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件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e495155960590c69fc37648.png)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三)教育具有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人类文化是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
过程中习得的,因此,它不可能通过遗传 的方式延续,而只能通过传递的方式发展 下去。
2.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 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
都是有价值的,因为,任何社会要将成千 上万的人用其他方法按能力分类是一项无 法完成的巨大工作,而教育就成为实施这 种分类的有效工具。 • 由于这种理论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 故亦被称为“文凭理论”。
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五)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
出现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里、戈登、 多林格、卡诺伊等。他们认为,人力资本理 论对教育的作用及教育与工资关系的分析不 精确,没有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忽 视了劳动力市场是划分为不同部分的,在不 同的部分中教育与工资的关系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扈中平.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投入优厚,预算优先——落实优先发展的 物质保障
3.实现“两基”、保证“两全”——落实优 先发展的核心内容
4.依法治教,依法施教——落实优先发展的
三、教育现代化
(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界定 • 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推进教育从旧模式
教育学--教育与社会发展 ppt课件
![教育学--教育与社会发展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7183f6d6bd97f192279e98d.png)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如:日本右翼教科书主要错误表述 1、关于中国抗日运动; 2、关于“伪满”; 3、关于“南京大屠杀”; 4、关于所谓无休止的战争; 5、关于所谓大东亚会议; 6、关于战争的目的和实际情况; 7、关于战争的思考; 8、关于所谓学生出征; 9、关于远东军事法庭及其审判。
32
PPT课件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对于劳动者来说,通过教育和训练,劳动能力 的增强主要表现在: 提高工作效率 合理操作和使用工具和机器,减少 生产中的事故 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和能力
33
PPT课件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教育是科学技术得以继承和传递的重要条件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14
PPT课件
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教育投入情况
15
PPT课件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 议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 示,在2012年实现教育投入占GDP 的4%这一目标,教育部和财政部基 本达成一致,没有大的分歧。
印度教育经费占GDP约7.1%,韩
国占8%,美国占9%,世界平均水
脱离的。
31
PPT课件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机器大工业生产兴起后,学校教育的作用 突出。科学技术成了主要的生产力,成了大工 业生产的必要条件。管理、经营现代化的生产, 需要知识;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也需要一定 的文化和技术知识。于是,普及科学、技术知 识,提高职工的教育程度,培养各种管理现代 化生产和从事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就成了发 展生产的必要条件。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3-4章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3-4章](https://img.taocdn.com/s3/m/4c444af5f524ccbff12184aa.png)
(三)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 展和生产的最后决定力量。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发展与社会 密切相关,受其制约。其中,社会是上位范 畴,教育是下位范畴。
一定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状 及趋势、立足于人的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将来 自己可能选择的发展道路。
西方古希腊的罗马时代,一些朴素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的本原是由物质构成的。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 推崇人的精神和理念,把理念和灵魂看做人 的本原。
中国的思想家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 主要反映在人性的善恶之争上。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所谓人的本质,简言之就是指人之所以 为人的质的规定性。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 要理论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 主要理论
一、教育独立论(代表人物是我国蔡元培)
“教育独立论”的主要观点是: (1)教育经费独立;(3)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2)教育行政独立;(4)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筛选假设理论”的意义在于: (1)对于文凭筛选功能的重视; (2)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在未来就业时获得 比他人更有利的地位; (3)就职后的在职培训能提高雇员的专业 技术能力; (4)教育文凭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产生了 一些不完善之处; (5)有利于缩小各群体收入差距、实现收 入均等。
五、劳动力市场理论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社会的构成要素
社会是由自然环境、
人口和物质生活资料
物质 生活
《教育与社会发展》PPT课件
![《教育与社会发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629ac0476a20029bc642d7b.png)
(四)人口因素、缔约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 业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精选课件
13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 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 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 革与发展。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 制的变革与完善。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 民主政治建设。
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 重要力量。
精选课件
17
(三)教育的生态功能 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精选课件
21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 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11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文化概念的主要内容: 文化观念(包括价值观) 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习俗)
(一)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
(二)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 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
精选课件
12
(三)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精选课件
6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教育学3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学3教育与社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c6ec3147c1cfad6185fa76c.png)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第三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组合和比例构成。
教育结构制约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社会经济结构所制约。
原始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了当时的教育只能与生产于一体。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不需要经过学校的教育和训练。
近代社会:大机器工业生产出现,劳动者需经学校培养和训练。
教学手段的演变:注入式→启发式、体验式古代——口耳相传;中世纪——黑板粉笔,模型地图;19世纪——幻灯机、电影、录音机等;现当代——多媒体、远程卫星设备。
形式和方法的演变: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与领导权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变革。
(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受教育权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一)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二)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的背景与模式(三)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的特性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要实现由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除了要通过艰巨而复杂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革新实践外,其技术成果的推广、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都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的紧密配合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现代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和不断革新,依靠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与质量,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和改革中的创造性(二)教育的政治功能为社会政治服务曾是传统教育的核心功能。
教育学基础(第三章)
![教育学基础(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26c6b23831126edb6f1a10dd.png)
第 第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流动功能的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不断强化,是一种历 三二 区别和联系 章 节 史进步的表现。当代,教育能否从发地发挥这一 区别 教育的社会 教育的社会 功能,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教 教 育 变迁功能 流动功能 育 的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对社会整体而言 对社会个体而言 与 社 1.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会 人作为工具 人即目的 社 功 2.教育是现代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推动社会的存续、演 促进个人生存和发展境 会 能 3.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 变和发展 遇的改善 发 的分配问题。 展 联系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为其社会流动功能的产生奠 我们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但教育不是万能的。 定客观基础,为社会流动的实现开拓可能空间;教育 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实现程度,既是衡量社会变迁的价 值尺度,又是推动社会变迁的动力。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流动功能的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第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 二三 区别和联系 节章 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区别 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育的社会 教育的社会 教 表现: 变迁功能 流动功能 育教 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 的育 对社会整体而言 对社会个体而言 用于社会; 社与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发挥都要基于它“培养人” 会 人作为工具 人即目的 的本体功能。) 功社 推动社会的存续、演 促进个人生存和发展境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 能 会 变和发展 遇的改善
第 三 章 教 育 与 社 会 发 展
第 第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 三 二 节 节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 教 育 育表现: 与 的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 我 社用于社会; 国 会(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发挥都要基于它“培养人” 社 功的本体功能。) 能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 会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和连续性。 主 (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义 建 设 正确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69af31a14791711cc791791.png)
3、关于“教育产业化” (1)涵义:将教育作为一种产业,以市场经济运作模 式来运行,产业经营以赢利为目的,追求利润和经济效 益。 (2)教育能不能产业化? 不同观点:教育应完全产业化;教育可以部分产业化; 教育不应该产业化。 经营目的——赢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致? 功能发挥——经济功能、精神陶冶功能 投入渠道——个人投入、国家投入、集体投入 收益受益——物质的、精神的;个人、集体、国家、社 会 生产产品——性质(物质、精神)、价值(直接、间接)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还是创造经济价值?这是 回答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的关键
熟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们仔细比较中美 两国的教育后得出这样的认识与判断:中国教育更强 调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社会的价值趋向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具有强大的社会功利性,而缺乏受教育者的主体 性;美国教育更强调按照孩子自我固有的兴趣、爱好, 甚至能力倾向,把被教育者培养和发展成对个人和社 会而言均具有最大和最好可能利益的人。我们在对孩 子进行教育、培养和施加影响的过程中,要牺牲 掉大 部分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和自主性,这可能在短时 间里使学生取得举世瞩目的佳绩,但就长远来说,人 的发展毕竟是个终生不懈的过程,我们用十几年学校 教育所积累的经验和近乎工艺流程的精细模式去抗衡 受教育者终生的主观愿望和主动发展能力是多么愚不 可及!那些被磨灭了个性、兴趣和自主性的孩子,其 发 展潜力和终生发展的成就也就可想而知。
从教育自身发展特点看,教育具有未来性、 周期性长的特点,是为未来培养人才。教育 必须面向未来,善于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出发规划现在的教育,为社会超前培养人才, 因此,教育必须先行,树立超前教育观,教 育投资也要超前增长,还要超前建立师资培 养体系,加强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3)“教育先行”的前提条件 教育先行始终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 教育经费的投资与增长不能无视经济发展的 客观实际。
教育学讲稿第三章.ppt
![教育学讲稿第三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08a73303c1ec5da50e270e3.png)
思考题:
1.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的发展是完全一
致的。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的发展并不是一定 完全一致的,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谢谢大家!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第一,教育能进行劳动力的培养,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①能够进行劳动力的再生产,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为什么能进行劳动力再生产 ? “劳动力=智力+体力”: 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性的劳动力转
化为专门性的劳动力、把单维度的劳动力转化为多维度的劳动力、把 较低水平的劳动力转化为较高水平的劳动力。 ③教育如何进行劳动力的再生产:自然人 —— 一般劳动力 ;一 般劳动力 —— 特殊劳动力;一种特殊劳动力 —— 另一种特殊劳动力。 第二,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1)通过再生产科技知识,促进经济发展。 (2)通过生产新的科技知识,促进经济发展。 (3).通过人才培养,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⑴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
构。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发展与
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变革。 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
⑵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可以促进年轻一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2536b09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f.png)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既是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本章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介绍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并分析当前社会背景下教育的任务与教育的。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公民。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和挑战。
当前,教育的正在进行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现代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等。
因此,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使教育更加公平、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
首先,教育制度的是必要的。
教育制度应该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其次,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也是重要的。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力量,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教师培养和发展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此外,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
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进。
总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育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变革,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前,教育的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使教育更加公平、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教育制度、教师培养和发展、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和需求。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大学教育学ppt课件)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大学教育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60cd8cba0116c175e0e4819.png)
%%%%%%
%%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1995年每10万人中第三级教育学生数的国际比 较
美 英 德 法 加拿 日 意 中 印 国 国 国 国 大 本 大 国度
利
533 313 262 360 6984 313 310 46 61
9 980
9 3 13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1995年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国际比 较
傅道春编著: (中国杰出教师行为访谈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午版,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一、 教与经济
(一)、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下表为部分国家的教育经费支出比较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如我国,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培养的大学生共计 18.5万人,而新中国头十七年就培养了155.5万人。 1981年与1976年相比,我国全日制高校由392所发 展到704所,在校大学生从56.5万人发展到128万人。 2002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03所,其中,普通高 校1396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可见发展 之迅速。若横向比较仍有差距。如美国在20世纪80 年代正式注册的高校就有3000所,在校生为1130多 万人。美国只有2.5亿人,而我国有13亿人口。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部分国家教育经费支出的比较
美国
1992
5.5%GDP
加拿大
1992
7.6%GDP
日本
1991
4.7%GDP
德国
1993
4.8%GDP
英国
1992
5.4%GDP
教育学原理 3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学原理 3 教育与社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31a0b8ccc22bcd126ff0cf6.png)
4.筛选假设理论(伯格、斯蒂格利茨):认为教育是一种表示个人能力的工具,揭示了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人的固有生产力,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它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
3.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是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基础上的经济;以知识作为最直接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劳动主体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有知识的人;内在动力是提升知识和技术领域的创造力,价值取向是崇尚能力本位的;与教育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教育对知识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知识经济是发展也促进了教育的变革
多元文化教育旨在保证弱势儿童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促进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平等与尊重
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不仅能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还能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体现在①教育能够传播真理,启迪人的民主意识; ②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3.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②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④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决定受教育权; ③政治体制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影响教育目的; ②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上; ③对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师生关系等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43cb81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68.png)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是以培养人为为己任,必然要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发展与社会密切相关,相互制约。
其中,社会是上位范畴,教育是下位范畴。
为此,一定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对人的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可能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发展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因素制约,大体包括三层含义。
其一,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能够为教育活动提供多少剩余劳动产品和自由劳动时间,进而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数量。
其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及相应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对劳动力的规格、质量有着特定的要求,这就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内容以及它的目标。
其三,社会生产力及其政治经济制度还规定着教育的社会阶级性质、发展方向等。
辩证唯物论认为,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物质生产方式是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三大因素,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可以分别从人口、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来审视。
一、人口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人类生产分为物质的再生产和人的再生产两类。
前者是指处于一定世界关系的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借助于生产工具不断地从自然获得其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后者则是指以前者为前提和基础,通过一定形式的婚姻制度所进行的人类自身的繁衍。
而就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来看,它是生活在一定时间、地点内的社会总人口的繁衍、代代延续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有数量的再生产,也有质量的再生产,进而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
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区内或一个单位内的人的总称。
” 其具体状况通常包括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质量。
而人口的质量一般又由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文化结构等来反映。
一定的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首先,一定的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构成教育事业及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学龄人口数量直接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课件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a9490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8.png)
和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03
加强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速,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日益凸显。教育应加强与产业的联系,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构建
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们不断学习的需求。
03
教育与政治关系
政治制度对教育制约作用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不同的政治制度下,教育的领导权掌握在不同的阶级或集团手中,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 等都会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政治制度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教育可以培养具有政治素养、领导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 才,为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
教育传播政治意识
教育通过传播政治意识、政治观念和政治态度,影响人们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
80%
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更加注重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 教育的变革。
02
教育与经济关系
经济发展对教育推动作用
提高教育投入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和家庭对 教育的投入能力增强,可以提 供更多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条 件。
促进教育普及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促 进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教育与文化关系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教育中体现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 径
通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选择以及教学方式方 法,教育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 会习俗等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促进文化创新
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教育也通过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和 实践能力,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的 互动关系
教育学讲座-第三讲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PPT课件
![教育学讲座-第三讲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b6fedfb7360b4c2f3f6406.png)
去,无法办好有成效的教育,所以教
育应当摆脱政党的控制。
教育要求尊重人的个性,而宗教教
B
人盲从;教育追求前进,而宗教趋 于保守,尤其是教会学校借办学之
名诱使青年信奉基督教,更是害人
不浅,所以教育要摆脱宗教的控制。
01.教育独立论
蔡元培
Hale Waihona Puke 分全国为若干大学区,每区立一大学。凡 区内各项教育都由大学办理。大学事务都 由大学教授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大 学校长也由委员会选出。教育部不得干涉 大学区事务。大学不得设神科。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 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 些投资都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提 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理论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 消费,也是一种生产投资活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促 进经济发展,带来社会效益。
劳动力市场由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组成,不同 背景的人将进入不同的市场从而享受不同的待遇。
P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受到社会的制约
教育是社会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教育因满足人与社会 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方式无一不受到社会生产 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胡适提出“五鬼闹中华”,认为中国落后的根 源在于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要消 灭这五个敌人,只有靠教育。
陶行知早年主张兴办乡村学校,以改造中国, 振兴中华,视教育为中国劳动人民摆脱苦难 生活的主要手段。
03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西方教育经济思潮形 成过程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增 长理论。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最新.ppt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最新.ppt](https://img.taocdn.com/s3/m/0b5519d60740be1e640e9a2d.png)
• 第三,社会政治通过教育财政,即经济手段,对 教育领导权具有控制作用。
• 第四,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影 • 响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及政治立 • 场,形成受教育者公民意识和行为。
2.社会政治通过政治机构制约受教育的权利
• 奴隶社会:奴隶主子弟 • 封建社会:教育等级差别 • 资本主义社会:双轨制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 一、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 二、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重点与难点:
教育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
(一)社会 • 以人和人群共同体为活动主体,以生产 方式为物质基础的各种要素按一定方式 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㈡社会的构成要素
1、人口要素:数量和质量。 2、自然要素:地理位置、气候、地貌、各 种自然资源。 3、生产方式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社会政治制约教育性质、目的
• 教育目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最基本的决 定因素,它在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教 育阶级属性的基本表现,它集中地概括了 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超阶级、 超社会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 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由于各自追求的政治 和经济利益不同,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同。
4.社会政治制约教育的内容
㈡人口状况与教育
1、概念 ★人口: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区域,具有一定数 量和素质,形成一定结构的人的总体。 ★人口数量:指一定历史阶段内某一区域内的 人口总量。 ★人口质量: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 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
★人口结构:
• 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 • 人口的自然结构指人口中性别和年龄的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观点之二: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 配趋于平等的因素。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教育绝不仅仅是一 种投资活动。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而教育投资 是人力投资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说人力 资本的再生产不应当仅仅被视为一种消费,而 应视为一种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 益投资。
三、教育与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表现在:
文化的平等性、文化的交往性、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的内聚性等方面
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思维方式的改变、教育民主化的进展 、
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四、教育与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概念,萌芽于 1964年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划时 代的力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的断 言。随着人类信息传播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是电子信息瞬息万里的传播,时空差别将 越来越小,全球生活将趋于同步化,全球化的 特征愈加明显
1.教育观念受制于文化观念
2.教育内容受制于文化形式
教育内容的大部分选自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 因为任何文化都具有其鲜明的自身特色、独特 价值和丰富内涵,生存其间的每个个体与其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不同的民族文化也会影 响到教育内容。
第三节 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新诉求
教育与社会发展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联系、相辅相 成的关系,教育离不开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也离不 开教育
五、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初,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利(M.Piore)、多 林格(P.Doeringer)、戈登(R.Gordon)、爱德 华兹(Edwards)、卡诺伊(M.Carnoy)等
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只是一种筛选装置,或 称挑选、标志的手段,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雇 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并根据他们能力的 大小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
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只是通过一 纸文凭反映了个人已有的能力,并没有增加个 人能力
筛选作用是教育的主要经济价值;教育与工资 之间的正关系,是通过筛选作用而成立的
(三)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第一,为社会提供相 当数量的、合格的研究人员;第二,为社会培 养出一批能掌握、运用先进生产工具与生产方 式的技术骨干队伍;第三,教育能够向社会输 送一支能够运用现代化理念与现代工化水平相 适应的生产与技术管理人才队伍。
课程在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不只是简单地复制 文化,它会因社会变革、受教育者不同的身心状况以 及教育自身价值观的差异,赋予已有文化传统以新的 文化意义,它会融合汇总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使原 来文化发生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衍生出新的文 化要素
帕森斯从整体社会行动系统对教育的文化功能 作了较为系统的注解。他认为一个整体行动系 统是由作为其四个子系统的文化、社会结构、 人格和有机体组成,四个子系统之间形成信息 控制等级结构
教育能起到这种信号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人 的能力与他获得教育这种信号所需花费的成本 呈反比,在其他因素对等的条件下,支付较低 的成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的人是能力 较高的人
教育水平反映个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号,是雇 主鉴别求职者能力、对他们进行筛选并安置到 不同岗位上的一种装置
工资等级表了解不同程度教育投资的私人收益, 结合额外教育信号所需要的成本,作出适当的 教育投资决定
(一)主要和次要两种劳动力市场
(二)内部和外部两种劳动力市场
(三)高等教育、垄断和竞争三个劳动力市场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和教
育的选择性功能。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是指 教育使不同成员获得相同的信念、态度和 价值准则,并使他们按社会规范行事,成 为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1971年,皮奥利与多林格于合作出版的《内部 劳动力市场及人力政策》一书,标志着劳动力 市场理论正式确立
70年代中期以后,戈登(R.Gordon)、爱德华兹 (Edwards)、卡诺伊(M.Carnoy)等人对皮 奥利和多林格的理论加以推动和发展。
由于研究者的分析角度和分析方法不同,对西 方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具体划分也有所不同。目 前主要的划分法包括以下几种。
2.知识再生产的功能:通过教育,科学技术才 能成为现实的、直接的、可为劳动者所掌握并 利用的生产力
3.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功能:现代社会, 产学研紧密结合已成为社会与时代的必需,教 育也成为知识、科学技术更新的关键之所在。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传承文化:学校教育中,课程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其 内容概括了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基本经验,也就是说, 学校课程是教育传播人类文化的手段
(五)教育的生态功能
教育的生态功能,即其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 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如 下几个方面。
1.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 2.提高生态教育环保的能力
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组 成部分,同时它们也成为制约教育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学界对人力资本也产生了一定的观点 与看法。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力资本的地位激励 第二,产权激励 第三,企业文化激励
四、筛选假设理论
筛选假设理论(Screening Hypothesis),又 被称为文凭理论(Credentialism),从分析劳 动力市场中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出发,认识 经济和教育关系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理论
一、教育万能论 二、教育独立论 三、人力资本论 四、筛选假设理论 五、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第三节 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新诉求
一、教育与知识经济 二、教育与信息社会 三、教育与多元文化 四、教育与全球化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1.对教育目制定的制约 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制度 3.限制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二)经济对教育的制约 1.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受制于经济水平 2.教育结构受制于经济结构 3.人才培养规格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存在于一个社会或集体的文化往往会制约与之 并存的教育。
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化与教育观 2.全球化与教育目标 3.全球化与教育内容 4.全球化与教育、课程政策
小结
本章节讨论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理论,包括教育万能论、
教育独立论、人力资本论 、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
划分理论等;明确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教育 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表现在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以及生态等等方面,反过来,社会发展对教育有 一定的制约作用。 同时,本章还探讨了当下社会对教育的新诉求,主要 表现在:教育与知识经济、教育与信息社会、教育与 多元文化、教育育与全球化等方面。
一、教育与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对宏观 层次教育价值的影响;第二,对微观层次教育价值的 影响
二、教育与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诉求表现在:终身教育及融合教育 理念的确立、创新教育观念的树立、网络教学平台的 建立、文化水平观念的重塑、社会教育化观念的确定, 以及多元评价系统的建立等方面
三、人力资本论
“人力资本”一词最早出现于1906年由费雪 (I. Fisher,1867—1974)所著的《资本的性 质和收入》一书
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以大 会主席的身份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 讲 。从此,人力资本逐本类型,它体 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 劳动者的健康状况、知识程度、工作能力以及 技术水平)来表示,它是那些方面所体现出的 价值总和。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理论
一、教育万能论
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柏拉图提出以一个理想国的 建立为基础,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柏拉图的论著《理想国》。 在其论著中,柏拉图指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建立一个理想 与正义的国家
18世纪法国唯物论者、哲学家、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爱 尔维修是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他指出遗传素质不存在 差别,人的天赋是平等的,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人的 性格、精神和气质都是教育的结果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在现代公民教育制度下,应时代的召唤, 通过传播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并在传承民族文 化中核心价值的过程中,促进了国家的政治化、 国家社会的政治整合,并强化公民对国家的认 同意识,克服由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语言 等因素造成的地方主义、分离主义,从而形成 埃米尔·涂尔干笔下有关公民的“有机团结”, 即超越民族、种族、社会集团、以及宗教信仰 之上的对国家的认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