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文化研究与建筑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马拉雅文化研究中心
前期汇报文本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位于亚洲的中国西藏自治区与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边境上。东西长2400多公里,南北宽 200—300公里。
喜马拉雅文化背景
——喜玛拉雅文化特性——
原创性 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地的各民族和群体,如 珞巴族、夏尔巴人,以及尼泊尔北部大部 分山地部族和印度西北部大部分山民,在 20世纪中叶以前,或在19世纪以前,其社 会发展还都停滞在原始社会阶段。 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样式和生产活动方 式,以及社会组织形态,共同构成了喜玛 拉雅文化的社会基础,使喜玛拉雅文化成 为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原生态。我们从宗教、 法律、婚姻、家庭和其他风情习俗的方方 面面,乃至从语言和文学艺术特征,都可 以看出它们的原创性。因而,喜玛拉雅文 化具有人类文化史的发生学的价值。
象征性
形象和象征,是人类最早产生的两大 基本的文化思维。喜玛拉雅山地族群 的基本文化思维是形象和象征。在语 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 文化的符号。
在他们的语言中抽象的词极其贫乏。 语词是形象的和象征的。在衣食住行 等习俗方面,都具有符号性和象征性。 人类宗教本身就是象征的,特别是原 始宗教是人类最初创造的象征性文化。 喜玛拉雅山地族群都经历了和正在经 历着原始宗教,使他们的生活的方方 面面,使他们的全部文化,毫不夸张 地说,都是象征的或具有象征性。
藏式传统建筑特性
藏式传统建筑有着十分独特和优美的建筑 形式与风格,与雪域高原壮丽的自然景观 浑然一体,给人以古朴、神奇、粗犷之美 感。 形式多样,富于变化 由于各地民俗的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西藏七地市的不同区域,形成了各自特 有的建筑形式和风格由于各地民俗的差异 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特有的建 筑形式和风格。 类型——城镇(城镇与寺庙结合一体)、 宗山建筑(藏宗政府所在地 )、宫殿建 筑、寺庙、林卡(园林)、陵墓 、贵族 府邸 、庄园 、民居 (多样式,土木石 混合)、桥梁。
“使用‘瓦爿墙’,大量使用回 收材料,节约了资源, 实现‘收集历 史’这一理念。
室外小品:
台湾 水百度文库寺
这座寺院应成为‘空中花,水中月’。——圣严法师。
建筑师:Kris Yao 地点:台湾省台北市 项目面积: 8,422. sqm 基地面积:27,936 m2 土地覆盖面积:3,386.41 m2 项目年份:2012
混融性 在喜玛拉雅山地族群中,信仰需要 是高于一切的精神需要,宗教活动 是统驭一切的“实践——精神”活 动,使喜玛拉雅文化具有宗教信仰 的混融性,即一方面从生产到生活 的各个方面都弥漫着宗教的氛围,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崇拜成为涵盖 一切的一体化的意识形态,成为思 想和行为的准则。 老子曾说过,天地之初,混沌为一。 用老子的说法观察喜玛拉雅山地文 化,可以说,喜玛拉雅山地文化在 相当长的历史岁月中是处在“混沌 为一”状态。
水 一进入寺院,游客就会看到坐落在80 米长的荷花池尽头的主殿。超大的柱廊 和柱子之间金色的遮帘倒映在池塘的水面上,产生了一种虚幻的效果。设计采用混 凝土作为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颜色与形式的选择,传达出了禅宗佛教的精 神。
镂空字 大雄宝殿的西面有一面巨大的木墙,上面刻有 汉字《心经》。当光线通过镂空的文字照射进来的 时候,空间内就会充满文化与精神的气氛。阳光将 经文照射在室内空间的表面上,就好像是佛陀在以 无言的方式授经讲学。
项目要求 用地面积约19732 ㎡ 预留用地面积约6587 ㎡ 净用地面积约13145 ㎡ 建筑面积为15000 ㎡
主要由博物馆、文化研究中 心、会议中心及专家楼三个 部分组成。
各部分面积分别以3000㎡ 、 1300㎡ 、9000㎡考虑。其容 积率<1.5,停车位>65辆。 考虑后勤功能布置
个性鲜明,不拘一格
从立面看主要有三个看点,一是边玛墙;二 是门窗特别是窗,而窗的看点一个是窗套, 一个是窗的排列;三是看廊和梯。 稳定坚固,厚重自然 装饰华丽,流光溢彩 藏式传统建筑既有坚固粗犷的一面,也有精 雕细刻,流光溢彩,富丽堂皇的一面,置身 其中仿佛走进建筑艺术的殿堂。 色彩构图,简洁明快 通常使用的色彩有白、黑、黄、红等。每一 种色彩和不同的使用方法都被赋予某种宗教 和民俗的含义。白色有吉祥之意,黑色有驱 邪之意,黄色有脱俗之意,红色有护法之意 等。 苍桑历史,古朴粗犷 佛佗至上,宗教氛围 文化交流,豁达融合
光影
韩国 Onnuri 卫理公会教堂
建筑师:JUNGLIM 地点:Onnuri, Republic of Korea 项目面积:2,688 sqm
三维空间和连续路线 场地坐落在几片互动空间之中,从现有的教堂、市场及周边环境等许多 方向都能到达。在城市规划中开发的简单街道和随着时间推移自然形成的街 道彼此交错构成了这里的环境。根据这些动线形成了三维空间和连续路线, 从场地延伸向教堂。
基地尺寸
动态交通分析
城市主干道 校园主干道 校园人行轴线
静态交通分析
基地位置
公交站台
停车场
人流流向分析
基地四面皆直接临道路, 校外人流与校内上下课 人流以及生活区人流都 能从不同的方向与基地 发生互动。
从调节各不同人群进出 基地方式来考虑场地以 及建筑的出入口设置。
出入口分析
车行出入口 人行出入口 人流缓冲区域
膜拜性 喜马拉雅山地族群都经历了和正在经 历着原始宗教,灵的信仰、物活观念、 万物有灵论和图腾崇拜,是他们观察、 理解、解释世界的基本指导思想、思 维方式和心理机制。 在喜玛拉雅山地族群中,信仰崇拜之 风弥漫,仪式盛行,在他们当中一年 四季有数不清的节日,最初都是各种 宗教仪式活动,沿袭已久,遂成节日。 日常生活如出猎、牧放、刀耕、烧荒、 播种、开镰、收藏、婚姻、择日、嫁 娶、生育、建屋、搭灶等等,都要举 行相应仪式,人们是在仪式中生活, 生活过程就是连绵不绝的仪式过程。
各种层高的广场空间 多面体以平台的概念不断扩展,变成了一个基础平台,由各种项目与 人们的活动占据。它也是一种反映了理想的建筑目标的场所,由一系列文 化、自然活动构成,还创造了流畅而生动的空间。 -宗教平台:象征街道的宗教形式与意义,而且生成了宗教概念。 -景观平台:通过连续不断的路线和铺地石板延伸城市街道和广场。 -文化平台:意在设计开放式的教堂,作为当地开放性的社区设施。

多元统一性
喜玛拉雅山地居住着许多民族和群体,表现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而各民 族和群体,其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共时性”的文化平面上观察,又可见 出“历时性”的文化发展递进轨迹。这就是喜玛拉雅文化的多元性表现。
以地域为宏观对象,主要不是研究它的多元性,而是重点研究它的多元统 一性,即整体构型研究。在喜玛拉雅山地的生态环境中,山地族群创造的文化 就具有了基本的共同性和文化统一性。文化事象表现和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发 现充分证明,喜玛拉雅文化是一个区别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的独具个性的文 化体。
光线与视角 光线与视角的变化中创造了多重立面的特色,使建筑成为这个稳健发 展中的城市的雕塑
功能分析
用地南侧为一6-8层的教学楼 西侧为学生食堂和素质教育中心
北侧为还未建设的绿地空地
基地四周现有功能分析
场地功能预想
动静分区
场地功能分布预想
景观分析
水景轴线 景观轴线
案例分析:
宁波 台湾 韩国 宁波历史博物馆
地域文化特征
水月寺
意境
卫理公会教堂
空间
宁波
历史博物馆
形态:
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布置,但两层以上, 建筑突显开裂状,微微倾斜,演绎成抽象的山体, 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成向南滑动的独有态势。
外部空间:
材料:
“竹条模板混凝土”是一种全新 创造,竹是公认的速生环保材料,竹 的韧性与弹度和对自然的敏感,都使 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项目基地分析
区位 成都市 本次项目基地位于四川大学江安校 区,地处成都市双流航空港经济开 发区文星镇与白家镇之间。从成都 东门到望江校区约12.5公里,距双 流国际机场3公里、双流城区5公里。 校区周边环绕着大件路、黄河路、 川大路、长城路等四条主要道路, 全长约6.4公里。
项目位置
基地
基地位于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东 侧,紧邻东入口处已经建成的 文、理科楼。地势平坦,呈矩 形。
建筑师:王澍、陆文宇 地点:中国 宁波 用地面积:4.33公顷 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03年-2005年 主要材料:竹条模板混凝土,旧砖瓦, 本地石材
概念:
当我着手设计这座建筑时,我想到了巍峨的群山。我无法为这座城市 设计什么,因为这里还不存在城市。因此我想做一些有生命的东西。最后 我决定设计一座山。它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