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高中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

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2、地方时计算规律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

※日界线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A.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

在晨昏线西侧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为00:00,B为12:00。

③判断节气或季节北极圈出现极昼(或者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夏至日);北极圈出现极夜(或者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晨昏圈和经线圈重合则为3月21日(春分日)或9月23日(秋分日)。

地理概念的含义

地理概念的含义

地理概念的含义
地理概念是指地理学中用来解释地理现象、描述地理对象、分析地理关系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理论。

它们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帮助人们理解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产生、演变和相互作用。

地理概念的含义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空间概念:指地球表面上各种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联系。

包括地理区域、地区、地域、地带、地理系统等概念,用于描述和分析地理现象的空间特征和相互关系。

2. 地理环境概念:指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人口、聚落、交通、工业、农业、城市等人文环境因素。

这些概念有助于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调节。

3. 地理过程概念:指地球表面上各种地理现象的演变和变化过程。

包括地球动力学、物质循环、水文循环、生态系统演替等概念,用于描述和解释地球上自然和人文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4. 地理关系概念:指地球表面上各种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包括地理相互关系、地理相互作用、地理联系等概念,用于分析和解释地球上不同地理现象之间的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地理概念在地理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为人们了解地球和人类社会提供了框架和思路,促进了地理学科的发展和应用。

初中地理知识解释47个原理(超实用)

初中地理知识解释47个原理(超实用)

初中地理知识解释47个原理(超实用)1. 大地的形状和结构: 地壳是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

2. 大陆漂移: 大陆板块不断移动,导致地壳的变化和地理现象的发生。

3. 风化作用: 风、水和冰等因素将岩石破碎成小颗粒,并使其变得更加容易溶解。

4. 侵蚀过程: 水流、冰川和风等力量将岩石和土壤的颗粒搬运到其他地方。

5. 河流系统: 河流由源头、汇合点和河口组成,通过搬运沉积物和切割地貌来改变地形。

6. 冰川作用: 冰川的移动和融化形成了山谷、湖泊和冰川碎屑。

7. 地貌变化: 大自然和人类活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貌不断发生变化。

8. 水循环: 水从地球表面蒸发、凝结和降水,形成了水循环系统。

9. 气候和气象: 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模式,而气象是指短期的天气条件。

10. 自然资源: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水、土壤、矿产和能源等,对人类生活至关重要。

11. 地震和火山活动: 由于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地震和火山活动不断发生。

12. 大气层: 大气层由不同的气体组成,可以保护地球免受太阳辐射和陨石碰撞的影响。

13. 太阳系和宇宙: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宇宙是包含一切物质的巨大空间。

14.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和人类活动引起的。

15.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包括森林、草原和海洋等。

16. 土地利用: 人类利用地表资源,包括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

17. 人口和人口迁移: 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的迁移会导致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

18. 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19. 人类环境影响: 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

20. 可持续发展: 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要素: 包括水资源、土壤、气候和地形等。

初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初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初中地理知识点汇总一、地理基础知识1.地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现象、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科学。

2.地理的研究对象:地球、地球表层现象、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

3.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组成。

4.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公转导致季节变化。

5.地球的纬度和经度: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水平线条,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垂直线条,它们是定位和测量地点的重要工具。

二、自然地理知识1.大气圈:大气圈是包围地球的一层气体,它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组成,保护地球上的生物生存。

2.气候和气象: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气象是指短期的天气变化。

3.气温和降水条件: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为气候现象。

4.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地球表面、大气和地下的循环过程。

5.土壤和植被: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和有机物质混合形成的可供植物生长的地表物质。

植被是地表覆盖的植物群落。

6.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水资源是指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的水,水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和水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

7.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是一定区域内生物、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环境保护是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环境的措施。

三、人文地理知识1.人口和人口分布:人口是指居住在一个地区的人的总数,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情况。

2.城市和农村:城市是大规模人口聚集的地区,农村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

3.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搬到另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的增加。

4.经济地理和工业: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工业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和服务业。

5.交通运输和通信:交通运输是人们在空间中移动人和货物的一种活动,通信是人们传递信息的一种活动。

6.文化地理和区域发展:文化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区域发展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现象和空间关系的学科,涉及到众多的概念、原理和规律。

下面对地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原理和规律进行整理。

一、概念:1.地理: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包括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资源、人口、城市等方面。

2.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具有比较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3.地理空间:地理空间是地球上各种地理要素分布的范围和特征,包括陆地、海洋、大气等不同空间要素。

4.地球表面要素:地球表面要素是指地球上的各种特征和结构,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资源等。

5.地球系统:地球系统是指地球上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地球内部。

6.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7.区域特征:区域特征是指其中一地理区域的独特的地理要素,包括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特点。

二、原理:1.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是指地球上物质在各个要素之间的不断流动和转化过程,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2.能量传递:能量传递是指能量在地球系统中的传输和转换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热量传输、风能、光合作用等。

3.迁移和扩散:迁移和扩散是指物种和物质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移动和传播过程,包括人口迁徙、物种迁移、污染扩散等。

4.形态发育:形态发育是指地形和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沉积作用等。

5.秩序和混沌:秩序和混沌是指地理系统中存在的有序和无序的状态,包括地质构造、矿产分布、人口分布等。

三、规律:1.自然地理规律:自然地理规律是指地球自然系统中的一些普遍性规律,如气候与地形的相互关系、植被与土壤的相互适应等。

2.人文地理规律:人文地理规律是指地球上人为活动和人口分布的一些普遍性规律,如城市扩张规律、交通通道的形成规律等。

3.统计规律:统计规律是指地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过程中,一些重要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如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相关性等。

高中地理的底层逻辑知识点

高中地理的底层逻辑知识点

高中地理的底层逻辑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研究的是地球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地理的底层逻辑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逐步介绍高中地理的底层逻辑知识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地理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步: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在学习地理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这四个圈层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球的基本要素,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步: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现象地球是一个活动的星球,它在空间中不断运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了一系列地理现象的出现。

自转使得地球的各个地区交替出现昼夜,公转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有所不同。

了解地球的运动对于理解地理现象至关重要。

第三步: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表面,地幔和地核则是地壳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地壳被分割成了几块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它们通过板块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等地理现象的出现。

第四步:地球的水资源和水循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基础。

地球上的水资源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从地表蒸发,形成云,再降落到地面上的过程。

水循环不仅关系到地球上的水资源分配,也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第五步: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变化地球的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状况。

气候受到地理位置、海洋和大气环流、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地球的气候也在发生变化,出现了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现象。

第六步: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还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人类在地球上开展的农业、工业、城市化等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

了解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对于理解地理学的底层逻辑至关重要。

结语通过以上的步骤,我们可以初步了解高中地理的底层逻辑知识点。

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科学,需要综合运用地球科学、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基本地理认识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特征

基本地理认识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特征

基本地理认识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特征地理学是一门以研究地球表面、地表特征及其形成与变化规律为主要内容的科学。

通过对地球各个方面的观察、描述和理论分析,地理学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本文将通过介绍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特征,帮助读者建立起基本的地理认识。

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1.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地球表面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它包括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的运动与地壳的构造、地球的气候与水文、地球的植被与动物、地球上的人类活动等内容。

2.地理的分类地理学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大的领域。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如地貌、气候、水文、生态等;人文地理学则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人口、城市、农业、交通等。

二、地理特征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呈近似于椭球形,它的赤道较其南北两极要宽。

地球的周长约为4万公里,地球的直径约为1.28万公里。

2.地球的运动与地壳构造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自转使地球产生了昼夜的变化,公转使地球的季节发生了变化。

地壳由地壳板块构成,板块之间存在着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

3.地球的气候与水文地球的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地球上的气候形成受到经度、纬度、高度、地形、洋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球上的大部分是海洋,水文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水气分布、水循环等。

4.地球的植被与动物地球上的植被和动物适应了各种不同的生存环境。

植被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不同可以分为森林、草原、沙漠和冰川等类型。

动物则根据生活方式和栖息地可以分为陆生动物和海洋生物。

5.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观光等。

人类的活动对地球产生了重要影响,产生了诸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三、结语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地球上各种现象的学科,它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地球的各个方面。

通过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为实际生活中的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

地理规律和原理范文

地理规律和原理范文

地理规律和原理范文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是指在地理现象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普遍性和稳定性的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了解地球自然和人文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是指自然环境中各种地球现象的产生和演变的客观规律。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内容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态等方面。

其中,气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地球大气层中气温、降水、湿度、气流等要素的长期平均状态。

气候是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直接关系到生物、农业、交通等方面。

水文是指地球上水的分布、运动、循环等过程。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水文研究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是指地表形态的总体特征。

地貌的形成和演变与地球内、外部因素密切相关,地貌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资源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和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等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规律和原理中,还存在一些基本原理。

首先是地球的尺度性原理,即地理现象的出现往往与地球的尺度有关,尺度越大,地理现象越普遍。

其次是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原理,即地球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形成了复杂的地球系统。

再次是地域性原理,即地理现象往往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才会出现,具有地域性特征。

最后是环境的可持续性原理,即人类活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保护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

总之,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把握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球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的形态、构造、地貌、气候、生态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科学。

在地理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地球上各种现象和过程。

下面将对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律进行整理。

一、地理概念:1.地球: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我们生活的星球。

地球具有其自身特定的形态、构造、地貌和气候等特征。

2.地球的组成:地球由固态地壳、流动的地幔和核心组成。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外围,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可塑层,核心是地球的中心部分。

3.地球的形态: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其自转引起了日、夜的变化,公转引起了四季的变化。

4.地球的地理区域:地球可以划分为陆地和海洋两个主要区域。

陆地包括七大洲和众多岛屿,海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等。

5.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指的是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气候、地形和地貌等元素,人文环境指的是人类的活动、文化和经济等方面。

二、地理原理:1.地理位置原理: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对一个地区的气候、植被和生态系统等产生重要影响。

2.地理互动原理:地球上的各个地理要素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

例如,地形会影响水流的路径,气候条件会影响植被的分布。

3.地理多样性原理:地球上存在着大量的地理多样性,包括地形、气候、植被、动物和人类文化等方面。

这种地理多样性使地球上的各个地区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4.地理演变原理:地球表面的地理要素是不断变化和演变的。

例如,地壳构造运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爆发,气候变化会影响植被和动物的生存等。

5.地理可持续发展原理:地理研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即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三、地理规律:1.布氏分布规律:布氏分布规律是地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指的是地球上各种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

例如,人口分布不均匀、降雨的分布不均匀等。

2.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化和演替的。

地理归纳方法总结

地理归纳方法总结

地理归纳方法总结地理归纳方法是指通过整理、总结地理学中各种知识和概念,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它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本文将就地理归纳方法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概念归纳法概念归纳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归纳方法。

它通过将相似性质、特点或者属性的概念进行分类和整理,达到概念的明确和记忆的深化。

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时,可以将它们分别归为地球运动和地球旋转的子类,进一步理解地球运动的相关原理。

二、事例归纳法事例归纳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归纳方法。

它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的具体事例,来推导出概括性的规律和原则。

例如,在学习地理气候的变化时,可以通过归纳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的气温和降水情况,进一步推导出气候带和气候类型的区分。

三、对比归纳法对比归纳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归纳方法。

它通过将相似和相异之处进行对比和分析,来加深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学习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时,可以通过对比人口数量、结构、迁移等特征,进一步理解人口分布的差异和形成原因。

四、图表归纳法图表归纳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归纳方法。

它通过制作图表、统计表、流程图等形式的归纳总结,来展示地理学习中的关键概念和知识。

例如,在学习地球板块运动时,可以制作地质构造图,清晰展示各个板块的位置、边界和相对运动方向。

五、案例归纳法案例归纳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归纳方法。

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案例,来加深对地理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学习城市化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化问题,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和影响。

六、总结归纳法总结归纳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归纳方法。

它通过总结和概括地理学习中的要点和重点,来达到知识的系统化和灵活运用。

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时,可以通过总结各类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应对方法,进一步理解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减灾措施。

综上所述,地理归纳方法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与范畴世界地理,作为研究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涵盖着广阔而复杂的内容。

它既是自然科学的范畴,也是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

在世界地理学中,有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是理解和研究世界地理的基础。

本文将对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进行探讨。

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1. 位置与方位:地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是地球上事物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

位置指的是事物在地球表面上的坐标,方位指的是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或地理要素的方向。

通过位置与方位的确定,可以建立地理坐标系统,进行地理定位和导航。

2. 地理空间:地理空间是指地球表面及其上的一切事物所构成的空间。

地理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和连续性,它包括陆地、海洋、大气和地下等各个空间层次。

地理学通过研究地理空间的结构、格局和变化,揭示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3. 地球系统:地球系统是由地球的各个部分和相互作用组成的动态复合体。

它包括地球的地壳、大气、水圈和生物圈等多个要素,地球系统之间存在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与传递。

地球系统研究了地球上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二、世界地理的范畴1.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学科,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的内容。

自然地理关注的是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和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以及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及其空间分布的学科,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人文地理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空间组织和人地关系的演变,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3. 区域地理:区域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区域差异和区域特点的学科,包括分区、区域类型、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区域地理关注的是地球上的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以及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

4. 实证地理:实证地理是基于实证研究方法,以数据和实证证据为基础的地理研究。

实证地理强调采集和分析地理数据,通过统计和模型等手段,研究地理现象的规律和变化趋势,揭示地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地理概念的理解与原理应用

地理概念的理解与原理应用

地理概念的理解与原理应用【专题分析】概念是思维的基本方式之一,地理概念是地理知识表述的词汇,地理概念用词或词组表达地理思想,地理名词和地理词组是地理概念的语言表现形式。

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恒河平原等词中抽出平原的思维过程即形成了平原的概念。

地理概念的理解是认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基础,在能力立意的考试中,概念的理解重于概念的记忆,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地理概念的理解,积累理解概念的过程,形成理解地理概念的方法。

一、对地理概念的理解要特别注意地理概念与日常的生活用语相区别。

地理原理包括地理过程、地理规律、地理分布、地理因果等,是地理知识表述的语法由于地理知识属性的原因大量的地理概念与日常生活用语字面上没有任何区别,如天气、气候、河流、季节、太阳、陆地、海洋等,类似的名词在日常生活中,不但是基本的词汇,而且使用的频率相当的高,在复习中极易将日常生活中的零散认识,拿过来做科学概念使用,导致答题失分。

二、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的复习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准确理解与灵活应用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要求,是学好地理课的关键。

1.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含义例: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会对环境造成哪些不利影响?学生答:砍伐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次生盐碱化,从而造成气候变坏,环境恶化。

解析以上回答中存在的问题是:第一,植被主要包括森林和草原,学生把“植被”简单地理解为“森林”,没有把握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其次,学生把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的次生盐碱化混答在一起是错误的。

其实,这是在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的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是指降水量较大、地形坡度也较大的地区植被破坏后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土地沙漠化”是指降水量较小、风力较大的地区植被破坏后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土地次生盐碱化”一般是由于较干旱地区不合理灌溉造成的。

又如:法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较英国优越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法国在英国的南面,气温高,光照强。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然地理是⾼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然地理规律,以及⼈类与⾃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中⾃然地理知识点总结,⼀起来看看吧。

⾼中⾃然地理知识点总结(1):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岩⽯、⽣物、⼟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循环、⼤⽓循环、⽣物循环和岩⽯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物循环:⽣物通过光合作⽤将⼆氧化碳和⽔及⽆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合成的有机物⼜成为动物的⾷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物分解后,⼜以⽆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物循环。

⽣物循环促使⾃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把⾃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机界联系起来。

3、⽣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 ⽣物既是⾃然地理环境的产物,⼜是⾃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组成,是⽣物⽣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中的氮也有⼀部分来⾃⽣物的作⽤。

(2)⽣物⽣命活动在⼀定程度上制约陆地⽔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的风化,促成了⼟壤的形成。

(4)⽣物多次对⾃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加⼯。

使地球⾯貌发⽣了根本的变化,从⽽形成了适宜⼈类⽣存的⾃然地理环境。

⾼中⾃然地理知识点总结(2):⾃然带的划分 热带⾬林⽓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陆中西部) 热带季⾬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中⾃然地理知识点总结(3):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地幔(莫霍⾯—古登堡⾯)、地核(古登堡⾯以下) 2、岩⽯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变质岩。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大全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大全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大全1、天体、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行星和卫星组成的行星系统如地月系等。

2、地球自转、公转都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自转的轨道面与公转轨道面有23度26分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3、回归年、恒星年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恒星年是地球绕日公转36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4、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 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等同于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伦敦时间、零度经线的地方时5、日界线、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国际上为避免日期混乱而人为划定的一个界线,与180度经度既有重合也有不重合的地方。

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有两条: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在计算两个日期的面积时,一般用地方时而不用区时,同时也不考虑日界线的弯曲。

6、晨线、昏线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不同点是:晨线的东侧是白昼,西侧是黑夜;昏线的东侧是黑夜,西侧是白昼。

晨昏线的长度是球面上大圆的一半。

晨昏线将地球分成相等的两半。

7、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表达昼夜状况的指标,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于0时在晨昏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太阳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地理概念和原理

地理概念和原理

地理概念和原理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的学科。

它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理,这些概念和原理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结构、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对地球的影响。

以下将介绍几个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地形和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高低、起伏等特征,而地貌是指地形的组合和特定地理地区的整体地貌特征。

地形和地貌的形成原理包括:构造力和地质过程、风化和侵蚀过程、沉积和堆积过程等。

不同的地形和地貌对人类活动和资源分布有重要影响。

气候和气象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方面的变化。

气象是指短期的天气现象和变化。

气候和气象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地球旋转、太阳辐射、大气层的组成等。

了解气候和气象对于农业、水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地质学和板块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地壳板块组成的,并且这些板块在地球上的移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地质学和板块构造理论帮助我们了解地震活动分布、山脉形成原因等重要地理现象。

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严重。

可持续发展原理指的是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确保子孙后代也能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

了解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理对于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人口和人口迁移人口是指某一地理区域内的居民数量。

人口迁移是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移动。

人口数量和人口迁移对于城市规划、资源分配、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地理学通过人口统计和迁移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社会发展等问题。

总结地理学涉及了诸多概念和原理,通过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

地形和地貌、气候和气象、地质学和板块构造、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人口和人口迁移等都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和原理。

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与基本原理

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与基本原理

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与基本原理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上的人类活动的学科,它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包括地球的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是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现象和过程的关键。

首先,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地球的空间性。

地球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地理学通过研究地球的空间分布和特征,揭示了地球上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空间模式和规律。

地理学家使用地图、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来描述和分析地球的空间性,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地球资源。

其次,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二是地球系统。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多个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

地理学研究地球系统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揭示了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是如何影响和塑造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

例如,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对人类居住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此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三是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学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和可持续性。

地理学家研究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措施,以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地理学家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政策和资源管理等,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地球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最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四是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是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

地理信息科学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工具和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球表面的各种数据,并将其转化为有用的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科学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灾害管理和决策支持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是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现象和过程的关键。

地球的空间性、地球系统、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科学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地球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初中地理概念解释

初中地理概念解释

初中地理概念解释地理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篇范文的阅读与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初中地理的基本概念,提升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与认识。

1.地球的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为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地球的形状为不规则的椭球体,分为水半球和陆半球。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地理现象。

2.地形与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势起伏,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基本类型。

地貌则是指地表的各种自然形态,如河流、湖泊、冰川等。

地形地貌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外力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3.气候与天气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来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稳定性。

天气是指某个地区短时间内的气象现象,具有多变性。

气候类型分为热带、温带、寒带等,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属于季风气候区。

4.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土地、水、矿产、生物等资源。

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注意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5.人口、城市与农业人口增长与分布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的地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是其主要类型。

6.疆域与行政区划我国疆域辽阔,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行政区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等。

通过本篇范文的阅读与学习,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基本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地理素养,为更好地服务国家与社会奠定基础。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在当今社会,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对学生的未来升学和职业生涯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针对初中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地理学科,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初中地理学习,探讨学习的重要性、主要学习内容、五种主要方法和技巧以及中考备考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必纠41个自然地理易错易混点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的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判断某一物体是否属于天体,主要看这个物体是否单独存在于宇宙空间。

6、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与北京时间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数轴法),确定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过线减一日,向西过线加一天)。

7、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的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8、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时要注意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段进行计算。

9、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的太阳高度(地方时为12时)。

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太阳方位与日影方向相反。

10、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1、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

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北球为冬季。

12、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与冬至日、远日点与夏至日的区别。

13、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p=pgh)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4、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15、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时,要注意季节判断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时,赤道低气压带一般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16、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不是由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

17、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与江淮准静止锋有关(6月),夏季的伏旱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7、8月)。

18、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总是向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简图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的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锋的移动方向。

19、判断气候类型时,要注意根据气温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7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1月份最高为南半球。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20、判断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时,要注意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

但有些地方比较特殊,如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暖流的影响有关。

21、注意玄武岩和花岗岩的区别:玄武岩是喷出岩;花岗岩是侵入岩。

22、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区别:相对来说,风化作用是静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温度、水、生物等;侵蚀作用是动态地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流水、风力、海浪等。

23、六大板块中,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属于亚欧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地中海与红海;落基山脉与安第斯山脉)24、“背斜谷”从地形上讲是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讲还是背斜。

(“向斜山”)25、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但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26、注意断裂与断层的区别:断裂时指岩层沿裂隙断开,但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断层是指断裂面两侧岩层发生明显位移的地质构造。

27、利用等值线图判断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时要注意两者的海拔高低和水位高低:河流水位高,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水位高,地下水补给河水;黄河下游是“地上河”,始终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28、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如地中海气候区冬季为汛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则全年水量丰富。

29、注意利用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判断湖泊的性质——咸水湖和淡水湖:等高线向湖泊一侧弯曲,表示湖泊海拔高,湖水外流,一般为淡水湖;等高线背向湖泊弯曲,表示湖泊海拔低,河水注入,一般为咸水湖。

30、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要注意判断南北半球——南半球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北半球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

(迎风坡与背风坡)31、注意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在分布地区和对应气候类型上的区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注意分布在大陆东岸,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注意分布在大陆西岸,对应地中海气候。

32、注意北海渔场(西欧)与北海道渔场(日本)的区别。

秘鲁渔场形成原因(上升流形成)与其他三大渔场形成原因(寒暖流交汇形成)的区别。

33、自然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区分清楚——水资源和气候资源是交叉关系,都属于自然资源。

34、能源与能源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源包括能源资源,还包括二次能源等;而能源资源仅指自然资源中能提供能源的部分资源。

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35、台风和飓风虽然都是热带气旋,但要注意两者发生的区域存在差异——台风是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飓风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热带气旋。

36、台风中心是无风的,盛行下沉气流;而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一般在12级以上,常出现狂风暴雨。

37、干旱灾害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非降水最少的地区,干旱灾害最严重。

干旱灾害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的,是受供需关系影响的。

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比华北地区少得多,但华北地区对水的需求量更大,故华北地区比西北地区干旱灾害严重。

38、寒潮危害最大与寒潮势力最强是有区别的:寒潮危害最大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一般发生在秋末和春初;寒潮势力最强一般发生在冬季。

39、地震的震级和烈度两个概念要区分开: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一般而言,同一地区相同条件下,烈度与震级成正比。

(影响烈度的其他因素——震中距、震源深度、位置、建筑物的抗震性、经济发展水平)。

40、火山和地震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火山灰和火山喷发物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冰岛火山灰对欧洲航空业的影响)41、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质灾害,两者最大区别:泥石流需要大量水分条件,而滑坡则不需要大量的水分,但过多的水分会加剧滑坡的发生。

必纠50个人文地理易错易混点1、自给农业与商品农业是相对而言的,判断时要注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之间联系密切,资金密集型农业和技术密集型农业一般属于商品农业,但劳动密集型农业大部分属于自给农业。

2、人类对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

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地区和冬季;热带地区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因为热量非常丰富。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条件的,一般适合在坡度比较小的地区(<25),所以并不是所以山区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4、亚洲水稻种植业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以属于水稻种植业地域类型的亚洲国家商品率都低,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商品率就较高,日本的小型机械化程度也非常高。

因此,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具体信息进行,防止脱离材料盲目归类。

5、水稻种植业分布地区需要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但并不是绝对的。

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丰富,能够发展灌溉农业,则它也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如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的水稻种植业。

6、混合农业是按生产对象划分的。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虽然与澳大利亚和西欧的混合农业相差甚远,但仍然属于混合农业。

(而我国东部农耕区的家禽、家畜养殖由于商品率低、规模小属于副业)。

7、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如采矿工业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大。

(土地、水源、矿产资源等也是工业生产经常和必要的条件)8、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市场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产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

所以分析工业区位时要用发展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劳动力素质并不专指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劳动者的经验和熟练程度等多方面。

10、注意区分电子工业和电子装配工业,前者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后者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11、新兴工业可分为劳动密集型(意大利的普拉托)和技术密集型(美国的“硅谷”),并非特指技术密集型工业。

12、传统工业和高技术工业对交通条件要求都较高,但前者侧重于运量大的水运、铁路运输等方式,后者侧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运输等方式。

13、聚落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生产设施。

14、平原是城市发育最理想的环境,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亚马孙平原。

15、河流交汇处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区,河流交汇处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6、交通运输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是动态的,某一时期主导交通运输方式的繁荣往往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会阻碍城市的发展。

扬州的兴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7、注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与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百分数反映,百分数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18、对城市化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还应该认识到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化。

(即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19、逆城市化不是城市的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多出现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

20、城市问题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也不是必然会出现的。

21、注意区别城市的地域形态与城市的基本形态:前者主要指城市的外部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式;后者既包括外部形态,也包括内部形态——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种。

22、注意区别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与城市土地利用(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有针对性地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