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

合集下载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总结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总结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总结炎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学类型,它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的反应。

根据病理学的特点和不同的病因,炎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急性炎症:急性炎症是炎症反应的一种早期表现,它通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生。

急性炎症的特点是局部疼痛、红肿和组织功能障碍。

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炎症介质(如组胺、前列腺素等)的释放会导致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迅速进入炎症部位。

急性炎症通常在数天内自行消退,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转变为慢性炎症。

2. 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是炎症反应的一种迟发性表现,它通常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慢性炎症的主要特点是病程较长,组织纤维化和瘢痕形成。

慢性炎症可以由持续的低度刺激引起,如持续的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

在慢性炎症过程中,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会不断释放,导致组织的破坏和修复失衡,最终导致组织纤维化和功能受损。

3. 渗出性炎症:渗出性炎症是炎症反应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它的特点是炎症部位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成分(如水分、蛋白质等)渗出到组织间隙。

这种炎症类型常见于急性炎症过程中,特别是在感染性炎症中。

渗出性炎症的主要表现包括红肿、渗出液的形成和局部温度升高。

4. 流行性炎症:流行性炎症是一种炎症反应的特殊类型,它通常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引起大规模的炎症反应。

流行性炎症通常由感染引起,如流感、麻疹等。

流行性炎症的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明显的病程,它可以导致全身性症状和多器官损伤。

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根据病理学特点和不同的病因,炎症可以分为急性炎症、慢性炎症、渗出性炎症和流行性炎症等类型。

每种类型的炎症都有其特有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了解这些不同类型的炎症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模拟41含答案

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模拟41含答案

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模拟41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5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闭合性肋骨骨折的治疗要点是______A.胸腔穿刺B.止痛、防治并发症C.胸腔闭式引流D.开胸探查E.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答案:B[解答] 闭合性骨折的软组织损伤较轻,骨折愈合也较快。

闭合性骨折即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闭合性骨折可由创伤和骨骼病所致。

后者如骨髓炎,骨肿瘤所致骨质破坏,受轻微外力即发生的骨折,成为病理性骨折。

2. 通过羊水中胆红素测定了解______A.胎儿肾脏成熟度B.胎儿肝脏成熟度C.胎儿皮脂成熟度D.胎儿肺脏成熟度E.胎儿胎盘功能答案:B[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羊水生化检测的临床意义。

羊水中的肌酐来自胎儿尿,为胎儿代谢产物,其排泄量反映肾小球的成熟度。

羊水中的胆红等物质随着胎儿肝脏酶系统逐渐完善而减少,因此羊水中胆红素浓度可作为判断胎儿肝成熟的一个指标。

根据胆红素中450nm有吸收峰的特点,A450<0.02提示胎儿肝成熟;0.02-0.04为可疑,>0.04为未成熟。

如果孕妇本人有某种原因的溶血性贫血或严重肝功能不良时,也会致羊水的胆红素升高,应予以注意。

羊水中和脂肪细胞为从胎儿皮脂腺及汗腺脱落的细胞,晚期妊娠时,羊水中脂肪细胞出现率随胎龄增加而增高,可作为胎儿皮肤成熟的指标。

羊水中卵磷脂与鞘磷脂比值(L/S)的测定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其主要成分是磷脂。

当L/S比值≥2时提示胎儿肺成熟,L/S比值<1.5提示胎儿肺不成熟,比值1.5~1.9时为成熟临界值。

所以本题选B。

3. 典型霍乱患者,发病后最先出现的症状是______A.畏寒、发热B.声音嘶哑C.剧烈腹泻,继之呕吐D.腹部绞痛E.腓肠肌痉挛答案:C[解答] 典型霍乱患者,发病后最先出现的常见症状是剧烈腹泻,继之呕吐。

4. 不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组织是______A.阴道黏膜上皮B.卵巢生发上皮C.子宫内膜D.宫颈黏膜E.输卵管黏膜答案:B[解答]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使女性生殖器发生一系列的周期性变化,以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最为显著,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还包括阴道黏膜的周期性变化、宫颈黏液的周期性变化和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故选B。

炎症性肠病毒

炎症性肠病毒
与 国 际 同
团 队 精 神 品 质 医 院

团 队 精 神 品 质 医 院
中毒性巨结肠腹部透视及术中表现





laboratory studies
• • • • • (一)血液检查 hemologic tests (二)粪便检查 stool examination (三)自身抗体Autoantibody (四)结肠镜检查colonoscopy (五)X线钡剂灌肠 radiography
团 队 精 神 品 质 医 院
琥铂酸钠氢化可的松 100mg
保留灌肠 1次/d,疗程1-3月





㈢ 手术治疗
1.急诊手术
团 队 精 神 品 质 医 院
大出血、肠穿孔
中毒性巨结肠治疗无效伴严重毒血症者
2.择期手术
癌变、脓肿、瘘管、内科治疗不佳者





克罗恩病
Crohn’s disease ,CD
品 质 医 院





消化系统症状 Digestive System
• 腹泻:粘液脓血便-活动期表现 • 腹痛:腹痛-便意-便意缓解 • 其他: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团 队 精 神 品 质 医 院
体征:
• 轻、中度患者:轻压痛 • 重型或爆发型: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低





全身症状:(General manifestation)

• 肠外表现(Outside intestine)
• • • • • • • • • 外周关节炎 结节性红斑 坏疽性脓皮病 巩膜外层炎 前葡萄膜炎 口腔复发性溃疡 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与 国 际 同

炎症反应与免疫系统炎症反应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炎症反应与免疫系统炎症反应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炎症反应与免疫系统炎症反应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人体免疫系统是在保护人体免受感染和细胞异常的侵害,以保持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防御系统。

然而当人体受到伤害、感染或异常刺激时,免疫系统会通过炎症反应来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来排除它们。

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紧密相关,并且在对抗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因素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炎症反应的基本原理炎症反应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是生物体对因细菌、病毒、细胞因子、创伤等有害因素所做出的一系列复杂反应。

炎症反应包括四个阶段:血管舒缩、细胞型浸润、细胞因子释放和修复。

当人体受到刺激时,血管将会尽可能地扩张,以便白细胞能够通过血管壁,在受损区域内寻找病原体及其他有害因素。

在这一过程中,炎症反应会导致病变组织的红、肿、热、痛等一系列现象。

二、免疫系统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炎症反应不仅仅只是由免疫系统负责,但是免疫系统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免疫系统检测到外部有害因素的存在时,它会通过产生一系列免疫分子来对它们进行攻击和消灭。

其中包括T细胞、B 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并且它们会释放出包括不同类型细胞因子、抗体、组织修复和成长因子等分子。

三、炎症反应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虽然炎症反应对细菌、病毒、有害因素的清除非常重要,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对免疫系统造成损害。

长时间的持续炎症反应会导致免疫细胞的消耗和功能的下降,从而导致免疫系统失去对外部环境合理的战略应对能力。

此外,过度的炎症反应也可能导致炎症性疾病的发生,例如炎症性肠病、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等。

四、免疫系统对炎症反应的调节免疫系统能够通过一系列内部防御、鉴别和调节机制来避免过度的炎症反应。

比如,在感染过程中,巨噬细胞会将病原体捕捉并将其储存于内部小体中。

一旦细菌进入小体,巨噬细胞会将其杀死并且释放成分子物。

这个机制使得炎症反应仅在必要情况下发生,并且有选择地消灭有害因素。

五、结语在人体中,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是密不可分的。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2013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2013

y bowel disease for the Asia-Pacific region.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6
; 21: 1772–82. Lennrd-Jones JE. Incidence of infammatory bowel disease across Europe:i
Risk factors
Objective To screen the risk factor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by case inv estigation. Methords 72 determined IBD patients and 72 paired healthy subjects were surveye d with an organized inventory comprising of relevant items to IBD.COX regression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Introduction
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包括UC和CD 。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多为青壮年发病,临床表现复杂,并发症严重
,肠外表现多样,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和社会生产力。 此外,因其有癌变的风险,备受广大医生的重视。 近年来在国内外IBD基础与临床研究高潮迭起,基础研究的成果直接指向临 床治疗,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 探讨和摸索适合国人的治疗方案以降低重症UC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显得十分 重要。
或难于自限。
Baumgart DC, Carding S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ause and immunobiology. Lancet 2 007;369:1627–1640. Brown SJ,Mayer I.The immune response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Am J Gastroente rol,2007,102:2058—2069.

免疫学与骨科疾病的关联

免疫学与骨科疾病的关联

免疫学与骨科疾病的关联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对免疫学与骨科疾病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多的关注。

免疫系统在骨骼健康和疾病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免疫学与骨科疾病如骨质疏松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肿瘤等之间的关联,并探讨免疫治疗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一、免疫学与骨质疏松症免疫失调在骨质疏松症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强度降低和易骨折为特征的骨疾病。

炎症性因子的释放和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化会导致破骨细胞活动增加,抑制骨形成,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二、免疫学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关节炎和全身性炎症为特征的免疫介导性疾病。

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和自身免疫反应是其发病机制的核心。

自身免疫反应中产生的某些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参与了关节炎的炎症反应和骨吸收过程,最终导致关节破坏和功能障碍。

三、免疫学与骨肿瘤免疫学在骨肿瘤的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骨肿瘤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包括原发性和转移性骨肿瘤。

免疫细胞、免疫因子和炎症调节剂在肿瘤微环境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免疫细胞的异常激活和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四、免疫治疗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前景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已经在临床上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针对不同的骨科疾病,免疫治疗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抑制炎症反应及其相关因子,对疾病的发展和进展进行干预。

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通过靶向调节破骨细胞和骨形成细胞的活性,可以减缓骨质疏松的进展。

免疫调节药物如二磷酸盐类、雌激素类和白介素抑制剂等可以被用来调节免疫反应,从而对骨质疏松症进行干预。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可以达到控制炎症反应和减轻关节破坏的目的。

针对免疫系统中的靶点,如TNF-α、IL-6和B细胞等,可以应用相关的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在骨肿瘤的治疗中,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抗原疫苗和CAR-T细胞治疗等新兴的免疫治疗手段在骨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潜力。

【2019年整理】溃疡性结肠炎接诊处理指南

【2019年整理】溃疡性结肠炎接诊处理指南

五溃疡性结肠炎接诊处理指南I常用知识I.1当前对发病机制的共识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丛或目前尚不明确的特异性微生物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可能由于抗原的持续刺激或/免疫调节紊乱,免疫炎症反应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

I.2诊断标准I.2.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I.2.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粘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粘膜等。

I.2.3钡剂灌肠检查粘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I.2.4粘膜病理学检查I.2.4.1活动期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隐窝有急性炎症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可见粘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I.2.4.2缓解期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症细胞减少;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腺上皮与粘膜肌层间隙增大;潘氏细胞化生。

I.2.5诊断标准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CD、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基础上,按下列标准诊断UC:I.2.5.1具备临床表现有结肠镜、钡剂灌肠的任何一项和(或)粘膜活检支持,可诊断。

临床上有典型症状或既往史而目前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并无典型改变者,应列为"疑诊"随访。

I.2.5.2无典型临床表现有典型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改变者,为临床拟诊,并观察发作情况。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教程教案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教程教案

炎症性肠病
免疫因素
肠道粘膜免疫系统在炎症性肠病肠 道炎症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始 终发挥重要作用,UC的T细胞反应 趋于低下,CD的T细胞常显示效应 增强。
炎症性肠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可概括为:
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 道菌丛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 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 及炎症过程。
肠梗阻:最多见 腹腔脓肿 吸收不良 肠穿孔与肠出血 胆结石及尿路结石 中毒性结肠扩张 癌变
克罗恩病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血液: 2.粪便检查:隐血试验常阳性,致病菌 (一),阿米巴(一) 3.X线检查:典型的为线样征,跳跃征, 其他有铺路石样充缺肠粘膜粗乱、边缘锯 齿状
克罗恩病
内镜:
节段性分布 慢性炎症、铺路石样表现 沟槽样纵行溃疡 肠腔狭窄、炎性息肉 病变肠段之间粘膜正常
肛门直肠周围病变:瘘管、脓肿、肛裂。可先于腹 部症状。
克罗恩病
全身性与肠外表现:
全身表现:发热、消瘦、贫血、低蛋白 血症、骨质疏松、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生长发育障碍等。
肠外表现:杵状指、关节炎、虹膜睫状 体炎、结节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 腔粘膜溃疡、硬化性胆管炎、慢活肝、 脾肿大等。
克罗恩病
并发症
克罗恩病
4.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适用于对激素治疗 效果不佳或对激素依赖的慢性持续性或反 复发作者 ,2mg/(kg.d),3~6个月见效, 持续1~2年,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等骨 髓抑制表现
5.抗菌药物:甲硝唑、喹诺酮
6.手术治疗:适用于完全性肠梗阻、瘘管与 脓肿形成,急性肠穿孔或不能控制的肠出 血
流行病学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的发病率因地而异,以北欧和北美白
人最多,中欧南欧较低,南美、亚洲、

白细胞的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

白细胞的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

白细胞的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护机体健康和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机体遭遇感染或损伤时,白细胞的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被激活,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介导,促进疾病的治愈和伤口的恢复。

一、白细胞的免疫反应白细胞的免疫反应是机体内免疫系统对外来病原体的防御作用。

当人体受到感染时,免疫系统中的白细胞会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这些免疫反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识别、激活和杀伤。

首先,白细胞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的信号分子,如病毒的蛋白质或细菌的表面结构,来确定入侵物体的身份。

这一过程依赖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和相应的配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其次,一旦白细胞识别到入侵物体,它们会进一步激活自身,释放免疫分子和细胞因子。

这些分子和因子包括细胞毒素、趋化因子和炎症介质,它们能够吸引更多的白细胞聚集到感染部位。

最后,激活的白细胞通过吞噬和杀伤机制来清除病原体。

吞噬作用是指白细胞围绕和吞下病原体,然后通过酶解和溶解作用将其消化。

而杀伤作用则通过释放毒性物质,如活性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来直接杀死病原体。

二、炎症过程的发生与调控炎症是机体对抗感染和损伤的常见反应,其发生和演化与白细胞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当机体遭遇外界刺激时,如细菌感染、组织损伤或化学物质的刺激,炎症过程会被触发。

首先,炎症反应通过血管扩张和血液流变学改变来增加血流到受损区域。

这一过程由白细胞激活后释放的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所致,如组织胺、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介素等。

其次,炎症引发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导致血浆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渗出液。

渗出液中含有养分和免疫细胞,可以促进组织修复和白细胞的浸润。

最后,白细胞通过趋化因子的作用,通过血流和组织间隙的移动,进入炎症部位。

这些白细胞可以清除病原体、促进伤口愈合,并释放修复因子以促进组织恢复。

炎症过程是受到精确的调控的,以避免炎症反应过度或持续时间过长而导致组织损伤。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补体溶血实验报告引言:补体溶血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溶血活性。

通过该实验可以评估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补体系统的活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补体溶血实验的原理、步骤和结果分析。

一、实验原理补体溶血实验是基于补体系统的活性进行的。

补体是一组在体内存在的蛋白质,它们能够通过一系列反应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

在溶血实验中,我们主要关注两个补体反应: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

经典途径是由抗体介导的,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激活了补体系统。

替代途径是由病原体直接激活补体系统。

两个途径都会导致补体蛋白质的活化和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最终导致细胞膜的破坏和细胞溶解。

二、实验步骤1. 样本准备:收集需要测试的血清样本,并离心分离血清。

2. 补体制备:制备一定浓度的补体溶液,可以选择使用兔补体或人补体。

3. 溶血试剂制备:制备一定浓度的溶血试剂,通常使用红细胞作为溶血试剂。

4. 实验组装:在不同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血清样本、补体溶液和溶血试剂。

5. 反应过程:将试管置于恒温水浴中,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使补体与红细胞发生反应。

6. 离心分离:离心沉淀,分离上清液和沉淀。

7. 测定吸光度: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上清液的吸光度,以评估溶血程度。

三、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通常以溶血百分比或溶血指数来表示。

溶血百分比是指溶血试剂引起的红细胞溶解所占的比例,溶血指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溶血试剂引起的红细胞溶解程度。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如果溶血百分比或溶血指数较高,说明补体系统活性较高,免疫功能较好。

2. 如果溶血百分比或溶血指数较低,说明补体系统活性较低,免疫功能可能存在问题。

3. 如果溶血百分比或溶血指数为0,说明补体系统无活性,免疫功能严重受损。

四、实验应用补体溶血实验在临床诊断和科研领域中有广泛应用。

它可以用于评估免疫功能、检测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研究新药物的作用机制。

在临床上,补体溶血实验常用于以下方面:1. 免疫缺陷病的诊断:通过检测补体系统的活性,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

病毒感染与免疫反应的动态调节

病毒感染与免疫反应的动态调节

病毒感染与免疫反应的动态调节病毒感染是常见的疾病,它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对于病毒感染的控制,我们的免疫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疫反应可以分为炎症反应和免疫效应,炎症反应主要是由于病毒侵入引起的,而免疫效应则是免疫系统对病毒的特异性反应。

病毒感染和免疫反应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动态调节关系,这对于我们理解病毒感染和免疫反应的本质十分重要。

1. 病毒感染的病理生理过程病毒感染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病毒侵入、病毒复制、病毒扩散和细胞损伤等过程。

在病毒侵入过程中,病毒会侵入细胞内,利用细胞的基因组复制自己的基因组。

当病毒复制达到一定数量时,病毒会开始扩散,从而导致病毒感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

细胞损伤是病毒感染的主要机制之一,它会导致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加剧和持续。

2. 免疫反应的动态调节免疫反应是免疫系统针对病毒感染的防御机制,它包括炎症反应和免疫效应。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病毒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的反应,它可以通过释放一些化学介质来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免疫效应则是机体对病毒感染的特异性反应。

免疫效应可以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类型。

细胞免疫是指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它可以杀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体液免疫则是指由B细胞和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它可以抵御病毒进一步侵袭。

3. 病毒感染和免疫反应的动态调节关系病毒感染和免疫反应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动态调节关系。

在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机体会通过炎症反应来对抗病毒。

这一阶段免疫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的杀灭病毒。

在这一过程中,免疫系统可以通过激活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来增强炎症反应。

在病毒感染的后期阶段,机体会逐渐产生免疫反应,这一过程中免疫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针对病毒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这一阶段免疫系统可以通过激活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来增强免疫效应。

4. 病毒感染和免疫反应的不足和过度病毒感染和免疫反应的不足和过度都会对机体造成伤害。

在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机体对病毒的防御反应不足,这可能会导致病毒的快速扩散和传播。

炎症反应过程及免疫治疗策略

炎症反应过程及免疫治疗策略

炎症反应过程及免疫治疗策略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通过清除病原体、修复受损组织和恢复身体功能。

然而,长期存在或过度启动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

针对这些疾病,免疫治疗成为一种有效的策略,以调节和恢复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并促进组织修复。

炎症反应的过程主要包括炎症介质的释放、免疫细胞的浸润和活化、血管扩张和通透性的增加以及损伤组织的修复。

炎症介质是炎症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主要包括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IL-6等,以及化学介质如前列腺素和白细胞黏附分子等。

这些介质的释放会吸引免疫细胞的浸润,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

免疫细胞的活化进一步增强炎症反应,产生更多的炎症介质,并释放胶原酶和弹性酶等降解组织的物质。

一方面,炎症反应通过促进荧光细胞的浸润和清除病原体来保护机体。

另一方面,长期存在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的异常,破坏正常组织,进一步加剧疾病的进展。

因此,调节炎症反应成为治疗炎症性疾病的重要策略。

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治疗炎症性疾病的方法。

其中,生物制剂是一种常用的免疫治疗药物。

生物制剂来源于动物或人类的细胞和蛋白质,通过干扰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活性来减轻炎症反应。

例如,抗体药物可以针对特定的细胞因子或受体,阻止其结合或信号传导,从而降低炎症反应的强度。

目前,许多生物制剂已经被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炎症性疾病。

另一种免疫治疗策略是通过干扰免疫细胞的活化和浸润来减轻炎症反应。

一些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免疫反应的强度。

免疫细胞的浸润也可以通过抑制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的活性来减少。

这些策略的目标是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以减轻疼痛和损伤,并促进组织的修复。

除了药物治疗,营养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重要的炎症治疗策略。

免疫细胞浸润和炎症的发生机制

免疫细胞浸润和炎症的发生机制

免疫细胞浸润和炎症的发生机制是身体抵御外部干扰的重要机制。

在受到外部刺激时,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系列反应。

这些反应涉及到免疫系统的各种成分,如细胞、蛋白质和分子等,这些成分通过复杂的调节机制相互作用,来保护机体免遭外界侵害。

免疫细胞浸润是免疫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的过程。

这是身体免疫反应中最重要的一步,这意味着免疫系统开始进行攻击。

当身体受到外部干扰时,如细菌、病毒、微生物等,人体的外周组织会释放细胞因子,这些分子会激活免疫系统起到抗体作用。

免疫系统感知到这些因素的存在后,免疫细胞开始向炎症部位集聚,从而导致免疫细胞浸润。

这一过程持续几小时到几天的时间,取决于身体对外部干扰的反应。

炎症的产生来自于受损组织对干扰的反应。

炎症不仅仅是身体对扰动的反应,它还是修复过程的一部分,即一系列细胞和物质的产生和聚集,这些物质包括趋化因子、细胞激素、溶酶体酶等等。

炎症反应是一系列免疫系统和非免疫系统组分参与的复杂反应。

此过程中发生的病理变化涉及到多种细胞类型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如炎症时的浸润和细胞附着等。

一般来说,炎症包括五个特征,即热感、红肿、疼痛、功能减退和病理改变。

这些病理变化往往与体内主要的免疫组织有强烈关联,如淋巴结和脾等。

这些特征不仅仅是免疫系统适应外部干扰的反应,更是机体通过这些特征积极参与抵御对象的损害和修复过程。

当免疫系统激活时,一些细菌感染或者受损组织会产生趋化因子,这些趋化因子会作为诱导免疫细胞聚集的信号向周围发送。

这些趋化因子的特定受体和免疫细胞的特异性会促进免疫细胞对组织损伤的反应。

同时,细胞因子也会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便支持炎症反应的进行。

除了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对免疫细胞的刺激,中还涉及到各种细胞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作用包括细胞嵌入、细胞附着、内皮细胞激活、血管新建和组织修复等。

这些作用反映了炎症反应的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同时细胞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指导免疫细胞的嵌合和聚合等。

病原菌导致机体损伤的机制

病原菌导致机体损伤的机制

病原菌导致机体损伤的机制一、直接损伤病原菌通过各种途径侵入机体后,会直接破坏机体组织,导致细胞损伤、组织坏死、炎症反应等。

这种直接损伤可以发生在机体的任何部位,包括皮肤、黏膜、内脏等。

病原菌的直接损伤机制因病原菌种类和感染部位的不同而异。

二、分泌毒素一些病原菌可以分泌毒素,这些毒素可以导致机体损伤。

毒素的作用机制因毒素种类和作用部位的不同而异。

例如,细菌外毒素可以作用于宿主细胞,导致细胞死亡或基因突变;内毒素则可以引起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

三、免疫反应病原菌感染机体后,会触发免疫反应,免疫细胞会迅速聚集到感染部位,产生炎症反应和抗体反应。

这些免疫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扩散,但过度的免疫反应也会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

四、毒素休克一些病原菌可以分泌强烈的毒素,这些毒素可以引起严重的毒血症和休克,甚至导致死亡。

毒素休克是一种迅速发生的全身性反应,可以导致多个器官功能障碍和生命体征不稳定。

五、感染扩散病原菌感染后,可以通过血流扩散到机体的其他部位,导致其他组织和器官的感染。

这种感染扩散可以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全身性感染。

六、炎症反应病原菌感染后,会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抗外来病原体的一种防御反应。

炎症反应可以导致局部组织损伤和炎症细胞的聚集,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也会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

七、细胞凋亡一些病原菌可以诱导细胞凋亡,这是一种程序性的细胞死亡过程。

细胞凋亡在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防止病原体的扩散中起到重要作用,但过度的细胞凋亡也会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

八、诱发肿瘤一些病原菌可以诱发肿瘤的发生,这些肿瘤通常与慢性感染有关。

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关;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这些病原菌通过刺激细胞的异常增殖或诱导基因突变来促进肿瘤的形成。

炎症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

炎症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

炎症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炎症是免疫系统对抗潜在病原体或组织损伤的一种防御反应。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种防御反应会出现异常,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炎症与自身免疫疾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炎症对自身免疫疾病发展的影响。

第一部分:炎症的基本概念和机制炎症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通常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

当身体受到伤害或感染时,免疫系统会释放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以激活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包括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和免疫细胞的活化等过程,以清除病原体和修复受损组织。

第二部分: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机制自身免疫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身体自身组织而引起的。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攻击外源性抗原,如细菌和病毒。

然而,在某些人群中,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身体自身的组织识别为抗原,并产生针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这种自身攻击导致炎症反应,并最终导致组织损伤和疾病发展。

第三部分:炎症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炎症在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炎症反应可以诱导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增殖,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并导致组织破坏。

炎症还可以促进自身免疫细胞的渗透和定位到受损组织,进一步增加组织受损的程度。

此外,炎症反应还可以改变疾病发展的环境,如改变细胞因子的平衡,从而进一步加剧自身免疫反应。

第四部分:炎症与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策略了解炎症与自身免疫疾病之间的关系对于治疗该类疾病至关重要。

目前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和炎症调节剂的应用。

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地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

炎症调节剂则通过干预炎症反应的信号通路,降低炎症的程度和强度,从而减缓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

第五部分:未来的研究方向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炎症与自身免疫疾病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领域。

未来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提高疾病预防的策略上。

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炎症与自身免疫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炎症反应在病理学中的作用和机制

炎症反应在病理学中的作用和机制

炎症反应在病理学中的作用和机制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各种刺激因素(包括感染、组织损伤、缺血缺氧等)的一种紧急防御和修复反应。

炎症反应涉及到许多不同种类、不同来源的细胞和生物分子,其反应过程包括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炎性介质释放等等。

在病理学中,炎症反应不仅是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的共同机制,也是很多疾病发展和治疗的关键因素。

一、炎症反应的作用炎症反应在机体的防御和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感染的情况下,炎症反应可以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通过促进白细胞的活化和分泌炎性因子来清除病原体。

不仅如此,炎症反应还可以刺激血管扩张、增加血管通透性、提高局部渗透压,从而促进免疫细胞和养分的到达感染部位,加速感染的清除和损伤的修复。

此外,炎症反应在疾病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机体错误地攻击自身正常组织,导致炎症反应的持续存在,进而对组织器官造成损伤。

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炎症反应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

虽然炎症反应可能有助于清除癌细胞和促进肿瘤的消退,但是由于长期的炎症反应也会破坏正常的细胞和组织,因此有时也被视为促进肿瘤发生的因素之一。

二、炎症反应的机制炎症反应通常被分为局部和全身两种类型。

在局部炎症反应中,损伤组织细胞可以释放许多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前列腺素等等),从而引发各种生物学反应,比如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等等。

这些反应又会进一步促进炎症介质的释放和传递,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正反馈环路,最终导致了炎症的发生和持续。

在全身炎症反应中,炎症反应在多个组织和器官之间进行着复杂的信息传递和调节。

全身炎症反应通常包括一个局部炎症反应的起始点,引导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到达全身的巨噬细胞系统中,从而引发系统性的炎症反应。

系统性炎症反应可以引发全身性的机体代谢和免疫异常,导致机体免疫力的下降,血容量和微循环的改变,最终可能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等严重的病理生理学后果。

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

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

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是机体对于损伤、感染和异物介入等刺激所采取的防御和修复策略。

在正常情况下,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是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清除损伤组织和促进修复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然而,当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失控或过度激活时,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自身免疫疾病、过敏反应和炎症性疾病等。

免疫反应是机体对于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外来物质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这些微生物,并启动一系列的免疫反应以清除它们。

首先,机体的先天免疫系统会通过一些无特异性的防御机制,如炎症反应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来迅速对抗病原微生物。

然后,机体的适应性免疫系统会通过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来进一步清除和抵御病原微生物。

这些免疫反应的结果是病原微生物的清除和损伤组织的修复。

炎症过程是机体对于损伤和感染的一种生物学反应。

当机体组织受到刺激或损伤时,炎症反应会迅速启动。

炎症过程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充血、渗出、增殖和修复。

在充血阶段,受损组织周围的血管会扩张,增加血流量和血管通透性,从而导致局部充血和红肿的症状。

在渗出阶段,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成分、细胞和细小颗粒物质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中,形成组织液和渗出物。

这些渗出物中包括了免疫细胞、炎症介质和其他有益成分,它们参与了机体的免疫反应和修复过程。

在增殖阶段,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以增强免疫和清除病原微生物。

在修复阶段,损伤的组织会进行再生和修复,包括胶原沉积和新生血管的形成等。

然而,当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失控或过度激活时,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在自身免疫疾病中,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疾病的发展。

在过敏反应中,机体对于无害物质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过度的炎症和过敏症状的出现。

在炎症性疾病中,机体的炎症反应失控,导致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等。

炎症性肠病完整版

炎症性肠病完整版

病理
病变同时累及回肠末端与邻近右侧结肠者多见,其次为只涉及小肠,主要在 回肠,少数见于空肠。病变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早期在黏膜呈鹅口疮样 溃疡,随后溃疡增大,形成纵行溃疡和裂隙溃疡,呈鹅卵石外样。当病变累 及肠壁全层,肠壁增厚变硬,肠腔狭窄,可发生肠梗阻。溃疡穿孔可致局部 囊肿,或穿透至其他肠断、器官、腹壁,形成内瘘或外瘘,慢性穿孔可引起 粘连。
(2)根据病情程度分型:a、轻型:多见,腹泻每天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 、脉速,贫血轻或无,血沉正常;b、重型:腹泻频繁并有明显黏液脓血便,有发 热,脉速等全身症状,血沉加快、血红蛋白下降;c、中型:介于两者之间。
(3)根据病变范围分型:分为直肠、直肠乙状结肠炎、左半结肠炎、全结肠炎以及 区域性结肠炎。
(3)肛周皮肤护理:排便频繁时,因粪便的刺激,可使肛周皮肤损伤,
引起糜烂及感染。排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清洁干燥,涂无菌 凡士林或抗生素软膏以保护肛周皮肤,促进损伤处愈合。
2.疼痛:腹痛与肠道炎症溃疡有关。
(1)病情监测:严密观察腹痛的性质、部位以及生命体征的 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进展情况。如腹痛性质突然改变,应 注意是否发生大出血、肠梗阻、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 并发症。
炎症性肠病
消化内科 杨亚楠
2017-05-
概述
炎症性肠病:专指病因未明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 炎和克罗恩病。 我国UC较CD多,但较பைடு நூலகம்美少见,且病情一般较轻。IBD发病 高峰年龄为15-25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 明显差异。
病因
IBD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 所导致的炎症反应有关,可能是下列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1、环境因素:近几十年来,IBD的发病率持续增加,并有明显的地域 差异,以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北美、北欧最早增长,继之为西欧、南 欧,最近才是日本、南美。这一现象提示环境因素的变化在IBD发病中 起重要作用,如饮食、吸烟或暴露于其他尚不明确的因素。

解析DNA损伤与免疫疾病发生的关系

解析DNA损伤与免疫疾病发生的关系

解析DNA损伤与免疫疾病发生的关系DNA损伤是指DNA分子结构受到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的直接或间接作用而造成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DNA的完整性受损,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细胞功能异常和疾病发生。

免疫疾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失去对自身正常组织的识别能力,而发生炎症反应和损伤,导致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DNA损伤与免疫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文将对DNA损伤与免疫疾病发生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DNA损伤是免疫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可以通过识别和排斥异常的细胞以及分解和清除受损的DNA,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然而,当DNA损伤过多或修复能力不足时,异常的DNA分子可能被错误地识别为外源抗原,进而激活自身免疫反应,引发免疫疾病的发生。

例如,当DNA分子受到氧化应激、辐射或化学物质等物理化学损伤因素的作用时,可引发DNA链断裂、碱基修改等DNA损伤。

这些损伤会导致DNA的结构异常,使得DNA变成了一种免疫原,进而触发免疫炎症反应,最终导致免疫疾病的发生。

DNA损伤还会导致基因突变和基因组不稳定,从而进一步促进免疫疾病的发生。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具有一套复杂的DNA修复机制,可以及时修复DNA损伤,维护基因组的稳定性。

然而,当DNA损伤过多或修复过程出现障碍时,细胞的基因突变率将显著增加。

这些突变可能导致免疫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破坏免疫信号通路的正常传导,最终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例如,由于DNA损伤导致的基因突变可能会破坏造血干细胞的正常分化和增殖过程,导致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异常,从而引发免疫系统的失衡和疾病的发生。

此外,DNA损伤还可以通过激活DNA损伤响应途径来介导免疫疾病的发生。

在损伤DNA存在的情况下,细胞会通过DNA损伤响应途径来感知和应对DNA损伤。

这一路径的激活可以引发炎症和细胞凋亡反应,从而进一步破坏组织结构和功能,导致免疫疾病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加、巨噬细胞的激活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TNF-α单克隆IgG
抗体能有效而快速中和TNF-α,同时减少致炎细胞因子及抗细胞间黏附
分子的释放。其代表为inflixhmb( CA2)为人鼠嵌合型IgG1单克隆抗
体。
益生菌治疗: 正常肠道菌群是人体的重要防御系统,其在生理状态 下是良好的刺激原,能够促进肠相关淋巴组织的成熟。寄生于肠道的
根据病变范围分型: 直肠炎 直肠乙状结肠炎 左半结肠炎 广泛性或全结肠炎(倒灌性) 区域分布者称区域性结肠炎 根据病期可分为: 活动期 缓解期
并发症
1.中毒性结肠扩张:多发生于暴发型或重症病人,毒血 症明显,脱水、电解质紊乱,鼓肠,腹部压痛,肠鸣 音消失,WBC↑↑ X线腹部平片:结肠扩张,结肠袋消失可引起急性穿 孔。常因低钾、钡灌肠、使用抗胆碱药或鸦片酊诱发 2.直肠结肠癌变 3.其他并发症: 肠大出血发生率约3%,肠穿孔、肠梗阻,偶见瘘管形 成、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2
中医研究进展
1 认识沿革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治疗进展
1 认识沿革
中医文献中虽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但历代医籍都不
乏对该病的相关论述。
本病属中医“泄泻”、“肠澼”、“滞下”、“痢
疾”、“肠风”、“脏毒”等范畴,其中又以泄泻、痢疾
论述为多,“肠澼”、“滞下”亦归属于痢疾之范畴。泄 泻之名首载于《内经•生气通天论》,以“泄” 称之,有 “濡泄”、“洞泄”、“注泄”等。《难经》有五泄之分, 汉唐时代称为“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而痢疾
2.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病情反复难愈,病程迁延,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 中西医结合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3.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暴发起病 病程呈慢性经过,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 持续并逐渐加重 诱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 临床表现与病变范围、病型及病期有关
500余种微生物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梭状芽孢杆菌、枯草、杆菌、
蜡样芽胞杆菌、地衣芽胞杆菌、类杆菌、消化链球菌、埃希杆菌、韦
荣球菌等均属肠道益生菌,目前最常用的益生菌是乳酸杆菌属和双歧杆
菌属以及某些种类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某些非致病性微生物制剂,如酵 母菌,虽然不是活菌制剂,但是由于其对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现在 也归于益生菌范畴。
素的患者,,也可用于缓解期的维持治疗。免疫抑制剂不良反应较多,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血常规、肝功能等。
生物学疗法:以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为代表。 TNF-α是UC发生、发展、转归的重要因子,在UC患者的血清、粪便 及尿中均显示TNF-α浓度升高,TNF-α是由T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的 细胞因子,被金属蛋白酶TNF-α活化酶激活,其中包括黏附分子表达
1 饮食
欧美地区的发病率高于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 尤其是肉类、蛋奶制品摄入增加,使UC患病率增高。 饮食结构不合理可以导致UC发病: 过多摄入脂肪和脂肪酸会损伤结肠黏膜。 现代饮食如可乐、巧克力等与UC呈正相关,柑桔与UC呈负相关。
有报道高铁饮食可使UC小鼠结肠炎症加剧,并增加肿瘤发生危险,其机制 可能与高铁致氧化应激及硝基化应激反应增强有关。
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于本病的认
识也逐渐向细胞、基因和分子水平发展。
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可概括为: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 在肠道菌丛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 应和炎症过程,可能由于免疫调节紊乱,这种免疫炎症反应表现为过度 亢进和难于自限。
在肝,宜平肝乃可补土。”均说明情志失调是本病发病的一个主要因素。
脾胃虚弱 《内经》云:“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脾主运化,胃 主受纳,若因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等,均可导致脾胃虚弱,升降功能失 调,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 《素问•风论篇》中说:“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 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织互相影响,使UC缠绵难愈。
5 遗传因素
国外文献报道,UC有着明显家族聚集现象。UC患者一级亲属发
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患者的配偶发病率不增加。 单卵双胞比双卵双胞者发病率高。
6 感染因素 微生物在UC发病中的作用一直受到重视,但至今尚未找到某一 特异微生物病原与UC的发病恒定相关。 新的观点认为,UC是针对自身正常肠道菌群的异常免疫反应引 起的。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第一、在肠道无菌生长的情况下,不 发生UC;第二、病变部位针对自身正常细菌抗原的免疫反应增强; 第三、抗生素制剂对于UC患者有益。
饮食所伤 《内经》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 脏……,下为飧泄,久为肠澼。”饮食不节,宿食内停;过食肥甘厚味,呆
胃滞脾;嗜酒伤中,酿生湿热;过食生冷,损伤脾阳,皆可使脾胃传导失职,
升降失调,以致水湿内停,气血凝滞,与肠中腐浊之气相搏,发为腹痛、腹
泻。 《景岳全书•泄泻》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 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泄泻》中云:“伤食泻,伤于生冷油腻,停滞膈
间,脾气不温,食难消化,或多餐糯食及一切难化之物……”,即言伤食泻
病因又言其病机。
情志失调
《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素问•调经论》 亦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平时脾胃素虚,复因情
志影响,忧思恼怒,精神紧张,可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导致脾失健运,
运化功能失常,湿滞肠胃,日久气血壅滞,损伤脉络而化为脓血,便下赤白 黏液。 《景岳全书•泄泻》所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 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两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 气受伤而然。使脾气本强,即有肝郁,未必能入,今既易伤,则脾气非强可 知矣。” 清•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泄泻》说:“相木侮土,土亏不能制水,其病
7 免疫因素 UC受累肠段产生过量抗体。自身抗体的存在,提示自身免疫因 素在本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UC患者自身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治 疗 研 究
氨基水杨酸制剂及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UC的主要方法, 这些 药物, 只能暂时控制和缓解症状, 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该病, 长期应 用不良反应增多, 停药后容易复发, 部分激素耐药或抵抗的难治性 患者效果更不理想。 近年来由于细胞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对UC病因的 深入了解和新型药物的开发,许多全新的治疗方法和新型的药物制 剂(如生物制剂等)开始应用。 UC黏膜损伤无法修复的原因尚未阐明, 至今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造成该病病程迁延、无法治愈, 通过研究结肠黏膜干细胞与病变关系,有可能阐明UC黏膜损伤
3 吸烟
UC在吸烟者中发病率较不吸烟者低,相反戒烟者更易患,不吸
烟者发生UC的危险性是吸烟者的2~6倍。 吸烟预防UC的机制可能与尼古丁有关。
吸烟可影响细胞和体液免疫,增加肠黏液。
4 心理因素 大约有40%的UC患者的发病与精神应激有关。 调查表明UC患者具有内向、内省、离群、保守、严谨、悲观、 抑郁、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易怒、对各种反应强烈激动后又难 以平复的个性特点。 个性和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恶化,心身交
合理饮食对于UC有治疗作用: 饮食能够促进肠道自身愈合,这是UC治疗的新概念之一。 益生菌及其制品对UC有治疗作用。 不饱和脂肪酸可能具有抗炎活性。
2 药物 研究表明,非类固醇类抗炎药能导致UC的恶化及复发。其机制 有可能是白细胞黏附及迁移的增加,以及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数 量的减少。 年轻女性患者口服避孕药者比对照组多。因此,推测口服避孕药 是UC的风险因素,关于这一点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早 期 溃 结 直 肠
早 期 ( 轻 度 ) 溃 结 直 肠
中 度 溃 结 直 肠
溃 结 乙 状 结 肠 , 中 度
溃 结 降 结 肠 , 中 重 度
溃 结 脾 曲
溃 结 横 结 肠
3.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病 因 研 究 治 疗 研 究
病 因 研 究
现代研究表明,UC可能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
一证始见于《素问》:“肠澼便血如何?⋯⋯ 肠澼下白沫
如何?⋯ ⋯肠澼下脓血如何?”
2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难经》所谓:“湿多成五泄。”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云:“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温耳。不知风寒
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
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原于湿者也。”指出其他寒邪或暑热之邪,往往 与湿邪相兼,直接影响于脾胃,使脾胃功能障碍,清浊混杂而下,见腹泻、 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 研究进展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希利
1
西医研究进展
2
中医研究进展
1
西医研究进展
1.溃疡性结肠炎的概念 2.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
3.临床表现及分型
4.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溃疡性结肠炎的概念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 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 和黏膜下层,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也可 遍及整个结肠。 1859年首次被描述 1920年被医学界公认 1956年我国首次报道
无法修复的原因,并为该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氨基水杨酸类:5-氨基水杨酸(5-ASA),氨基水杨酸是治 疗轻、中度广泛行UC患者的一线药物,其主要机制是:抑制局部
和全身炎症反应、抑制免疫反应、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肠系膜脂肪
酸化等。近年来已经研制出毒副作用小、局部药物浓度高的5-AS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