及其活力测定法149 1205 升压素生物测定法150 1206 细胞色素C活力测定法151 1207 玻璃酸酶测定法152 1208 肝素生物测定法153 1209 绒促性素生物测定法154 1210 缩宫素生物测定法155 1211 胰岛素生物测定法156 1212 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延缓作用测定法157 1213 硫酸鱼精蛋白生物测定法158 1214 洋地黄生物测定法159 1215 葡萄糖酸锑钠毒力检查法160 1216 卵泡刺激素生物测定法161 1217 黄体生成素生物测定法162 1218 降钙素生物测定法163 1219 生长激素生物测定法164 1401 放射性药品检定法165 1421 灭菌法166 1431 生物检定统计法1672000 中药其他方法168 2001 显微鉴别法169 2101 膨胀度测定法170 2102 膏药软化点测定法171 2201 浸出物测定法172 2202 鞣质含量测定法173 2203 桉油精含量测定法174 2204 挥发油测定法175 2301 杂质检查法176 2302 灰分测定法177 2303 酸败度测定法178 2321 铅、镉、砷、汞、铜测定法179 2322 汞和砷元素形态及其价态测定法180 2331 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181 2341 农药残留量测定法182 2351 黄曲霉毒素测定法183 2400 注射剂有关物质检查法1843000 生物制品相关检查方法1853100 含量测定法186 3101 固体总量测定法187 3102 唾液酸测定法(间苯二酚显色法)188 3103 磷测定法189 3104 硫酸铵测定法190 3105 亚硫酸氢钠测定法191 3106 氢氧化铝(或磷酸铝)测定法192 3107 氯化钠测定法193 3108 枸橼酸离子测定法194 3109 钾离子测定法195 3110 钠离子测定法196 3111 辛酸钠测定法197 3112 乙酰色氨酸测定法198 3113 苯酚测定法199 3114 间甲酚测定法200 3115 硫柳汞测定法201 3116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含量测定法202 3117 O-乙酰基测定法203 3118 己二酰肼含量测定法204 3119 高分子结合物含量测定法205 3120 人血液制品中糖及糖醇测定法206 3121 人血白蛋白多聚体测定法207 3122 人免疫球蛋白类制品IgG单体加二聚体测定法208 3123 人免疫球蛋白中甘氨酸含量测定法209 3124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蛋白质含量测定法210 3125 组胺人免疫球蛋白中游离磷酸组胺测定法211 3126 IgG含量测定法212 3127 单抗分子大小变异体测定法(CE-SDS)2133200 化学残留物测定法214 3201 乙醇残留量测定法215 3202 聚乙二醇残留量测定法216 3203 聚山梨酯80残留量测定法217 3204 戊二醛残留量测定法218 3205 磷酸三丁酯残留量测定法219 3206 碳二亚胺残留量测定法220 3207游离甲醛测定法221 3208 人血白蛋白铝残留量测定法222 3209 羟胺残留量测定法2233300 微生物检查法224 3301 支原体检查法225 3302 外源病毒因子检查法226 3303 鼠源性病毒检查法227 3304 SV40核酸序列检查法228 3305 猴体神经毒力试验229 3306 血液制品生产用人血浆病毒核酸检测技术要求2303400 生物测定法231 3401 免疫印迹法232 3402 免疫斑点法233 3403 免疫双扩散法234 3404 免疫电泳法235 3405 肽图检查法236 3406 质粒丢失率检查法237 3407 外源性DNA残留量测定法238 3408 抗生素残留量检查法(培养法)239 3409 激肽释放酶原激活剂测定法240 3410 抗补体活性测定法241 3411 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测定法242 3412 大肠杆菌菌体蛋白质残留量测定法243 3413 假单胞菌菌体蛋白质残留量测定法244 3414 酵母工程菌菌体蛋白质残留量测定法245 3415 类A血型物质测定法246 3416 鼠IgG残留量测定法247 3417 无细胞百日咳疫苗鉴别试验(酶联免疫法)248 3418 抗毒素、抗血清制品鉴别试验(酶联免疫法)249 3419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分子大小测定法250 3420 伤寒Vi多糖分子大小测定法251 3421 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多糖含量测定法252 3422 人凝血酶活性检查法253 3423 活化的凝血因子活性检查法254 3424 肝素含量测定法255 3425 抗A、抗B血凝素测定法256 3426 人红细胞抗体测定法257 3427 人血小板抗体测定法258 3500 生物活性/效价测定法259 3501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体外相对效力检查法260 3502 甲型肝炎灭活疫苗体外相对效力检查法261 3503 人用狂犬病疫苗效价测定法262 3504 吸附破伤风疫苗效价测定法263 3505 吸附白喉疫苗效价测定法264 3506 类毒素絮状单位测定法265 3507 白喉抗毒素效价测定法266 3508 破伤风抗毒素效价测定法267 3509 气性坏疽抗毒素效价测定法268 3510 肉毒抗毒素效价测定法269 3511 抗蛇毒血清效价测定法270 3512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效价测定法271 3513 人免疫球蛋白中白喉抗体效价测定法272 3514 人免疫球蛋白Fc段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73 3515 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效价测定法(E玫瑰花环形成抑制试验)274 3516 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效价测定法(淋巴细胞毒试验)275 3517 人凝血因子Ⅱ效价测定法276 3518 人凝血因子Ⅶ效价测定法277 3519 人凝血因子Ⅸ效价测定法278 3520 人凝血因子Ⅹ效价测定法279 3521 人凝血因子Ⅷ效价测定法280 3522 重组人促红素体内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81 3523 干扰素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82 3524 重组人白介素-2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83 3525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84 3526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85 3527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86 3528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87 3529 重组链激酶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88 3530 鼠神经生长因子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89 3531 尼妥珠单抗注射液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90 3532 重组人白介素-11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91 3533 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成品效价测定法(平行线法)2923600 特定生物原材料/动物293 3601 无特定病原体鸡胚质量检测要求294 3602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要求295 3603 实验动物寄生虫学检测要求296 3604 新生牛血清检测要求297 3605 细菌生化反应培养基2983700299 3701 生物制品国家标准物质目录3008000 试剂与标准物质301 8001 试药302 8002 试液303 8003 试纸304 8004 缓冲液305 8005 指示剂与指示液306 8006 滴定液307 8061 对照品对照药材对照提取物308 8062 对照品标准品3099000 指导原则310 9001 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311 9011 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312 9012 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313 9013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314 9014 微粒制剂指导原则315 9015 药品晶型研究及晶型质量控制指导原则316 9101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317 9102 药品杂质分析指导原则318 9103 药物引湿性试验指导原则319 9104 近红外分光光度法指导原则320 9105 中药生物活性测定指导原则321 9106 基于基因芯片的药物评价技术与方法指导原则322 9107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323 9201 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324 9202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指导原则325 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326 9204 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327 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328 9206 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验证指导原则329 9301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330 9302 中药有害残留物限量制定指导原则331 9303 色素测定法指导原则332 9304 中药中铝、铬、铁、钡元素测定指导原则333 9305 中药中真菌毒素测定指导原则334 9501 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质量控制指导原则335 9502 锝[99mTc]放射性药品质量控制指导原则336 9601 药用辅料功能性指标研究指导原则337 9621 药包材通用要求指导原则338 9622 药用玻璃材料和容器指导原则339 9901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制备指导原则。
《中国药典》2015版微生物新增三个指导原则
2、监测方法: 悬浮粒子: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的测试 方法》 (GB/T16292-2010) 浮游菌: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 (GB/T16293-2010) 沉降菌: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 (GB/T16294-2010)
2.监测方法
表面微生物(环境、设备和人员)
注平板、菌落计数、菌种的转种、传代和保藏、微 生物检查方法和鉴定基本技术等)
-生物安全培训 -继续教育培训
(3)人员技能
检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检测目的 和结果评价。
管理者:专业技能和经验水平应与他们的职责范围相 符,如:管理技能、实验室安全、试验安排、预算、 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数据偏差的调查、技 术报告书写等。
确认时间: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应进行参数确认, 物理参数的测试应当在微生物监测方案实施之前。
确认参数:物理参数、空气悬浮粒子和微生物 --物理参数:高效空气过滤器完整性,气流组织、空气
流速(平均风速) ,换气次数、压差、温度和相对 湿度等。 --微生物:浮游菌、沉降菌、表面微生物 测试条件:模拟正常检测条件
80xx —试剂和标准物质 90xx —指导原则(二部附录 ⅪⅩ…)
-9201 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9202 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指导原则 -9203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9204 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new) -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new) -9206 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验证指导原则(new)
物理参数测试方法参照《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的现行国家标准(GB50591-2010)中附录方法 --高效空气过滤器完整性: 附录 D3 高效空气过滤器现场扫描检漏方法 --气流组织:附录 E12 气流的检测 --平均风速:附录 E1 风量和风速的检测 --压差:附录 E2 静压差的检测 --温度、相对湿度:附录 E5 温湿度的检测
生物样品中药物定量分析的指导原则与实验实施
对照标准物质
对照标准物质的溶液+空白生物基质=校正标样
色谱法需要使用内标
对照标准物质需要提供: 分析证书、储存条件、失效日期、批号。
内标: 证明可适用,即无干扰。
质谱分析推荐使用
同位素内标
区分目标分析物和内标与基质的内源性组分或样品
中其他组分(代谢产物或共同服用的其他药物)。
至少应该有2个质控样品浓度落在试验样品的浓度范围内 改变标准曲线,需要重新进行方法学验证(部分验证)
事先制定SOP确定重新分析的理由和选择报告值的
标准,并在报告中提供重新分析的样品数目及比例。 主要理由:
◦ 校正标样或质控样品不合格 ◦ 内标的响应与校正标样和质控样品的内标响应差异显著
◦ 仪器功能异常或者进样不当
如果待测组分是内源性成分?
空白生物样品中的I属 于内源性物质
空白生物样品标准添 加I依旧可以测定
样品处理用的水及流动相中不含有I
Lijun Cui et al./ Biomed. Chromatogr. 2009; 23: 1151–1159
如果待测组分是内源性成分?
添加LLOQ浓度
实测样品
采血后全血稳定性:与药物是否易降解有关
分析方法的转移
仪器的改变 校正浓度范围的改变 样品体积的改变 改变基质或者物种
CFDA:并未给出如何部分验证, 究竟应该选择哪些部分验证,因
此需要自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EMEA:部分验证可以少到测定 批间精密度和准确度,也可以至 几乎全部验证内容。
1.0ng/ml
4.10 ng/ml 给药速效抗晕胶囊后24h血样浓度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通则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
方法验证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限量或定量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中药中其他残留物、添加剂等)的测定。
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其溶出量等的测定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
验证指标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采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
一、准确度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
1.化学药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原料药:采用对照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制剂:可在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被测物的对照品进行测定。
如不能得制剂辅料的全部组分,可向待测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或用所建立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种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准确度也可由所测定的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推算出来。
如该分析方法已经测试并求出了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在准确度也可推算出来的情况下,这一项可不必再做。
2.化学药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可向原料药或制剂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
如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可用本法测定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
在不能测得杂质或降解产物的响应因子或不能测得对主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的情况下,可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计算杂质含量。
应明确表明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或面积比(%)。
中国药典 版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草案
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草案)11. 范围2准确测定生物基质(如全血、血清、血浆、尿)中的药物浓度,对于药物和3制剂研发非常重要。
这些数据可被用于支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或根据毒动4学、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结果做出关键性决定。
因此,必须完整地验证和5记录应用的生物分析方法,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6本指导原则提供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要求,也涉及非临床或临床试验样品实7际分析的基本要求,以及何时可以使用部分验证或交叉验证,来替代完整验证。
8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和试验样品分析应符合本指导原则的技术要求。
9应该在相应的生物样品分析中遵守GLP原则或GCP原则。
102.生物分析方法验证112.1 分析方法的完整验证12分析方法验证的主要目的是,证明特定方法对于测定在某种生物基质中分析13物浓度的可靠性。
此外,方法验证应采用与试验样品相同的抗凝剂。
一般应对每14个物种和每种基质进行完整验证。
当难于获得相同的基质时,可以采用适当基质15替代,但要说明理由。
16一个生物分析方法的主要特征包括:选择性、定量下限、响应函数和校正范17围(标准曲线性能)、准确度、精密度、基质效应、分析物在生物基质以及溶液18中储存和处理全过程中的稳定性。
19有时可能需要测定多个分析物。
这可能涉及两种不同的药物,也可能涉及一20个母体药物及其代谢物,或一个药物的对映体或异构体。
在这些情况下,验证和21分析的原则适用于所有涉及的分析物。
22对照标准物质23在方法验证中,含有分析物对照标准物质的溶液将被加入到空白生物基质24中。
此外,色谱方法通常使用适当的内标。
25应该从可追溯的来源获得对照标准物质。
应该科学论证对照标准物质的适用26性。
分析证书应该确认对照标准物质的纯度,并提供储存条件、失效日期和批号。
27对于内标,只要能证明其适用性即可,例如显示该物质本身或其相关的任何杂质28不产生干扰。
29当在生物分析方法中使用质谱检测时,推荐尽可能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的内30标。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国药典》2015年版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方法验证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定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限量或定量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中药中其他残留物、添加剂等)的测定。
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其溶出量等的测定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验证指标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采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
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指标.表1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一、准确度准确度系指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
1.化学药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原料药采用对照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剂可在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
如不能得到制剂辅料的全部组分,可向待测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或用所建立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种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准确度也可由所测定的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推算出来。
2.化学药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可向原料药或制剂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
药典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在对已被验证的分析方法进行小幅改变情况下,根据改变的实质内容,可能需要部分方法验证。可能的改变包括:生物分析方法转移到另一个实验室,改变仪器、校正浓度范围、样品体积,其他基质或物种,改变抗凝剂、样品处理步骤、储存条件等。应报告所有的改变,并对重新验证或部分验证的范围说明理由。
(三)交叉验证
3. 定量下限
定量下限是能够被可靠定量的样品中分析物的最低浓度,具有可接受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定量下限是标准曲线的最低点,应适用于预期的浓度和试验目的。
4. 标准曲线
应该在指定的浓度范围内评价仪器对分析物的响应,获得标准曲线。通过加入已知浓度的分析物(和内标)到空白基质中,制备各浓度的校正标样,其基质应该与目标试验样品基质相同。方法验证中研究的每种分析物和每一分析批,都应该有一条标准曲线。
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一、范围
准确测定生物基质(如全血、血清、血浆、尿)中的药物 浓度,对于药物和制剂研发非常重要。这些数据可被用于支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或根据毒动学、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结果做出关键性决定。因此,必须完整地验证和 记录应用的生物分析方法,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本指导原则提供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要求,也涉及非临床或临床试验样品实际分析的基本要求,以及何时可以使用部分验证或交叉验证,来替代完整验证。本指导原则二和三主要针对色谱分析方法,四针对配体结合分析方法。
批间准确度
通过至少3个分析批,且至少两天进行,每批用定量下 限以及低、中、高浓度质控样品,每个浓度至少5个测定值来评价。准确度均值一般应在质控样品标示值的±15%范围内,对于定量下限,应在标示值的±20%范围内。
报告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的验证数据应该包括所有获得的测定结果,但是已经记录明显失误的情况除外。
《中国药典》2015版微生物新增三个指导原则
一、概述
80xx —试剂和标准物质 90xx —指导原则(二部附录 ⅪⅩ…)
-9201 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9202 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指导原则 -9203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9204 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new) -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new) -9206 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验证指导原则(new)
பைடு நூலகம்
汽化过氧化氢发生器
无菌传递舱
隔离器安装位置的选择
无菌检查用隔离器安装环境的洁净度要求 建议 不低 于我国现行GMP 中 D 级空气洁净度要求,安装隔离 器的房间应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应保证隔离器安装 地点周围有足够的空间, 以便于隔离器的移动、物 品的输送和正常维护。
隔离系统验证
1 .操作验证 2 .隔离器完整性验证 3 .灭菌验证 4 .灭菌循环验证 5. 隔离器内部洁净度验证 6. 仪器仪表的验证
培养基:一般采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TSA) , 必要时可加入适宜的中和剂 ,当监测结 果有疑似真菌或考虑季节因素影响时, 可增加沙氏 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
培养时间: TSA: SDA:
ChP(2015) 3-5天 5-7天
GB/T16293-2010 不少于2天 不少于5天
3.监测频次及监测项目 参考GMP(2010)及GB50073-2013,见表2 检测频次的调整 如果如果出现连续超过纠偏限和警戒限、 关键 区域内发现有污染微生物存在、 空气净化系统进行 任何重大的维修、 消毒规程改变、设备有重大维修 或增加、洁净室(区)结构或区域分布有重大变动、 引起微生物污染的事故、日常操作记录反映出倾向 性的数据时应考虑修改监测频次。
2015版药典附录XIXA《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附录XIX A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附录:172-173)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起草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
方法验证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需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杂质定量或限度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的测定。
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功能检查中,其溶出量等测试方法也应作必要验证。
验证内容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内容。
附表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内容可供参考。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一准确度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以回收率(%)表示。
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试。
1 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样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建立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制剂可用含已知量被测物的各组分混合物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制剂的全部组分,可向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如该分析方法已经测试并求出了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在准确度也可推算出来的情况下,这一项可不必再做。
2 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可向原料药或制剂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
如果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可用本法测定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
在不能测得杂质或降解产物的相对响应因子或不能测得对原料药的相对响应因子的情况下,则可用原料药的响应因子。
应明确表明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 ,或是面积比(%) 。
3 数据要求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 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例如设计 3 个不同浓度,每个浓度各分别制备 3 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
钟大放-中国药典2015年版生物样品分析解读
1. 范围
准确测定生物基质(如全血、血清、血浆、尿)中的药
物浓度,对于药物和制剂研发非常重要。 这些数据可被用于支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或根据 毒动学、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结果做出关键性决 定。因此,必须完整地验证和记录应用的生物分析方法, 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本指导原则提供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要求,也涉及非临 床或临床试验样品实际分析的基本要求,以及何时可以 使用部分验证或交叉验证,来替代完整验证。 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和试验样品分析应符合本指 导原则的技术要求。应该在相应的生物样品分析中遵守 GLP原则或GCP原则。
应特别关注受试者采血时,以及在储存前预处理的
基质中分析物的稳定性,以确保由分析方法获得的 浓度反映受试者采样时刻的分析物浓度。可能需要 根据分析物的结构,按具体情况证明其稳定性。
2.2 部分验证
在对已被验证的分析方法进行小幅改变情况下,根
据改变的实质内容,可能需要部分方法验证。
可能的改变包括:
2.2 部分验证 2.3 交叉验证
2.1.1 选择性
该分析方法应该能够区分目标分析物和内标与基质
的内源性组分或样品中其他组分。应该使用至少6 个受试者的空白基质来证明选择性,它们被分别分 析并评价干扰。动物空白基质可以不同批次混合。
当干扰组分的响应低于分析物定量下限响应的20%,
并低于内标响应的5%时,通常即可以接受。
15%。该测定应分别在低浓度和高浓度下进行。
除正常基质外,还应关注其他样品的基质效应,例如溶血的或
高血脂的血浆样品等。
2.1.9 稳定性
必须在分析方法的每一步骤确保稳定性,用于检查稳定性的条
生物样品中药物定量分析的指导原则与实验实施
储备液稳定性:4度冰箱或者-20度冰箱 长期冷冻稳定性:-20度或者-80度冰箱 冻融稳定性:3个冻融循环(冷冻8h以上) 自动进样器稳定性:预处理后放置自动进样器上,
6个校正浓度水平+空白样品+零浓度样品(空白+内标)
绘制工作曲线
评价干扰
验证中需要评价3条标准曲线。
回算浓度应该在标示值的+/-15%,LLOQ+/-20%之内
回算浓度偏差=【(实测值-标示值)/标示值】X100%
当线性范围较宽 的时候,推荐采 用加权的方法对 标准曲线进行计 算,以使低浓度 点计算得比较准 确。即低浓度点满 足回算的要求。
此需要自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EMEA:部分验证可以少到测定批间
精密度和准确度,也可以至几乎全部 验证内容。
应用不同的方法从一项或多项试验获得数据,或者 应用同一方法从不同试验地点获得数据时,需要互 相比较数据,应该进行分析方法的交叉验证。
同一份质控或者试验样品被两种分析方法测定,评 价均值的差异。
质控样品:+/-15%以内 试验样品:+/-20%以内
3.1 分析批 空白样品 零浓度样品 校正标样——至少6个(与验证相同) 质控样品——低、中、高3个浓度,各2份(不少于
试验样品总数的5%)-分散处理 试验样品
校正标样:
◦ 回算浓度偏差在标示值的+/-15%以内。 ◦ 定量下限+/-20%以内 ◦ 不少于6个标样符合上述要求。校正标样越多,需要75%的标样
《中国药典》2015版微生物新增三个指导原则
微生物的鉴定程序
微生物鉴定的基本程序包括分离纯化和鉴定,鉴定 时,一般先将待检菌进行初步的分类。 1、待检菌的分离纯化 微生物鉴定的第一步是待检培养物的分离纯化。 2、初筛试验 3、表型微生物鉴定 4、基因型微生物鉴定
微生物鉴定方法的确认 系统发育的相关内容 溯源分析
三、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 制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室 等受控环境微生物污染情况的监测和控制。
Hale Waihona Puke 药品洁净实验室的洁净级别按空气悬浮粒子大小和 数量的不同参考现行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分 为 A、B、C、D 4 个级别。
人员要求、 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参数确认、 微生物监测方法、 监测频次及监测项目、 监测标准、 警戒限和纠偏限、 数据分析及偏差处理、 微生物鉴定和微生物控制。
实验室:应通过参加内部质量控制、 能力验证或使用 标准菌株等方法客观评估检验人员的能力,必要时 对其进行再培训并重新评估。当使用一种非经常使 用的方法或技术时,有必要在检测前确认微生物检 测人员的操作技能。
(4)人员档案
所有人员的培训、考核内容和结果均应记录归档。
确认
确认目的:确保操作顺畅,保证设备系统的运行能 力和可靠性。
确认时间: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应进行参数确认, 物理参数的测试应当在微生物监测方案实施之前。
确认参数:物理参数、空气悬浮粒子和微生物 --物理参数:高效空气过滤器完整性,气流组织、空气
流速(平均风速) ,换气次数、压差、温度和相对 湿度等。 --微生物:浮游菌、沉降菌、表面微生物 测试条件:模拟正常检测条件
微生物控制
微生物控制手段:
为了保证药品洁净实验室环境维持适当的水平, 并处于受控状态, 除保持空调系统的良好运行状态, 对设施进行良好维护,洁净室内人员应严格遵守良 好的行为规范,并定期进行环境监控。除保持空调 系统的良好运行状态,对设施进行良好维护,洁净 室内人员应严格遵守良好的行为规范,并定期进行 环境监控。
2015年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
2015年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下表用于记录修订/变更主要内容及历史。
1. 概述2. 验证目的和范围3. 组织及职责4. 验证进度计划表5. 验证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及相关文件的确认6. 验证所需要的菌种、培养基、检验样品的确认 7.验证项目和验证方法 7.1试验菌株7.2需氧菌总数检查、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检查方法验证的菌液制备 7.3需氧菌总数检查、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检查方法验证--常规倾注平皿法 7.4需氧菌总数检查方法验证—离心沉淀-薄膜过滤法 7.5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离心沉淀-薄膜过滤法 8.偏差与漏项控制 9.验证报告会审1. 概述我公司生产品种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项目为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以及大肠埃希菌检查和沙门菌检查。
参照《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附录1105:微生物计数法,以及1106:控制菌检查法的规定,本公司对该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予以验证。
通过验证以确认所采用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
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处方中含有甲硝唑、人工牛黄以及常用辅料成分,文献资料介绍甲硝唑对细菌有抑菌特性,对霉菌和酵母菌无抑菌活性。
甲硝唑在水中微溶,可以通过离心沉淀-薄膜过滤法去除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本验证方案通过试验菌株的回收率测试,首先确认常规倾注平皿法是否适用于本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如常规倾注平皿法不适用,则进一步验证可去除供试品抑菌物质的离心沉淀-薄膜过滤法是否适用于本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本验证方案根据样品特性制定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和检验条件,按制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根据验证结果判断是否符合验证标准。
2. 验证目的和范围验证该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适用性,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本验证方案采用3批按GMP要求组织生产的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
3.组织及职责3.1验证方案和验证报告的起草、审核、批准验证方案由质量部QC组负责起草,由质量部审核,最终由质量负责人批准。
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国药典》版第四部.pdf
采 用 IR 法可以对晶型原料药或固体制剂进行定量分析, 常用的方法为相对峰强度法。
晶型特征峰选取原则:① 分 别 选 取 2 种 晶 型 特 有 的 红外 光 谱吸收峰作为特征峰。② 2 种 晶 型的 特征 峰 应 独 立 而 不 受 对方 干 扰 。③特征峰强度应与晶型成分含量呈对应线性关系。
表 1 检验项目和验证指标
内容
(b )混 晶原料药分析:当不同晶型含量与热焓呈正比关 系 ,采 用 精 密 称 量 配 制 不 同 晶 型 含 量 的 混 晶 样 品 ,建立 晶 型 含 量 与 热 焓 值 的 线 性 关 系 ,绘 制 标 准 曲 线 ,定 量 测 定 混 晶 样 品中的晶型含量。
( c ) 方 法 说 明 :① 仅 适 用 于 晶 型 原 料 药 定 量 分 析 。②对 熔 融 吸 热 峰 值 相 差 大 的 混 晶 原 料 供 试 品 ,建 立 标 准 曲 线 时 线 性 范 围 较 宽 ;熔 融 吸 热 峰 值 相 差 小 的 混 晶 样 品 ,建 立 标 准 曲 线 时 线 性 范 围 较 窄 。③ 有 时 DSC法 仅 能 作 为 限 量 检 测 方 法 。
(b )制 剂 中 晶 型 原 料 药 成 分 分 析 :采 用 相 对 峰 强 度 法 时 分别选择晶型原料药特征吸收峰位置h 与空白辅料的特征 吸 收 峰 位 置 b2,在 同 一 红 外 光 谱 图 上 读 取 2 种 晶 型 成 分 的 特 征 吸 收 峰 的 吸 光 度 值 八 1与 A 2,计 算 二 者 特 征 吸 收 峰 的 吸 光度比值~通过配 制一 系列含有 不同 质量晶型原料 与空白 辅 料 比 例 混 合 样 品 ,建 立 特 征 吸 收 峰 的 吸 光 度 比 值 的 对 数 值 与 晶 型 原 料 药 含 量 间 的 线 性 关 型原料药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2015药典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5. 准确度
分析方法的准确度描述该方法测得值与分析物标示浓度的接近程度,表示为:(测得值/真实值)xl00%。应采用加入已知量分析物的样品来评估准确度,即质控样品。质控样品的配制应该与校正标样分开进行,使用另行配制的储备液。
6. 精密度
分析方法的精密度描述分析物重复测定的接近程度,定义为测量值的相对标准差(变异系数)。应使用与证明准确度 相同分析批样品的结果,获得在同一批内和不同批间定量下限以及低、中、高浓度质控样品的精密度。
对于验证批内精密度,至少需要一个分析批的4个浓度,即定量下限以及低、中、高浓度,每个浓度至少5个样品。对于质控样品,批内变异系数一般不得超过15%,定量下限的变异系数不得超过20%。
3. 定量下限
定量下限是能够被可靠定量的样品中分析物的最低浓度,具有可接受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定量下限是标准曲线的最低点,应适用于预期的浓度和试验目的。
4. 标准曲线
应该在指定的浓度范围内评价仪器对分析物的响应,获得标准曲线。通过加入已知浓度的分析物(和内标)到空白基质中,制备各浓度的校正标样,其基质应该与目标试验样品基质相同。方法验证中研究的每种分析物和每一分析批,都应该有一条标准曲线。
此外,如果适用,也应该进行下列考察:
·处理过的样品在室温下或在试验过程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
·处理过的样品在自动进样器温度下的稳定性。
在多个分析物试验中,特别是对于生物等效性试验,应该关注每个分析物在含所有分析物基质中的稳定性。
应特别关注受试者采血时,以及在储存前预处理的基质中分析物的稳定性,以确保由分析方法获得的浓度反映受试者采样时刻的分析物浓度。可能需要根据分析物的结构,按具体情况证明其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对已被验证的分析方法进行小幅改变情况下,根据改变的实质内容,可能需要部分方法验证。可能的改变包括:生物分析方法转移到另一个实验室,改变仪器、校正浓度范围、样品体积,其他基质或物种,改变抗凝剂、样品处理步骤、储存条件等。应报告所有的改变,并对重新验证或部分验证的范围说明理由。
(三)交叉验证
应用不同方法从一项或多项试验获得数据,或者应用同一方法从不同试验地点获得数据时,需要互相比较这些数据时,需要进行分析方法的交叉验证。如果可能,应在试验样品被分析之前进行交叉验证,同一系列质控样品或试验样品应被两种分析方法测定。对于质控样品,不同方法获得的平均准确度应在±15%范围内,如果放宽,应该说明理由。对于试验样品,至少67%样品测得的两组数值差异应在两者均值的±20%范围内。
应通过适当稀释,考虑到检测器的线性和测定范围,检验储备液和工作溶液的稳定性。
稳定性检查应考察不同储存条件,时间尺度应不小于试验样品储存的时间。
通常应该进行下列稳定性考察:
·分析物和内标的储备液和工作溶液的稳定性;
·从冰箱储存条件到室温或样品处理温度,基质中分析物的冷冻和融化稳定性;
·基质中分析物在冰箱储存的长期稳定性;
应该根据标准曲线分析质控样品,将获得的浓度与标示浓度对比。准确度应报告为标示值的百分比。应通过单一分析批(批内准确度)和不同分析批(批间准确度)获得质控样品值来评价准确度。
为评价一个分析批中不同时间的任何趋势,推荐以质控样品分析批来证明准确度,其样品数不少于一个分析批预期的样品数。
批内准确度
为了验证批内准确度,应取一个分析批的定量下限及低、中、高浓度质控样品,每个浓度至少用5个样品。浓度水平覆盖标准曲线范围:定量下限,在不高于定量下限浓度3倍的低浓度质控样品,标准曲线范围中部附近的中浓度质控样品,以及标准曲线范围上限约75%处的高浓度质控样品。准确度均值一般应在质控样品标示值的±15%之内,定量下限准确度应在标示值的土20%范围内。
可以通过部分方法验证来评价稀释可靠性。如果能够证明其他基质不影响精密度和准确度,也可以接受其使用。
8. 基质效应
当采用质谱方法时,应该考察基质效应。使用至少6批来自不同供体的空白基质,不应使用合并的基质。如果基质难以获得,则使用少于6批基质,但应该说明理由。
对于每批基质,应该通过计算基质存在下的峰面积(由空白基质提取后加入分析物和内标测得),与不含基质的相应峰面积(分析物和内标的纯溶液)比值,计算每一分析物和内标的基质因子。进一步通过分析物的基质因子除以内标的基质因子,计算经内标归一化的基质因子。从6批基质计算的内标归一化的基质因子的变异系数不得大于15%。该测定应分别在低浓度和高浓度下进行。
三、试验样品分析
在分析方法验证后,可以进行试验样品或受试者样品分析。需要在试验样品分析开始前证实生物分析方法的效能。
应根据已验证的分析方法处理试验样品以及质控样品和校正标样,以保证分析批被接受。
(一)分析批
一个分析批包括空白样品和零浓度样品,包括至少6个浓度水平的校正标样,至少3个浓度水平质控样品(低、中、高浓度双重样品,或至少试验样品总数的5%,两者中取数目更多者),以及被分析的试验样品。所有样品(校正标样、质控和试验样品)应按照它们将被分析的顺序,在同一样品批中被处理和提取。一个分析批包括的样品在同一时间处理,即没有时间间隔,由同一分析者相继处理,使用相同的试剂,保持一致的条件。质控样品应该分散到整个批中,以 此保证整个分析批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对于验证批间精密度,至少需要3个分析批(至少2天) 的定量下限以及低、中、高浓度,每个浓度至少5个样品。对于质控样品,批间变异系数一般不得超过15%,定量下限的变异系数不得超过20%。
7. 稀释可靠性
样品稀释不应影响准确度和精密度。应该通过向基质中加入分析物至高于定量上限浓度,并用空白基质稀释该样品(每个稀释因子至少5个测定值),来证明稀释的可靠性。准确度和精密度应在±15%之内,稀释的可靠性应该覆盖试验样品所用的稀释倍数。
在进行分析方法验证之前,最好应该了解预期的浓度范围。标准曲线范围应该尽量覆盖预期浓度范围,由定量下限和定量上限(校正标样的最高浓度)来决定。该范围应该足够描述分析物的药动学。
应该使用至少6个校正浓度水平,不包括空白样品(不含分析物和内标的处理过的基质样品)和零浓度样品(含内标的处理过的基质)。每个校正标样可以被多次处理和分析。
批间准确度
通过至少3个分析批,且至少两天进行,每批用定量下 限以及低、中、高浓度质控样品,每个浓度至少5个测定值来评价。准确度均值一般应在质控样品标示值的±15%范围内,对度的验证数据应该包括所有获得的测定结果,但是已经记录明显失误的情况除外。
一个生物分析方法的主要特征包括:选择性、定量下限、响应函数和校正范围(标准曲线性能)、准确度、精密度、基质效应、分析物在生物基质以及溶液中储存和处理全过程中的稳定性。
有时可能需要测定多个分析物。这可能涉及两种不同的药物,也可能涉及一个母体药物及其代谢物,或一个药物的对映体或异构体。在这些情况下,验证和分析的原则适用于所有涉及的分析物。
对照标准物质
在方法验证中,含有分析物对照标准物质的溶液将被加入到空白生物基质中。此外,色谱方法通常使用适当的内标。
应该从可追溯的来源获得对照标准物质。应该科学论证对照标准物质的适用性。分析证书应该确认对照标准物质的纯度,并提供储存条件、失效日期和批号。对于内标,只要能证明其适用性即可,例如显示该物质本身或其相关的任何杂质不产生干扰。
最好使用新鲜配制的样品建立标准曲线,但如果有稳定性数据支持,也可以使用预先配制并储存的校正标样。
5. 准确度
分析方法的准确度描述该方法测得值与分析物标示浓度的接近程度,表示为:(测得值/真实值)xl00%。应采用加入已知量分析物的样品来评估准确度,即质控样品。质控样品的配制应该与校正标样分开进行,使用另行配制的储备液。
应该使用简单且足够描述仪器对分析物浓度响应的关系式。空白和零浓度样品结果不应参与计算标准曲线参数。
应该提交标准曲线参数,测定校正标样后回算得出的浓度应一并提交。在方法验证中,至少应该评价3条标准曲线。
校正标样回算的浓度一般应该在标示值的±15%以内,定量下限处应该在±20%内。至少75%校正标样,含最少6个有效浓度,应满足上述标准。如果某个校正标样结果不符合这些标准,应该拒绝这一标样,不含这一标样的标准曲线应被重新评价,包括回归分析。
对于生物等效性试验,建议一名受试者的全部样品在同一分析批中分析,以减少结果的变异。
(二)分析批的接受标准
应在分析试验计划或标准操作规程中,规定接受或拒绝一个分析批的标准。在整个分析批包含多个部分批次的情况,应该针对整个分析批,也应该针对分析批中每一部分批次样品定义接受标准。应该使用下列接受标准:
校正标样测定回算浓度一般应在标示值的±15%范围内,定量下限应在±20%范围内。不少于6个校正标样,至少75%标样应符合这些标准。如果校正标样中有一个不符合标准,则应该拒绝这个标样,重新计算不含该标样的标准曲线,并进行回归分析。
此外,如果适用,也应该进行下列考察:
·处理过的样品在室温下或在试验过程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
·处理过的样品在自动进样器温度下的稳定性。
在多个分析物试验中,特别是对于生物等效性试验,应该关注每个分析物在含所有分析物基质中的稳定性。
应特别关注受试者采血时,以及在储存前预处理的基质中分析物的稳定性,以确保由分析方法获得的浓度反映受试者采样时刻的分析物浓度。可能需要根据分析物的结构,按具体情况证明其稳定性。
当在生物分析方法中使用质谱检测时,推荐尽可能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的内标。它们必须具有足够高的同位素纯度,并且不发生同位素交换反应,以避免结果的偏差。
1. 选择性
该分析方法应该能够区分目标分析物和内标与基质的内源性组分或样品中其他组分。应该使用至少6个受试者的适宜的空白基质来证明选择性(动物空白基质可以不同批次混合),它们被分别分析并评价干扰。当干扰组分的响应低于分析物定量下限响应的20%,并低于内标响应的5%时,通常即可以接受。
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和试验样品分析应符合本指导原则的技术要求。应该在相应的生物样品分析中遵守GLP原则或GCP原则。
二、生物分析方法验证
(一)分析方法的完整验证
分析方法验证的主要目的是,证明特定方法对于测定在某种生物基质中分析物浓度的可靠性。此外,方法验证应采用与试验样品相同的抗凝剂。一般应对每个新分析方法和新分析物进行完整验证。当难于获得相同的基质时,可以采用适当基质替代,但要说明理由。
3. 定量下限
定量下限是能够被可靠定量的样品中分析物的最低浓度,具有可接受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定量下限是标准曲线的最低点,应适用于预期的浓度和试验目的。
4. 标准曲线
应该在指定的浓度范围内评价仪器对分析物的响应,获得标准曲线。通过加入已知浓度的分析物(和内标)到空白基质中,制备各浓度的校正标样,其基质应该与目标试验样品基质相同。方法验证中研究的每种分析物和每一分析批,都应该有一条标准曲线。
如果不能适用上述方式,例如采用在线样品预处理的情况,则应该通过分析至少6批基质,分别加入高浓度和低浓度(定量下限浓度3倍以内以及接近定量上限),来获得批间响应的变异。其验证报告应包括分析物和内标的峰面积,以及每一样品的计算浓度。这些浓度计算值的总体变异系数不得大于15%。
除正常基质外,还应关注其他样品的基质效应,例如溶血的或高血脂的血浆样品等。
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一、范围
准确测定生物基质(如全血、血清、血浆、尿)中的药物 浓度,对于药物和制剂研发非常重要。这些数据可被用于支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或根据毒动学、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结果做出关键性决定。因此,必须完整地验证和 记录应用的生物分析方法,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本指导原则提供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要求,也涉及非临床或临床试验样品实际分析的基本要求,以及何时可以使用部分验证或交叉验证,来替代完整验证。本指导原则二和三主要针对色谱分析方法,四针对配体结合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