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1)

合集下载

3.1 溶液的形成 (1)

3.1  溶液的形成 (1)

年级学科 初三 化学 课题 溶液的形成(1) 备课人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2)认识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及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4)了解乳化现象及其应运。

过程与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溶液的形成及其特征;难点:乳化现象及其应运。

课时1 时间 45分钟【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1、元素就是 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2、由 叫做单质,如 、 等;由 叫做化合物,如 、 等。

3、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上元素符号表示 ;微观上元素符号表示 。

【新课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海水、河水、湖水等天然水即使非常清澈,也不是纯净的水。

因为这些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

那么,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中的呢? 一、溶解的过程 【引导阅读】P 58“活动天地”,实验观察现象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①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有一种,也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溶剂只能有一种。

②溶液肯定是混合物。

4、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例:蔗糖溶液、碘酒、食盐水、白酒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5、物质溶解伴随的现象:①温度改变 【实验探究】P 59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等物质溶入水时,能使溶液的温度升高;__________等物质溶入水时,能使溶液的温度降低;而有些物质,如______________溶入水时,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

3、组成:2、特征 : {①_________性: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_________(“相同”或“不同”)。

②_________性: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温度不变化,被溶解的物质不会 从溶液中分离出来②熔沸点改变:有些物质溶于水后往往使水的沸点______________,凝固点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溶解的过程一

【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溶解的过程一
体进行感知,促进学生
物质是由哪些基本粒子构
的物质构成的奥秘网
对“元素观、微粒观、
成的?哪一种粒子是构成
络图,完善所学知识,
物质分类观”等化学基 本观念的形成。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 的谜语,从溶液的分 类、性质、组成、结构 等方面,初步认识溶 液,明确研究和学习一 种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创设 情境
激趣
启思
重点 难点
重点:溶解的微观实质,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难点:溶解的微观实质;从微观上认识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 定性的原因;宏观、微观和符号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建立。
评 价 设 计
1.通过课堂提问、跟踪练习和达标检测等方式,考查学生自 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效果及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考查学生能否 运用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一“宏观、微观和符号三重表征 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
后每个蔗糖分子要跟一定
体的描述。
对蔗糖和食盐溶解的
数目的水分子结合在一起,
过程有了进一步更具
作为一个整体不断运动,这
体的认识。
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水合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探究
释疑
合作
交流
【引导思考】:
根据刚才的学习,你能从微 观的角度综合描述物质溶 解的微观过程吗?
【点拨归纳】:
【自我评价】:
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 迁移,思考跟踪练习 题,进行解答。
【问题启思】: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 问题。
在此初步提到“扩散” 和“水合”两个过程, 为后面学习“物质溶解 时能量的变化”做好铺 垫。
运用“对比”的科学方 法进行观察,便于学生 获得全面准确的科学 结论。进一步从微观的 视角加深对“溶解过 程”的理解。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 溶液的形成 (1)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  溶液的形成 (1)
溶液的形成
探究实验一: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
蔗糖溶于水中 食盐溶于水中 硫酸铜晶体溶于水中
现象 蔗糖溶解,形成 氯化钠溶解,形 晶体溶解,形成 无色透明的液体 成无色透明液体 蓝色透明的液体
形成
蔗糖溶液
氯化钠溶液ຫໍສະໝຸດ 硫酸铜溶液2探究思考
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蔗糖分子扩散到水 分子的间隔之中。
10
(2)看状态或量多少 当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时,常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是溶质, 液体看作是溶剂。 两种液体相溶,没有水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当溶液中有水时,不论水有多少,一般把水当做溶剂
(3)注意溶质和溶剂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
如:CaO溶于水,溶质是Ca(OH)2,
CO2溶于水,溶质是H2CO3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溶解,溶液呈紫色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溶液为无色
相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不同的溶质在相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16
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矿泉水
啤酒
白醋
医用药水
无土栽培西红柿
无土栽培芹菜
17
判断说明
1、溶液是无色的。
× 2、无色、透明、澄清的液体就是溶液。 × 3、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 4、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 5、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下,
试管内加入 的物质
水和植物油
振荡前 分层
现象
振荡后 浑浊
静置后 分层
把液体倒 掉后试管 是否干净
不干净
水和植物油和 洗涤剂
分层 浑浊
不分层
干净
植物油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不均一、不稳定的,静置后会 分层,说明不是任何液体互相混合都能溶解的。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认识溶解的现象2.建立溶质、溶剂、溶液的定义3.认识溶解和乳化重点:溶液的概念难点:理解溶液的特性学习过程实验准备【实验9-1、2、3、4】一、溶液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其中含有80多种元素(情境引入: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其中溶有大量的物质,如果有可能,把海水中溶解的物质全部捞出来放在陆地上,能使陆地提高153米;假如把世界海洋的水都蒸干,海底就会积上60米厚的盐层)1.溶液的形成2.溶液的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教思考:让学生认真阅读溶液的定义,对溶液的定义中的各成分进行解读)3.对溶液的理解⑴溶液的特性:均一性、稳定性;是混合物。

⑵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教思考:让学生思考怎样判断溶质和溶剂)(叫表达:用专业用语来表达溶液的组成,要求表达专业化、规范化)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溶质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和固体。

一种溶液中溶质可以为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②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⑶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气—液体系:液体是溶剂液—液体系:量多的为溶剂。

但如果有水参加,无论多少,水均为溶剂。

如没有指明,溶剂均为水。

固—液体系: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里,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蔗糖溶液:溶质为蔗糖,溶剂为水。

且在该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存在。

在氯化钠溶液里,溶剂是水,溶质为氯化钠,且氯化钠是以离子存在(NaCl=Na++Cl-)(注意记住蔗糖和氯化钠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⑷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

未溶解的溶质不能计算在溶液质量当中。

4.碘、高锰酸钾与水、汽油的溶解情况;酒精和水之间的溶解情况碘易溶于汽油而不易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汽油;酒精与水能互溶(教思考:引入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酒精和水称为互溶是因为这两种物质均为液体,但规定了水是溶剂。

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024年版)

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024年版)

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核心素养目标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对食盐溶解过程的微观揭秘,学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建立微粒观;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判断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探究物质溶解时温度的变化,了解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知道溶解时的能量变化与微粒运动有关,初步建立能量观;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掌握乳化的原理,并了解溶液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溶液的相关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解决措施:注重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借助动画和演示实验境 【情景创设】播放图片:生理盐水的相关信息【提出问题】1.氯化钠注射液是无色的,它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氯化钠是怎样溶解于水中的?一探:【提问】将一定量的食盐放入水中,搅拌,静置,观察现象。

食盐去哪儿了?【微观探源-播放食盐溶解的动画】【微观探源-播放蔗糖溶解的动画】二探:液【展示图片-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提问】1.生理盐水的上部、中部、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说明了溶液具有什么特征?2.如果把生理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说明溶液具有什么特征?【提问】深入理解溶液的概念1、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2、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3、溶液一定是液态的吗?【讲解】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并展示常见的溶液,让学生根据规则进行判断三探:质 时 的 【情境导入并提问】为什么摇一摇就能使饮料变冰呢?思考、判断【引导】设计实验【演示实验】氢氧化钠和氯化铵溶于水后溶液温度的变化【讲解】溶解过程中的微观变化【呈现图片】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乳 化 【提问】洗涤剂为什么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呢?【演示实验】洗涤剂和油污作用【讲解】乳化的原理【提问】洗涤剂和汽油都能洗掉油污,去污原理相同吗?归 纳 讨论、交流、表达、最后归纳出溶液化。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优秀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点评
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酒精、水、红墨水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乙醇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学生观察仔细,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并能准确回答。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食盐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特征,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2、知道溶质、溶剂的区分方法;3、知道溶液命名规则并能根据溶液的名称说出溶质和溶剂。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与实际社会的紧密关系。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征;2、知道如何区分溶质和溶剂、溶液的命名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的特征,会根据溶液的特征辨别溶液。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导入新知1、提问:海水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2、展示生活中的白酒、饮料、白醋等图片,了解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物质。

3、介绍生这类物质在生活和医疗上有重要的用途。

这类物质就是我们常说的溶液。

二、自主学习,发现疑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6-28相关内容,归纳得出本节课将学习的内容:1.溶液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是溶液?2.溶质和溶剂如何区分?3.如何给溶液命名?三、合作探究,质疑解难探究活动一1.实验演示,将泥土、植物油、蔗糖、食盐分别放入水中振荡,学生观察现象:实验各部分是否均一是否稳定(是否沉降或分层)形成物质的类别①将泥土加入水中,振荡②将植物油加入水中,振荡③将蔗糖加入水中,振荡④将氯化钠加入水中,振荡2、讨论:⑴实验①和②的物质类别分别是什么?实验①和②的物质是否均一?是否沉降或分层?⑵实验③和④的物质类别分别是什么?实验③和④的物质是否均一?是否沉降或分层?讨论得出结论,填入上表。

3、引导学生对比分析⑴实验①和②的物质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浊液。

⑵实验③和④的物质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4、讨论: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糖水和盐水的形成过程?5、引导学生得出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6、学生阅读P31资料卡片: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

溶液的形成(1)

溶液的形成(1)

第九单元溶液学案学习目标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情境导入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学习研讨一、溶液【自主学习】【实验9-1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思考]混合物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交流](用微粒的观点解释)【阅读]阅读课本巳7—28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质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液体互溶,一般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溶剂, 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溶剂。

溶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常用的溶剂是_______________ ;碘酒中_____________ 是溶剂,___________ 是溶质。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导学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导学案

1.课题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
2.学习任务:
(1)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初步认识溶解现象。

(2)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判断。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广泛用途。

3.学习准备:
准备好玻璃杯、水、鸡蛋、食盐、味精、蔗糖(或白糖)、酒精、食用油、沙子。

边观看视频,边做实验,边做记录。

4.学习方式和环节:
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学习环节主要有:实验或联系生活实际→概念或规律→运用概念或规律解决问题→进行课堂小结。

附注:。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九年级化学下册课件(人教版)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九年级化学下册课件(人教版)

分组实验
乙醇溶于水中
实验9-3
实验步骤 在盛有2 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用红墨水是为 了显色,利于观察 ),振荡。 然后将试管倾斜,用滴管沿试管内壁(注意:滴管不要接触 试管内壁)缓缓加入约2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 否分层。 然后振荡并静置几分钟,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课堂小结
溶液
概念 特征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均一性、稳定性
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随堂练习
1.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
溶液的是( A)
A.花生油
B.食盐 C.白酒 D.蔗糖
2. 下列物质溶于水能形成溶液的质和溶剂的方法
2.根据溶液的名称来确定 溶液的名称一般是“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的酒精溶液; 若溶剂是水,溶剂的名称可以省略,如蔗糖溶液,即蔗糖的水 溶液。
指出下列溶液中溶质、溶剂各是什么?
溶液 (1)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2)硫酸铜溶液 (3)铁与硫酸铜溶液恰好完全反 应后所得溶液 (4)锌与过量稀盐酸完全反应后 所得溶液
01PART ONE
溶液
探究实验
在20 mL水中加入一匙蔗 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 现象。 实验现象: 蔗糖颗粒逐渐减小最后消 失。这是蔗糖在水中扩散, 形成了蔗糖溶液。
蔗糖溶液
蔗糖放进水中后,很快就“消失”了,它到哪 里去了呢? 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 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 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
A.牛奶
B.面粉 C.汽油 D.酒精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以及简单实验的设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体会物质在溶解时的扩散时一个自发的过程,了解水是一种溶解能力很强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切这个过程绝大多数是不可逆的。

2.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碘、高锰酸钾、水、汽油、酒精、红墨水、玻璃棒、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五、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3分钟展示各小组课前准备的水,小组交换品尝(提示学生感受在品尝的过程中味道有无差异)。

它们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各部分的味道是一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你的猜想与假设自然就有了答案。

各组分别派一位代表品尝,并描述味道和过程中的感受。

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描述猜猜他们喝的是什么。

饮品的配制者揭晓答案,并根据配方及包装上的标签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饮品的成分。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悬念,引入,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新课讲授25分钟探究活动1 探究溶液形成的过程学生实验: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或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

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

[提问]我们各小组的液体,都是混合物大家思考一下: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小结]: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溶液的形成?[播放动画]:蔗糖在水中的溶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你所配制的蔗糖或食盐溶液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小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填写以下表格:现象形成什么学生积极寻找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

溶液的形成1课教案

溶液的形成1课教案
结论:
溶液的概念
溶剂的概念
溶质的概念
溶液的特征是性和性
溶质的物质状态一般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剂在初中阶段一般是_____.
当两种液体形成溶液时,习惯上把__________称为溶剂。若有水存在,则水一定是_______.
讨论:
氯化钠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温度变化,而有的物质在溶于水时,会使溶液温度产生明显的变化。这是因为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溶剂和溶质的概念,理解溶液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性,并能够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溶解过程通常都伴随能量的变化,并通过洗洁精对油污的作用现象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溶液的概念及特性
乳化作用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溶液的特征、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假设上部某点的密度是1.03g/ml,则底部某点的密度一定是说明食盐水具有
2、如果将该食盐水密封,保存3年,是否会沉降或分层?说明食盐水具有
3、食盐固体是怎样消失的呢?
当将食盐固体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食盐固体在的作用下,NaCl解离成能够自由移动的微粒、,扩散到水中,形成了氯化钠的水溶液。因为氯化钠的水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和,所以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氯化钠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在蔗糖溶液和酒精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用密度为1.84g/ml、质量分数98%的浓硫酸和蒸馏水,配制500g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要用的量筒和量取的浓硫酸分别是()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溶液的形成》经典例题及解析

《溶液的形成》经典例题及解析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1)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溶液不一(3)溶液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当外界条件(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5)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3.物质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1)吸热:如NH 4NO 3等铵盐固体溶于水(2)放热:如NaOH 固体、浓硫酸溶于水(3)现象不明显:如NaCl 等固体溶于水4.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油脂分散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

4.溶液、悬浊液及乳浊液的区别与联系项目溶液分散在水里的物质溶解性 状态固、液分散在水里的粒子分子或离现象 透明且均久置现象 不变(应用 动植物摄取营通过溶液才相同点溶液的形成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液不一定没有颜色,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高锰酸钾界条件改变时,溶液也会发生改变。

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剂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的体积与溶剂的溶于水。

溶于水。

溶于水。

脂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联系悬浊液 溶 不溶 液、气 固子或离子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许多明且均一 浑浊、不均一(稳定) 沉淀 分上摄取营养一定要溶液才能吸收可湿性粉剂农药 都是混合物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

溶剂的体积之和。

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乳浊液 不溶 液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浑浊、不均一 分上、下两层(不稳定)——下列物质分别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A.纯碱B.花生油【解析】A、纯碱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可形会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乳浊液于液体里形成悬浊液,不能形成溶液,不符不能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答案】A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A.甜面酱B.豆奶粉2.混合后不能形成溶液的一组物质是 A.二氧化碳和水B.食用油和水3.下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判断正确的是溶液A硫酸铜溶液B 碘酒C 石灰水D 医用酒精以下各组物质混合后,温度降低的是A.水和氢氧化钠C.水和硝酸铵【解析】A、氢氧化钠溶解在水中,大量放↑,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故B错误;Ca(OH)2,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答案】C典例1 溶液的形成,能够形成溶液的是C.面粉D.冰块后可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符合题意浊液,不能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C、面粉不溶于不符合题意;D、冰块溶于水后,还是水,由同一种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C.白砂糖D.花生油C.酒精和碘D.食盐和水的是()溶质铜溶液铜碘酒灰水氢氧化钙用酒精水典例2 溶解时吸热、放热B.稀盐酸和锌粒D.生石灰和水。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液体。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

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③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认识溶解的过程,构建溶液的概念。

②运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游戏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新知。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及科研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②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溶液形成微观过程的理解二、说学生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糖水、汽水等,在化学课上接触过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对溶液进行深入的认识。

课题1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1)九年级化学下册课件(人教版)

课题1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1)九年级化学下册课件(人教版)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mL 水或5mL汽油;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 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溶质 溶剂
现象


碘几乎不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溶液呈棕色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紫呈红色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
溶质, 二硫化碳 是溶剂,这种溶液叫做 白磷 的 二硫 溶
液。
化碳
18、根据溶液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溶液 硫酸铜 澄清石 碘酒 白酒 稀硫酸 盐酸 碘的汽
溶液 灰水
油溶液
溶质 硫酸 铜
氢氧 碘 酒精 硫酸 氯化 碘
化钙

溶剂 水
水 酒精 水 水 水 汽油
19、锌与稀硫酸恰好反应后,溶液的溶质是 ZnSO4 。 20、铁与硫酸铜溶液恰好反应后,溶液的质量 减少 ,
B.都是均一稳定的
C.都是无色透明的 D.都是有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11.消毒酒精中酒精的体积分数为70%-75%,则消毒酒精 中的溶剂是( A )
A.水 B.酒精 C.酒 D.说不定
12、一瓶长期存放的茅台酒,若倒出第一杯酒其酒 精度为 54度,那么倒出第二杯酒的酒精度为 ( C )
A.大于54度 B.小于54度 C.等于54度 D.无法判断
为了显色,利于观察),振荡。然后将试管倾斜,用滴管沿
试管内壁(注意:滴管不要接触试管内壁)缓缓加入约2mL乙
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并静置几分钟,
观察现象。
振荡前现象
液体分层,上层为 无色,下层为红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溶液学案
学习目标
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情境导入
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
学习研讨
一、溶液
【自主学习】
【实验9-1】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思考】混合物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交流】(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阅读】阅读课本巳7—28
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溶质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液体互溶,一般把_______________ 叫做溶剂, _________________ 叫做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____________ 叫做溶剂。

溶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常用的溶剂是__________ ;碘酒中__________ 是溶剂, _______ 是溶质。

【交流讨论】
1、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
2.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实验9-2】
I)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的现象
振荡前的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试管内加 入的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
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水和植物油
水和植物油及洗 涤剂
【交流讨论】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29页最后一段至第30页第一段,了解乳浊液定义及其特点; 及生
活中的乳化现象。

拓展提升
【必做题】
病人在医院接受静脉注射或滴注时,常用到生理盐水即氯化钠注射液,回答: (1)该注射液里的溶质是 (2)常温下一瓶合格的氯化钠注射液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出现混浊现象?为什 么?
学情分析
1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直至过量的全过程中,下列转变关系正确的是( A.溶液 乳浊液
溶液

C.悬溶液 乳浊液 溶液
2、 关于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种溶剂中只能溶解一种溶质 C. 食盐溶液与蔗糖溶液混合后仍为溶液 D. 同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浓度不 3、 下列可作为溶质的是( ) A 、 气体
B 、液体
4、 下列四个家庭实验不能配制成溶液的是(
B.溶液
D.溶液
悬溶液
悬浊液
溶液
定相同 )
B. 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 固体
) 乳浊
D 、都可以
filWiiti
【选做题】
50 g 稀硫酸中投入么?溶液质量是(A、55 g 5 g 铁(全部溶解),反应停止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

B、大于55 g
C、小于55 g
D、无法
确定
课堂小结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