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固体和液体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科学下册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第1课、认识固体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

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水、面粉、筷子、小勺、放大镜、筛子。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锤子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

(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

(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

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3)分组实验。

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

(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

(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

(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

3、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

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

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2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 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2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 苏教版

2、把固体放到水里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借助水认识固体的性质.2、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1、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2、知道固体与水能混合也能分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2、体验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二、教学准备:水槽、蜡烛、橙子、苹果、方糖、黏土、沙搅捧、小树枝、盐、颜料、小碟、热水、杯子等。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及其性质,谁来说一下,固体有哪些性质?(生答)2、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固体及固体的性质.(二)学习新课(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与浮1、师:老师这儿有一些物体,请大家来看一下是什么?假如我把它们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请大家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进行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师小结。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1、师:请大家把方糖、沙子放到水里搅拌几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2、学生进行实验.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4、师小结.(3)认识生活中固体与液体混合与分离的运用1、师: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固体与水混合,如药水比药片、药粉好服用多了。

往汤里加点味精汤更鲜.2、师:在生活中,有时候又需要把固体与水分离,如海水中可分离出盐,供人们食用。

(4)认识溶液的结晶现象1、师出示彩色树枝:大家看,好看吗?大家想做吗?2、师:请大家按照P34页制作彩色树枝的步骤动手制作一根彩色树枝.3、学生动手制作.4、师进行点评。

(三)总结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2、学生自由发言.课后反思您对本课的意见:。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引言】本篇文章主要讲述小学科学教学中关于《固体和液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了解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区别和相互转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

2. 了解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

3.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

2. 理解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

3. 观察和描述物质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水、纸巾、蜡烛、蜡烛台、碗、玻璃杯、铁钉等。

2. 实验器材:量筒、容器、放大镜等。

3. 实验环境:教室内配备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保证实验的安全进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对固体和液体的兴趣,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固体和液体吗?有什么样的特征和区别?”2. 学习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通过实例展示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概括出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

3. 学习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

例如,通过观察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引导学生发现固体和液体的温度变化规律,以及固体和液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4. 学习物质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例如,让学生观察冰的熔化和水的冻结过程,并提出问题:“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水为什么会凝固成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5. 拓展与应用通过实例展示固体和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和液体在各种物品和现象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6. 总结与评价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质和相互转化过程。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固态和液态的特征的区分。

2. 实验操作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使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总结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固体和液体物品、实验仪器等。

2. 学生准备:记录本、画笔等。

六、教学内容1. 固体和液体的定义及特征。

2. 固态和液态的转化。

3. 固体和液体的常见类型。

4. 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和用途。

5. 实验:固体和液体的溶解。

6. 实验:固体的吸附。

7. 实验:液体的表面张力。

8. 实验:液体的扩散。

9. 实验:固液混合物的研究。

10. 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应用实例。

11. 课堂小结。

12. 作业布置。

13. 拓展阅读。

14. 教学反思。

15. 课后评价。

六、教学内容6.1 固体和液体的定义及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固态物质的特点: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排列紧密。

引导学生了解液态物质的特点:没有固定的形状,但具有固定的体积,分子排列相对松散。

6.2 固态和液态的转化介绍固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如冰融化成水。

介绍液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如水结冰。

六、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固体和液体的特征。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固态和液态的转化过程。

七、教学内容7.1 固体和液体的常见类型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的固体类型,如金属、非金属、晶体等。

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的液体类型,如水、油、酸、碱等。

7.2 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和用途介绍固体的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等。

介绍液体的性质,如溶解性、表面张力、扩散性等。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固态和液态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2. 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3. 固态和液态的转换。

三、教学重点:1. 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

2. 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四、教学难点:1. 固态和液态的转换。

五、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固态和液态的实物,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固态和液态的转换。

3. 讨论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固体和液体的定义及基本特征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引发学生对固体和液体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固体和液体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和触摸固体和液体,加深对它们特征的理解。

第二课时:固体和液体的区别1. 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 讲解:讲解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固体和液体的不同特性。

第三课时:固态和液态的转换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固态和液态转换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固态和液态的转换。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固态和液态的转换过程。

第四课时:冰的融化1. 导入:通过冰的融化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固态和液态的转换。

2. 讲解:讲解冰的融化过程。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第五课时:水的蒸发1. 导入:通过水的蒸发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液态和气态的转换。

2. 讲解:讲解水的蒸发过程。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的蒸发过程。

六、第六课时:固态和液态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固态和液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固态和液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一章:认识固体和液体1.1 学习目标:能理解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区分固体和液体。

1.2 教学内容:固态和液态的定义和特征。

观察和实验:用不同的物品(如球体和海绵)来观察固态和液态的特点。

1.3 教学活动:观察不同的物品,如球体和海绵,并描述它们的状态。

进行实验,观察固体和液体的变化。

第二章:固体的形状和结构2.1 学习目标:能理解固体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固体的形状变化。

2.2 教学内容:固体的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实验和观察:用不同的物品(如积木和橡皮泥)来探索固体的形状变化。

2.3 教学活动:观察和实验:用积木和橡皮泥制作不同的形状,并观察它们的变化。

讨论和分享: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讨论固体的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第三章:液体的特点3.1 学习目标:能理解液态的基本特征。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液体的特点。

3.2 教学内容:液态的定义和特征。

观察和实验:用不同的物品(如水、沙子和盐水)来观察液体的特点。

3.3 教学活动:观察和实验:用不同物品观察液体的特点,如水、沙子和盐水。

讨论和分享: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液体的特点。

第四章:液体的变化4.1 学习目标:能理解液体变化的现象。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液体的变化。

4.2 教学内容:液体变化的现象。

实验和观察:用不同的物品(如冰块和水)来观察液体的变化。

4.3 教学活动:观察和实验:用冰块和水进行实验,观察液体的变化。

讨论和分享: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液体的变化现象。

第五章:固体和液体的应用5.1 学习目标:能理解固体和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固体和液体的实际应用。

5.2 教学内容:固体和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观察和实验:用不同的物品(如饮料杯和吸管)来观察固体和液体的实际应用。

5.3 教学活动:观察和实验:用饮料杯和吸管进行实验,观察固体和液体的实际应用。

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

1、认识固体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2、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3、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4、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科学知识1、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2、知道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

3、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

2、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二、教学准备:瓶子、铅笔盒、杯子、水、勺子、牙膏、胶水、涂改液、牙刷、石块、螺帽、玻璃、橡皮、米、各种豆子、锺子、擀面杖、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量杯、筛子等.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大家看,今天我给大家都带来了哪些物品?(学生边看边说出名称)2、师:请大家把这些物品按固体、液体分类。

3、学生活动。

①往水里加面粉,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

②往牙刷上挤点牙膏。

(师强调面糊和牙膏只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二)学习新课(1)用多种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1、师:在三年级上学期我们曾经观察过水,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用哪些感官来认识它的?(生:看、闻、尝、听、摸)2、师:下面我们就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研究石块、螺帽、玻璃、橡皮的性质.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研究的结果。

5、师小结。

(2)了解固体间存在硬度差异1、师:请大家说一说,你们的桌面上都有什么?2、师:请你们四人小组想办法,把这些固体弄碎,并根据弄碎的难易程度给它们排序。

把排序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3、学生进行实验。

4、汇报排序结果。

(3)认识固体混合和分离的现象1、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固体混合和分离的现象?2、师演示:糖拌花生米混合及分离的现象.3、提问: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4、师小结。

(4)研究固体混合前后的变化情况1、师出示:黄豆、玉米粉、绿豆三种物体,同时将这三种物体放到天平上称一下。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一章:认识固体和液体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特点,如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2. 了解液体的特点,如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3. 能够区分固体和液体。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固体和液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是什么。

2. 讲解固体和液体的特点:解释固体的定义和特点,液体的定义和特点。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触摸固体和液体,感受它们的不同。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固体和液体的特点。

第二章:固体的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分类,如金属、非金属、有机物等。

2. 能够正确分类常见的固体。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固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分类。

2. 讲解固体分类:解释固体的分类标准和各种分类的特点。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常见的固体,尝试进行分类。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固体分类的知识。

第三章:液体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液体的性质,如流动性、表面张力等。

2. 能够观察和描述液体的性质。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液体的图片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液体的性质。

2. 讲解液体性质:解释液体的性质和原因。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进行液体实验,观察和描述液体的性质。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液体性质的知识。

第四章:液体的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液体的分类,如水、酸、碱、盐等。

2. 能够正确分类常见的液体。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液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分类。

2. 讲解液体分类:解释液体的分类标准和各种分类的特点。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常见的液体,尝试进行分类。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液体分类的知识。

第五章:固体和液体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溶解、吸附等。

2. 能够观察和描述固体和液体相互作用的现象。

小学科学第14课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

小学科学第14课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

小学科学第14课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及区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和区别。

3. 学会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

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

2. 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运动特征。

2. 掌握如何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关于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前置知识,例如:固体是有形的、占据一定空间的物质;液体是有形的、占据一定空间的物质,具有流动性等。

Step 2:呈现(10分钟)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质,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物质是硬的,有的物质是软的?为什么有的物质能流动,有的物质不能?Step 3:探究(15分钟)1. 实验1:水的凝固与融化a. 将盛有水的容器放入冰箱中冷冻。

b. 观察并记录冷冻前后的变化。

c. 分析冷冻前后水的状态变化。

2. 实验2:气体的压缩a. 将一只充满气体的气球按压一段时间。

b. 观察并记录压缩前后气球的情况。

c. 分析气球被压缩后的变化。

Step 4:总结(10分钟)1. 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并记录在黑板上。

2. 引导学生思考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区别。

Step 5:展示(10分钟)学生分组展示自己查找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例子,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它们的特性和区别。

Step 6:运用(10分钟)1. 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要求学生根据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来判断物质的状态。

2. 学生交流并讨论自己的观察结果。

Step 7:拓展(10分钟)给予学生一些拓展阅读材料,让他们了解更多关于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知识,例如:水的循环过程、大气层的组成等。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与液体认识液体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与液体认识液体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与液体认识液体
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比赛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液体在颜色、透明度、气味、味道、流动速度、轻重等性质差异。

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运用多种方法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3、愿意参与,体验合作学习。

2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知道液体在颜色、透明度、气味、味道、流动速度、轻重等的性质差异。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活动】准备活动
教师准备:水、牛奶、油、蜂蜜、烧杯、简易天平、水槽、火柴、滴管、蜡光纸、课件学生准备(8–—9人小组准备):水、牛奶、油、蜂蜜、塑料杯、量杯、水槽、小勺、木板2【导入】一、激趣导入新课
1、活动(投影):把带有肥皂的火柴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现象。

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液体。

2、看,这是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几种常见的液体,大家认识它们吗?(课件展示牛奶、油等液体)
3【活动】二、指导学生探究液体的性质
1、指导学生辨认不同液体的方法
(1)、复习对水的认识。

(2)、复习认识水的方法(生交流并出示课件: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嘴尝等),并作出相应的安全提示。

(3)、生交流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认识液体?(透明度、颜色、气味、味道等)
2、指导学生认识液体的性质(颜色、透明度、气味、味道等)
(1)、指导学生从颜色、透明度、气味、味道等方面去探究这四种液体,并完成活动记录表一。

(出示实验要求、活动记录表)。

三年级科学下册认识固体3教案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认识固体3教案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认识固体3教案苏教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认识固体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认识固体》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2.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3.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4.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2.知道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2.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难点:多角度认识.描绘固体。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牙膏.水槽学生分组研究资料:石头.木块.海绵.玻璃.螺帽.橡皮.玻璃棒.烧杯.沙子.水.面粉.药勺.小刀.放大镜。

5、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游戏师:教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神密的礼品,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好,我请几个同学上来摸一摸,看一看摸出了什么?你知道它是什么样的物体吗?师: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2.揭题同学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二)自主探讨,解决题目师:数学XXX的机灵狗瞥见科学XXX繁华非凡,他也想来看一看,同学们,你们欢送吗?机灵狗一走进科学王国,顿时目炫狼籍,他这里瞧瞧,那里摸摸,一会儿拿拿这个,一会儿拿拿那个,你们看,桌面上杂乱无章啦!1.课件出示桌上的物品(小刀.螺帽.醋.木头.石块.文具盒.牙膏.眼药水.玻璃.橡皮.墨水.饮料等)。

师:现在机灵狗请同学们帮帮忙,看看讲台的物品,你能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吗?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课件演示验证。

提出题目: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呢?学生实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

小学科学9固体液体气体(教案)

小学科学9固体液体气体(教案)

小学科学9固体液体气体(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及其特点。

2. 学习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过程。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和器材:烧杯、试管、蜡烛、铜片、水杯、布条等。

2. 实验材料:冰块、水、蜡烛等。

3. 教学辅助工具:幻灯片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发学生对物质的三态的思考,例如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例子。

2.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总结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

探究(15分钟):1. 讲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并通过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相应的图片。

2. 引导学生思考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过程,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3. 进行第一个实验:将一块冰放在烧杯中,观察冰的变化过程。

4.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固体到液体的变化过程。

实验探究(30分钟):1. 进行第二个实验:在两个试管中倒入相同量的水,一个试管加热,一个试管放在室温下,观察水的变化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液体的特点。

归纳总结(1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两个实验的结果,让学生总结固体和液体的特点,并比较它们在温度和形态上的差异。

2. 讲解气体的特点,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气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3.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气体与固体、液体在物质的三态中的关系。

拓展应用(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一些能够观察到气体的现象,例如火焰的颜色、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气体等。

2. 进行蜡烛燃烧实验:点燃蜡烛,将一块冰放在蜡烛上方,观察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

小结回顾(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理解程度。

2. 强调学生观察、实验和归纳总结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固体、液体和气体特点的短文,可以结合实验结果进行描述。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2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2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一章:认识固体和液体教学目标:1. 了解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

2. 能够区分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

教学内容:1. 固态和液态的定义。

2. 固态和液态的特点。

3. 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举例。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引导学生发现固体和液体的存在。

2. 讲解固态和液态的定义和特点。

3.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

4.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例子。

作业:1. 观察家里或学校的物品,找出固体和液体,并记录下来。

第二章:固体的形状和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2. 能够用工具改变固体的形状。

教学内容:1. 固体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2. 改变固体形状的工具和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引导学生发现固体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2. 讲解固体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3. 展示改变固体形状的工具和方法。

4. 学生分组实验,用工具改变固体的形状。

作业:1. 观察家里或学校的物品,找出可以改变形状的固体,并尝试改变它的形状。

第三章:液体的特性教学目标:1. 了解液体的特性。

2. 能够描述液体的特点。

教学内容:1. 液体的定义和特点。

2. 液体的常见现象。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引导学生发现液体的存在。

2. 讲解液体的定义和特点。

3. 举例说明液体的常见现象。

4.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液体的特性。

作业:1. 观察家里或学校的液体,描述其特点和常见现象。

第四章:液体的流动教学目标:1. 了解液体流动的原因。

2. 能够观察和描述液体流动的现象。

教学内容:1. 液体流动的原因。

2. 液体流动的现象。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观察教室里的液体,引导学生发现液体流动的现象。

2. 讲解液体流动的原因。

3. 举例说明液体流动的现象。

4.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液体流动的现象。

作业:1. 观察家里或学校的液体,描述其流动的现象和原因。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认识固体教学目标: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3、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

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边说边演示:1、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二、物体分类。

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3、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

大家同意吗?4、教师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流走了。

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

)这说明什么?5、教师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

)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 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三、揭题: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

(板书课题)四、探究固体的性质1、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自由发言)2、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配套K12】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教案

【配套K12】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认识固体教学目标: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3、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

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边说边演示:、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二、物体分类。

、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3、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

大家同意吗?4、教师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流走了。

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

)这说明什么?5、教师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

)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三、揭题: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

(板书课题)四、探究固体的性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自由发言)2、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配套K12】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配套K12】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认识固体教学目标: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

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边说边演示: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二、物体分类。

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

大家同意吗?教师演示一:这说明什么?教师演示二: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三、揭题: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认识固体。

四、探究固体的性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学生研究固体性质,填写活动记录表。

活动记录:认识固体石头木块布磁铁颜色形状硬度透明轻重共同之处学生汇报。

小学科学苏教三年级下册3单元固体和液体三年级下册科技活动《会爬的水》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三年级下册3单元固体和液体三年级下册科技活动《会爬的水》教案

会爬的水一、导入新课板书水,提问:关于水你知道了水的哪些性质?(生:水是一种液体,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

)同学们说的真不错,今天我们还将通过活动进一步研究水的一些有趣的现象。

二、研究会“爬”的水1.师: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水往哪里流?2.师:这杯子里面是加了些红墨水的水。

这是餐巾纸,老师在上面画了一条红色的线,现在把红色线以下的部位垂直放入水中。

大家仔细看!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实验导入新课,让学生发现水往上爬的神奇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让学生猜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必将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识,去表达、去解释。

接着再让学生动手实验,亲自验证自己测的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急切想知道结果的心理,使他们学的更认真,观察的更仔细。

3.学生汇报(板书“爬”)4.师:看到这一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水为什么会向上爬?哪些物体放入水中后,水会自动往上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放入水中后,水都会沿着物体上爬呢?你们可真会提问题。

确实,这些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

5.根据实际经验,作出猜测。

请组长拿出记录纸。

学生汇报。

(我认为:水在粉笔、毛巾……中会上爬,在玻璃片、铁棒……中不会上爬。

)提问:你们为什么认为这些物体放入水中后,水能沿着他上爬呢?6.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7.学生交流:发现水能沿着像粉笔、餐巾纸、白布条等这些有小孔的材料向上“爬”。

8.刚才我们发现水在一块玻璃上能自动上爬吗?(不能)老师现在想让大家来挑战一下,我再给块玻璃你们,你们能否利用这两块玻璃使水上爬。

你是怎么做的呢?水是从哪里升上去的?外面升了吗?你为什么会想到把两块玻璃合起来的?【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产生毛细现象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材料有孔隙,只要有孔隙,即使是表面光滑的玻璃也能使水往上爬,让学生感受水爬升的高低与孔隙的大小有关,孔隙小的爬升的高,孔隙大的爬升的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和液体教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三单元、认识固体1 目标:教学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3 重点:教学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

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边说边演示:、出示一杯水。

1它还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这是一杯水,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 2、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二、物体分类。

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

大家同意吗?3.这说明什么?流走了。

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

)4、教师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教师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

)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5? (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三、揭题: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

(板书课题)四、探究固体的性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1 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自由发言)、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2 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3、学生研究固体性质,填写活动记录表。

(师巡视指导,给有需要同学提供建议或工具。

)活动记录:认体固识布石头木块磁铁颜色形状硬度透明轻重共同之处 4、学生汇报。

五、总结1、固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2、认识一种固体,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六、拓展延伸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继续研究.2、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目标:、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1 、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

2 、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对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

4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记录表学生分组研究材料:苹果和苹果块、粉笔和粉笔头、蜡烛和蜡烛头、砂糖和方糖、土豆和土豆块各若干组教学过程:一、出示材料,观察比较 1、今天,我们要做有趣的实验,大家看看,认识这些材料吗?2、说一说,桌上有几类材料?3、学生认识材料,比较两组材料的不同和相同。

二、提出问题,进行预测,1、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些固体,现在我要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板书: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教师介绍沉浮研究活动记录表 2你们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预测一下,如果小组中有不同的意见,那该怎么办?3、下面请同学们分组预测一下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是溶解还是不溶解?看哪个小组最快!(学生分组预测)4、两种材料在水中的表现会一样吗?5、提出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

三、确定方案,指导探究实验。

、小组讨论探究主题,商定探究计划。

1、提出实验注意要求:观察在什么时间最佳?(一开始?过一段时间?)怎样放固体?2 (一样一样放?一组一组对比放?)需要搅拌吗?实验桌的整理等。

、指导记录的方法。

(不同的记录符号的使用指导)溶解用黑点、气泡用圆圈、沉浮用3箭头等 4、学生探究,教师巡视。

、学生完善记录资料。

整理交流,发现规律。

5 、提出整理实验资料的任务,形成总结。

6可能有什么发现?哪些是自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想到的?那你们认为苹果会浮在水上,是什么原因呢?、总结实验结果。

7 四、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有些固体不溶解于水中,有些溶解,人们正是利用了溶解的道理,做了许多事情,如喝1 高乐高果汁,你会发现它的溶解吗? 2、怎样提炼出海水里的盐?、介绍过滤、沉淀、蒸发几种常见的分离固体的方法。

3 五、总结提升,得出结论我们研究了几类固体放入水中的情况,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意外的现象,大家总结一下,通过研究,你有什么发现?3、把液体倒进水里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液体能互相混合,混合不同的物质能形成新物质的科学事实,知道哪些液体1 可以沉浮,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2 象。

3、体验实验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和红色的酒精、试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入主题、谈话:在前面的科学课中,我们谈到了把固体放进水里,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把固1 体放进水中时,会出现哪些现象?(可能溶解、可能不溶解)2、揭题:如果我们把液体也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二、认识把液体倒入水中的常见现象说说自己带的是什么液体?在家里一般怎么玩这些液体?、谈话:大家自己带了一些液体,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蜂蜜、和酒精(教师取出装有液体的2 烧杯一一介绍)大家猜猜看,如果把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3、学生分组讨论4 、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结果)、谈话: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最好还是亲自动手试一试,大家可以从试管架上取5然后把试管放回食用油的试管,出装有酒精、蜂蜜、把这些液体分别倒入装有水的试管里,”试管架,静静地等待一段时间,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把你的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单“结果一栏。

66、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这一过程大约经历5—分钟)。

、小组汇报观察结果(请暂停观察,哪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发现。

学生取实验记录7 单借助实物投影仪介绍)三、创设情境,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谈话:许多同学都发现:把酒精倒进水里后,水的上面一部分变红了,下面一部分没有1 ”变色。

看来我们原来的预测:“红水会溶解于水,好象不够准确。

、揭疑:到底酒精能不能溶解于水呢?老师也做了一次实验,大家观察一下,和你们的有2供学生观察比较)和学生的试管并置,什么不同。

(教师出示一支装有匀色酒精溶液的试管,、思考讨论:为什么老师的酒精和水混合后,酒精会溶解呢?猜猜看,老师当时是怎么做3.的?(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搅拌、久置、多放酒精、先放水再倒酒精、加热)……四、实验验证、谈话:目前同学们提出了几种可能,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光说还不能解决问题啊,1 ……还得(实验)、讨论:可是有个问题,老师准备的酒精没这么多,而且实验时间也不多了,不可能每种2每一组分配一个假设研究,并且选择你认为可(讨论得出:假设都去验证一下,怎么办呢?假设”能性最大的“去研究)、学生汇报实验结果43 、学生分小组做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让学生舒心地象科学家那样搞研究、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验证了自己的假设,真不错。

现在,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1 (板书学生的问题)、谈话: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自己的问题,老师不能一一写出来了。

这样吧,大家可以从2再设计实验你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液体开展研究,别忘了把你们的实验过程及小组内可以先分一下工,来验证,实验材料可以从实验角取用。

时记录下来。

分钟。

不时有学生兴奋地向老师汇—3、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这一阶段大约67 报自己的发现。

4、学生汇报(哪组同学先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搞研究的)六、拓展、提问:许多同学都发现了一个现象,不管怎么搅,油都不会溶解,你们有没有办法使油1溶解呢?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刚才有一个同学问我要一个杯子,说想做实验。

是啊,今天我们在试管里看到的现象如果换成比试管大了许多的杯子还会重新出现吗?2布置:大家回去亲自研究一下,等有了结果可别忘了告诉老师。

4、把液体倒进水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1 、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在水中也有沉浮现象。

、知道有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有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里。

2 3、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制作鸡尾酒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知道有的液体溶于水,有的液体不溶于水。

这最后的总结是在激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中结束的。

激发了学生探索生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样的设计,更好的将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体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食用油、水、蜂蜜、红酒 CAI试管、试管架、记录纸,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布置让学生带自己想研究的液体。

(各色饮料、果汁、彩色颜料等)课时安排课时1一、谈话导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引入探究的主题1、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把固体放进水里,会出现哪些现象?2、学生自由发言。

(可能谈到有的沉、有的浮,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会变色等等)3、师:在前面的探究过程中我们是把固体放进水中,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

那么,如今天这节课我们果我们把液体也倒进水里去又会怎样呢?大家想不想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把液体倒进水里》)二、探究液体在水里的沉浮、师:这儿有三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蜂蜜和红酒,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将它们分别1 倒入水中会怎样?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想。

学生的猜想可能分为:油会浮在水上,蜂蜜会沉,红酒会使水变色,有酒味油浮在水上、蜂蜜和红酒沉在水底。

等等3、师:你们猜想了这么多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怎么来验证呢?(动手实验)、师:老师建议同学们先不要急于动手做,先来说说做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4 出示温馨提示)交流后, 温馨提示:①、注意每个试管上的标签,不要把液体搞混了。

②、将液体倒入另一个试管时,要沿试管壁慢慢倒入,不要倒在外面。

5、学生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

6、汇报实验现象。

组一:(展示本组记录)你们组猜想的什么?实验现象呢?和之前的猜想有什么不同?实验中有什么收获?组二:(展示本组记录)师:第二个发言的组,要增加难度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