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52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点精编》

合集下载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①n 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数据的个数全体数据的和∑==+++=n i in x n n x x x x 1211 ,其中数据为n i x i ,2,1,=②分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频数的和频数)的和(组中值⨯≈∑∑=++++++===m i imi ii mm m v v y v v v y v y v y v y 11212211 ,其中m 为组数,y i 为第i 组的组中值,v i 为第i 组频数。

心”【例题】如果一组数据分别为10,20,30和x,若平均数是30,那么x应为A.30 B.50 C.60 D.80【答案】选择C【解读】考察的知识点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60304302010=⇒=+++xx【例题】某企业辅助工占80%,月平均工资为500元,技术工占20%,月平均工资为700元,该企业全部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A.520元 B.540元 C.550元 D.600元【答案】选择B【解读】考察的知识点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540%20700%80500=⨯+⨯若n为奇数,则位于正中间的那个数据就是中位数,即21+nx就是中位数。

若n为偶数,则中位数为21 22+ +nn xx就是中位数。

360 400 290 310 450 410 240 420则这8位学生五月份伙食费中位数为【】A.360 B.380 C.400 D.420【答案】B【解读】共有偶数个数,按从小到大排列后,第4位数360与第5位数400求平均为380等产品特征。

(数值)有意义,对分类型有众数,也可能众数不唯一。

【例题】对于一列数据来说,其众数( )A.一定存在B.可能不存在C.是唯一的D.是不唯一的【答案】B【例题】数列2、3、3、4、1、5、3、2、4、3、6的众数是__________。

=中位数=众数<中位数<众数。

Y轴的直线横坐标。

●极差R=max-min。

●四分位极差=Q3-Q1。

第2四分位点Q2=全体数据的中位数;第1四分位点Q1=数据中所有≤Q2的那些数据的中位数;第3四分位点Q3=数据中所有≥Q2的那些数据的中位数。

《管理数量方法》考点分析资料

《管理数量方法》考点分析资料
第二类错误称之为“取伪”的错误,犯此类错误的概率为β。
3. 在假设检验中以 H0为原假设,H1为备则假设。
4. 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
5. Z 检验法:根据样本观察值 X1,X2,……,Xn,通过计算得到 Z 的观察值,若
落入拒绝区域, 则拒绝 H0,反之接受 H0,以上检验法为 Z 检验法。
6. 利用 X2统计量得到的检验法为 X2检验法;
相对指标:是社会经济现象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值比,用来反映某
些相关事物之间数量联系 程度的综合指标,表现为相对数。
15. 调和平均数:会计算如例题。(P31)
16. 位置平均数:众数 Mo 和中位数 Me ;
众数 Mode , 统计上把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叫做众数
单项数列确定众数的方法——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就是众数。
位不作任何处理 的情况下,按随机的原则从总体的全部 N 个单位中抽取 n(n<N)单
位作为样本,保证总体的每一 个个体都有同等被抽中机会的抽样方法。
9. 分层抽样(名词):也称为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它是在抽样之前将总体的所
有单位按属性特 征分为若干层(类),使得性质相近的单位归入同一层中,然后
把每一层看成一小总体,对之 抽取一组随机样本,各层样本单位汇集在一起构成
误差,就只有增大样本容量。在其他条件不 变的情况下,样本容量越小,抽样
误差就越大,估计的精度也就越低。
6. 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总体差异程度,允许误差大小,概率保证程度,抽样方法;
1) 总体的变异程度(总体方差σ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较大方差的
总体,样本容量应 该大一些,反之应小一些。
2) 允许误差指允许的抽样误差,例如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之间的允许误码差为

11752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点精编》[整理]

11752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点精编》[整理]

11752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点精编》[整理]1. 什么是管理数量方法?管理数量方法指的是使用数理统计学和运筹学等数学工具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用于分析和解决与管理相关的问题,如生产物流、成本控制、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各方面。

管理数量方法的应用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利润,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管理数量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概率与统计方法:包括概率论、统计学、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内容,可以应用于市场预测、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评估等领域。

(2)线性规划与整数规划:可以用于优化资源配置、生产调度、供应链管理等方面。

线性规划处理的问题是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均为线性的,而整数规划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变量的整数限制。

(3)排队论:可以用于评估和优化服务设施的排队效率和性能。

排队论主要包括等待时间、客户流量和设施利用率等指标。

(4)模拟: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包括随机性的因素,计算某些值的概率分布,如生产流程、排队系统、物流分配方案等。

(1)优势:① 可以用较少的数据进行分析来推断出更广的信息;②可以在不确定性很高的环境中提供准确的信息,给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③ 可以从客观的角度评估企业的管理情况,有效地解决了主观性和片面性问题。

(2)局限性:① 理论需要很强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并对数据质量和可靠性有极高的要求;② 可能会受到理论偏差和数据误差的影响;③ 模型建立依赖于问题的具体性质,类比于“众口难调”,不同的模型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④ 很难考虑一些复杂的人文因素,如政策等。

4. 如何确定使用哪种管理数量方法?确定选择何种管理数量方法的关键在于问题本身。

首先,需要明确问题是什么,涉及哪些方面,目标是什么。

然后,要评估可用的数据,考虑他们是否足够准确,评估数据的来源、分布等。

最后,需要考虑不同方法的应用范围、适用条件、优劣点,最终确定最合适的方法。

5. 如何应对管理数量方法错误和问题?使用管理数量方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错误和问题。

自考【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模拟试题和答案(二)代码11752

自考【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模拟试题和答案(二)代码11752

⾃考【管理数量⽅法与分析】模拟试题和答案(⼆)代码11752⾃学考试《管理数量⽅法与分析》模拟试题和答案(⼆)课程代码:11752⼀、本题包括1-5五个⼩题,每⼩题1分,共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个符合题⽬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题后括号内.1.针对指派问题和旅⾏商问题,可⽤【】解决A.图解法B.表上作业法c.匈⽛利算法 D.效率⽐法2.下列关于统计决策的说法,正确的是【】A.决策者对客观环境完全不能确知的决策,称为⾮确定性决策B.经济管理和商务活动中的决策⼤部分都是⾮确定性决策c.统计决策理论是关于确定的客观环境下如何做出最优决策的理论和⽅法D.统计分析推断⽅法是确定性决策的主要⽅法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概率型决策的准则的是【】A.⼤中取⼩B.⼩中取⼤c.⼤中取⼤ D.最⼤可能4.关于相关性和准确性的叙述中,不恰当的是【】A相关性是信息从属于决策的主要质量特征之⼀B.相关性⼀般是指信息与决策相关的特性c.信息的相关性取决于信息的准确性D.准确但不相关的信息对决策⽽⾔是毫⽆价值的5.下列选项中,不是衡量排队系统指标的是【】A.排队队长B.队长c.停留时间 D.排队规则⼆、本题包括6~8三个⼩题,每⼩题5分,共15分.6.规划论主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是线性规划?7.在进⾏统计决策时,必须具备哪些基本要素?8.先验慨率型决策的准则有哪些?三、本题包括9~10两个⼩题,每⼩题20分,共40分某公司决定派甲、⼄、丙、丁四⼈去完成A、B、c、D四个项⽬,每个⼈分⼯不同,且每个.9.(1)此类型的问题可以⽤什么⽅法解决?与此问题类似的还有哪些?(2)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步骤有哪些?10.⑴试选择合适的⽅法找出最优选派⽅案。

(2)试说明使⽤线性规划的技巧有哪些.四、本题包括11-14四个⼩题,每⼩题20分.任选两题回答,不得多选,多选者只接选答的前两题计分,共40分.11.(1)试分析决策树与损益表法相⽐在解决问题时的优点.(2)边际分析决策较损益表法或决策树法有何优点?12.(1)试结合实际例⼦说明机会成本的含义.(2)机会成本存在的前提是什么?13.⑴决策和决策者的分类有哪些?(2)请解释决策风险的衡量⽅法的具体步骤.14. ⑴排队系统的运⾏过程主要由哪⼏个部分构成?(2请解释处理排队问题的过程.。

自考【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模拟试题和答案(一) 代码11752

自考【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模拟试题和答案(一) 代码11752

自学考试《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模拟试题和答案(一)课程代码:11752一、本题包括1~5五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题后括号内.1.随机抽取某班级的10名男同学,测得其体重(单位Kg,从小到大排列)分别为56.0,59.2,61. 4,63. 1.63. 7,67. 5,73. 5,78. 6,80. 0,86. 5,则其中位数为【】A. 63. 7B. 67. 5C. 65. 6D. 65. 12.下列现象不属于随机现象的是【】A.明天的天气状况B.投掷一颗般子,上面的点数C.在标准大气压下,把水加热到100°C,水会沸腾D.下个月三星手机的销量3.下列关于概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事件M发生的概率O<P(M)<1B.若事件M确定发生,则P(M) =1C.事件M发生的概率O<P(M)运1D.若事件M不确定发生,则P(M)=O4.某连锁店1月份至4月份的收入(万元)分别为3 250,6 532,2 560,4 ·689,则该连锁店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为【】万元A.4 257.75B.3 969.50C.3 250.00D.4 689.005.下列关于统计指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统计指数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分析方法,它主要用于反映事物的因果相对变动关系B.指数理论发展到今天,还仍局限于反映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C.从广义上讲,一切说明社会现象数量对比关系的绝对数都是指数D.从狭义上讲,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它是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多种事物数量综合变动情况的相对数二、本题包括6~8三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6.在测度了变量的分布特征之后,测度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有何意义?测度指标有哪些?7.常用的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有哪些?分别举一个例子说明.8.常见的时间序列的变动模型有哪些?并说明这些模型之间的区别.三、本题包括9-10两个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某车间生产的一批产品中,按照其质量规格可以分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和次品四类相应的概率分别为0.7,0.2,0.06,0.04,对应可产生的利润(单位:元)为10,8,4,1.9.(1)我们可以用什么指标来衡量该车间的生产效益?(2)试求出该产品的平均利润.10.(1)除了上述指标外,还有什么其他指标来衡量所得到的统计数据?(2)引人这些指标对数据的分析有何作用?四、本题包括11~14四个小题,每小题20分.任选两题回答,不得多选,多选者只按选答的前两题计分,共40分.11.(1)什么是综合指数?列举常用的综合指数有哪些?(2)编制综合指数需要注意哪些问题.12.(1)什么是洛伦茨曲线图?其主要用途有哪些?(2)简述洛伦茨曲线图的绘制方法.13.⑴简述分布中心的概念及其意义.⑵分布中心的测度指标有哪些?这些指标是否存在缺陷?14.(1)解释什么是因素分析法?(2)因素分析法的种类有哪些?。

752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点精编》

752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点精编》

752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点精编》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是指在管理实践中,通过运用数量分析和定量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决策评估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过程。

它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和方法,对管理问题进行量化分析,从而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决策和优化管理。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的重要性在于,它使得管理者能够从客观、科学的角度来评估和改进管理活动。

通过对数据进行量化和分析,管理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组织的现状和问题,识别出潜在的机会和威胁,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同时,管理数量方法还能够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评估,通过预测和模拟分析,准确预测结果和评估风险,以便做出最优决策。

在管理数量方法和分析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概率分析、回归分析、优化模型等。

统计分析是指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从中得出有关整体性质和规律的方法。

概率分析是指通过概率计算和模型推导等方法,研究和预测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方法。

回归分析是指通过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和预测因果关系的方法。

优化模型是指通过最大化或最小化目标函数,寻找最优解的方法。

在使用这些方法进行管理数量分析时,需要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过程。

数据收集是指通过观察、调查、问卷、实验等方式,获取和收集相关的管理数据。

数据处理是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洗、归类和转换等,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数据分析是指对经过处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概率分析、回归分析和优化模型等方法,从中提取有关管理问题的信息和结论。

在管理数量方法和分析中,要注重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首先,需要根据具体的管理问题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模型,以确保方法的适用性。

其次,需要坚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使用错误的数据和做出错误的分析和结论。

此外,还需要综合考虑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分析方法的精确度和可行性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综上所述,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通过运用数量分析和定量方法,帮助管理者从客观、科学的角度评估和改进管理活动。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管理数量⽅法与分析标杆分析《孙⼦兵法》"知⼰知彼,百战不殆"指都是标杆分析。

离散程度的指标:极差,四分位全距,平均差,⽅差,变异系数。

时间序列特征指标时间序列⽔平指标:⽤来反映研究现象的绝对变动量或平均变动量,包括,发展⽔平,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

时间序列速度指标:⽤来反映研究现象在动态上发展变动的相对程度或平均程度,包括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偏度与峰度偏度:指取值分布的⾮对称程度。

峰度:指取值分布密度曲线顶部的平坦程度或尖峭程度。

偏度和峰度的意义1.加深对变量取值的分布状况的认识2.对值进⾏⽐较,以判断所关⼼的变量与理论分布的近似程度,为进⼀步推断分析奠定基础。

正态分布的特征:集中性,对称性,均匀变动性,统计决策的步骤:1.确定决策⽬标2.拟定各种可⾏的⾏动⽅案3.通过⽐较分析选出最佳的⾏动⽅案4.决策的执⾏沉没成本:过去已经发⽣的,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都⽆法改变的成本。

数据分组:1.单项分组(某⼩区居民家庭按⼈数分组,1,2,3,4)2.组距分组(某班级学⽣成绩分组60以下,70-80,80-90,90-100)变量数列:在对变量取值分组的基础上,将各组不同的变量值与其变量取值出现的次数排列成的数列,成为变量数列。

组别:由不同变量值所划分的组频数:各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频率: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率)当对变量值求算数平均数,频数看作绝对数权数当对变量值求算数平均数,频率看作相对数权数。

因素分析法:根据指标体系中多种因素影响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变动情况,分析其受各因素的影响⽅向和影响程度的⼀种⽅法。

步骤与⽅法:1.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要分析的对象及影响的因素。

2.根据指标间数量对等关系的基本要求,确定分析所采⽤的对象指标和因素指标,并列出其关系式。

3.根据指标关系式建⽴分析指数体系及相应的绝对增减量关系式。

4.应⽤实际资料,根据指数体系及绝对量关系式,依次分析每⼀个因素变动对对象变动影响的相对程度及绝对数量。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试大纲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试大纲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试大纲考核目标本课程的考核目标是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

各层次的涵义如下:识记:能知道有关的概念、原理、方法等知识的涵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这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有关的各种分类。

这是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对实际当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

这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下表列出了三个考核目标层次的权重比:识记 理解 应用30% 40% 30%考核形式本课程将通过一次性笔试进行考核,考核时间为2小时45分钟,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等常见题型。

考核内容第1章 数据分析的基础分组数据分析,包括变量数列和累积频数中心趋势分析,包括分析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离散程度分析,包括全距、四分数、平均差、标准差、方差和偏度与峰度相关系数的测度与分析第2章 概率与概率分布概率的定义与计算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与独立性概率抽样的理论基础第3章 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及其分析指标长期趋势的测定及预测季节变动的测定和预测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的测定第4章 统计指数统计指数的有关概念总指数的编制方法及其应用,包括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法第5章 线性规划介绍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使用线性规划的基本技巧线性规划的应用第6章 统计决策分析统计决策的要素和程序非概率型决策概率型决策,包括先验概率型决策和后验概率型决策第7章 与决策相关的成本、风险和不确定性相关性与滞留成本的相关概念决策风险与不确定性介绍风险与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方法及其应用第8章 模拟决策技巧和排队理论排队论的有关概念排队论的理论模型与应用,包括M/M/1排队模型和M/M/C排队模型 第9章 成本、产出和效益分析成本/产出/效益分析概述损益平衡分析损益平衡分析与决策第10章 标杆分析标杆分析的相关理论标杆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第11章 章商业信息的电子表格程序和计算机分析电子表格基本操作有关概念电子表格功能及其应用案例电子表格高级功能简介。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点串讲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点串讲

第一章数据分析的基础第一节数据分组与变量数列【★★★单选、简答】一、●数据分组1.数据分组:就是对某一变量的不同取值,按照其自身变动特点和研究需要划分成不同的组别,以便更好地研究该变量分布特征及变动规律.由于变量有离散变量与连续变量的区别,因而对其进行分组可分为单项分组与组距分组两种不同的分组方法。

2.若变量是离散型变量,且取值只有不多的几个时,则采用单项分组,单项分组的做法是:将变量的不同取值作为一组的组别,变量有多少个不同取值就划分成多少组。

3.若变量是连续型变量,或者是取值较多的离散型变量,则需采用组距分组.组距分组的做法是:将变量的全部取值按照其大小顺序划分成若干个不同数值的区间。

二、●变量数列1.▲变量数列的概念:在对变量取值进行分组的基础上,将各组不同的变量值与其变量值出现的次数排列成的数列,称为变量数列,由于对变量分组有单项分组和组距分组两种不同的方法,因而分组后所形成的变量数列也有单项数列和组距数列两种。

2.▲变量数列组成要素:组别:由不同变量值所划分的组;频数:各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频率: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

3.编制组距数列的步骤:1)确定组数:组距大、组数就少;组距小、组数就多。

2)确定组距:上下限之间的距离,开口组参照相邻组;开口组组中值参照相邻组3)确定组限:每组的最大值称为该组的上限,最小值是下限;组中值=(上限+下限)/2上限不在内,下限一定在内。

【2013.11案例分析一小题】4)计算各组的次数(频数):5)编制变量数列:4.向上累计频数(或频率)的具体做法是:由变量值低的组向变量值高的组依次累计频数(或频率),向上累计频数的结果表明某组上限以下的各组次数(或频数)之和是多少;向上累计频率的结果表明某组上限以下的各组次数(或频数)之和占总次数(或总频数)的比重是多少。

【例题:P7】5.向下累计频数(或频率)的具体做法是:由变量值高的组向变量值低的组依次累计频数(或频率),向下累计频数的结果表明某组下限及以上各组次数(或频数)之和是多少;向下累计频率的结果表明某组下限及以上各组次数(或频数)之和占总次数(或总频数)的比重。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总复习资料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总复习资料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总复习资料上海远驰专修学院提供教学支持2015.09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总复习资料《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2015 年11 月考试总复习资料目录一、资料使用说明…………………………………………………………………………………………………2 二、考试说明………………………………………………………………………………………………………3 三、各章节重要知识点……………………………………………………………………………………………3 四、模拟题及答案……………………………………………………………………………………………......40 五、答题规律与考试技巧 (53)PART1: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总复习资料使用说明资料使用说明在使用本资料之前,请认真阅读本使用说明资料怎么这么厚?不用着急,先看看使用说明书吧,很多同学不是因为资料太厚而没通过考试,而是因为不会使用资料才挂科,这么厚的资料都有用吗?这个肯定是!这么厚的资料都要背吗?这个真不是……所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同资料的具体作用吧。

本资料一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考试说明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之前讲过的关于考试的情况,比如考试时都有哪些题型,各种题型的分值分布,考试的时间是多少等。

让大家在对考试的基本情况有个简单的了解,在了解完考试的情况之后,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开始我们正式的复习了。

二、各章节重要知识点这个部分汇总了这门课教材的全部重要知识点,是我们考好这门试的关键所在。

我们这门课相比与其他课程的最大的不同就是计算多,达到50%以上。

因此,我们在学习本书中的重要知识点时,记忆那是肯定的了,但这只是一个方面,要求更高的是我们还要在记忆的基础上,把相关的知识点、公式等理解、记住,会应用。

同时由于复习资料篇幅的限制,此部分只是把重要的知识点、公式等罗列出来,而在理解和运用相关公式时,需要大家结合着课本相关章节上的例题和解释来理解记忆。

这一部分加起来总共30 多页,内容不算少。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数据分组:就是对某一变量的不同取值,按照其自身变动特点和研究需要划分成不同的组别,以便更好地研究该变量分布特征与变动规律。

变量: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分组:单项分组和组距分组。

变量数列的概念:在对变量取值进行分组的基础上,将各组不同的变量值与其变量值浮现的次数罗列成的数列,成为变量数列两因素组成:一个是由不同变量值所划分的组,称为组别。

各组变量浮现的次数,称为频数。

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成为频率。

1.确定组数2.确定组距3.确定组限4.计算各组的次数〔频数〕5.编制变量数列向上累计频数具体做法是:由变量值低的组向变量值高的组挨次累计频数。

向下:相反分布中心:是指距离一个变量的所有取值最近的位置揭。

示变量的分布中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变量的分布中心是变量取值的一个代表,可以用来反映其取值的普通水平。

一个变量往往有许多个不同的取值,假若要用一个数值作为他们的代表,反映其普通水平,分布中心值无疑是一个最合适的数值。

其次,变量的分布中心可以揭示其取值的次数分布在直角坐标系上的集中位置,可以用来反映变量分布密度曲线的中心位置即,对称中心或者尖峰位置。

分布中心指标:1 算数平均数,2 中位数,3 众数:1.算数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变量值的影响 2.权数对平均数大小起着权衡轻重的作用 3.根据组距数列求加权算术平均时,需用组中值作为各组变量值的代表1.算数平均又称均值,它是一组变量值的总和与其变量值的个数总和的比值。

2.是指将某一变量的变量值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

位于这列数中心位置上的那个变量值。

3.是指某一变量的全部取值中浮现次数最多的那个变量值。

离散程度: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其各个取值的离散程度即差异程度的大小首。

先,通过对变量取值之间离散程度的测定可以反映各个变量值之间的差异大。

次,通过对变量取值之间离散程度的测定可以反映变量次数分布密度曲线的形状。

离散程度测定指标:1 极差,2 四分位全距,3 平均差, 5 极差,1.极差又称全距,是指一组变量值中最大变量值与最小变量值之.是。

11752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11752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黑体字①n 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数据的个数全体数据的和∑==+++=n i in x n n x x x x 1211 ,其中数据为n ix i ,2,1,=②分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频数的和频数)的和(组中值⨯≈∑∑=++++++===mi imi ii mm m v v y v v v y v y v y v y 11212211 ,其中m 为组数,y i 为第i 组的组中值,v i 为第i 组频数。

【例题】如果一组数据分别为10,20,30和x ,若平均数是30,那么x 应为 A .30 B .50 C .60 D .80 【答案】选择C【解析】考察的知识点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60304302010=⇒=+++x x【例题】某企业辅助工占80%,月平均工资为500元,技术工占20%,月平均工资为700元,该企业全部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 】 A .520元 B .540元 C .550元 D .600元 【答案】选择B【解析】考察的知识点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540%20700%80500=⨯+⨯若n 为奇数,则位于正中间的那个数据就是中位数,即21+n x 就是中位数。

若n 为偶数,则中位数为2122++nn x x 就是中位数。

360 400 290 310 450 410 240 420则这8位学生五月份伙食费中位数为 【 】A .360B .380C .400D .420 【答案】B【解析】共有偶数个数,按从小到大排列后,第4位数360与第5位数400求平均为380(数值)有意义,对分类型有众数,也可能众数不唯一。

【例题】对于一列数据来说,其众数( ) A.一定存在 B.可能不存在C.是唯一的D.是不唯一的【答案】B【例题】数列2、3、3、4、1、5、3、2、4、3、6的众数是__________。

=中位数=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Y 轴的直线横坐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数据分析的基础1.【选择】数据分析的前提是数据的搜集与加工处理。

在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时,通常采用对数据进行分组的方法。

2.【选择】数据分组是对某一变量的不同取值,按照其自身变动特点和研究需要划分成不同的组别,以便更好地研究该变量分布特征及变动规律。

3.【选择】变量数列两要素:①组别——由不同变量值所划分的组;②频数——各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

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叫做比率,又称频率。

4.【选择】在变量数列中,由不同变量值组成的组别表示变量的变动幅度,而频数和频率则表示相对应的变量值对其平均水平的作用程度。

频数(频率)愈大的组所对应的变量值对其平均水平的作用越大;反之,频数(频率)愈小的组所对应的变量值对其平均水平的作用也愈小。

5.【案例分析】变量数列的编制(将结合变量数量分布图进行考查)①确定组数;对于等距分组,斯特吉斯给出一个大致的计算组数的公式:m=1+3.322lgN (变量个数N ,组数为m )。

②确定组距;在组距分组中,每组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距离称为组距等距分组的组距为d :()m x x d i i min )max (-= ③确定组限;当相邻两组中数值较小的一组的上限和数值较大的一组的下限只能用同一数值表示时,为了不违反分组的互斥性原则,一般规定上限不包含在本组之内,称为上限不在内原则。

④计算各组的次数(频数);⑤编制变量数列;将各组变量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列出相对应的次数,形成变量数列。

6.【选择】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可概括地反映变量取值的分布特征。

向上累计分布曲线呈上升状,向下累计分布曲线呈下降状。

组的次数(或频数)较少,曲线显得平缓;组的次数(或频数)较密集,曲线显得较陡峭。

7.【选答】洛伦茨曲线及其绘制方法(1)累计频数(或频率)分布曲线可用来研究财富、土地和工资收入的分配是否公平,这种累计分布曲线图最早是由美国洛伦茨博士提出,故又称洛伦茨曲线图。

洛伦茨曲线,对角线为绝对平等线。

根据实际收入分配线与绝对平等线或绝对不平等进行对比可衡量其不平等程度。

离绝对平等线越远,分配越不平等;反之,越靠近绝对平等线,分配越平等。

(2)首先,将分配的对象和接受分配者的数量均化成结构相对数并进行向上累计;其次,纵轴和横轴均为百分比尺度,纵轴自下而上,用以测定分配的对象(如一国的财富,土地或收入等),横轴由左向右用以测定接受分配者(如一国的人口);最后,根据计算所得的分配对象和接受分配者的累计百分数,在图中标出相应的绘示点,连接各点并使之平滑化,所得曲线即所要求的洛伦茨曲线。

8.【案例分析/选择】变量的次数分布图就是用线和面等形状来表示次数分布的几何图形,常用的次数分布图主要有柱状图、直方图和折线图等几种。

①柱状图:用顺序排的柱状线段的高低来显示各组变量值出现次数的多少或频率的高低的图形。

通常用来显示单项分组的次数分布。

②直方图:用顺序排列的各区间上的直方条表示变量在各区间内取值的次数或频率的图形,可用来显示变量的组距分组次数分布。

③折线图:在直方图中将各直方条顶端中点用线段连接起来,并在最低组之前和最高组之后各延长半个组距,将所连折线再连接到横轴上,所形成的图形就称为折线图。

9.【简答】分布中心的意义①变量的分布中心是变量取值的一个代表,可以用来反映其取值的一般水平。

②变量的分布中心可以揭示其取值的次数分布在直角坐标系上的集中位置,可以用来反映变量分布密度曲线的中心位置,即对称中心或尖峰位置。

10.【选择】用来测量变量取值分布中心的指标有很多,常用的主要有: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几种。

11.【选答】应用算术平均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算术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变量值的影响。

这是由于算术平均数是根据一个变量的全部变量值计算的,当一个变量的取值出现极小值或极大值时,都将影响其计算结果的代表性。

当变量取值中存在极小值或者极大值时要剔除。

第二,权数对平均数大小起着权衡轻重的作用,但不取决于它的绝对值的大小,而取决于它的比重。

比重(相对数)权数更能反映权数的实质。

第三,根据组距数列求加权算术平均数时,需用组中值作为各组变量值的代表,它是假定各组内部的所有变量值是均匀分布的。

组距数列计算的平均数在一般情况下只是一个近似值。

12.【选答】中位数(1)中位数,是指将某一变量的变量值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位于这列数中心位置上的那个变量值。

(2)中位数的确定:①未分组资料中位数的确定。

首先将所有的变量值由小到大排列,然后用21+n 确定中位数所处的位置,最后寻找该位置的变量值,即为中位数.若n 为奇数,则位于正中间的那个数据就是中位数;若n 为偶数,则中位数为2122++nn x x 。

②单项数列中位数的确定。

由单项数列确定中位数,首先应计算向上或向下累计次数;然后由公式2∑f 的计算结果与累计次数的结果确定中位数在单项数列中所处组的位置,则该组位置上的变量值即中位数。

③组距数列中位数的确定。

由组距数列确定中位数,首先根据组距数列资料计算向上或向下累计次数,然后由公式2∑f的计算结果与累计次数的结果来确定中位数在数列中所在的组,最后由下列两个公式中任意一个均可确定中位数。

下限公式:d f S fL m m m e ⨯-+=-∑12,上限公式:m m e f S f U m 12++-=∑,式中:e m 代表中位数;L 、U 分别代表中位数所在组的上限和下限;1-m S 代表变量小于中位数的各组次数之和;1+m S 代表变量大于中位数的各组次数之和;m f 代表中位数所在组的次数;d 代表中位数所在组的组距。

13.【选答】众数(1)众数,是指某一变量的全部取值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变量值。

众数常作为某一变量取值一般水平的代表,有其特殊的应用条件。

(2)众数的确定:①若掌握某一变量的一组未分组的变量值,只需统计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变量值即可;②若掌握的资料是单项数列,则频数(或频率)最大组的变量值就是众数;③若掌握的资料是组距数列,要确定众数,首先依据各组变量值出现次数的多少确定众数所在的组,然后采用上限公式或下限公式确定众数即可。

其计算公式如下:下限公式:d L m ⨯∆+∆∆+=2110,上限公式:d U m ⨯∆+∆∆-=2120,式中:0m 代表众数;L 、U 分别代表众数组的上限和下限;d 代表众数组的组距;1∆代表众数组的次数与前一组次数之差;2∆代表众数组的次数与后一组次数之差.14.【选择】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之间在数量上的关系取决于变量值在数列中的分布状况。

(1)正态分布:算术平均数(x )=中位数(e m )=众数(0m );(2)左偏分布:算术平均数(x )<中位数(e m )<众数(0m );(3)右偏分布:众数(0m )<中位数(e m )<算术平均数(x )。

15.【简答】离散程度测度的意义:①通过对变量取值之间离散程度的测定,可以反映各个变量值之间的差异大小,从而也就可以反映分布中心指标对各个变量值代表性的高低。

②通过对变量取值之间离散程度的测定,可以大致反映变量次数分布的密度曲线的形状。

16.【选择】极差又称全距,是指一组变量中最大变量值与最小变量值之差,用来表示变量的变动范围,通常用R 代表全距,记()()i i x x m in m ax R -=。

17.【选择】变量分布的偏斜程度:变量取值分布的非对称程度;变量分布的峰度:变量取值分布密度曲线顶部的平坦或尖峭程度。

18.【简答】测度变量次数分布的偏斜程度和峰尖程度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加深人们对变量取值的分布状况的认识;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将所关心的变量的偏度指标值和峰度指标值与某种理论分布的偏度指标值和峰度指标值进行比较,以判断所关心的变量与某种理论分布的近似程度,为进一步的推断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章 概率与概率分布1.【选择】事件的关系与运算①并A ∪B :A 发生或B 发生(或A,B 至少有一个发生)的事件,常记作A+B ;②交A ∩B :A , B 同时发生的事件,常记作AB ;③差A-B :A 发生,但B 不发生的事件;④ 互斥事件:事件A 和B 不能同时发生(即AB =Φ),则称事件A,B 互斥(互不相容);⑤对立事件:满足Φ=A A 和Ω=⋃A A ,则称A 是A 的对立事件。

2.【选择】随机事件A 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度量(数值),称为事件A 发生的概率,记作P(A)。

3.【选择】概率的性质:①0 ≤ P (A )≤ 1;②P (Ω)= 1,P (Φ)= 0;③若A 与 B 互不相容,则有:()()()B P A P B A P +=⋃;④ 若A 与A 是对立事件, 则有:()()1=+A P A P 或()()A P A P -=1; ⑤ 若A 与B 是任意两事件, 则有:()()()()AB P A P A P B A P -+=⋃。

4.【选择】若一个随机试验的样本空间是由有限个样本点构成,且每个样本点在实验中等可能出现,那么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数样本空间中全部样本点包含的样含的样本A n m A P == 5.【选择】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 (1)条件概率的定义:设A ,B 两个是随机事件,且P (A )> 0,则()()()A P AB P A B P =|为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概率。

(2)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①利用条件概率的定义公式计算P(B|A);②采用缩减样本空间法,即根据事件已经发生的信息缩减样本空间,在此基础上计算B 的概率。

(3)乘法公式()()()()0,|>=A P A B P A P AB P 。

同理,对于A 、B 、C 三事件,若()0>AB P ,则有:()(){}()()()()()AB C P A B P A P AB C P AB P C AB P ABC P |||===.(4)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若设随机事件E 的样本空间Ω, N B B B ,,,21⋯⋯是一个完备事件组,且()()n i B P i ⋯⋯=>,2,10,则对E 的任何一事件A ,都有:()()()∑==ni i i B A P B P A P 1|,称此公式为全概率公式,()()()()()()()∑===n i jj i i i i B A P B P B A P B P A P AB P A B P 1|||,称为逆概率公式,或贝叶斯公式。

(5)事件的独立性:若事件A 和B 满足等式()()()B P A P AB P =,则称事件A 、B 是相互独立的。

6.【简答】引入随机变量的原因:在生产生活中,仅仅讨论随机事件的概率显然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揭示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并利用数学分析的方法来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