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生物必修二 章末归纳整合1

合集下载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课后练习题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课后练习题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1)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7)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4)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检测卷 (21)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题组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答案】C 【解析】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一般以1 m2的正方形为宜。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为估算一包黄豆的数量,将这包黄豆和50粒绿豆混装在大广口瓶中,从瓶中随机取出一勺豆子,统计发现其总数为n,其中绿豆的数量为m。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实验模拟了标记重捕法,其中绿豆代表标记后的动物B.将黄豆和绿豆装入瓶中后,应将其摇匀C.可重复取豆求平均值,降低实验误差D.黄豆总数约为50 m/n【答案】D 【解析】上述实验模拟了标记重捕法,其中绿豆代表标记后的动物,A正确。

将黄豆和绿豆装入瓶中后,应将其摇匀,代表被标记动物与未标记动物的均匀混合,B正确。

可重复取豆求平均值,能够降低偶然性造成的实验误差,C正确。

假设黄豆总数为A,则有(A +50)∶50=n∶m,解得A=50(n-m)/m,D错误。

3.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

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的数量统计错误的是()A B C D【答案】D 【解析】在统计样方中个体数时,对于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在内,而对于位于样方边界的个体,遵循只计一半的原则,而选项D将所有位于边界的个体都计算在内,所以D项统计有误。

四川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四川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四川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单选题1、兔的相对性状白毛和黑毛分别由基因A、a控制,白毛为显性。

将杂合白毛个体杂交得F1,F1中白毛个体随机交配得F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F1中无性状分离B.F2中黑毛个体占1/4C.F2中纯合子与杂合子之比是4:5D.将F2中黑毛个体与白毛个体杂交,可推断白毛个体的基因组成答案:D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A、杂合白毛个体(Aa)杂交得F1,F1基因型为AA、Aa、aa,发生性状分离,A错误;B、F1中白毛个体(1/3AA、2/3Aa)随机交配得F2,F2中黑毛个体比例为2/3×2/3×1/4=1/9,B错误;C、根据遗传平衡定律,F2中杂合子Aa比例为2×2/3×1/3=4/9,故纯合子与杂合子之比是5:4,C错误;D、将F2中黑毛个体(aa)与白毛个体(AA或Aa)杂交,通过后代表现型可推断白毛个体的基因组成,D正确。

故选D。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会导致子二代不符合3∶1性状分离比的情况是A.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B.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雄配子中也相等C.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D.统计时子二代3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答案:C分析: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若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则子一代为杂合子,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A正确;若子一代雌雄性都产生比例相等的两种配子,则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B正确;若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则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不为3:1,C错误;若统计时,子二代3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则表现型比例为3:1,D正确。

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新教材)

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新教材)

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豌豆花是两性花,在未开放时,进行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自花传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豌豆植株还具有易于区分的形状。

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作相对性状。

三、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a.去雄,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b.套袋,套上纸袋,以免外来花粉干扰。

c.采集花粉。

d.传粉,将采集到的花粉涂(撒)在去除雄蕊的雌蕊柱头上。

e.套袋,再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作异花传粉。

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作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作母本。

四、杂交实验1、孟德尔用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Cross)。

无论用高茎豌豆作母本(正交),还是作父本(反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总是高茎的。

用子一代自交,结果在第二代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1。

2、孟德尔把F1 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显性性状,如高茎;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隐形性状,如矮茎。

3、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

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这些因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

每个因子决定一种特定的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现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如D )来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形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如d )来表示。

(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例如,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 ,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 。

像这样,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作纯合子。

因为F1自交的后代中出现了隐性性状,所以在F1的体细胞中必然含有隐形遗传因子;而F1表现的是显性性状,因此F1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应该是Dd 。

像这样,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作杂合子。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2章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材内容全解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2章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材内容全解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材内容全解新人教版必修2【教材内容全解】Array要点一染色体1.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是指在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如右图中的1与2,3与4分别是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是指形状和大小不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

如右图中的1与3,2与4,1与4,2与3分别是非同源染色体。

2.联会与四分体(1)联会特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2)四分体是指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

上图中含有两个四分体,1与2组成一个四分体,3与4组成一个四分体。

(3)数量关系: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8条脱氧核苷酸链。

3.姐妹染色单体与非姐妹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是指连在同一个着丝粒上的两条染色单体。

如上图中的a与a′,b与b′;非姐妹染色单体是指不同着丝粒上的染色单体。

如上图中的a与b(b′),a′与b(b′)。

要点二减数分裂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规律性变化2.每个细胞中核DNA、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例1下列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B.C.D.解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答案:C例2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顺序是()①同源染色体分离②细胞质分裂③联会A.③④①②B.C.③①②④D.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此时,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发生交叉答案:A要点三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2.分裂图像的比较3.曲线的判断主要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核DNA的变化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核DNA的变化四种曲线的比较。

(1)判断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的曲线:看起点和终点,起点和终点在同一直线上(数量不变)的为有丝分裂(图3与图4),不在同一直线上(数量减半)的为减数分裂(图1与图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因的表达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因的表达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基因的表达【学习目标】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2、解释中心法则3、举例说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要点梳理】要点一、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1、遗传信息的转录【基因的表达403852遗传信息的转录】(1)转录的概念:指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mRNA的过程。

(2)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

(3)转录的模板:DNA分子(基因)的一条链(模板链)(4)所用原料: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5)酶:RNA聚合酶(6)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7)转录产物及去向: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编码蛋白质r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构建核糖体t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携带氨基酸2、遗传信息的翻译(1)概念: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叫做翻译。

(2)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3)模板:mRNA(4)所用原料:20种氨基酸(5)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U―A、G―C、C―G(6)翻译过程:mRNA形成以后,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蛋白质合成被启动。

tRNA按照mRNA上密码子的排列顺序,与特定的氨基酸结合,将氨基酸运至核糖体上,并确定氨基酸在多肽链上的位置,同时,氨基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而连接成多肽,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一个密码子的位置;前一个tRNA移走,再去运载相应的氨基酸;另一个tRNA运载氨基酸进入核糖体;如此反复进行,使肽链不断延长。

形成的多肽再进一步加工修饰形成能体现生物体性状的蛋白质。

要点诠释:(1)对于以RNA 为遗传物质的病毒来说,遗传信息贮存在RNA 上。

(2)密码子共有64种,但有3种为终止密码子;对应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3)tRNA 上反密码子所含的碱基有3个,但整个tRNA 不止3个碱基。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目录: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1.组成细胞的元素(常见20多种)2.生物届与非生物界组成元素的差异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5.(实验)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6.(实验)脂肪的鉴定7.(实验)蛋白质的鉴定8.(实验)淀粉的检测和观察第二节:细胞中的无机物9.细胞中的水10.细胞中的无机盐第三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11.糖类的组成元素、组成单位、分类和功能12.脂质的组成元素、分类和功能第四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13.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功能。

第五节: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14.核酸的组成元素、组成单位、分类和功能15.(实验)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常见20多种)1.核心元素:C .生物以碳链为骨架构成生物大分子。

2.基本元素:C、H、O、N(占据90%)3.大量元素:C、H、O、N、P、S(97%)K、Ca、Mg等4.微量元素:Fe、Mn、B、Zn、Mo、Cu等二.生物届与非生物界组成元素的差异1.生物与生物之间组成的元素种类相似,含量有一定差异(取决于生物的类型)2.构成细胞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可以找到、而自然界中的元素不一定存在于生物体内。

三.细胞的化合物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主要以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两大种类1.无机物:水85%-90%。

无机盐1%-1.5%2.有机物:蛋白质7%-10%。

脂质1%-2%。

糖类+核酸共1%-1.5%。

四.细胞的干重与鲜重1.细胞鲜重:是指存活的细胞的重量。

化合物含量最多是水。

元素含量变化。

O > C > H > N2.干重:是指细胞完全失去水分后重量。

化合物含量最多是蛋白质。

元素含量变化。

C >O >N>H五.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六.脂肪的鉴定.蛋白质的鉴定七八.淀粉的检测和观察常用材料:马铃薯。

试剂:淀粉遇碘液颜色变蓝。

九.生物与细胞体内的水1.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2.生物体内的水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考点梳理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考点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①样方法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的密度、蜘蛛、跳蝻等。

步骤:准备;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随机取样: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计数:对于边界上的调查对象,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方式,然后计算密度;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②标记重捕法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m。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X,则M/X=m/N。

注意:若标志物易脱落,或生物带标记后易被天敌捕杀,导致m减小,测得X偏大;若第一次标记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测得X值偏小。

③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④抽样检测法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无法体现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因此还需研究其他数量特征。

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迁入/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群的个体数目所占的比例。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的“J”形增长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高一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必修2

高一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P (亲本) 互交 反交F 1(子一代) 纯合子、杂合子F 2(子二代) 分离比为3:13.解释体现在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 F 1是否产生两种比例为1:1的配子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1. 亲组合重组合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1.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据:果蝇杂交(白眼) 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 D 佝偻病一、减数分裂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123456
5.在豚鼠中,黑色皮毛对白色皮毛为显性。如果一对杂合的黑毛豚鼠交配,一胎产下
4仔,此4仔的性状表现可能是
①全部黑色 ②3黑1白 ③1黑3白 ④全部白色
A.②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杂合子在交配产仔时,一胎虽然产了4仔,但每一仔都是由卵细胞和精子结合 (受精)后发育形成的,是相互独立的。每一仔的性状都有3/4的可能性为黑色,1/4的 可能性为白色,所以,在子代数量较少时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
3.F2要出现3∶1的分离比,除上述原因外还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提示 (1)F1形成两种配子的生活力是一样的; (2)F2的各种遗传因子组合的个体成活率是相等的; (3)子代数量足够多; (4)显性遗传因子对隐性遗传因子的显性作用是完全的。
学习 小结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SUI TANG YAN LIAN ZHI SHI LUO SHI
正误判断 ·矫正易混易错
(1)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因此,难以进行人工杂交( × ) (2)人工去雄时,要去除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然后进行套袋( √ ) (3)豌豆的不同品种之间具有多对相对性状( √ ) (4)狗的长毛对兔的短毛是一对相对性状( × )
深化探究 ·解决问题疑难 如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仔细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第1课时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标要求
1.说出用豌豆作遗传实验材料容易成功的原因及人工异花传粉的基本操作。 2.描述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分离现象做出的假设。
素养要求
1.生命观念:认知花的结构与生殖功能相适应,并尝试人工异花传粉的操作。 2. 科学思维:尝试运用遗传图解解释生物的一些遗传现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进阶特训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进阶特训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进阶特训 (1)达标检测 (8)进阶特训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始终保持零增长【答案】D 【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数量的相对稳定,但绝不是始终保持零增长,D错误。

2.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一定为c 图所示类型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

捕捞后,该水域鱼各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a图所示类型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为c图所示类型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图b所示类型【答案】A 【解析】分析图形可知,图中的年龄结构:a表示增长型,b表示稳定型,c表示衰退型。

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不能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一定为c图所示类型,还要考虑死亡率与出生率的大小关系,A错误;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幼鱼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该水域鱼各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增长型,B正确;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可降低出生率,使幼龄个体大量减少,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稳定型,D正确。

3.如图曲线表示在南海某岛上迁入一些农户,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若干年后,岛上人口增长的情况。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知识点总结1、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图解:①种群密度②出生率和死亡率③迁入率和迁出率④年龄结构⑤性别比例3、种群的空间特征:(1)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分为: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3、种群密度的常见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种群。

①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2)估算法②样方法③标记重捕法④抽样检测法:适用于藻类、酵母菌等体积较小的生物(11页)⑤其他方法:详见生物科技进展(见文末)。

4、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操作程序(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统计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2)适用于双子叶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3)具体操作要求见后面探究实践。

5、标记重捕法:(1)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操作程序(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3)计算公式:●思考:算出的个体总数是否就是种群密度?不是(4)标记重捕法是一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因此存在误差:①某些因素的存在会让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

如:●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被重捕机会会降低。

●动物具有很强活动性,有时会引起标记物脱落。

●标记个体易被天敌捕食。

●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

②些因素的存在会让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小。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 进阶特训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 进阶特训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进阶特训 (1)达标检测 (7)进阶特训一、选择题1.下列研究对象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A.洪水导致农田中部分黑线姬鼠外迁B.杜鹃在森林上层栖息和捕食C.线虫寄生在小麦叶片中D.稻田中水稻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答案】A 【解析】黑线姬鼠的外迁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杜鹃在森林上层栖息和捕食属于群落中的分层现象;线虫寄生在小麦叶片中属于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稻田中水稻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属于群落中的优势物种。

2.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的捕食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鳙鱼、草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食物关系,也没有共生关系;青鱼和草鱼之间为种间竞争关系。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增加,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地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研究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结果,据图表分析正确的是( )A.该研究小组在每一采样点采取分层定量采集B.鞘翅目为该地区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与农药的使用有关D.蔬菜地较适合土壤动物的生活【答案】D 【解析】通过坐标图可知,横坐标表示土壤的采集地点,纵坐标表示种群中个体的数量,而图例表示的是不同物种。

在三个取样点中,5年蔬菜地与10年蔬菜地相比两个取样地的物种都为5种,但10年蔬菜地中动物的总数量远大于5年蔬菜地,而且弹尾目都为优势种,相比两者,大田中物种只有3种,不太适宜土壤动物生活,上述取样过程中有个体数的统计,应为等量取样,但并没有分层,从图示中也没法判定农药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

4.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态。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2章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2章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注意区分种群与群落:1、种群:2、群落:(1)定义: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特征):①范围和边界②物种组成③生态位④种间关系⑤空间结构⑥演替情况⑦季节性一、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物种丰富度:(1)含义: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物种丰富度的大小与个体数量无必然联系。

(2)常用调查方法:①样方法:用于统计植物的物种丰富度。

②取样器取样法:用于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注意,调查种群密度的常见方法一般都可用于统计物种丰富度,只是使用侧重点不同,种群密度的调查在于统计具体某一物种的个体数目,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在于统计所有的物种数目。

3、规律:①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②有些物种数量很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还有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它们就不占优势。

③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发生变化而变化。

二、种间关系:1、原始合作:(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举例:海葵与寄居蟹。

2、互利共生:(1)定义: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若两种生物分开,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2)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3)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数量曲线图:两种生物数量曲线上表现为完全同步性变化(同向)。

3、捕食:(1)定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2)数量曲线图:①一般情况下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数量少的为捕食者。

●不绝对,如树与昆虫。

②非同步性变化,被捕食者数量总是先上升先下降,而捕食者延迟于被捕食者。

(3)精明的捕食者策略(见必修二119页):①内容: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

高中生物必修二 练透试卷 章末检测试卷(一)

高中生物必修二 练透试卷 章末检测试卷(一)

章末检测试卷(一)(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山东济南高一统考期末)下列关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孟德尔在豌豆花未成熟时对母本进行去雄并套袋B.孟德尔假设的核心内容是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C.实验中F2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结果否定了融合遗传D.孟德尔进行的测交实验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实验验证阶段2.下列关于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仅考虑一对基因,种群中有4种不同的交配类型B.自交是鉴别和保留纯合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易的方法C.孟德尔通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验证了他的假说D.F1自交后代的表型比例最能说明分离定律的实质3.一对相对性状纯合亲本的杂交实验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紫花×白花↓F1紫花↓⊗F2紫花白花3∶ 1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杂交B.F1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紫花、白花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C.该图中紫花、白花的显隐性只能由P和F1确定,不能由F1和F2确定D.F2的紫花豌豆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44.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涉及了杂交、自交和测交等实验方法。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自交可以用来判断某显性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测交不能B.杂交可以用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测交不能C.对于隐性优良性状品种,可以通过连续自交方法培育D.自交和测交都不能用来验证分离定律5.辣椒抗病(B)对不抗病(b)为显性,基因型为BB的个体花粉败育,不能产生正常花粉。

现将基因型为Bb的辣椒植株自由交配两代获得F2,F2中抗病与不抗病植株的比例和花粉正常与花粉败育植株的比例分别为()A.5∶12∶1 B.2∶15∶1C.2∶17∶1 D.1∶15∶16.已知某种老鼠的体色由基因A+、A和a决定,A+(纯合胚胎致死)决定黄色,A决定灰色,a决定黑色,且A+对A和a是显性,A对a是显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章末总结1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章末总结1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章末总结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构建·知识网络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2.(2019·江苏卷)下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
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
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答案】B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2.(科学思维)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
的变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导学
生物
必修② ·人教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章末归纳整合
1
网络构建
2
真题演练
网络构建
真题演练
1.(2019·全国卷Ⅰ,5)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该
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宽叶对窄叶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
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6.(2019·全国卷Ⅲ,32)玉米是一种二倍体异花传粉作物,可作为研究遗 传规律的实验材料。玉米子粒的饱满与凹陷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 基因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中,杂合子通常表现的性状是 ____________。
(2)现有在自然条件下获得的一些饱满的玉米子粒和一些凹陷的玉米子粒, 若要显性用性这状 两种玉米子粒为材料验证分离定律,写出两种验证思路及预期结 果。
回答下列问题。
(1)甘蓝叶色中隐性性状是________,实验①中甲植株的基因型为
____________。
绿色
(2)实验aab②b 中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子代中有_____种基因型。
(3)用另一紫叶甘蓝(丙)植株与甲植株杂AaB交b ,若杂交子代中4紫叶和绿叶的分 离比为1∶1,则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若杂交子
(3)若丙植株与甲植株(aabb)杂交,子代中紫叶和绿叶的分离比为1∶1,可 推出紫叶丙植株只能产生两种配子,且有一种配子是ab,进而推出丙的基 因型是Aabb或aaBb;若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子代均为紫叶,说明丙植株 产生的配子中只能含一个隐性基因或全是显性基因,可利用分离定律列出 丙植株可能的基因型,符合要求的丙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AABb、 AAbb、aaBB、AaBB;若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子代均为紫叶,且该子代自 交后代中紫叶与绿叶的分离比为15∶1,这是自由组合定律9∶3∶3∶1性状 分离比的变形,推出子代紫叶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由此推出丙植株的基 因型是AABB。
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
两 型
个 出
纯 现
合 了
黄 黄
色∶褐品∶种黑的=动5物2∶作3为∶亲9的本数进量行比杂,交则,杂F1交均亲为本黄的色组,合F2是中
毛 (

表 )

A.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代均为紫叶,则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abb若、a杂aBb交子代均为紫叶,且
让该子代自交,自交子代中紫叶与绿叶的分离比为15∶1,则丙植株的基因
型为____________。
AABB、AAbb、aaBB、AaBB、AABb
AABB
①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某些玉米自交后,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②两种玉米分别自交,在子代中选择两种纯合子进行杂交, F2,若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F
1自




③ 用
让F1子自粒交饱,满得的到玉F2米,和若子F2粒中凹出陷现的3∶玉1米的杂性交状,分如离果比F,1都则表可现验一证种分性离状定,律则。
5.(2019·全国卷Ⅱ,32)某种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已知叶色受2对 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隐性性状,其他 基因型的个体均表现显性性状。某小组用绿叶甘蓝和紫叶甘蓝进行了一系 列实验。
实验①:让绿叶甘蓝(甲)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都是绿叶
实验②:让甲植株与紫叶甘蓝(乙)植株杂交,子代个体中绿叶∶紫叶=1∶3
[解析] C错: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的活力有差异,会使两 种类型配子比例偏离1∶1,从而导致子二代不符合3∶1的性状分离比。
4.(2017·全国卷Ⅱ,6)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
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
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
A.①或② B.①或④
C.②或③ D.③或④
B
[解析] 假设控制羽裂叶和全缘叶的相关基因是A、a。植株甲(全缘叶)自花
传粉后,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可说明植株甲是杂合子,①符合题意;用植 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不能判定植株甲是杂合子 (如AA×Aa),②不符合题意;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 与羽裂叶的比例是1∶1,不能判定全缘叶和羽裂叶的显隐性,若羽裂叶为 显性性状(Aa),则植株甲是纯合子(aa),③不符合题意;用植株甲给另一 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是3∶1,说明全缘叶是显 性性状,植株甲和另一全缘叶植株都是杂合子,即 Aa×Aa→1AA∶2Aa∶1aa,④符合题意。
④ 现
让 为
子粒饱满的玉米和子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 1∶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F
1表




状,ຫໍສະໝຸດ 且表解析:(1)在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中,杂合子同时具有显性基因和 隐性基因,显性基因表达后会掩盖隐性性状或抑制隐性基因的表达,所以 杂合子通常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由于自然条件下玉米中表现为显性性状的个体存在纯合子和杂合子,所 以可以通过杂合子自交或测交的方法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①自交法: 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性状由位于一对 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②测交法:若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为1∶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性状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 位基因控制。结合本题题干提供的实验材料,进行合理设计即可。
D
C.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为a的或错种错A确解aA雌5A误误。;B析B2AB雄A。。B+]bdADb配CDd3bDD由→项项+b子×DD题F中中9各aD×=1可:aAa有×aa6bA以Aba4b4ababB份d种ab直BDdBbD,,B接→bDDDdD可×AD看F×dd项→1以→a,出:aa错aF推F或FbAB11误b2:a出:BA中dB。dAAdFAb毛d→ab1aBD→产Bb色b项dFDbbF生,1表D中DD:1:雌FD×d现aa1,,A雄a产aa型BabaFF配生出BBbb11产D产bbD子的现DddD生生各雌d了,d×→的,的8雄5Fa种F2雌或1雌a配产1∶。b:雄雄子b生3AAd配∶配各的项da9子子→b有雌中的b各各F8D雄A数1种有d有A:配量,B,44a子比B种F种aDD1B各,,项,产Db有FCD正B生×2项d项2,
解析:(1)根据实验①②很容易判断甘蓝的绿叶是隐性性状,紫叶是显性性 状。由题干可知,两对基因都为隐性的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结合实验① 可判断出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
(2)根据实验②子代个体中绿叶∶紫叶=1∶3,可推知乙植株的基因型是 AaBb,AaBb×aabb子代中有4种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aaBb、 aabb。
()
A.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株中,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
C
B.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窄叶雄株
C.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D.若亲本杂交后 子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
[解析] 由于亲本雄株产生的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因此子代不可能出现
窄叶雌株(XbXb);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株(XbY)中,其中Xb来自卵细胞, Y来自精子,A项正确。当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b,宽叶雄株的基因型为 XBY时,子代可出现窄叶雄株(XbY),B项正确。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b 或XBXB,与窄叶雄株(XbY)杂交后,由于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子代只有 雄株,没有雌株,C项错误。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宽叶(XBY),则雌 株提供的基因皆为XB,由此可知亲本雌株的基因型只能为XBXB(纯合子), 不能为XBXb,D项正确。
2.(2019·全国卷Ⅱ,5)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 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让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
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 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 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3.(2018·江苏卷,6)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会导致子二代不符合
3∶ 1性状分离比的情况是
()
A.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
C
B.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雄配子中也相等
C.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
D.统计时子二代3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