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使至塞上翻译赏析
【古诗词】使至塞上翻译全文及思想感情
【古诗词】使至塞上翻译全文及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
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使至塞上》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
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
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懑、孤独、寂寞之情,和希望边疆平
定的感情。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翻译: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使至塞上王维古诗赏析
使至塞上王维古诗赏析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著名诗作,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下面来赏析下!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②使: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⑥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⑦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⑧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⑨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⑩长河:黄河。
⑾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⑿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使至塞上逐句赏析
使至塞上逐句赏析《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赏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古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使至塞上王维[唐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标签写景、初中古诗、早教古诗100首、赞美、边塞、战士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
这里代指前线。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
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全)八年级上册【12《使至塞上》】课文注释+赏析
八年级上册【12《使至塞上》】课文注释+赏析使至塞上①文|维单车②欲问边③,属国④过居延⑤。
征蓬⑥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⑦直,长河⑧落日圆。
萧关⑨逢候骑⑩,都护⑪在燕然。
①选自《王维集校注》。
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
塞上,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②[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长城内外。
③[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④[属国]典属国的简称。
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⑤[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
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⑥[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⑦[孤烟]指烽烟。
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⑧[长河]指黄河。
⑨[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⑩[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⑪[都护]官员,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
这里指前线统帅。
【译】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赏析】公元736年,唐玄宗派遣王维到边疆镐劳慰问唐军,实际上却是将他成功排挤出了朝廷。
,就在他的路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家喻户晓的边塞诗。
作为一首边塞诗,它的中心主题主要还是描写出征的艰苦以及自己在四方漂泊的孤苦情怀,让人为之一震。
诗佛王维抓住了自己的强项:写景,并在这里运用的十分巧妙。
颔联借“征蓬”自喻,如今飘零来到了北方,居无定所,生活节奏被打乱,时间随着大雁的北飞也越流越快,体现了自己的仕途的不顺。
最大的亮点应该在颈联。
沙漠和落日是西北边塞地区最典型的景物之一,王维的这短短十个字又让其变得雄浑悲壮,仿佛那些就在我们眼前一般,让王静安先生大开眼界,“可谓千古壮观”,《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时也无法对“直”和“圆”这两个貌似并不合适的字进行更好的更改,看来王维是仔细琢磨推敲过的,让词语和它对应的景物搭配出烽火台烟火得一冲之直以及弯曲黄河贯彻之长。
[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 使至塞上的翻译及赏析
[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 使至塞上的翻译及赏析使至塞上译文使至塞上1、单人独乘,轻车简从,到边疆去慰问、察看,我身为使者路过居延。
2、随风飘飞的蓬草,飘过边塞,振翅北飞的归雁,又进入了胡人居住的地方。
3、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烽火台上燃起的一股浓烟直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村着落日的残红。
4、在萧关遇上侦察骑兵,报告唐军统帅就在燕然这边防前线上大破敌军。
黄鹤楼1、从前那位登仙的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如今在这里只剩下了一座黄鹤楼。
2、黄鹤这一去将不再回返,人们能看到的有那千载漂浮不尽的白云还在楼头唐唐悠悠。
3、呵,眼睛水道分明,远远望去,历历在目的是汉阳树,附近绿色撩人,那芳草萋萋的地方,便是鹦鹉洲。
4、看,天已经傍晚。
请问:我的故乡该在哪儿才是?默对着这江上起伏的烟波呀,真使人不胜忧愁!归园田居1、在南山脚下种了豆子,杂草茂盛,而豆苗却稀疏。
2、早起,去南山下除杂草,到晚才戴月荷锄而归。
3、狭窄的山路旁草木长得很高,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4、衣服沾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要称了自己的心愿就好。
采莲曲绿萝裙融入荷叶仿佛一色裁剪,荷花与采莲女的面容相应争艳。
那么多莲舟荡入池底都看不见,听到歌声才觉察人在荷塘采莲。
莲叶1、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吹来,摇动着一柄柄的荷叶,送来缕缕的清香。
2、要多多感谢那些浣纱的女子,他们没有采摘荷叶,留下荷叶,给雨戏水的鸳鸯遮盖。
赠荷花1、世间的人们对待花和叶态度不一样,把花栽入金盆,而把叶子变成尘土。
2、只有荷花是绿叶红包相配相映,荷叶的舒卷,荷花的开合,全凭自然。
3、荷花荷叶长期互相辉映,荷叶减少,荷花衰败,令人愁苦难当!白莲1、他不施脂粉,长受艳丽的红莲欺凌,这样淡雅高洁的花,真该开在瑶池仙境。
2、看他淡漠无情,有谁知道她的无穷幽恨?秋天清晨她摇摇欲坠,正当月晓风清。
莲1、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卖莲房,为此,我们不去西湖划船郊游玩赏。
2、莲农随时即攀折担中的荷花,剥出连内的莲子,那莲子有着露水的风味和月色的清香。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及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及赏析《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使至塞上》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诗人的心情不是愉悦的,而是心境十分低沉的。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走的时间和路程实在很长,写出诗人不畏艰苦的'勇气。
“单车”是说:轻车简从;“问”是慰问。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在古凉州城外,在大漠之上,秋高气爽,大雁飞出浩渺的黄沙,飞过遥远的天际。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使至塞上翻译赏析
使至塞上翻译赏析使至塞上翻译赏析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使至塞上翻译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开元年间,唐玄宗命王维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1、这首诗,作者重在写景。
“归雁入胡天”即通过抓住景物特征,点明出塞的季节是。
(2分)2、古诗中多用征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本诗中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
(2分)。
【试题】1、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⑵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⑷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60字以内)⑸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⑹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
王维唐诗《使至塞上》原文赏析
王维唐诗《使至塞上》原文赏析王维唐诗《使至塞上》原文赏析《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小编带来的王维唐诗《使至塞上》原文赏析。
创作背景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②使: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⑥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⑦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⑧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⑨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王维《使至塞上》全诗赏析与翻译
王维《使至塞上》全诗赏析与翻译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1,属国过居延2。
征蓬出汉塞3,归雁入胡天4。
大漠孤烟直5,长河落日圆6。
萧关逢候骑7,都护在燕然8。
1.单车:单车独行。
问边:慰问边防。
2.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3.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4.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5.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今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6.长河:疑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经凉州以北的沙漠。
7.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侦察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8.都护:官名。
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使至塞上的原文和翻译
使至塞上的原文和翻译作品介绍《使至塞上》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76首。
这首诗是作者于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做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古诗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就是出自《重幸武功》这首诗。
原文使至塞上作者: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注释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2、使:奉命出使。
3、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4、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5、属国:古代官名典属国的简称,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身份。
属国另解为:汉代时称那些已经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
“属国过居延”即“过居延属国”。
6、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7、征蓬:随风飘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8、胡天:胡人的领空。
9、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像一只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地区,也是诗人自喻。
10、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赏析
相关王维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王维《使至塞上》原文赏析本文是对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照,假如感觉很不错,欢迎评论和分享。
《使至塞上》是唐朝诗人王维受命赴边疆慰劳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途以及旅途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抵达地址,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括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述了边境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情景,境地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获成功,表露出对都护的赞美。
此诗既反应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为被排斥而产生的孤单、孤独、伤心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风景中感情获得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大方悲壮之情,显现出一种豪迈情怀。
【原文】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说明】使至塞上:受命出使边塞。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催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使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的沿途风景。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轻车出使,慰劳边塞上的将士。
“单车”,一辆车,形容此次出使跟从少。
“问边”,慰劳边士。
“属国”,文学分享典属国(秦汉时的官名)简称,此指王维自己。
“居延”,地名,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
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
塞:边疆上的险峻地方。
胡:对周边外族的蔑称。
孤烟:指战火与燧烟。
古时边塞告警或报安全的信号。
燧烟燃狼粪,取其烟直而聚,故云孤烟直。
长河:指黄河。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在萧关碰到侦察的骑兵,得悉首将(都护)正在前线。
“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
“候骑(j ì)”,骑马的侦探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在今蒙先人民共和国境内,这里指当时的边防前线。
【古诗今译】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慰劳边塞上的将士;途中经过居延。
好似蓬草随风飘出汉塞,又像飞天际北归的大雁飞入胡天。
《使至塞上》译文及赏析
《使至塞上》译文及赏析导读:《使至塞上》原文单车欲问边⑵,属国过居延⑶。
征蓬出汉塞⑷,归雁入胡天⑸。
大漠孤烟直⑹,长河落日圆⑺。
萧关逢候骑⑻,都护在燕然⑼。
《使至塞上》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使至塞上》赏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文学《使至塞上》载于《全》卷一百二十六。
此诗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所往之处是:属国过居延。
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王维《使至塞上》翻译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翻译赏析王维《使至塞上》翻译赏析《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简: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
《使至塞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于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做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王维擅长五言诗,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所作五言诗容易合乐,传播既广,声名亦高。
接下来便是那千古传唱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学诗时曾以此为例,可见其炙人口。
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使至塞上》古诗词鉴赏
《使至塞上》古诗词鉴赏《使至塞上》古诗词鉴赏1《使至塞上》唐代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注释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王维《使至塞上》古诗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古诗赏析王维《使至塞上》古诗赏析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同时又是一位边塞诗人,《使至塞上》便是其边塞诗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维《使至塞上》古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使至塞上》原文: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问侯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使至塞上》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是王维《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历来受人推崇。
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但这两句诗到底好在何处,妙在哪里?历来学者众说纷纭。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里这样解读: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但笔者还是一头雾水,总觉得以上注解不够透彻明晰。
朱光潜说“读者的阅读是审美的填空,也是一种创作”。
一首名诗有多解实属正常。
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与学识修养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使至塞上翻译赏析
《使至塞上》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前言】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注释】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
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属国,即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见《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地。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
⑺长河:即黄河;一说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
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候骑:一作“候吏”。
⑼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这里代指前线。
《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翻译】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赏析】
《使至塞上》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
此诗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所往之处是:“属国过居延。
”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
“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b/805htm,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