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019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材分析】两次鸦片战争这节课从教材本身讲它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讲好它对于总结上节内容,开启下节内容有重要作用。
从整个历史发展脉络上讲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讲它是培养孩子爱国主义情感最好的材料。
落后就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学情分析】我们学校是一个普通中学。
我们学校的学生是市重点,区重点选拔后的孩子,他们的成绩普遍比较低。
而成绩低的原因有智力的因素也有非智力的因素。
总结起来他们的问题大致有感知笼统,思维缓慢,意志薄弱,学习积极性差,学习习惯不好等。
反映到历史课上就是基础较差,史料研读能力不强,理性思维能力差,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我比较多的运用了动态资料,感观效果好,而且比较容易获取有效信息。
所以这里我的教学工具主要是制作PowerPoint课件和视频。
【教学目标】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晴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课时目标:1. 运用比较教学法,学生可以对比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在思辨和反思中汲取智慧,树立危机意识。
2. 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的危难,同时看到无数爱国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大义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
3.通过两次战争失败的反思:落后就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看到中国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时,忧国忧民的意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教学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教学难点:鸦片战争的战争反思【教学流程】【情境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思考导入: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展示虎门销烟浮雕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引出本节课。
【情境二】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背景教师展示:中英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4幅对比图,学生总结归纳二者区别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呢?学生讨论回答:战前中国明显落后于英国教师展示:19世纪前夕英国的东方殖民体系图师生共同分析:19世纪前夕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原料和市场,中国周围国家已经基本在英国的铁蹄之下,侵略中国是历史的必然。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产生各种疑问,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分析。
从而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
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是人民版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同时也是第五单元《晚清时期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开篇章,其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史的开端与不断强化,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双重矛盾,近代中国人民肩负双重革命任务即反侵略、反封建,本课教学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作为高一新生,也是接触新教材改革的第一批学生,学习能力偏弱,学习要求却相对提高了。
幸运的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习,其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这些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
因此本课的设计将以《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及失败原因和影响为主,激活学生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总体目标:了解中国历史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能通过阅读教材,运用时空定位,横向对比19世纪的中国和英国,认识19世纪中国的社会全貌以及东西方差距。
(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3.能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辨析,认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并且能够阅读教材列举史实证明两次鸦片战争的倾略性(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4.通过观点辨析,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并建立起中西方不同的发展路径对比,认识中国近代化的畸形特点(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5.通过中国由“天朝上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也由世界霸权到受美德挑战,认识到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抑或是世界上任何其他从国家都应自豪而不自满决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及其历史规律。
难点: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战争背后的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等因素。
2.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战役、重要事件和条约内容。
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战争过程中的战略、策略运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二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在评价历史人物、事物时,能够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此外,考虑到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上的差异,教师应充分运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本章节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成效。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要求每个小组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次鸦片战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战争背后的历史规律。
(1)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及其历史贡献;
(2)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两次鸦片战争与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关系。
研究报告要求不少于1500字,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3.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练习题包括:
(1)选择题: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2)简答题: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案例分析、问题驱动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任务:
1.列出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战役,并分析这些战役的影响。
2.比较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内容,阐述它们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4.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针对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历史人物,如林则徐、关天培等,选择一位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人物传记,介绍其生平、事迹及其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少于800字。
4.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战争背景、主要战役、重要历史人物、条约内容及其影响等方面,形式不限。
5.结合课堂讨论和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发展贡献的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1000字。
4.讲解相关条约的内容,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以及这些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如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影响、重要战役等。
2.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做好记录。
3.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掌握两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条约。
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2.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组织全班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概括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强调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心得体会。
2.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小组讨论任务,如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条约。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16课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鸦片战争的背景,以唯物史观透视当时的世界形势,说明中国落后挨打的必然性。
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使学生能够将鸦片战争置于当时的时空条件下进行思考,培养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数据图表、文献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简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对外国侵华历史的学习,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通过学习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不平等性质、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的性质。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通过预习新课,完成学案。
2.教师准备:课件、学案、习题。
3.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入] 直到今天,还不乏有外国人认为中国人一定剃阴阳头,扎辫子,一脸菜色吃不饱穿不暖,而且跟还喜欢抽鸦片,为什么外国人对中国人会有如此偏见呢?第二步:讲授新课[问] 鸦片战争爆发前,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清政府的统治者还活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对外界缺乏了解,盲目自大。
那么,当时中英双方在社会背景方面到底有哪些不同呢?请同学们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去思考总结。
[学生回答]略。
[讲] 首先看欧美世界,政治方面:1640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775年美国发生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随着资产阶级代议制度逐渐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国逐步确立起来。
经济方面: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外交方面: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精品教学设计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着眼点,通过地图展示、史料分析、提取图表信息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专题《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第一课,有承上启下、关联中外的作用。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外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状况对比,把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分析,以全球视角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第二目意在说明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大致经过、战败的结果与影响;最后一目体现了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一部分先进中国人认识的变化,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诸多努力。
鸦片战争不仅是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更是中国迈入近代社会、走向民族复兴的开端。
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本课的学习主体时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前面专题的学习,已经对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通史,初中阶段对于鸦片战争的基本过程、条约内容等已经重点学习过,这里简略学习,不做重点。
以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应对作为重点学习的内容。
2.方法基础: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但视野还不够开阔,对中外知识的关联、古今贯通的把握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3.思维能力:高一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较为感性。
虽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对事件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广度和深度还有欠缺,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深层思考和理性探究,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重新审视这场战争爆发前后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引导学生认识在全球化进程中,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碰撞是不可避免的,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时空观念】:将鸦片战争放到历史的纵深,中英两大文明的冲突的大历史的背景下考察鸦片战争的原因。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背景和社会矛盾。
3.通过讲解鸦片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讲授新知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我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背景和社会矛盾。此外,我还讲解鸦片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业小结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我鼓励学生进行课后拓展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同时,我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图片、地图和视频,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使他们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理解。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在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巩固学习成果。
2.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3.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的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是难点。
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及军事指挥失当,中国战败。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通过对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清朝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虚骄无能。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并对学生认识当今的国情具有启示作用。
此外还想通过中西的对比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认识。
六、教学过程概述[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同时呈现字幕与动态的马戛尔尼使华路线图,并在之后提出问题⑴]公元1792年9月25日,马戛尔尼子爵带着他的船队,从英国朴茨茅斯港起航,带着60 0箱礼品,还有大英帝国的信心及其优越感,以补贺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80大寿为名,远涉重洋,于次年8月抵达北京。
马噶尔尼代表英国政府向清朝郑重的提出了通商的要求,遭到清朝拒绝。
有着“十全老人”称号的乾隆皇帝在给英国女王的国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所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
问题⑴:200多年前,马戛尔尼子爵来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驱使着马葛尔尼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那么不辞劳苦的大老远来到中国?说明: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学生感受到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刺激,以及急剧发展的社会生产,急需对外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攫取廉价原材料。
[多媒体呈现如下文字与问题⑵]生产技术的革新,大机器和蒸汽机的使用,工厂制的推行,空前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程教学设计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的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是难点。
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及军事指挥失当,中国战败。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通过对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清朝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虚骄无能。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并对学生认识当今的国情具有启示作用。
此外还想通过中西的对比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认识。
六、教学过程概述[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同时呈现字幕与动态的马戛尔尼使华路线图,并在之后提出问题⑴]公元1792年9月25日,马戛尔尼子爵带着他的船队,从英国朴茨茅斯港起航,带着60 0箱礼品,还有大英帝国的信心及其优越感,以补贺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80大寿为名,远涉重洋,于次年8月抵达北京。
马噶尔尼代表英国政府向清朝郑重的提出了通商的要求,遭到清朝拒绝。
有着“十全老人”称号的乾隆皇帝在给英国女王的国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所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
问题⑴:200多年前,马戛尔尼子爵来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驱使着马葛尔尼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那么不辞劳苦的大老远来到中国?说明: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学生感受到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刺激,以及急剧发展的社会生产,急需对外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攫取廉价原材料。
[多媒体呈现如下文字与问题⑵]生产技术的革新,大机器和蒸汽机的使用,工厂制的推行,空前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结合工业革命时代的大背景,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以及鸦片战争后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2.从林则徐对英国挑起“边衅”的误判、道光帝与琦善对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的理解等,分析“天朝”氛围下君臣的思维逻辑和行事风格,并认识由此而产生的危害。
3.以虎门之战为例,探讨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4.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反入城斗争,抵制公使驻京等细节,还原历史过程,引导学生深入历史情境,理性思考并得出自己的历史结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次鸦片战争中,面对列强侵华中国政府及其官员的反应。
难点:两次鸦片战争中,面对列强侵华中国政府及其官员如此反应的原因及影响。
三、课前准备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四、新课讲授【新课导入】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幻想以平等的身份同中国商谈通商事务,并向“天朝”委派常驻使团。
9月14日清晨,在承德避暑山庄,马夏尔尼和他的副手乔治·斯当东,翻译以及12岁的见习侍童、乔治的儿子托马斯·斯当东,看着许多人——朝臣、亲王和藩国的使臣——都在向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
英国人认为这是有损国家形象的事,他们只将一条腿屈膝跪地。
因此,乾隆心里很不高兴,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乾隆只是对会讲中国话的小斯当东很感兴趣,他解下挂在腰间的黄色丝织荷包,破例将它赐给一个外国孩子。
在乾隆眼里,这孩子才是真正的“贡品”,他讲的是中国话,他就已经中国化,是一个小熟番;他来觐见皇帝,把自已变成一个文明人,也就是中国人。
23年后的1816年,英国又派出阿美士德使团访华。
皇帝已不再是乾隆,而是他的儿子嘉庆。
托马斯·斯当东成了使团第二号人物。
8月28日,刚到北京的阿美士德和托马斯等人,便被带入圆明园的一个院子,要求向嘉庆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案设计: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案设计: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2019级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教学案设计班级姓名.俄国军队 C.八国联军.恩格斯在评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指出:“这次战争不是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案参考答案【合作探究一】参考答案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殖民者迫切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中国清政府统治闭塞、落后,疆域广阔,拥有广阔的市场。
【合作探究二】参考答案: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及影响(1)态度: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原因:“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
(2)由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且深入长江中游;由远离清朝的政治中心到临近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带。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1.【答案】C。
【解析】1839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
由材料信息可知,林则徐采取了“先礼后兵”的策略,主要目的是禁绝鸦片,故C项正确。
A、B、D三项都与材料信息不符。
2.【答案】D。
【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变为它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故D项正确。
A项不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由于对中国走私鸦片,英国对中国存在贸易顺差,排除B项;鸦片战争之前中英就有贸易往来,排除C 项。
3.【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它”发端于广东,最终进入华北且攻占过北京,性质是外来侵略,故C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在正常情况下,外国人在中国触犯了法律,应受中国法律的制裁,题干所述事实明显与此相违背,这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践踏。
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结合时间“1840年”可知这与鸦片战争有关,再结合关键词“划时代”可知此处强调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入近代社会,答案为D项。
6.【答案】D。
【解析】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城,在对圆明园进行大肆抢劫后,放火烧毁了圆明园。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重点难点】重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开眼看世界难点:冲击--回应模式与睁眼看世界、多元史观与通商口岸的开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圆明园图片、《十二生肖》、《盗墓笔记》相关剧照。
教师讲述: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
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总称圆明三园;占地面积约五千二百亩。
它本是明代一故园。
清朝从康熙至咸丰的六代帝王,历时一百五十多年,集中全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把它营建成为一座举世无匹的大型皇家宫苑。
然而,在第二次鸦片中,它却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
教师提问:这两部影视作品《十二生肖》《盗墓笔记》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历史上真实的圆明园兽首下落何方?教师补充:这些影视作品反映的是流失国外的圆明园文物“12生肖兽首”。
目前已经回归的有8件: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马首、鼠首、兔首、龙首;另外4件——蛇首、羊首、鸡首、狗首铜像至今下落不明。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第二课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美俄卷土来,圆明三园情何堪1.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满以为打开了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他们就能大量销售产品,获得高额利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商人惊奇地发现,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1853年人均消费其棉纺织品的价格只有0.57便士。
”“他们把英国棉纺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罪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材料二:(咸丰)十一月乙卯朔,……英人在广东以查船构衅,放砲攻城。
绅团愤击之,歼数百人。
敕叶名琛相机办理。
……己卯,叶名琛奏防剿英夷获胜。
——《清史稿·文宗本纪》教师提问:以上材料说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根本原因:列强为继续扩大在华利益;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其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
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学生回答:“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材料一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而贵自知”“将教育者,其实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编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家对新文化运动有着各种不同的诠释。
其中“文艺复兴”说甚是流行,蔡元培认为“因而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为一种参证”;但对“文艺复兴”说追根求源,并将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在产生、发展、价值取向、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2)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1)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2)提示:观点一:认同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
论述时要注意从四个方面进行:(1)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重建;(2)倡导文学革命;(3)抨击封建权威思想;(4)呼唤人性的复苏,倡导个人的解放。
观点二:反对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学案、教案、导学案精编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学案、教案、导学案精编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机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教材分析19世纪中期,世界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代,但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战败后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朝统治者仍沉醉于“天朝”的迷梦中,对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各地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但未能制止列强侵略的步伐;一些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畬,他们是近代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三、学情分析学生初中时已学习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基础知识,如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结果等,但尚未能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发展状态的宏大时空背景角度把握战争爆发的根源、战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反应、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
教师需要通过解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四、教学目标1.通过图片解读、列表比较等方法,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经济根源是工业革命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原料产地和世界市场的需求。
2.通过对《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容的解读,辩证地看待不平等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危害及深远的影响。
3.通过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反应,反思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真正意义在于“中国必须近代化”。
【教学重点】: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五、教学过程(一)教学主题英中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探究,反思其对中国的真正价值在于“中国必须近代化”(二)教学过程导入材料1 18—19世纪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为市场的全球化。
在19世纪中国被卷入全球化的过程中,茶叶贸易和鸦片贸易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中国主要通过茶叶和鸦片等商品同世界发生经济联系但最终的结果是成为列强的牺牲品,并导致中国19世纪的全面危机------仲伟民《茶叶和鸦片在早期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教师活动】:中国通过茶叶和鸦片等商品同世界发生联系,但最终却成为列强的牺牲品,并导致了中国19世纪的全面危机“天朝”最终崩溃了!这场茶叶与鸦片的较量,如何引发中国与世界的碰撞?又如何导致19世纪中国的全面危机?【学习任务】1:从“鸦片与茶叶的较量”中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
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程标准: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局限性。
学习目标: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 .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学习重难点:重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师夷长技以制夷。
难点: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原因。
学习过程:导入议题一:为什么英国要发动鸦片战争,即清朝为什么要挨打?议题二:中英爆发战争且中国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损害,即清政府伤得怎么样?议题三:清朝各界怎样应对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侵略,即作为受害者作何反应来应对?新课讲授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问题探究: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结论:西方(英国):处于工业文明时期、资本主义兴起时期中国:处于农耕文明、封建主义时期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纷纷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的时候,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却浑然不觉。
二、两次鸦片战争中国: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因为战争是由于英国强行向中国推销鸦片引起的,故称鸦片战争。
英国:称其为第一次中英战争或“通商战争”。
(一)虎门销烟1.背景:鸦片战争前,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使中国一年流失的白银超过1 000万两。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表2.概况:1839年6月3日至25 B,林则徐到广州后,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并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英国大鸦片贩子认为中国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二)鸦片战争1.爆发:1840年,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开进广州海口,鸦片战争爆发。
京条约》o 之后,清政府又被迫与英、美、法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师】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
②面对广州外海的鸦片走
私,道光皇帝特命湖广总
【师】 对,就是虎门销烟。 结合 PPT进行总结和 督林则徐前往广州严厉禁
新知讲解。
烟。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
( 1)经过: 1840 年,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
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 2
军舰 40 余艘,士兵 4000 多名,开进广州海口, 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
奇心,引起学
茶叶和生丝, 销往中国市场的棉纺织品有限, 对
生的兴趣通过
华贸易出现逆差,便借助鸦片走私寻求贸易平
学生回答:
探讨交流培养
衡。英国商人从鸦片贸易中获得极高利润,
不 ① 1351 年, 元朝爆发农民 学生的合作意
教
顾清政府禁令, 向中国走私鸦片愈演愈烈。 1800 起义,起义迅速波及全国
识和表达能力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世界格局:工业革命后半
【师】结合 PPT进行讲解:
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
1、世界格局
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
表现: ①英国: 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 对产品市 渐占据主导地位。
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争夺殖民地的斗争 中国格局:当欧洲进入资
日趋激烈。 当时, 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
实,同时培养
义此起彼伏。
学生获取和处
理信息的能力
【师】 我们学习了鸦片战争前的世界格局, 知道
了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学生回答:虎门销烟
一下两次鸦片战争吧。
①鸦片战争前,外国鸦片
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
(二)两次鸦片战争
私,使中国一年流失的白
1、第一次鸦片战争
银在 1000 万两以上。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六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➊教学目标一、比较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社会状况,理解鸦片战争爆发以及中国失败的必然性二、知道鸦片战争的过程、结果、签订签约三、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教学难点: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及中国失败的原因➌教学过程设计一、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1、战争背景:中国衰落的封建社会·农业文明VS英国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明)(1)政治上: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英国为君主立宪政体(2)经济上:中国为小农经济;英国开展工业革命(3)思想上:中国受到传统理学束缚思想;英国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得到发展(4)军事上:中国装备落后,训练废弛;英国坚船利炮(5)外交上:中国闭关锁国,天朝上国;英国殖民扩张2、战争原因(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对市场和原料需求越来越强烈(根源)(2)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触动其利益3、战争结果:中国战败,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1)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2)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人们负担,激化阶级矛盾(3)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打开中国市场,便于资本主义商品输出(4)中国关税需与英方商定,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4、战争后续(1)1843年又与英国签订了《虎门条约》作为补充条约,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传教权等(2)1844年又先后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两国取得了一样的特权①领事裁判权:指外国在华侨民脱离中国司法管辖的一种特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②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国被迫给予另一国在通商、航海、关税等方面最优厚待遇(一体均沾)5、战争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政治上①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破坏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社会性质的变化)②在原有阶级矛盾上增加了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社会矛盾的变化)③由反封建变为反封建反侵略;中国旧民主主义的开端(革命任务的变化)(2)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世界市场(3)外交上:打破了闭关锁国状态(4)思想上:地主阶级改革派开眼看世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①林则徐:《四洲志》与《华事夷言》;开眼看世界第一人②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③徐继畬:《瀛寰志略》;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1、战争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美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2、战争结果: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1)11口通商、获得内河航行权与内地传教权、鸦片贸易合法化(2)允许各国在北京驻使、大量赔款(英法各800万两)、割九龙半岛给英国(3)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4)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5)1864年俄国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土地(6)整个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中国150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为最大获利者3、战争影响: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双半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➍板书设计一、鸦片战争1、战争背景:中国衰落的封建社会·农业文明VS英国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明2、战争原因:英国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3、战争结果:中国战败,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4、战争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战争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战争结果: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3、战争影响:双半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➎课后反思一、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二、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三、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要点一两次鸦片战争材料:争取自由贸易的战斗在英国国内已获胜利,而广州仍在实行限制。
这个城市仍拒外商于城墙之外,使外商受该城官员的辖制。
一出广州城,就是四亿人口的中国国内大市场。
曼彻斯特的制造商们互相议论说,只要想到这件事: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只要能够打开这个壁垒就好了。
只要英国能找到一个安全港口,能夺得一个岛屿并将它变成一个受英国保护的弊绝风清的货物集散地,那就好了。
驻广州的英国散商1830年12月在呈递下院的请愿书中辩解说,对华贸易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贸易。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为了实现对华贸易而引发了什么历史事件?发生这一事件的根本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历史事件: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加剧,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积极对外扩张,掠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原料和商品市场。
●主要原因:受自然经济的抵制,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二)两次鸦片战争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战争进程:1840年,英军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战争结束;(2)战争结果:失败,签订近代历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危害: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加重清政府和中国人民的负担;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等。
●领事裁判权: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一些半殖民地国家攫取的非法特权之一。
即帝国主义国家的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居留国法庭无权审判,只能由该国的领事裁判。
又称为“治外法权”,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废除。
●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
而“片面最惠国待遇”则为中国给予英国优惠待遇,英国不给予中国。
其主要特点为“一体均沾”,这一特权对近代中国危害极大。
(3)影响: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背景原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要求修约,而清政府以《南京条约》不是商约为由,拒绝修约。
●重要原因:未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直接原因(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2)战争进程: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以调停人面目出现;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烧圆明园后,进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战争结果:失败,签订第二批不平等条约(4)影响: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总之,两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有其必然的历史因素,先进的工业文明与落后的农耕文明之间的较量,孰强孰弱,结果再为清晰不过。
落后就要挨打,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近代历史也从这里拉开了帷幕。
例题1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答案:A思路分析:依据材料“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可知,“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腐朽落后的清政府,故选A项;“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排除B项;“对联式悲歌”是指清政府战败,英国获胜,排除C项;“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指英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不是正义的代表,排除D项。
考点: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
需要准确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实质内涵例题2 有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
下列说法可以为之论证的是()A.俄国妄图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取更多利益B.英国意图通过“修约”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C.清政府没有严格遵守《南京条约》的若干规定D.清政府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激怒了洋人答案:B思路分析:关键是结合两次鸦片战争来理解“延续”的含义。
俄国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参与国,A项错误;两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意图打开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符合材料中的“延续”之意,B项正确;C、D两项与之不符。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需要理解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内在关系例题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
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
材料二: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
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
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
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
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
答案:(1)政策:自由贸易政策。
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
(2)割让香港岛,成为侵略中国的支点;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商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中国司法权遭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
思路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自由贸易”的信息得出英国的经济政策,结合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分析根本目的。
第(2)问根据材料二归纳其特权,并分别从领土、经济、司法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要点二开眼看世界材料:他们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探头出来,开眼看世界,并能放下“天朝”的架子,平静地看待另一种文明(徐继畬最为突出),已是石破天惊之举然中国最优秀的思想家尚未辨明中国的方向,又是整个民族的不幸。
这是时代和社会依然间的落差。
后来,《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浮海东瀛,识货的日本人为之翻刻,对日本维新思想的发生多有帮助,这又是魏、徐两氏始料未及的。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探究】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面对外来侵略,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这些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答案】●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 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一)代表人物:1、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实事求是的品格;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情报和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
2、魏源:林则徐的好友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
●主要内容: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和社会现状,介绍外国军事和外交;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历史意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3、徐继畬:身为福建布政使处理对外交涉事务,收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瀛寰志略》。
●《瀛寰志略》内容:系统介绍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
(二)认识评价:1、积极方面:●进步: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效仿,是对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启蒙:为早期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
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引导探索救国之路;开创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爱国: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强国御辱。
2、局限性:●没有脱离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对西方的学习是肤浅的,局限在器物(技术)层面;●根本目的是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没有付诸实践;面对着外来侵略,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逐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看眼看世界,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虽然他们的主张尚且停留在器物层面,但其对中国历史的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例题1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
他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国家议员和总统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
据此可知魏源( )A.启迪国人开眼看世界B.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C.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D.批判传统封建制度答案:A思路分析:材料中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描述有利于增长中国人的见识,启迪思想,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故排除B项;材料只是描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但不能就此推断魏源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批判封建制度,故排除D项。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例题2 《海国图志》发表十年后,还有一些开明人士认为,“中国水师与之争锋海上,即便招募夷土,仿其制作,而茫茫大海,无从把握,亦望洋而叹耳!然则将欲以御夷,将何道从之?”这表明当时()A.封建守旧势力逐渐占据上风B.魏源的海防思想影响有限C.开明人士质疑“师夷制夷”D.人们对海防状况极为担忧答案:B思路分析:由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发表十年后,部分开明人士依然对于海防不了解,这说明当时中国社会中对于西方事务接受度不高,《海国图志》影响有限,选择B项;A项表述有误,这一时期,守旧势力一直处于上风:C项给出的范围过大,故排除;材料主要强调开明人士海防思想的局限性,并非担忧海防状况,故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