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
茶叶是我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茶小绿叶蝉,俗称浮尘子,叶跳虫,是茶叶生产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严重的威胁,特别在夏、秋茶期间,可形成两次危害高峰期,为害极重,一般可使夏秋茶产量损失20—30,个别茶区较为严重可损失高达50以上,发生特别严重的茶园,可使夏秋茶无收。受小绿叶蝉危害后的芽叶,在加工过程中易断碎,末茶增加,成品率降低,易产生烟焦味,对茶叶品质亦有严重的影响。
一、危害特点:茶小绿叶蝉以成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消耗养分和水分;雌成虫产卵于嫩梢组织内,影响茶树营养物质的正常输送,使茶叶生长受阻。受害叶片侧脉变红,叶尖、叶缘变红褐焦枯;受害新梢节间缩短,芽叶枯萎。芽生长缓慢或停止,新芽减少,甚至不能发芽。严重时新叶全部焦枯脱落,以后各茶季抽出的芽头瘦小,新梢细短,从而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茶树受害后,其发展过程分为(1)失水期:茶树芽叶在雨天或有晨露时,看起来生长正常,但在阳光照射下随茶树的蒸腾作用,芽叶呈凋萎状。(2)红脉期:茶树受到较重危害,输导组织受到了破坏,养分和水分输送受阻,嫩叶背面的叶脉表现明显的红变,叶片失去光泽。(3)焦边期:芽叶严重失水,嫩叶即从叶尖或叶边缘开始焦枯,叶片基本停止生长变形。(4)枯焦期:叶片完全停止生长,芽及已展叶片呈红褐色至褐色焦枯,茶树丧失了生产能力,严重时成片茶园似火烧状。
二、发生规律:茶小绿叶蝉在我市一年发生9-11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在茶丛下老叶
或茶园杂草上越冬。越冬成虫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并陆续产卵,4月上旬出现第1代若虫,以后虫态混杂,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一般全年有两个发生高峰,第一个高峰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为害夏茶。第二个高峰在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为害秋茶。该虫趋性强,虫口主要分布在茶丛上部嫩叶层,嫩叶多且持续时间长的茶园发生严重。成虫多产卵于新梢第二、三叶间嫩茎内,平均每雌虫产卵8—10粒。若虫活动范围不大,3龄后善爬,善跳,畏光,横行习性增强。小绿叶蝉发生与温、湿度、降雨量等关系密切,月平均气温在15—26℃之间,对其生长发育最为适宜,而月平均气温高于28℃时则不利于其生长发育,虫口下降,雨量大,雨期长或干旱均不利于其繁殖,而时晴时雨,雨量不大则有利于其发生。背风向阳的茶园,越冬虫口存活较多,春季发生较早,危害较重,杂草丛生,间作不当以及施肥较充足,长势旺盛,芽叶稠密,幼嫩的茶园,由于小气候和营养条件适宜,虫口数量一般都较大。幼龄茶园和重修剪或台刈后萌发的新梢更容易受害。凡是留养期长,采摘不及时以及留叶过多的茶园,虫口数量均较多。
三、防治方法: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导”,控制该虫暴发成灾,减少危害损失。
1、加强茶园管理:主要是及时清除茶园的杂草,以减少小绿叶蝉的栖息和产卵场所,减少危害。喷药前清除杂草可提高药剂防治的效果。
2、及时采摘:分批及时采摘鲜叶,既减少了小绿叶蝉的食料和成虫产卵场所,又可采去已产于嫩梢内的卵,对其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药剂防治:掌握防治指标:夏茶百叶虫口数6头以上为防治对象园,秋茶百叶虫口数8头以上为防治对象园。
(1)采摘期防治:应按防治指标在高峰出现前进行,尤其是第一次高峰前(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行第一次防治,此次防治对保证夏茶的丰收起着关键的作用,可杀灭茶园内的大部分成、若虫。间隔一周后,进行第二次防治,可将孵化不久的低龄若虫消灭绝大多数。可选用以下药剂:
①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克
②亩用70%艾美乐可湿性粉剂40克
③亩用10%“联苯菊酯”2500
④亩用48%乐斯本乳油
⑤亩用2.5天王星乳油每亩25毫升
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兑水45-50公斤喷雾。
(2)越冬期防治:小绿叶蝉发生严重的茶区,应抓住10月中旬以后或第二年2月上旬以前喷药防治,以消灭越冬成虫,压低虫口数量。此时气温较低,药剂浓度应适当提高。
四、注意事项:
1、防治时应注意喷施蓬面和芽梢的正、反两面。在施药前除草可减少该虫的躲避场所,提高防治效果。
2、采用沿茶园四周向茶园中心丛面扫射法,将茶丛上部嫩叶层全部喷湿。
3、禁止使用乐果、氧化乐果、水胺硫膦、速灭杀丁等高毒高留农药。
4、严格农药使用与茶叶采收之间的安全间隔期。
5、注意农药包装等废弃物的回收处理,防止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