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规范在哪
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
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问题结构 2009-08-02 23:30:53 阅读148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常有人问起“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的相关问题,此处一并答复:1、“楼层位移比”1)定义——“楼层位移比”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2)目的——限制结构的扭转;3)计算要求——考虑偶然偏心(注意:不考虑双向地震)。
2、“层间位移角”1)定义——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2)目的——控制结构的侧向刚度;3)计算要求——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
3、综合说明:1)现行规范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对结构扭转和侧向刚度的控制,即通过对“扭转位移比”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扭转的目的;通过对“层间位移角”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最小侧向刚度的目的。
2)对“层间位移角”的限制是宏观的。
“层间位移角”计算时只需考虑结构自身的扭转藕联,无需考虑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
3)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本质是对抗侧力构件承载力的一种放大,属于承载能力计算范畴,不涉及对结构扭转控制的判别和对结构抗侧刚度大小的判断。
4)常有单位要求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控制“扭转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这是没有依据的。
但对特别重要或特别复杂的结构,作为一种高于规范标准的性能设计要求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4、相关索引1)江苏省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细则第5.1.3条规定:先计算在刚性楼板、偶然偏心情况下的扭转位移比,当扭转位移比大于等于1.2时,分别按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计算,再取最不利的扭转位移比进行扭转不规则判别。
(博主提示:请注意,这是很严格的要求)。
2)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徐培福主编)第195页,图7.1.7,先按不考虑偶然偏心计算扭转位移比,根据计算结果分两种情况分别计算,一是,当扭转位移比小于1.2时,按偶然偏心计算;二是,当扭转位移比大于等于1.2时,按双向地震计算。
位移比限值 规范
位移比限值规范位移比(Displacement Ratio)是指事物在一定时间内或一定空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与物体本身尺寸的比值。
位移比常用于描述物体的变形情况,特别是在工程结构和材料力学中。
位移比是一个无量纲的参数,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也可用小数表示。
对于工程结构来说,位移比可以显示结构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程度,是评估结构抗震、抗风等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位移比限值是指在特定的设计标准或规范中,规定的结构在受力下所能容许的最大变形程度。
位移比的限值在不同的结构和材料中有所差异,下面以常见的混凝土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根据不同的用途和载荷,常见的位移比限值如下:1. 建筑物结构:根据建筑物用途和建筑物的高度等因素,设置不同的位移比限值。
一般来说,高层建筑、重要的公共建筑物和安全要求较高的建筑物,其位移比限值较低。
常见的位移比限值通常在1%至2%之间。
2. 配管工程:包括排水、供水、气体输送等管道系统。
在设计时需考虑管道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程度。
位移比限值一般为0.5%至1%。
3. 桥梁工程:桥梁的位移比限值与桥梁类型、跨度、受力方式等因素有关。
一般而言,公路桥梁的位移比限值较低,一般在0.15%至0.25%左右。
4. 地下结构:地下结构如隧道、地下车库等受到地下水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位移比限值较为严格。
一般来说,地下结构的位移比限值在0.1%至0.15%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位移比限值并不是唯一的参考指标,还需要结合工程的具体要求、安全性分析等因素综合考虑。
此外,位移比限值只是规范中的一个要求,实际设计中还需要考虑结构的材料特性、施工工艺、地震影响等因素,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体来说,位移比是评估结构变形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不同结构和工程的位移比限值有所不同,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问题
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问题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问题1、“楼层位移比”1)定义——“楼层位移比”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2)目的——限制结构的扭转;3)计算要求——考虑偶然偏心(注意:不考虑双向地震)。
2、“层间位移角”1)定义——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2)目的——控制结构的侧向刚度;3)计算要求——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
3、综合说明:1)现行规范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对结构扭转和侧向刚度的控制,即通过对“楼层位移比”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扭转的目的;通过对“层间位移角”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最小侧向刚度的目的。
2)对“层间位移角”的限制是宏观的。
“层间位移角”计算时只需考虑结构自身的扭转藕联,无需考虑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
3)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本质是对抗侧力构件承载力的一种放大,属于承载能力计算范畴,不涉及对结构扭转控制的判别和对结构抗侧刚度大小的判断。
4)常有单位要求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控制“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这是没有依据的。
但对特别重要或特别复杂的结构,作为一种高于规范标准的性能设计要求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高层结构设计中经常要控制轴压比、剪重比、刚度比、周期比、位移比和刚重比“六种比值”,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
4、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见抗规3.4.2。
5、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要求见高规6、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要求见高规。
对新规范中“规定水平力”的一点认识
3 1 2679 5.39 4.11 1.31 4800.
2679 2.94 2.47 1.19 1/1632. 59.0% 0.57
1 1 1300 1.88 1.11 1.00 6400.
1300 1.88 1.11 1.00 1/3401. 99.9% 0.27
以上层略
15 1 8097 50.84 44.94 1.13 3200.
8097 3.79 3.37 1.13 1/ 844. 0.0% 0.84
2 1 2170 2.45 1.58 1.00 5400.
2170 1.78 1.15 1.00 1/3034. 68.4% 0.32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 392.(第 10层第 1塔)
Y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1.53(第 3层第 1塔)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47(第 3层第 1塔)
二、10版《抗规》6.1.3和10版《高规》8.1.3 中关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倾覆力矩的计算应采用规定水平力方法。
=== 工况 17 === Y+偶然偏心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Y) Ave-(Y) Ratio-(Y) h
JmaxD Max-Dy Ave-Dy Ratio-Dy Max-Dy/h DyR/Dy Ratio_AY
1、采用楼层剪力差方法(规范方法)计算结果:
**********************************************************************
规定水平力框架柱及短肢墙地震倾覆力矩百分比(抗规)
2019 年度全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真题
2019 年度全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题 1,羿学堂】现有四种不同功能的建筑:①具有外科手术室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用房; ②营业面积为 10000m 2 的人流密集的多层商业建筑; ③乡镇小学的学生食堂; ④高度超过 100m 的住宅。
试问,由上述建筑组成的下列不同组合中,何项的抗震设防类别全部都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乙类)?A. 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A ) 【解题,羿学堂】依据《分类标准》4.0.3 条,具有外科手术室或急诊科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用房,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重点设防类。
故①项为乙类。
依据 6.0.5 条,商业建筑中人流密集的大型的多层商场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重点设防类, 今营业面积,属于大型商场,故②项为乙类。
依据 6.0.8 条,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
故③项中的乡镇中学食堂属于乙类。
依据 6.0.12 条,居住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标准设防类,故④项属于丙类。
【题 2~5,羿学堂】某六层办公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其中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 C30。
【题 2,羿学堂】已知该办公楼各楼层的侧向刚度如下表所示。
试问,对该结构竖向规则性的判断及水平地震剪力增大系数的采用,以下何项是正确的?提示:只进行 X 方向的验算。
依据《抗规》解答。
A.属于竖向规则结构B.属于竖向不规则结构,仅底层地震剪力应乘以 1.15 的增大系数C . 属于竖向不规则结构,仅二层地震剪力应乘以 1.15 的增大系数D . 属于竖向不规则结构,一、二层地震剪力均应乘以 1.15 的增大系数答案:( D ) 【解题,羿学堂】依据《抗规》表 3.4.3-2,对侧向刚度比进行计算。
依据提示,仅考虑X 向的侧向刚度比。
第一层与其上相邻 3 个楼层的侧向刚度之比为,为侧向刚度不规则第二层与其上相邻 3 个楼层的侧向刚度之比为,为侧向刚度不规则依据 3.4.4 条第 2 款,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 1.15 的增大系数。
结构七个比值的规范要求
多高层结构设计计算的几个值
一.周期比
二、(弹性)层间位移角
(刚性)位移比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
三、剪重比
《高规》5.2.5条与《抗规》4.3.12条相同
四、刚重比
《高规》5.4.1-5.4.4条
总结:
刚重比>=1.4时,满足整体稳定要求;>=2.7时,不用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五、刚度比
《高规》3.5.2、3.5.8、5.3.7、10.2.3条
《高规》177页
六、层间剪力比《高规》
《抗规》
七、其它系数的调整
1、X/Y向的有效质量系数
要求应不小于90%。
若不满足,可调整“计算振型数”,但振兴数达到上限时,仍不满足的话,就要需考虑结构布置的合理性。
2、计算振型个数
注意:振兴个数最大不宜超过结构的总自由度数,例如,刚性假定的单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得超过层数的3倍。
3、地震作用最大方向
当不小于15度时,需将数值回填到“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
4、高宽比
《高规》3.3.1条
5.结构基本周期
是计算风荷载的重要指标
可先保留软件的缺省值,待计算后再从计算书中读取数值,回填入“结构基本周期”选项。
6.整体抗倾覆验算
看WMASS总信息里的倾覆力矩是否大于抗倾覆力矩。
高规
高层结构设计注意问题高层结构设计中六个“比”的控制与调整 2008-09-03 15:40 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10 层及 10 层以上或房屋高度超过28m 的建筑物)的应用日益广泛, 由于高层建筑相对较柔,水平荷载作用效应明显,在满足使用条件下如何才能达到既安全又经济的设计要求,这是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去追求与面对的。
笔者认为,对于高层结构设计来说,位移比、周期比、刚度比、刚重比、剪重比、轴压比是保证结构规则、安全、经济的六个极其重要的参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以下简称为抗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以下简称为砼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以下简称为高规)均在相关章节对以上“六个比”进行了严格控制。
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结构设计和审图人员对以上“六个比”都非常重视,各类结构设计软件也对这“六个比”有详细的电算结果输出,便于设计人员进行分析与调整。
本文仅以我国目前较为权威且应用最为广泛的 PKPM 软件中的 SATWE 程序的电算结果,结合规范条文的要求,谈谈如何对电算结果进行判读、控制与调整。
1. 位移比(层间位移比):1.1 名词释义:(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 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 2。
1.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3.4.2 条规定,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臵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当存在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 1.2 倍。
PKPM高层参数详解
5.因为高层建筑在水平力作用下,几乎都会产生扭转,故楼层最大位移一般都发生在结构单元的边角部位。
二、周期比控制
规范条文:
新高规的4.3.5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T1 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f)当计算中发现扭转为第一振型,应设法在建筑物周围布置剪力墙,不应采取只通过加大中部剪力墙的刚度措施来调整结构的抗扭刚度。
三、层刚度比控制
规范条文:
1.抗震规范附录E2.1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
2.高规的4.4.2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计算周期,地震力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即计算模型的选择与振型数的确定。一般来说,当全楼作刚性楼板假定后,计算时宜选择“侧刚模型”进行计算。而当结构定义有弹性楼板时则应选择“总刚模型”进行计算较为合理。至于振型数的确定,应按上述[高规]5.1.13条(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振型数不应小于9,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连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小于15,对于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执行,振型数是否足够,应以计算振型数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作为唯一的条件进行判别。([耦联]取3的倍数,且≤3倍层数,[非耦联]取≤层数,直到参与计算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90%)
位移比
位移比规范条文:新高规(2010)的3.4.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位移比的限值:是根据刚性楼板假定的条件下确定的,其平均位移的计算方法,也基于“刚性楼板假定”。
控制位移比的计算模型:按照规范要求的定义,位移比表示为“最大位移/平均位移”,而平均位移表示为“(最大位移+最小位移)/2”,其中的关键是“最小位移”,当楼层中产生0位移节点,则最小位移一定为0,从而造成平均位移为最大位移的一半,位移比为2。
则失去了位移比这个结构特征参数的参考意义,所以计算位移比时,如果楼层中产生“弹性节点”,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
规范要求:高规3.4.5条,应在质量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考察结构楼层位移比的情况。
层间位移角:程序采用“最大柱(墙)间位移角”作为楼层的层间位移角,此时可以“不考虑偶然偏心”的计算条件。
复杂结构,如坡屋顶层、体育馆、看台、工业建筑等,这些结构或者柱、墙不在同一标高,或者本层根本没有楼板,此时如果采用“强制刚性楼板假定”,结构分析严重失真,位移比也没有意义。
所以这类结构可以通过位移的“详细输出”或观察结构的变形示意图,来考察结构的扭转效应。
对于错层结构或带有夹层的结构,这类结构总是伴有大量的越层柱,当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后,越层柱将受到楼层的约束,如果越层柱很多,计算失真。
总之,结构位移特征的计算模型之合理性,应根据结构的实际出发,对复杂结构应采用多种手段。
位移比不满足规范要求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结构调整:只能通过调整改变结构平面布置,减小结构刚心与质心的偏心距;调整方法如下:1)由于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定下计算的,结构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间位移往往出现在结构的边角部位;因此应注意调整结构外围对应位置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减小结构刚心与质心的偏心距。
GB50011-2010(2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
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系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进行局部修订而成。
此次局部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5》以及民政部发布2015年行政区划变更公报,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实施以来各方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部分条款进行文字性调整。
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对具体修订内容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与相关标准进行协调,最后经审查定稿。
此次局部修订,共涉及一个附录和10条条文的修改,分别为附录A和第3.4.3条、第3.4.4条、第4.4.1条、第6.4.5条、第7.1.7条、第8.2.7条、第8.2.8条、第9.2.16条、第14.3.1条、第14.3.2条。
本规范条文下划线部分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次局部修订的参编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主要起草人员:黄世敏王亚勇戴国莹符圣聪罗开海李小军柯长华郁银泉娄宇薛慧立主要审查人员:徐培福齐五辉范重吴健郭明田吴汉福马东辉宋波潘鹏苏建军3.4.3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平面、竖向不规则性,应按下列要求划分:1混凝土房屋、钢结构房屋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存在表3.4.3-1所列举的某项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4.3-2所列举的某项竖向不规则类型以及类似的不规则类型,应属于不规则的建筑:表3.4.3-1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不规则类型定义和参考指标扭转不规则在具有偶然偏心的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两端抗侧力构件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的最大值与平均值的比值大于1.2,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凹凸不规则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楼板局部不连续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表3.4.3-2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不规则类型定义和参考指标侧向刚度不规则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或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楼层承载力突变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2砌体房屋、单层工业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大跨屋盖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平面和竖向不规则性的划分,应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
楼层位移比”的定义
“楼层位移比”的定义: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
对其进行目的是限制结构的扭转量值,它与结构的扭转平动周期比同属于控制结构扭转方面的概念,而扭转平动周期比主要是考察结构的抗扭转能力,扭转周期过大,说明该结构抗扭能力弱。
“楼层位移比”的计算要求:《抗规》的条文说明 3.4.2,3.4.3指出:对于扭转不规则,按刚性楼板计算,当最大层间位移与其平均值的比值为 1.2时,相当于一端为1.0,另一端为1.45;当比值为1.5时,相当于一端为1.0,另一端为3。
由此可见楼层的位移比应在刚性楼板假定的条件下进行计算,即考虑楼层楼板在平面内刚度无穷大,楼板的点与点之间没有相对位移,楼板作为一个刚体在楼层平面内有水平位移和转角。
另《高规》规定了计算楼层的位移比还须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
3质量偶然偏心的概念结构计算时应考虑由于施工、使用或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等因素所引起的质量偶然偏心的不利影响,因此《抗规》3.3.3条规定: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根据规范公式3.3.3,直接取各层质量偶然偏心为 0.05Li(Li为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 为附加偏心距来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
据此画出偶然偏心的作用放心图如图1所示:4 简单模型的试验为弄清偶然偏心和结构刚度布置的关系,笔者利用PKPM软件对一个简单模型进行了如下的试验。
模型为一单层剪力墙结构,结构布置如图2所示:从表1的位移输出数据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偏心位置的相应方向的结构刚度增大,则结构在该偏心位置的位移比较其相反的偏心位置的位移比增大较多。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如某一偏心位置的位移比超出规范的限值,我们就可以调整结构布置,通过降低该偏心位置所在一侧的结构刚度或者提高该偏心位置的相反位置侧的结构刚度来使结构的总体刚度达到平衡,从而达到降低位移比的目的。
调整刚度的方法可以采用增加或较少剪力墙数量、拉伸剪力墙的长度、改变框架柱的截面、或者改变连梁的高度等等,理论上说,通过调整任何结构平面均能使位移比符合限制要求。
位移比周期比超限的解决高效措施
位移比超限解决办法:高规4.3.5要求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1.5倍。
如果建筑方案较规则,那么该条很容易满足,但现今随着建筑理念的不断发展,平面较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层出不穷(想搞死做结构的)。
那么对于高规4.3.5条则较难满足,常常是超过1.2倍的不宜限值。
我在做了几个18层,高度60m的不规则高层住宅后,有了一些心得。
要满足该条高规,在结构抗侧力构件布置时,应尽量对称,均匀。
这是第一步。
但往往因建筑条件的限值,完全对称是不可能的(看来做建筑的还是想搞死做结构的),那么只有在计算一次后进行调整。
切记切记,该条只与平面布置是否均匀有关,切不可认为是抗侧力不足而全面增加剪力墙或柱。
调整的方法是:模型建好后计算一次,如果超出1.2限值,PKPM上会告诉你是第几号节点的构件侧移最大,你可以丛SATWE的第一步中“图形检查与修改”下的“各层平面简图”中找到那个节点对应的抗侧力构件,并针对其加强,(记得每个标准层都要)然后在计算,这次一定比第一次好些了,接近1.2了(如果小于1.2那么恭喜你),然后再重复刚才的步骤,一直到小于1.2为止。
这样有目标的调整,比盲目的试算好得多。
对于更高的建筑该调整方法是否可行,因我没有做过,不敢乱说(哪位出事了进去,让我送饭就不好办了)希望大家试试,并把结果告诉我,谢谢了。
2、我来补充一下,第一次试算时按建筑标准层建一个结构标准层,目的是算主要控制指标,如周期比位移比剪重比等,等这些满足之后再按建筑图添加其它的标准层,这样快多了。
如一开始建了好多标准层,指标不满足时每个标准层都要调整,如果墙长调整后荷载还要调,很烦的。
3、楼主的方法我也经常的用,但是有时候往往只加强位移最大的节点号的构件也是不理想的,有时还受某些条件的限制(比如说建筑上的),其实还有一个方法,找出刚度最大的点即位移最小的点,然后减小其刚度,(如剪力墙上开洞等)。
抗规及高规下,楼层位移比这样算
2.3 刚性楼板假定
抗规中要求,对于构造扭转不规则,按刚性楼盖计算,当最大层间位移与其平均值的比值为1.2时,相当于一端为1.0,另一端为1.5;当比值1.5时,相当于一端为1.O,另一端为3。高规中要求扭转位移比为1.6时,该楼层的扭转变形已很大,相当于一端位移为1,另一端位移为4。规范这两条都明确要求位移比是在刚性楼盖假定下计算才能得到上述的结果。但是抗规补充条文中又补充了计算扭转位移比时,楼盖刚度可按实际情况确定而不限于刚度无限大假定。并且规范要求平面不对称且凹凸不规则或局部不连续,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块计算扭转位移比。
当计算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楼层层间位移角限值的40%时,该楼层的扭转位移比的上限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扭转位移比为1.6时,该楼层的扭转变形已很大,相当于一端位移为1,另一端位移为4。
1.3 两本规范对楼层位移比要求的异同
总体来看,两本规范对楼层位移比的要求基本一致,对某些构造,高规要求的更为严格一些,对B级高度的建筑,高规要求位移比不应超过1.4,抗规要求不超过1.5。对于构造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抗规与高规均提到可适当放松,高规中给出了具体数值,放松最大限值到1.6,抗规未给出具体的数值。
3 .目前SATWE软件对于位移比计算的原则
3.1 对规范抗侧力构件的处理原则
软件对于楼层位移比计算时,要选取抗侧力构件的节点位移,程序自动识别墙、柱的节点位移,并将其作为抗侧力构件的节点位移开展选取。但是对于构造中有支撑构件的情况,由于程序无法识别是否是抗侧力构件,因此,斜撑是否是抗侧力构件,位移比计算时是否要考虑斜杆构件的节点位移,需要由设计师指定。图5所示为是否统计斜柱构件参与位移比计算的菜单。该参数默认不勾选,即对于有斜杆构件的楼层位移比统计时默认不统计支撑构件的位移。如果选择统计,程序默认对20度以内的斜杆按照柱设计,在位移比计算时统计其位移;如果想考虑其他角度的斜撑构件也参与位移比的统计,需按图6所示的菜单,指定支撑临界角角度,在该角度范围以内的斜撑构件的位移在统计楼层位移比时都会考虑。
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 引言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位移是指物体相对于参考点或初始位置的位置变化。
在地震工程中,我们经常关注结构物体的位移情况,特别是在地震发生时。
最大位移和层平均位移是两个常用的参数,用于描述结构物体在地震中的变形情况。
本文将讨论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并探讨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将介绍最大位移和层平均位移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然后,我们将讨论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对结构物体性能评估和设计优化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文并提出一些展望。
2. 最大位移和层平均位移2.1 最大位移最大位移是指结构物体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的最大位置变化。
它通常用来评估结构物体的破坏程度和承载能力。
最大位移可以通过实测或数值模拟得到。
实测最大位移可以通过在结构物体上安装传感器进行监测得到。
这些传感器可以是加速度计、位移计或应变计等。
通过实时监测结构物体的位移,我们可以获取最大位移的实际数值。
数值模拟最大位移可以通过建立结构物体的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得到。
有限元模型是一种将结构物体离散为许多小元素,并通过求解其运动方程来估计结构物体的行为的方法。
通过在模型中施加地震荷载,我们可以得到结构物体在地震中的响应,包括最大位移。
2.2 层平均位移层平均位移是指结构物体在各个层次上的平均位置变化。
它通常用来评估结构物体不同部分之间的变形差异。
层平均位移也可以通过实测或数值模拟得到。
实测层平均位移可以通过在各个层次上安装传感器进行监测得到。
这些传感器可以是加速度计、位移计或应变计等。
通过实时监测各个层次上的位移,我们可以获取层平均位移的实际数值。
数值模拟层平均位移可以通过建立结构物体的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得到。
通过在模型中施加地震荷载,我们可以得到结构物体在地震中各个层次上的位移,并计算其平均值。
3. 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是一个用来描述结构物体变形分布情况的参数。
它可以用来评估结构物体的变形均匀性和稳定性。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规范在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规范在哪篇一:位移比satwe位移输出文件||文件名称:wdisp.out(2)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是控制结构平面不规则性的重要指标。
其限值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规》中均有明确的规定,不再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新规范中规定的位移比限值是按刚性板假定作出的,如果在结构模型中设定了弹性板,则必须在软件参数设置时选择“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以便计算出正确的位移比。
在位移比满足要求后,再去掉“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选择,以弹性楼板设定进行后续配筋计算。
此外,位移比的大小是判断结构是否规则的重要依据,对选择偶然偏心,单向地震,双向地震下的位移比,设计人员应正确选用。
4、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
见抗规3.4.2,高规4.3.5。
位移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平面布置,减小结构刚心与形心的偏心距;可利用程序的节点搜索功能在satwe的“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中的“各层配筋构件编号简图”中快速找到位移最大的节点,加强该节点对应的墙、柱等构件的刚度;也可找出位移最小的节点削弱其刚度;直到位移比满足要求。
五、位移比(层间位移比):主要为限制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
见抗规3.4.2,高规4.3.5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位移比(包括层间位移比,下同)不满足规范要求,说明结构的刚心偏离质心的距离较大,扭转效应过大,结构抗侧力构件布置不合理。
位移比不满足规范要求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结构调整:只能通过调整改变结构平面布置,减小结构刚心与质心的偏心距;调整方法如下:1)由于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定下计算的,结构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间位移往往出现在结构的边角部位;因此应注意调整结构外围对应位置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减小结构刚心与质心的偏心距。
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大于1.2为不规则的疑问
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大于1.2为不规则的疑问问:《抗》2010版3.4.3-1表中扭转不规则的要求为“最大弹性水平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大于1.2”定为不规则,本人不明白此条是要求的各工况均要小于1.2才是规则的,还是以第一工况的比值来判定?我看了一下本人做的所有工程,没有一个工程全部工况的比值均小于1.2的,就是说我所做的工程均为扭转不规则的工程吗?!!答:1、定量的判断方面:不是看所有工况的。
看的是在假定刚性楼板下,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在考虑偶然偏心的下的工况,位移比大于1.2,就属于平面不规则,应采用加强措施。
2、规范定量判的断数值的说明:1.2只是一个参考的数值而不是严格的数值,这个数值只是在概念设计中的参考性指标,在设计中要结合具体项目综合判断,而不能机械的套用数值。
比如美国FEMA的NEHRP规定限1.4.3、何时考虑双向地震的问题:规范的规定是质量和刚度分部明显不对称的(1)这一条规范并没有给出一个定量的指标作为判断,新手操作起来可能有所不方便,但对于抗震概念设计,就是给出数值,也只能是一个参考的数值,要优先结合实际项目考虑。
(2)有学者认为,当考虑偶然偏心的条件下,位移比大于1.2就应计入双向地震,这一点我认为值得商榷。
(3)我们的观点:首先从概念设计上结合实际项目判断,然后从数值上判断(当在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下位移比大于等于1.3时,应考虑双向地震,但双向地震和偶然偏心不需要同时组合。
依据:A、本条并非规范强制性条文,我国规范规定偏严格,其限值可以适当放宽。
规范的条文是从美国“UBC”规范引进。
“UBC”规范对于扭转影响造成的楼层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位移平均值的1.5倍者,并非绝对禁止,而是给出一些措施加以解决。
B、我们的观点经过了国内一些结构设计大师及起草过规范的专家的认可,详见其著作技术措施。
该观点在三人行结构第一期结构培训中董工已经讲过。
C、当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很小或仅个别楼层超出比值限值时,可将限值适当放松。
结构设计中一些重要的控制指标
结构设计中一些重要的控制指标1、层间位移角《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5.5.1条、《高规》第4.6.3条规定,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其楼层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与层高之比不宜大于相关层间位移角的限制。
Pkpm计算时,规范对层间位移角的控制,要求在“刚性楼层假定”的条件下计算。
注意层间位移角的计算“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2、周期比周期比是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是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的比值。
周期比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
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至于出现过大的的扭转效应。
而不是要求结构具有足够大的刚度。
《高规》第4.3.5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
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
调整结构周期比的措施主要有两种:1)提高结构的抗扭刚度。
这样可以改善结构的抗扭性能,是解决结构抗扭薄弱的根本方法。
提高抗扭刚度一般需要调整结构布置,增加结构周边构件的刚度,降低结构中间构件的刚度;有时要改变结构类型,如增加剪力墙等。
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是收效甚微的。
调整原则是要加强结构外圈刚度,或消弱内筒降低结构中间的刚度,以增大结构的整体抗扭刚度。
2)降低平动刚度,使平移周期加长。
此法仅适用于原来结构刚度较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的情况。
3、位移比位移比是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的重要指标,是指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本楼层平均值的比值。
结构是否规则、对称、平面内刚度是否均匀是结构本身的性能,可以用结构的刚心与质心的相对位置表示,两者相距较远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扭转可能较大。
由于刚心与质心位置都无法直接定量计算,规范采用了校核结构位移比的要求。
在楼板平面内无限刚性的假定下,增加了附加偏心距0.05L计算校核位移比。
位移比是一个相对值,在相同的位移比下,当结构刚度较小,平均侧向位移较大时,扭矩产生的最大位移也大,对结构的危害也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规范在哪篇一:位移比satwe位移输出文件||文件名称:wdisp.out(2)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是控制结构平面不规则性的重要指标。
其限值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规》中均有明确的规定,不再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新规范中规定的位移比限值是按刚性板假定作出的,如果在结构模型中设定了弹性板,则必须在软件参数设置时选择“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以便计算出正确的位移比。
在位移比满足要求后,再去掉“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选择,以弹性楼板设定进行后续配筋计算。
此外,位移比的大小是判断结构是否规则的重要依据,对选择偶然偏心,单向地震,双向地震下的位移比,设计人员应正确选用。
4、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
见抗规3.4.2,高规4.3.5。
位移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平面布置,减小结构刚心与形心的偏心距;可利用程序的节点搜索功能在satwe的“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中的“各层配筋构件编号简图”中快速找到位移最大的节点,加强该节点对应的墙、柱等构件的刚度;也可找出位移最小的节点削弱其刚度;直到位移比满足要求。
五、位移比(层间位移比):主要为限制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
见抗规3.4.2,高规4.3.5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位移比(包括层间位移比,下同)不满足规范要求,说明结构的刚心偏离质心的距离较大,扭转效应过大,结构抗侧力构件布置不合理。
位移比不满足规范要求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结构调整:只能通过调整改变结构平面布置,减小结构刚心与质心的偏心距;调整方法如下:1)由于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定下计算的,结构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间位移往往出现在结构的边角部位;因此应注意调整结构外围对应位置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减小结构刚心与质心的偏心距。
同时在设计中,应在构造措施上对楼板的刚度予以保证。
2)对于位移比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楼层,也可利用程序的节点搜索功能在satwe的“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中的“各层配筋构件编号简图”中,快速找到位移最大的节点,加强该节点对应的墙、柱等构件的刚度。
节点号在“satwe位移输出文件”中查找。
也可找出位移最小的节点削弱其刚度,直到位移比满足要求。
所有位移的单位为毫米Floor:层号tower:塔号jmax:最大位移对应的节点号jmaxd:最大层间位移对应的节点号max-(z):节点的最大竖向位移h:层高max-(x),max-(y):x,y方向的节点最大位移ave-(x),ave-(y):x,y方向的层平均位移max-dx,max-dy: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ave-dx,ave-dy:x,y方向的平均层间位移Ratio-(x),Ratio-(y):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Ratio-dx,Ratio-dy: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max-dx/h,max-dy/h: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dxR/dx,dyR/dy:x,y方向的有害位移角占总位移角的百分比例Ratio_ax,Ratio_ay:本层位移角与上层位移角的1.3倍及上三层平均位移角的1.2倍的比值的大者x-disp,y-disp,z-disp:节点x,y,z方向的位移===工况1===x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Floortowerjmaxmax-(x)ave-(x)Ratio-(x)hjmaxdmax-dxave-dxRatio-dxmax-dx/hdxR/dxRatio_ax 4118514.9514.891.003600.1851.351.331.011/2675.88.9%1.003112813.6913.641.003600.1282.532.521.001/1422.53.9%1.45217111.2311.191.003600.713.893.881.001/926.33.1%1.6811247.357.321.005100.247.357.321.001/693.99.9%1.67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693.===工况2===x-5%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Floortowerjmaxmax-(x)ave-(x)Ratio-(x)h jmaxdmax-dxave-dxRatio-dxmax-dx/hdxR/dxRatio_ax 4118515.2914.901.033600.1851.381.331.031/2617.88.6%1.003112814.0013.641.033600.1282.592.521.031/1390.53.9%1.45217111.4811.191.033600.713.983.881.021/905.33.1%11247.527.331.035100.247.527.331.031/678.99.8%1.67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678.===工况3===x+5%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Floortowerjmaxmax-(x)ave-(x)Ratio-(x)h jmaxdmax-dxave-dxRatio-dxmax-dx/hdxR/dxRatio_ax 4118815.1614.891.023600.1881.351.331.011/2663.89.2%1.003113113.8913.641.023600.1312.572.521.021/1402.54.0%1.46217411.4011.191.023600.743.963.881.021/908.33.2%1.6811267.457.321.025100.267.457.321.021/685.99.9%1.67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685.===工况4===y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Floortowerjmaxmax-(y)ave-(y)Ratio-(y)h jmaxdmax-dyave-dyRatio-dymax-dy/hdyR/dyRatio_ay 4118518.0216.221.113600.2351.621.581.031/2224.78.7%1.003112816.5114.751.123600.1282.892.881.001/1246.48.9%1.40217113.6511.981.143600.715.104.361.171/706.21.8%1.6211248.557.651.125100.248.557.651.121/596.95.0%1.51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596.===工况5===y-5%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Floortowerjmaxmax-(y)ave-(y)Ratio-(y)h jmaxdmax-dyave-dyRatio-dymax-dy/hdyR/dyRatio_ay 4123517.2716.011.083600.2351.891.581.201/1904.80.0%1.003117815.5814.521.073600.1783.382.871.181/1065.47.2%1.402112112.3911.691.063600.1214.364.251.031/826.24.0%1.6011648.107.521.085100.648.107.521.081/629.97.4%1.53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629.===工况6===y+5%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Floortowerjmaxmax-(y)ave-(y)Ratio-(y)h jmaxdmax-dyave-dyRatio-dymax-dy/hdyR/dyRatio_ay 4118521.1916.421.293600.1851.821.581.151/1980.77.7%1.003112819.4314.951.303600.1283.402.891.181/1059.50.7%1.39217116.0612.171.323600.715.974.441.341/603.20.0%1.64112410.107.771.305100.2410.107.771.301/505.93.0%1.50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505.===工况7===x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Floortowerjmaxmax-(x)ave-(x)Ratio-(x)h jmaxdmax-dxave-dxRatio-dxmax-dx/hdxR/dxRatio_ax 411852.722.691.013600.1850.210.211.011/9999.96.9%1.00311282.512.481.013600.1280.410.411.011/8792.63.9%1.5121712.102.081.013600.710.670.661.011/5367.50.0%1.8111241.431.411.015100.241.431.411.011/3564.99.9%1.95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3564.===工况8===y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Floortowerjmaxmax-(y)ave-(y)Ratio-(y)hjmaxdmax-dyave-dyRatio-dymax-dy/hdyR/dyRatio_ay 4118510.209.081.123600.2350.760.75(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规范在哪)1.011/4761.90.2%1.00311289.458.331.133600.1281.431.431.001/2512.62.0%1.4621718.026.911.163600.712.762.331.191/1303.37.6%1.7711245.264.581.155100.245.264.581.151/970.98.6%1.78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970.===工况9===竖向恒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Floortowerjmaxmax-(z)41231-6.5431174-6.39篇二:抗震设计b卷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抗震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2、动力系数: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的比值3、等效剪切波速:若计算深度范围内有多层土层,则根据计算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剪切波速加权平均得到的土层剪切波速即为等效剪切波速。