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气温

合集下载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测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有:第一章第五节《气候与天气》中的第二部分《气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气温记录表格、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对气温的思考,引入新课。

(1)展示夏天和冬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气温差异。

(2)提问: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1)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2)气温的测量: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3)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气温的变化曲线,引导学生分析规律。

3. 例题讲解:讲解与气温相关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1)例题1:某地一天中最高气温为30℃,最低气温为20℃,求这一天的平均气温。

(2)例题2:比较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温差异,分析原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气温测量、记录和分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1)测量教室内的气温,记录在气温记录表格中。

(2)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

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并记录家中一天的气温变化,计算平均气温。

(2)分析气温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适应措施。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 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主要讲述气温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包括第三章“气候与生活”的第一节“气温的变化与影响”,详细内容涉及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分布规律以及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分布规律,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气温知识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世界气温分布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气温测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讲解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气温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的变化与影响2. 板书内容:(1)气温的概念与测量方法(2)气温的分布规律(3)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并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3)举例说明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气温的相关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气象站、开展气温调查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天气和气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定义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3. 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4. 气温的变化规律5. 天气对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关系,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

2. 难点:气温的变化规律,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阐述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举例说明。

4. 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气温变化。

5. 讲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恶劣天气。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一周的气温变化,分析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策略:1.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变化。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如天气预报视频、气温变化图表等,增强学生对天气和气温的认识。

3. 设置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基本概念。

3. 分析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天气对气温的影响。

4. 讲解气温的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气温的计量和转换。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章《气温》。

教学内容包括:气温的定义、气温的测量、气温分布的特点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如下:1. 22.1节:气温的定义及测量;2. 22.2节: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 22.3节:影响气温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温的定义,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理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的因素;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难点:影响气温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世界气候分布图、多媒体设备;2. 学具:气温记录表、学习笔记、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发学生对气温分布规律的思考;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3. 知识讲解:(1)讲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分析;(2)讲解影响气温的因素,结合实例进行分析;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记录数据,讨论气温变化的原因;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6. 随堂练习:设计气温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2. 主要内容:(1)气温的定义、测量;(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影响气温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定义及测量方法;(2)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的因素;(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气温变化的看法。

2. 答案:(1)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4. 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5. 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关系,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2. 难点: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气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定义及特点。

3.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

4. 讲解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5. 讲解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原理和作用。

6.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7.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感悟。

9.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内容。

10.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象变化,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气温测量和表示方法的熟悉程度。

4. 评价学生对天气预报编制和应用的理解。

5.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影响的认识。

七、教学资源:1. 天气预报视频资料。

2. 气象图标和图表。

3. 气温测量工具模型。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课件:气温(共17张PPT)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课件:气温(共17张PPT)

3.一天中的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在气象观测中,测量气温的工具 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
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 午后2时左右 ; 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 日出前后 。
4.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 箱外__低__;(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2)该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是 没有设置不装遮阳帘的对照组。
5.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表示( B) A.大气温暖的程度 B.大气的冷热程度 C.大气的湿度 D.大气的成分 6.下列关于气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B.气温是指某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C.测量气温的温度计通常放在白色的百叶箱内 D.一天内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正午12时
3.小张同学想要测量家里的气温,为了使测得的温度更接近实际温度, 则温度计应该摆放的位置是(B )
A.朝南的阳台上 B.客厅里 C.朝北的后窗上 D.厨房内
4.读浙江省某地某日“气温日变化图”,该地该日的最低气温大约是( B) A.23.1 ℃ B.24.1 ℃ C.25.1 ℃ D.26.1 ℃
14.某气象站一天中测得以下几个时间段的气温,试回答下列问题:
时 间/t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 度 12.2 10.4 9.4 11.1 12.0 17.6 18.5 22.4 20.5 18.1 14.4 13.9 /℃
(1)当地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_1_4__时,最低气温出现在__4__时。一天中的
7.下图是杭州市夏季某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1)气温日较差指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这一天,杭州气温日较 差是( C ) A.10.5 ℃ B.9 ℃ C.11.5 ℃ D.67.5 ℃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天气和气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气温的测量方法。

4.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5. 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难点:气温的测量方法,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气温变化和天气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设置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测量和天气预报的制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变化和气温差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阐述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演示实验操作。

4. 讲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展示天气预报的制作实例。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天气和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6.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气温测量实验,体验天气预报的制作。

7.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观察天气、气温变化方面的不足。

8. 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气象资料,了解我国气候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环节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评价设计评价目标:1. 学生能准确描述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气温测量工具,并解释测量结果。

3. 学生能够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并简单介绍其制作过程。

4.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数据,展示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和关注。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课“天气和气温”中深入学习。

具体内容包括:气温概念、测量与记录;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影响气温变化因素;以及气温与生活关系。

我们将重点学习教材中第一、二节内容,详细探讨气温测量和天气现象观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气温概念,掌握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

2. 能够观察和描述常见天气现象。

3. 解影响气温变化因素,认识到气温与生活密切关系。

4.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

难点:影响气温变化因素及其对生活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天气现象图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将给学生展示一组天气现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天气情况,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2. 新课导入(10分钟)(1)介绍气温概念,引导学生解气温对生活影响。

(2)讲解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演示如何使用气温计。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教材中例题,让学生通过例题掌握气温测量和记录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5分钟)讲解影响气温变化因素,让学生解气温与生活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天气和气温2. 内容:(1)气温概念、测量与记录(2)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3)影响气温变化因素(4)气温与生活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概念及测量方法。

(2)观察并描述今天天气现象,记录气温变化。

2. 答案:(1)气温是指空气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方法:将气温计放在通风、遮阳地方,读取温度数值。

(2)请学生根据实际观察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解气候变化对生活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气温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气温
2、高温和严寒有哪些危害?可以采取 什么防范措施?
课堂练习
1、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







2、测量气温的工具是
,我国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是

3、下列短语中不是用来描述天气的是 (

A、狂风暴雨 B、风雪交加 C、秋高气爽 D、阳光灿烂
4、“早穿皮袄午穿纱”这一说法是指: (

A、冬季气温变化大 B、年平均气温低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
植物最适宜生长的温度。如水仙8℃-12 ℃; 兰花25 ℃-30 ℃;黄瓜白天25 ℃-30 ℃/夜 间15 ℃-18 ℃;小麦>10 ℃;玉米24 ℃-26 ℃;水稻25 ℃-28 ℃。(拔节)
气温与人们的生活
1、夏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方法来 抗高温?冬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 方法来御寒?
C、日平均气温高 D、气温日较差大
5、一天中,陆地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A、日落前后 B、日出前 C、午夜前后 D、上午10时
华氏温度
° 华氏度( F)是欧美国家生活中常用的温度单 位。 华氏温度=1.8摄氏温度+32
3、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 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大风、暴雪、严寒 的天气
微风、晴朗、高 温的天气
4、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要素的综合状况。 气候:指一个地区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
的综合。 共同点:都是大气状况; 不同点:天气是多变的,短时间的;
气候是比较稳定,多年形成的
第二节 气温
民间的俗语
燕子低飞――天将雨 蜻蜓成群低飞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 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蛤蟆叫,大雨不久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以及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具体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气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气温计、地球仪、教学课件、气温分布图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气温计(每组一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的变化,提高实践能力。

4. 例题讲解:讲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气温知识。

5. 随堂练习:针对气温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等知识点,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

6. 知识拓展:介绍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2. 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3. 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 答案: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原因: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全国普遍高温;原因:太阳直射北半球,全国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分布规律等知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气温知识的应用,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气温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2气温(教学教学设计)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浙教版)

2.2气温(教学教学设计)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浙教版)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气温知识点,掌握气温技能。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气温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示例题型及答案:
1. 气温变化曲线图:学生需要绘制一条曲线,表示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情况。例如,曲线从早上6点的最低气温开始上升,中午12点达到最高气温,之后逐渐下降,到晚上10点降至最低气温。
2. 气温数据表格:学生需要填写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和平均值。例如,最高气温为35℃,最低气温为18℃,平均气温为26℃。
3. 解释气温异常现象:学生需要解释某一次气温异常现象的原因,如高温热浪或寒潮,并说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设计气温预报: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简单的气温预报,包括预计气温、天气状况等。
5. 讨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需要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穿着、旅游活动等。
7. 气温的异常现象:了解气温异常现象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8. 气温预报:让学生了解气温预报的基本方法,尝试制作简单的气温预报。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如观察、实验、分析等,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2.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思考气温问题,如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等,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概念的讲解、实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突破难点,巩固重点。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气温》PPT课件,共14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气温》PPT课件,共14页
第2章 天气与气候
第2节 气温
学习目标
1.认识天气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
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密切关系。
知识点1 天气什么
天气的概念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组成要素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等
A
[解析] 一天中正午12时太阳辐射最强,此时地面温度随着吸收太阳辐射而升高,地面辐射逐渐增强。由于地面升温后,通过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需要一段时间,故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即午后2时左右。
题型1 天气的识别(易错) ★★
典例3 下列形容天气的语句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题型3 气温与生物的关系 ★★
典例5 气温与生命活动关系非常密切,很多动物的行为与气温变化有关。下列行为与气温变化无关的是( )A.青蛙冬眠 B.小狗吐舌 C.金蝉脱壳 D.候鸟迁徙
C
[解析] 青蛙为了安全度过冬天,选择冬眠,跟气温变化有关;随着气温的升高,狗通过吐舌以及加快呼吸频率来降低自身温度;金蝉脱壳描述的是蝉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蜕皮现象,与气温无关;候鸟迁徙是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跟气温变化有关。
本节知识归纳
3.气温对生命活动和人类的影响
气温与生命活动关系密切
很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例如,随着气温的升高,狗的呼吸频率会明显加快并伸出它的舌(如图甲);在秋末天气变冷时,青蛙开始进入冬眠(如图乙) 甲 乙
A
[解析] 描述的是一夜之间树枝上缀满了雪花,恰似梨花盛开,是短时间内的状况,即天气; 、 、 描述的均是某地每年这个时候的天气状况,比较稳定,且不是短时间内的,不是天气。

2.2气温(教学设计)八年级科学上册高效课堂(浙教版)

2.2气温(教学设计)八年级科学上册高效课堂(浙教版)

2.2 气温(教学设计)冷暖、晴雨都是天气变化的表现。

在什么情况下蜻蜓会飞得很低?蚂蚁搬家往往预示着什么?许多动物的行为都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那么天气是什么?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呢?一、天气是什么天气是什么晴雨冷热,都是天气变化,那么天气是什么呢?有哪些要素呢?天气的概念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天气现象:刮风、下雨、雷电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思考与讨论1.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电闪雷鸣阴转多云、晴空万里、和风细雨、电闪雷鸣2.你能说说今天的天气状况吗?例:今天天气晴转多云,气温21~30℃,东风3~4级。

主要从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等方面进行描述。

思考:观察下图天气预报,天气有哪些要素组成?大气温度、风、降水、湿度、气压等因素。

思考:天气有什么特点?天气的特点是短期、多变。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

对天气状况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晴,雨,气温高,气温低,风力大,风力小等,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多变。

二、气温1.什么是气温气温是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它能告诉人们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2.气温的测量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

我国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在气象观测中,除了使用普通温度计定时测量气温外,还要使用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如图),分别测量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进行4次,分别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和20时。

思考与讨论一天中的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

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候?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14时)左右,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在气象观测中,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如图28)里。

百叶箱一般置于离地面1.5米左右的位置,百叶箱是测温仪器的防护设备,箱门通常朝向北面(北半球),温度计要水平放置在百叶箱内。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
许多动物的行为都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那你 还知道有哪些?
气象哨兵 物象谚语
A.随着气温的升高,狗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
蚂蚁搬家,必有雨下; 2.台风“海马”在广东省汕尾市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4级,风速42米/秒,汕尾市当天最高气温为28℃,最低气温为25℃,中到暴雨,南风10~11级,上述描述的大气
你是如何抵抗高温与严寒天气?
如采用洒水、晚上开窗通风、白天关窗, 使用空调等方法来抗高温。如采用多穿衣 服、使用暖气等方法来御寒。
低温对农作物有什么危害,如何预防?
危害有:低温使农作物受冻害、影响航运等。 在冬季,可以采用在树干上绑草绳、给农作物 盖上塑料薄膜等方法来抵抗严寒。
你注意过在什么情况下蜻蜓会飞得很低吗? 气压低、湿度大的天气下,蜻蜓因翅 膀变软而飞得很低,天要下雨了。 蚂蚁搬家往往预示着什么? 预示着天气要变坏。
3、一气象站一天中测得以下几个时间段的气温,试回 答下列问题:
(1)当地的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___1_4___时,最低气温 出现在____4___时。一天中的最大温差为___1__3__℃。 (2)若上表中的最高温TA和最低温TB是同一时间在A、 B两地测得的气温,那么A、B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___2__1_6_7_米。
朝向北方,防止太阳光的直接辐射。 4、你知道为什么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吗?(即百叶箱的 好处)
⒈能防止日晒雨淋,又能通风 。 ⒉ 百叶箱内阳光不能直接照射,温度计读数更 符合实际气温. ⒊百叶箱内的气温波动比箱外小.
温度 ℃
32 30 28 26 24 20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候?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

浙教版科学8年级上册 第2章 第2节 气温

浙教版科学8年级上册 第2章  第2节 气温
12
分层训练
10.百叶箱内温度计的读数和百叶箱外太阳光直接照射下的温度计的读数相 比( C ) A.平均值要低,数值变化大 B.平均值要高,数值变化大 C.平均值要低,数值变化小 D.平均值要高,数值变化小
13
分层训练
11.夏日,我省城市中最高气温不是在太阳辐射最强的正午12:00,而是在 午后的14:00左右,其主要原因是( D ) A.城市行道树遮荫 B.城市中风速较大 C.城市中人口较多 D.地面热量传给大气有一个过程
17
分层训练
(3)百叶箱内外哪个气温变化较大?____百__叶__箱__外_____。 (4)温度计为什么要横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分层训练
14.夏天烈日暴晒过的汽车,车内温度可达50 ℃以上。针对这一情况,市场 上出现了一些汽车遮阳帘,汽车遮阳帘是否真的有遮阳效果?研究人员 选取了普通型、加厚型和折叠型三款表面镀铝膜的汽车遮阳帘进行了以 下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选取三辆颜色、型号相同的同款汽车,并排朝南停放在阳光充足的空 旷地方。 ②将三款汽车遮阳帘分别安装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后,关上车门,并编号。 ③一段时间后,用灵敏温度计分别测量车内的温度。
5
分层训练
2.在小刚的一篇作文中有以下一些描述语言,你认为不合适的是( C )
①今天的气候很好,适合外出游玩
②今年冬季气温较常年偏高,天气出现了异常
③昆明四季如春,这里的气候真不错
④早饭后还是晴空万里,到了中午却是乌云滚滚,大雨倾盆,今天的气候
变化真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பைடு நூலகம்
D.①③④
6
分层训练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测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与生活的关系等方面。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如下:1. 第一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气温的测量与日变化第二节:气温的年变化与生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和日变化规律,了解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气温对生活的影响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气象数据表格、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温度计、计时器等)、气象观测记录表、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关注,导入新课。

2. 新课:(1)气温的测量:介绍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气温。

(2)气温的日变化:分析实验数据,讲解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举例说明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3)气温的年变化:展示地球仪,讲解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气温的年变化规律。

3. 随堂练习:设计气温测量、日变化和年变化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测量温度计原理温度计使用方法2.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影响:气温对生活的影响3. 气温的年变化原因: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规律: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测量方法。

(2)描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举例说明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1)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具体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五节,详细内容为气温的测量、记录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和记录方法。

2. 学会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影响气温的因素。

教学重点:气温的测量、记录和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地图、投影仪。

2. 学具:气温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发学生对气温分布规律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测量和记录方法。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记录数据,并分析气温分布规律。

4. 例题讲解:讲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地图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概念、测量和记录方法。

2.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某地区气温分布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温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环保建议。

2. 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的气温分布规律,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气温的测量和记录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分析气温分布规律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对此方面的引导和讲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影响气温的因素。

2.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3. 作业设计: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温分布规律,提出相应的环保建议。

八年级科学上册22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22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22 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主题为“气温”。

具体内容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分布特点及其影响。

本章分为两个小节:第1节介绍气温的基本概念和测量工具,第2节探讨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气温的基本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理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气温数据进行问题分析的能力,学会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探究气温的相关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分布特点。

难点:如何运用气温数据进行问题分析,理解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温计、地图、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分布特点。

(1)介绍气温的概念,讲解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2)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气温分布规律。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记录数据,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4.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2. 板书内容:(1)气温的概念及测量工具(2)气温的分布特点(3)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分析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气温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2. 答案:(1)气温指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工具主要有气温计。

(2)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主要是由于纬度因素造成的。

北方纬度高,接受太阳辐射较少,气温低;南方纬度低,接受太阳辐射较多,气温相对较高。

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22 气温教案 浙教版

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22 气温教案 浙教版

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22 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主题为“气温”。

具体内容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分布规律、影响气温的因素以及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涉及教材章节如下:1. 第1节:气温的概念与测量2. 第2节:气温的分布规律3. 第3节:影响气温的因素4. 第4节: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

2. 使学生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认识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气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影响气温因素的分析。

2.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世界气温分布图、影响气温因素的相关图片。

2. 学具:练习册、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对生活的影响,引起学生对气温的重视,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让学生亲自操作气温计,加深理解。

4. 实践:分组讨论影响气温的因素,分享各组观点,教师点评。

5. 例题讲解:结合生活实例,讲解气温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

6. 随堂练习:设计气温相关问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气温2. 板书内容:(1)气温的概念与测量(2)气温的分布规律(3)影响气温的因素(4)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答案:(1)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测量工具为气温计。

(2)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普遍高温;原因:纬度位置、地形、海陆分布等。

(3)示例:气温影响衣着、农业、交通等方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掌握较好,但对气温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理解还需加强,今后教学中需增加相关实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时我们是怎样来描述天气的?
雷电
台风
晴天
一、天气是什么
1、概念:一个地区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气 压、湿度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2、天气现象:刮风、下雨、晴天、雷电、 冰雹等
3、天气现象的特点:①短时间内②现象多变
观察下图,说说图中的天气现象。
大风、暴雪、 严寒的天气
微风、晴朗、 高温的天气
讨论1: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阴转多云 冬暖夏凉 晴空万里 秋高气爽 和风细雨 终年高温 冬雨夏干 雷电交加
讨论2:你能说说今天的天气状况吗?
4.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 短时间内大气的综合情况。 (刮风、下雨、晴转多云、雷电交加)
气候:是某一地区较长时间内(多年) 天气的综合特征。
(炎热的夏季、终年高温、四季如春)
小明同学收集了下面的词语, 哪些描述属于天气?
1、夏季多雨 2、晴转多云 3、雷雨交加 4、夏热冬冷
讨论:
3. 百叶箱离地面的高度一般是1.5米左右, 为什么? 因为这个高度大气变化比较稳定,同时这 个高度又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范围,它可以 真实地反映空气的温度。
讨论:
4.百叶箱朝向哪个方向开着?
为什么?
朝向北方
防止阳光直接照射到百叶箱里。
百叶箱的好处:
⒈ 能防止日晒雨淋,又能通风 。
⒉ 百叶箱内阳光不能直接照射,温度 计读数更符合实际气温。 ⒊ 百叶箱内的气温波动比箱外小。
2、高温和严寒有哪些危害?可以采取 什么防范措施?
低温使农作物受冻害、影响航运等。在冬季,可以 采用在树干上绑草绳、给农作物盖上塑料薄膜等方 法来抵抗严寒。
高温会使人心率加快,人和动物中暑,植物枯萎,河湖 干涸等.可以采用通风或空调来降温,给植物浇水等.
练一练
1、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哪些是描述气候的?
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出 现在什么时候?选择一个晴朗的 天气加以验证。
讨论:一天什么时间的气温最高?什么时候最低?
一天气温最高的时间:午后二时(不是正午十二点) 一天气温最低的时间:日出前后
温度

32
气温
最高 气温
30
最低
28
气温
26
24
20
日出
正午
日落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时间:时
气温达到35 ℃ ,人体感到炎热难耐. 气温达到0 ℃ ,人体感到寒冷。
例2. 由于高温的限制, 白桦(产于东北大、水兴安 岭等)云杉(产于华北地区 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 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华北 平原生长,苹果,梨、桃 不能在热带地区栽培原因?
各种农作物都有自己不 同的最适生长温度。
世界最高气温:56.8 ℃巴士拉(伊拉克)
5、雪花飘飘 6、终年高温
天气
具体 综合 表现 概括
气候
短时间 多变性 长时间 稳定性
天气预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白天到夜间:晴转多云,午后有短时间阵雨。
❖风向:偏北;风力:2级,午后加大到3~4级。

❖气温:最高320C,最低260C 。
气 温
❖相对湿度:最大80%,最小55%
湿度
天气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要素有哪些? 5、组成天气的主要要素:气温、气压、风、
中国最高气温:47.6 ℃ 吐鲁番
中国最低气温:-52.3 ℃ 漠河
世界最低气温:-89.2 ℃ 南极洲俄罗斯东方站
1、夏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方法来抗 高温? 如采用洒水、晚上开窗通风、白天关窗,
使用空调等方法来抗高温。
冬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方法来御寒?
如采用多穿衣服、使用暖气等方法来御寒。
湿度和降水等。
二、气温——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1、什么是气温? 空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反映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2、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普通温度计、 最高温度计、 最低温度计
(定时测量气温)(测量一天中 (测量一天中 的最高气温) 的最低气温)
3、我国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是:
摄氏度(℃)
普通温度计
最高温度计
最低温度计
上述气温是如何测量的?(放在哪?)
百 叶 箱
观察:百叶箱有何特点?
温度计通 常放在一 个漆成白 色的百叶 箱里。
图为百叶箱的外表
气象观测中要把温度计放在一个倾斜 的薄木条做成,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 放在离地面约1.5米处的空旷处。箱门 朝北。
探究 为什么气象预测中要把温度计 放在百叶箱里?
你注意过在什么情况下 蜻蜓会飞得很低吗?
气压低、湿度大的天气下,蜻蜓因翅膀变软而 飞得很低,天要下雨了。 蚂蚁搬家往往预示着什么? 蚂蚁搬家往往预示着天气 要变坏,要下大雨,地面 要积水了。
许多动物的行为都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那你还知道有哪些?
俗语说:“燕 子低飞,蛇过 道,大雨不久 就来到。”
三、气温对生物的影响
气温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多动物的行为和 气温变化有关。 气温升高,狗的呼吸频率会加快.
天热时,狗为 什么要伸出 舌头?
狗的身体表面 没有汗腺,不 能像马和牛等 动物通过流汗 来散热,它是 通过舌头上水 份的蒸发散热
降温。
夏眠
冬眠
2、气温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也很大。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为22 ℃ 。 ❖人对一些温度的感受:
1. 为什么气象预测中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
课本第54页实验: 将温度计放在教室的走廊(代替百叶箱)边观 测。把另一支温度计置于阳光直射下观测。
时间 温度(百叶箱内) 温度(百叶箱外)
上午 18℃ 20 ℃
中午 22 ℃ 26 ℃
下午 23 ℃ 27℃
晚上 16 ℃ 18 ℃
我们所测的气温是指不受太阳直接照射 的流动空气的温度,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 是因为?
狂风暴雨
四季如春
烈日炎炎 长冬无夏
描述天气的是 狂风暴雨 描述气候的是 四季如春
烈日炎炎 . 长冬无夏 .
2、下列描述中,不属于天气现象的是( B )
A、今天傍晚下了一场雷阵雨 B、北京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C、风和日丽 D、今天气温10℃~20℃
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百叶箱内的温度 波动小;可以防止仪器受阳光直接照射和雨 淋,又能通风,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讨论: 2. 百叶箱为什么漆成白色?
白色表面能将投射到百叶箱上的阳光反 射回去,箱内空气不会因箱壁升温而烤 得很热,这样测出的温度更准确。
颜色越深,吸收的太阳光越多,如果百 叶箱漆成黑色或深色,阳光照射下温度 会迅速上升,所测的温度就没有代表性。 把百叶箱漆成白色,阳光会被反射掉, 所测得的温度比较接近大气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