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德”,通过字形了解“德”的内涵。
2、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4、背诵全诗。
重难点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难点: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教学过程一、诗文回顾,情境导入师简介羁旅诗后展示相关诗句,全班齐读,而后师创设情景导入。
PPT展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引入《宿建德江》:唐代诗人孟浩然孤身一人,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的时候也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羁旅诗《宿建德江》,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感受孟浩然的情思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羁旅诗有个初步认识,初步了解羁旅诗大多抒发思乡思亲之情,便于体会诗人在《宿建德江》抒发的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解读诗题,初读感知1、学生字:齐读课题,师指导书写“德”, 通过字形讲解“德”的内涵2、解诗题:读了诗题后,你读懂了什么?预设:“宿”的意思,“宿”住宿、留宿。
“建德江”是一个地名。
诗人正在建德江留宿。
师生对话中点出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3、初读诗歌,疏通字词,读出节奏(1)个人读师点评,指导读音:“烟渚”的“渚”,多音字“宿”“泊”(2)自由读(3)点名读,点名学生评价(4)PPT展示节奏,师生合作读,全班齐读设计意图:多种方式朗读,把握朗读节奏,体会诗歌的味道。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1、借助创作背景悟情介绍诗人写作背景,PPT展示,全班齐读师:你们觉得求官不成、仕途失意的孟浩然是什么心情呢?预设:“愁”“愁苦”……(板书:仕途失意)设计意图:联系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情,是学诗的重要方法。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让我们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
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的背影如此美丽;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它以如此的凄凉带我们到那诗人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的境界之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古诗的无限境界。(齐背古诗)
通过古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培养自学能力。
教案序号:课题: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罢罢罢,还是看这里,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2课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部编版 (1)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多音字“宿”,理解“烟渚”等词语的意思2、能有感情的读诗,理解作者所描写的景色,以及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对“客愁新”“野旷天低树”的理解,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介绍背景:1、上个月我们曾在这里和五年五班的郭老师上过一节古诗课,还记得那首诗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我们一起背一遍吧!3、孟浩然与李白告别去扬州那年,他四十岁。
孟浩然从二十几岁便离开家乡湖北远赴京城长安,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求得官职,然而在京城十多年间,他在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结果均以落榜告终!心灰意冷的孟浩然便返回襄阳老家开始隐居!三年后,心有不甘的孟浩然决定再次离家,去江南一带游历,他要广交朋友,希望四十岁的自己还能够有机会谋得官职!于是这年春天,他在黄鹤楼与李白挥袖告别满怀希望出发!出去秋来,一转眼半年过去,孟浩然的发展依然很不如意,这天夜晚,他泊船于建德江畔,眼望四周景物想到自己前途渺茫,便提笔写下了这首五言诗4、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二、看题目,结合预习1、说说对诗题的理解2、认识多音字——宿并理解字义3、理解建德江关于作者孟浩然还有谁想补充吗?4、那么孟浩然夜宿建德江边到底看到了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就随同作者的视线去建德江边看一看。
三、出示古诗,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四、结合预习,用四单元学过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弄懂诗意的基础上,完成问题,建议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或小组交流完善(出示思考问题:1、诗人夜宿江边看到了什么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五、逐句汇报1、看到了什么:看诗句,结合注释及插图理解以下词语:烟渚日暮野天树江月2、重点:“客”“愁新”的理解:出示诗经节选说明,本来不如意夜晚不能回家更增添了一份忧愁3、拓展借月抒怀的诗句——读读体会六、1、看板书,回顾全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些景物的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呢:忧愁。
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宿建德江》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来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配古筝曲)一段优美的古筝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现在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
(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
)2.教学重点字词与释义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烟渚: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暮:傍晚,太阳落的时候。
客:诗人自指。
旷:空旷。
3.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1.同学们的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齐读)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
真好,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现在咱们一起来读。每行的前两个字,你们一起读,后三个字,老师读。明白了吗?我读题目和作者,开始。再来,要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好的,我们反过来,前两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你们一起读,要读得像老师这样。
3、 同学们,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板书: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⑥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还有人在干什么呢?(看图片)多么温馨多么幸福啊!
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思念亲人了;感到寂寞了;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那—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 ,谁来读—读这满怀的愁绪?读出了思亲之愁。
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遵循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四个步骤,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涵。首先,通过解诗题,学生明确了诗歌的主题和背景;接着,通过知作者,学生了解了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意和诗情奠定了基础;然后,通过明诗意,学生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并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最后,通过悟诗情,学生深入体会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整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发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情景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素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宿建德江》。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宿建德江》选自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写景作品。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
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六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
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
2.边读边想象画面,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孤寂愁苦之情。
教学重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孤寂愁苦之情。
教法学法:讲授法,谈话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预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诗,直奔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把诗句读顺。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1)第一行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泊”,pō(湖泊),在这里是“停船靠岸”的意思,读作“bó”。
(2)“泊烟渚”的“渚”是翘舌音,“日暮客愁新”的“愁”也是翘舌音;最后一行诗中,“清”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
3.合作朗读,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
请各小组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三、四步读法,读懂古诗1.回顾“四步”法。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2.知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你们在课前已经搜集了他的资料,现在说说对他的了解吧。
(生交流)(孟浩然生于盛唐时期,字浩然,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王孟”,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早年有满腔政治抱负,25岁辞亲远行,漫游长江各地,广交李白、王昌龄等诗人好友。
用诗文向高官推荐自己,想要为官,没有得力的人举荐,没能实现。
)(2)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榜了。
于是他南下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时,天幕低垂,月色当空的景色触发了诗人心中愁绪,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宿建德江》,使学生能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情感的能力;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将讨论的精华记录在黑板上。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习了《宿建德江》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还通过分析和实践活动加深了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宿建德江》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夜宿建德江畔所见景色的诗。它展现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是唐代山水田园诗风的代表作之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江清月近人”中的动静结合和情感表达。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宿建德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并背诵《宿建德江》全诗;分析诗歌的意境、描绘的画面及其表现手法;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建德”、“江清”等;体会诗人孟浩然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比阅读,了解古代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时的共同特点。同时,结合教材,拓展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格律、韵脚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宿建德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动机,理解诗词的含义;2.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3.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课件或黑板、粉笔3.《宿建德江》的诗词内容和注释4.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江边的图片或播放一段与江河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江河的兴趣,引导学生围绕“江河”展开自由联想。
呈现在黑板或课件上展示《宿建德江》的全文,并带领学生一起读诗。
读完后,引导学生对诗词的整体感受进行简单的表达。
感悟与理解1.解读诗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词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可以结合古代江河的地位和人们对江河的感情,解释作者为何选择在江边宿营,以及诗中表达的情感。
2.诗意表达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宿建德江》的意境和情感,鼓励他们用诗意的语言进行表达。
可以鼓励学生用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形式展示,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情感体验请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通过分组朗读、演绎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情感体验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可以提供一些情感词汇和肢体语言的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表达出角色情感。
展示与评价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和点评。
鼓励学生欣赏和借鉴他人的作品,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四、巩固与拓展在家长会或班级会上,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活动,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可以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或文化界人士到场进行点评和指导,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五、课后延伸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并背诵《宿建德江》的诗词,并写下自己对于诗词的理解和感想。
2.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诗词,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并引导他们进行创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宿建德江》教材版本: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古诗词《宿建德江》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并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2.学习古诗词的基本知识,领悟作者的情感、思想、艺术表现等方面。
3.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领悟作者的情感、思想、艺术表现等方面。
教学难点:翻译古籍古文。
教学方法:听写、课堂比较、解析诗词。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表关于江河的故事、传说以及好听的歌曲等。
(2)展示图片,呈现江河风光,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课堂讲解(1)了解作者背景作者:杜甫时代:唐代(2)了解诗词内容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3)解析诗词第一句:“移舟泊烟渚”,写作者途中泊船停留在烟雾缭绕的渚边。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临夜思家,客情已愁,但苦思无故,又无办法解决,愁上心头。
第三句:“野旷天低树”,此句形容大自然,当时是狂风呼啸的夜晚,树木显得寂寞而孤单。
第四句:“江清月近人”,写作者伸手不见五指,静观夜景。
画面衬托江水的清澈和良夜的宁静。
第五句:“三万里河东入海”,远看长江入海口,长达三万里的江水翻腾汇入大海,气度宏阔。
第六句:“五千仞岳上摩天”,写下壮阔的自然美景。
形容高山,像塔一样穿天而起,恢弘大气。
三、巩固练习(1)听写诗词第一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出这句话所描绘的景象。
(2)通过课堂比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掌握诗词。
四、拓展任务:假设你是杜甫,写一篇关于此诗的续写。
五、作业布置:背诵本课诗词,并完成拓展任务。
教学反思:本课是古诗词中的《宿建德江》。
希望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印象,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内涵,达到教材所期望的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比较丰富,既有听写、解析,又有课堂比较、拓展任务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宿建德江》中的生字"德",并能正确书写。
2.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作者描写的画面,并能体会到诗人所要装达的感情。
3.熟读成诵、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宿裘德江》,正确默写本诗。
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流利地背诵《宿建德江》。
2.能正确默写《宿建德江》。
教学难点: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启发示教学,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作者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背诵古诗《春晓》引出作者孟浩然2.学生汇报作者有关资料,老师相机补充3.揭示课题《宿建德江》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1. 读题目《宿建德江》①理解诗题。
了解时间,夜晚。
②学生生字"德"dé读音二声指导书写,右边"心"上一横别丢了。
2.学生读古诗:要求读正确。
老师强调"泊、烟、诸"中"泊"bó;3.有节奏地读,并划出节奏。
三、理解诗意,体会情感1.老师"许多古诗都有诗眼". 找出本首诗的诗眼"愁" (它描写体者的心情)。
2. 学习第1句诗。
①多媒体展示、离情别绪的诗句,学生读第1句。
②找出本勺的景物?"烟渚""日暮"。
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日暮时分我们在干什么?作者在干什么?再读诗内。
想象画面。
体会作者的感情。
④。
用你的话说你有到的画面。
从而理解诗句意思。
3. 学习第2句.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合作探究。
①为什么天比、树低、月与人近?②学生汇报后老师相机补充。
③用自己的话说诗内的意思。
4. 体会诗人的感情。
日暮时分。
只有野旷、烟渚、江水:明月、相伴,作者是多么的孤寂,不由地思念家乡与亲人。
5.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宿建德江》教案

借景抒情。该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则是借景抒情,借江边夜景,表达了诗人孤寂、愁闷的思乡之情。
古诗大意: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精彩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了景物描写上。本诗在选材和表现上都颇有特色。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既是点题,又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做了准备。
三、初读感知
1、品读古诗,多读几遍。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检查初读效果,学习重点字词。
德 渚
“宿建德江”
题解: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 名篇。题目的意思是“停宿在建德江边”。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孟浩然 (689—740) 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其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
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 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准备古诗的相关。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的画。
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2.师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3.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 揭题,解题。
(1)介绍作者。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
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2)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2.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出示古诗内容:(出示)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2)个体感知: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3)说一说: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
(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4)比一比: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
(小组比赛)5)问一问:客人的“愁绪”有哪些?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读一读:有感情朗读。
7)背一背: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对照,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
(先写后说)四、古诗欣赏:《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课后作业: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教学后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的: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
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
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
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而领悟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绪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墨客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忧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1.同砚们,喜爱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本日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研究再次感受诗的美妙意境吧!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释题: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4.引见作者。
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墨客。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蓬菖人终身。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墨客的自我表现。
【设想意图】通过吟诵诗句导入,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来。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范文(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范文(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范文第【1】篇〗古诗诵读宿建德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5个生字。
掌握一个多音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配古筝曲)一段优美的古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
现在请大家看诗文的打印页,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
好。
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2.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宿”,翘舌音“渚”,后鼻音“旷”。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字词吗?3.再读古诗。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
总结学习方法:【出示课件】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六、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学习方法分享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规范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了规范的学习行为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规范的学习行为是前提,是基础。
实践证明:一个行为持续3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的行为,超过100天就可以形成习惯。
过程不变结果不变,过程改变结果巨变,过程合理成绩斐然!学习能力的三要素又可分为八大学习环节,即学习管理八环节:1、计划管理;2、预习管理;3、听课管理;4、复习管理;5、作业管理;6、错题管理;7、难题管理;8、考试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小学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德”这个生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
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
同学们要充分调动想象力,这样才能入诗、入画,感受自然之美、诗歌之美。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两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
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的地方是小船。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学习《宿建德江》一诗,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故事激趣。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清幽境界,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孟浩然一生好学,交际广泛,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张九龄等交往甚密。
其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等,收录于《孟浩然集》中。
(2)写作背景。
《宿建德江》一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
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山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
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
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
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
(3)孟浩然求仕的传说。
(可以用纸稿的形式发给学生阅读,也可以简洁地讲一讲)孟浩然一生并未入朝做官,早年也一直在鹿门山隐居。
他天性与世无争,淡泊名利,但也并非没有“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
相传有一次孟浩然去省中拜访王维,不料玄宗皇帝亲自到这里来视察了。
本来,省中是办公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招待朋友呢?所以王维就让孟浩然暂时藏在床底下——因为工作人员有时要值夜,所以省中有床,这在唐朝是有记载的。
等到皇帝来了以后,王维一想:我把他藏起来,万一有一天被皇帝知道了,这可是欺君之罪。
于是他马上就向玄宗禀报说:“今天我有一个朋友孟浩然来这里了,他知道本不该来,不敢见您,所以藏在了床下。
”玄宗说:“我也听说过孟浩然,这人的诗写得不错,叫他出来好了。
”等孟浩然出来后,玄宗就让他念一首诗给自己听,孟浩然就念了一首《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北阙”是指北方的朝廷。
因为他来到长安考试没有考上,所以很不得意。
他说:从此以后我不要再上书求仕了,我要回南山隐居到我的草庐之中。
我这个人真的是没有什么才干,所以虽然是圣明的君主也不用我。
因为我体弱多病,老朋友们也跟我疏远不来往了。
现在,我头上已经长了白发,催促着我一步步走向衰老了。
春天已经来到,和暖的阳气逼走了旧年的寒冷。
我心中有一种长久的怀思向往,这使我不能成眠。
晚上辗转床榻间,就看到窗外月光下的松树的影子,只觉得一片空虚。
这本来是他贫穷、衰老、不得志的一些牢骚话,结果皇帝听罢就说:“卿自不求仕,朕何尝弃卿!”——当初是你自己不出来做官,不参加科举考试,怎么说是我抛弃了你呢?所以玄宗很不高兴,而孟浩然也一直没能得到一个做官的机会,他的第二次长安求仕又失败了。
预设:《宿建德江》一诗中满含“客愁”,教师可不用详细讲解写作背景或作者生平,因本诗重在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
但知其人方可明其情,对孟浩然特殊的生活经历可简要介绍,以助学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2.初读古诗,疏通诗句,明确节奏。
(1)学生借助拼音学习生难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律。
过渡:同学们,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前两遍争取把字都念正确,后两遍争取把诗句读通念顺,可用铅笔试着断句。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易读错字。
◆生字:德。
“德”的笔顺较多,注意右下部“心”上有一横,不要漏写。
◆易读错字:泊。
“泊”是一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bó和pō,通过读诗句可知这里指的是“停泊”,所以要读成“bó”。
(3)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边听朗读边划分节奏,模仿读,读出停顿、节奏、韵律。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与交流:①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义、句意。
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问号。
②小组内讨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③观察课文插图,你印象最深的景物是什么?它给了你怎样的印象?(2)欣赏图片,理解诗句。
(出示课件:课文插图)A.对照插图细细品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教师相机板书:小舟、烟雾、沙洲、日暮、旷野、低树、江水、明月。
)过渡:同学们说得很全面,基本上概括了诗歌中提到的所有景物。
那么这些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我想大家应该和我的感觉差不多,是孤独、寂寞、冷清的。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生齐读)B.理解“移舟泊烟渚”。
这一句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移舟”,移船近岸的意思;“泊”,指停船夜宿。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
一方面是点题,另一方面也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做了准备。
)C.理解“日暮客愁新”。
①这句诗中的“客”指谁?(诗人)②这句诗中的关键字是哪个字?(愁)③你觉得诗中是怎样的一种“愁”呢?(思乡之愁,孤独之愁,一种前途渺茫之愁。
)预设: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候,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借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
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过渡:孟浩然在另一首诗中写道:“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他虽然没那么执着于做官,但回顾自己的一生,除了诗文,也确实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成绩。
诗人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这么多年来游历四方,壮志未酬,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学生读诗句)◆背景知识拓展:行旅诗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一首典型的行旅诗,先要理解古人的行旅,我们才能读好这首诗。
古人写行旅的诗文极多,同学们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古人要这么大写特写行旅之苦呢?现代意义的旅游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可是古人的行旅与现代的旅行完全不是同一概念。
古代的文人总是形迹匆匆,有的是求学,有的是赶考,有的是省亲,有的是奔丧,最多的是赴任。
我国古代多数时间实行的是流官制,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在一个任职干上个二三年就得调离,而且讲究南人北相、北人南相,家在北方的偏让你到南方,家在南方的偏得到北方赴任,为的是防止结党营私。
更有遭到贬谪的,那就得到边远的地方了。
那个时候,没有公路,没有火车,好的有舟船、车马,差的就得用脚量了。
动辄数月,多则数年,许多人的生命是在行旅中度过的。
有名的大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可以说都是逝于行旅的。
所以,身在异乡的诗人在行旅之中生出种种愁绪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D.教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①这两句诗写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空旷、孤寂、宁静、清远。
)②第一句描写远景,天为什么比树还低?第二句描写近景,月亮为什么与人接近了呢?明确:天并不比树低,只是因为原野极为空旷,放眼望去,远处的天仿佛比树还要低些;月亮也并不能和人接近,只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江水里,仿佛就与人接近了。
③讨论:“江清月近人”一句中,“近”字该如何理解?仅仅指实际距离的“近”吗?明确:就字面意义来说,“近”确实指月亮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江水里,仿佛与人接近。
但结合作者当时的心境,还可以理解为“精神、情感上的接近”。
诗人当时孤身在外,举目无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而月亮虽然远在天边,却像朋友一样陪伴着他,所以作者感觉它非常之近,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亲近。
这种理解是提供一种思路,可能有的学生还会认为这里的月亮不是指水中的倒影,而就是实指天上的月亮。
在这次讨论中,结果其实不重要,而要引导学生在争论之中能提出疑问,分析、争论、感悟,从而加深对诗的认识。
④指名学生说诗意、悟诗情。
小结:“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
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第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⑤学生齐读,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诗。
朗读指导:注意全诗的朗读基调是深沉的,于深沉之中又有一种安慰。
(3)课堂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
因为思乡,李白曾经这样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因为思亲,杜甫曾经这样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因为愁眠,张继曾经这样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也是因为满腔愁情,孟浩然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于是有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样的千古名句。
同学们,诗人笔下的月亮还有着怎样的寄托呢?大家可以课下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4.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整首诗赛读,背诵积累。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指名背诵。
注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