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doc
自考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精髓.doc
自考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精髓自考传播学概论1—4 章一、填空,选择及名释1.1946 年,美国著名政治家拉斯韦尔第一次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2.1947 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3.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分为两个学派,和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最有实力的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
4.人际传播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5.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网络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了的信息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基本是信息的单向流动。
7.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不尽相同。
8.1949 年,施拉姆编辑出版的《大众传播学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了比前有关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
9.卢氏首创了“群体(团体)动力学和“场论”。
10.拉扎斯菲尔德是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
11.1957 年,由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的《新闻学译丛》首次刊登了介绍(群众思想交通)的文章。
12.1982 年在北京首次开展了运用传播学(实地调查法)进行的受众的调查。
13.伯洛提出略称为 S—M—C—R(即来源—讯息—渠道—受者)后传播过程。
14.传播学模式的类型有:①文字模式②图像模式③数字模式其中最长用的是图像模式。
15.控制研究是研究传播学的第一个 W。
16.申农是信息论的创始人名释 17.反馈:原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这里借过来指传播过程中的受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8.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民用工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9.社会控制论是传播学模式研究中的第三次飞跃,是由社会系统模式完成的。
20.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21.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被称作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份“清单”。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及名词解释(30)1、传播一一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2、大众传播一一就就是专业化得媒介组织运用先进得传播技术与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得大规模得信息生产与传播活动。
3、信息一一一切表述或反应事物内部或外部得互动状态或关系得东西都就是信息。
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们得认识与思维得过程中。
4、信息社会一一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5、信息沟一一谓“信息沟”,就就是人们在掌握信息方而存在得差距。
由于这种差距得存在, 人们才有进行传递与交流信息得言语活动。
这种信息得传递与交流,我们通常称之为“交际”。
6、符号一一就是信息得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就是信息表达与传播中不可缺少得一种基本要素。
7、所指一一所指即就是当能指这样得声音-形象在社会得约定俗成中被分配与某种概念发生关系,在使用者之间能够引发某种概念得联想。
8、能指一一能指就是符号得物质形式,由声音-形象两部分构成9、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一指得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号与意义而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得过程10、主我一一指个人得主体意识11、客我一一指从周羽观察到得她人对自己得态度、评价与期待。
12、内省一一日常得、长期得自我反思,以完善个人得品徳与行为为目得13、内省式思考一一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得得自我反思14、镜中我一一人得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得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就是通过与社会得互动形成得,她人对自己得评价、态度等等,就是反映自我得一而“镜子”,个人透过这而镜子认识与把握自己。
15、集合行为一一指得就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16、传播情境一一传播情境指得就是对特左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得总称,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进行得场景,如时间、地点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集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年¥22.00《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
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该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类型、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学流派、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期末复习以阅读教材(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为主,同时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传播现象。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传播现象及历史发展一、什么是传播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的历史发展(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特征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特点(一)社会信息系统(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第一章复习题1、简述传播的含义。
P5-6 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迄今为止,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28-34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6-8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4、简述社会系统及其特点。
P9-11所谓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指社会中信息的产生、传递、接受和反馈的系统。
实际上,传播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和严密的信息系统。
传播学概论复习概要
传播学概论复习概要传播学概论复习概要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蚬掏ǔ3谱鞔ァ薄?lt;p>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1、“传播”的英文是: communicate(动词)communication(名词)。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
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传播学概论复习.doc
传播学概论一、名词解释(一) 五种类型的传播1. 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Z 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传 播信息的主体和接收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包括正常形式(如感觉和知觉)和异常形式(如入睡) 两种类型。
2. 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或群体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 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传播方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 交流活动。
3. 组织传播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信息的过程。
因此,组织 传播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组织与坏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 传播网络、传播过程和传播环境五个要素。
4. 群体传播群体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传播就是群体内部成 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 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的过程,这些讯息的目标为庞大的、 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传播讯息。
(二) 符号1) 符号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
2) 它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
3)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三) 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窗口”(四)传播效果模式1. 子弹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 躯体别人了解别人不了解自己了解的信息 自己不了解的信息 的信息的信息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其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完整word版)传播学概论重点__最新郭庆光版_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1. 传播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 传播学的分类:按传播媒介、按传播内容、按传播流向、按传播途径
3. 传媒与传播的区别
二、传播学主要理论
1. 传播行为理论:传统线性模型、双向互动模型、多重模型
2. 社会认知理论:认知不均衡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观众定位理论、犯罪学派理论
3. 文化理论:功能主义理论、符号学派理论、批判理论
三、传媒与社会
1. 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2. 传媒与文化的关系
3. 报刊和新闻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四、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1. 传播的作用和影响
2. 传播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3. 传播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五、媒体伦理与自律
1. 媒体的角色和社会责任
2. 媒体专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3. 媒体自律制度和监管机制
六、未来传播趋势
1. 新媒体的发展和趋势
2. 传播技术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3. 传媒将如何应对未来的发展挑战
综上所述,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需要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掌握传播学的主要理论,了解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认识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遵守媒体伦理与自律要求,关注未来传播趋势,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
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第一章传播学论一、关于传播,我们首先可以把它看作世间的一种普遍现象。
这种自然万物、社会人文信息的生命流动,就是传播。
传播既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是社会信息的流动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所谓社会传播,即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信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的运行。
三、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和发展的产物。
信息也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物理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谓信息,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四、、最早对信息社会作出理论解释的,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post-industrial society)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1980年《第三次浪潮》(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五、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即传播)便是它的研究对象。
是在信息与信息传播背景日渐凸显的背景下产生的。
具体说来,传播学的研究分属三个层面:一是从自然科学的层面,研究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技术性问题;二是从社会科学的层面,揭示信息社会及其传播的规律性问题;三是从人文科学的层面,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
一句话,社会信息系统的技术、规律和意义均属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
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六、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从社会历史方面看,传播学的兴起与现代文明或现代化发展关系密切,其中尤以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事业的蓬勃兴起为首屈一指的动因。
七、传播学研究的演化:三大来源1).以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为基础的行为科学所谓行为主义,就是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加强了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共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传播学概论》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概念的出现对“传播”概念的界定有何影响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
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
例如:“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2、“传播”的定义及其理解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
3、传播有那些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4、传播学四大先驱现代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脱颖而出。
《传播学概论》考试复习大纲
《传播学概论》考试复习大纲《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第四章一.信息含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
二.传播(一)含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三.精神交往论含义:精神交往是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在现代传播学当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有多大差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四.信息社会的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第三产业。
2.脑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在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五.符号含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六.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七.传播过程的要素构成: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八.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5W模式”:(无反馈渠道)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2.香农—韦弗模式:(引入噪音概念)九.传播过程的特点: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第五章——第六章一.人际传播含义: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二.库利“镜中我”概念: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概论复习大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大纲1.传播学界五大先驱: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
2.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把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口语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3.自我认识来自三个变量:以往经历、参照群体、以及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通过相互作用,这三个变量持续不断的影响我们的自我概念。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组织传播的方向可以分为纵向传播与横向传播两种。
6.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7.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1是表述和理解功能、2是传达功能、3是思考功能即引发思维活动。
8.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9.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主题:传播者和受传者。
10.传播学的奠基者之一库尔特·卢因最早提出了“把关人”概念。
11.大众传播者的任务包括:收集信息、制作讯息、发送讯息三个方面。
二、反馈:原意是指控制系统中将输出回输到原系统中,传播学认为,反12.馈就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
12.前馈: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使用大众媒介时,可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对传播对象的情况及需要进行了的,以改进传播节目的制作,增强传播效果。
13.组织传播;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网络为了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具体而言,组织传播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14.镜中我: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
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
15.模式:所谓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16.符号:就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17.把关人:所谓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_百度文库
第一章传播学概述填空题第1题:传播学的三大分支第2题: 传播学的学术渊源简答题第1第3题: 传播学的两大学派 ------------------------------------------------------- 简答题题: 简述古人传播研究的缺陷。
第2题:简述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第3题: 简述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历史。
问答题第1题: 评述奠基人的生平和贡献。
第2题: 评述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第3题: 评述传播学在中国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存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方法填空题第1题: 科学探求的三个阶段是第2题:科学探求的三种类型是第3题: 理论的基本要素是第4题: 传播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第5题: 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第6题: 随机抽样的四种主要形式第7题: 问卷调查的提问方式有名词解释第1题: 实地调查法第2题: 内容分析法第3题: 控制实验法第4题: 个案研究法问答题第1题: 如何评价理论? ------------------------------------------------------- 第三章传播概论填空题第1题:传播的特性第2题: 传播的主要定义的类型:“ ”说、“ ”说、“ ”说、“ ”说。
第3题: 传播的定义第4题: 信息的定义简答题第1题: 简述传播的分类。
第2题: 什么是大众传播? -------------------------------------------------------- 第四章传播的结构填空题第1题: 模式是第2题: 模式的类型第3题: 传播过程研究主要成果的三大类型名词解释第1题:传播单位问答题第1题: 评述伯勒的SMCR模式。
第2题: 评述5W模式。
第3题: 评述申农——韦弗模第五章传播的功能填空题式的贡献。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图表题六、案例分析第一讲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资源、资本、信息(一)产生诞生于上世纪40—50年代产生背景:①需求②行业③保障(详见笔记P1)美国人创立: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二)发展(1)早期①20—30年代研究传播效果,“枪弹论”(行为主义理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1.所谓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是人类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能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五大奠基人(1)拉斯威尔(1902一1977)美国著名政治家。
其主要观点为传播的“5W模式”和基于“5W”基础上的直线传播模式。
1-5W模式即who-谁-传者研究、ay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Which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5W模式虽然简单,但是指明了传播的基本组成要素,也指明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组成。
(2)勒温(或译为“卢因”)(1890—1947)勒温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学理论中“守门人”(“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群体动力学导师。
“守门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
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
群体动力学:勒温认为,人的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动力整体,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一、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1、子弹理论(BulbtTheoiy)又称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其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2、有限效果理论(Limited Effects Theory) 1960年,约瑟夫.克拉珀提出“最弱效果观点”, 即有限效果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产生受众效果必要的和充足的原因,媒介仅拥有极小或有限的效果,因为那些效果被某种中介或插入变量减弱了,媒介最为常见的作用实际上是加强人们已有的态度和倾向。
因此,媒介对社会现状起到强化而不是威胁的作用。
3、教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传播学家乔治.格伯纳主持。
通过分析暴力片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以及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来探讨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的作用。
教养理论论述关于媒介在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宏观问题,是对大众传播与文化Z间关系的研究的代表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在文化变化方面所起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4、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指出这样的现象:和媒介中主流观点持相反意见的人由于害怕被排斥而保持沉默。
由徳社会学家纽曼1973年提出,基本思想是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口己观点之前要对周圉的意见坏境进行观察。
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时,倾向于积极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反之,会由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多数人的优势意见。
5、第三者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菲利普斯.戴维森1983年提11!,他认为,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第三者效果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很可能受到很大影响。
6、强大效果模式(Powerful-effect Model)屮心思想是,如果根据传播理论的原则审慎地策划节目或传播活动,大众传播就能发挥强大的影响。
7、两级流动传播(T、v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来自大众传播的消息和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这个屮问环节;接着,意见领袖将其所见闻传递给同事或接受其影响的追随者。
这一过程被称作两级流动传播,即大众传播一意见领袖一一般受众。
8、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最早由麦克斯韦.E.麦克姆斯和唐纳德.肖1972年提出。
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以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基本观点:1.媒介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告诉人们“怎么想”方面并不是总能成功,但能非常成功地告诉受众“应该想些什么问题”。
2.议程设置理论所考察的对象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一人一事,而是大众传播媒介在较长时期内综合的社会效果,并且这种效果通常是在媒介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协同中体现出来的。
9、把关人(Gatekeeper)由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最先提出。
在大众传播中,把关人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把关人理论最有价值的一点:收到的信息和送出去的信息并不是对等的,其差异程度取决于把关人的需要。
二、传播的类型1、内向传播。
发生在同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和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代表的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
核心是自我管理。
有异常和正常两种形式。
2、人际传播。
2.1 (广)大众传播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或群体)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传播方式。
(狭)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2.2优点: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
缺点:覆盖面窄,速度慢、容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2.3约哈里视窗。
1955美心理学家约瑟夫.卢福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窗口”理论,他们用四个方格,说明人际传播中信息流动的地带和状况。
(图略)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对以提高人际互动的效率,口我表露的过程不但促进了信息的沟通,也促进了个人对自身和他人的了解,促进了社会的协调和进步。
3、组织传播。
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信息的过程,是组织成员间、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传播网络、传播过程和传播环境五个基本要素。
4、群体传播。
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人们所展的群体都对人们接受大众传播消息的方式有很大影响。
作为群体成员的身份很可能使偏见态度形成并难以改变,群体以多种方式影响人们的传播行为。
群体内部和群体Z间都包含着能动的相互关系,往往会因传播而形成一种凝聚力。
5、大众传播。
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的过程,这些讯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5.1、大众传播的内容:(1)“说什么”,即特定内容,是传播内容的核心。
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传播内容的差异就体现在这个层面。
不完全由大众传播媒介决定,而是受制于他们所在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环境,因此大众传播的内容带有浓厚的环境与背景色彩。
(2)“怎么说”,即特定内容的传播手段、方式、方法等。
5.2、大众传播的功能:(1)正:传播信息和监测坏境、引导舆论和协调社会、教育大众和传递文化、提供娱乐、发展经济。
(2)负:麻醉精神、把积极参与事件变成了消极旁观、对信息态度冷漠、人际间社交互动减少、文化低俗化、跨文化传播中国家主权问题。
5.3、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的区别:(1)研究角度不同:功能是从宏观角度来考察;效果是从微观角度來研究具体信息对受众的心理、态度、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2)研究对象不同: 传播的功能是以传播媒介及其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的,即研究的客体是大众传播本身;效果所研究的客体是传播后引起的受众在认知、行动等方面的变化。
对功能的研究和认识有助于我们了解传播所取得的效果。
三、符号1.用來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某物的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的象的概念。
因此,它是有意义的。
它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与意义不一定有--------- 对应的固定关系,它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继承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岀的信息。
2.特征: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发展性四、受众。
1、(广)社会传播活动中信息的接收者。
(狭)大众传播活动中信息的接收者,如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等。
2、特点。
2.1群体性:多(数量巨大)、杂(广泛性和多样性,成分复杂,背景不同)、散(社会的各个角落,互不认识且不联系,无组织的群体)、匿(相对于传播者是隐匿的)。
2.2个体性:对社会具有独立的价值判断外,传者与受者的利益的一致性也会影响传播效果; 按照现实与白身的习惯有意识的选择信息;对信息的选择、认知等方面具有所不同。
五、信息的特征。
1、固有特征:客观性和普遍性、表达性、流动性。
2、人类社会信息的特征:具有物质属性,是物质系统(自然、社会)运动过程的表现;经过大脑加工;有基本的载体;接受理解使用形式多样化。
六、说服的技巧。
1、采用图像。
有助于吸引人们注意、增进人们对消息内容的学习、引起的正血情感反应可以转移到消息的其他方面。
2、诉诸幽默。
幽默对传播的低层次效果比高层次效果更有效。
3、诉诸性感。
增加对消息的注意;引起冲动,产生愉悦以转移到所推荐的产品上去,导致态度改变;性感因素可以使产品、机构和方法更易于为人接受。
4、重复。
提醒受众记住获取消息的某种高可信度来源;有助于态度学习和对字词所含情感意义的学习;有助于受众记住消息本身。
七、宣传策略。
(注意需自行添加举例说明)1、辱骂法。
给某一思想贴上不好的标签,使我们不用证据就拒绝和谴责这种思想。
2、光辉泛化法。
将某事物与好字眼联系在一起,借好事物的光,使我们不加证实而接受或赞同另一类事物。
3、转移法。
将某种权威、约朿力、令人尊敬或崇拜的事物的威信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使后者更易被接受。
4、证词法。
利用某些令人尊敬或讨厌的人说岀的话,来加强对某人、某事、某产晶的定义效果。
5、平民百姓法。
以平明百姓自居,企图在平易近人的氛围中让受众相信其观点的正确,同时指出这些观点是广大普通百姓的想法,每个人接受起來都应该没有障碍。
6、洗牌作弊法。
对所采用的陈述方法加以选择,通过过事实或谎言,清晰或模糊、合法或不合法的论述,对利己的观点做尽可能好的说明,不利己的观点尽可能说不好,一面Z词。
7、乐队花车法。
号召受众随大流。
宣传者用这种方法告诉受众社会团体屮的大多数接受某观点,以此说服之。
丿I、态度改变。
两种主要理论取向:学习理论取向和一致理论取向。
为了调和这两种态度改变研究,丹尼尔.卡茨和他的同事发展研究出态度改变的功能取向。
功能取向理论的关键论点是:同样的态度可能基于不同人心屮不同的动机,只有了解与这种态度相关的心理需求, 才有可能预测态度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改变。
九、霍夫兰的美国陆军研究。
二战前夕恐慌时期对美国陆军的研究,是开创先河的说服研究。
概况:二战期间,美军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使用电影或其它大众传播形式进行宣传。
这些材料大部分用于训练美国的战士和鼓舞他们的士气。
这些影片揭露并控诉敌人的罪行, 赞颂美军将士的英勇献身精神。
霍夫兰和他的同事们则要评估影片是否改变了给过战士对战争的认识和态度。
评价:这项对说服问题的研究由于其卓越的开创性和影响力一一最重大的结果之一是开创了传播学科研究领域,被誉为“当代研究态度改变最重要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