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热传导方程
数学物理方程2热传导方程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热传导方程的数学性质
尽管热传导方程已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但对其数学性质的理解仍不够深入。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热传导方程解的唯 一性、稳定性、渐近性等数学问题,以推动数学理论的发展。
拓展热传导方程的应用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热传导方程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例如,在新能源领域,热传导方程可以用于研究太阳能电池 板的工作原理和优化设计;在环保领域,热传导方程可用于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扩散和迁移规律。
交换。
热传导方程是偏微分方程的一种形式,通常采用傅里叶级数或
03
有限元方法进行求解。
热传导现象的重要性
1
热传导现象在自然界和工程领域中广泛存在,如 气候变化、能源利用、材料科学等。
2
热传导方程的应用有助于深入理解热量传递的机 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3
通过求解热传导方程,可以预测温度分布、热量 传递速率等关键参数,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指 导。
04 热传导方程的数值解法
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是一种将连续的求解域离散化为有限个小的、互连 的子域(或单元)的方法。在每个单元内,选择合适的基函 数,将待求的解表示为这些基函数的线性组合。通过求解一 系列线性方程组,可以得到原问题的近似解。
有限元法在求解热传导方程时,可以将复杂的几何形状离散 化为有限个简单的几何形状,从而简化计算过程。同时,有 限元法能够处理复杂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适用于各种类 型的热传导问题。
有限差分法
总结词
有限差分法是一种数值求解偏微分方程的方法,通过将连续的偏微分方程离散化为差分 方程来求解。
详细描述
有限差分法的基本步骤是将偏微分方程中的空间变量离散化为有限个点,然后将偏微分 方程转化为差分方程,最后通过迭代求解差分方程得到原方程的近似解。这种方法适用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 第二章 稳态热传导 基本概念
t—温度(0C);
x , y , z—直角坐标
由傅里叶定律可知,求解导热问题的关键是获 得温度场。导热微分方程式即物体导热应遵循的一 般规律,结合具体导热问题的定解条件,就可获得 所需的物体温度场。
具体推导: 傅里叶定律
能量守衡定律
导热微分方程式
假定导热物体是各向同性的,物性参数为常数。 我们从导热物体中取出一个任意的微元平行六面 体来推导导热微分方程,如下图所示。
2. 说明: 导热系数表明了物质导热能力的程度。 它是物性参数 物质的种类 热力状态(温度、压力等)。
在温度t=200C时:
纯铜λ=399 w/m0C;水λ=0.599 w/m0C;干空气0C λ(固体)大--------→(液体)---------→(气体)小
隔热材料(或保温材料)----石棉、硅藻土、矿渣棉等,它 们的导热系数通常:λ < 0.2 w/m0C。
c t ( x 2t2 y 2t2 z 2t2)q'
这是笛卡儿坐标系中三维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
导热微分方程式——温度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一般关系。 它对导热问题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
Cp t ( x2t2 y2t2 z2t2)qv
最为简单的是一维温度场的稳定导热微分方程为:
稳态温度场:物体各点的温度不随时间变动; 非稳态(瞬态)温度场:物体的温度分布随时间改变。
2. 等温面(Isothermal surface)(线):同一时刻物体中温度 相同的点连成的面(或线)。 特点:(1)同一时刻,不同等温线(或面)不可能相交; (2)传热仅发生在不同的等温线(或面)间; (3)由等温线(或面)的疏密可直观反映出不同区域 热流密度的相对大小。
在半径r处取一厚度为dr长度为l米的薄圆筒壁。则
热传导方程的差分解法
热传导方程的差分解法物理学中对热传导现象和扩散现象等物理过程的描述, 通常采用二阶偏微分方程, 统称为热传导方程.9.1. 热传导方程概述一般而言, 在介质内部传导的热量与传热时间、传热截面及温度梯度成正比. 设t 时刻, 点(),,x y z 处的温度为(),,,u x y z t , 则t ∆时间内通过S ∆横截面积传导的热量为(),,,uQ k x y z t t S n∆∆∆∂=-∂其中(),,,0k x y z t >, 是介质的热传导系数. un ∂∂是温度沿S ∆面的法向微商, 即温度梯度的法向分量. 为讨论热传导的规律, 设在介质中任取一小区域V , 其边界面S 为一封闭曲面. 现讨论自1t 至2t 时间内, 小体积V 内热量变化的情况. 首先, 通过包面S 传入V 的热量为()211,,,t t S u Q dt k x y z t ds n ∂=∂⎰⎰⎰ 由矢量积分定理可得()211,,,t t VQ dt k x y z t u dV =∇⋅∇⎡⎤⎣⎦⎰⎰⎰⎰ 其中∇是哈密顿算子.设介质的比热容为c , 密度为ρ, 则V 内温度变化所消耗的热量为212t t V u Q dt c dV tρ∂=∂⎰⎰⎰⎰设体积V 内部热源密度为(),,,F x y z t , 其物理意义是, t 时刻, 点(),,x y z 处, 单位体积热源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 所有内部热源产生的热量为()213,,,t t VQ dt F x y z t dV =⎰⎰⎰⎰由能量守恒定律, 即213Q Q Q =+可得()2110t t Vu Q dt c k u F dV t ρ∂⎡⎤=-∇⋅∇-=⎢⎥∂⎣⎦⎰⎰⎰⎰因为体积和时间都是任取的, 所以有 ()u c k u F t ρ∂=∇⋅∇+∂ (9.1) 式(9.1)称为各向同性介质有热源的热传导方程, 也叫做三维非齐次热传导方程. 为简单起见, 设介质是均匀的, 即c 、ρ和k 都是常量. 再设体积V 内无热源, 即(),,,0F x y z t =, 则有u c k u t ρ∂=∆∂ (9.2) 式(9.2)称为各向同性介质无热源的热传导方程, 也叫做三维齐次热做传导方程. 其中∆是拉普拉斯算子. 式(9.2)也可表示为2222222u u u u a t xy z ⎛⎫∂∂∂∂=++ ⎪∂∂∂∂⎝⎭ (9.3)其中2k a c ρ=. 9.2. 一维热传导方程的差分解法各向同性介质中无热源的一维热传导方程为22220,0u u a a t T t x ∂∂=><≤∂∂ (9.4) 其中T 表明时间的有限范围. 要求解方程(9.4), 需要一定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统称为定解条件.9.2.1 初值问题()(),0u x x x ϕ=<+∞ (9.5)即初始时刻空间各点的温度颁布函数.9.2.2 初、边值混合问题初始条件为()(),00u x x x l ϕ=≤≤ (9.6)0x =和x l =两端的边界条件有三种情况:第一类边界条件()()()()120,0,u t g t t u l t g t =⎧⎪≥⎨=⎪⎩(9.7) 第二类边界条件()()()()120,0,u t g t xt T u l t g t x∂⎧=⎪⎪∂≤≤⎨∂⎪=⎪∂⎩ (9.8) 其中()1g t 、()2g t 为给定函数.第三类边界条件()()()()()()()()11220,0,0,,u t t u t g t xt T u l t t u l t g t xλλ∂⎧-=⎪⎪∂≤≤⎨∂⎪-=⎪∂⎩ (9.9) 其中1λ、2λ、()1g t 、()2g t 为给定函数, 其中10λ≥, 20λ≥, 且不同时为零.用差分方法求解偏微分方程式(9.4), 首先要建立差分格式. 通常取空间步长和时间步长均为常量. 设空间步长为h , 时间步长为τ, 计算时的步序号空间用i 表示, 时间用k 表示.定义一阶向前商近似为1kk k i i i u u u xh ++∂-=∂一阶向后差商近似为1k k k i i i u u u xh--∂-=∂二阶中心差商作为二阶微商近似为21122,2k k k i i i i k u u u ux h +--+∂=∂ (9.10) 对时间的一阶差分近似为1,k k i i i k u u ut τ+-∂=∂ (9.11) 将(9.10)和式(9.11)代入(9.4), 并令22a h τα=(9.12)即可得一维热传导方程的差分格式为()111121,2,,10,1,,k k k k i i i i u u u u i N k Mααα++-=+-+=-= (9.13)其中,l T N M h τ⎡⎤⎡⎤==⎢⎥⎢⎥⎣⎦⎣⎦, “[]”表示取整.定解条件为()()()()()()001211,2,,11,11,,1i kk Nu i h i N u g k u g k k M ϕττ=-=+=-=-=+差分公式(9.13)为显式格式, 可由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逐次计算出任一时刻各点的温度. 习惯上把时刻计算的各点称为一层, 而计算则是一层一层进行的. 计算过程中层间各点的关系如图9.1所示. 从图中可直观地看出, 1k +时刻第i 个点的值是由k 时刻1i -, i 和1i +三点的值算出来.由于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误差及其计算中的舍入误差, 用式(9.13)计算出的值并非该式的精确解k i u . 设计算值与其精确之间的误差为k i ε, 若当k 增加时, k i ε有减小的趋势, 或至少不增加, 则称其差分格式为稳定差分格式. 可以证明, 对于一维热传导方程, 差分格式(9.13)为稳定差分格式的充分条件是2212a h τα=≤(9.14) 差分格式(9.13)计算的具体步骤如下: 1. 给定2,,,,a l h T α2. 计算初始值: ,l T N M h τ⎡⎤⎡⎤==⎢⎥⎢⎥⎣⎦⎣⎦, 计算22h aατ=3. 计算初始值:()()011,2,,1i u i h i N ϕ=-=+ ;计算边界值:()()()()0121,11,,1k k N u g k u g k k M ττ=-=-=+ 4. 用差分格式(9.13)计算1k i u +. 泛定方程2201,0u ux t t x ∂∂=<<<∂∂初始条件()(),04101u x x x x =-≤≤边界条件()()0,001,0u t t u t =⎧⎪≤⎨=⎪⎩程序设计: clear %设置参数 lambda=1; alpha=1/6; L=1; h=0.01; T=0.6;tao=alpha*h^2/lambda; N=fix(L/h); M=fix(T/tao);%设置u 矩阵及x 的值 I=N+1; K=M+1; for i=1:I x(i)=(i-1)*h; endu(I,K)=zeros; %设置初始条件 u(:,1)=4.*x.*(1-x);%设置左端第一类边界条件 u(1,:)=0;%设置右端第一类边界条件 u(I,:)=0; %计算矩阵u for k=1:K for i=2:I-1u(i,k+1)=1/6*u(i+1,k)+2/3*u(i,k)+1/6*u(i-1,k); end end %u ; for k=1:1000:Kplot(x,u(:,k),'-k','LineWidth',2) hold on endx/cmT C Oaxis([0,1,0,1])xlabel ('\fontsize{14}\bfx/cm') ylabel ('\fontsize{14}\bfTC^O') grid on8.6 一维扩散方程的有限差分格式8.6.1 隐式六点差分格式(C —N 格式)以下介绍一维扩散方程或热传导方程的有限差分解法, 考虑一维扩散方程的定解问题()()()()()()()22max 2002111222,,0,0,0t u x t u x t a x l t t t x u x t u x k a u c a u b c x n ua ubc x l n ρ=⎧∂∂=≤≤<<⎪∂∂⎪=⎪⎛⎫⎪=⎨ ⎪∂⎝⎭+==⎪∂⎪⎪∂+==⎪∂⎩ (8.62) 取,x h t ∆∆τ==进行离散化, 如图8.12所示, 结点坐标为()()()()11,2,11,2,i kx i h i N t k k K τ=-=⎧⎪⎨=-=⎪⎩ (8.63) 结点处的函数为(),ki k i u x t u =. 在(),12i k +点, u t∂∂用中心差商,22ux∂∂用(),i k 和(),1i k +两点的中心差商的平均值代替, 则(8.62)中的偏微分方程变为()()()1111111121222k k k k k k k k i i i i i i i i u u u u u u u u hλτ+++++-+-⎡⎤-=-++-+⎣⎦(8.64) 引入212211,1,1a P P P h P Pτ==+=-, 将上式中的含()1k u +项移至等号左边, 将含()ku 项移至等号右边, 式(8.64)变为11111112122k k k k k k i i i i i i u Pu u u Pu u ++++-+--+-=++ (8.65) 上式表明由k 时的值可求得1k +时的u 值, 但要解联立方程组, 所以这种差分格式是隐式的. 整个方程涉及到六个点处的u 值, 所以称为隐式差分格式, 又称为Crank_Nicolson 格式, 简称C_N 格式, 误差为()()22O O h τ+, 是无条件稳定的.8.6.2 边界条件的差分格式由式(8.62)知, 一维扩散方程的边界条件为()()11122200u a u b c x n u a u b c x a n ∂⎧+==⎪⎪∂⎨∂⎪+==⎪∂⎩(8.66)在x 轴上设置两个虚格点0i =和1i N =+(见图8.13). 用中心差商代替.66)中的un∂∂, 则得()()1110212211222N N N b a u u u c hb a u u uc h +-⎧+-=⎪⎪⎨⎪+-=⎪⎩(8.67) 由式(8.67)解出011111222u hc b ha u b u =-+tk +k 图8.12和12222122N N N u hc b ha u b u +-=-+,代入1i =的式(8.65), 有()()11112111111122211111121111121111112121211111222222222242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u Pu hc ha u u u P u hc ha u b u b ub Puha ub ub u b P u hc ha u b u ++++++++-+--+=++-+-++-=++-+整理得到()()1111111212111212k k k kb P ha u b u b P ha u b u hc +++-=-++ (8.68(a)) 同理, 代入i N =的式(8.65), 得到 ()()()()1111111211111222211122221211111222121212212222222222222222k k k k k k N N N N N N k k k k k k k kN N N N N N N N k k k k k k k N N N N N N N u Pu u u P u u hc b ha u b u Pu u hc ha u b u P u u hc ha u b u b Pu b u hc ha u u b P u b ++++-+-++++----++++----+-=++--++-=-+++--++-=-+++21k N u - 整理得()()11212122122222k k k kN N N N b u b P ha u b u b P ha u hc ++---++=+-+ (8.68(b))8.6.3 差分方程组及其求解把式(8.65)和式(8.68(a))和(8.68(b))结合起来, 构成差分方程组, 其形式为AU R = (8.69)其中, ()12,,N U u u u = 是未知量组成的矢量. 系数矩阵A 是三对角的, 而R 是由前一时刻的u 值组成的矢量()12,,N R R R R = . 该方程可利用MA TLAB 求解. 由式(8.65)和式(8.68(a))和(8.68(b))可知()()11211121121212222222k kk k ki i i i k k NN N R b P ha u b u hc R u P u u R b u b P ha u hc-+-⎧=-++⎪=++⎨⎪=+-+⎩ (8.70) 11111112213121121121b P ha b P P A P b b P ha +-⎛⎫ ⎪-- ⎪ ⎪-- ⎪= ⎪ ⎪ ⎪-- ⎪ ⎪-+⎝⎭ (8.70)8.6.4 计算实例研究细杆导热问题. 杆的初始温度是均匀的0u , 保持杆的一端的温度为不变的0u ,至于另一端则有强度为恒定的0q 的热流进入. (解析解见数理方法P214)杆上温度(),u x t 满足下列泛定方程和定解条件(数理方法P214)()20t xx u a u a k c ρ-== (8.71)00x x x lu u u q k ==⎧=⎪⎨=⎪⎩ (8.72) ()000t u u x l ==<< (8.73)边界条件不是齐次的, 首先要处理这个问题. 取一个既满足边界条件(8.72)又满足泛定方程(8.71)的函数(),v x t ,()00,q v x t u x k=+(8.74)计算程序: clear%设置边界条件参数 u0=0; q0k=10; D=1; a1=1.0; b1=0.0; a2=0.0; b2=1.0; c1=u0; c2=q0k;%设置u 矩阵及计算解方程系数 I=101; K=101; h=0.1; tao=0.1; P=tao*D/h^2; P1=1/P+1; P2=1/P-1;for i=1:I x(i)=(i-1)*h; end for k=1:K t=(k-1)*tao; endu(I,K)=zeros; %设置初始条件 u(:,1)=u0;%设置左端第一类边界条件 u(1,:)=u0; %设置系数矩阵A A(I,K)=zeros; A(1,1)=b1*P1+h*a1;x/cmu /u 0A(1,2)=-b1;A(I,K-1)=-b2;A(I,K)=b2*P1+h*a2;for i=2:K-1A(i,i)=2*P1;A(i,i-1)=-1;A(i,i+1)=-1;end%解方程for k=1:K-1R(1,1)=(b1*P2-h*a1)*u(1,k)+b1*u(2,k)+2*h*c1;R(I,1)=b2*u(I-1,k)+(b2*P2-h*a2)*u(I,k)+2*h*c2;for i=2:I-1R(i,1)=u(i-1,k)+2*P2*u(i,k)+u(i+1,k);endc=rank(A)==rank([A R]);u(:,k+1)=A\R;end%作图程序for k=10:20:100plot(x,u(:,k),'-k','LineWidth',2)hold onendaxis([0,10,0,35])xlabel ('\fontsize{14}\bfx/cm')ylabel ('\fontsize{14}\bfu/u_0')grid on%理论结果作图程序clearu0=0;q0k=10;I=101;h=0.1;D=1;for i=1:Ix(i)=(i-1)*h;endl=10;a=sqrt(D);for k=10:20:100t=0.1*k;u=0;for n=1:1000u=u+2*q0k*l/pi^2*(-1).^(n)./(n-1/2)^2*exp(-(n-1/2).^2*pi^2*a^2.*t/l^2).*sin((n-1/2).*pi.*x/l);endU=u+u0+q0k.*x;plot(x,U,':r','LineWidth',2)hold onendaxis([0,10,0,35])grid on例:clear%设置边界条件参数u0=0;q0k=10;D=1;a1=1.0;b1=0.0;a2=0.0;b2=1.0;c1=u0;c2= 0;%设置u矩阵及计算解方程系数I=101;K=101;h=0.1;tao=0.1;P=tao*D/h^2;P1=1/P+1;P2=1/P-1;for i=1:Ix(i)=(i-1)*h;endfor k=1:Kt=(k-1)*tao;endu(I,K)=zeros;%设置初始条件u(:,1)=-q0k.*x;%设置左端第一类边界条件u(1,:)=u0;%设置系数矩阵AA(I,K)=zeros;A(1,1)=b1*P1+h*a1;A(1,2)=-b1;A(I,K-1)=-b2;A(I,K)=b2*P1+h*a2;for i=2:K-1A(i,i)=2*P1;A(i,i-1)=-1;A(i,i+1)=-1;end%解方程for k=1:K-1R(1,1)=(b1*P2-h*a1)*u(1,k)+b1*u(2,k)+2*h*c1;R(I,1)=b2*u(I-1,k)+(b2*P2-h*a2)*u(I,k)+2*h*c2;for i=2:I-1R(i,1)=u(i-1,k)+2*P2*u(i,k)+u(i+1,k);endc=rank(A)==rank([A R]);u(:,k+1)=A\R;end%作图程序for k=1:10:101plot(x,u(:,k),'-k','LineWidth',2)hold onend%axis([0,10,0,35])xlabel ('\fontsize{14}\bfx/cm')ylabel ('\fontsize{14}\bfu/u_0')grid on%理论结果作图程序clearu0=0;q0k=10;I=101;h=0.1;D=1;for i=1:Ix(i)=(i-1)*h;endl=10;a=sqrt(D);for k=1:10:101t=0.1*(k-1);u=0;for n=1:10000u=u+2*q0k*l/pi^2*(-1).^(n)./(n-1/2)^2*exp(-(n-1/2).^2*pi^2*a^2.*t/l^2).*sin((n-1/2).*pi.*x/l);endU=u;plot(x,U,':r','LineWidth',2)hold onend%axis([0,10,0,35])grid onx/cmu /u 0热传导方程的混合问题泛定方程2201,0u u x t t x ∂∂=<<<∂∂初始条件 ()(),04101u x x x x =-≤≤边界条件()()0,001,0u t t u t =⎧⎪≤⎨=⎪⎩ 问题的数值解.clear%设置边界条件参数u0=0;D=1;a1=1.0;b1=0.0;a2=1.0;b2=0.0;c1=u0;c2=u0;%设置u 矩阵及计算解方程系数I=101;K=101;h=0.01;tao=0.01;P=tao*D/h^2;P1=1/P+1;P2=1/P-1;for i=1:Ix(i)=(i-1)*h;endfor k=1:Kt=(k-1)*tao;endu(I,K)=zeros;%设置初始条件u(:,1)=4.*x.*(1-x);%设置左端第一类边界条件u(1,:)=u0;%设置右端第一类边界条件u(101,:)=u0;x/cmu /u 0%设置系数矩阵AA(I,K)=zeros;A(1,1)=b1*P1+h*a1;A(1,2)=-b1;A(I,K-1)=-b2;A(I,K)=b2*P1+h*a2;for i=2:K-1A(i,i)=2*P1;A(i,i-1)=-1;A(i,i+1)=-1;end%解方程for k=1:K-1R(1,1)=(b1*P2-h*a1)*u(1,k)+b1*u(2,k)+2*h*c1;R(I,1)=b2*u(I-1,k)+(b2*P2-h*a2)*u(I,k)+2*h*c2;for i=2:I-1R(i,1)=u(i-1,k)+2*P2*u(i,k)+u(i+1,k);endc=rank(A)==rank([A R]);u(:,k+1)=A\R;end%作图程序for k=1:5:101plot(x,u(:,k),'-k','LineWidth',2)hold onend%axis([0,10,0,35])xlabel ('\fontsize{14}\bfx/cm')ylabel ('\fontsize{14}\bfu/u_0')grid on泛定方程2201,0u u x t t x ∂∂=<<<∂∂初始条件 ()()(),0sin 4101u x x x x =-≤≤边界条件 ()()0,001,0u t t u t =⎧⎪≤⎨=⎪⎩问题的数值解.clear%设置参数lambda=1;alpha=1/6;L=1;h=0.01;T=0.6;tao=alpha*h^2/lambda;N=fix(L/h);M=fix(T/tao);%设置u 矩阵及x 的值I=N+1;K=M+1;for i=1:Ix(i)=(i-1)*h;endu(I,K)=zeros;%设置初始条件u(:,1)=sin(4*pi.*x.*(1-x));%设置左端第一类边界条件u(1,:)=0;%设置右端第一类边界条件u(I,:)=0;%计算矩阵ufor k=1:Kfor i=2:I-1 u(i,k+1)=1/6*u(i+1,k)+2/3*u(i,k)+1/6*u(i-1,k); endendu;for k=1:100:1000plot(x,u(:,k),'-k','LineWidth',2)hold onend%axis([0,1,0,1])xlabel ('\fontsize{14}\bfx/cm') ylabel ('\fontsize{14}\bfTC^O') grid on。
热传导方程与扩散方程
∂u 2 ∂2u 0 < x < l, t > 0 ∂t = a ∂x2 , 混合问题: ux (0, t) = u(l, t) = 0, t > 0 u(x,0) = ϕ(x) 0≤ x ≤l
ut − a 2u xx = 0, 0 < x < L u x | x =0 = 0, u x | x = L = 0 u | = ϕ ( x) t =0
u ( x, t ) = X ( x)T (t )
T ' /( a 2T ) = X " / X = −λ
X ' ( 0) = X ' ( L ) = 0
t2
交换积分次序 ∂u ∂ ∂u ∂ ∂u ∂ ∂u ∫t1 ∫∫∫ cρ ∂t − ∂x k ∂x − ∂y k ∂y − ∂z k ∂z dxdydzdt = 0 Ω
t2
注意到t1 , t 2 及Ω均是任意的, 则有热传导的齐次方程
分离结果的求解 空间方程解出 非零解条件 非零解 时间方程解出
X "+ω 2 X = 0 X ( 0) = X ( L) = 0
T '+ a 2ω 2T = 0
X ( x ) = C cos ω x + D sin ω x X ( 0) = C = 0 X ( L) = D sin ω L = 0
X = cos(wx), w = kπ / L, k = 0,1,2,L, λ = w2
数学物理方程 齐海涛 热传导方程
齐海涛 (山东大Æ%海分
)
êÆÔ理方程
2008 年 12 月 9 日
4 / 63
热传导方程的导出
函ê������ 关u变量������, ������ , ������ 具k二阶连Y偏导ê, 关u������ 具k一阶连Y偏 导ê. 在������ 内任取一闭曲面, 它所包Œ的区••Ω, d(1.1) 知, 从ž刻������1 到������2 ž刻流入Ω 的热量• ∫︁ ������2 ∫︁ ∫︁ ������������ ������ = ������ (������, ������, ������ ) d������ d������. (1.2) ������������ ������1 Γ 在žmm隔(������1 , ������2 ) 中Ô体§度从������(������, ������, ������, ������1 ) 变化到������(������, ������, ������, ������2 ), 它所áÂ的 热量• ∫︁ ∫︁ ∫︁ ������(������, ������, ������ )������(������, ������, ������ )[������(������, ������, ������, ������2 ) − ������(������, ������, ������, ������1 )]d������d������ d������ Ω ∫︁ ������2 ∫︁ ∫︁ ∫︁ ������������ = ������������ d������d������ d������ d������, ������������ ������1 Ω 其中������ •比热, ������ •密度.
(1.6)称•齐次热传导方程, 而(1.7)称•非齐次热传导方程.
热传导中的温度变化计算
热传导中的温度变化计算引言:热传导是指物质内部因温度差异而引起的能量传递过程。
在许多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计算热传导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以便优化设计和控制系统。
本文将介绍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并详细阐述温度变化计算的方法。
一、热传导的基本原理热传导是通过原子和分子的碰撞来实现的。
当物体的温度不均匀时,高温区域的分子运动会产生更多的能量,这些高能分子会向低温区域传递能量,直到温度达到均衡状态。
热传导过程中的能量传递由热流密度J(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能量传递量)来描述。
根据傅立叶定律,热流密度与温度梯度的关系为J = -k∇T,其中k是热导率,∇T是温度梯度。
二、在实际应用中,计算物体中的温度变化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温度变化计算方法:1. 热传导方程:热传导可以由热传导方程来描述,即ΔQ/Δt = -kAΔT/Δx,其中ΔQ/Δt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能量传递量,-kAΔT/Δx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能量传递量。
该方程可以用于计算热传导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2. 数值计算方法:数值计算方法常用于模拟和计算复杂系统的热传导过程。
有限元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值方法,它将物体划分为许多小区域,在每个小区域内近似计算温度的变化。
数值计算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每个小区域内的热流密度来计算整个系统中的温度变化。
3. 温度分布图:为了更直观地了解热传导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我们可以绘制温度分布图。
温度分布图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观察物体内各个地方的温度变化情况。
通过对温度分布图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热能传递的路径和效果,优化设计和控制系统。
4. 热传导系数的估算:热传导系数是描述物质热导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
对于不同的物质,热传导系数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或查阅资料来获得热导率的数值。
通过热导率的数值,我们可以计算热流密度,从而得到热传导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三、温度变化计算的应用温度变化计算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是几个例子:1. 电子设备散热:在电子设备中,温度变化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优化散热设计,确保设备在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运行。
热传导方程傅里叶解
热传导在三维的等方向均匀介质里的传播可用以下方程表达:其中:∙u =u(t, x, y, z) 表温度,它是时间变量 t与空间变量(x,y,z) 的函数。
∙/是空间中一点的温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 与温度对三个空间座标轴的二次导数。
∙k决定于材料的热传导率、密度与热容。
热方程是傅里叶冷却律的一个推论(详见条目热传导)。
如果考虑的介质不是整个空间,则为了得到方程的唯一解,必须指定u 的边界条件。
如果介质是整个空间,为了得到唯一性,必须假定解的增长速度有个指数型的上界,此假定吻合实验结果。
热方程的解具有将初始温度平滑化的特质,这代表热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播。
一般而言,许多不同的初始状态会趋向同一个稳态(热平衡)。
因此我们很难从现存的热分布反解初始状态,即使对极短的时间间隔也一样。
热方程也是抛物线偏微分方程最简单的例子。
利用拉普拉斯算子,热方程可推广为下述形式其中的是对空间变量的拉普拉斯算子。
热方程支配热传导及其它扩散过程,诸如粒子扩散或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
热方程也可以作为某些金融现象的模型,诸如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与 Ornste in-Uhlenb eck 过程。
热方程及其非线性的推广型式也被应用于影像分析。
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方程虽然有类似热方程的数学式(但时间参数为纯虚数),本质却不是扩散问题,解的定性行为也完全不同。
就技术上来说,热方程违背狭义相对论,因为它的解表达了一个扰动可以在瞬间传播至空间各处。
扰动在前方光锥外的影响通常可忽略不计,但是若要为热传导推出一个合理的速度,则须转而考虑一个双曲线型偏微分方程。
以傅里叶级数解热方程[编辑]以下解法首先由约瑟夫·傅里叶在他于1822年出版的著作T héori e analyt iquede la chaleu r(中译:解析热学)给出。
热力学中的热传导和热传导方程
热力学中的热传导和热传导方程热传导是热力学中一种重要的能量传输方式,它是指热量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的过程。
热传导存在于各种物质中,可以通过热传导方程来描述。
本文将介绍热传导的基本原理以及热传导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一、热传导的基本原理热传导是由于物质内部的温度不均匀引起的热量传输。
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热量会从高温区域自发地传递到低温区域,直到系统达到热平衡。
这是因为高温区域的分子具有更高的热运动能量,碰撞更频繁,从而将能量传递给低温区域的分子,实现热传导。
热传导的速率取决于物质的导热性能以及温度梯度。
导热性能反映了物质传热能力的大小,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导热性能。
温度梯度则是指单位长度内温度的变化,温度梯度越大,热传导速率越快。
二、热传导方程的推导热传导方程是描述热传导过程的基本方程,可以得到如下形式:∇·(k∇T) = ρCp∂T/∂t其中,k为物质的热导率,T为温度,ρ为密度,Cp为比热容,∂T/∂t为温度变化率。
该方程可以通过对热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进行推导。
首先,由热量守恒定律可得到以下方程:∇·q = -∂u/∂t其中,q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流密度,u为单位体积内的内能。
其次,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得到以下方程:∂u/∂t = ρCp∂T/∂t将上述两个方程结合,可以得到热传导方程。
三、热传导方程的应用热传导方程在工程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材料科学中,研究材料的导热性能对于设计高效的散热器和保温材料至关重要。
通过热传导方程,可以计算材料内部温度分布并优化材料的导热特性。
此外,在热力学系统的建模和仿真过程中,热传导方程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数值解热传导方程,可以预测系统中的温度变化和热量分布,从而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热传导方程的应用不仅局限于材料科学和工程学领域,在其他领域如地球科学、天文学等也有重要的应用。
研究地球内部的地热传导过程,可以对地壳运动和地震等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数学物理方法-热传导方程
E u 代入方程式(*)中,即得静电势满足的方程
由 u i u j u k u 和 a ax ay az
x y z
x y z
可得: 2u /
它称为泊松方程,是非齐次的。
对于不存在电荷的区域, 0 ,静电势满足方程 2u 0 此方程称为拉普拉斯方程。是齐次的。
2. 稳定温度场
,称为齐次边界条件,否则称
5.自然边界条件和周期边界条件 自然边界条件:只要求边界上保持有限值 u 有限值
周期边界条件:如圆柱系统。取柱坐标 (,, z)
对坐标 而言,相差2 的整数倍,仍表示同一点。由
于要求解有唯一性,自然要满足:
u(,0, z) u(, 2 , z) 对坐标 而言,这就是一种周期边界条件。
3. 稳定分布问题
对于稳定分布的问题,例如稳定温度场,静电场等,不随时间而变 化,因此不需要给出初始条件。
如静电场方程 3u /
4. 有源问题
在周期性外源引起的传导和周期性外力作用下的振动问题中,经过 很多周期后,初始条件引起的自由传导或自由振动可以认为已经消 失。这时的传导或振动可以认为完全是由周期性外源或外力引起的。 处理这类问题时,完全可以忽略初始条件的影响,将其当作无初始 条件问题。
Kux |xL H (u |xL )
令 h K / H,上式化为: (u hux ) |xL
第三类边界条件(混合边界条件)又称为Robin条件。
4.齐次边界条件
上面三类边界条件,可用统一的线性关系式表示:
u n
u
f (,t)
如果 f (,t) 0,则: 为非齐次边界条件。
u n
u
0
§1.3 定解问题的提法
推导了三种不同类型偏微分方程
热传导方程
前言本文只是针对小白而写,可以使新手对热传导理论由很浅到不浅的认识,如想更深学习热传导知识,请转其它文档。
一、概念与常量1、温度场:指某一时刻τ下,物体内各点的温度分布状态。
在直角坐标系中:t=f(x,y,z,τ);在柱坐标系中:t=f(r,θ,z,τ);在球坐标系中:t=f(r,θ,∅,τ)。
补充:根据温度场表达式,可分析出导热过程是几维、稳态或非稳态的现象,温度场是几维的、稳态的或非稳态的。
2、等温面与等温线:三维物体内同一时刻所有温度相同的点的集合称为等温面;一个平面与三维物体等温面相交所得的的曲线线条即为平面温度场中的等温线。
3、温度梯度:在具有连续温度场的物体内,过任意一点P温度变化率最大的方向位于等温线的法线方向上。
称过点P的最大温度变化率为温度梯度(temperature gradient)。
用grad t表示。
定义为:grad t=ðtðnn⃑补充:温度梯度表明了温度在空间上的最大变化率及其方向,是向量,其正向与热流方向恰好相反。
对于连续可导的温度场同样存在连续的温度梯度场。
在直角坐标系中:grad t=ðtðx i+ðtðyj+ðtðzk⃑3、导热系数定义式:λ=q−grad t单位W/(m⋅K)导热系数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温度降度(即1K/m)下,在垂直于热流密度的单位面积上所传导的热流量。
导热系数是表征物质导热能力强弱的一个物性参数。
补充:由物质的种类、性质、温度、压力、密度以及湿度影响。
二、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热量传递共有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导热微分方程式(统一形式:ρc∂t∂τ=λ∇2t+q)直角坐标系:ρc∂t∂τ=ððx(λðtðx)+ððy(λðtðy)+ððz(λðtðz)+q圆柱坐标系:ρc∂t∂τ=1r∂∂r(λr∂t∂r)+1r∂∂ϕ(λ∂t∂ϕ)+∂∂z(λ∂t∂z)+q球坐标系:ρc∂t∂τ=1r2∂∂r(λr2∂t∂r)+1r2sinθ∂∂θ(λsinθ∂t∂θ)+1r2sin2θ∂∂ϕ(λ∂t∂ϕ)+q其中,称α=λρc为热扩散系数,单位m2/s,ρ为物质密度,c为物体比热容,λ为物体导热系数,q为热源的发热率密度,h为物体与外界的对流交换系数。
热传导方程[整理版]
前言本文只是针对小白而写,可以使新手对热传导理论由很浅到不浅的认识,如想更深学习热传导知识,请转其它文档。
一、概念与常量1、温度场:指某一时刻τ下,物体内各点的温度分布状态。
在直角坐标系中:t=f(x,y,z,τ);在柱坐标系中:t=f(r,θ,z,τ);在球坐标系中:t=f(r,θ,∅,τ)。
补充:根据温度场表达式,可分析出导热过程是几维、稳态或非稳态的现象,温度场是几维的、稳态的或非稳态的。
2、等温面与等温线:三维物体内同一时刻所有温度相同的点的集合称为等温面;一个平面与三维物体等温面相交所得的的曲线线条即为平面温度场中的等温线。
3、温度梯度:在具有连续温度场的物体内,过任意一点P温度变化率最大的方向位于等温线的法线方向上。
称过点P的最大温度变化率为温度梯度(temperature gradient)。
用grad t表示。
定义为:grad t=∂t∂nn补充:温度梯度表明了温度在空间上的最大变化率及其方向,是向量,其正向与热流方向恰好相反。
对于连续可导的温度场同样存在连续的温度梯度场。
在直角坐标系中:grad t=∂t∂xi+∂t∂yj+∂t∂zk3、导热系数定义式:λ=q-grad t单位W/(m⋅K)导热系数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温度降度(即1K/m)下,在垂直于热流密度的单位面积上所传导的热流量。
导热系数是表征物质导热能力强弱的一个物性参数。
补充:由物质的种类、性质、温度、压力、密度以及湿度影响。
二、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热量传递共有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导热微分方程式(统一形式:ρc∂t∂τ=λ∇2t+q)直角坐标系:ρc∂t∂τ=∂∂x(λ∂t∂x)+∂∂y(λ∂t∂y)+∂∂z(λ∂t∂z)+q圆柱坐标系:ρc∂t∂τ=1r∂∂r(λr∂t∂r)+1r2∂∂ϕ(λ∂t∂ϕ)+∂∂z(λ∂t∂z)+q球坐标系:ρc∂t∂τ=1r2∂∂r(λr2∂t∂r)+1r2sinθ∂∂θ(λsinθ∂t∂θ)+1r2sin2θ∂∂ϕ(λ∂t∂ϕ)+ q其中,称α=λρc为热扩散系数,单位m2/s,ρ为物质密度,c为物体比热容,λ为物体导热系数,q为热源的发热率密度,h为物体与外界的对流交换系数。
《传热学》第二章热传导
第二章热传导一、名词解释1.温度场:某一瞬间物体内各点温度分布的总称。
一般来说,它是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的函数。
2.等温面(线):由物体内温度相同的点所连成的面(或线)。
3.温度梯度:在等温面法线方向上最大温度变化率。
4.热导率:物性参数,热流密度矢量与温度降度的比值,数值上等于1 K/m的温度梯度作用下产生的热流密度。
热导率是材料固有的热物理性质,表示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
5.导温系数:材料传播温度变化能力大小的指标。
6.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7.非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8.傅里叶定律:在各向同性均质的导热物体中,通过某导热面积的热流密度正比于该导热面法向温度变化率。
9.保温(隔热)材料:λ≤0.12 W/(m·K)(平均温度不高于350℃时)的材料。
10.肋效率:肋片实际散热量与肋片最大可能散热量之比。
11.接触热阻:材料表面由于存在一定的粗糙度使相接触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给导热过程带来额外热阻。
12.定解条件(单值性条件):使微分方程获得适合某一特定问题解的附加条件,包括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二、填空题1.导热基本定律是_____定律,可表述为。
(傅立叶,)2.非稳态导热时,物体内的_____场和热流量随_____而变化。
(温度,时间)3.导温系数的表达式为_____,单位是_____,其物理意义为_____。
(a=λ/cρ,m2/s,材料传播温度变化能力的指标)4.肋效率的定义为_______。
(肋片实际散热量与肋片最大可能散热量之比。
)5.按照导热机理,水的气、液、固三种状态中_______态下的导热系数最小。
(气)6.一般,材料的导热系数与_____和_____有关。
(种类,温度)7.保温材料是指_____的材料.(λ≤0.12 W/(m·K)(平均温度不高于350℃时))8.已知材料的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为λ=λ0(1+bt),当材料两侧壁温分别为t1、t2时,其平均导热系数可取下的导热系数。
第二章 传热
Q2为冷流体吸收的热量,W;
Q3为热损失,W。
如果换热器保温良好,热损失不计时,则有:
Q1 = Q2
冷热流体传递热量的计算方法
假定1:流体无相变化,流体的比热视为常数或取进出口 温度算术平均值下的比热容,则热流量计算式为:
Q1 qm1c p1 (T1 T2 ) Q2 qm 2 c p 2 (t 2 t1 )
主要内容
传热速率方程和热量衡算 单层、多层平壁,圆筒壁热传导速率方程及应用; 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因素; 传热过程计算
热力学第二定律:只要存在温度差,热量会自发从高温传
递向低温,直至温度相等。
传热方向: 高温→低温 传热极限: 温度相等 传热推动力: 温度差
传热应用:科研、生产、生活
定,物性已知。对此传热过程如何解决下列问题:
1) 2) 3)
如何根据上述要求设计并选择合适的换热器? 使用一段时间后,换热效果能否达到要求? 冷却水流量和液体产品对换热效果有和影响?
4)
季节变化对换热效果有何影响?
2.2 传热机理
热量传递方式,根据传热机理不同可分为:热传导、对流 传热和辐射传热。
(2) 对流给热
对流给热:是指流体质点发生宏观位移而引起的热量传递。
对流给热仅仅发生于流体中。
(3) 辐射传热
辐射传热:是指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界辐射的能量和
其从外界吸收的辐射能不相等时,该物体与外界就产生热量 的传递。
实际传热过程往往不是单独以某种传热形式传递热量,而
是两种或三种传热方式的组合。
4) 导热系数λ与材料的组成、结构、温度、湿度以及聚集体状
化工基础第二章(热传导)2008
第二章
2.2.1 傅立叶定律 2.2.2 导热系数 2.2.3 平面壁的稳态热传导 2.2.4 圆筒壁的稳态热传导
热量传递
2013-9-10
2.2.1
傅立叶定律
热传导是起因于物体内部分子微观运动的一种传热方式,虽 然其微观机理非常复杂,但热传导的宏观规律可用傅立叶定律 来描述。由于只有固体中有纯导热,本节只讨论的对象仅为各 向同性、质地均匀固体物质的热传导。
厚的普通砖砌成,其导热系数分别为1.0 W/(m.℃)及0.8(
W/m.℃)。操作稳定后,测得炉壁内表面温度为720℃,外表
面温度为120℃。为减小燃烧炉的热损失,在普通砖的外表 面增加一层厚为30mm,导热系数为0.03(W/m.℃)的保温材 料。待操作稳定后,又测得炉壁内表面温度为800℃,外表 面温度为80℃。设原有两层材料的导热系数不变,试求: (1)加保温层后炉壁的热损失比原来减少的百分数; (2)加保温层后各层接触面的温度。
t1 t 4 800 80 q2 Q / S 600(W / m 2 ) 0.10 0.08 0.03 b1 b2 b3 1 0.8 0.03 1 2 3
q1 q 2 3000-600 100%= 100%=80% q1 3000
2013-9-10
(2)液体的导热系数
由于液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液体导热系数的理论 推导比较困难,目前主要依靠实验方法测定。
液体可分为金属液体(液态金属)和非金属液体。液态金 属的导热系数比一般的液体要高。大多数金属液体的导热系 数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除水和甘油外,大多数非金属液体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 高而降低。 液体的导热系数基本上与压力无关。 一般来说,纯液体的导热系数比其溶液的要大。 溶液的导热系数在缺乏实验数据时,可按纯液体的λ值进行 估算。
数学物理方程谷超豪版第二章课后答案.doc
第二章热传导方程§ 1热传导方程及其定解问题的提1. 一均匀细杆直径为 l ,假设它在同一截面上的温度是相同的,杆的表面和周围介质发生热交换,服从于规律dQ k 1(u u 1 )dsdt又假设杆的密度为,比热为 c ,热传导系数为 k ,试导出此时温度 u 满足的方程。
解:引坐标系:以杆的对称轴为x 轴,此时杆为温度u u( x,t) 。
记杆的截面面积 l 2为 S 。
t 到 tt 内流入截面坐标为 x 到 xx 一小段细杆的热量为 4由假设,在任意时刻dQu s t k u2u s x tkxs t k1x x x xx 2 xt 到 tt 在截面为杆表面和周围介质发生热交换,可看作一个“被动”的热源。
由假设,在时刻x 到 xx 一小段中产生的热量为4k 1dQ2k 1 u u l x tu u s x t1l1又在时刻 t 到 tt 在截面为 x 到 xx 这一小段内由于温度变化所需的热量为dQc u x,tt u x,t s x c u s x t由热量守恒原理得:3t tcu s x t k2us x t4k 1u u s x tt tx2 xl1消去 sx t ,再令x 0 , t 2 u 0 得精确的关系:cuk 4k 1 u ut x 2 l1u k 2u 4ka 22 u4k或t cx2c 1u u 1x2c 1u u 1ll其中a2kc2. 试直接推导扩散过程所满足的微分方程。
解:在扩散介质中任取一闭曲面s ,其包围的区域 为 ,则从时刻 t 1 到 t 2 流入此闭曲面的溶 质,由 dMDudsdt ,其中 D 为扩散系数,得nt 2D udsdtMt 1 snt 2t 2C udvdtM 1C u x, y, z, t 2 u x, y, z, t 1 dxdydzCudtdvt 1tt 1t两者应该相等,由奥、高公式得:t 2uuut 2C udvdtMD D D dvdt M 1t 1xx y y z zt 1t其中 C 叫做孔积系数 =孔隙体积。
2 热传导方程的离散化(讲义)
但是,这样给出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呢?一个特殊的情况 是在采用等节点间距时,我们有
W
w
W
w
ke =
k P + kE 2
2.1 一维稳态导热问题的离散化
考虑一种极限的情况,如果一侧的导热系数极小,而 另外一侧的导热系数很大,从物理上看,这个界面应 该表现为一个绝热的界面。而从算术平均的计算方法 来看,显然这个界面的导热系数是很大的。为了解决 这个困难,我们回顾一维复合壁面的稳态导热问题
(δ x)w
(δ x)w+ (δ x)w−
(δ x)e (δ x)e− P ∆x E
(δ x)w
(δ x)w+ (δ x)w−
(δ x)e (δ x)e− P ∆x E
dT + S ∆x = 0 dx w T −T −qE − kw P W + ( Sc + S PTP )∆x = 0 (δ x)w
T
aP ≥ ∑ anb
W
w
P
e
E
2.1 一维稳态导热问题的离散化
(13)代数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在代数方程组求解时,有直接解法和迭代解法可供 选择,以下我们分别来讨论。 首先我们来讨论直接解法。将离散化方程改写成
2.1 一维稳态导热问题的离散化
整理成矩阵形式 a1 −c 2 − d1 a2 O −d 2 O O T1 e1 T e 2 2 M M = M M −d n −1 Tn−1 en −1 an Tn en
(δ x) e + (δ x) e − ke = k P + kE (δ x ) e (δ x ) e
偏微分方程热传导方程求解
偏微分方程是指含有一个或多个未知函数的微分方程。
热传导方程是一种偏微分方程,用于描述热能在固体或流体中传导的过程。
热传导方程的通用形式为:
∂T/∂t = α ∂^2T/∂x^2
其中,T是温度,t是时间,x是位置,α是热传导系数。
热传导方程的求解方法取决于所求解的条件和边界。
常用的求解方法包括初值问题求解、边界问题求解和积分变换方法。
初值问题求解是指已知初始温度分布,求解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分布。
常用的数值解法包括前向差分、后向差分和中心差分。
边界问题求解是指已知边界条件,求解在此条件下的温度分布。
常用的数值解法包括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元法。
积分变换方法是指将热传导方程转化为积分方程的形式,然后使用数学工具求解。
常用的积分变换方法包括 Laplace 变换和 Fourier 变换。
热传导公式(教学备用)
第二节传导传热传导传热也称热传导,简称导热。
导热是依靠物质微粒的热振动而实现的。
产生导热的必要条件是物体的内部存在温度差,因而热量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热量的传递过程通称热流。
发生导热时,沿热流方向上物体各点的温度是不相同的,呈现出一种温度场,对于稳定导热,温度场是稳定温度场,也就是各点的温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本课程所讨论的导热,都是在稳定温度场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传导传热的基本方程式----傅立叶定律在一质量均匀的平板内,当t1> t2热量以导热方式通过物体,从t1向t2方向传递,如图3-7所示。
图3-7 导热基本关系取热流方向微分长度dn,在dt的瞬时传递的热量为Q,实验证明,单位时间内通过平板传导的热量与温度梯度和传热面积成正比,即:dQ∝dA·dt/dn写成等式为:dQ=-λdA·dt/dn (3-2)式中Q-----导热速率,w;A------导热面积,m2;dt/dn-----温度梯度,K/m;λ------比例系数,称为导热系数,w/m·K;由于温度梯度的方向指向温度升高的方向,而热流方向与之相反,故在式(3-2)乘一负号。
式(3-2)称为导热基本方程式,也称为傅立叶定律,对于稳定导热和不稳定导热均适用。
二、导热系数λ导热系数是物质导热性能的标志,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
导热系数λ的值越大,表示其导热性能越好。
物质的导热性能,也就是λ数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组成、结构、密度、温度以及压力等有关。
λ的物理意义为:当温度梯度为1K/m时,每秒钟通过1m2的导热面积而传导的热量,其单位为W/m·K或W/m·℃。
各种物质的λ可用实验的方法测定。
一般来说,金属的λ值最大,固体非金属的λ值较小,液体更小,而气体的λ值最小。
各种物质的导热系数的大致范围如下:金属2.3~420 w/m·K建筑材料0.25~3 w/m·K绝缘材料0.025~0.25 w/m·K液体0.09~0.6 w/m·K气体0.006~0.4 w/m·K固体的导热在导热问题中显得十分重要,本章有关导热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固体的导热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2
由 及 t1 , t 2 的任意性知 u u u u c (k ) (k ) (k ) F ( x, y, z, t ).(1.4) t x x y y z z
三维有热源的热传导方程: (均匀且各向同性物 体,即 c , , k 都为常数的物体)
n
三、定解问题 定义1 在区域 G [0, ) 上,由方程(1.5)、初 始条件(1.7)和边界条件(1.9)、(1.10)、 (1.11)中的其中之一组成的定解问题称为初边值问 题或混合问题。例如三维热传导方程的第一初边值问 题为: 2
ut a (uxx u yy uzz ) f ( x , y , z , t ), ( x , y, z , t ) , t 0, ( x , y , z , t ) , u( x , y, z , t ) |t 0 ( x, y, z ), u | ( x , y , z ) g( x, y, z , t ), t 0.
t 0,
(1.10)
k1 k1 其中: 0, g u1 . k k
注意第三边界条件的推导: 研究物体与周围介质在物体表面上的热交换问题 把一个温度变化规律为 u( x , y , z , t )的物体放入 空气介质中,已知与物体表面接触处的空气介质温 度为 u1 ( x , y , z , t ) ,它与物体表面的温度 u( x , y , z , t ) 并不相同。这给出了第三边界条件的提法。
2 2 2 u u u u 2 a 2 2 2 f ( x , y , z , t ), t y z x
(1.5)
k , 其中 a c
2
F f , f 称为非齐次项(自由项)。 c
三维无热源热传导方程:
2 2 2 u u u u 2 a 2 2 2 0 . t y z x
c (
u dt )dV t
t2 t1
u [ c dV ]dt t
(2)通过曲面 S 进入 内的热量 Q1
由傅里叶热传导定律,从 t 1 到 t 2 这段时间内通过 S 进入 内的热量为
Q1
由高斯公式
t2
t1
u k ( x, y, z ) dS dt , n S
0 x l , t 0, 0 x l, t 0; t 0;
(2.1) (2.2) (2.3) (2.4)
(I )
问题(I)的通解形式为:
u( x, t ) Ak e
k 1 a 2 k t
sin k x ,
(2.14)
其中 Ak , k 由下面给出:
sin k x Bk ( )e
k 1
d , (2.20)
1 l Ak ( )sin k d , Mk 0 1 l Bk ( ) f (, )sin k d . 0 Mk
热传导试 验定律或 牛顿定律 从物体流到介质中的热量和两者的温差成正比:
dQ k1 (u u1 )dSdt , (1.11) 其中比例常数 k1 0 称为热交换系数
流过物体表面 的流量可以从物质内部(傅里叶 定律)和外部介质(牛顿定律)两个方面来确定: u u 或 k k1 (u u1 ). k dSdt k1 (u u1 )dSdt , n n u ( u) |( x , y , z ) g( x, y, z, t ). 即得到(1.10):
dQ c [u( x , y, z , t 2 ) u( x , y, z , t1 )]dV 整个 内温度变化所需要的能量 Q
Q
dQ c [u( x , y , z , t
t2 t1
2
) u( x , y , z , t1 )]dV (1.1)
t
则(II)的解为: u( x , t ) 0 w ( x , t ; )d ,
w( x, t; )
t
f ( x, ) .
考虑齐次方程、齐次边界条件的混合问题(I):
ut a 2 uxx 0, t 0 : u ( x ), x 0 : u 0, x l : u hu 0, x
第二章 热传导动方程
第一节 热传导方程的导出和定解条件 一、热传导方程的导出:
给定一空间内物体 G ,设其上的点 ( x , y , z ) 模型: 在时刻 t 的温度为 u( x , y , z , t ) 。
问题: 研究温度 u( x , y , z , t ) 的运动规律。
分析:(两个物理定律)
内温度变化所需要的热量 Q =通过曲面 S 流入 内的热量 Q1 +热源提供的热量 Q2
下面分别计算这些热量
(1) 内温度变化所需要的能量 Q 的比热(单位质量的物体温度改变 1 C 所需要的热量)为 c c( x , y , z ), 密度为 ( x , y , z ), 那么包含点 ( x , y , z ) 的体积微元 dV 的温度从u( x , y , z , t1 变为 u( x, y, z , t 2 )所需要的热量为 设物体 G
t a2 x
2
.
(1.12)
而对于薄片的热传导,可得二维热传导方程:
2 2 u u u 2 a ( 2 ). 2 t x y
(1.13)
第二节 初边值问题的分离变量法
考虑一维热传导方程的初边值问题
ut a 2 uxx f ( x , t ), 0 x l , t 0, 0 x l, t 0 : u ( x ), x 0 : u ( t ); x l : ux hu 2 ( t ), 1
u
g( x, y, z, t ),
( x, y, z ) ,
t 0,
(1.8)
特别地:g( x , y , z , t ) 0 时,物体表面保持恒温。
2、第二边界条件 ( Neumann 边界条件)
u k n
g( x , y , z , t ),
( x , y , z ) ,
注 1、方程(1.6)不仅仅描述热传导现象,也可
以刻画分子、气体的扩散等,也称扩散方程;
2、上述界条件形式上与波动方程的边界条件一 样,但表示的物理意义不一样; 3、热传导方程的初始条件只有一个,而波动方 程有两个初始条件。 4、除了三维热传导方程外,物理上,温度的分 布在同一个界面上是相同的,可得一维热传导方 程: u 2u
t 0,
(1.9)
注: u u 沿边界 上的单位外法线方向 n 的方 表示 n 向导数 3、第三边界条件 ( D-N 混合边界条件 )
u n u
特别地:g( x , y , z , t ) 0 时,表示物体绝热。
g( x , y, z , t ), ( x, y, z ) ,
上述定解问题可分解为下面两个混合问题:
ut a 2 uxx 0, 0 x l , t 0, 0 x l, t 0 : u ( x ), x 0 : u 0, x l : u hu 0, t 0; x
(I )
和
( II ) ut a 2 uxx f ( x , t ), 0 x l , t 0, t 0 : u 0, 0 x l , x 0 : u 0, x l : u hu 0, t 0. x
t a 2 k ( t ) k 1 0
d ,
1 其中 Bk ( ) M k
l
0
f (, )sin k d .
非齐次方程混合问题的解:
u( x , t ) Ak e
k 1 a 2 k t
sin k x
t a 2 k ( t ) 0
t1
由热量守恒定律得:
t2 u u u u c dV ]dt [ ( ( k ) ( k ) ( k ))dV ]dt t1 [ t1 t x x y y z z t2
[ F ( x , y, z , t )dV ]dt
tan k l
k
h
, M k 0 sin
l
2
l h k xdx . (2.18) 2 2 2( h k )
1 Ak Mk
l
0
()si( x , t ) sin k x Bk ( )e
(1.6)
通常称(1.5)为非齐次的热传导方程,而称(1.6) 为齐次热传导方程。
二、定解条件(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初始条件:
t 0 : u( x , t ) ( x , y , z ), ( x, y, z ) G , (1.7)
边界条件:( G )
1、第一边界条件( Dirichlet 边界条件)
x V ( x, t ) [ 2 ( t ) h1 ( t )] 1 ( t ) . 1 hl
t 0.
不失一般性,考虑齐次边界条件的初边值问题
ut a 2 uxx f ( x , t ), 0 x l , t 0, 0 x l, t 0 : u ( x ), x 0 : u 0; x l : u hu 0, t 0. x
x
divAdxdydz AndS
S
知
u u u Q1 [ ( (k ) (k ) (k ))dV ]dt .(1.2) t1 x x y y z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